狻猊/盧溝橋是八百年京師分手送別地。金代趙炳文就有詩:“落日盧溝橋上柳,送人幾度出京華。”長亭送別,北京人依依不捨,一直送到盧溝橋折柳還難得分手。清人龔定庵《贈伯恬》詩有句:“五百狻猊屢送君。”(注:“五百狻猊在盧溝橋。”)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正是龔定庵說的500狻猊/把盧溝橋上動物的當作獅子,展開全部古代石獅子雕塑其實應該叫石狻猊.是先有虛構的狻猊形象,再有現實獅子這名稱.古時大多數百姓沒見過獅子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5say9vh
文殊菩薩座騎狻猊
狻猊是誰的坐騎
“狻猊(suān ní)”一詞,最早出現在《穆天子傳》中:“名獸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馬走五百里”。據古書記載是與獅子同類能食虎豹的猛獸,亦是威武百獸率從之意。
狻猊
在中國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中,狻猊是龍生九子之一,排行第五,形似獅子,平生喜靜好坐,又喜煙火,佛祖見它有耐心,便收在坐下當坐騎,常出現在宮殿建築,佛像,香爐上。
在建築方面:
太和殿
中國古建築的殿脊上,按照建築等級的高低裝飾著不同數量的吉祥獸,最多的是故宮太和殿共有10個,其它建築上最多使用九個走獸,按等級遞減,分別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行什。
在佛像上:
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傳入中國的,佈置的地方多是在文殊菩薩像前,所以有狻猊是文殊菩薩的坐騎一說(也有說是青獅的)。
狻猊香爐
在香爐上:
因為狻猊喜煙好坐,所以形像一般出現在香爐上,其中安徽出土的宋代汝窯狻猊香熏製作工藝精湛,是汝窯的巔峰之作
--------------------------
最安靜,無疑是老四狻猊(suān ní),它的特殊愛好就是喜歡煙火之氣,沒事就蹲在香爐上玩,吞吐煙霧。它也是最有佛緣、最有佛性的龍子,最具根性的神獸。因為釋迦牟尼佛的別號就是「無畏的獅子」,狻猊就跟獅子長得很像,而且勇而無懼,雖不喜爭鬥但也無所畏懼,雖生性好靜卻身懷神力。
狻猊也是龍子裡最有忍耐力的一個,儘管香爐上煙燻火燎,它一樣不為所動,為了自己的喜好毫不退縮。或許只是因為「菸癮大」,所有的煙火氣都要在它嘴裡過一遍才開心
文殊菩薩看到這麼萌壞又可愛、深具金剛無畏忍辱力的獅虎獸,喜不自勝,就把它收在門下做了自己的坐騎。《穆天子傳》里也有「野馬狻猊,走五百里」這樣的話,看來雖然喜靜,但它的腳程也不差,動起來也是無人能比。
你可千萬別以為狻猊脾氣好就好欺負,它可是連獅子老虎都敢吃的主,所以在西遊記里,還把它塑造成了一個統領猛獸的老大,因為耐不住寂寞,竟然沒給主人文殊菩薩請假就私自下凡,到烏雞國假冒國王,還串通白象王和大鵬鳥聯合起來組織黑社會占山當大王。這應該是作者的一個隱喻,蘊含著道家的陰陽之理——一動分陰陽,人都有另一面,有靜的一面就有動的一面,有善的一面,就有惡的一面,最好的就是兩者都不要太執著,不要走極端
龍生九子之老五狻猊,喜靜不喜動,文殊菩薩專屬坐騎
狻猊 (suān ní)龍生九子之一第五子.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像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古書記載是外貌與獅子相似能食虎豹的猛獸,亦是威武百獸率從之意, 亦是威武百獸率從之意。常出現在中國宮殿建築,佛教佛像,瓷器香爐上。
獅子是外來之物,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哺乳綱食肉目貓科,為大型猛獸。歷史上主要生活在非洲,在亞洲則主要分佈在印度、伊朗等地,中原地區是沒有的。“狻猊”一詞,最早出現在《穆天子傳》曰:“名獸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馬走五百里。”晉郭璞注曰:“狻猊,獅子。亦食虎豹。”《爾雅·釋獸》載:“狻猊如彪貓,食虎豹。”郭璞注:“即獅子也,出西域。”兩書成書時間孰早孰晚說法不一,但都沒有對”狻猊“形象的詳細描述。
