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某人越親密,期待就越高,因為深入的了解對方,知道他會有什麼反應。如果期待沒有成真,就不只是感到失望而已,因為對別人的行為有所期待,所以當行為變得無法預測,就會令人感到不安。
文:喬治.戴特(George Dieter)
是說服還是操弄?不聽你的,不等於背叛你
當有人用非暴力的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卻遇到某些形式的抵抗時,通常這人就會被說是在「操弄」(manipulation)別人。「操弄」這個詞會讓人想像到邪惡的馬基維利主義者(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利用他人將世界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其實任何人都會操弄別人。為什麼要開玩笑?因為覺得這個笑話很好笑,所以也想讓人笑一下。跟別人講故事時,也會希望對方感同身受。即便是問問題,也希望對方的回答是你想聽到的。如果答案不符合預期,你就會試著說服對方。這不也是一種操弄嗎?
再次強調,一般人對別人的行為都非常敏感,但對自己做的事情就不會。因為本身沒有惡意,所以對自己來說算是在「說服」他人──這個詞好聽多了。「操弄」兩字只會套用在別人身上。
「說服」與「操弄」有什麼不同?說服別人感覺比較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但效果其實與操弄相同。我們會把別人「捏」成心目中想要的樣子,但如果對方不接受我們的觀點,就會產生差勁的結果。如果事情非常重要,說服失敗時就會覺得非常洩氣,甚至會有背叛的感覺。然後一段友情可能就此結束,而且只要一有機會,我們就告訴其他人說那傢伙有多討厭,或惡毒的批評他。
但下次換你被「捏」的時候要記住,這是因為自己先允許對方跨越邊界。不要指控對方在操弄你,因為一開始就是你自己允許的,責任在你自己身上。無論是什麼情況,請尊重對方的話語權;如果他挑起你的情緒,自己要負責控制,請勿怪罪對方,務必自行承擔這份「操弄」。
他的反應不符合你的期待?你越界了
沒有立即而明確的危險出現,卻又體驗到不適或痛苦的時候,這種感受通常與期望不符合現實有關──現實沒有照著計畫發展。或者,我們擔心自己在乎的人、害怕被質問、也怕任何其他不愉快的事可能會發生。我們常期待好的事情發生,無奈事與願違。無論如何,這些事其實都是身外之事。
嬰兒的成長是透過觀察來學習,進而模仿大人的行為。小孩模仿大人,目的是想嘗試之前觀察到的行為,再做一次是否會有相同結果,之後就會開始重複這個行為,因為結果是固定的,並且認為「事情就該這樣發展」。這種最初的「知識」或內隱記憶,讓長大後的經驗、對世界的解讀都是由此成形,亦即「價值觀」,用電腦術語來說,就是安裝了個人的「作業系統」。
原始大腦也偏好可以預測的結果,因此很喜歡編造事實與預期的結果。至於答案是否可靠,是根據我們的期望而定的。期望的問題在於:從此以後,只會覺得失落。如果期望滿足,也沒什麼好高興的,因為早就已經預料到會是這種結果,並依此制定計畫──而事情就符合計畫。通常事情沒按計畫發展的時候才會被注意到,結果就是絕望、失望、挫折,失去了友情、愛情、金錢等。
與某人越親密,期待就越高,因為深入的了解對方,知道他會有什麼反應(但極有可能是自以為)。如果期待沒有成真,就不只是感到失望而已,因為對別人的行為有所期待,所以當行為變得無法預測,就會令人感到不安。對結果的發展抱持這種期望,以至於忘記了彼此的邊界。請記住,任何人都無法「讓」別人對自己的行為做出一定反應,因此也無法準確預知事情的結果。
書中第一部分中曾提到,不可預測的結果,會下意識造成內心極度不安,這種感覺名為「失望」。於是不可預測的因素就浮上檯面,成為生活的要素,也就是「真是令人失望」。人們一直在讓事情變得可以預測,而有了合理解釋,感覺就會好一點,壓力也會小一些,因為我們把不安的感覺,歸咎於某個可以預測的因素、或對方是容易犯錯的。替對方貼上這種標籤後,才能接受、抨擊、寬恕、忍受他們,讓自己好過一點。
「期望」會假設對方的行為可以預測,使我們的警戒系統放鬆;一旦期待落空,就會感到非常不安。既然這種不可預測性會劇烈傷害身體系統,而且生活也完全無法預測,那我們為什麼不會每天都承受極大的壓力?
現代人的生活比老祖先複雜得多(一般人普遍相信這個論點),但這不表示現代人承受的壓力一定比祖先重。老舊的邊緣系統是個不靈光的中繼站,不只會根據威脅程度處理接收到的訊息,還把這些訊息視為各自獨立的事件。如果同時發生太多事情而且還需要回應,邊緣系統就會吃不消,於是就會感受到壓力。
而我們除了發展出危機感,也發展出將壓力視為日常事實的能力,亦即現在所謂的「抗壓性」。抗壓性在身體系統之中,成了心理上的求生工具,只有這種能力被逼到極限的時候,才會覺得身處的環境倍感壓力。《重設你的人際邊界》:他的反應不符合你的期待?你越界了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223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