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砥柱銘 http://tinyurl.com/y48slq2w


黃庭堅行楷書《砥柱銘卷》(高清放大),成交價4.368億元!
北宋書法家黃庭堅的《砥柱銘》卷,是他散落民間的最重要的書法瑰寶之一。這幅手卷長達11米,畫心長8米,內容是黃庭堅生前最為推崇的唐代宰相魏徵寫的《砥柱銘》,全文600多字。卷上有宋代賈似道、明代項元汴直至清代民國藏家的大量題跋和鈐印。2010年以4.368億元拍賣成交。
這幅手卷長達11米,畫心長8米許,內容是黃氏最為推崇的唐魏徵《砥柱銘》,全文六百多字。卷上有宋賈似道、明項元汴直至清代民國的無數題跋和鈐印,堪稱可流通黃庭堅書法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件。黃庭堅大字行書凝練有力,結構奇特,成為北宋書壇傑出的代表,並與蘇軾、米芾、蔡襄被稱為「宋四家」。
【釋文】
維十有一年,皇帝御天下之十二載也。道被域中,威加海外,六和同軌,八荒有截,功成名定,時和歲阜。越二月,東巡狩至於洛邑,肆覲禮畢,玉鑾旋軫,度殽函之險,踐分陝之地,緬惟列聖,降望大河。砥柱之峰桀立,大禹之廟斯在;冕弁端委,遠契劉子,禹無間然;玄符仲尼之嘆,皇情乃睠,載懷仰止,爰命有司勒銘茲石。祝之,其詞曰:大哉伯禹,水土是職。掛冠莫顧,過門不息。讓德夔龍,推功益稷。櫛風沐雨,卑宮菲食。湯湯方割,襄陵伊始。事極名正,圖窮地里。興利除害,為綱為紀。寢廟為新,盛德必祀。傍臨砥柱,北眺龍門。茫茫舊跡,浩浩長源。勒斯銘以紀績,與山河而永存。
魏公有愛君之仁,有責難之義,其智足以經世,其德足以服物,平生欣慕焉。時為好學者書之,忘其文之工拙,我但見其嫵媚者也。吾友楊明叔知經術,能詩,喜屬文,吏干公家如己事,持身清潔,不以諛言以奉於上智,亦不以驕慢以誑於下愚,可告以鄭公之事業者也。或者謂:世道極頹,吾心如砥柱。夫世道交喪若水上之浮漚,既不可以為人之師表,又不可以為人臣之佐則,砥柱之文,座傍並得兩師焉。雖然,持砥柱之節以奉身,上智之所喜悅,下愚之所畏懼,明叔亦安能病此而改節哉。

黃庭堅—兩宋遼金書法-書法空間——永不落幕的書法博物館 http://tinyurl.com/yxq5fy28


黃庭堅《砥柱銘》 (選頁)
    《砥柱銘》,行書。錄唐代魏徵《砥柱銘》,此卷長8.24米,共計82行407字,加上歷代題跋,總長近15米。僅次於現藏於美國的18.22米草書《廉頗藺相如列傳》捲和藏於台北故宮的10米長大行楷《明瓚詩卷後跋》,比著名的《伏波帖》(8.20米) 、《諸上座帖》(7.29米)還長。
    《砥柱銘》卷作於1095年前後,作品經王厚之、賈似道、項元汴等收藏,長期流傳於中國民間,20世紀上半葉從廣東流往日本,為日本有鄰館收藏,直到數年前,為台灣藏家購得,這是首次出現在拍賣場中。
    此前,這件手捲因為文字內容、書法風格等方面與黃庭堅其他作品存在差異,早在乾隆時期曾經被認為是贗品,有諸多猜疑。經台北故宮博物院指導委員、台南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碩士導師傅申先生研究,最終確定為黃庭堅的真跡,而且是黃庭堅書風轉換期的真跡,他還為此卷專門書寫了一份近兩萬字的研究報告
    在2010年6月3日晚舉行的保利5週年春拍會上,北宋書法家黃庭堅大字行楷書《砥柱銘卷》以3.9億元落槌,加上佣金4.368億元成交,創造了中國書畫拍賣史新紀錄。
【釋文】:
維十有一年,皇帝御天下之十二載也。道被域中,威加海外;六和同軓(軌),八荒有截;功成名定,時和歲阜。越二月,東巡狩至於洛邑,肆覲禮畢,玉鑾旋軫;度崤函之險,踐分陝之地;緬維列聖,降望大河;砥柱之峰桀立,大禹之廟斯在;冕弁端委,遠契劉子;禹無閒然,玄符仲尼之嘆,皇情乃睠,載懷仰止。爰命有司勒銘茲石祝之,其詞曰:大哉伯禹!水土是職;掛冠莫顧,過門不息;讓德夔龍,推功益稷;櫛風沐雨,卑宮菲食;湯湯方割,襄陵伊始;事極名正,圖窮地裡;興利除害,為綱為紀;寢廟為新,盛德必祀;傍臨砥柱,北眺龍門;茫茫舊跡,浩浩長源;勒斯銘以紀績,與山河而永存!魏公有愛君之仁,有責難之義。其智足以經世,其德足以服物,平生欣慕焉。時為好學者書之,忘其文之工拙,我但見其嫵媚者也。吾友楊明州,知經術,能詩,喜屬文,吏乾公家如己事。持身清潔,不以諛言以奉於上智;亦不以驕慢以誑於下愚。可告以鄭公之事業者也。或者謂:世道極頹,吾心如砥柱。夫世道交喪,若水上之浮漚;既不可以為人之師表,又不可以為人臣之優則。砥柱之文座傍,並得兩師焉。雖然,持砥柱之節以奉身;上智之所喜悅,下愚之所畏懼。明州亦安能病此而改節哉?
黃庭堅—兩宋遼金書法-書法空間——永不落幕的書法博物館 http://tinyurl.com/yxq5fy28
------------------------------------
《砥柱銘卷》全長一千一百厘米,通卷高三十七點六厘米,主體部分黃庭堅原作長八百二十四厘米,寫于典型的北宋澄心堂大紙,計九接,八十二行四百零七字。前半部分內容為唐代名相魏徵所作二百二十八個字《砥柱山銘》,大字行楷書四十三行,行四至六字不等。緊接銘文之後為山谷所作跋語,計三十九行一百八十九字,行款壓低一字,單字較銘文略小,風格完全相同。 
維十有一年,皇帝御天下之十二霸也。道被域中,威加海外,六合同軌,八荒有截,功成名定,時和歲阜。越二月,東巡狩至于洛色,肆覲禮皆,玉鑾旋軫,度(肴殳)函之險,踐分陝之地,緬惟列聖,降望大河。砥柱之峰桀立,大禹之廟斯在;冕弁端委,遠契劉子,禹無間然;玄符仲尼之嘆,皇情乃眷,載懷仰止,爰命有司勒銘茲石。祝之,其詞曰︰大哉伯禹,水土是職。掛冠莫顧,過門不息。讓德夔龍,推功益稷。櫛風沐雨,卑宮菲食。湯湯方割,襄陵伊始。事極名正,圖窮地里。興利除害,為綱為紀。寢廟為新,盛德必祀。傍臨砥柱,北眺龍門。茫茫舊跡,浩浩長源。勒斯銘以紀績,與山河而永存。 
魏公有愛君之仁,有責難之義,其智足以經世,其德足以服物,平生欣慕焉。時為好學者書之,忘其文之工拙,我但見其嫵媚者也。吾友楊明叔知經術,能詩,喜屬文,吏干公家如己事,持身清潔,不以諛言以奉于上智,亦不以驕慢以誑于下愚,可告以鄭公之事業者也。或者謂︰世道極頹,吾心如砥柱。夫世道交喪若水上之浮區,既不可以為人之師表,又不可以為人臣之佐則,砥柱之文,座傍並得兩師焉。雖然持砥柱之節以奉身,上智之所喜悅,下愚之所畏懼,明叔亦安能病此而改節哉。
dizhu.jpg (3183×744) http://tinyurl.com/y48slq2w
-----------------
黄庭坚—两宋辽金书法-书法空间——永不落幕的书法博物馆 http://tinyurl.com/yxq5fy28


