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照只改國名
清朝護照/官有地拂下願/死而復生中藥方/1896年由廈門搭乘英國輪船爹利士前往當時已為日本國土的臺灣。本件是以華人身份入境的陳登志所持有清朝護照。護照的功能主要在於辨識個人身份,上頭除載明入境者的姓名、住址、職業與職銜外,尚且包含了個人身材、面色、眼色、異相等身體特徵描述。例如在陳登志的護照上即記載他的「身材中等、眼色光明、面色紫」/藥方中以「治打死然後復生方」、「治身上頭上一時被人亂拳亂搥立行立死暝眩倒地死來死去用」最為特別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53gcgls
台灣的日本帝國海外旅券制度於臺灣日治時期實施,旅券即護照之意。
簡介
1894年甲午戰爭結束,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臺灣割讓。
1895年起,日本人經台灣渡航中國並不需旅券,但由於福建出現許多從事不法之日本浪人,於是臺灣總督府於1897年1月15日頒布《外國行旅券規則》,嚴格規範渡航清國日本本籍人的旅券發放,最初乃在防止日本流氓及醜業婦渡清。同年5月8日後,規範的範圍擴及在台日本人(內地人)及台灣人(本島人、或稱台灣籍民)直接由臺灣出境至清國或其他國家。從留存之日本帝國海外旅券可見,詳細記載旅券擁有者之戶籍、個人資訊,以及敘明渡航理由;並記有「該氏名(原因)任憑旅行無阻如有緊要事即請沿途各官加意照料善為保佑」之說明[1]。
該旅券雖統由日本外務大臣製發,其核准與其他事務主管卻是臺灣總督府。旅券的使用,以與清國之交通最為常用。 [1]詳其內容,除了位置不同的騎縫加註內容外,與日本外務省頒布的日本護照幾乎相同。
由於該旅券核發之過程嚴格繁瑣,1907年7月,總督府表示:「今後內地人(指日本人)往清國或英屬香港,應否申請旅券,可由本人任意選擇。」https://is.gd/F5xR5H
-----------------------------------------
日本護照的封面中央印有日本國徽「菊花紋章」,在其上方用日文漢字(篆體)印有「日本國旅券」之字樣,同樣的在其下方則寫有英語字樣「JAPAN PASSPORT」
日本國護照-日本国旅券--日本護照有四類:
一般旅券・公用旅券・外交旅券・緊急旅券(*旅券=護照)。
日本護照是日本國發行的護照,最早於1878年起開始發行。
日本本土
1878年2月20日,日本開始簽發第一套護照,稱為「日本帝國海外旅券」(依據1878年2月20日日本外務省所製定的《海外旅券規則》所發行,由於是日本帝國時期所制定的法令,因此稱為日本帝國海外旅券)。1917年起,護照附有個人照片。1918年,由於日本與中國之間交通往來頻繁,雙方決定容許對方國民毋須持護照出入境[1]。1926年,日本當局開始簽發現代設計的護照。
1992年11月1日,根據國際標準,日本當局發出可以讓機器讀取的「MRP旅券」。1995年11月1日,再根據國際標準,當局發出10年有效的護照給成年人,未成年人士繼續持有5年有效的護照。2004年,當局接受電子申請,由岡山縣開始。2006年3月20日,當局開始簽發內藏晶片,有生物特徵的護照。
日本政府於1998年將2月20日定為「旅券之日」,以紀念日本國海外旅券的發行。
台灣
參見:日本帝國海外旅券 (台灣)
1897年,台灣割讓予日本後,大批日本浪人經台灣前往中國,造成治安問題,因此日本當局宣布需要持有加註有台灣籍的日本旅券,才能出入台灣。
1907年,由於申請日本旅券手續過於繁複,台灣總督府宣布,前往中國及香港的旅客,可以自行決定是否申請日本旅券[2]。
另一方面,當時日本向台灣人發出海外旅券,但清朝政府卻不承認其日本籍,使中日兩國當時很多紛爭[3]。
朝鮮半島
1907年,日本頒布《外國旅行規則》,宣布於韓國人簽發日本旅券的方法。1910年,日本正式吞併韓國。之後作為日本國籍的朝鮮半島人出國自然亦使用日本護照,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
護照類型
普通護照:發放對象為普通公民。
普通護照有5年有效期和10年有效期兩種版本。19歲以下(含19歲)的日本公民只能持有5年有效期護照,而滿20歲的日本公民可選擇持有5年有效期(紺色)或是10年有效期(紅色)的護照。
公務護照:發放對象為議員和公務員。
外交護照:發放對象為日本皇室、外交官及其家眷或是政府高級官員。
由於二戰後對天皇的法律規定,因此日本天皇和日本皇后並不持有護照。
所有在2006年3月20日以後發放的日本護照都是生物識別護照。
-------------------
日本本土
1878年2月20日,日本開始簽發第一套護照,稱為"日本帝國海外旅券"(依據1878年2月20日日本外務省所制定的《海外旅券規則》所發行,由於是日本帝國時期所制定的法令,因此稱為日本帝國海外旅券)。
1917年起,護照附有個人照片。
1918年,由於日本與中國之間交通往來頻繁,雙方決定容許對方國民毋須持護照出入境。
1926年,日本當局開始簽發現代設計的護照。
1992年,根據國際標準,日本當局發出可以讓機器讀取的"MRP旅券"。
1995年,再根據國際標準,當局發出十年有效的護照給成年人,未成年人士繼續持有五年有效的護照。
2004年,當局接受電子申請,由岡山縣開始。
2006年,日本開始簽發內藏生物特徵晶片的護照。
日本政府於1998年將2月20日定為"旅券之日",以紀念日本帝國海外旅券的發行。
日本第一本護照,簽發於1866年
日本第一本護照,簽發於1866年
台灣日治期間
1897年,台灣割讓予日本後,大批日本浪人經台灣前往中國,造成治安問題,因此日本當局宣布需要持有加注有台灣籍的日本旅券,才能出入台灣。
