104年統計,台灣一年就診精神科人數逾250萬人-「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症一般盛行率大概約佔千分之三左右 http://tinyw.in/Acym


思覺失調是慢性病 台灣每百人就有1人-思覺失調症不是罕見疾病,而是一種慢性疾病,台灣平均每1百人就有1人可能患病,其實,只要按時服用藥物或施打長效針劑,患者都能擁有正常的工作與社交生活。罹患思覺失調症的導火線。他一度深受幻覺與幻聽所苦-生病時的當下,就像腦子裡出現某種聲音在跟自己對話,「不是你叫那個聲音不講話,他就不講話。」回憶起第一次發病,他沒有多想,甚至沒有任何病識感。「就是有一天‌‌睡覺醒來,‌‌腦子裡突然覺得有人在跟我講話,說我今天不能待在家裡、今天必須離開家,不然會有危險。」主要成因是生物性的腦部出現問題,在病徵出現前,無法事先預防。嚴重者,需要長期住院治療,但一般情況下,透過藥物治療已可有效降低幻聽和幻覺出現的頻率 https://is.gd/GjOwgc


【投書】為什麼要心理諮商?
2019-10-21
https://is.gd/8eDpjZ 
鍛鍊身體進健身房,鍛鍊心靈可以進諮商室。 圖片來源:Unsplash
在學習心理諮商的漫長過程中,身邊不乏需要協助的親人朋友。當他們找我訴苦、聊心事時,我常建議他們也可以試著去尋求合適自己的心理治療(諮商關係)。於此同時常會聽到這樣的疑問,所以我這些年來也不斷地在思考要如何好好地回答這個問題:「為什麼要心理諮商?」
對我而言,這問題跟「為什麼牙痛要看牙醫?」一樣地難以回答。雖然自從民國90年心理師法通過之後,心理諮商已經被明確界定為醫療行為,但卻又不像其它常見的醫療行為一樣被廣泛地接受。在衛生福利部的現行體制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及心理健康促進等相關業務,皆歸屬於「心理及口腔健康司」所職掌。雖然心理健康跟口腔健康被擺在一起有點難以理解,但往好處想,這無非也提供一個機會,讓我們重新思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其實心理健康跟口腔健康一樣,就學理角度而言,任何人在上述兩者要達到100%的健康狀態,都是極為少見的。想像一下,有多少比例的成年人是完全沒有任何牙齒健康問題的?(衛生福利部2008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台灣18歲以上成人中, 99.2%的成人有不等程度之牙周病。)
以如此譬喻性的角度來思考心理健康與心理治療,問題可以從「為什麼要心理諮商?」變成:「牙齒要不健康到什麼程度才需要去找牙醫?」
「牙痛為什麼要治療?吃止痛藥就好了啊」
而立之年後,有一位過往的政大同窗請我為他朋友的朋友推薦適合的心理師,並有感而發地感嘆:「原來大家都到了要找心理師的年紀」。我回他:「大家到了一定年紀就是需要看牙醫。只是小時候是被抓去看,長大會自己跑去看。」語畢,跟同學兩人相視而笑。
即使牙醫專業已經普遍被大家所接受,但相信對於看牙醫的抗拒感還是自幼就存在於多數人心中。於是,在牙痛的情況還不到無法控制的情況下,也許有些人還是會在偶發性的牙痛發生時,選擇先吃止痛藥來緩解不適,也許等到狀況惡化到無法忍受的情況,才會強迫自己踏進牙醫診所。