這幅北宋著名大書法家黃庭堅(1045-1105)墨跡《砥柱銘卷》系紙本行楷,共六百餘字,書魏徵《砥柱銘》文字,卷上無年款。卷高32厘米,長824厘米,加上拖尾紙上歷代名家題跋,共卷長1500厘米左右。原藏於日本京都藤井有鄰館 https://is.gd/TRHYGl


22億天價 宋黃庭堅砥柱銘疑贗品 列印
 分享22億天價 宋黃庭堅砥柱銘疑贗品到Facebook 分享22億天價 宋黃庭堅砥柱銘疑贗品到Line
2010-11-19
〔記者劉曉欣、趙靜瑜/綜合報導〕2010年六月在北京以新台幣二十二億元天價(三.九億人民幣成交加上十二%佣金,總價四億三千六百八十萬人民幣)拍出的宋代黃庭堅「砥柱銘」書法長卷,可能是贗品?明道大學國學所教授李郁周指出,他從書法內容,加上錯字、筆順或結構不對之處就佔全卷的四分之一,研判該書法長卷是贗品。
 曾創下拍賣天價的宋代黃庭堅「砥柱銘」書法長卷,明道大學教授李郁周將發表論文提出他認為是贗品的觀點。(記者劉曉欣攝)
曾創下拍賣天價的宋代黃庭堅「砥柱銘」書法長卷,明道大學教授李郁周將發表論文提出他認為是贗品的觀點。(記者劉曉欣攝)
 明道大學教授李郁周指圖上為黃庭堅真品所寫的「應」,其「隹」右半部是先寫四橫最後寫豎,下為拍賣的砥柱銘,是先寫一橫再一豎,最後再寫三橫,筆順不同。(資料提供李郁周,記者劉曉欣翻攝)
明道大學教授李郁周指圖上為黃庭堅真品所寫的「應」,其「隹」右半部是先寫四橫最後寫豎,下為拍賣的砥柱銘,是先寫一橫再一豎,最後再寫三橫,筆順不同。(資料提供李郁周,記者劉曉欣翻攝)
 李郁周舉「愛」字為例,圖上的「愛」字是心下多一點,跟黃庭堅真品所寫的「愛」字都不同。(資料提供李郁周,記者劉曉欣翻攝)
李郁周舉「愛」字為例,圖上的「愛」字是心下多一點,跟黃庭堅真品所寫的「愛」字都不同。(資料提供李郁周,記者劉曉欣翻攝)
近千年砥柱銘書法長卷 六月甫成交
不過畢生研究黃庭堅書畫的台大藝術史研究所教授傅申不以為然,「證據是別人不能駁倒的才叫做證據。」光是從錯字跟年代錯置就認為黃庭堅「砥柱銘」書法長卷是假貨,立論薄弱。
李郁周將於二十、二十一日舉辦的「唐宋書法國際學術研討會」中,正式發表論文,指證「砥柱銘」書法長卷是假貨。
「砥柱銘」正文全長超過八公尺,正文後的歷代收藏家題跋也超過六公尺。
李郁周指出,「砥柱銘」前半段引述唐代宰相魏徵所寫的「砥柱銘」,但魏徵寫這篇文章是描寫唐太宗在貞觀十二年觀賞黃河砥柱山,有鄰館本的「砥柱銘」內文第一句是「維十有一年」也就是「貞觀十一年」,年代明顯有錯。此外錯字、筆順或結構不對之處,有百來字,超過全卷四分之一。
學者傅申認定該幅作品應為真跡
不過碩士跟博士論文都寫黃庭堅的傅申表示,他在三十五年前曾在日本看過「砥柱銘」書法長卷,「當時也無法斷定。」後來有機會拿到極為逼真的複製品研究。傅申說,經過多年研究,鑑藏史上兩位南宋大家,中期的王厚之(一一二一—一二○四)和後期的賈似道(一二一三—一二七五)都曾先後將此卷鑑定珍藏,更保證此卷的真實性
根據傅申的研究,黃庭堅寫「砥柱銘」書法長卷時的筆觸,感覺比較銳利,「因為黃庭堅追求書法的過程中,曾被批評筆法太軟,所以開始用力,用力過頭後又開始收斂,晚年字優柔含蓄。」
傅申舉例,同一人五十歲的簽名和三十歲時的簽名,不一定一樣。此外,宋朝黃庭堅寫魏徵,當然可能會有誤,但從此來判定不是黃庭堅所寫,邏輯容易被推翻。
22億天價 宋黃庭堅砥柱銘疑贗品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tinyurl.com/y349hj4y


《砥柱銘》是“宋四家”之一北宋著名書法家黃庭堅的手書作品,是他散落民間的最重要的書法瑰寶之一。這幅手捲長達11米,畫心長8米,內容是黃庭堅生前最為推崇的唐代宰相魏徵寫的《砥柱銘》,全文600多字。
卷上有宋代賈似道、明代項元汴直至清代民國藏家的大量題跋和鈐印。2010年以4.368億元拍賣成交。黃庭堅《砥柱銘》,行書。此卷長八米,抄錄唐代魏徵《砥柱銘》,全文六百多字。黃庭堅
《砥柱銘卷》
《砥柱銘卷》
大字行書凝練有力,結構獨特,是北宋書壇傑出的代表,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 宋四家 ”

天津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教授劉金庫指出,《砥柱銘》在宋代時為王厚之、南宋權相賈似道收藏,是賈似道收藏的“黃庭堅雙璧”之一;入明則為著名收藏家項元汴所藏,在明代鑑賞家張醜的《真跡日錄》中著錄,明天順年間歸黃庭堅十一世族孫黃洵(字公直)所藏;入清則為項源、伍元蕙、羅天池等有名藏家所藏,後從廣東流入日本,為日本有鄰館收藏,此後被一個台灣收藏家購得,最終,在時隔915年之後,現身於北京。並於2010年6月3日被拍出了中國藝術品成交記錄——3.9億元,加上12%的佣金,總成交價4.368億元。
內容
砥柱銘
砥柱銘
維十有一年,皇帝御天下之十二載也。道被域中,威加海外;六和同軓(軌),八荒有截;功成名定,時和歲阜。越二月,東巡狩至於洛邑,肆覲禮畢,玉鑾旋軫;度崤函之險,踐分陝之地;緬維列聖,降望大河;砥柱之峰桀立,大禹之廟斯在;冕弁端委,遠契劉子;禹無閒然,玄符仲尼之嘆,皇情乃睠,載懷仰止。爰命有司勒銘茲石祝之,其詞曰:
大哉伯禹!水土是職;掛冠莫顧,過門不息;讓德夔龍,推功益稷;櫛風沐雨,卑宮菲食;湯湯方割,襄陵伊始;事極名正,圖窮地裡;興利除害,為綱為紀;寢廟為新,盛德必祀;傍臨砥柱,北眺龍門;茫茫舊跡,浩浩長源;勒斯銘以紀績,與山河而永存!
黃庭堅《砥柱銘》卷局部
黃庭堅《砥柱銘》卷局部
魏公有愛君之仁,有責難之義。其智足以經世,其德足以服物,平生欣慕焉。時為好學者書之,忘其文之工拙,我但見其嫵媚者也。吾友楊明州,知經術,能詩,喜屬文,吏乾公家如己事。持身清潔,不以諛言以奉於上智;亦不以驕慢以誑於下愚。可告以鄭公之事業者也。或者謂:世道極頹,吾心如砥柱。
夫世道交喪,若水上之浮漚;既不可以為人之師表,又不可以為人臣之優則。砥柱之文座傍,並得兩師焉。雖然,持砥柱之節以奉身;上智之所喜悅,下愚之所畏懼。明州亦安能病此而改節哉?
原作
唐·魏徵
八荒
有截;功成名定, [1]  時和歲阜。越二月,東巡狩至於洛邑,肆覲禮畢,玉鑾旋軫;度崤函之險,踐分陝之地;緬維列聖,降望大河;砥柱之峰桀立,大禹之廟斯在;冕弁端委,遠契劉子;禹無閒然,玄符仲尼之嘆,皇情乃睠,載懷仰止。爰命有司勒銘茲石祝之,其詞曰:
大哉伯禹!水土是職;掛冠莫顧,過門不息;讓德夔龍,推功益稷;櫛風沐雨,卑宮菲食;湯湯方割,襄陵伊始;事極名正,圖窮地裡;興利除害,為綱為紀;寢廟為新,盛德必祀;傍臨砥柱,北眺龍門;茫茫舊跡,浩浩長源;勒斯銘以紀績,與山河而永存!