1907年,由於申請日本旅券手續過於繁複,台灣總督府宣布,前往中國及香港的旅客,可以自行決定是否申請日本旅券。
另一方面,當時日本向台灣人發出海外旅券,但清朝政府卻不承認其日本籍,使中日兩國當時很多紛爭。 。
1952至1972用於通行日本內陸和沖繩島之間
1952至1972用於通行日本內陸和沖繩島之間
韓國日治期間
1907年,日本頒布《外國旅行規則》,宣布於韓國人簽發日本旅券的方法。1910年,日本正式吞併韓國。
護照外觀
日本護照的封面中央印有日本國徽「菊花紋章」,在其上方用日文漢字(篆體)印有「日本國旅券」之字樣,同樣的在其下方則寫有英語字樣「JAPAN PASSPORT」。5年有效期版本的普通護照為暗藍色,10年有效期的則為緋紅色。另外公務護照是暗綠色,外交護照則是暗褐色。
日本護照
身份信息頁
護照持有人照片
護照類型
簽發國
護照編號
姓氏(括弧內可加注化名)
名字(括弧內可加注化名)
國籍
出生日期
性別
本籍
護照簽發日
有效日期
簽發機構
護照持有人簽名
日本護照
日本護照
所有在2006年3月20日以後發放的日本護照都是生物識別護照 https://is.gd/ChMTqR
------------------
日本護照有紅、藍兩色。
沒想到,原來是有四色!
日本護照有四類:
一般旅券・公用旅券・外交旅券・緊急旅券(*旅券=護照)。
除了「緊急護照」以外三類,共有四色:
1(紅色)一般旅券:10年期限
-20歲以上才可以申請。
-申請費用16,000円。
2(藍色)一般旅券:5年期限
-20歲以上也可申請。
-19歲以下只可申請5年藍色。
*因為成長過程長像會隨著改變。
-申請費用11,000円
(未滿12歳6,000円)
3(綠色)公共旅券(OFFICIAL PASSPORT)
-指公家機關或海外青年隊...等。
4(深咖啡色)外交旅券(DIPLOMATIC PASSPORT)
-皇族或政府高階官員、機要...等。
-------------------------------
南森護照是史上第一次賦予無國籍人士一個合法身份/在145國發行的難民旅行證/1922年三月的國際聯盟會上,南森提出了名為「南森護照」的方案,讓難民可自由出入各國,並免於遣返。/挪威探險家、外交家南森(Fridtjof Nansen)設計了南森護照(Nansen Passport)。護照持有人不能入籍定居地,但能免於遣返,而且能到不同國家找工作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3nxovqq
------------------------------------------
護照與上陸許可證/渡台證明書/茶工券/臺灣製茶業所需的人力,包括揀茶女工、製茶工、茶箱製造工、茶師等約一萬三千二百人左右,大多數依賴來自中國的季節性勞工及師傅/1898年茶工券是台灣日治時期,發給雇用自中國的製茶職工渡航台灣的再入境證明書,亦是台灣總督府所核發之旅券之ㄧ種/1895年頒布《清國人臺灣上陸條例》以控制清國勞工及沒有特定職業者進入臺灣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25y4to4
-----------------------------------
日本於臺灣始政之初,日本人經臺灣渡航清國並不需旅券,但由於福建出現許多從事不法之日本浪人,於是臺灣總督府於1897年1月15日頒布《外國行旅券規則》,嚴格規範渡航清國日本人的旅券發放,最初乃在防止日本無賴漢及醜業婦渡清。同年5月8日後,規範的範圍擴及在臺日本人(內地人)及臺灣人(本島人或稱臺灣籍民)直接由臺灣出境至中國或其他國家。
1897年起,自臺灣出境至日本以外國家者,都必須辦理加註「臺灣籍」字樣說明之日本護照,該臺灣護照雖統由日本外務省管理製發,其核准與其他事務主管卻是臺灣總督府,這種臺灣護照辦理使用,以中臺兩地交通最為常用。另外,日本統治臺灣後,針對清朝人民來臺活動所制定之法令,於1895年9月6日以日令第22號頒布,全文共8條,規定清國人民渡臺須於基隆、淡水、安平、打狗等4港登岸,凡因商業或私人因素須來臺者,須有清朝所屬官廳發給之旅券(類似護照)或證明書,旅券上須登載鄉貫、姓名、職業、年齡及來臺目的。來臺後須隨身攜帶上述文件俾接受各地方官廳檢查,有時往往會以治安理由管制特定行業及勞動者來臺。
從此份日本帝國海外旅券展品可見,旅券上詳細記載旅券擁有者之戶籍、個人資訊,以及敘明渡航理由;並記有「該氏名因為探親前往清國福州 任憑旅行無阻如有緊要事即請沿途各官加意照料善為保佑」之說明,並有英文及法文譯文。日本帝國海外旅券(明治39年) - 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 http://tinyurl.com/yyp4oz7m
------------------------
1897 年至 1907 年凡是由臺灣出境,無論日本人、韓國人、臺灣華僑、臺灣籍民,皆須申請「旅券」。
1897 年 1 月,臺灣總督府實施《外國行旅券規則》,規定居住於臺灣的帝國臣民,如欲出國,需向居住地所轄各縣廳申請「旅券」(りょけん)。同年 5 月,臺人依據馬關條約得以選擇去留的猶豫期截止後,臺人若想前往海外,皆須與其他島內「帝國臣民」一樣,依規定申辦旅券。
除了與丈夫同行的妻子及未成年子女,可將其姓名、身份及年齡併記於戶主、丈夫或父母的旅券之外,旅券原則上每人一張,領取時每張需繳納手續費 50 錢。
日治時期,臺灣人要到其他國家,必須申請旅券(即護照)。圖片來源│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日治時期,臺灣人要到其他國家,必須申請旅券(即護照)。