另外有一些人,他們的牙齒已經健康到接近無瑕疵的程度,還是會定時去找牙醫幫自己洗牙。上牙醫診所的頻率反而比大多數有蛀牙的人還高。甚至為了牙齒的美觀,會對牙齒進行額外的保養與手術,包括冷光美白、齒列矯正、美白貼片,願意為此而進牙醫診所的人也不在少數。而上述皆所費不貲。
在施行全民健保多年之後,台灣民眾以服用藥物來治標的速食性就醫行為幾乎算是常態,對於醫療保健三級預防的概念卻難以深入人心。再以牙科醫療為例,一級預防就是關於如何讓牙齒保持健康,教育民眾建立良好的飲食及清潔習慣;二級預防則針對蛀牙高風險族群,像是有齒列不整齊、智齒生長位置不理想等狀況的民眾,投入比一般人更多的努力來養成牙齒保健的習慣。三級預防則是針對已經有蛀牙事實的民眾,給予患者適當的治療與建議,進而維持牙齒及口腔功能、促進生活品質。
對照前述來延伸理解,在心理健康的三級預防上,一級為教育民眾如何在人格發展、情緒調適、人際與家庭關係、生涯規劃等與所有人習習相關的心理健康課題上有正確的認知;二級則是針對已經有心理困擾的高關懷民眾,諸如:壓力調適不過來、家庭關係失和、面臨生涯抉擇、親密關係或人際關係出現危機、親友過世而失落哀慟,以及由上述因素所造成的情緒困擾等,進一步加以處理,透過個別心理諮商、團體諮商或家庭諮商等處遇方式,避免問題持續惡化而導致個人心理健康出現長期性的疾患;第三級便是治療,針對心理困擾已惡化、演變成精神疾患,因而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的民眾,如憂鬱症、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廣泛性焦慮症(GAD,general anxiety disorder)、邊緣型人格疾患(BP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思覺失調症(Schzophrenia)、物質成癮(酒癮、藥癮)等,由精神科醫師及醫療團隊提供包括服用藥物、認知行為治療、住院治療等,協助民眾能早日恢復及保持心理健康,回到生活的正軌上。
我們來打開天窗說亮話。看看身邊的親朋友好或是捫心自問,是不是大多數人都讓健康情況嚴重到必須接受第三級預防的治療,才會有所行動?
在大專院校演講時,我常對未來社會棟樑的青年學子們提出一些假設性的情境,透過現場辯論來刺激他們的思考:「假如,有一天你牙痛去看牙醫。牙醫師在診所只給你漱口水稍做清潔,觀察你牙齒的症狀,然後就沒其它任何處理了。接著就開立處方,讓你拿消炎止痛藥回去按醫囑每天服用。吃了一個禮拜、兩個禮拜、一個月、半年,吃了一年、兩年、三年,你會認為你這段時間有接受恰當的牙科治療嗎?」大多數時候,台下的學生們都會用一個「這算哪門子治療?」的笑臉回應我,少數時候也會有學生把那句話直接說出口。
如果可以不用吃藥就能及早預防、及早因應、及早處理的心理困擾,何以非得拖到必須服用藥物的程度才要處理?難道因為健保有給付藥物費用,沒有補助心理諮商的費用(現行制度僅有少數弱勢族群能申請到第三方的經費來支付費用,但次數受到相當程度的限制),所以為了省錢,等情況嚴重到「醫師願意開藥」的程度再說?
如此思維雖然符合人性,但邏輯似乎不太正確。
鍛鍊身體進健身房,鍛鍊心靈可以進諮商室
坦白說,我個人很討厭好萊塢跟近年來的一些韓劇,替那些萬惡不赦、行為令人髮指的邪惡角色,找一個精神疾患來套用,合理地解釋那些壞蛋的行徑。雖然意圖通常是幫助觀眾理解角色,但誤導觀眾產生錯誤認知的責任,有誰會負責?
