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酒席若省去了雞鴨豬肉幾乎不能想像,而日本人正式宴客卻不能有肉食上桌,他們連平日三餐也極少吃鳥獸肉,魚和其他海產是他們的主菜
京都一年:吃在京都(上) | 林文月 | 三民書局 | 料理 | 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19/6/25/n11344139.htm
京都一年:吃在京都(中) | 林文月 | 三民書局 | 料理 | 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19/6/25/n11344154.htm
京都一年:吃在京都(下) | 林文月 | 三民書局 | 料理 | 大紀元
http://www.epochtimes.com/b5/19/6/25/n11344159.htm


 

(2) 平潭兩岸國學中心 - 貼文 | Facebook

一日為什麼要吃三餐?一日三餐
先秦時期,人們一天吃兩頓飯,稱作朝食和夕食,時間分別在10時至11時,下午3時至5時《左傳·成公二年》有句話叫作“餘姑翦滅此而朝食”,意思就是早晨起來打完了這仗正好趕得上吃早飯。《睡虎地秦墓竹簡》 有記載,當時的築牆勞役人員每天早飯半斗,晚飯1/3斗。《史記·呂太后本紀》也有記載,“日餔時遂擊產”。當時周勃等人誅滅諸呂,正是利用了餔時(15至17時)這個吃晚飯的時機。
到了漢代,情況變得大不一樣。漢文帝時淮南王劉長謀反,獲罪徙蜀。文帝特意下令,劉長的生活待遇不變。每日可吃三頓飯,給肉五斤、酒二斗。老百姓們也開始在一日兩餐前的早上加上一頓“寒具”(小食品)來填飽肚子。
久而久之,這“寒具”就變成了每天的第一頓飯——早飯。第二頓飯是午飯,一般是在正午時刻,所以現在還有地方稱午飯為“晌午飯”。第三頓飯則為晚餐,又叫“晡食”。《說文解字》上說,“晡,日加申時食也”,申時,大約是在下午3至5點之間。
(圖為漢畫像石《迎賓宴飲圖》,江蘇省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藏)(2) 平潭兩岸國學中心 - 貼文 | Facebook https://bit.ly/325iZml

266755072_1360467997704628_2714426533080063751_n

滅此朝食
出處
《左傳‧成公二年》:「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
釋義
讓我先把敵人消滅掉再吃早飯。形容急於消滅敵人的心情和必勝的信心。
例句
廣東之于桂軍,駸有~之勢。(章炳麟《聯省自治虛置政府議》)
基隆市武崙國小成語詞典 | 滅此朝食 https://bit.ly/3q1vaZZ
解釋:
等消滅了敵人再吃早飯。指急欲破敵。《左傳.成公二年》:「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明史.卷一六九.王直傳》:「陛下宵衣旰食,徵天下兵,與群臣兆姓同心僇力,期滅此朝食以雪不共戴天之恥。」
----------------------------
齊都成語故事——滅此朝食
滅此朝食,意思是把敵人消滅了再吃早飯,形容作戰氣勢豪邁慷慨,鬥志昂揚。該成語出自《左傳·成公二年·鞌之戰》:癸酉,師陳於鞌。邴夏御齊侯,逢丑父為右。晉解張御郄克,鄭丘緩為右。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不介馬而馳之。
周定王十八年(公元前 589年),齊背盟聯楚,興兵伐魯,並擊敗助魯的衛國軍隊。晉景公應魯、衛求援,於當年夏遣中軍元帥郤克率上、中、下三軍兵車800乘及狄人徒兵攻齊。 齊頃公率軍自衛地回撤。晉軍及魯、衛之師在莘(今山東莘縣北)地追上齊軍,於六月十六日追至靡笄山(今濟南千佛山)下。齊頃公傲視晉軍,派使者請戰,聲稱無論晉應戰與否,必得一戰。又縱容大夫高固沖入晉軍,舉石投人,捕晉兵以示勇。次日即六月十七日,兩軍今濟南西北的鞌(今濟南西北)展開激戰。邴夏給齊頃公駕車,逢丑父站在車右做護衛。齊頃公驕傲地說:「等我殲滅了這些傢伙,再吃早飯也不遲!」不給馬披甲就驅車進擊晉軍。由於齊頃公過於輕敵,再加上晉軍沉著應戰,英勇頑強,結果此戰齊軍被打得大敗,連齊頃公也幾乎被活捉了去。後來,晉軍乘勝追擊,一直殺到臨淄城下,迫使齊國求和。
濟南華山
應該說,在鞌之戰中,齊頃公豪邁慷慨,不怕犧牲,身先士卒,奮勇殺敵,表現出了齊國人英勇無畏、視死如歸的優秀品質。但做為一個軍事指揮員,齊頃公則又顯得不夠冷靜,有急躁冒進、過於輕敵之嫌
齊都成語故事——滅此朝食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F0RbOJ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pxbe9pz.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