圖片來源│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旅券與現行護照不同,當時僅是薄薄一張紙。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的許雪姬所長表示,日治時期旅券適用範圍包括日本人、韓國人、臺灣華僑等,只要在臺灣出境都得申請。申請資格並無財產限制,應填寫資料包括:氏名、本籍地、居所、與戶主之關係、族稱、年齡、職業、旅行地名、旅行目的等。
不過,日本人不滿從臺灣出境還要再申請一張,所以 1907 年後,日本外務省改正為《外國旅券規則》,日本人可以選擇申請或不申請。但是許雪姬說,前往中國的臺灣人特別多,所以後來臺灣籍民抗議此舉為差別待遇。「渡華旅券」一詞便是這樣來的,因此後來爭取廢除渡華旅券是臺灣民主運動史重要的指標之一,只是直到日治結束,旅券制度依然存在。
下付與返納:旅券用完還要繳回!
凡出國回來後,就要把旅券交回總督府,下次再申請新的。官方發給旅券稱為「下付」,民眾用畢後,繳回存檔叫「返納」。總督府登記的簿子稱為《臺灣總督府旅券下付表》。
《臺灣總督府旅券下付表》中出現的名詞頗值得玩味。「寄留地」:假如出生地為澎湖,但現在住臺北,臺北就是寄留地。又如「普通旅券」,即限單次往返使用,返臺後限期繳回;「往復旅券」則是 3 年內可不限次數使用,類似今日高鐵的定期票。
其中的「族籍」欄位,可見「新臣民」這個名詞,由來是 1895 年《馬關條約》簽訂後 2 年內,日本准許臺灣人變賣產業後離臺,期滿後未遷徙者視為日本臣民。因此,1897 年 5 月起的旅券發行紀錄簿中,臺灣人就被記載為日本國之「新臣民」,如下圖所示:
臺北縣旅券下付表( 1897 年),一直行即為一筆申請旅券的紀錄。圖片來源│臺灣總督府旅券下付表,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臺北縣旅券下付表( 1897 年),一直行即為一筆申請旅券的紀錄。
圖片來源│臺灣總督府旅券下付表,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的王麗蕉主任補充說明,有些欄位也會變動,像是取消族籍一欄,或像早期寫年齡,後來改成出生年月日。又或像排序,一開始依日本イロハ仮名順,後來依申請先後順序。
《臺灣總督府旅券下付表》於日治時期,每三個月整理一次(四月到六月、七月到九月、十月到十二月、一月到三月)。王麗蕉表示,早期是由各縣廳繳交一份旅券資料,再由總督府文書員抄寫一份送至日本外務省,所以在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看到的資料,上頭就是寫臺灣總督府。大約在 1900 年之後,縣廳才變成一次繳二份,一份放在總督府,一份交到日本外務省,不用再另行抄寫。
臺灣人沒學校讀,渡海學醫、找工作
《臺灣總督府旅券下付表》資料顯示,多數臺灣人使用旅券至中國,是為了求學或找工作。因為日治時期臺灣教育機關不足,臺人子弟錄取名額受限,升學競爭遠較日本人更加激烈。當時有能力的臺灣人才能把小孩送往日本留學。儘管臺灣人主動徵求設立中學校,例如臺中中學(今臺中一中),但是僧多粥少。
在日本的差別待遇下,臺灣人向海外發展,才能夠得到更好的機會來成就自己。
許雪姬表示,日本人在中國辦的學校非常熱門,比方日治時期將近 120 名臺灣人在滿洲醫科大學拿到學位和醫生執照,至少一半以上留在滿州當醫生。此外,青島醫科大學也吸引很多臺灣學生。但當時臺灣的醫學高等教育機構,只有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一所(今臺灣大學醫學院)。
圖為 1935 年 10 月 25 日大連孟天成的博愛醫院同仁合影。孟天成是臺東廳卑南人,1904 年畢業於臺灣總督府醫學校,1914 年受滿鐵大連醫院院長尾見薰提拔,前往大連醫院就職。結束在大連醫院的服務後,開設博愛醫院,專治嗎啡、鴉片、花柳各症。資料來源│赴滿洲國臺灣人照片,郭双富先生提供,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圖為 1935 年 10 月 25 日大連孟天成的博愛醫院同仁合影。孟天成是臺東廳卑南人,1904 年畢業於臺灣總督府醫學校,1914 年受滿鐵大連醫院院長尾見薰提拔,前往大連醫院就職。結束在大連醫院的服務後,開設博愛醫院,專治嗎啡、鴉片、花柳各症。
資料來源│赴滿洲國臺灣人照片,郭双富先生提供,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依臺灣總督府外事部管理課長大田修吉在 1944 年撰寫〈海外に於ける本島同胞〉一文,發布 1943 年 12 月「海外在留本島人調」的結果指出,當時在華南有臺灣人 24,320 人,在華中有臺灣人 7,102 人,在華北有臺灣人 967 人,在滿洲有臺灣人 990 人,在蒙疆有臺灣人 23 人,總計共有 33,402 人。
除了中國,臺灣人也會至南洋發展事業,1916 年前後,有不少臺灣人前往經商。因為當時婆羅洲分屬英國、荷蘭殖民地,討生活必須克服種種困難,一方面靠日本勢力,一方面靠華僑網絡。臺灣人與許多閩南人和客家人往來都非常密切,加上當時中國抗日、抵制日貨,因此日本人在東南亞販售貨物,得靠在南洋的臺灣人協助運貨。
許雪姬進行中的歷史研究也發現, 1917 年大約有千位臺灣人遠赴北婆羅洲的橡膠園工作。因為日本人在當地有一個久原農場,聘請臺灣勞工至南洋做工,首次去還給安家費。不過去了才發現環境、疾病問題都是挑戰,大概一兩年之後,除了少數人留下,其他臺灣人便紛紛回臺。
旅券也能找到諜報戰關鍵人物!?