自東漢時西域進貢獅子後,名” 師子 “。今所知較早的見記載於《漢書·西域傳上》:”烏戈地暑熱莽平,……而有桃拔、師子、犀牛。“顏師古注云:”師子,即《爾雅》所謂狻猊也。“其他官方記錄還見於《後漢書》的”章帝記“、”和帝記“、”順帝記“等處,共計四次。自隋唐及以後又逐漸變成加上反犬旁的” 師子 “。由此可見,狻猊是獅子的古稱,除了”龍九子“名目中說它屬於龍族之外,其他地方皆是指獅子。
五子狻猊(suān ní),又稱金猊、靈猊。狻猊本是獅子的別名,所以形狀像獅,喜煙好坐,倚立於香爐足上,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的。由於佛祖釋迦牟尼有"無畏的獅子"之喻,人們便順理成章地將其安排成佛的座席,或者雕在香爐上讓其款款地享用香火。另外,狻猊還是文殊 菩薩的座騎,在文殊菩薩 的道場五台山上還建有供奉狻猊的廟宇。因狻猊為龍的五子,所以廟名為五爺廟,在當地影響頗大。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崍威武。
狻猊在中國神話傳說中是龍生九子 之一,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佛祖見它有耐心,便收在坐下當了坐騎 ,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
另有傳說狻猊為魔界九龍子之一,形猊似獅,好煙火香氣。天生膽小懦怯,總是躲在其餘龍子後頭,藏狻猊頭縮尾,但卻相當耐打,往往莫名其妙將敵人制服。其實是魔界九龍子中最強的一位,但是因為被金魔封印成石像時,其因龍膽被人取走,因此成為膽小無能之徒,是九龍中最善良的人,最無權欲之人。
狻猊形似獅子,只在腿鱗和趾爪上才看得出龍的影子。此獸喜靜不喜動,常蹲踞坐在海邊沙灘上,積年累月一動不動。沿海漁夫見了蹲坐的狻猊,初時害怕,不敢靠近,直到見它坐了大半年都不動彈,才敢試探著走到近前,並撿了貝殼朝它身上投擲。貝殼碰到狻猊的鱗甲,碎片四下迸濺出去。而狻猊絲毫未動,眼睛也沒眨一下。漁夫們湊到狻猊近前,狻猊微閉著雙眼,好像睡著了。
其中有個膽大的漁夫,朝著狻猊的胸前遞出了雙股魚叉。魚叉的兩個尖刺居然刺了進去,待魚叉拔出時,兩個傷孔流出的血柱瞬間凝結,落地摔成寸許的短棒,原來都是難得一見的紅玉,漁夫們紛紛上前哄搶,把受傷的狻猊晾在了一邊。
狻猊吃痛,仍坐在原地,不出一聲,或許是坐得久了,半邊身子早已坐得發麻,胸前的兩個窟窿還不停地流著血,像兩個紅色的泉眼,落地時珠玉之聲不斷。
漁夫們歡呼著撿拾,這些紅玉迅速佔滿了漁夫身上所有的口袋,他們跑回船上拿來了網兜,待回到狻猊身邊時,不但有了網兜,每個人的手裡都多了一柄魚叉,把狻猊包圍在垓心。
在這些漁夫的眼中,狻猊已不是海中怪獸,而是無盡的寶藏。這時幸好有巡海夜叉 冒出海面,遠遠望見漁夫圍攻狻猊,忙上前打散漁夫,架著狻猊回到了水里,在夜叉的攙扶下,狻猊仍然保持著坐姿,一路下沉至水府深處— —狻猊坐在那裡接受療傷。
倒也不必驚訝,不信且看世間多少正果,都是坐著熬出來的,即便一無所知,甚或遇險時毫無還手之力,這些都無關緊要,端坐即可獲得一切。曾幾何時,你來到狻猊的石像面前,忽聽得元神中一陣咆哮,彷彿神諭降臨,那狻猊開口對你說:我是你。
未完待續……
下期龍生九子之老六霸下
霸下,又名贔屃(bì xì)、龜趺、填下、龍龜等,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為龍之九子第六子,樣子似龜,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霸下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堅瓠集》中有云:“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在上古傳說中,霸下常背起三山五嶽來興風作浪。後被夏禹收服,為夏禹立下不少汗馬功勞。治水成功後,夏禹就把它的功績,讓它自己背起,故中國的石碑多由它背起的。它總是奮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頑強地撐著,努力地向前走,並且總是不停步。那麼霸下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佛教四大菩薩的坐騎是什麼?