書法牛人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是個牛人,在他去世905年後,即在2010年的今天,他的一幅600余字的書法作品,拍出4.368億元的驚人天價!打破中國藝術品成交最高紀錄。黃庭堅生於江西修水縣,其書法與蔡襄、米芾、蘇軾齊名,被稱為“宋四家”。黃庭堅是中國書法史上極為罕見、具有強烈自我超越意識的人。他長期致力於書法藝術境界的營造,而且不斷實踐,不斷體會、超越。如此書法聖手,自然是華夏民族的驕傲,國人皆知。但作為重慶人,對於黃庭堅在巴渝大地上踩下的腳印、留下的無比珍貴的書法墨寶,是應當有所了解並引以自豪的。北宋年間,黃庭堅曾任朝廷史官,因修史得禍,被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這涪州就是今天的涪陵,故爾黃庭堅自號“涪翁”。黔州就是彭水。在新近建成開放的涪陵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人們可見到題刻“元符庚辰涪翁來”七字。這便是書法家黃庭堅于元符三年(1100)時所題。     黃庭堅寓居黔州鬱山鎮時,與百姓鑿井而飲,深得民心,並寫下“鬼門關外莫嫌遠,四海一家皆兄弟”的名句。這是他在彭水留下的墨寶。黃庭堅在涪州、彭水度過了被流放的八年,才得以遇赦還京。西元1101年春,奉召東歸,途經南浦縣(今重慶市萬州區),應郡守高仲本之邀,偕遊西山,寫《西山題記》,鐫刻于高筍塘石壁,人稱《西山碑》。是年黃庭堅56歲。《西山碑》字跡遒勁而不失溫潤,行氣宛如江流。清末萬縣知縣馮卓懷將此碑拓片送其師曾國藩,曾評:“海內存世,黃書第一。”這黃書便指黃庭堅書法。直到今天,萬州人視如珍寶,屬重慶市重點保護文物。離開萬州,順流東下。黃庭堅在三峽途中曾寫三首竹枝詞,其中之一寫王昭君,詩曰:“一聲望帝花片飛,萬里明妃雪打圍。馬上健兒那解聽,琵琶應道不如歸。”     彭水、涪陵、萬州,黃庭堅在巴渝的行蹤永留後世。尤其萬州《西山碑》,當與價值4億的《砥柱銘》比美,且尤甚。《西山碑》刻在石上,無法拍賣,再說這是國家文物,非私人藏品,也不可能拍賣。至於《砥柱銘》,是怎樣一幅作品呢?砥柱山位於黃河三門峽激流中,唐,貞觀十一年,唐太宗巡獵時命名,宰相魏徵作《砥柱銘》。黃庭堅書寫《砥柱銘》,卷長加上歷代題跋總長近15米,是現存最長的黃庭堅大字行楷。作品經歷代名家收藏,長期流傳于中國民間。20世紀上半葉流往日本,直到數年前,為台灣藏家購得,這是首次出現在北京的拍賣場中。據了解,此次拍得《砥柱銘》的是一名中國買家,打消了拍賣前人們擔心這件瑰寶流失海外的擔憂。     《砥柱銘》的成功拍賣,被看作是“中國古代書法揚眉吐氣”,“這個價格讓中國人振奮”。據悉,此前的中國藝術品成交紀錄,是2005年在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創造的2.3億元。此次《砥柱銘》的天價,“給拍賣界打了一針強心劑,預示著‘中國藝術家超越畢加索指日可待’。”《砥柱銘》是黃庭堅晚年大字行楷書風格確立之初的開山之作。筆勢鮮活,筆法鋒芒外露,清新飄逸,縱橫奇崛,落筆奇偉。而萬州《西山碑》,落墨在《砥柱銘》5年之後,更是集其晚年風采之大成,“海內存世,黃書第一。”巍哉《西山碑》,彰顯我巴渝古代書法藝術之榮耀!     牛!與巴渝有緣的黃庭堅,不愧是史上最牛的書法家。   張老侃 來源:重慶晚報 http://hk.huaxia.com/zhwh/whrw/2010/09/2076802.html 《砥柱銘》受質疑保利願意接受國家級專家探討 在今年保利五週年的春拍中,黃庭堅的《砥柱銘》以4.3億元的成交價格刷新了中國藝術品的拍賣紀錄,使它成為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一個標杆。 “樹大招風”,關於《砥柱銘》真偽的爭論再起風雲。     河南書畫藏家率先質疑 率先“跳”出來質疑這件天價藏品的是河南書畫藏家王保良:他認為“《砥柱銘》極可能是贗品!” 熱衷收藏的王保良為了佐證自己的觀點,還將家中收藏的與黃庭堅書法有關的影音製品、文字資料等都拿出來比照,在仔細研究了《砥柱銘》公開的照片後,提出三大疑點:一、大書法家錯別字連篇;二、運筆青澀猶豫,沒有黃庭堅自然隨意的風格;三、日本友鄰館出售《砥柱銘》說明它的真偽未獲業界認可。     保利不回應不評價     對此,保利方面將做何回應?本報記者第一時間聯繫了保利市場部的負責人,她告訴記者,自從王保良的質疑聲一出,她正常的工作已被完全打亂,不得不疲於應付各家媒體的採訪。 她相當激動地告訴記者,保利對此質疑的態度是:不回應,不評價。 這位負責人說,《砥柱銘》上拍前是經享譽海內外的黃庭堅研究專家、故宮博物院客座研究員、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指導委員傅申認真鑑定,並手寫了長達幾萬字論文,她本人也有幸親自看到過這份手寫論文。傅先生的論文《從存疑到肯定——黃庭堅書<砥柱銘卷>研究》至今仍掛在保利官網《砥柱銘》下。 傅申在論文中稱,他“在三十五年前的黃庭堅研究論文中,對友鄰館墨跡本《砥柱銘卷》的真偽不能遽斷而存疑,此疑一直延續到今年初,主要是沒有時間盡全力去解疑。'存疑'不等於否定,有疑而不解,風吹草動,莫不驚心,因此不論是對做學問或人生態度而言,是不健康的。因為'疑心生暗鬼' 。近期因《砥柱銘卷》易手之際,引起了眾多的關注,故而重溫舊題,較為細心地爬梳了此卷中的有關資料,以及參考手頭已有的學者意見,一再地反复思考並自我辨正,得出了結論,如本文之標題所示,肯定此卷為山谷書風轉換期的真跡。” 傅申認為:“此卷的書法風格,雖與晚年的幾件基準作品略異,但從吾人理解,每位書家的發展過程而言,無不具有其歷史價值,正如同早期有人存疑的山谷草書《廉頗藺相如傳》至今已被公認為重要真跡,其草書成就雖不及《諸上座》及《李白憶舊遊》等,但無損於其價值,而且讓我們見識到未現老態的壯年山谷。