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一刻、一炷香、一盞茶的時間/從《周禮》成書的春秋時代起一天就已經被劃分為十二個時間段了-是二十四個小時之內長安發生的事情,所以在劇中可以經常看到各種關於計時和報時的畫面。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6ztl852


一炷香的時間是多久
問題補充:請問一炷香是多少時辰的啊?有個時辰代表多少個小時的?為什麼都是用一炷香來形容時間的? 
●用香計時,可謂古人的智慧的結晶。更能反映中國人的聰明巧智與審美情趣的是,人們把香做成各種圖形,藉此寄予對生活的美好期待,流露出祈求長壽、賀喜祝慶的樸素心願。 
●這個使用習慣很大程度上面都是由於古代的計算時間的方法真是非常局限的,那麼古人有時候又必須知道具體的時間,那麼怎麼辦呢, ,燃香計時是比較簡單而常用的計時方法。那麼一炷香究竟是多長時間呢?實際上由於環境、風力、香的長短、香料乾濕等諸多因素,一炷香的燃燒時間並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約為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古代除了用一炷香來計時,還可用一盤香、一爐香來計時。古代經常用模子把香粉末壓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樣,稱之為“香篆”。如唐宋時,就有人將香料搗成末,調勻後灑在銅製印盤裡,做成篆文“心”字的形狀,燃其一端,整個香篆就會循序燃盡,用以計時。人們還在香篆上刻上刻度,將一晝夜劃分為一百個刻度,這種香又稱為百刻香,常被寺院用作計時器。元代著名的天學家郭守敬還曾制出過精巧的“屏風香漏”,通過燃燒時間的長短來對應相應的刻度以計時,這種方式在民間流傳很廣。
古代的一炷香等於現在的多少時間?
問題補充:要求盡量精確。 
●曾經的計算時間的單位: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週,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時辰,一時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盞茶,一盞茶有兩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彈指,一彈指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秒鐘。喝一碗茶的時間,從端上來開始,然後慢慢品嚐,一飲而盡,其實就是一碗茶涼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時間。夏天要15分鐘,冬天10分鐘都用不了。至於一柱香是多久並沒有定論,在古文中也是和“一盞茶”、“一頓飯”一樣,是一個時間的大概長度,不用太過在意,大概也就十來二十分鐘差不了。所以其實一炷香的時間是不精確的、模糊的。在古代如果想精確一點,那就自己燒一炷香了,慢慢等吧。呵呵
燒香拜佛的疑問,懂得幫個忙有三炷香,燒盡了兩柱,還有一柱未盡,什麼意思?
問題補充:燒香拜佛的疑問,懂得幫個忙有三炷香,燒盡了兩柱,還有一柱未盡,什麼意思? 
●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表示家裡有人七日內很有可能會與別人有口舌之爭,算命的說的!要注意自己言行
有些人特別喜歡在大年初一子時供養一炷清香,特別是爭搶供“頭香”,以求新年好兆頭。他們這樣做是 A
問題補充:有些人特別喜歡在大年初一子時供養一炷清香,特別是爭搶供“頭香”,以求新年好兆頭。他們這樣做是A.堅持世界的本原是意識的B.反對世界本原問題二元論C.堅持積極進取的創新意識D.堅持主觀唯心主義世界觀 
●A 試題分析:材料中說有些人認為人的命運由某種神秘的力量操縱,是一種唯心主義觀點,A正確,應選;B、C與題意無關,不選;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誇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本原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以至整個世界,都依賴於人的主觀精神。材料中屬於客觀唯心主義觀點,D錯誤,不選,故答案選A。
常說的一炷香的時間是多久啊?
問題補充:好像是古時候的計時單位,這裡的香應該是一個時間標準才對吧? 
●"一炷香的時間”是缺乏現代計時器的時代的一種比較模糊的計時方法。究竟是多少時間,這要看這炷香的材料、長度、粗細、潮濕程度以及當時的氣溫和濕度等等。一般,能作為約定時間的標準、可能是當時大家日常廣泛使用的普通熏香吧?!古時候時的香大部分能燒半個時辰,也就是一個小時
一時辰、一刻鐘、一盞茶、一炷香、一指彈、一剎那、是多長時間
問題補充:請問中國古代計算時間的單位一時辰、一刻鐘、一盞茶、一炷香、一指彈、一剎那、是多少分鐘、多少秒?之間的關係是什麼?請問中國古代計算日期的單位分別是什麼?之間有什麼關係? 