文殊菩薩的坐騎是口首仙的青獅。文殊菩薩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劍,騎乘獅子,比喻以智慧利劍斬斷煩惱,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其道場在山西五台山。與普賢菩薩為釋迦牟尼佛之脅士。即文殊駕獅子侍如來之左側,普賢乘白象侍右側。
普賢菩薩的坐騎是靈牙仙的六牙白象。與騎乘獅子的文殊菩薩,同為毗盧遮那佛之脅士,合稱為「華嚴三聖」。白象代表願行殷深,辛勤不倦;六牙,表示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慧智。佛教稱六牙白象是菩薩所化,以表威靈。
觀音菩薩坐騎的是金光仙的金毛犼,又名「朝天吼」。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
地藏菩薩的坐騎,像以一頭形似獅子的怪獸,名號曰:「諦聽」。諦聽又稱「獨角獸」,「地聽」,「善聽」,乃九華山鎮山之寶,相傳為金地藏菩薩坐騎。佛教尊稱諦聽為神犬,後人緣其曉佛理,通人性,避邪惡,視為吉祥的象徵。
佛教四大菩薩的坐騎及其含義
文殊菩薩的坐騎是口首仙的青獅。文殊菩薩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劍,騎乘獅子,比喻以智慧利劍斬斷煩惱,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其道場在山西五台山。與普賢菩薩為釋迦牟尼佛之脅士。即文殊駕獅子侍如來之左側,普賢乘白象侍右側。若以此二脅士表法,文殊師利顯智、慧、證,普賢顯理、定、行,共詮本尊如來理智、定慧、行證之完備圓滿。文殊、普賢共為一切菩薩之上首,常助成宣揚如來之化導攝益。
普賢菩薩的坐騎是靈牙仙的六牙白象。與騎乘獅子的文殊菩薩,同為毗盧遮那佛之脅士,合稱為「華嚴三聖」。白象代表願行殷深,辛勤不倦;六牙,表示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慧智。佛教稱六牙白象是菩薩所化,以表威靈,象徵「願行廣大,功德圓滿」。
象自然象徵力大無比,也就是說,我們行動的時候,一定要堅韌不拔,有大無畏的精神,才能成功。
觀音菩薩坐騎的是金光仙的金毛犼,又名「朝天吼」。 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 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又有文獻記載,觀世音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吼」。犼是什麼動物呢?《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犼,獸名,似犬,食人。」據說,犼兇猛異常,別說吃人,連蛟龍都不是它的對手。清代東軒主人的《述異記》中記載:「東海有獸名犼,能食龍腦,騰空上下,鷙猛異常。每與龍斗,口中噴火數丈,龍輒不勝。康熙二十五年夏間,平陽縣有犼從海中逐龍至空中,斗三日夜,人見三蛟二龍,合斗一犼,殺一龍二蛟,犼亦隨斃,俱墮山谷。其中一物,長一二丈,形類馬,有鱗鬣。死後,鱗鬣中猶焰起火光丈余,蓋即犼也。」
地藏菩薩,像以一頭形似獅子的怪獸為坐騎的,名號曰:「諦聽」。諦聽又稱「獨角獸」,「地聽」,「善聽」,乃九華山鎮山之寶,相傳為金地藏菩薩坐騎。金地藏卓錫九華,立志修行,因有諦聽晝夜相隨,處處逢凶化吉,終成佛法。佛教尊稱諦聽為神犬,後人緣其曉佛理,通人性,避邪惡,視為吉祥的象徵。是佛門傳言和民間演繹而存在下來的一個圖騰和聖物。
地藏菩薩
諦聽集群獸之瑞像於一身,聚眾物之優容為一體,虎頭、獨角、犬耳、龍身、獅尾、麒麟足,形態別致,想像豐富。世人珍之為「鎮宅之寶」、「廟堂之尊」、「天地精靈」和「萬獸征物」,廣泛納為收藏。
