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戰那一天 - https://tinyurl.com/y49mhfsq

日治徵1千陸軍特別志願兵 42萬台人「血書」搶報名
▲日本總督府在皇民化時期推「大家說國語(日語)」運動。(圖/翻攝YouTube,下同)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日治徵1千陸軍特別志願兵 42萬台人「血書」搶報名 | ETtoday生活 | ETtoday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50203/462365.htm
「臺灣吧-Taiwan Bar」以幽默的動畫訴說台灣400年的歷史,現在推出第四集講述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也提到當時預計在台灣徵1000名阿兵哥,結果竟高達42萬6000人報名,比現在中華民國總兵力還多。
影片旁白表示,總督府推行「大家說國語(日語)」運動,對於國語講得頂呱呱的優質皇民,就會收到總督府頒發的「國語家庭」門牌,讓左鄰右舍看了羨慕不已;另外,改姓名運動採「許可制」,相較日本在朝鮮強迫改名是溫柔許多。
影片旁白指出,有了「國語家庭」認證和改姓名除了看起來高富帥外,也可以拿來當飯吃,例如小朋友比較容易進入小學校就讀,爸爸可以優先錄取公務員,全家甚至在戰爭階段配給到比較多的食物。
臺灣吧說,皇民化運動也深入宗教、風俗改革,總督府大力提倡日本神道教,蓋一堆神社,規定所有人都要參拜神社;家中換供奉「神宮大麻」,原本的祖先牌位和傳統神像只好撤掉、燒掉;至於歌仔戲和布袋戲則變成穿和服、拿武士刀的「胡撇仔戲」或皇民劇。
根據影片,皇民化時期是戰爭動員階段,台灣加入大東亞戰爭,一開始只有徵一些軍伕、翻譯之類的後勤部隊,直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隔年就派出傳說中的「高砂義勇隊」原住民到南洋打叢林戰。
臺灣吧指出,總督府後來制定「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正式招募,想試水溫先錄取1000人,結果來了42萬6000人,他們為了爭取比高考錄取率還低的0.2%,紛紛用「血書」表達為國家奉獻的決心,例如寫完履歷表蓋個血掌印。
「但就算整個城市都是我的皇民化工廠,廣大的農村地區依然講著我們的台語,過著自己的生活。」影片旁白說,1941年日本戰敗,老一輩的人開心覺得可回歸祖國;1920年代以後出生年輕人,因接受全套日本教育,對舊時代已經沒有情感,難過覺得大勢已去,台灣已經淪陷 ,這段歷史也反映不同世代對同一個世界的各種認同。
臺灣吧提到作家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書中描述主角一邊崇拜日本文明的開化 ,卻又一邊感受到日本殖民的欺壓,當他試著踏上中國又被當成間諜對待,最後就在各種矛與盾的對決之中走向瘋狂,「這個結局也反映當時台灣人的困境,迷失在中國、日本和台灣之間,不知道我到底屬於哪裡?我是誰 ?」臺灣吧也問,「親愛的觀眾朋友,你覺得你又是誰呢?」
▼若家門口有「國語家庭」門牌,會被一堆鄰居羨慕。
▼日本總督府規定參拜神社。
▼日本總督府招募「陸軍特別志願兵」,高達42萬6000人報名。
▼「你,又是誰呢?」
▼「臺灣吧」--《整個城市,都是我的皇民化工廠》。(影/取自YouTube,若遭移除請見諒)


