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子之役指的是1636年至1637年之間清軍入侵朝鮮國的事件。這是後金第二次入侵朝鮮,在韓國史書中又被稱為丙子胡亂(병자호란)。丙子胡亂又與之前發生的丁卯胡亂統稱為丙丁虜亂(병정노란)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南漢山城/丙子戰爭,「丙子胡亂」1737年「丁丑下城」經過此南漢山城/丙子戰爭,「丙子胡亂」1737年「丁丑下城」經過此

《南漢山城|남한산성|The Fortress》西元 1636 年清朝皇帝率領 15 萬大軍攻打朝鮮,史稱「丙子戰爭」,戰力耗弱的仁祖大王(朴海日​ ​飾)不敵侵襲,準備逃往南漢山城避難,不過清朝很快就攻破朝鮮,並找到仁祖大王及庇護他的軍隊,展開了緊繃的對峙。
南漢山城 - Movieffm電影線上看 https://www.movieffm.net/?p=6146
-------------------
丙子戰爭[1],又稱「丙子胡亂」,指1636年(清崇德元年、朝鮮仁祖十四年)皇太極稱帝後不久率領「十萬」清朝軍隊攻打朝鮮的事件。這是滿洲(後金及清)政權第二次攻打朝鮮,因爆發於丙子年,故而得名。
丁卯戰爭之後,朝鮮雖與後金政權結盟,但仍舊保持著與明朝的關係,2月,皇太極遣使通報朝鮮,自己將由汗改稱皇帝,希望朝鮮參與勸進並向其跪拜朝賀,頓時朝鮮舉國譁然,皆不承認清朝竊帝號而不受。1636年,清太宗以朝鮮背棄1627年平壤盟約為由,率領十萬軍隊入侵朝鮮。清軍渡江後,發揮其善於野戰的特點,繞過堅固的城池不攻,長驅直入,十二天之後便抵達朝鮮京城漢陽城下,朝鮮仁祖出走南漢山城避難。翌年(1637年)正月三十日,在南漢山城被清兵圍困數月之後,仁祖出城,前往漢江東岸的三田渡清營向清太宗投降,史稱「丁丑下城」。經過此戰,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國,並徹底斷絕了與原宗主國明朝的關係
背景
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後,明朝對原來遼東地區以及朝鮮的影響力大為下降,女真族的後金政權開始強大起來。1627年,後金君主皇太極遣兵入侵朝鮮,朝鮮被迫與後金議和,與後金結盟。但當時朝鮮由親明的西人派執掌政權,依然保持與明朝的關係,收留明朝戰敗逃至朝鮮的將領,對後金持敵對態度。
1628年,朝鮮依據與後金的協議,開市於中江。同年,因毛文龍被袁崇煥處決導致明軍陷入混亂,皇太極計畫趁機進攻明朝,向朝鮮徵調兵船。朝鮮仁祖故意拖延三日後才接見後金的使臣,並對他說:「明國猶吾父也。助人攻吾父之國,可乎?船殆不可藉也。」
1632年,皇太極派巴都禮、察哈喇等人前往朝鮮頒定貢額。仁祖僅同意貢獻貢額的十分之一,推託說金銀、牛角不是朝鮮的特產,拒絕獻出。皇太極大為光火,於次年致書仁祖,責其減歲幣額,並竊葠畜、匿逃人之罪,欲罷遣使,專互市。朝鮮索性拒絕同後金在會寧城的互市,此後又多次拒絕互市,並在京畿、黃海、平安三道加築白馬等十二城,以加強對後金的防備。
1635年,皇太極攻察哈爾,林丹汗之子額哲獻傳國玉璽投降。各貝勒與蒙古王公皆建議皇太極稱帝,皇太極遣英俄爾岱[註 1]通報朝鮮,朝鮮群臣皆言不可。朝鮮仁祖將英俄爾岱囚禁在議政府,英俄爾岱等人奪民間之馬,破門北逃。仁祖派人追上,宣布不承認1627年的城下之盟。英俄爾岱逃回後金並報告皇太極,皇太極大為光火。
過程
攻入朝鮮
御駕親征的清太宗皇太極
1636年四月,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當時朝鮮的春信使羅德憲、回答使李廓正在盛京,參加了登基大典。羅德憲、李廓二人堅決認為明朝是朝鮮的宗主國,拒絕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而當其是朝鮮一國上下也是群情洶湧,掌令洪翼漢就上斥和疏言「臣墮地之初,只聞有大明天子耳...今乃服事胡虜,偸安僅存,縱延晷刻,其於祖宗何,其於天下何,其於後世何?...臣愚以爲,戮其使而取其書、函其首,奏聞於皇朝。」另外還有一百三十八名太學生聯名以及諸多官員上疏,請斬使焚書,這使皇太極非常憤怒。[2][3]
同年十一月,皇太極以朝鮮違背盟約為由,準備入侵朝鮮,先遣回朝鮮使臣李廓,通報仁祖。臘月初二日,派濟爾哈朗守盛京(今瀋陽),阿濟格、阿巴泰守遼河入海口以遏明軍,皇太極親自率領清軍十二萬入侵朝鮮。皇太極令多爾袞、豪格分統左翼滿洲、蒙古兵,從寬甸入長山口;戶部承政馬福塔[註 2]、英俄爾岱等率兵三百人,裝扮成商人,突襲朝鮮王都漢陽城;多鐸、岳託等人率數千兵馬接應。皇太極與代善率其他各路軍馬進攻朝鮮。