不只庶民生活,旅券資料也透露精彩的諜報戰故事。中日戰爭期間,臺灣籍民與國民政府、中共政權皆有往來。甫從臺中一中畢業的臺灣人彭盛木(原名彭阿木,後改名),先到上海東亞同文書院求學,後加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在軍統局指示下,彭盛木成功打入汪精衛政權,在周佛海旁擔任通譯兼秘書(當時臺灣人在中國最夯的職業)。暗地裡,實是間諜,負責竊取汪精衛與日本人談判的文件給予軍統局。
爾後東窗事發,彭被日本人關押等待槍決,因為脫出無望,相關情治人員已準備跳樓自盡。此時,彭盛木的妻子在周佛海太太協助下,進監獄探望彭盛木,用客家話對他說:「已經開始救人,千萬不要輕生。」
許雪姬表示,吳濁流的《台灣連翹》曾提及彭盛木的妻子找他幫忙,吳濁流想起她曾與周佛海太太去日本觀光,請她趕快去找周佛海太太,所以彭妻才說已經在救人。於是在周佛海的大舅子營救下,彭盛木最早被放出來,其他情治人員半年後才陸續出來。出獄後,彭盛木繼續諜報工作,最終仍被日本人殺害。
彭盛木妻子和旅券有什麼關係呢?許雪姬表示,沒有旅劵資料,無法知道彭妻名字,因此她猜想,彭盛木一家到上海,妻子必定也有申請。後來果然在旅券中找到彭盛木及妻子、母親、兒子的名字。「旅券可以讓歷史更完整,不然不確認彭妻名字,這段故事無法說服人。」
新竹州旅券下付表( 1928 年),第 3 直行為彭盛木的妻子彭李氏桃妹,旅行地為上海,旅行目的是為了與丈夫住在一起。圖片來源│臺灣總督府旅券下付表,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新竹州旅券下付表( 1928 年),第 3 直行為彭盛木的妻子彭李氏桃妹,旅行地為上海,旅行目的是為了與丈夫住在一起。
圖片來源│臺灣總督府旅券下付表,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環遊世界、鑽漏洞偷渡
旅券還能環遊世界,顏國年的《最近歐美旅行記》、杜聰明的《杜聰明博士世界旅遊記》與林獻堂的《環球遊記》皆有記載。
受康有為、梁啟超啟發,林獻堂決定環遊世界、寫遊記。歷經 370 餘天完成這躺旅程,他將前往美國白宮的所思所想,以及看見義大利教堂中的骨頭,思考羅馬怎麼壓迫教會等文史風貌,寫於個人日記中,也寫成「環球遊記」專欄連載於《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許雪姬表示,林獻堂也不是一張旅券玩到底,出發前仍須寫明去哪些地方,行經他國還是要簽證通關。
1927 年 11 月 14 日灌園先生日記,紀錄林獻堂父子三人抵達「光明之巴黎」。圖片來源│灌園先生日記,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1927 年 11 月 14 日灌園先生日記,紀錄林獻堂父子三人抵達「光明之巴黎」。
圖片來源│灌園先生日記,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這時你應該想問:以前環遊世界,攜帶行李很麻煩?然而,日治時期旅遊寄行李可能比現在更方便。許雪姬舉例,林獻堂住臺中,要前往上海,他可以在臺中火車站寄行李,人搭車至基隆轉搭船出海,到了上海再憑票領取行李,不用一路自己扛。
儘管周到,旅券制度仍有漏洞。因為可能有人寫前往廈門,但跑到福州或南京,無法可管。所以原先應隨身攜帶以證明身份的旅券,後來演變成靠岸就得把旅券繳至最近的領事館,變相限制旅客同地進出。
1908 年後,臺灣人前往日本無需再申請渡航證明,要去幾次都可以。所以,腦筋動得快的臺灣人想省掉在臺申請旅券的繁複手續,會先前往日本,再轉至中國。許雪姬說:「這條是最大漏洞」,所以《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中記載很多抗日份子都跑到對岸,但在旅券下付表中找不到他們的名字。迂迴渡航雖有懲罰機制,但是罰不勝罰,後來日本政府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旅券資料一筆一筆抄回臺灣
看似單純的旅券資料,蒐集與彙整過程其實比想像中艱難。日本外交史料館所典藏的旅券資料是作成微捲,使用者必須親自到館調閱微捲,再利用微捲閱讀機閱覽旅券申請的資料。