其實只要是黃庭堅這樣與東坡齊名的詩人,及書史上宋四大家的地位,其片言隻字,皆屬可珍!更何況此卷長達824公分,從南宋初到清末的題跋長達621公分,外加卷首的山谷像,其總長約1500公分,內容豐富,歷經南宋二大藏家王厚之及賈似道的收藏,雖非山谷存世作品之最,但較之蔡、蘇、米諸家作品,實屬罕見;較之曾鞏的短紙,更屬大巫!吾人能不珍之重之耶?”     願接受國家級專家探討《砥柱銘》 保利認為,王保良所謂的質疑完全是一次炒作,質疑者完全談不上是這方面的研究專家,只能算是收藏愛好者。保利市場部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如果現在是故宮博物院的有關專家對《砥柱銘》卷的真偽存疑,這是學術討論,按照《拍賣法》保利雖然不承擔“保真”的責任,但保利願意接受國家級的專家對此進行的學術討論。最後,她也對記者表達自己的質疑——鑑定真偽是對比科學,河南博物館有宋畫嗎?黃庭堅的真跡幾乎都在海外,此收藏愛好者是如何進行對比,從而認為《砥柱銘》卷是贗品的? http://www.ce.cn/kjwh/scpm/tzjb/zhgsh/zgshgd/201007/13/t20100713_21607363.shtml 成交1月後仍質疑不斷 專家:《砥柱銘》確是真跡 以4.368億元刷新中國藝術品拍賣世界紀錄的北宋大書法家黃庭堅作品《砥柱銘》,在成交一個多月後仍然不斷引來質疑,近日更有多家媒體報道一位河南藏家站出來直陳該作品是贗品。與此同時,多位對黃庭堅書法藝術有深入研究的專家卻認定《砥柱銘》確是黃晚年“變法”初期的作品。   書法家的生平履歷是最好的佐證   對黃庭堅書法作品有著幾十年研究的著名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黃君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經過鑒定,他認為《砥柱銘》應該是黃庭堅54歲左右的作品,具體的創作年代應該在1096年至1098年前後。   黃君介紹,細讀書法的內容不難發現,這件作品是黃庭堅寫給一位名叫楊明叔的友人的。而研究黃庭堅的人都知道,黃是在1095年被貶官到四川黔州,即今天的四川彭水之後才認識楊明叔的,之後楊明叔拜黃庭堅為師,黃庭堅在黔州時與楊明叔頗多書法往來,收錄在黃庭堅文集《山谷全集》裏與楊明叔的信札就有17件,贈答詩歌題跋等20余首。可惜黃在黔州只待了三年,之後又被貶往四川宜賓,再後來出蜀赴荊南,兩人的交往遂漸漸少了。因此,黃君認為《砥柱銘》應是黃庭堅在黔州居住期間,為砥礪楊明叔學問為人所作,時間約在1096年到1098年3月之間,且極有可能是在離開黔州時,為臨別紀念所寫。   《砥柱銘》符合書法家風格變遷進程   黃庭堅存世的書法作品大約有一百零幾件,為了研究的需要,黃君曾經遍覽這些作品的原件或圖版。他進一步解釋,如果將黃庭堅的這些作品按順序排布起來,可以很直觀地找到《砥柱銘》所處的時間節點,並且從中看出書法家風格流變的過程。   黃君認為,《砥柱銘》正是黃庭堅晚年開始改變自己的書法風格、進行“變法”初期的作品。其風格與後來的作品在筆法的提按、點畫線條的起伏變化等細節上有一些區別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也是造成一些專家對這件作品存疑的一個重要原因。《砥柱銘》作為一件大字行楷書,它的書風特色是十分典型的——— 結字修長奇崛,呈放射狀,筆法開張、挺拔,章法則參差錯落,整幅作品氣息淋漓瀟灑,氣勢奪人,而所有這些,其實也是黃庭堅其他大行楷名作的共同特徵。   黃庭堅研究專家推翻自己原有結論   在《砥柱銘》拍賣之前,拍賣方北京保利拍賣公司還曾經邀請台北故宮博物院指導委員會委員,也是國際上著名的黃庭堅作品研究專家傅申進行了鑒定。全世界黃庭堅流傳下來的作品,他幾乎全看遍了。有意思的是,30多年前傅申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與考古專業攻讀博士學位時,寫的博士論文就是黃庭堅的書法藝術。而對於黃庭堅的這件作品,他寫論文的時候,當年還特意趕到收藏它的日本有鄰館看了複印件和有關資料,那時他有一些保留意見,於是在論文中將《砥柱銘》列為黃庭堅“疑而不能下定語的‘問題作品’”。   但是前不久在看到了《砥柱銘》的原件後,他終於斷定為真跡。為此,傅申先生還重新撰寫了一篇兩萬餘字的論文《從存疑到肯定——— 黃庭堅書〈砥柱銘卷〉研究》。記者看到,在這篇論文中,傅申從《砥柱銘》的筆法結字、異寫字、補筆以及書法家書風的變化、書法家與楊明叔的交往等多個側面進行了論證,並對質疑者的疑問一一進行了回應。比如,針對有人質疑《砥柱銘》中有兩個“示”部的字:“祝”、“禮”,卻寫成了“衣”部,多了一個點;傅申提出:在唐代釋大雅所集王羲之書《興福寺 半截碑》中的“祉”字,就是從“衣”部,有兩點;元代書家楊維楨所寫的“祝”字也有兩點。如果這是偽造的,難道偽造者是故意要留下這馬腳讓人來挑剔識破嗎?因此,這反而成了《砥柱銘》為真跡的有力輔證。對於這一點,本身作為書法家的黃君也認為,應視為書法家的特殊書寫習慣,是異寫,而不是別字。   還有一些質疑者對《砥柱銘》中的一些“補筆”提出了異議,如第52行的“之”字,落筆時將一個“點”誤寫為短橫,隨後補加一粗短的瓜子點。對此,傅申認為,這在鑒定學上不足以構成偽跡的理由。此卷的書寫,“一片神行自然,並無遲疑猶豫的跼踀或窘態”。但是大部分書家在書寫時對於偶然不能心手相應,或工具不稱時,所寫出不如己意的筆畫,會有即時或過後加以補筆修改的情形。而據黃君介紹,在王羲之的《蘭亭序》中,類似的補筆或改動也有六七處之多。
Mine coins - make money: http://bit.ly/money_crypto