臘月初六日,朝鮮邊境望見清軍,舉二把烽火示警,朝鮮都元帥金自點不予理會。臘月初十日,清軍主力迅速渡鎮江。十二日,兵至郭山城,定州、安州投降。不過在另一路,義州府尹林慶業死守白馬山城抗擊清軍,清軍始終無法攻陷義州。林慶業向都元帥金自點、副元帥申景瑗請求增援,但金自點等人希望獨吞戰功,未派兵往增援。又因金自點漠視烽火、太晚遞送狀啟,導致朝鮮朝廷直到十二日才得知清軍急襲。
臘月十三日,朝鮮仁祖得到清軍入侵的消息;都元帥金自點派人向仁祖告急,奏稱清軍攻至安州。仁祖大驚,令沈器遠負責京城漢陽的防衛,同時還命令老弱之臣可以前往江華島避難。[4]翌日,仁祖得知清軍已過松都(今開城)的消息,派人將宮眷、神主、王族遷往江華島,自己則退往南漢山城。仁祖車駕過崇禮門時,馬福塔所率的突襲部隊突然出現在城外。仁祖一面令申景禛率兵出城防禦,一面派崔鳴吉前去勞軍,希望拖延時間。馬福塔給出的答覆是,要求仁祖派一名王弟、一名大臣為人質前來。乘和談之機,仁祖自己向南漢山城逃去,當夜初更逃到該城。[5][6]翌日,仁祖聽從金瑬的建議,準備逃到江華島去,但由於暴雪大降、路途難行,只得固守南漢山城。又派遣綾峰守李偁號稱王弟,以刑曹判書沈諿加大臣銜出使清軍求和。[7]皇太極斥責朝鮮在丁卯年派出假王子為人質,又詰問沈諿,李偁是否是假王弟,沈諿不能答,並自己承認「我既不是大臣,綾峯君也不是王子。」[8]皇太極詰問投靠清人的朴蘭英,朴蘭英卻堅稱李偁是真王弟、沈諿為真大臣。皇太極大怒,殺朴蘭英,驅逐朝鮮使者,並堅持要求朝鮮送王世子李溰為人質。
南漢山城北門(清軍在丙子戰爭中數度攻打此門)
為了籠絡人心,仁祖親自登上南漢山城城樓鼓舞士氣,又赦免都元帥金自點、副元帥申景瑗、平安兵使柳琳、義州府尹林慶業互相傾軋之罪,諭以急速進兵抗敵。又發檄各道,要求入兵增援。[9]雖然如此,仁祖和群臣都對時勢持悲觀態度。他召集群臣,問是否因答應清方要求。群臣或主戰或主和,莫衷一是。十九日,清軍前驅部隊到達南漢山城下。仁祖親自登城,朝鮮軍用火炮擊退了清軍的進攻。崔鳴吉等主和派大臣建議與清講和,清朝要求送出世子方可議和,震驚朝鮮上下。[10]
勸降未成
二十日,皇太極率清軍主力至松都,又遣使勸降。仁祖拒絕,並召都元帥金自點、副元帥申景瑗率軍回援,令各地軍隊前來勤王,又令金慶徵前去南部三道召集水師,準備與清軍決戰。[11]留都大將沈器遠派人送狀啓,在狀啓中,他故意誇大了自己的戰功,群臣無不激憤。
二十四日,南漢山城內開始出現糧草不足的情況。朝鮮各處守軍見國王被圍,紛紛前來支援。公清兵使李義培畏懼清軍,駐紮竹山不進兵。江原道營將權井吉領兵到儉丹山,遭清兵擊敗。公清監司鄭世規領兵在險川,依山布陣,遭清兵擊敗,全軍覆沒,鄭世規本人僅以身免。
二十七日,皇太極率清軍主力至臨津江北岸。此時南漢山城幾乎斷絕了外界的音信,二十八日,留都大將沈器遠送來擊退清軍進攻的消息後,[12]體察使金瑬派兵出北門而戰,遭到清兵的偷襲,大敗。都元帥金自點、副元帥申景瑗在黃海道的洞仙擊敗清兵,慶尚兵使閔栐亦率兵至忠州水橋。
攻破漢陽
崇德二年(1637年)正月初一,皇太極趁江面結冰之際渡江攻漢陽,沈器遠棄城退駐光陵。此時多鐸部也已攻破平壤,與皇太極會師。皇太極率兵駐紮炭川,俯瞰南漢山城中。仁祖聽從吏曹判書崔鳴吉的建議,派洪瑞鳳、金藎國、李景稷等前去求和。四日,清大軍渡漢江。駐紮漢陽東二十里江岸。此時朝鮮各道的勤王之軍陸續趕來。七日,清兵擊敗全羅監司李時昉部。南兵使徐佑申、咸鏡監司閔聖徽合兵,屯兵楊根、薇原,號稱二萬三千;平安道別將領八百餘騎至安峽;慶尚左兵使許完領兵到雙嶺,未及交鋒,軍敗而死;右兵使閔栐力戰良久,亦敗死;忠淸監司鄭世規進兵龍仁、險川,亦戰敗;[13]平安道觀察使洪命耉,與清兵大戰於金化,兵敗陣亡。[14]另一路的清軍多爾袞、豪格左翼軍由長山口克昌州城,敗安州、黃州兵五百,寧邊城兵千,截殺援兵一萬五千,七日與皇太極會師。貝勒杜度率兵送來大炮,清兵合力圍攻南漢山城。[15]
十三日,仁祖遣遣洪瑞鳳、崔鳴吉、尹暉等出城議和,遭到拒絕。十九日,再遣李弘冑、崔鳴吉、尹暉求和。二十日,仁祖正式決定向清朝稱臣;翌日,遣李弘冑出使清營,獻書投降。皇太極要求仁祖下城親自投降,仁祖懷疑是奸計,因此不接受。二十二日,皇太極遣多爾袞襲破江華島,俘虜朝鮮王妃、王子、宗室、群臣家屬等眾。前右議政金尚容、前右承旨洪命亨、司僕寺主簿宋時榮、前司憲府掌令李時稷等人不願成為清兵的俘虜,自殺身亡。
皇太極再次要求朝鮮仁祖親自出城投降,並威脅若是不從,城破之後便要屠城。世子主動要求出城做人質,表示:「泰山既垂於鳥卵之上,國步誰措於盤石之堅,事已急矣!予既有弟二人,又有一子,亦可奉宗社。予雖死於賊,尚何憾焉?」[16]二十三日,仁祖決定送世子李溰代他出城投降,稱:「予為宗社、生靈,出不得已之計矣……渠為父出去,不害於義理,而人子之至情也」。[17]但英俄爾岱傳諭,一定要仁祖親自出城,並威脅說皇太極準備回到盛京去,若不答應就不要再求和了。在此期間,清兵又發動了幾次攻城,希望迫使朝鮮投降。仁祖只得在二十七日答應了這個要求。次日,皇太極同意了仁祖的求和,並要求他親自出城。清朝提出「三田渡盟約」,要求朝鮮以「長子及再一子為質」[18]。
丁丑下城
主條目:丁丑下城