2005 年開始,許雪姬親自至日本一筆一筆抄寫旅券資料,她說,日本人很有規矩,「連抄寫的鉛筆還要指定,不能用自動鉛筆」。她說,資料不是模糊就是有錯字,或是日治時期的日文跟現在不太一樣。例如比利時,現在縮寫是「比」,但當時翻譯為「白耳義」,所以上面會寫「白」。若有人要前往東南亞小城,這筆申請資料同時會有申請人的中國名字、東南亞當地名字和英文名,許雪姬說:「這時抄寫才要瘋掉」。
許雪姬初期手抄旅券資料,一筆一筆帶回臺灣。資料來源│許雪姬
許雪姬初期手抄旅券資料,一筆一筆帶回臺灣。
資料來源│許雪姬
後因主持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其中的「臺灣文史資源海外徵集與國際合作計畫」, 2009 年起,許雪姬再帶領計畫團隊,改為複印方式,但複印一張是日幣 30 元,全印的費用也非常可觀。因此後來考量若在一卷微捲片中收錄臺灣旅券資料數量較多時,就改以複製買回整卷微捲方式,回臺灣再轉製成數位檔案,效果還比較好。不過,王麗蕉表示,有些旅券資料因製作微捲時就模糊不清,必要時,還是得回日本外交史料館拍原件,再放大比對。
建造最齊全的旅券資料庫
「為了讓更多人取用這些資料,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正在建置人名索引系統,目前已有近 20 萬筆。」許雪姬表示,臺史所檔案館已將複製回來的 1897 年到 1934 年 3 月的旅券資料,複印並裝訂成冊,開放各界到館查找與閱覽;而日本外交史料館於 2015 年再開放 1934 年 3 月到 1942 年的旅券資料,之後也會納入臺史所檔案館和後續要建置的數位資料庫中。
未來只要輸入名字,就可以看到當時臺灣人申請出國原因、目的地和出生年月日,甚至社會大眾也可以查找自己的祖父母在日治時期有沒有出國。
王麗蕉表示,旅券資料發展出的研究題目很多元,包括電影、農業、戲劇、繪畫等。
透過旅券資料,可看到日治時期臺灣人與國外交流的完整圖像。
雖然有旅券資料,但有些人出國還是沒有留下痕跡,或是從目的地沒辦法判斷人在哪裡落腳。許雪姬表示,可以結合更多史料,讓旅券的發現更有價值。像是跟中國、東北、東南亞往來的商業書信,是理解當時商業網絡的重要史料,例如泰益號文書。或是利用家族歷史、報紙與日記內容,與旅券交互參照。
旅券資料在臺灣史研究扮演重要的節點,不僅可以歸納出旅人輪船航線,例如顏國年的歐美航線圖,更是理解日治時期政經環境、庶民和官員間互動往來的重要文件。許雪姬表示,還有一些旅券資料尚在彙整,特別是日本外交史料館遺缺的 1910 年資料,後來也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中發現,許雪姬說「這大概是全世界唯一的資料」。日治時期臺灣人怎麼用「旅券」?求學求職、環遊世界、渡海當間諜|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臺史所檔案館 http://research.sinica.edu.tw/?p=7748
日治時期出國必備「旅券」?求學求職、環遊世界不可少
https://is.gd/qU1aMz
2019-10-11 09:11聯合新聞網 研之有物
什麼是旅券?
繼日記男孩葉盛吉、 長崎泰益號文書精彩故事後,研之有物再次造訪臺史所檔案館挖寶。因為聽聞這裏有近 20 萬筆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旅券」資料,不僅可以找出自己的祖先當時出國去哪工作或求學,甚至短短一行訊息便揭露當時動盪政局中諜報戰的關鍵人物!
採訪編輯|紀金慶、美術編輯|林洵安
出國行李清單絕不能忘記的東西是護照,你知道日治時期臺灣人也有一張絕對要帶的東西才能出境嗎?
1897 年至 1907 年凡是由臺灣出境,無論日本人、韓國人、臺灣華僑、臺灣籍民,皆須申請「旅券」。
1897 年 1 月,臺灣總督府實施《外國行旅券規則》,規定居住於臺灣的帝國臣民,如欲出國,需向居住地所轄各縣廳申請「旅券」(りょけん)。同年 5 月,臺人依據馬關條約得以選擇去留的猶豫期截止後,臺人若想前往海外,皆須與其他島內「帝國臣民」一樣,依規定申辦旅券。
除了與丈夫同行的妻子及未成年子女,可將其姓名、身份及年齡併記於戶主、丈夫或父母的旅券之外,旅券原則上每人一張,領取時每張需繳納手續費 50 錢。
日治時期,臺灣人要到其他國家,必須申請旅券(即護照)。圖片來源│臺史所檔案館...