從乾隆年間開始,圍繞著黃庭堅《砥柱銘》的真真假假,就一直爭論不休。直到此次《砥柱銘》天價拍賣,各方的“論戰”更是達到了頂峰。綜合來看,質疑主要集中在八個方面。  https://is.gd/6oKNcR
  從乾隆年間開始,圍繞著黃庭堅《砥柱銘》的真真假假,就一直爭論不休。直到此次《砥柱銘》天價拍賣,各方的“論戰”更是達到了頂峰。綜合來看,質疑主要集中在八個方面。
疑團一
                                                                 書法風格之疑
  從獲悉《砥柱銘》即將拍賣的那一刻起,著名書畫家、文物鑒定家裴光輝就一直關注此作。在預展中見過原件之后,又對數百張高清數碼圖片進行了反復比對,他堅持認為此卷為偽作,一篇3萬字的論文也在創作之中。裴先生坦言:“將一位我從小景仰的宋代偉大藝術家的贗品當做真跡拍賣、宣傳,內心十分焦急、郁悶,我不得不發出自己的聲音了”。
  裴先生針對這幅作品的書法風格和運筆,提出了三個疑點,他對本刊記者明確提出:
  1.《砥柱銘》手卷“捺”筆出鋒犀利、殺筆往內回護形成“燕尾”的筆法﹔豎彎鉤在彎筆末端停筆,然后旋穎90度以上,另筆 趯 (tì)鋒而出形成一銳利三角的筆法﹔上下左右點畫之間過多而夸張的游絲映帶的筆法等,都是所有傳世黃庭堅書跡所不見的,這種具有強烈個人用筆慣性的細節正是作偽者“天機泄露”之處。
  2.在書法風格方面,此手卷點畫稚嫩,線條偏鋒為主,扁薄峭利,鋒芒畢露,缺乏含蓄凝重之致,且點畫單一,缺乏變化,不耐品味﹔結體一味縱任,虛張聲勢,氣勢嚇人,實則內蘊不足,缺乏黃書應有之書卷味。
  3.手卷墨色偏淡,與黃庭堅其它作品皆使用濃墨的習慣不符,也有違宋人喜用濃墨之風尚。以淡墨為尚,始於明末董其昌,其后追隨者日多,如清代“淡墨探花”王文治等。但此前的傳統主流審美觀,皆以濃墨為尚。
  另有一些專家也認為,《砥柱銘》的筆法和黃庭堅的其它作品在運筆上有很多的不同。如“捺”筆的出鋒與造型都似利刃,個別字還有修改、補筆痕跡。其運筆速度也比其他行楷都要快速。這些都是黃庭堅基准作品中少見的。尤其是與存世的黃庭堅大字行楷書名作,如《鬆風閣帖》、《經伏波神祠詩卷》等相比,藝術水平明顯偏低。
  不過,傅申、黃君和暨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陳志平都認為,之所以覺得此卷不“像”黃庭堅的筆法風格,只是因為我們一直以來把這件作品的創作年代搞錯了。
  黃君認為,山谷老人一生的書法風格始終在求變,尤其是五十二歲貶官到四川后,專心鑽研書法,長槍大戟式的行楷書即在入蜀以后醞釀產生。《砥柱銘》屬於他晚年風格變化初期的作品。此后數年,他的筆法產生重要變化,較前段時間,顯得更加老成,更富起伏變化而多韻味。
  因此傅申和黃君都認為,此卷正是黃庭堅晚年大字行楷書風格確立之初的開山之作,《砥柱銘》恰恰為我們提供了筆法轉變前的一個實例。               
疑團二
                                                                 錯字之疑
  手卷“禮”、“祝”二字之“示”部寫成“衣”部(多了一點)。裴光輝遍查黃庭堅傳世書跡,沒有一例是這樣寫法。由於重復出現兩次這樣的“筆誤”,此可視為作偽者將自己這個頑固的錯寫習慣,在不經意中帶到偽品中而“泄露天機”。
  傅申在《從存疑到肯定——黃庭堅書<砥柱銘卷>研究》一文中也提到:“極力搜索,至今還未發現相同的例子”。以黃庭堅的學問,似不應出此錯誤。
  而傅先生對此的解答是,在唐代釋大雅所集王羲之書《興福寺半截碑》中的“祉”字,是從“衣”部,有兩點﹔又在元代書家楊維楨所寫的“祝”字也有兩點。楊維楨的“鐵崖體”,吾人尚可置啄,但“王羲之既有此例,則山谷偶有此寫法,即使是真的寫錯了,我們就不能允許他偶然失神寫錯了嗎?”(如圖2所示)
  問題是,即便証明了王羲之、楊維楨有此先例,就能証明黃庭堅也有此種寫法嗎?
疑團三
                                                                題跋之疑
  此幅《砥柱銘》一直流傳在民間,沒有進入皇家收藏。在卷后卻有眾多藏家的題跋26則,清晰地記錄著此卷的流傳軌跡。
  但書畫鑒定家萬君超在博客中明確提出:
  《砥柱銘》從南宋賈似道到明英宗朝“天順元年”的180年左右,有一段收藏“空白期”。為什麼居然沒有一個元代人和明初人的題跋或印鑒?如果此卷上王厚之和賈似道兩人的鑒藏印確實為真跡,那就可以排除《砥柱銘》是元人摹本的可能。否則,就極有可能是元人臨摹本,而引首和南宋人題跋則有可能從真本“移套”而來。
  記者在採訪故宮博物院一位書畫專家時,曾經問道:“您見過這次拍賣的黃庭堅《砥柱銘》真跡嗎?”
  這位專家當時勃然大怒,他說:“誰說是真跡了?誰認定為真跡的?你去看看卷上的題跋,自然就會明白了。”
  題跋有什麼問題?裴光輝認為:
  手卷主體之后共有26段歷代題跋,其中后隔水花綾上之題跋(第一跋,圖3),首句曰“宋王榮老嘗官於觀州龍觀渡”,此言“宋”而不言“皇宋”或“大宋”,可見此第一跋乃元代以后所題。然而,在其后拖尾的跋文中卻出現四段有南宋年號紀年的題跋:“紹興辛未三月一日,玉山汪應辰書”(第三跋,圖4)、“乾道元年正月戊辰,河間劉芮觀”(第四跋,圖5)、“乾道四年九月二十有六日, 題”(第五跋,圖6)、“嘉定庚午中秋,郡丞謝採伯觀於四明貢院”(第六跋,圖7)。后出的題跋位置竟然在前,先出的題跋位置竟然在后!說明傅申等專家和拍賣行所視為重要鑒定依據而津津樂道的“五則南宋人題跋”,實乃元代以后之偽托。
疑團四
                                                                 文獻之疑
  此卷沒有年款,究竟系何時、何地所作,迄今仍是一個難解的謎,這對於鑒定作品的真偽,也至為關鍵。該卷在緊接銘文之后,有跋語:“魏公有愛君之仁,有責難之義,其智足以經世,其德足以服物,平生欣慕焉……可告以鄭公之事業者也??”,共計39行189字。
  但是《黃庭堅全集》中載有一篇《題魏鄭公砥柱銘后》,與這段跋文大意相同,行文略有出入,開頭是“余平生喜觀《貞觀政要》,見魏鄭公之事太宗,有愛君之仁,有責難之義,其智足以經世,其德足以服物,平生欣慕焉……”
  文獻落款點明“建中靖國元年正月庚寅,系船王市,山谷老人燭下書”,且比跋文多出數十字。兩相對照,《砥柱銘》中的這段跋語疑點頗多,特別是其中對魏征的稱呼,一曰“魏公”,一曰“鄭公”,顯得很不規范。
  黃君很早就注意到了這些疑點,把它們作為作品真偽“存疑”的理由之一。但這次受保利公司委托,參與鑒定、釋疑,黃君又推翻了自己的“存疑”。他的理由是,黃庭堅生前,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對不同人,多次書寫過《砥柱銘》。據他考証,至少有五次,但其余四件(包括一件刻碑)都下落不明,此幅《砥柱銘》是“唯一幸存於世的真跡原件”。
  至於文獻與跋文的出入,黃君認為,這是黃庭堅對同一內容的兩次書寫:這幅《砥柱銘》書於紹聖四年(1097年),書寫時比較倉促,故多語病﹔文獻記載的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可能是黃庭堅對前書不滿意,再次書寫,而這次時間比較從容,行文也就更為規范了。
  黃君的釋疑貌似有理,但畢竟是后人臆測,缺乏有力佐証。