------------------
四大菩薩坐騎及其象徵意義
我國佛教中的四大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而這四位菩薩的坐騎都是完全不一樣的,所象徵的含義也有區別。
文殊菩薩的坐騎是口首仙的青獅。文殊菩薩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劍,騎乘獅子,比喻以智慧利劍斬斷煩惱,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其道場在山西五台山。與普賢菩 薩為釋迦牟尼佛之脅士。即文殊駕獅子侍如來之左側,普賢乘白象侍右側。若以此二脅士表法,文殊師利顯智、慧、證,普賢顯理、定、行,共詮本尊如來理智、定 慧、行證之完備圓滿。文殊、普賢共為一切菩薩之上首,常助成宣揚如來之化導攝益。
普賢菩薩的坐騎是靈牙仙的六牙白象。與騎乘獅子的文殊菩薩,同為毗盧遮那佛之脅士,合稱為“華嚴三聖”。白象代表願行殷深,辛勤不倦;六牙,表示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慧智。佛教稱六牙白象是菩薩所化,以表威靈,象徵“願行廣大,功德圓滿”。
象自然象徵力大無比,也就是說,我們行動的時候,一定要堅韌不拔,有大無畏的精神,才能成功。
觀音菩薩坐騎的是金光仙的金毛犼,又名“朝天吼”。 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 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又有文獻記載,觀世音菩薩的坐騎即為“朝天吼”。犼是什麼動物呢?《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犼,獸名,似犬,食人。”據說,犼凶猛異常,別說吃人,連蛟龍都不是它的對手。清代東軒主人的《述異記》中記載:“東 海有獸名犼,能食龍腦,騰空上下,鷙猛異常。每與龍鬥,口中噴火數丈,龍輒不勝。康熙二十五年夏間,平陽縣有犼從海中逐龍至空中,鬥三日夜,人見三蛟二 龍,合鬥一犼,殺一龍二蛟,犼亦隨斃,俱墮山谷。其中一物,長一二丈,形類馬,有鱗鬣。死後,鱗鬣中猶焰起火光丈余,蓋即犼也。”
地藏菩薩,像以一頭形似獅子的怪獸為坐騎的,名號曰:“諦聽”。諦聽又稱“獨角獸”,“地聽”,“善聽”,乃九華山 鎮山之寶,相傳為金地藏菩薩坐騎。金地藏卓錫九華,立志修行,因有諦聽晝夜相隨,處處逢凶化吉,終成佛法。佛教尊稱諦聽為神犬,後人緣其曉佛理,通人性,避邪惡,視為吉祥的象徵。是佛門傳言和民間演繹而存在下來的一個圖騰和聖物。
諦聽集群獸之瑞像於一身,聚眾物之優容為一體,虎頭、獨角、犬耳、龍身、獅尾、麒麟足,形態別緻,想象豐富。世人珍之為“鎮宅之寶”、“廟堂之尊”、“天地精靈”和“萬獸徵物”,廣泛納為收藏。
從造型看諦聽,它的獨角其一是象徵著能接受宇宙之信息,似為“天線”之用;(其二能起到護身保險之用,它的犬耳是聽宇宙之音頻、傳遞給信者分辨是非,它的龍身示為吉祥如意,它的虎頭表示智勇,有困難勇往直前,決不退讓,它的獅尾表示有耐性、有雄心,辦任何事堅持就是勝利,它的麒麟足視為四平八穩,與人為善、和睦相處、為善為寶。
中國佛教寺院中的地藏菩薩形象也很有特點,一般菩薩為頭戴寶冠、身披天衣、瓔珞裝飾的天人相。而地藏菩薩則多為光頭或是頭戴毗盧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一手持錫杖,一手持蓮花,或是手持幡幢、寶珠等。
【一点资讯】四大菩萨神兽坐骑,彰显佛法义理 www.yidianzixun.com http://tinyurl.com/y4p2jpth