一日十二時,一時有四刻,一刻三盞茶,一盞茶二柱香。1時辰=2小時1刻鐘=15分鐘1盞茶=20分鐘1柱香=10分鐘至於剎那,彈指,須臾,瞬間等都屬於佛教文化來源。根據《僧只律》:“一剎那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須臾。”據此推算:1須臾=48分鐘如:“世間甲子須臾事,逢著仙人莫著棋”1彈指=7.2秒如:“流年速似一彈指,更事多於三折肱”1瞬間=0.36秒如:“蓋將自其變著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1剎那=0.018秒如:“來時荊棘臥銅駝,天上星辰一剎那” 
●按中國古代計時方式是: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週,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時辰,一時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盞茶,一盞茶有兩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彈指,一彈指有十剎那。所以:1時辰=2小時=10分鐘=7200秒1刻鐘=15分鐘=900秒1盞茶=5分鐘=300秒1柱香=150秒1分=30秒1彈指=5秒1剎那= 0.5秒=1念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時辰兩小時,一炷香一小時,一盞茶與一刻鐘都是15分鐘,一彈指一秒鐘,一剎那是一瞬間。 
●時辰和刻是精確的,其他的都是大約的,不能按現在的分秒算。 
●一時辰,兩小時一刻鐘,半小時; 一炷香,一小時左右一盞茶,十幾分鐘一指彈、一剎那都是一瞬間,一秒
●一時辰,兩小時;一刻鐘,半小時;一炷香,一小時左右(不確定,現在的香和古代不同)一盞茶,十幾分鐘一指彈、一剎那都是一瞬間,一秒
●一時辰/2小時。一刻鐘/15分鐘.一盞茶/半小時。一柱香/一小時。一彈指同一剎那/小於一秒鐘。
----------------------------
古典小說上常常寫道“一炷香的工夫”,武俠小說的高手比武時也常以“一炷香”為限,這是為什麼呢?
燃香計時是比較簡單的計時方法,也是古人最常用的計時方法之一。那麼一炷香的時間到底有多長呢?實際上由於環境、風力、香的長短、香料乾濕等諸多因素,一炷香的燃燒時間並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約為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
古代除了用一炷香來計時,還可用一盤香、一爐香來計時。 古代常用模子把香粉末壓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樣,稱之為“香篆”。如唐宋時,就有人將香料搗成末,調勻後灑在銅製印盤裡,做成篆文“心”的形狀,燃其一端,整個香篆就會循序燃盡,用以計時。人們還在香篆上刻上刻度,將一晝夜劃分為一百個刻度,這種香又稱為百刻香,經常被寺院用作計時器。
著名的天文學家郭守敬還曾制出過精巧的“屏風香漏”,通過燃燒時間長短來對應相應的刻度以計時,這種方式在民間流傳很廣。 用香計時,可謂是古人的智慧的結晶。更能反映中國人的聰明巧智與審美情趣的是,人們把香做成各種圖形,藉以寄予對生活的美好期待,流露出祈求長壽、賀喜祝慶的樸素心愿。
說法一:
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時辰,一時辰(2小時)有四刻,一刻(30分)有三盞茶,一盞茶(10分鐘)有兩柱香,一柱香(5分鐘)有五分,一分(60秒)有六彈指,一彈指(10秒)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秒鐘。
說法二:
“一炷香”的時間這個概念起緣於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燒為計時方法,如僧人“打禪七”時一天要打11柱香,中間休息約20分鐘。仔細想想,在當時,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了,不受白天黑夜影響,攜帶方便,製作簡單,且能營造氣氛。那時的香皆為手工製作,且有標準,不是可以隨便做的,一炷香燃盡約為半個時辰,即現在的一個小時。晚間打更的更夫也用香來確定時間,所以也叫“更香”
說法三:
古時指”一炷香”的時間也就是一刻鐘左右即現在大約十五分鐘。
既然說午時三刻,那麼“刻”與“時辰”肯定有換算關係,而第二種說法明顯把兩者單獨定義,是矛盾的。 從電視上看,一炷香時間並不長,若一炷香約為半個時辰,那為什麼不直接說半個時辰?所以,說法二不對。 說法三沒有依據,若一炷香的時間就是一刻鐘左右即現在大約十五分鐘,那麼一炷香與一刻鐘重複,古人沒必要有了“一刻鐘”還要“一炷香”。 還有我覺得“一炷香”、“一盞茶”是規定的時間量詞,而並不是實際上的燃一炷香、喝一盞茶。何況香有長有短,茶杯的保溫性能也有優劣。 最後說法一中只有一刻鐘與現在有衝突,但是古時候的一斤還等於十六兩呢,也不是和現在不一樣嗎?只是時代不同,一刻鐘改短了也不足為奇。
(圖片: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00192/維基百科)
古時指”一炷香”的時間也就是一刻鐘左右即現在大約十五分鐘。  (commons.wikimedia)
“一炷香”的時間,根據一炷香長短和粗細,要不同區別。有15分鐘一炷的,有30分鐘一炷的,也有60分鐘一炷的。
一盞茶”的時間也就是15分鐘。喝一盞茶的時間,從端上來慢慢品嘗,到一飲而盡。其實就是一碗茶涼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時間。也要根據茶具的大小,茶溫的高低來區別。夏天要15分鐘,冬天10分鐘都用不了。
另附:“一柱香”還是“一炷香”
“柱”,本義是支撐房屋的柱子。段玉裁說:“柱之言主也,屋之主也。”引申泛指一般的柱狀物,如“頂樑柱”“擎天柱”“偷梁換柱”等。也指彈撥樂器上的系弦木,如“膠柱鼓瑟”,李商隱《錦瑟》詩中有:“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炷”的本字是“主”,意思為燈心。《玉篇》:“炷,燈主也。”借指燈、燭。引申指可以燃燒的柱狀物。再借用作量詞,用於點燃的線香,如唐代許渾《秋夕宴李侍御宅》:“燭換三條燼,香銷十炷灰。”表示時間長短的說法。 可見,“柱”和“炷”兩今字的功用不一樣,互不通用。關鍵的一點是,“炷”字從火,用於指燃燒的東西,用作量詞時,專門用來計量線香的數量。“一炷香”是不可以寫成“一柱香”的。
----------------------------
一盞茶、一炷香的時間是多久
我們來了解下古人表達時間的一種概念,一盞茶、一炷香是多長時間呢?