疑團五
                                                                 印章之疑
  有專家說,王厚之和賈似道的珍藏,保証了作品的真跡身份,因為他們二位的印章,既在卷中的騎縫上,又在卷尾本紙上,這不像卷后寫在別紙上的題跋,有可能是被偽造者拆換或接移的。而王厚之的十六字白文印,更屬稀有的存世實例。
  通常情況下,后人的題跋和鑒藏印,只是鑒定一件作品真偽的重要“旁証”,而絕非唯一的“鐵証”。即便印章全部為真,也無法証明此卷即為真跡。但如果印章本身就是假的呢?
  裴光輝對《砥柱銘》的質疑,主要集中在印章上:
  一是手卷上被傅申等專家和拍賣行視為重要鑒定依據而津津樂道的三大收藏名家之鑒藏印章,經研究比對發現實乃偽章。
  1.所謂南宋中期大鑒藏家王厚之的十六字白文印章(上圖),經研究發現其鈐蓋時間竟然在明末項元汴鑒藏章之后,顯系偽章。
  2.所謂南宋后期權相、大收藏家賈似道的 “秋壑圖書”章(下圖),經與故宮藏《蘭亭序》等公認名跡上的賈似道 “秋壑圖書”章比對,發現明顯不符,顯系偽章。
  3.所謂明代大鑒藏家項元汴鑒藏章,經與其它公認名跡上之項元汴鑒藏章比對,發現至少有18枚印章與真印章明顯不符,顯系偽章,其余則大多模糊不清或筆畫殘缺,無法確認為真印章。
  二是手卷上所鈐“項元汴”鑒藏章多數為水印,此與明代普遍使用油印的情況不符,更與項元汴在其它書畫藏品中一概使用油印的情況嚴重不符。水印、蜜印用於宋代,南宋末已出現油印,元代以后普遍使用油印,水印則在明代已基本絕跡。此手卷“項元汴”鑒藏章使用水印,看似古老,實則弄巧成拙。
  三是卷首“項元汴”鑒藏章“天籟閣”、“宮保世家”、“項子京秘笈之印”皆有明顯挖補痕跡,顯見從別處移植於此,非原卷所有。  
疑團六
                                                                 鑒定方式之疑
  隨著真偽之爭甚囂塵上,香港宋瓷雅集會社首席專家潘彥伯對此次《砥柱銘》拍賣前后的鑒定行為,提出了全面的質疑。
  當今的拍賣公司,為了讓潛在買家下手,通常會對外宣稱,他們採用了以下三種鑒定方法:一是專家共鑒﹔二是文獻佐証﹔三是儀器辨偽。
  而這幅《砥柱銘》的鑒定過程,簡單得連這最起碼的三種方法都沒有很好地實現。
  一是專家共鑒。專家共鑒是為了杜絕某一專家的主觀臆斷或暗箱操作,讓人聽著十分合理,孰不知沒有法律責任擔當的鑒定,是靠不住的。《砥柱銘》拍賣前后,拍賣方都沒介紹過有哪些專家“共鑒”過,專家們的意見和結論又如何?保利隻請了傅申、黃君兩位專家進行有償鑒定,這是否符合“專家共鑒”的基本原則?黃君在採訪中還戲稱,“如果說有首席專家,那傅申肯定是首席,我就是末席嘍。”而且兩人都不約而同地修改了多年前的研究結論,這是學術鑒定的自然規律,還是受保利之邀的商業利益使然?
  二是文獻佐証。文獻佐証的關鍵詞是“流傳”和“故事”,在專家及拍賣公司的灌輸下,現代人買東西已經進入了“買的是來源,而非本質”,即“買一個流傳,買一個故事”的時代。在對卷末的題跋、印章沒有完全認定真偽的情況下,就大肆宣傳《砥柱銘》的流傳經過,無疑是在用“故事”代替專業的文獻佐証。
  三是儀器辨偽。《砥柱銘》以8000萬起拍,作為理智的競拍者或拍賣公司,首先應對《砥柱銘》的畫心進行“碳-14”年代測定,為了保証結論的可靠及一致性,應同時在2-3個同型儀器上進行,加速器質譜儀對碳纖維年代的測定可精確到2-5‰,對於隻有千年不到的《砥柱銘》,不僅可檢測出創作年代,甚至還可以確定書寫時是在什麼地方。
  儀器檢測部份至少還應做兩件事:一是畫心紙墨的年代檢測﹔二是黃庭堅書法的司法鑒定(有專用儀器)。
  在傅申的文章中,並沒有對畫心用紙進行說明與考証,而宋代官員使用的紙張是有嚴格規定的,更何況是《砥柱銘》這樣大的篇幅?
  記者就儀器辨偽一事咨詢黃君時,他很輕鬆地回答說:“中國的書法藝術千變萬化,風格多樣,用儀器怎麼能檢測出是否為黃庭堅真跡?儀器鑒定的年代誤差在10年左右,而我的考証已將作品的創作年代鎖定在6年之內,哪一個更可靠呢? ”
  然而,在潘彥伯的眼中,在沒有任何科學檢測的前提下,就敢痛下“殺手”,將有爭議之物收入囊中,真是“瘋子”。
疑團七
                                                                 友鄰館之疑
  此卷於上世紀初,從廣州流入上海,不久又流入日本,被私人博物館友鄰館收藏。
  友鄰館位於京都,由藤井善助於1926年設立,取《論語》“德不孤,必有鄰”之意。館藏有從殷代至晚清近4000年間大量中國藝術瑰寶,比如早幾年拍賣的懷素《食魚帖》、米芾《研山銘》都從此處流出。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古印收藏館,友鄰館還藏有周代的銅印、玉印,秦、漢、六朝直至唐宋元明清之印,總數約在六千枚以上。中國古代帝王御璽,自宋徽宗以后直到康熙、乾隆,如“康熙御筆之寶”、乾隆“十全老人之寶”等都在館藏之中。
  國內資深收藏家說,日本將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奉為聖人。友鄰館的館藏珍品中,“國寶”和“重要文化財”這兩個級別的珍品,是無論如何不允許出境的。例如黃庭堅另一佳作《李白憶舊游詩》,就是友鄰館的鎮館之寶。
  既然友鄰館從來不出手公認的真跡,隻有對那些真偽還沒有定論的作品才會出手,那麼當年此卷能從友鄰館流出,就足以証明日本同行對此卷的真偽還沒有定論。
疑團八
                                                                 未見燼后痕跡
  《砥柱銘》在明中期為黃庭堅后裔所藏,嘉靖辛亥(1551年),此卷曾遭火災,黃家室宇資蓄焚蕩一空,唯此卷猶存於煨燼之中,冥冥之中似有神靈護祐。故黃應宸在隆慶庚午(1570年)的題跋中感慨雲:“譬之七雄戰爭,中原幾遭兵燹而魯之靈光巍然獨存,物之顯晦,豈非甚歟?”這也是《砥柱銘》卷流傳史中的一斷“傳奇”故事,令人倍加珍秘。
  在預展中觀看時,萬君超格外留意了這點。但遍覽整幅作品,並未見此卷紙縑上有燼后痕跡,不能不讓人心生疑惑。
  900多年前,黃庭堅為他的得意門生楊明叔寫《砥柱銘》,就是要告訴他,做人要有精神操守,要具道德仁義之心,不趨炎附勢,不阿諛奉承。如中流砥柱,立風波險浪而巍然挺立。筆墨之中傾注了他的一片深情。“世道之頹,吾心如砥柱”,山谷老人在題跋中的這句話,正是他一生風骨與氣節的寫照。
  如今900多年過去了,承載著理想和信念的《砥柱銘》,卻被卷入一場真真假假的是非爭議中。這是學術觀點的爭論不休?還是資本運作的瘋狂游戲?
  在採訪中,盡管多位專家對《砥柱銘》的真偽各抒己見,沒有人能一錘定音,推翻其他所有的觀點,但他們卻在一件事情上達到了空前的一致:如果這是黃庭堅《砥柱銘》真跡,拍十個億都不高!
  就在本文截稿之際,又有消息傳出,國家擬再次使用優先購買權將黃庭堅書法《砥柱銘》收歸國有。而之前以4.368億元拍得此品的買家,始終未露真容。是是非非,真真假假,也許正如一位專家所言:“等等吧,時間是最好的驗証。終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鏈接:南宋第一鑒賞家王厚之/南宋著名藏家賈似道/項元汴“天籟閣”
https://is.gd/6oKNcR