日治時期,臺灣人要到其他國家,必須申請旅券(即護照)。
圖片來源│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旅券與現行護照不同,當時僅是薄薄一張紙。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的許雪姬所長表示,日治時期旅券適用範圍包括日本人、韓國人、臺灣華僑等,只要在臺灣出境都得申請。申請資格並無財產限制,應填寫資料包括:氏名、本籍地、居所、與戶主之關係、族稱、年齡、職業、旅行地名、旅行目的等。
不過,日本人不滿從臺灣出境還要再申請一張,所以 1907 年後,日本外務省改正為《外國旅券規則》,日本人可以選擇申請或不申請。但是許雪姬說,前往中國的臺灣人特別多,所以後來臺灣籍民抗議此舉為差別待遇。「渡華旅券」一詞便是這樣來的,因此後來爭取廢除渡華旅券是臺灣民主運動史重要的指標之一,只是直到日治結束,旅券制度依然存在。
下付與返納:旅券用完還要繳回!
凡出國回來後,就要把旅券交回總督府,下次再申請新的。官方發給旅券稱為「下付」,民眾用畢後,繳回存檔叫「返納」。總督府登記的簿子稱為《臺灣總督府旅券下付表》。
《臺灣總督府旅券下付表》中出現的名詞頗值得玩味。「寄留地」:假如出生地為澎湖,但現在住臺北,臺北就是寄留地。又如「普通旅券」,即限單次往返使用,返臺後限期繳回;「往復旅券」則是 3 年內可不限次數使用,類似今日高鐵的定期票。
其中的「族籍」欄位,可見「新臣民」這個名詞,由來是 1895 年《馬關條約》簽訂後 2 年內,日本准許臺灣人變賣產業後離臺,期滿後未遷徙者視為日本臣民。因此,1897 年 5 月起的旅券發行紀錄簿中,臺灣人就被記載為日本國之「新臣民」,如下圖所示:
臺北縣旅券下付表( 1897 年),一直行即為一筆申請旅券的紀錄。圖片來源│...
臺北縣旅券下付表( 1897 年),一直行即為一筆申請旅券的紀錄。
圖片來源│臺灣總督府旅券下付表,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的王麗蕉主任補充說明,有些欄位也會變動,像是取消族籍一欄,或像早期寫年齡,後來改成出生年月日。又或像排序,一開始依日本イロハ仮名順,後來依申請先後順序。
《臺灣總督府旅券下付表》於日治時期,每三個月整理一次(四月到六月、七月到九月、十月到十二月、一月到三月)。王麗蕉表示,早期是由各縣廳繳交一份旅券資料,再由總督府文書員抄寫一份送至日本外務省,所以在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看到的資料,上頭就是寫臺灣總督府。大約在 1900 年之後,縣廳才變成一次繳二份,一份放在總督府,一份交到日本外務省,不用再另行抄寫。
臺灣人沒學校讀,渡海學醫、找工作
《臺灣總督府旅券下付表》資料顯示,多數臺灣人使用旅券至中國,是為了求學或找工作。因為日治時期臺灣教育機關不足,臺人子弟錄取名額受限,升學競爭遠較日本人更加激烈。當時有能力的臺灣人才能把小孩送往日本留學。儘管臺灣人主動徵求設立中學校,例如臺中中學(今臺中一中),但是僧多粥少。
在日本的差別待遇下,臺灣人向海外發展,才能夠得到更好的機會來成就自己。
許雪姬表示,日本人在中國辦的學校非常熱門,比方日治時期將近 120 名臺灣人在滿洲醫科大學拿到學位和醫生執照,至少一半以上留在滿州當醫生。此外,青島醫科大學也吸引很多臺灣學生。但當時臺灣的醫學高等教育機構,只有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一所(今臺灣大學醫學院)。
圖為 1935 年 10 月 25 日大連孟天成的博愛醫院同仁合影。孟天成是臺東...
圖為 1935 年 10 月 25 日大連孟天成的博愛醫院同仁合影。孟天成是臺東廳卑南人,1904 年畢業於臺灣總督府醫學校,1914 年受滿鐵大連醫院院長尾見薰提拔,前往大連醫院就職。結束在大連醫院的服務後,開設博愛醫院,專治嗎啡、鴉片、花柳各症。
資料來源│赴滿洲國臺灣人照片,郭双富先生提供,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依臺灣總督府外事部管理課長大田修吉在 1944 年撰寫〈海外に於ける本島同胞〉一文,發布 1943 年 12 月「海外在留本島人調」的結果指出,當時在華南有臺灣人 24,320 人,在華中有臺灣人 7,102 人,在華北有臺灣人 967 人,在滿洲有臺灣人 990 人,在蒙疆有臺灣人 23 人,總計共有 33,402 人。
除了中國,臺灣人也會至南洋發展事業,1916 年前後,有不少臺灣人前往經商。因為當時婆羅洲分屬英國、荷蘭殖民地,討生活必須克服種種困難,一方面靠日本勢力,一方面靠華僑網絡。臺灣人與許多閩南人和客家人往來都非常密切,加上當時中國抗日、抵制日貨,因此日本人在東南亞販售貨物,得靠在南洋的臺灣人協助運貨。
許雪姬進行中的歷史研究也發現, 1917 年大約有千位臺灣人遠赴北婆羅洲的橡膠園工作。因為日本人在當地有一個久原農場,聘請臺灣勞工至南洋做工,首次去還給安家費。不過去了才發現環境、疾病問題都是挑戰,大概一兩年之後,除了少數人留下,其他臺灣人便紛紛回臺。
旅券也能找到諜報戰關鍵人物!?