朝鮮仁祖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
二十九日,仁祖先縛斥和派人物弘文館校理尹集、修撰吳達濟及台諫官洪翼漢獻清軍。次日仁祖與王世子李溰率侍從五十餘人,穿青衣親自出城,群臣哭送於西門。朝鮮仁祖出城時,英俄爾岱和馬福塔已率軍在城外迎接。朝鮮百姓看見仁祖隨清軍離去,誤以為清軍要把仁祖綁架到盛京,都痛哭失聲。仁祖隨清軍來到三田渡,與皇太極會面,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這就是歷史上的「丁丑下城」。雙方簽訂和議:
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國。
朝鮮斷絕與原宗主國明朝的關係。
朝鮮仁祖長子李溰、次子李淏赴奉天作人質。
朝鮮應向清朝朝貢。每年黃金百兩、白銀千兩、水牛角二百對、貂皮百張、鹿皮百張、茶葉千包、水獺皮四百張、青黍皮三百張、胡椒十斗、腰刀二十六口、順刀二十口、蘇木二百斤、大紙千卷、小紙千五百卷、五爪龍席四領、花席四十領、白苧布二百疋、綿綢二千疋、細麻布四百疋、細布萬疋、布四千疋、米萬包。
清朝攻打明朝所屬的島嶼皮島時,朝鮮應該出兵、出軍艦五十艘協助
清朝禁止朝鮮大量修建城堡等防禦工事。
在一系列儀式之後,朝鮮歸附了清朝,並在三田渡地區建立「大清皇帝功德碑」(俗稱三田渡碑)。皇太極隨即撤軍歸國。
戰後
參見:大清皇帝功德碑、朝鮮燕行使、反清復明、北伐論和迎恩門 (首爾)
清朝將「六十萬」(數字也許有誇張)朝鮮人押回瀋陽市場販賣,其中還不包括被清軍中的蒙古人掠往蒙古的朝鮮人[19]。還掠走朝鮮大量物資,後來朝鮮政府向清朝支付贖金贖回了一些人。根據協議,朝鮮被迫與明朝斷交,接受清朝的冊封,成為清朝的藩屬國。根據規定,朝鮮使用的年號由明朝年號改為清朝年號。朝鮮朝廷要求斥和者自首,洪翼漢、尹集、吳達濟三人自首,被清軍抓往盛京殺害,號稱「三學士」。
雖然朝鮮屈服於清朝的統治,但朝鮮人對清朝非常反感,稱呼清朝為「胡虜」。這種敵對的稱呼和態度,在《朝鮮王朝實錄》中比比皆是。朝鮮方面僅僅在外交上使用清朝年號,在國內則不使用,稱為「某某王某某年」,例如「仁祖大王十二年」等等。不少士人反滿崇明,甚至使用「崇禎」、「後崇禎」等年號,致使「崇禎」這個年號被朝鮮兩班士大夫沿用數百年朝鮮孝宗可能因為在滿洲擔任過人質,餘怒未消,其在位期間,朝鮮甚至密謀起兵,聯合日本江戶幕府、南明勢力反對滿清,後來又計劃響應三藩之亂和東寧王國。但北伐計劃最終因財政困難而計劃擱淺。[20]
將昭顯世子扣為人質,既是清朝鉗制朝鮮的手段,也是清朝要挾朝鮮攻打明朝等行動的籌碼,同時又含有清朝扶植朝鮮親清勢力的意圖。[21]
在外交方面,朝鮮建立迎恩門以迎接清朝勅使,在1637年至1881年之間,朝鮮先後161次接待清朝勅使。朝鮮每年四次向清朝進貢(1644年後改為每年一次),直到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為止。而在甲午戰爭清朝戰敗之後,迎恩門被拆毀,改建獨立門。
丙子戰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tinyurl.com/y2vxbqpq


後清朝皇帝皇太極在朝鮮王朝首都漢城附近建立的石碑。其最早豎立在大韓民國首爾特別市松坡區的三田渡,故又以其所在地的地名而稱為「三田渡碑」。2008年遷移到松坡區蠶室洞樂天世界大樓的後面。此碑列為大韓民國指定史蹟之一,編號為第101號,全稱為「三田渡清太宗功德碑」。現代韓國人將此碑當作「恥辱碑」看待 https://is.gd/blNVNd

南漢山城/丙子戰爭,「丙子胡亂」1737年「丁丑下城」經過此


中朝戰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tinyurl.com/yy6l2jzm


https://goo.gl/maps/Tjdzi1Ti3UjsXnGT9

南漢山城/丙子戰爭,「丙子胡亂」1737年「丁丑下城」經過此南漢山城/丙子戰爭,「丙子胡亂」1737年「丁丑下城」經過此

南漢山城(韓語:남한산성)位於首爾東南方約25公里的廣州市中部面山城里,南漢山城海拔約480米,與京畿道廣州市、河南市以及城南市的山脊相連,以達到最大的軍事防禦能力。城郭長達12公里的,其廣大面積也提供韓國朝鮮王朝(1392〜1910年)以山城為緊急首都的必要條件。南漢山城以東亞堡壘建築風格為基礎,體現當時朝鮮與日本安土桃山時代以及中國明清四國之間的廣泛交流,特別是在16〜18世紀朝鮮的連續戰爭中。這一時期武器裝備的技術發展,朝鮮從歐洲進口火藥並使用在戰爭,也大大影響了山城的建築和布局。南漢山城展現了朝鮮日常生活環境以及防禦目標結合形成的韓國防禦機制各種理論,體現了佛教在保護國家和山城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的證據,並成為韓國主權的象徵。[1][2]山城位於南漢山,包含有可追溯至17世紀的防禦工事和一些寺廟。現時可以從首爾乘坐首爾地鐵8號綫並在南漢山城入口站下車前往南漢山城。