鬼門關外莫言遠 四海一家皆弟兄


黃庭堅(1045–1105),江西修水人,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治平年間進士。擅長詩詞,為江西詩派首領;長於書法,與蔡襄、米芾、蘇軾齊名,稱「四大家」。
「浮雲一百八盤縈,落日四十八渡明。鬼門關外莫言遠,四海一家皆弟兄。」這是宋代詩人黃庭堅前往黔州後寫下的詩句。黔江區,古稱黔州,是什麼原因讓黃庭堅來到千里之外的黔州呢?近日,「詩路黔江」採訪組一行以詩為線,尋訪黃公詩中「四海一家皆弟兄」的過往。
浮雲一百八盤縈
900多年的一天,一行人收拾好行裝,從河南開封出發了。他們此行的目的地,就是黔州。
事情還得從黃庭堅因罪被貶說起。紹聖元年(1094)十二月,黃庭堅被誣以「修先帝《實錄》,類多附會奸言,詆斥熙寧以來政事」的罪名。紹聖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黃庭堅接到「責授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的聖旨,即日在陳留(今開封陳留鎮)啟程,黃庭堅在《與公蘊知縣書》「某以謬於史事,遠竄黔中,罪大恩寬,惟有感涕,即日俟受命即行」。即日指紹聖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而黃庭堅所走的線路,在其於崇寧元年(1102)寫的《書萍鄉縣廳壁》中也有記錄:「初,元明自陳留出尉氏、許昌,渡漢、江陵,上夔峽,過一百八盤,涉四十八渡,送余安置於摩圍山下。」
詩中「浮雲一百八盤縈, 落日四十八渡明」應是詩人此行的見聞。
鬼門關外莫言遠
據光緒版《黔江縣誌》記載:黃庭堅貶謫黔州,「自荊州上峽入黔中,備嘗山川險阻,二疊傳與巴娘令,以竹枝歌之」。
古黔州,因地處偏遠、交通閉塞,歷來為流貶罪愆者絕佳之所。而被貶黔州的黃庭堅,此時既有宦海沉浮的漂流之感,又有遠離故舊的扎心之痛。此行的他,心事重重,加上山高水險、路途遙遠,也許,在他看來,就像在鬼門關走了一遭,才寫下了「鬼門關外莫言遠」這一句能夠表達他內心的詩句。
此時的黃庭堅並不孤單,他在其大哥黃大臨(字元明)、王慧先等人的陪同下,經許昌、漢沔到達巫山,在巫山縣城稍停留,由一百八盤小路翻越南陵山頂,越梅子關,在郁山短暫停留,於四月二十三日到達黔州。也許,正是有了親朋好友的陪伴,他寫下了「鬼門關外莫言遠」這句詩。
四海一家皆弟兄
黃庭堅到達黔州後,寫下了「余寓居開元寺怡思堂」,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到黔州後,就居住在黔州境內的開元寺怡思堂。
據其《與秦世章書》中記載:「某黔中尚未有生計,方從向聖與求得開元寺上園地高下兩段,既募兩戶蔬圃矣。」黃庭堅到黔州後,還在開元寺附近找到了兩片菜園,用於改善生活。
陪同黃庭堅一起來到黔州的大哥黃大臨和朋友王慧先一直陪著黃庭堅,不忍離去。但天下無不散之筵席,當年六月十二日,大哥黃大臨與黃庭堅揮淚告別;紹聖三年正月,一直陪著黃庭堅的王慧先也離開了。
寓居黔州時,「閒居不欲與公家相關」,卻與當地僧民一起鑿井而飲,親如家人。他十分關注老百姓的生活,在《與秦世掌書》中說,「今歲春暑異常,不雨欲一月,草木皆有焦色,父老云:久無此旱矣。」在《答李林書》中又稱:「今歲黔中雪霜早寒,數日來雪欲及摩圍之麓,不肖到三年所未有也。」
除此之外,黃庭堅還與來黔州認識的朋友一起領略了當地的山川秀美,感受了民風的淳樸。黃庭堅流貶黔州,將其眼中所見風光攏諸筆端。如紹聖二年三月,黃庭堅在貶謫黔州途中泊舟下牢關,遊覽了三游洞、黃牛廟。事後作《黔南道中行記》記載下了這件事情:紹聖二年三月辛亥,次下牢關。同伯氏元明、巫山尉辛縱堯夫,傍崖尋三游洞。繞山行竹間二百許步,得僧舍,號大悲院,才有小屋五六間,僧貧甚,不能為客煎茶。過大悲,遵微行高下二里許,至三游洞。一徑棧閣繞山腹,下視深澳諫人;一徑穿山腹黮暗,出洞乃明。洞中略可容百人,有石乳,久乃一滴。中有空處,深二丈余,可玄。嘗有道人宴居,不耐久而去。
閒暇之時,黃庭堅便與黔州參軍李長倩、訓學王充等人談論詩文、以文會友,在千里之外的黔州,黃庭堅有這些朋友陪伴左右,發出了「四海一家皆弟兄」的感慨


竹枝詞是漢詩的一種,最初是民歌形式,後來其體裁也被文人借鑑到自己的作品中。其中最有名的句子是唐劉禹錫所作的詩《竹枝詞》末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又流傳至日本、朝鮮半島、琉球等地。台灣竹枝詞另有新變,有新的發展,例如,梁啟超有二首〈台灣竹枝詞〉四句都押韻,而且不別四聲,這種押韻在民歌之中十分普遍,但在七言絕句及竹枝詞均十分罕見;台灣嘉義賴尚益的《悶紅墨屑》創作了竹枝詞1000首,是創作竹枝詞數量最多的個人別集。 https://is.gd/1FbpYA
-----------------------
黃庭堅· 絹本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
經典| 黃庭堅· 絹本草書《劉禹錫竹枝詞卷》 http://tinyurl.com/y5dqamkp
 http://tinyurl.com/y5czlg5c