不只庶民生活,旅券資料也透露精彩的諜報戰故事。中日戰爭期間,臺灣籍民與國民政府、中共政權皆有往來。甫從臺中一中畢業的臺灣人彭盛木(原名彭阿木,後改名),先到上海東亞同文書院求學,後加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在軍統局指示下,彭盛木成功打入汪精衛政權,在周佛海旁擔任通譯兼秘書(當時臺灣人在中國最夯的職業)。暗地裡,實是間諜,負責竊取汪精衛與日本人談判的文件給予軍統局。
爾後東窗事發,彭被日本人關押等待槍決,因為脫出無望,相關情治人員已準備跳樓自盡。此時,彭盛木的妻子在周佛海太太協助下,進監獄探望彭盛木,用客家話對他說:「已經開始救人,千萬不要輕生。」
許雪姬表示,吳濁流的《台灣連翹》曾提及彭盛木的妻子找他幫忙,吳濁流想起她曾與周佛海太太去日本觀光,請她趕快去找周佛海太太,所以彭妻才說已經在救人。於是在周佛海的大舅子營救下,彭盛木最早被放出來,其他情治人員半年後才陸續出來。出獄後,彭盛木繼續諜報工作,最終仍被日本人殺害。
彭盛木妻子和旅券有什麼關係呢?許雪姬表示,沒有旅劵資料,無法知道彭妻名字,因此她猜想,彭盛木一家到上海,妻子必定也有申請。後來果然在旅券中找到彭盛木及妻子、母親、兒子的名字。「旅券可以讓歷史更完整,不然不確認彭妻名字,這段故事無法說服人。」
新竹州旅券下付表( 1928 年),第 3 直行為彭盛木的妻子彭李氏桃妹,旅行地...
新竹州旅券下付表( 1928 年),第 3 直行為彭盛木的妻子彭李氏桃妹,旅行地為上海,旅行目的是為了與丈夫住在一起。
圖片來源│臺灣總督府旅券下付表,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環遊世界、鑽漏洞偷渡
旅券還能環遊世界,顏國年的《最近歐美旅行記》、杜聰明的《杜聰明博士世界旅遊記》與林獻堂的《環球遊記》皆有記載。
受康有為、梁啟超啟發,林獻堂決定環遊世界、寫遊記。歷經 370 餘天完成這躺旅程,他將前往美國白宮的所思所想,以及看見義大利教堂中的骨頭,思考羅馬怎麼壓迫教會等文史風貌,寫於個人日記中,也寫成「環球遊記」專欄連載於《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許雪姬表示,林獻堂也不是一張旅券玩到底,出發前仍須寫明去哪些地方,行經他國還是要簽證通關。
1927 年 11 月 14 日灌園先生日記,紀錄林獻堂父子三人抵達「光明之巴黎...
1927 年 11 月 14 日灌園先生日記,紀錄林獻堂父子三人抵達「光明之巴黎」。
圖片來源│灌園先生日記,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數位典藏
這時你應該想問:以前環遊世界,攜帶行李很麻煩?然而,日治時期旅遊寄行李可能比現在更方便。許雪姬舉例,林獻堂住臺中,要前往上海,他可以在臺中火車站寄行李,人搭車至基隆轉搭船出海,到了上海再憑票領取行李,不用一路自己扛。
儘管周到,旅券制度仍有漏洞。因為可能有人寫前往廈門,但跑到福州或南京,無法可管。所以原先應隨身攜帶以證明身份的旅券,後來演變成靠岸就得把旅券繳至最近的領事館,變相限制旅客同地進出。
1908 年後,臺灣人前往日本無需再申請渡航證明,要去幾次都可以。所以,腦筋動得快的臺灣人想省掉在臺申請旅券的繁複手續,會先前往日本,再轉至中國。許雪姬說:「這條是最大漏洞」,所以《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中記載很多抗日份子都跑到對岸,但在旅券下付表中找不到他們的名字。迂迴渡航雖有懲罰機制,但是罰不勝罰,後來日本政府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旅券資料一筆一筆抄回臺灣
看似單純的旅券資料,蒐集與彙整過程其實比想像中艱難。日本外交史料館所典藏的旅券資料是作成微捲,使用者必須親自到館調閱微捲,再利用微捲閱讀機閱覽旅券申請的資料。
2005 年開始,許雪姬親自至日本一筆一筆抄寫旅券資料,她說,日本人很有規矩,「連抄寫的鉛筆還要指定,不能用自動鉛筆」。她說,資料不是模糊就是有錯字,或是日治時期的日文跟現在不太一樣。例如比利時,現在縮寫是「比」,但當時翻譯為「白耳義」,所以上面會寫「白」。若有人要前往東南亞小城,這筆申請資料同時會有申請人的中國名字、東南亞當地名字和英文名,許雪姬說:「這時抄寫才要瘋掉」。
許雪姬初期手抄旅券資料,一筆一筆帶回臺灣。資料來源│許雪姬
許雪姬初期手抄旅券資料,一筆一筆帶回臺灣。
資料來源│許雪姬
後因主持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其中的「臺灣文史資源海外徵集與國際合作計畫」, 2009 年起,許雪姬再帶領計畫團隊,改為複印方式,但複印一張是日幣 30 元,全印的費用也非常可觀。因此後來考量若在一卷微捲片中收錄臺灣旅券資料數量較多時,就改以複製買回整卷微捲方式,回臺灣再轉製成數位檔案,效果還比較好。不過,王麗蕉表示,有些旅券資料因製作微捲時就模糊不清,必要時,還是得回日本外交史料館拍原件,再放大比對。
建造最齊全的旅券資料庫
「為了讓更多人取用這些資料,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正在建置人名索引系統,目前已有近 20 萬筆。」許雪姬表示,臺史所檔案館已將複製回來的 1897 年到 1934 年 3 月的旅券資料,複印並裝訂成冊,開放各界到館查找與閱覽;而日本外交史料館於 2015 年再開放 1934 年 3 月到 1942 年的旅券資料,之後也會納入臺史所檔案館和後續要建置的數位資料庫中。