歷史
南漢山城北門
南漢山城最明顯的特徵在於其地理優勢;它有一個叫做高老峯(고로봉)的寬敞平頂,位處海拔480米以上的中心位置和高處,以及其內部廣闊平坦的高地,可以輕鬆觀察城外情況。由於這樣的地形優勢,南漢山城作為七世紀新羅統一時代的軍事指揮場所。當時新羅在今天的南漢山城位置建立名為晝長城的堡壘,在七世紀與唐朝的戰爭時,提供了人員和物資供應。在13世紀高麗王朝統治期間, 南漢山城是對抗蒙古人入侵的一個重要軍事據點。從17世紀起,南漢山城,是一個靠近首都漢城的軍事堡壘,其堡壘大小相比新羅時期產生了巨大變化,以它作為朝鮮國王在緊急情況下的應急場所。隨後,它成為一個超大型的山城,很難從世上其他地方找到類似南漢山城的山城防禦工事。
此外,南漢山城自1624年建成以來,已經有超過三百多年的系統管理和經營。具體來說,南漢山城正是滿洲入侵的歷史戰場,在1636年中國明清王朝過渡期間清朝透過此地開始獲得了東亞的霸權。而山城也是朝鮮主權的精神象徵以及直至二十世紀的軍事安全之地。南漢山城豐富的歷史表明朝鮮從建國之時起的佛教,儒家,民間宗教和基督教價值觀在朝鮮社會上的交流。
南漢山城西門
17世紀的南漢山城被修建為計劃城市,既作為戰時的緊急首都,也是正常時期的行政中心。常見的朝鮮傳統村莊通常位於與山堡相鄰的平地上。因此,南漢山城是一個自給自足的防禦堡壘,當地行政中心和行宮一起被放置在山城內。因此,山城可以發揮各種功能,如防禦,行政,商業和皇室祭祀祖先的儀式。不像在歐洲和日本的山城旨在捍衛統治階級的人,因為南漢山城是一個巨大的防禦性工事,朝鮮的統治階級和平民都可以在山城得到庇護。
自17世紀開始,南漢山城有4000多名的常住人口,居民有良好的管理和紀錄。韓國大部分堡壘城市自日據時代起遭受了嚴重破壞,再經過大韓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再讓山城轉變為原來的布局和形式,但由於日本殖民政府將南漢山城的行政部門在殖民化早期全部拆除,導致南漢山城大量軍事功能消失,此後讓南漢山城成為一個孤立的山村。
南漢山城的特點在整個歷史過程中發生了很大變化。堡壘在1627年至1917年期間是作為緊急狀況時,宮殿和行政辦公的軍事和行政中心,在20世紀初李氏朝鮮時代結束而日本殖民時期即將到來期間,山城的佛教僧侶(승려)和寺廟是作為全國民間抵抗運動(의병/義兵)的中心,20世紀初日本殖民時期即將到來。最終,山城還是被日本在1907年進行拆遷和關閉寺廟。而由於1917年光州縣辦被搬遷,山城失去了以往城鎮中心的功能,成為一條偏遠的山村。 隨後,南漢山城在朝鮮戰爭期間仔遭受到嚴重的人口損失和物資損失。時至今日,南漢山城已經成為首爾附近的著名旅遊景點,在經過大規模的修復後,在20世紀70年代以來被指定為省級公園。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餐廳和各種遊客設施的數量大幅增加。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對於南漢山城的各種研究基礎上,緊急行宮和皇家祖殿已經得到積極的恢復,南漢山城並在2010年列入世界遺產預備名單。最終在2014年6月, 在卡塔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上, 南漢山城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2]


丁卯戰爭,[1]又稱丁卯胡亂,指的是1627年後金入侵朝鮮的戰爭。因發生在丁卯年,故而得名。
1623年,朝鮮發生政變,仁祖被西人黨擁上了王位。他一反光海君的中立政策,拒絕與後金互市,斷絕了後金貿易收入來源。此外,仁祖又縱容明軍以朝鮮為據點進攻後金。於是在1627年,後金四大貝勒之一的阿敏便率軍三萬,入侵朝鮮。
這場戰爭持續了三個月,後金兵逼近朝鮮首都漢陽,迫使朝鮮屈服。阿敏與朝鮮使者在平壤會盟,宣布後金與朝鮮結成「兄弟之盟」。雙方在中江、會寧開市,索還後金逃人,追增貢物。但是朝鮮並非真心與後金結盟,仍暗中支持明朝,為後來的丙子戰爭埋下了禍根。
背景
1619年,明朝討伐後金的努爾哈赤[2],朝鮮國也發兵一萬人至富察之野協助。結果明朝在薩爾滸戰敗,朝鮮軍主帥姜弘立向後金投降。此後,朝鮮君主光海君畏懼後金的實力,對於明朝和後金兩者之間持中立的外交政策。
1623年,朝鮮西人黨推翻了光海君,擁立朝鮮仁祖(仁祖反正)。西人黨上臺後,奉行反後金親明的政策,停止了與後金的貿易。同時,明朝的將領毛文龍以朝鮮的鐵山城為根據地,不斷襲擊後金,這又給後金入侵朝鮮一個藉口。
1624年,朝鮮將軍李适發動叛亂,推翻仁祖,擁立興安君李瑅為王。不久被仁祖鎮壓,李适被殺。李适的支持者韓潤、鄭梅等逃往後金,勸說努爾哈赤侵略朝鮮。努爾哈赤也做好了進攻朝鮮的準備。但因代善的反對,努爾哈赤暫時取消了這一計畫。