01
盞,有酒杯的意思,但喝茶也說盞,一盞茶就是一杯茶的意思,所以是喝一杯茶的時間。一盞茶: 兩種說法,10分鐘或者14.4分鐘一盞茶(10分鐘)有兩柱香,一柱香(5分鐘)有五分,一分(60秒)有六彈指,一彈指(10秒)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秒鐘。
02
一炷香:這個就很直白了吧,點完一炷香的時間。一炷香:半個時辰,即一個 小時。另外「一柱香」和「一炷香」不同, 「一柱香」 是5分鐘。古人計時需要借用日晷、漏壺等工具,燃香計時是比較簡單而常用的計時方法。那麼一炷香究竟是多長時間呢?實際上由於環境、風力、香的長短、香料乾濕等諸多因素,一炷香的燃燒時間並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約為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古代除了用一炷香來計時,還可用一盤香、一爐香來計時。
-----------------
一盞茶(10分鐘)或者14.4分鐘 
說法一: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週,一周有六日,一日有十二時辰,一時辰(2小時)有四刻,一刻(30分)有三盞茶,一盞茶(10分鐘)有兩柱香,一柱香(5分鐘)有五分,一分(60秒)有六彈指,一彈指(10秒)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秒鐘。 
  說法二: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 
. “一柱香”的時間這個概念起緣於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燒為計時方法,如僧人“打禪七”時一天要打11柱香,中間休息約20分鐘。仔細想想,在當時,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了,不受白天黑夜影響,攜帶方便,製作簡單,且能營造氣氛。那時的香皆為手工製作,且有標準,一柱香燃盡約為半個時辰,即現在的一個小時。晚間打更的更夫也用香來確定時間,所以也叫“更香”
-----------------
一盞茶是幾分鐘啊? 
大約是10~15分鐘,一刻鐘左右~ 
一柱香又是幾分鐘啊? 
兩個小時, 因為古代指一炷香是一個時辰! 
---------------------------
古人說的「一炷香」到底是指多長時間?太有智慧了!
【大紀元訊】古人沒有鐘錶,也沒有手機,那他們是怎樣計時的呢?原來他們是以香燃燒的時間長短來計量時刻的。
「一炷香」的時間這個概念起緣於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燒為計時方法那時的香皆為手工製作,且有標準,一柱香燃盡為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
晚間打更的更夫也用香來確定時間,所以也叫「更香」。
仔細想想,在古代,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了,雖然也有日晷、漏壺等工具,但是以香計時,不受白天黑夜影響,攜帶方便,製作簡單,且能營造氣氛。
實際上由於環境、風力、香的長短、香料乾濕等諸多因素,一炷香的燃燒時間並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約為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
除了「一炷香」,還有一盤香、一爐香。人們還經常用模子把香粉末壓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樣,稱之為「香荒」。如唐宋時,就有人將香料搗成末,調勻後灑在銅製印盤裡,做成荒文「心」字的形狀,燃其一端,整個香荒就會循序燃盡,用以計時。
人們還在香荒上刻上刻度,將一晝夜劃分為一百個刻度,這種香又稱為百刻香,常被道觀、寺院用作計時器。
用香計時,可謂古人智慧的結晶!