貔貅(漢語拼音:pí xiū,注音符號:ㄆㄧˊ ㄒㄧㄡ)為中國傳說的一種瑞獸。中國的風水學者認為貔貅是轉禍為祥的吉瑞之獸。中國傳統有裝飾「貔貅」的習俗,貔貅寓意豐富,人們相信它能帶來歡樂及好運。從古至今,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極度注重收藏和佩戴貔貅,傳說貔貅除了開運、辟邪的功效之外,還有鎮宅、化太歲、促姻緣等作用。
貔貅的一些常識,比如公獸有獨角、頭朝左、左腳在前、有翅膀和鬃毛,而母獸正好相反,但其實單隻貔貅是不分雌雄。依照民間的說法是,公獸代表財運,而母獸代表財庫,一次收藏一對代表有財有庫,才能真正招財進寶,而配戴在手腕上最好一手戴一隻,以免兩獸打架。
起源
「貔貅」較早的文獻出處有以下數個:
《尚書·牧誓》:「如虎如貔」《傳》:「貔,一名執夷,虎屬也」說明西漢初年的孔安國認為貔貅與虎同類,另「執夷」可能就是「貔」的緩讀。
在 《史記·五帝本紀》中,黃帝曾經訓練猛獸建立軍隊,其中包括六種猛獸,熊、羆、貔、貅、貙、虎[1]。《索隱》:「《爾雅》云「貔,白狐」」...郭璞云:「《書》稱猛士如虎如貔。貔蓋豹屬,亦曰執夷,白狐之云似是而非。」從這裡可知道西漢初年的《爾雅》與晉代郭璞對於「貔」的解釋顯然不同。
《周禮‧大司徒》:「臝物虎豹貔𧴐之屬。」鄭眾:「貔即貅也,云淺毛者。若以淺毛言之則入臝蟲中。」這說明東漢的鄭眾認為貔貅是短毛的獸。
《說文解字》:「豹屬,出貉國。」說明東漢末年的許慎認為貔貅與豹同類。
《詩·大雅》:「獻其貔皮。」陸璣疏:「貔似虎,或曰似熊,遼東謂之白熊。」說明晉代陸璣認為貔貅像虎又像熊,在遼東則稱為白熊。《禮記‧曲禮》:「貔貅」鄭玄註:「貔貅,亦摯獸也。《書》曰:如虎如貔士或為仕。」賈公彥疏:「貔貅者摯獸,猛而能擊,謂虎狼之屬也。貔貅,是一獸,亦有威猛也。」此處說明唐朝的賈公彥認為貔貅是一種猛獸。
貔貅大致起源於漢代,漢武帝擊敗匈奴,打通西域後,東西方交流加強,貔貅的產生可能和西方有翼神獸的影響有關。漢初黃老思想盛行,貔貅被認為可以在主人死後帶主人升仙。漢武帝曾經封貔貅為"帝寶",下令只有皇族方可擁有,此令綿延兩千餘年一直有效,直至晚清帝制終結。
現代
有人認為貔貅就是現在的貓熊(大熊貓)[2],但是從先秦古文看來,這個說法值得商榷。有學者認為大熊貓被稱為「貔貅」是源自清代旅遊家胡世安所著的《譯峨籟》一書,這本書明確說明,此「貔貅」跟史記記載的猛獸「貔貅」完全是兩碼事。《譯峨籟》書中的貔貅,實際上是皮裘的諧音,作者認為「皮裘」太俗,所以改稱「貔貅」。後人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前後兩種貔貅混為一談,所以就鬧出大熊貓參軍的笑話。[3]
貔貅
還有一種説法認為,貔貅在古代有兩種,分別是單角貔貅和雙角貔貅,有人說單、雙角區別公(貔)母(貅),還有人說是區別善惡,總之是有單角貔貅的,而今多數都是雙角貔貅,已經很難看到單角貔貅了。
從以上記錄看來,貔貅可能是一種像虎的短毛猛獸,具體是什麼則沒有明確記載。
另一種說法則認為,貔貅自古至今一直被用作辟邪化煞,鎮宅旺財的神獸,其中獨角者稱為天祿,兩角者稱為辟邪, 又因為祿與鹿發音相同, 天祿可與天鹿通用。
從這段說法可將獨角貔貅視為鹿身猛獸。
普賢菩薩有十個修行大願,其中一個叫「隨喜功德」。修行隨喜功德,與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等有著同樣的重要功德,我們隨喜贊歎他人的成就好事,如同禮拜、念佛、誦經一樣,都是了不起的修行功課。
隨喜功德/普賢菩薩有十個修行大願,其中一個叫「隨喜功德」。凡是有人做了善事,不論大事或小事,都能以歡喜的心隨順應和、稱揚讚嘆/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見人行善,若能盡己之力隨喜助之,功德殊勝不可思議/隨喜是對治凡夫很重的一個煩惱-嫉妒。「成人之美,成人之善」
---------------------------------------------
隨喜功德不可思議!一定要學會隨喜功德!