戰爭過程
天聰元年(1627年)正月,後金皇太極派遣阿敏、濟爾哈朗、阿濟格、岳託、碩託等將,領三萬人,以姜弘立、韓潤、鄭梅、李英芳、朴蘭英、吳信男等八名朝鮮將領為先導,大舉南下。後金軍先渡鴨綠江,擊敗明軍毛文龍部於鐵山,毛部遂敗退皮島(今北韓椵島)。隨後於十三日包圍義州,正式入侵朝鮮;十四日包圍凌漢山城,迫近宣州、定州,威脅安州。後金派出使者勸降朝鮮守將,凌漢山城大將金搢、宣川府使奇協、郭山郡守朴惟健皆將後金來使斬首,表示絕不投降,並馳報朝廷。[3]
十六日,後金兵攻克義州。
朝鮮仁祖直到十七日才得到後金入侵的奏報,此時後金兵已經包圍安州,安州將要淪陷。仁祖下令啟用張晚為都體察使,由金起宗陪同前往北方前線指揮;派畿甸之軍前往海西支援,其餘部隊由李時白捍衛京城漢陽。還派李曙守南漢山城,申景禛守臨津,金自點守江都,將戶曹雜物和版籍全都帶往江都,打算若戰敗便撤往那裡。又派金完率海西別勝軍一千七百名前往支援。仁祖還下令加強平壤的防禦。[4]朝鮮仁祖開始時便對戰局持悲觀態度,主張把兵力重點防守南漢山城、京城漢陽以及江華島一帶。而此時朝鮮朝廷收不到北方的戰報,領議政尹昉甚至以為後金不再繼續南下。在申欽的建議下,仁祖將支援安州的軍隊調回來守衛臨津江一帶。[5]
二十一日,後金兵攻破凌漢山城、定州、郭山等地,大將定州牧使金搢、郭山郡守朴惟健被俘虜,宣川府使奇協則不屈而死。後金兵強迫被俘虜者剃髮易服,遭到眾多朝鮮人的拒絕。於是後金兵對當地進行屠城,殺死不服從的軍民數萬人,焚毀糧草百餘萬。[6][7]平安兵使南以興得報後,遣人遺書於姜弘立、朴蘭英,希望停止戰爭。消息傳到漢陽,人心惶惶。仁祖派壬辰倭亂時的老將李元翼前去南方徵兵收拾人心。[8]二十二日,阿敏派投降的朝鮮人獻書,要求和談。仁祖命令張晚回書拒絕,聲稱誓死不從城下之盟,還要向明朝討救兵。[9]
二十四日,後金兵在鄭梅的引導下渡過青泉江,圍攻安州。後金兵至平壤,平壤守軍不戰而潰。平壤以東諸城全無士氣,張晩、金起宗飛書馳報。而黃州、平州兵器極其缺乏,仁祖遣申景瑗進救黃州、平州。後金兵至肅川城下,城中守軍潰散,守將平安監司尹暄率軍官四十餘人逃往中和。仁祖急催忠清、全羅兩道水軍北上增援。[10]
二十五日,安州陷,守城的平安兵使南以興率諸將聚集中軍大營,引燃火藥自焚而死。明朝的援兵都司王三桂陣亡。同日,後金騎兵長驅直入,渡大同江,直抵中和。[11]黃州兵使丁好恕率千餘人棄城而走,逃往蒜山。為了穩定軍心,仁祖下令將平安監司尹暄斬首,以黃州兵使丁好恕戴罪立功。[12]阿敏以平壤為後金中軍的大本營,派先鋒前往黃州。朝鮮援軍的將領申景瑗之軍夜驚潰散,平山成為一座毫無防守之力的城池。後金騎兵逼近王京漢陽,朝鮮國中震恐。仁祖多次遣使求和,皆被後金置之不理。仁祖留金尚容守漢陽,自己以戎裝南巡的名義逃往露梁,[13]隨後沿著陽川、金浦、通津,逃往江華島。當得知平山、開城遭到後金兵的屠城之後,仁祖決定將都中百姓一起遷往江華島避難。[14]命南方新徵得的三道精兵防衛江華島,又派李曙將兵器送往江華島。[15]
此時,皇太極與諸貝勒擔憂明朝和蒙古諸部會趁機襲擊後金,命阿敏同朝鮮議和。於是阿敏駐軍平山,遣使主動向朝鮮提出議和。正月二十九日後金將遣使議和的消息傳到江華島,雖然朝鮮許多大臣不願與後金議和,但仁祖力排眾議,決定要親自接見來使。[16]權璡亦持朝鮮求和國書前往中和,阿敏大喜,將中和的金兵調回平壤。[17]
二月二日,阿敏、濟爾哈朗遣使赴江華島,正式向朝鮮遞交要求議和文書。其內容為:[18]
“    大金國二王子,答書於朝鮮國王。兩國和好,共言美事。貴國實心要和,不必仍事南朝,絶其交往,而我國爲兄, 貴國爲弟。若南朝嗔怒,有我隣國相近,何懼之有?果如此議,我兩國告天誓盟,永爲兄弟之國,共享太平。事完之後, 賞格在貴國裁處,可差擔當國事大臣,速決完事。 不然,途道往返,羈遲不便,毋視我爲不信也。    ”
仁祖拒絕與明朝斷交的要求,[19]留住了後金使者,遣姜絪為回答使。另一方面,派人加強南漢山城的防衛,還派人增援前線的張晚。
五日,朝鮮仁祖派晉昌君姜絪前往阿敏軍中投遞求和文書。但由於後金使者未歸,阿敏懷疑朝鮮不想議和。七日,阿敏遣使赴江華島,詰問朝鮮繼續派兵的意圖,以及國書繼續使用天啓年號的緣由,威脅將拒絕不退兵。[20]就這樣,雙方一直僵持達一個月之久。
二月十四日,朝鮮仁祖派族弟原昌君李玖[21]獻馬百匹、虎豹皮百張、綿綢薴布四百疋、布萬有五千赴後金軍中,以示願意談判。二月二十八日,後金使者劉興祚[22]、巴克什庫爾纏至江華島。三月三日,朝鮮仁祖與後金使者劉興祚等人在江華島宣讀誓文,正式和好。
朝鮮方面的誓文為:
“    朝鮮國王,以今丁卯年某月日,與金國立誓。我兩國已講定和好,今後各遵約誓,各守封疆,毋爭競細故、非理徵求。若我國,與金國計仇,違背和好,興兵侵伐,則亦皇天降災;若金國仍起不良之心,違背和好,興兵侵伐,則亦皇天降禍。兩國君臣,各守信心,共享太平。皇天、后土,嶽瀆神祇,監聽此誓。
