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的成立目標是「帶給全世界免費的知識」,我們很容易理解這個理念的價值。世界排行第一的維基人是住在印第安納州的賈斯汀.納普(Justin Knapp),納普擁有哲學與政治學學位。他匿名編輯數個月後,後來在2005年加入維基百科,成為第一個編輯次數達百萬的維基人。今日,他已經累積編輯超過130萬次。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會單純因為有使命感,就願意出力。對有些人來說,光是出於利他主義,覺得能貢獻一己之力,協助將人類日益龐大的知識分門別類,就願意為維基百科投入無數小時-人類天生就會願意為了被別人佩服而分享內部資訊。我們會為了獲得社會認可與社會地位做事 http://tinyurl.com/y4s2uyuq
------------------------------
什麼樣的志業 讓全球人1年無償投入一億小時?
精華簡文什麼樣的志業 讓全球人1年無償投入一億小時?什麼樣的志業 讓全球人1年無償投入一億小時?|經營管理|創新創業|2019-06-21|天下雜誌出版|天下雜誌 http://tinyurl.com/y4s2uyuq
什麼樣的志業 讓全球人1年無償投入一億小時?
光是有薪水拿,還不足以讓人有動力工作。但什麼樣的「好點子」讓人願意出手相助,甚至讓人願意花無數小時投入?想認識這樣的好點子,你得先搞清楚三個問題。「問題說清楚了,就解決了一半」。
做好事,不拿錢?
大家都知道,光是有薪水可拿,還不足以讓人有動力工作。警察、消防員、軍人每星期領的薪水,沒誘人到讓人願意冒生命危險。然而,所有人卻依舊兢兢業業地付出。
馬克.穆拉文(Mark Muraven)在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念心理研究所時做過一個精彩的實驗。他找來一群大學生,研究意志力是怎麼一回事,這個研究日後被作家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寫成一段有趣的故事:為什麼有的人碰上枯燥無味的任務時,可以展現毅力,堅持下去,有的人卻一下子就分心,直接放棄?所謂的「恆毅力」(grit)是一種內在的能力,也或者深受環境影響?
穆拉文和論文共同作者招募77位大學生,請他們到實驗室,接著用餅乾誘惑他們(心理學實驗經常使用餅乾與大學生)。受試者被要求當天不吃午餐,餓著肚子抵達實驗室,接著他們會看到兩碗食物。其中一碗放著剛烤好、又香又軟的餅乾,帶來嗅覺與視覺的饗宴。另一個碗則堆著已經不太新鮮的冰冷小紅蘿蔔。
接著,一個穿白袍的研究人員走進來,他沒有告知實驗真正的目的,只告訴一半的受試者,請他們開始吃餅乾,但不要動蘿蔔。對負責吃餅乾的受試者來講,只把注意力放在餅乾上太簡單了,他們開開心心享受起甜食。第二組受試者則被告知,不要管餅乾,只能吃蘿蔔。
五分鐘後,研究人員回到實驗室,請兩組人試著用一筆畫描完一個幾何圖形,一定要一筆完成,而且線條不能重疊。題目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無解。穆拉文想知道意志力是否是一種個人的人格特質,也或者比較像會逐漸消耗的資源庫,我們又能如何影響意志力。會不會負責吃蘿蔔的受試者,先前已經動用很多意志力抵抗香甜餅乾的誘惑,意志力被大量消耗,以至於他們已經沒有耐力,無法專心努力解開無解的題目?