----------------
法鼓山各種禪修活動:
一炷香如有:20分鐘、30分鐘、40分鐘、45分鐘、50分鐘、60分鐘、、、
等等,因對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並不包含,?外禪、出坡禪、、等。
[禪二]的一炷香應該和[禪七]一炷香的時間不一樣囉
-----------------------
“一盞茶”“一柱香”是多久?看看古代的時辰知識
小編推薦:我們看古代的小說,經常會被一件關於時間的事情迷惑:“也就一盞茶的時間,我就回來了”, “一刻鐘過了,夫人還沒回來”。我們總會好奇:古代時辰裡“一盞茶”“一柱香”是多久?
我們看古代的小說,經常會被一件關於時間的事情迷惑:“也就一盞茶的時間,我就回來了”, “一刻鐘過了,夫人還沒回來”。我們總會好奇:古代時辰裡“一盞茶”“一柱香”是多久?
想知道這些,
還要先了解我國古代的計時方法。
我國古代有自己獨特的
計時方法和計時儀器,
由此遂產生了自己獨特的
計時單位——時、刻、更、點。

指時辰,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採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並有古代的習慣稱法。時辰的起點是午夜。
顧炎武《日知錄》:“自漢以下。曆法漸密, 於是以一日分為十二時,蓋不知始於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廢……一日分為十二,始見於此。”
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 這些計時名稱常常出現。
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滴血猿哀鳴。”“旦暮”就是指平旦與黃昏的時候,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數學加

古代使用漏壺計時。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
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時43.2分。
數學加
數學加
明末清初,西方機械鐘錶傳入中國,在採用十二時辰的同時,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計時法。由於百刻製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不好計算,又先後改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規定一晝夜為96刻,每個時辰八刻,又區分為上四刻和下四刻。
中國古典小說常有“午時三刻開斬”的說法,如,《西遊記》第九回:“卻說魏徵丞相在府,夜觀乾象,正萟寶香,只聞得九霄鶴唳,卻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著他午時三刻,夢斬涇河老龍。”
午時三刻,按照現在的計時方法,是差十五分鐘到正午12點。午時三刻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斬刑的時辰,此時開刀問斬,陽氣最盛,人死後的陰氣會立刻消散,罪大惡極的犯人,被斬後“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罪刑輕者,可在正午開刀行斬刑,讓其有鬼做。所以,《西遊記》中的“午時三刻,夢斬涇河老龍”,以顯示老龍罪行極重。

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其對應如下:
一更天:戌時19:00 - 21:00
二更天:亥時21:00 - 23:00
三更天:子時23:00 - 01:00
四更天:丑時01:00 - 03:00
五更天:寅時03:00 - 05:00
由此可見,所謂“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又如《西遊記》第一回:“悟空道:'師父昨日壇前對眾相允,教弟子三更時候,從後門里傳我道理,故此大膽徑拜老爺榻下。'”便是讓孫悟空在半夜11時至1時前去拜會菩提祖師。
數學加

古代使用銅壺滴漏計時, 以下漏擊點為名。一更分為五點,所以,一點的長度合現在的24分鐘。
如《西遊記》第九回:“卻說那太宗夢醒後,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點,太宗設朝,聚集兩班文武官員。”“三更兩點”就是指深夜11: 48;“五鼓三點”就是指凌晨04:12。
數學加
其它
中國人自古就有喝茶的習慣,所以喝茶的時間來計時是很自然的。古人稱喝茶喝酒用的小杯子為“盞”,所以才叫叫做“一盞茶”時間。
寺廟是老百姓常去的地方,燒香又是寺廟裡最常見的宗教儀式,所以燃燒“一炷香”的時間也成了人們常用的表達時間段的用語。
明清小說中常用“一盞茶”和“一炷香”來表示時間。
一般來說,算法是這樣的。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四周,一周有七日,一日有十二時辰,一時辰(2小時)有八刻,一刻(15分鐘)【古時把一天做一百刻即14.4分鐘一刻,約15分鐘一刻】,一盞茶(10分鐘)有兩柱香,一柱香(5分鐘)有五分,一分(60秒)有六彈指,一彈指(10秒)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秒鐘。
《僧祇律》記載:1剎那者為1念,20念為1瞬,20瞬為1彈指,20彈指為1羅預,20羅預為1須臾,1日1夜有30須臾。換算結果:須臾=48分鐘,彈指=7.2秒,瞬間=0.36秒,剎那=1念=0.018秒。須臾彈指瞬間剎那=1念。
一炷香的燃燒時間並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約為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一炷香的燃燒時間並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約為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一炷香的燃燒時間並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約為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一炷香的燃燒時間並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約為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一炷香的燃燒時間並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約為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一炷香的燃燒時間並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約為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一炷香的燃燒時間並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約為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一炷香的燃燒時間並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約為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一炷香的燃燒時間並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約為半個時辰,即一個小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