黃庭堅《砥柱銘》
2017-06-05 由 書法愛好者之家 發表于文化
宋 黃庭堅《砥柱銘》 紙本 書法37.6×824cm;題跋37.6×621cm6 北京保利5周年春拍 成交價4.368億元
北宋書法家黃庭堅的《砥柱銘》卷,是他散落民間的最重要的書法瑰寶之一。這幅手卷長達11米,畫心長8米,內容是黃庭堅生前最為推崇的唐代宰相魏徵寫的《砥柱銘》,全文600多字。卷上有宋代賈似道、明代項元汴直至清代民國藏家的大量題跋和鈐印。2010年以4.368億元拍賣成交。
黃庭堅《砥柱銘》,行書。此卷長八米,抄錄唐代魏徵《砥柱銘》,全文六百多字。黃庭堅大字行書凝練有力,結構獨特,是北宋書壇傑出的代表,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
天津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教授劉金庫指出,《砥柱銘》在宋代時為王厚之、南宋權相賈似道收藏,是賈似道收藏的「黃庭堅雙璧」之一;入明則為著名收藏家項元汴所藏,在明代鑑賞家張丑的《真跡日錄》中著錄,明天順年間歸黃庭堅十一世族孫黃洵(字公直)所藏;入清則為項源、伍元蕙、羅天池等有名藏家所藏,後從廣東流入日本,為日本有鄰館收藏。《砥柱銘》原來一直保存在日本有鄰館,有鄰館在2000年前後陸續在國際上通過拍賣以及私下的渠道出售一些藏品。這件《砥柱銘》在有鄰館一直是鎮館之寶。在國內出版過一本黃庭堅全集,其中有鄰館就有兩件。一件是黃庭堅草書《李白憶舊遊詩》;另外一件就是《砥柱銘》。2004年《砥柱銘》從有鄰館流到台灣一個藏家手中。此後被一個台灣收藏家購得,最終,在時隔915年之後,現身於北京
黃庭堅(1045-1105),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三宗之一。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為南昌舊稱)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擅文章、詩詞,尤工書法。詩風奇崛瘦硬,開一代風氣。早年受知於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g8gl2qm.html


黃庭堅萬州《西山碑》當與其《砥柱銘》媲美
2012-09-28 02:57 來源:重慶晚報閱讀 48021次
  黃庭堅(1045—1105)是個牛人,在他去世905年後,即在2010年的今天,他的一幅600餘字的書法作品,拍出4.368億元的驚人天價!打破中國藝術品成交最高紀錄。黃庭堅生於江西修水縣,其書法與蔡襄、米芾、蘇軾齊名,被稱為“宋四家”。黃庭堅是中國書法史上極為罕見、具有強烈自我超越意識的人。他長期致力於書法藝術境界的營造,而且不斷實踐,不斷體會、超越。如此書法聖手,自然是華夏民族的驕傲,國人皆知。但作為重慶人,對於黃庭堅在巴渝大地上踩下的腳印、留下的無比珍貴的書法墨寶,是應當有所了解並引以自豪的。北宋年間,黃庭堅曾任朝廷史官,因修史得禍,被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這涪州就是今天的涪陵,故爾黃庭堅自號“涪翁”。黔州就是彭水。在新近建成開放的涪陵白鶴梁水下博物館,人們可見到題刻“元符庚辰涪翁來”七字。這便是書法家黃庭堅於元符三年(1100)時所題。
  黃庭堅寓居黔州鬱山鎮時,與百姓鑿井而飲,深得民心,並寫下“鬼門關外莫嫌遠,四海一家皆兄弟”的名句。這是他在彭水留下的墨寶。黃庭堅在涪州、彭水度過了被流放的八年,才得以遇赦還京。公元1101年春,奉召東歸,途經南浦縣(今重慶市萬州區),應郡守高仲本之邀,偕遊西山,寫《西山題記》,鐫刻於高筍塘石壁,人稱《西山碑》 。是年黃庭堅56歲。《西山碑》字跡遒勁而不失溫潤,行氣宛如江流。清末萬縣知縣馮卓懷將此碑拓片送其師曾國藩,曾評:“海內存世,黃書第一。”這黃書便指黃庭堅書法。直到今天,萬州人視如珍寶,屬重慶市重點保護文物。離開萬州,順流東下。黃庭堅在三峽途中曾寫三首竹枝詞,其中之一寫王昭君,詩曰:“一聲望帝花片飛,萬里明妃雪打圍。馬上健兒那解聽,琵琶應道不如歸。”
  彭水、涪陵、萬州,黃庭堅在巴渝的行踪永留後世。尤其萬州《西山碑》,當與價值4億的《砥柱銘》比美,且尤甚。《西山碑》刻在石上,無法拍賣,再說這是國家文物,非私人藏品,也不可能拍賣。至於《砥柱銘》,是怎樣一幅作品呢?砥柱山位於黃河三門峽激流中,唐,貞觀十一年,唐太宗巡獵時命名,宰相魏徵作《砥柱銘》。黃庭堅書寫《砥柱銘》,卷長加上歷代題跋總長近15米,是現存最長的黃庭堅大字行楷。作品經歷代名家收藏,長期流傳於中國民間。20世紀上半葉流往日本,直到數年前,為台灣藏家購得,這是首次出現在北京的拍賣場中。據了解,此次拍得《砥柱銘》的是一名中國買家,打消了拍賣前人們擔心這件瑰寶流失海外的擔憂。
  《砥柱銘》的成功拍賣,被看作是“中國古代書法揚眉吐氣”,“這個價格讓中國人振奮”。據悉,此前的中國藝術品成交紀錄,是2005年在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創造的2.3億元。此次《砥柱銘》的天價,“給拍賣界打了一針強心劑,預示著'中國藝術家超越畢加索指日可待'。”《砥柱銘》是黃庭堅晚年大字行楷書風格確立之初的開山之作。筆勢鮮活,筆法鋒芒外露,清新飄逸,縱橫奇崛,落筆奇偉。而萬州《西山碑》,落墨在《砥柱銘》5年之後,更是集其晚年風采之大成,“海內存世,黃書第一。”巍哉《西山碑》,彰顯我巴渝古代書法藝術之榮耀!


黃庭堅57歲大字書法《西山碑》震撼!
《西山題記》(清拓本)
《西山記》是黃庭堅第一次謫官後,於57歲復出時,途徑萬州撰寫的一件行書大字力作,此文是黃庭堅記游南浦西山的散文,融記事、寫景、抒情於一爐,極自然、精鍊,對萬州風光竭盡讚美。
《西山題記》是萬州高筍塘流杯亭內,摩崖石刻。鐫刻在天然石上,原本不應稱「碑」,因當地人習慣,故稱之《西山碑》。碑高100cm,寬260cm,字徑約10cm,共21行,行4~9字不等,計173字。
從書法藝術而言,此碑氣勢開張,渾然天成,如滔滔江水;結字中宮緊斂,外呈恣肆,如櫓槳搏浪;用筆中鋒澀進,篆法入書,如健臂撐篙。給人以力量,給人以震撼。在中國書法史上《西山碑》無疑將占有重要一席。
碑全文:庭堅蒙恩東歸,道出南浦。太守高仲本置酒西山,實與其從事譚處道俱來。西山者,蓋郡西。渡大壑,稍陟山半,竹柏薈翳之門,水泉瀦為大湖,亭榭環之,有僧舍五區,其都名名曰:「勒封院」。
樓觀重複,出沒煙霏之間,而光影在水。此邦之人,歲修禊事於此。凡夔州一道,東望巫峽,西盡存阝馬阝,林泉之勝,莫與南浦爭長者也。寺僧文照喜事,作東西二堂於茂林修竹之間。仲本以為不奢不陋,冬燠而夏涼,宜於游觀也。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二月辛酉,江西黃魯直題。

碑全文:
庭堅蒙恩東歸,道出南浦。太守高仲本置酒西山,實與其從事譚處道俱來。西山者,蓋郡西。渡大壑,稍陟山半,竹柏薈翳之門,水泉瀦為大湖,亭榭環之,有僧舍五區,其都名名曰:'勒封院』。樓觀重複,出沒煙霏之間,而光影在水。此邦之人,歲修禊事於此。凡夔州一道,東望巫峽,西盡存阝馬阝,林泉之勝,莫與南浦爭長者也。寺僧文照喜事,作東西二堂於茂林修竹之間。仲本以為不奢不陋,冬燠而夏涼,宜於游觀也。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二月辛酉,江西黃魯直題。


價值1.29億港幣白鶴香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