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夔龍紋+雲雷紋+饕餮紋+虎鹿紋/協於上下,以承天休 http://tinyw.in/bUmV
饕餮紋/策命時代/毛公鼎因其錄有帝訓誥,銘文最長、詞藻華麗,而被世人稱之為最美的廟堂典章文字 http://tinyw.in/NkBF

饕餮紋,[1]又稱獸面紋,中國的一種傳統紋飾,有濃厚的神秘色彩。是突出動物面部的抽象化圖像,形態猙獰可怖,[2]盛行於史前、商代和西周初期。
名稱
鼎上典型的饕餮紋
「饕餮紋」一詞乃後世約定俗成,並非商周時代的原名。戰國末年《呂氏春秋·先識》提到:「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據此,北宋時的古器物圖錄將青銅器上突出動物頭部的紋飾,稱為「饕餮」。如呂大臨《考古圖》記癸鼎說:「中有獸面,蓋饕餮之象。」自此流行饕餮紋一詞,也有學者主張改稱為獸面紋。[3]
圖像
饕餮紋的典型特徵是,有一個正面的獸頭,有對稱的雙角、雙眉、雙耳,以及鼻、口、頷等,有的在兩側有長條狀的軀幹、肢、爪和尾等。餘下空間多填以雲雷紋。[4]饕餮上有類似水牛的角、老虎的鼻和鳥的羽毛。[5]布局一般為:以鼻樑為中線,兩側作對稱排列,成獸面形象,大眼、有鼻、雙角,通常沒有下唇。也有使用兩個夔紋對稱排列,組成饕餮形象的例子。
學者把商代和周代的饕餮紋分為4型:「獨立獸面紋」、「歧尾獸面紋」、「連體獸面紋」與「分解獸面紋」。獨立獸面紋無體無尾,而分解獸面紋是到殷墟二期才興起的,軀體和尾變化為線條,足、爪則已消失。[6]
饕餮紋這種將左右對稱的側面,組合成正面的圖案的手法,人類學家稱作「分割再現」或「分割描寫」。在古代美洲,運用類似手法的怪獸圖案也很常見,有的與饕餮紋酷似。[7]
來源
有些學者認為,饕餮紋是以動物,如龍、老虎、水牛、羊為原型。[8]有些學者則認為,饕餮紋源自幫助巫師溝通人神的神獸。[9]也有學者認為,饕餮紋源自史前的太陽神圖像,加繪面部及野生動物的器官而成。[10]
發展
20-2005-b.jpg
饕餮紋最早見於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良渚文化的玉器上,但沒有角、軀幹和尾。山東龍山文化也有在玉器上刻上饕餮紋,但實例只有一個。二里頭文化中,有一種特有的青銅牌飾,上亦有饕餮紋。[11]
商代青銅器,尤其是尊、卣、鼎、罍之上,大部份都有饕餮紋,而且佔器物的最主要部份。[12]與商朝同期的四川三星堆文化,在青銅器尊、罍上也使用饕餮紋,圖像與商代的稍異。[13]周初仍然流行饕餮紋,到西周中期歸於衰落。[14]
饕餮紋後世仍偶有使用,如第五套人民幣20元紙幣正面印有饕餮紋。[15]
意義
「殷人重鬼」,商代饕餮紋有其宗教意義,但具體意義何在,學者眾說紛紜。有些學者認為,饕餮紋上的神獸,幫助巫師溝通天地人神,是巫師的助手。[16]也有學者認為,這些神獸是氏族所祭祀的自然神或遠祖神,是受神之命,降雨並帶來豐收的神祇。[17]也有學者主張,這些神獸就是神本身,饕餮紋就是神的臉
-----------------

策命亦作“筴命”。以策書封官授爵。《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為侯伯。”杜預注:“以策書命晉侯為伯也。”漢荀悅《漢紀·平帝紀》:“大赦天下,乃筴命孺子。”宋徐鉉《稽神錄·拾遺》:“﹝楊彥伯﹞復見選用,登朝,至戶部侍郎,會臨軒策命齊王,彥伯攝為門下侍郎行事。”明方孝孺《書漢三王策文後》:“武帝朝立三子為王,策命之文深諄溫雅,卓然可述。” 