「隨」為順從之義;「喜」為欣悅。隨喜者,即為見他人行善,身心順從,隨之心生欣悅;亦即隨他修善,喜他得成。
「隨」是隨順、不違背;「喜」是歡喜、無瞋。「隨喜功德」,就是隨著所見所聞,凡是有人做了善事,不論大事或小事,都能以歡喜的心隨順應和、稱揚讚嘆。
《四十二章經》云:「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譬如一炬之火,數百千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經云:「以見他為福,隨喜佐助故,手得羅網相。」故知,見人行善,若能盡己之力隨喜助之,功德殊勝不可思議。
《 華嚴經》載,菩薩不僅隨喜於如來難行能行之因地善行,乃至於成佛之一切果德,亦深心讚嘆;不僅隨喜於十方世界六趣四生之所有功德,乃至小如微塵之善,悉皆隨喜。
《般若經》在《福德品》談到隨喜,修學佛道,特別是大乘佛道,真正重要的是福、智二資糧,福、智資糧必須互相為增上緣。
先要有福德,然後以智慧作為基礎,沒有廣大的福,大乘是走不上去的;當然福還要智慧來攝持的,兩者互相攝持,輾轉增上。
而要積廣大的福,般若經上說明,隨喜可以積最大最大的福德,若能跟般若相應,隨喜的功德是無比的廣大。
普賢菩薩有十個修行大願,其中一個叫「隨喜功德」。修行隨喜功德,與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等有著同樣的重要功德,我們隨喜贊歎他人的成就好事,如同禮拜、念佛、誦經一樣,都是了不起的修行功課。
什麼是隨喜?別人出錢作公益,我多少幫一點忙;別人作了好事,我樂見其成;別人有成就,不起嫉妒的心,隨口說些贊歎的好話;別人失意,不幸災樂禍,隨口說些鼓勵的話。
隨口說些好話,隨手做些好事,隨心幫助他人,都是隨喜。隨喜有什麼功德呢?
一 如香遍滿堂室
一個人靠化妝、灑香水得來的香氣,僅是短暫的、局限的。我們經常養成隨喜他人,所散發出來芬芳氣質,就會充塞著所處的空間,讓你周遭的人都能聞到,亦如你讚美別人地讚美你、歡喜你。
二 如炬普照十方
願意讚美別人、隨喜別人,喜歡顯揚他人的善美,你的人格道德就會像光亮的火炬。
肯隨喜他人者,不障礙不為難他人的成就,不諷刺不打擊他人的努力,這樣的人格是世間的榜樣,就如同太陽的光亮普照世間。
三 如種一能收百
隨喜他人,就像打回力球,你隨喜他人多少功德,就有多少人回頭來讚美你、隨喜你的功德。就如同我們在山谷中大喊「你好」,四面八方都回聲對你喊「你好」。
因此,願意隨喜他人功德者,所獲得的善性循環,就如同種一而收百。
四 如月映現千江
天上的月亮雖只一個,但在地上只要有水之處,不管是江、海、河、湖、溪、井,甚至僅是小小的盆、碗、杯盞,月亮都會映現在其中。
我們肯隨喜他人,清凈品格的映現也如同這清涼月,隨處映現,就如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法一體,人我同源,經云:「自作十善,教他作十善,隨喜行十善者,讚嘆十善法,共成四十種善。」
愚者只知自作,缺同情心,故不教他,亦不隨喜,何況讚嘆。
智者自作又教人作,有自行、化他兩種功德,再來隨喜他人一毫之善,則內除嫉妒,又有他人功德在自己心內,更能讚嘆善法,則成弘法大師矣。
隨喜的功德是非常大的。《法華經》「隨喜功德品」說:「如來滅後,若有人因聽經而發菩提心,隨緣、隨處、隨力為人演說。聽聞者,又輾轉為人演說,此人所得功德,大過於以一切資具布施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的六道眾生,又使他們修道證果的功德。」
在《證道歌》中,宗喀巴大師解釋道,隨喜是最好的善行,下一點點功夫就能夠積集大功德。
為什麼隨喜功德有這麼大呢?因為,一個人聞法而發歡喜心,是一個人的功德。