最令我反感的是,這樣的編劇套路,會使得那些本質良善,但是無從選擇地罹患精神疾病的人們,被污名化、被排斥、被害怕,因而封閉自己、不敢向外求助。套一段2019年的電影《小丑》中,故事主角寫在筆記本裡的句子:「身為一個精神病患,最令人抓狂的是,大家都要你裝正常」。
「說真的,我有心事都不說出來,是認為沒經歷過的人根本不懂。講了不是害對方跟著一起煩惱,就是聽到一堆我自己都知道的大道理。」曾有一位民眾在聽我演講的時候,這樣跟我反映。是沒錯,當心裡頭放了一些不吐不快的難言之隱,找親朋好友去商量,往往付出的代價比得到的收穫來得多。
這幾年,幾位心情很差的朋友陸續且不約而同地問過我類似的問題:「你幹嘛非要介紹我去找別的心理師?你不就是心理師嗎?我跟你聊一聊就好啦?還是你有在賺介紹費啦?」聽到這種話,我除了一律回以哭笑不得的表情之外,撇開心理諮商有效因子等的理論依據不提,我選擇用更白話的方式反問他們:「你有一些不想讓別人知道的隱疾需要接受治療,你會找跟你熟識、私交甚篤的醫療人員嗎?牙科可能會,雄性禿第四期要找皮膚科呢?泌尿科呢?婦科?」通常,他們會勉強表現出理解的態度。但會不會因此就接受我的建議,去試著投入一段專業的諮商關係,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從事心理健康專業工作這幾年下來,對於台灣民眾在心理健康、心理諮商等與自己切身相關的議題,所依然抱持的保守、甚至是抗拒的態度,我除了在責任感的驅使之下努力把握每一個機會,在各種場合極力推廣宣導一些更有理論依據、更符合邏輯的觀念之外,面對普遍存在的觀望態度與錯誤認知,情緒上更是常有沉重的無力感。
無論這樣的現況,是屬於政策問題、社會風氣問題、觀念或價值觀問題、教育問題、亦或是民眾個人的經濟狀況問題。筆者認為,這都是一個需要我們一起正視、共同思考的問題。
「為什麼要心理諮商?」我把我想到的都寫下來了,如果您有讀完,此刻您心裡有答案了嗎?
(作者為中崙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https://is.gd/8eDpjZ

-----------------------------------------

牙周病竟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有關! 醫籲定期洗牙減少風險
2023/06/08 21:31
 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炎初期,清晨起床時關節會僵硬、疼痛,但適度活動後就會改善;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健康網》牙周病竟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有關! 醫籲定期洗牙減少風險 - 自由健康網 https://bit.ly/3MYqwap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可能會出現疲倦、全身無力、骨頭肌肉隱隱作痛等症狀,而這可能與牙周病有關。悅庭牙醫診所院長曹皓崴說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由自體免疫引起,而牙周發炎可能誘發身體裡的發炎因子,若過程太久就可能產生自體免疫疾病。因此應定期洗牙,把牙齦裡的細菌清乾淨,才能減少發炎反應。
 曹皓崴於臉書粉專「打開嘴巴說亮話 曹皓崴醫師」發文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炎初期,清晨起床時關節會僵硬、疼痛,但適度活動後就會改善,且會疲倦、噁心、全身無力、骨頭肌肉隱隱作痛、食慾下降,偶爾還會發燒。中後期則會破壞骨頭、關節扭曲變形,影響全身器官。
 那跟牙周病有什麼關係?曹皓崴指出,牙周病致病菌p.gingivalis(簡稱P菌),會蟄伏在血管中,隨血液流動,引起發炎反應。發炎是身體受傷時進行修復的過程,而當牙周發炎時,就可能誘發身體裡的發炎因子,但若整個過程持續過久,就會產生自體免疫疾病,而類風濕性關節炎就是由自體免疫引起的慢性關節炎。
 他說明,據統計,有牙周病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比沒有牙周病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多1.91倍。牙周P菌不僅會引起發炎,還可以分解宿主的免疫球蛋白等,幫助細菌躲避免疫系統的攻擊。原本為了保護人體對抗外來病菌攻擊的免疫系統,因此被搞得一團亂,免疫細胞過強出現失衡、無法分辨敵我,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才加劇關節發炎反應。
 曹皓崴嘆,自體免疫的慢性病目前沒辦法根治,且通常與遺傳及環境有關,一旦誘發,就只能靠飲食、作息、壓力調節和藥物與之共處,這也是為何強調定期洗牙及植牙後回診的重要,妥善清除躲在牙齦裡的細菌、減少發炎反應,不只保護牙齒,更能照顧身體健康。健康網》牙周病竟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有關! 醫籲定期洗牙減少風險 - 自由健康網 https://bit.ly/3MYqwa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