策命時代
怎樣鑑賞毛公鼎?
2016-08-03 
欣賞毛公鼎,不僅僅在於欣賞其外形,更重要的是鑑賞它的銘文。
中國古代青銅器上常刻有銘文。現存銘文最長的一件青銅器,就是1850年在陝西岐山縣周原出土的西周晚期的毛公鼎。該鼎有銘文32行,497字。為此,長期以來它一直受學者們的青睞和重視,許多研究金文的著作必錄其銘文。
毛公鼎通高53.8厘米,口徑47.9厘米,腹圍145厘米,重34705克。立耳較高,深腹,蹄足。整個造型優美,文飾簡潔,口沿下有一道重紋,下加一道弦紋,顯得格外典雅清新,樸素端莊,渾厚凝重。
在傳世的青銅器中,有一件器物叫晉侯盤,盤上的銘文550個,比毛公鼎多53個字。遺憾的是經鑑定晉侯盤連盤帶字都是假的,青銅器銘文最長的桂冠還是屬於毛公鼎。毛公鼎上的銘文記述了周王對其臣毛公厝的誥命,是一份完整的冊命文書。其內容大致是追述周文王、周武王開國的豐功偉績,以感慨萬端的語言道出國家不靖,委以安邦定國的重任,叮吟毛公克盡職守,不辜負周王的期望,對周王室盡忠效力。並賜毛公大量珍貴的物品如玉環、車輛、馬匹等。毛公為感謝和稱頌周王,遂作了此器以資紀念。
毛公鼎不僅對研究考證西周晚期的政治歷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而且是金文書法的不朽典範。由於銘文在鼎腹內深底部,雖筆法端嚴,行款勻整,然椎拓不易,拓本不能平整,至今流傳多見為靴頭式柘本四片,堪稱藝林珍品。
毛公鼎因其錄有帝訓誥,銘文最長、詞藻華麗,而被世人稱之為最美的廟堂典章文字


西周-大克鼎
2017-05-30 
大克鼎又稱膳夫克鼎,西周晚期(孝王時期)一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的青銅器。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陝西扶風(今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 ,口徑75.6厘米。造型宏偉古樸,鼎口之上豎立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堅實。紋飾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竊曲紋,線條雄渾流暢。
鼎腹內壁亦鑄有銘文2段,共28行,290字,主要記錄克依憑先祖功績,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隸的賞賜的內容。
大克鼎
大克鼎銘文在金文書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此鼎銘文洋洋洒洒,無論在布局書寫上、還是鑄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字體大小統一不失靈動,圓潤古拙不失勁健,呈現出一種舒展,端雅的風尚。
今完整收錄大克鼎銘文高清拓片,與各位書法愛好者共賞。
銘文:
克曰:穆穆朕文且師華父,悤襄(譲)氒心,寧靜於猷,淑哲氒德。肆克龏(恭)保氒辟龏(恭)王,諫(敕)辪(乂)王家,叀(惠)於萬民。(柔)遠能(邇),肆克□於皇天,瑣於上下,得屯亡敃(泯),易(釐)無疆,永念於氒孫辟天子,天子明(哲),顯孝於申(神),巠(經)念氒聖保且師華父,(龠+力)克王服,出內(納)王令,多易寶休。不顯天子,天子其萬年無強,保辥(乂)周邦,(田+允)尹四方。王才宗周,旦,王各(格)穆廟,即立(位),緟季右(佑)善夫克,入門,立中廷,北嚮,王乎尹氏冊令善夫克。王若曰:「克,昔余既令女出內朕令,今余唯(緟就)乃令,易女叔巿、參冋(絅)中悤。易女田於野,易女田於渒,易女井家〈勹+累〉田於〈田+允+山〉,以氒臣妾,易女田於康,易女田於匽,易女田於溥原,易女田於寒山,易女史小臣、霝、籥、鼓、鍾,易女井、微、〈勹+累〉人,■(收取之意)。易女丼人奔於〈日+東〉,敬夙夜用事,勿法朕令。」克拜稽首,敢對揚天子不顯魯休,用乍文且師華父寶彝,克其萬年無疆,子子孫孫永寶用