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一詞在台灣,是指台灣日治時期,1942年-1945年由台灣軍司令部實施的募兵制度。
背景
早在1937年秋天,台灣的殖民當局即已開始徵用軍伕以擔負軍中雜役。隨著日本對華戰爭的昇高與擴大,台灣人也被徵調為翻譯人員,經訓練後負責福建話、廣東話與北京官話。在戰爭期間,由於台灣的軍伕以及翻譯人員的數目被列為軍事機密,所以從一般資料中無法得知總人數(周婉窈 1996,185)。
沿革
1938年(昭和13年)2月,日本於朝鮮實施以陸軍為主的志願兵制度。該種對象為朝鮮青年為主的募兵制度,其名定為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而台灣此種與朝鮮同性質的「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在1942年才正式實施。
1942年(昭和17年)1月16日,台灣總督府公布《陸軍制願兵訓練所生徒募集綱要》,只要年滿17歲、沒有重大前科、符合標準體格的台灣男子,均可接受申請。申請期限約1個月,之後經過身家調查、筆試與口試後,即可入伍接受訓練。
「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開始實施以後,一方面在戰時體制下,經濟發展停頓,求職困難;另一方面則是受到皇民化運動的影響,年輕人以加入志願兵視為「愛國」情操,台灣人對於志願兵制度的反應可說是相當熱烈。在1942年,共有425,921名台灣人應徵1,000人左右的志願兵位置,約等於100個男子中即有14人申請(佔當時台灣成年男性總數的14%)。第二回的志願人數更多,共有601,147人應徵1,000人左右的名額(周婉窈 1996,186-7)。 第三期於1944年開徵2200名額。另有高砂族陸軍特別志願兵的招募,皆施以特種作戰訓練半年,都要接受傘訓;共兩期,第一期500名,第二期800名。
-----------------------
日籍台灣兵,一般是指太平洋戰爭後期(1942年至1945年)被日本政府招募和徵召服役的台灣人,廣義上或是指加入日軍的台灣人。「日籍台灣兵」在文獻中有不同的稱謂,除了「日籍台灣兵」,亦有「台灣人日本兵」、「台灣人原日本兵」及「原台灣人日本兵」等稱謂,由於在1945年4月日本全面敗退,開始大規模徵兵之前,是以「志願兵」加入,所以也有「台灣特別志願兵」此稱謂。 台籍日本兵中,包含受過高等教育之年輕學者。部分倖存者戰後遭受冤獄,其中亦有部分協助戰後遷台的中華民國政府重建台灣。
台籍日本兵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B1%8D%E6%97%A5%E6%9C%AC%E5%85%B5
陸軍特別志願兵
1942年(昭和17年)公布「陸軍特別志願兵令」限定台灣籍人員自17歲至30歲,均可參加應募。選取合格者即可入台北六張犁「陸軍兵志願者訓練所」,受六個月入伍訓練,結訓後始有被採為陸軍志願兵的資格。1942年度第一期「陸軍特別志願兵」召募,有425,921人應募,取1,020名,分前後兩期各508人與512人,進入「陸軍兵志願者訓練所」受訓,前期訓生入營充現役兵,後期結訓生作第一補兵,在第一年結訓後,多補為48師團,派往南洋作戰。1943年2月12日召募第二期陸軍特別志願兵,當時有601,147人前來應募,取1,030人受訓。1944年應募陸、海軍者,共759,000餘人,而第三期陸軍受訓人數則增為2,200人。第二、三期結訓者,除為現役兵外,餘為第一補充兵守備台灣。另外陸軍特別志願兵也於1943、44年10月,專門召募高砂族的志願兵,各為500名及800名。據統計日軍召募台灣人充當陸軍特別志願兵者,約有5,550餘人。
海軍特別志願兵
1943年(昭和18年)7月17日,日軍公布「海軍特別志願兵令」,8月1日實施。應募者資格:凡年滿16歲至20歲者均可應募,翌年修改為14歲至20歲;必須國民學校初等科六年畢業者學歷。應募合格者,在每年4月1日、10月1日分兩期到台灣總督府設立「海軍兵志願者訓練所」受訓6個月,全部採用為現役兵入高雄海兵團。共有六個兵種包括水兵、整備兵、機關兵、工作兵、衛生兵、主計兵等,又採用海軍兵可志願為飛行兵。第一期八月開始召89第三篇日治時期第三章役政募,有316,097人,選入高雄左營訓練所者有1,000人。第二期1944年4月1日召募入選者2,000人,但10月1日入選者因廢止「海軍兵志願者訓練所」,免入訓即直接入高雄海兵團服役。服役年限為3年,預備役為12年。總計召募11,000餘人。另外,海軍志願兵除於台灣本島徵募之外,在海外戰地,台灣人亦可經由一定程序辦理志願兵申請考試。而在海南島的台灣海軍志願兵,屬原先派遣至當地擔任軍屬者。


韓國陸軍11日在陸海空三軍基地忠清南道雞龍台的國會國防監察工作報告上表示,為了因應人口減少現象,預計到2020年,陸軍將由現在的46.4萬人減少至36.5萬人 https://is.gd/Qw1zIB
中華民國國軍目前常備部隊大約18萬8千人-後備軍人大約300多萬人 https://is.gd/CiS4T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