未來只要輸入名字,就可以看到當時臺灣人申請出國原因、目的地和出生年月日,甚至社會大眾也可以查找自己的祖父母在日治時期有沒有出國。
王麗蕉表示,旅券資料發展出的研究題目很多元,包括電影、農業、戲劇、繪畫等。
透過旅券資料,可看到日治時期臺灣人與國外交流的完整圖像。
雖然有旅券資料,但有些人出國還是沒有留下痕跡,或是從目的地沒辦法判斷人在哪裡落腳。許雪姬表示,可以結合更多史料,讓旅券的發現更有價值。像是跟中國、東北、東南亞往來的商業書信,是理解當時商業網絡的重要史料,例如泰益號文書。或是利用家族歷史、報紙與日記內容,與旅券交互參照。
旅券資料在臺灣史研究扮演重要的節點,不僅可以歸納出旅人輪船航線,例如顏國年的歐美航線圖,更是理解日治時期政經環境、庶民和官員間互動往來的重要文件。許雪姬表示,還有一些旅券資料尚在彙整,特別是日本外交史料館遺缺的 1910 年資料,後來也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中發現,許雪姬說「這大概是全世界唯一的資料」。
https://is.gd/qU1aMz
許雪姬期待,臺史所檔案館將陸續完成最齊全的旅券資料庫,以供大家從「旅券」尋找臺灣史。
攝影│張語辰
清朝後期雖國力薄弱 但護照上的一句話卻彰顯大國霸氣
郭曉2021.8.12 22:33清朝後期雖國力薄弱 但護照上的一句話卻彰顯大國霸氣 | 清朝後期 | 國力薄弱 | 護照 | 硬氣的話 | 大國霸氣 | 希望之聲 https://bit.ly/2VRHpNu
【希望之聲2021年8月12日】(編輯:郭曉)古代唐玄奘西天取經時,隨身攜帶的行囊中除了化緣用的缽盂和袈裟之外,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東西—通關文牒。正是有了通關文牒的幫助,唐僧才能順利經過別國領土最終到達取經地。而到了近代我們想要去其他國家旅遊學習也要提前到相關部門辦理類似通關文牒的文件—護照。護照早在19世紀西方強國開始進行全球殖民擴張時就誕生了。為了跟上世界潮流,當時清政府也開發了護照等東西,但它的護照是信函式類似於介紹信的那種形式。
清朝留學生
據資料反映開始的清朝是閉關鎖國的,鮮少有人去海外,後期被西方強國用大炮轟開了國門之後,清政府才意識到唯我獨尊的景象已經無法繼續下去,想要進步和發展,得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和去學習他們的科技。於是清政府為了讓清朝子民能夠進入西方國家去學習西方的先進知識和去海外進行商貿活動,開始逐步推行護照。那當時國力薄弱的清政府會在護照上寫上什麼內容呢?
護照最早可追溯到商和西周時期。早在幾千年前,中國就已經擁有了類似“護照”的通關及國民身份證明的公文。從夏朝到西周時期,有“牙璋”、“奎璋”,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有“封傳”和“符節”,唐朝時期的“過所”,宋朝時期的“關引”和“符牌”等。而漢唐時的“過所”跟現代護照的性質很近似。
到了17世紀的清朝時期,清政府以信函式公文作為集體護照。畢竟當時能夠出國的也是極少數人,一般都是清政府派出使團,一個信函完全可以管整個團體。在19世紀四十年代的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簽署了《南京條約》,外來通商的洋人和外出闖蕩務工的華人越來越多,個人護照的重要性凸顯出來。清政府就在這個時期開始個人護照的製作。當時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護照相當簡陋,沒有照片,只是一張描述此人樣貌、蓋了官章、長87厘米、寬56厘米的公文紙。
清朝護照
清朝後期雖國力薄弱 但護照上的一句話卻彰顯大國霸氣 | 清朝後期 | 國力薄弱 | 護照 | 硬氣的話 | 大國霸氣 | 希望之聲 https://bit.ly/2VRHpNu
與現在的護照比較,清朝時期護照可以用巨大兩字來形容。護照上寫有一句非常硬氣的話:“持護照過境時,請立即查驗放行,按照約定給予保護,不要為難阻滯”。而當時西方國家通過工業革命,各方面都得到迅速發展,實力已遠超清政府,在國際地位極其低下的清末時期,很多國家對這本護照要麼不認,要麼直接拒收。然而網友們卻紛紛感慨:清朝後期國力雖然孱弱,但護照上的這句庇護自己子民的話卻彰顯大國霸氣
清朝後期雖國力薄弱 但護照上的一句話卻彰顯大國霸氣 | 清朝後期 | 國力薄弱 | 護照 | 硬氣的話 | 大國霸氣 | 希望之聲 https://bit.ly/2VRHpNu
泰益号,楊笃源護照
昭和16年老海報-日本南向政策-南方巡禮双六(桌遊),是遊戲用紙,跟大富翁類似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43941065730870/permalink/5377683105689949/
清朝時期的「中國護照」:國雖弱,但護照上的27個字卻硬氣十足
清朝時期的「中國護照」:國雖弱,但護照上的27個字卻硬氣十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