動物紋時代

先秦銅器紋飾資料庫 http://bit.ly/2Ghf8F6


中國青銅器是中國在夏商周時期的文化與科技的代表,具有特殊的社會地位,是森嚴等級制度的產物。[1]中國青銅器最早從公元前五千年出現,到在漢代逐漸由鐵器所取代,中國的青銅時代跨越了約三千年的歷史長河。青銅合金主要以銅-錫-鉛為主要原料。[1]頁7
歷史
早期
中國的青銅器何時起源,是學術界仍在探索的問題。一說由西方人從新疆帶過來,如小河墓地[2]。
公元1973年,人們在陝西臨潼姜寨仰韶文化遺址中的一處房屋遺蹟里發現了一件圓形的殘銅片。房屋的年代經碳14測定為公元前4700年左右。考古學家鑑定銅片為鑄造而成的黃銅器,即銅鋅合金。中國出土的最早的青銅器,是1975年在甘肅東鄉林家出土的馬家窯文化的青銅小刀,年代約為公元前3000年[3] 。在約4000年前的傳說的夏朝時期,中國開始進入青銅時代。
夏朝時期青銅器以二里頭文化中的青銅器為代表。二里頭文化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為代表,時間上接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中,除了較早時期文化中已有的青銅器工具、兵器、飾物,還出現了青銅製的容器,其中以爵為多。二里頭文化中的青銅爵以合范法製作,器胎很薄,具備了鋬和流[3]。
中國早期青銅器的造型和紋飾承接了新石器時代石器和陶器的特徵。青銅製的兵器和工具,其外型樣式大多來自石器;青銅製的容器外觀造型則多來自陶器。無論是鼎、鬲、爵、斝,都有陶器原型。青銅器的紋飾和銘文也沿用了石器和陶器。龍山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多有彩繪紋飾,其中不少見於後來的青銅器中,如雲雷紋、蟠龍紋等。良渚文化中的玉器上有各種饕餮紋,也見於青銅器上[3]。
二里頭文化中出現了在青銅器上鑲嵌綠松石的技藝,出土文物中有用綠松石鑲成十字紋或饕餮紋的器件[3]。
商朝青銅器
自商朝開始,青銅器文化走向發展的頂峰。商朝青銅器大致可以分為二里岡期和殷墟期兩個階段,即以商王盤庚遷都於殷為分野。
二里岡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在河南鄭州二里岡和輝縣琉璃閣等地發現,時間上接二里頭文化,也繼承了二里頭文化青銅器的特色。與二里頭時期相比,二里岡時期的青銅器種類明顯增多。烹炊器有鼎、鬲、甗;食器有簋;酒器有觚、爵、斝、角、尊、卣、壺、罍;水器有盤、盉;兵器有戈、矛、龯、刀、鏃;工具有斧、錛等。二里岡時期的工匠已經能製作大型青銅器。1974年張寨前街出土的方鼎高達100厘米,重82.4公斤。1982年鄭州又發現了類似的方鼎。此外,二里岡時期的青銅器已經出現了銘文。最早的銘文青銅器是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的一件鬲。
殷墟時期的青銅器達到了中國青銅器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以殷墟為中心,北至內蒙古,東至海岸,西至山西,南至廣西都有殷墟時期特徵的青銅器出土。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殷墟時期的青銅器都有極大發展,種類、樣式更為多樣,製作更加精美,花紋更加繁縟華麗。合范法在殷墟時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這一時期的青銅器體制更加龐大。迄今發現的最大單體青銅器:后母戊大方鼎就是在殷墟發現的。殷墟時期不但出現了大量青銅禮器、兵器、工具,還出現了青銅樂器和車馬器。
商朝盛行以鳥獸為器物形象的青銅尊,如四羊尊、象尊、豬尊和鴞尊等。最早的青銅器銘文出現在商朝前期,但是否為文字還需要考證。
商代青銅器四羊方尊,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西周青銅器
在西周早期仍然延續商代的青銅器,部分西周青銅器還帶有銘文。
春秋戰國青銅器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冶煉技術仍然在繼續發展,但已經不像前朝那樣繁瑣,而是講究實用和樸素風格。商朝和西周時期盛行酒器,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大為減少。帶鉤和銅鏡是當時冶煉水平的代表物。在楚國的長沙出土了最多數量的銅鏡。而在曾國(今湖北隨州)出土的大型曾侯乙編鐘以及其他一系列青銅器則是春秋時期高超的冶煉技術的反映。進入秦漢時期,雖然青銅器依然在前期鑄造,但是也開始逐漸被早期鐵器所取代。銅鏡的冶煉工藝沿襲下來,但在材料上也開始出現改變。
秦漢時期青銅器 
中國青銅器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B%BD%E9%9D%92%E9%93%9C%E5%99%A8