朝鮮國三國老、六尙書某等,今與大金國八大臣南木太、大兒漢、何世兎、孤山太、托不害、且二革、康都里、薄二計等,宰白馬、烏牛,立誓。今後同心同意,若與金國計仇,存一毫不善之心,如此血出、骨暴;若金國大臣仍起不良之心,亦血出、骨白,現天就死。二國大臣,各行公道,毫無欺罔。歡飮此酒,樂食此肉,皇天保佑,獲福萬萬。

後金方面的誓文為:
“    朝鮮國王,今與大金國二王子立誓。兩國已講和美,今後同心合意。若與金國計仇,整理兵馬,新建城堡,存心不善,皇天降禍;若二王子仍起不良之心,亦皇天降禍。若兩國二王,同心同德,公道偕處,皇天保佑,獲福萬萬。    ”
雙方約定:
後金為兄國、朝鮮為弟國,雙方訂立兄弟國的盟約。
朝鮮停止使用明朝天啓年號。
朝鮮遣王子李玖赴後金為人質。
後金、朝鮮互不侵犯對方的領土。
交涉期間,阿敏貪圖平壤城的財寶,有意占據朝鮮之地自立為王,因此故意不承認和約,縱軍隊在平壤掠奪數日。李玖只好再次與阿敏盟於平壤城。在得知和議對後金有利以後,皇太極同意從朝鮮撤軍,並制止了阿敏的企圖。在侵略的第四個月,後金軍隊主力開始撤回瀋陽,僅留三千人守義州。九月,在朝鮮仁祖的再三請求下,後金從義州全部撤軍,釋放李玖及朝鮮俘虜,定議春秋輸歲幣、互市。
戰後
朝鮮被迫與後金互市,並向後金進貢。在與明朝關係惡化之後,後金的經濟至此得以恢復。
戰後,朝鮮仍舊視明朝為宗主國,並派人上表,將戰爭經過告訴明廷。[23]
學者徐東日認為,丁卯戰爭使得朝鮮蒙受巨大屈辱和苦難。在此之前,朝鮮人一直自視為文明之邦,將女真人視為蠻夷;丁卯戰爭以後,朝鮮人對女真人的態度由蔑視轉為敵視。
雖然朝鮮向後金朝貢,後金也給予朝鮮賞賜品,但兩國的關係依然緊張。執掌朝鮮朝政的依然是反後金親明的西人黨。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不少朝鮮大臣認為明朝助朝鮮擊退日軍,朝鮮理當與明朝交好抗擊後金。因此朝鮮拒絕廢除明朝年號,並依舊保持與明朝的關係。這為後來1636年後金(清)的再次入侵(丙子胡亂)埋下了伏筆。


南漢山城/丙子戰爭,「丙子胡亂」1737年「丁丑下城」經過此南漢山城/丙子戰爭,「丙子胡亂」1737年「丁丑下城」經過此南漢山城/丙子戰爭,「丙子胡亂」1737年「丁丑下城」經過此南漢山城/丙子戰爭,「丙子胡亂」1737年「丁丑下城」經過此南漢山城/丙子戰爭,「丙子胡亂」1737年「丁丑下城」經過此

漢武帝威服四夷 北設四郡(上)
作者:劉曉
漢武帝後元二年(前87年)時漢朝的統治區域(Kallgan/維基百科)
更新: 2019-08-14 1:39 PM       標籤: 南越, 夜郎, 漢武帝, 千古英雄人物之漢武帝
漢武帝在北征匈奴之際,亦開拓大漢南部和東北部的疆域,漢朝的疆域在武帝後期達到極盛。彼時,西漢的疆域在西北包括今天的新疆和甘肅地區,東北方向的版圖則擴展到朝鮮半島北部至大海,西南則到達今雲南高黎貢山和哀牢山一線,南方到達福建、海南島等。除了局部的收縮外,這樣的疆域一直持續到西漢末年。
天威赫赫 滅南越東越
越,又名粵和百越,是中國一個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春秋時的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為很多人所知。到了西漢時期,越主要分為位於今廣東、廣西一帶的南越國和位於福建、浙江、江西一部分的東越國,東越國內部又分為閩越國和東甌國,都接受漢朝的冊封。
公元前138年,閩越國圍攻東甌國 ,東甌國向漢朝求救。武帝立即派軍隊渡海前往救援,迫使閩越撤回。東甌人怕漢軍撤退後閩越會捲土重來,便遷徙到長江和淮河之間的地區。東甌人逐漸與漢族人融合。
閩越王城博物館(Zhangzhugang/維基百科)
三年後,閩越王郢進攻南越。武帝在接到南越趙胡王的求援信後,派兵救援。很快,閩越王的弟弟餘善殺了郢,向漢軍投降。由於漢軍無法久駐,武帝還是保留了閩越國,立餘善為王。
而南越趙胡王非常感謝漢武帝,就將太子趙嬰齊送到長安,一則學習漢朝的典章制度,以便將來更好的治理南越;二則表示永不叛漢。
趙嬰齊在長安期間,娶了一位樛姓漢族女子為妻,並生下了兒子趙興。而此前,他曾在南越娶妻,生下長子趙健德。
公元前122年,趙胡病重,趙嬰齊向漢武帝請求回南越國,漢武帝同意了。同年,趙胡去世,趙嬰齊繼承王位,但他沒有聽從丞相呂嘉等人的勸告,而是向漢武帝上書,請求立樛氏為王后,趙興為太子,漢武帝同意了他的請求。
史載,趙嬰齊是一個暴君,因此漢武帝屢次派使者到南越國,婉轉勸告趙嬰齊去長安朝拜漢武帝。趙嬰齊懼怕進京後,漢武帝會比照內地諸侯,執行漢朝法令,因此以有病為藉口,一直未去長安,只派遣兒子趙次公去長安當侍衛。
公元前115年趙嬰齊病死後,太子趙興繼承王位,樛氏成為王太后。
此時,漢武帝已基本平定北方匈奴,遂將目光投向南方,希望將南越納入大漢的版圖。於是,他派使臣出使南越,本為漢人的樛氏和此時的南越王在說服下,同意成為漢朝的諸侯,並取消漢朝與南越的邊界關塞。但此舉遭到南越丞相呂嘉等人的反對,其最終反叛並殺死了王太后、南越王。