由於他的發心,隨緣、隨處、隨喜地為人演說;這些聽聞者,又繼續輾轉不斷地對與他們有緣的人演說,令聞者皆發菩提心,信樂佛道。
因為眾生無盡,隨喜發心的願行亦無窮盡,所以這分隨喜的功德就如一燈傳千燈,燈燈相傳,光光相照,永遠不會斷絕。
隨喜是清凈的修行法門,沒有涉及八世俗法之虞,因為積集隨喜功德,不需要做任何特別的外在活動,純粹牽涉到內心活動而已。
沒有人看得見我們在隨喜,因為那僅僅是意樂。隨喜是不為人知的修行,所以容易成為清凈的修行。
日用之間,舉凡身、口、意三業,皆可修隨喜功德,如見聞他人行一切善法,則以身效法,或布施掌聲鼓勵;口說愛語予以讚嘆;心生歡喜,無有嫉妒。
時時以身、口、意三業廣修隨喜功德,不僅去除慳貪、吝嗇、嫉妒之心,獲得勝善功德,更能使心量廣大,無我相、無人相,進而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例如見他人出家,心生歡喜,就有出家功德;見他人放生,心生隨喜,就有放生功德;見他人說法,自己未有因緣說法,但心生歡喜,就有說法功德;見他人坐禪,不必自坐,心但生歡喜,就有坐禪功德。
如是自作有限,隨喜無窮,自己出家只有一次,隨喜他人出家功德,則有百千萬次,所以功德自造也好,他人作也好,皆可流入我心,我心有他人功德,無嫉妒念,何等喜樂,何等坦蕩蕩。
兒子中狀元,父母生大歡喜,父子同體也;學生中狀元,老師生歡喜,從我教出也,何異自中。
因此,欲建立別人功德在自己心田內,應生隨喜,否則不喜,或生嫉妒,有嫉賢妒能之念,自己永絕賢能之路,悲夫!
無始劫來嫉妒之賊,潛伏八識田中,或時起作,自害害人,今日誦普賢大願王,一掃清光!
譬如有人敬順師長、慈化弟幼、待人和善、處事認真,乃至於讀誦經典、宣說正法、布施供養、持戒嚴謹、精進用功等,便點頭讚許、合掌恭敬、歡喜讚嘆,進而向他學習,這些都是「隨喜功德」。
隨喜是對治凡夫很重的一個煩惱——嫉妒。嫉妒心是與生俱來的。你看嬰兒幾個月大,或是一歲大的,給他吃糖的時候,別人多拿一點,他心中的嫉妒就自然表現出來!
嫉妒心對於修學是很大的障礙,所以普賢菩薩特別提出這一願,教我們要修「隨喜功德」。不但不嫉妒人,更進一步知道別人的好處,就是自己的好處,一定要成人之美。
隨喜,不單是看到別人的善行、善事,能夠生歡喜心,還要盡心盡力促成他、幫助他,這就是儒家講的「成人之美,成人之善」。
如果我們自己能力不夠,無法幫忙,我們有個歡喜心讚嘆,那也是隨喜功德。
隨喜的時候,不僅是不嫉妒,還要發心成就,並且盡心盡力幫人,才是真正隨喜;自己有力量但是不肯盡力幫忙,或是單單不嫉妒,仍然不是真正的隨喜。
要知道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能歡喜容忍別人超過自己,那隨喜的功德就殊勝了。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essay/9n6nkoq.html
科幻成真?猛瑪象復活計畫 獲4億元注資
科幻成真?猛瑪象復活計畫 獲4億元注資 - 蒐奇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A58KL7
哈佛醫學院教授丘奇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獲得1500萬美元注資(約新台幣4.15億元),將致力於復活4000年前存在於地球上的猛瑪象。猛瑪象示意圖。(路透)
2021/09/14 09:45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復活已滅絕生物向來是科幻作品中的經典場景之一,例如風靡全球的《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等等,如今這個只存在幻想中的事情有可能成真,因為由哈佛醫學院教授丘奇(George Church)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獲得1500萬美元注資(約新台幣4.15億元),將致力於復活4000年前存在於地球上的猛瑪象(又稱長毛象)。