饕餮紋 - https://is.gd/UeOPtN
饕餮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秘怪物,別名叫狍鴞,古書《山海經·北次二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1]」 其名可比喻貪婪之徒,人們一般稱這種人為「老饕」。《左傳》中記載饕餮為縉雲氏之子,而不是龍之九子之一。[2] 而人們所說的饕餮紋是青銅器上常見的花紋,被認為是描繪饕餮的獸面。這種紋飾出現於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紋更常見於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早在二里頭夏文化的青銅器上便有。[3] 饕餮在以中國傳說或玄幻武俠為題材的網路遊戲、網絡小說、以及影視作品中均有相關形象。
饕餮紋的典型特徵是,有一個正面的獸頭,有對稱的雙角、雙眉、雙耳,以及鼻、口、頷等,有的在兩側有長條狀的軀幹、肢、爪和尾等。[5]
因為饕餮貪圖食慾,所以一般也把愛吃的人稱為「老饕」。 據民間傳說,饕餮是戰爭的象徵,也伴隨著戰爭殺戮。『殷商時期尚未形成禮樂文化,從炎黃時代到殷周,有著大規模的氏族部落戰爭,也伴隨著屠殺、俘獲、掠奪、奴役、壓迫和剝削。殷商青銅器有炫耀暴力和武功的意味,吃人的饕餮恰好可以作為這樣一個符號。』彭林教授如此解讀。
-----------------
饕餮紋 | 中國大美饕餮紋
饕餮紋是青銅器上常見的紋飾之一,盛行於商代至西周早、中期。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種猛獸的特徵,同時加以自己的想像而形成的,其中獸的面部巨大而誇張,裝飾性很強,也被稱為獸面紋。饕餮紋有的有軀幹、獸足,有的僅作獸面。
商 饕餮紋鐃
中國古代神話中,饕餮是四凶之一。傳說黃帝戰蚩尤,蚩尤被斬,其首落地化為饕餮。 《山海經·北山經》有雲:「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饕餮紋飾最早見於龍山文化,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也多次出現。饕餮紋這種名稱並不是古時就有的,而是金石學興起時,由宋人命名的。
饕餮紋一般以動物的面目形象出現,具有蟲、魚、鳥、獸等動物的特徵,由目紋、鼻紋、眉紋、耳紋、口紋、角紋幾個部分組成。面目結構較鮮明,也正是利用這些特徵,將人們引到了一個神秘的藝術世界,商代的饕餮紋在吸引人們注意力方面是特別有效的。饕餮紋兇猛莊嚴,結構嚴謹,製作精巧,境界神秘,是青銅器裝飾圖案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代表了青銅器裝飾圖案的最高水平。
《 呂氏春秋 · 先識 》篇內云:「 周鼎 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其及身。」 饕餮紋在 二里頭文化 、 夏文化 中青銅器上已有了。以鼻樑為中線,兩側對稱排列,通常的下唇。饕餮紋出現在青銅器上,尤其是鼎上。商周兩代的饕餮紋類型很多,有的像龍、像虎、像牛、像羊、像鹿;還有的像鳥、像鳳、像人。饕餮紋這種名稱並不是古時就有的,而是 金石學 興起時,由 宋人 起名的,最完美的饕餮紋面具高21.0公分,現藏於美國 西雅圖圖書館 。西周時代,其神秘色彩逐漸減退。
《 說文 》:尊為專供祭祀或款待賓客所用盛酒之物。唐·李白:「晨游紫閣峰,暮宿 山下村 。村老見余喜,為余開一尊。」「尊」指的是盛 酒具 ,相當於現代的酒壺。1912年在安徽潛山縣出土的一件商代的饕餮紋銅尊,埋藏地下3000多年,仍青光熠熠,紋飾精美。,此尊高21.5厘米,口徑19.4厘米,重2公斤。呈喇叭狀,高頸、鼓腹、圓足,因器首飾以饕餮紋而得名。饕餮紋樣象徵古代傳說中一種貪食的凶獸的面形,商至西周時常作為器物上的主題紋飾,多襯以雲雷紋,圖案多有變化。
商周青銅器的獸面紋飾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自然神的崇拜,因而有著神秘而肅穆的氣氛,但這些具有濃厚神秘色彩的紋飾具體代表著什麼意義,至今眾說紛紜。一種理解認為青銅器是殷商先民「尊神」意識的體現,周代則發展為「敬天法祖」,形成宗教、政權、族權三位一體的表徵。商周統治者用青銅器紋飾的「猙獰恐怖」來表達王權的「神秘威嚴」,以表達其對政治權力、地位與財富的佔有,讓人望而生畏。
饕餮紋 | 中國大美饕餮紋-雪花新聞
商 獸面紋鼎
另一種理解認為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把許多無法解釋的現象都歸結為神的力量,人們對神靈充滿敬畏之心,乞求神靈,取悅神靈,藉助神力以支配事物。因此「可以通神」的巫師有著極高的地位,巫師階層也就成為最初的帝王統治階層。祭祀是巫師的特權,也是溝通人、神,使人間秩序神聖化的中心環節。巫師們利用青銅器上的動物們與神靈交流,因此這些怪異動物紋樣也就代表著神秘和權力。
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有了標準的獸面紋,也有了獸面紋的簡化形式即眼目紋。薩滿教中的天神同時也是太陽神,太陽神往往被繪製成眼睛狀,因為在諸多古代神話中,太陽被稱為是「天之眼」。傳統意義上的饕餮紋並不僅僅是一種獸面紋,饕餮當為天神或太陽神之屬,饕餮紋中對眼睛的強調,正是其作為太陽神光明的特徵的描述。 https://is.gd/tUg9N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