漢武帝決意攻打南越,最初發兵兩千,但慘遭失敗。其後再派10萬大軍,兵分5路,攻打南越,並於公元前111年平定了呂嘉叛亂。
其後,漢武帝在南越國設置儋耳、珠崖、南海、蒼梧、鬱林、交趾等9郡,面積包括今天的廣東、廣西、海南、越南北部地區,其中的儋耳、珠崖二郡在今天的海南島上,南越已盡入漢朝版圖。
而在呂嘉反叛時,閩越王餘善也蠢蠢欲動,並秘密勾結呂嘉,共同對付漢天子。在漢將楊僕攻克番禹後,請求乘勝平定閩越。漢武帝考慮到漢軍人馬勞頓,沒有同意,只讓漢軍駐紮待命。誰料餘善竟率先攻擊漢將,漢武帝遂下令5路大軍進逼閩越。閩越內亂,餘善被部下所殺。
收藏於福建博物院的閩越王城遺址模型(Breakdown Diode/維基百科)
漢武帝認為閩越地多險阻,易守難攻,越人又屢屢造反,因此將大部份閩越人遷往江淮之間,當地幾乎成了無人區。直到西漢後期,遺留下來的越人逐漸增加,才重新在今天的福州恢復冶縣,以今天浙江台州市椒江區一帶設立了回浦縣,隸屬於會稽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
自此,武帝對南方的拓展結束,重新確立漢朝南部的疆域。另外,在平定南越和閩越時,漢武帝還平定了西羌的叛亂。
史載,武帝在平定兩越後,相信是神在保佑自己,遂命人創作樂舞,禱祠「太一」(指天帝)。
夜郎自大與開拓西南
很多人都知道「夜郎自大」這個成語,喻指狂妄無知、自負自大的人,出自《史記‧西南夷列傳》。公元前122年,漢武帝為尋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曾遣使者到達今雲南的滇國。期間,滇王問漢使:「漢與我誰大?」後來漢使途經位於今日貴州的夜郎國時,夜郎侯也提出同樣問題。當時的夜郎國在西南算是比較大的國家,國富兵強。不過,當夜郎侯聽到漢使說,漢朝有數十個夜郎國大,國力非常強盛,人民生活富足時,不禁目瞪口呆。
牂柯江(Glabb/維基百科)
事實上,漢武帝對西南的開拓,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35年。在閩越國餘善殺死國王郢並投降漢朝後,漢朝領軍大將王恢命番陽令唐蒙曉諭南越漢朝出兵意圖。南越國拿出蜀郡出產的枸杞醬給唐蒙吃,唐蒙詢問從何得來。南越人告訴他:「取道西北牂柯江而來,牂柯江寬度有幾里,流過番禺城下。」
唐蒙回到長安後,詢問蜀郡商人。商人說:「只有蜀郡出產枸醬,當地人多半偷偷拿到夜郎去賣。夜郎緊靠牂柯江,江面寬數百步,完全可以行船。南越想用財物使夜郎歸屬自己,可使他的勢力直達西邊的同師,但也沒能把夜郎像臣下那樣加以役使。」
唐蒙於是上書漢武帝建議通過夜郎國,乘船沿牂柯江而下,可以制服南越。漢武帝同意唐蒙的主張,任命他為郎中將,率領1,000大軍,以及負責糧食、輜重的人員一萬多人,從巴符關進入夜郎,會見夜郎侯多同。唐蒙給了他很多賞賜,又用漢王朝的武威和恩德開導他,約定給他們 設置官吏等。夜郎侯接受了唐蒙的盟約。
唐蒙回到京城向漢武帝報告,武帝就將夜郎改設為犍為郡,同時調遣巴、蜀兩郡的兵士修築道路,從僰直修到牂柯江。在這種情況下,蜀郡西部的邛、笮(西夷)部的君長亦請求歸附。
於是,漢朝於公元前130年命蜀郡才子司馬相如出使西夷,在那一帶新設了十幾個縣,均屬蜀郡管轄。但由於築路工程浩大,非常艱鉅,加上漢朝正忙於對付匈奴,工程停止,還一度取消部份新設的縣。被招降的夜郎國也逐漸依附南越。@*
-------------------------------------------
漢武帝威服四夷 北設四郡(下)
作者:劉曉
明代仇英繪《漢武帝上林出獵圖》(局部)(公有領域)
更新: 2019-08-18 11:11 PM       標籤: 夜郎, 朝鮮, 漢武帝, 遼東, 千古英雄人物之漢武帝
在南越盡入漢帝國版圖後,漢武帝將目光再次投向西南夷。
夜郎國滇國臣服大漢
公元前120年,北擊匈奴告一段落後,漢武帝恢復對西南夷的開拓。在公元前111年漢軍平定南越叛亂後,夜郎侯入朝向武帝表示臣服,漢武帝封其為「夜郎王」,漢朝進而全部控制夜郎地區。
隨後,漢軍擬平叛邛、笮等部落,這些部落十分驚恐,也表示臣服,並請求漢朝置吏。漢武帝便「以邛都為粵(越)嶲郡,笮都為沈黎郡,冉駹為文山郡,廣漢西白馬為武都郡」。
漢武帝希望招降滇王,但遭到滇國的聯盟諸部勞浸、靡莫的反對,漢朝便於公元前109年擊滅勞浸、靡莫,滇王遂率舉國臣服,請置吏入朝。漢武帝遂在滇國境內設益州郡(治所在今雲南晉寧縣東),賜滇王印信,令其繼續管理百姓。
至此,漢朝基本上將西南夷地區納入其統治範圍,漢朝的西南邊界擴展到今雲南高黎貢山和哀牢山一線。兩越和西南夷的平定,在使漢王朝擴大版圖的同時,也加強和促進這些地區與華夏的經濟、文化上的聯繫,民族進一步融合。
雲南貢山的怒江(Claire liy/維基百科)
衛滿建立衛氏朝鮮