據《CNN》報導,丘奇團隊的目標並非是「複製」猛瑪象,亦即不會像是複製羊那樣的做法,畢竟從永凍層猛瑪象遺骸中提取的DNA已經降解且太過碎片化了。丘奇所率領的遺傳小組,將透過基因工程創造出現代象和猛獁象的混合體。
丘奇向來都站在基因學發展的前線,他過去鑽研於革命性的基因編輯技術CRISPR,這項技術被稱為可以重寫生命密碼進而改變生物特徵,丘奇的研究之一就是創造與人體器官相容的豬,一旦成功就代表未來器官移植所需的部位可能會取自豬隻。
丘奇說,雖然這次的研究目標不是豬而是猛瑪象,不過他們已經分析23種現存大象和滅絕猛獁象的基因組,目前推估需要對現代亞洲象的DNA進行50次以上的編輯,才能賦予其猛瑪象的特徵。
丘奇表示,這些特徵包括10公分厚的脂肪層、5種不同的毛髮、有助於耐寒的小型耳朵等等,同時他們還打算將這個現代象─猛獁象混合體設計成沒有象牙,這樣就不會成為盜獵者的目標。
丘奇透露,一旦擁有上述特徵的DNA細胞被編輯完畢,將使用人造子宮來完成從胚胎到嬰兒的階段,同時也不排除以活大象做為代理孕母。
不過,丘奇的做法受到一些同行的質疑,專門研究猛獁象進化的斯德哥爾摩古遺傳學中心遺傳學教授達倫(Love Dalén)指出,雖然丘奇團隊的工作具有科學價值,尤其是能夠保護患有遺傳疾病或由於近親繁殖而缺乏遺傳變異的生物,但這樣的做法不會得到真正的猛瑪象,而是1隻全身毛茸茸且身上有脂肪層的大象。科幻成真?猛瑪象復活計畫 獲4億元注資 - 蒐奇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A58KL7
苦瓠連根苦,甜瓜徹蒂甜。
三界無著處,致使阿師嫌。
人生相當於苦瓠,其本質就是苦;而聖人覺悟,除去了煩惱種子,全是善法種子,猶如甜瓜徹蒂甜。三界無安,猶如火宅。雖然我已不起執著分別,今日卻遭到師父的譏嫌!
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
百骸俱舍盡,其如憎愛何?
眾生雖然知道學佛要有平等佈施的心,但是心量不大,智慧不足,煩惱不斷,還會隨著境界變化而波動。到臨終時,我們寶貴的生命也要捨棄,骨骸散壞歸於塵土,活著時所有的愛憎分別又有何意義呢?
持心如大地,亦如水火風。
無二無分別,究竟如虛空。
我們對待眾生的心,要像大地一樣平等,也像水火風一樣,離開二元對待,不起愛憎分別。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就是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應當如是用心修行
文殊髮塔的來歷和存在,有四層意思:一、我們要修平等心、慈悲心,貴賤等觀,貧富無二,對一切眾生不生疲厭。二、我們要懺悔業障,真誠懺悔往昔身口意所造之惡業重罪。三、以恭敬心供養三寶,並不在於供養之物貴重與否。即使只有幾束頭髮,佛菩薩也不會嫌棄。四、頭髮即煩惱絲,剪下頭髮代表斷煩惱,所謂煩惱輕,智慧長。
文殊菩薩很可能化身為頭陀、乞丐、貧民等各種形象,我們僅憑肉眼無法識別,如果自己的心稍有不平等,起一絲傲慢厭煩之心,就會與文殊菩薩當面錯過。我們應當從這則故事中體會,如何修平等心,有平等心即與文殊菩薩的心相應,就不會錯過遇見文殊菩薩的機會。
(33) 文殊菩薩的故事 ─ 貧女乞齋 (學習平等心)- YouTube https://bit.ly/3Fcr0Wo
文殊師利讚偈 身持童子相,慧火極光明,盡滅三界闇,頂禮妙文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