西漢初年,反叛漢朝的中原人衛滿率領數千人進入朝鮮半島。來到朝鮮的衛滿得到朝鮮王箕准的禮遇,不僅拜其為博士,賜給圭,而且封給他西部方圓百里的地方。箕准的目的是希望衛滿為其守衛西部面對漢朝的邊境。
然而,有著政治野心的衛滿,利用封地,不斷招引漢人流民,積聚自己的政治、經濟力量,並在羽翼豐滿後,攻占王都,並自立為王,國號仍稱「朝鮮」,史稱「衛氏朝鮮」。此時衛氏控制了朝鮮半島北部地區,與西漢燕地相鄰。
彼時漢朝初定,仍採取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的政策。遼東太守經批准,主動與朝鮮國王衛滿相約:衛滿為漢朝藩屬外臣,為漢朝保衛塞外,不使漢朝邊境受到侵犯;塞外各族首領朝見漢朝天子,以及各國與漢朝通商,不許從中阻擾。作為回報,漢朝答應給予衛滿兵力和物資上的支援。
有了這樣的約定,衛滿開始繼續擴張自己的勢力,不斷征服臨近小邦,衛滿的控制面積最大的時候達到幾千里。
在衛滿的王位傳到他孫子衛右渠手裡的時候,實力日益雄厚的朝鮮對漢朝就不太尊重了,不但不肯再向漢朝通商朝貢,而且還阻礙鄰近真番等小國與漢朝通商朝貢。公元前128年,朝鮮半島鄰近國家因不滿朝鮮王衛右渠的控制,率眾28萬歸降漢朝,漢武帝以其地為蒼海郡。
朝鮮滅亡 北設四郡
朝鮮王不曾想到的是,此時面對的漢武帝不再實行黃老政策,而是開始大一統的進程,這也注定其最終的命運。
公元前109年,漢武帝為加強與衛氏朝鮮的藩屬關係,派使節涉何出使朝鮮,勸諭衛右渠改變對漢朝的不友好政策,結果無效。涉何對出使沒有結果非常氣惱,在回國途中,將護送他出境的朝鮮裨王長殺死,並將情況飛報漢武帝。
漢武帝的反應是任命涉何做遼東郡的都尉,衛右渠深為不滿,遂發兵突襲遼東,殺死涉何,這成為了漢武帝發兵朝鮮的導火索。
同年,漢武帝派樓船將軍楊僕率領5萬人馬,乘船過渤海奔朝鮮,左將軍荀彘率軍出遼東郡,從陸路出發,聯合攻打朝鮮。衛右渠馬上調兵遣將駐守在險要位置以逸待勞。先到達朝鮮列口(今大同江附近)的楊僕水軍,未等荀彘的陸軍到達,就單獨率領水軍進攻王險城,結果戰敗。而荀彘的陸軍也遭遇朝鮮西部大軍,沒有取勝。
兩路大軍出師不利,漢武帝再派衛山為使臣,前去曉諭衛右渠。迫於壓力,衛右渠表示願意降服,派太子到漢廷謝恩,並獻上大量軍糧和馬匹。
然而,當太子帶領一萬士兵前往漢朝時,使臣衛山和將軍荀彘懷疑太子有陰謀,要求他的軍隊不能攜帶武器;太子則懷疑使臣和將軍要謀害他,便率軍返回王險城(古朝鮮都城)。
漢武帝十分生氣,下令在朝鮮的兩路大軍繼續進攻王險城。朝鮮內部遂發生分歧,朝鮮王衛右渠被主和的臣屬殺害,王險城被攻陷,衛氏朝鮮滅亡。
朝鮮滅亡後,漢武帝設置了玄菟、樂浪、臨屯、真番四郡,轄境南至今天的漢江流域。
公元前1世紀初東北亞局勢。衛氏朝鮮滅亡後,漢武帝設置玄菟、樂浪、臨屯、真番四郡,轄境南至漢江流域。(Evawen/維基百科)
奠定中華疆域版圖
漢武帝時期,北擊匈奴、東併朝鮮、南誅百越、西北越蔥嶺、西南通雲貴,征服大宛,奠定中華疆域版圖。
漢武帝開創西漢王朝最為鼎盛繁榮的時期,歷史上「秦皇漢武」的說法正說明他的偉大功績,盛況空前的西漢帝國至今仍讓人神往。
【文史】漢武帝威服四夷 北設四郡(下) http://tinyurl.com/y3utl3kf


三田渡之屈辱 - Google 搜尋 https://bit.ly/3VO3uYj
丁丑下城指的是大明崇禎十年(1637年)正月三十朝鮮仁祖向清太宗皇太極投降的事件。因1637年是丁丑年,故而得名。今日韓國人將此次事件看作國恥,稱之為「三田渡之屈辱」。
背景
1636年,清太宗親率12萬大軍入侵朝鮮,是為丙子胡亂。朝鮮仁祖不能敵,逃往南漢山城。隨即清太宗率兵包圍了南漢山城。在數次交涉之後,朝鮮仁祖於翌年正月三十穿青衣出城投降,到達三田渡(今首爾松坡區三田渡),向清太宗行三跪九叩之禮。
在清朝的壓力下,朝鮮被迫同意如下要求:
朝鮮成為清朝的藩屬國。
朝鮮斷絕與原宗主國明朝的關係。
朝鮮仁祖王世子李𣳫、次子鳳林大君李淏赴入京當人質。
朝鮮應向清朝朝貢。每年黃金百兩、白銀千兩、水牛角二百對、貂皮百張、鹿皮百張、茶千包、水獺皮四百張、青黍皮三百張、胡椒十斗、腰刀二十六口、順刀二十口、蘇木二百斤、大紙千卷、小紙千五百卷、五爪龍席四領、花席四十領、白苧布二百疋、綿綢二千疋、細麻布四百疋、細布萬疋、布四千疋、米萬包。
清朝攻打明軍駐紮的皮島時,朝鮮應該出兵、出戰船五十艘協助。
清朝禁止朝鮮大量修建城堡等防禦工事。
影響
朝鮮此後親明的主戰派官員全都失勢,大清要求朝鮮交出親明派官員,仁祖便張榜要求親明派官員自首;洪翼漢、尹集和吳達濟(史稱三學士)應徵,被滿人押赴盛京(今瀋陽)處決。但仁祖仍對大清非常反感,金尚憲和沈器遠等高官都還是受到仁祖的庇護。
朝鮮在1639年於三田渡建立頌揚清太宗的大清皇帝功德碑,此後又建立迎恩門來接待大清使者
丁丑下城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5QO75V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