餅乾組帶著輕鬆的表情,一遍又一遍試著解開一筆畫的題目,有的還哼起歌。這一組的人平均嘗試19分鐘後才放棄。蘿蔔組就不一樣了。他們看起來不太開心,心煩意亂,在椅子裡動來動去,抱怨這是什麼爛實驗,8分鐘後就放棄,比餅乾組少了6成時間,其中一人還對著研究人員破口大罵。實驗結果出爐,意志力和其他資源一樣,是一種會被消耗的東西。一旦用光,我們就做不了困難的事,失去耐性,而容易屈服於種種誘惑。工作了一整天,計完帳,填完永無止境的複雜支出報告後,多數人只想窩在電視機前吃一桶冰淇淋,明天再上健身房吧,今晚休息就好。
穆拉文成為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的教授後,做了相同的實驗,但這次有了新變化。
他新招募一群毫無戒備的大學生,要求他們當天不能吃午餐,由第一組負責吃不新鮮的冰冷蘿蔔,不能碰熱騰騰的香甜餅乾。不過這一次走進來一個看起來人很好的研究人員,他先和蘿蔔組的受試者討論實驗目的,解釋研究團隊正在努力破解人類抗拒誘惑的能力。他會和善地拜託學生遵守實驗要求,事先感謝他們花時間與精力一起拓展現代心理學的知識。此外,研究人員也告訴受試者,實驗後他們可以提供實驗設計建議給研究團隊。
等受試者把蘿蔔啃得差不多之後,研究人員再度回來,請學生坐在電腦螢幕前。螢幕隨機閃過數字,每次閃500毫秒。如果出現「四」,接著又出現「六」,受試者要按一下空白鍵。這是標準的以無趣任務測試專心能力的實驗,電腦跑完數字要12分鐘。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這組學生理論上已經耗掉意志力的儲存量,但他們全程保持專注。
第二組學生也參與了一樣的實驗,但有一個地方不同:這組人沒被告知實驗的目的。研究人員看起來有急事要辦,對這場實驗不是很關心,隨手翻了翻文件,用臭臉命令大家:「不準碰那些餅乾。」學生坐在電腦前受測,表現糟透了。雖然得到清楚的指示,但該按空白鍵的時候沒按,抱怨自己很累,數字閃太快了。這組人顯得精疲力竭。
穆拉文在實驗過後解釋:「如果人們覺得這件事是自己選擇的,或是在做利益他人的事──做起來感覺就不會那麼累。如果覺得自己沒有自主權,只是聽令行事,他們的意志力肌肉一下子就疲勞了。」
「選擇的權力」與「樂在其中」也解釋了維基百科現象。
電腦科學家馬丁.沃騰貝格(Martin Wattenberg) 估算,2008年時,全球各地的人替維基百科投入了一億小時。大約有3萬1000名活躍的「維基人」,平均每天花一小時幫忙編纂詞條,一星期七天皆如此。前20%的維基人除了有白天的正職工作要做,一天還要花超過三小時寫維基百科。
近日世界排行第一的維基人是住在印第安納州的賈斯汀.納普(Justin Knapp),納普擁有哲學與政治學學位。他匿名編輯數個月後,後來在2005年加入維基百科,成為第一個編輯次數達百萬的維基人。今日,他已經累積編輯超過130萬次。雖然納普顯然屬於極端特例,他和其他許多熱心維基人的動機,對我們來講並不陌生。維基百科的成立目標是「帶給全世界免費的知識」,我們很容易理解這個理念的價值。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會單純因為有使命感,就願意出力。對有些人來說,光是出於利他主義,覺得能貢獻一己之力,協助將人類日益龐大的知識分門別類,就願意為維基百科投入無數小時。有的人願意幫忙,則是因為在網路上寫東西可以獲得社交炫耀權(social bragging right)。我們都希望在人前有面子,希望自我感覺良好。告訴別人他們原本不知道的有趣資訊,是世上最強大的動力,這也是為什麼大家喜歡在飲水機旁交換祕密,聊八卦。人類天生就會願意為了被別人佩服而分享內部資訊。我們會為了獲得社會認可與社會地位做事。
維基百科聰明的地方,就在於將編寫無聊的事實性文章,變成一種大好機會,人人都能告訴整個世界任何事。出力最多的人還會獲得獎勵。他們看得見自己的文章被瀏覽多少次,也知道以編輯次數而言,自己的相對排名在哪。相關數據全都公開在名次排行表中,大家都看得見。死忠維基人相當重視這樣的榮譽榜。
這正是為什麼在請大家破解題目前,最好自己先弄清楚以下三個問題:
為什麼解決這個問題很重要?
你必須讓群眾知道為什麼自己該出手相助。維基百科能打敗《大英百科全書》,不是因為付給作者與編輯更好的酬勞—維基百科一毛錢都沒提供,但提供使命感,他們在官網上宣布宏大的目標:提供全球免費的教育性質內容。同理,對DARPA 的參賽者而言,為國家挺身而出,令人熱血沸騰。人們要先被感動,才會採取行動。
好點子長什麼樣子?
先定義客觀條件,例如執行時間或可行性,協助群眾提出與辨認真正可採取行動的點子。你要說明自己正在尋找什麼類型的解決方案,你將採用什麼樣的成功指標,以可量化的方式設定挑戰。DARPA、NASA、先正達的計劃能成功,主要是因為陳述問題的方式—指出哪些是問題、哪些不是。
這個問題需要拆解嗎?
如果問題很大,分拆成不同部分會很有幫助。一定要讓參與者知道有哪些限制,更好的做法是把限制內建在協作工具中,降低進入門檻。主辦單位不必花時間重新發明輪子,通常只需要利用Spigit、InnoCentive 等現有的平台,或借用他人願意分享的東西即可。什麼樣的志業 讓全球人1年無償投入一億小時?|經營管理|創新創業|2019-06-21|天下雜誌出版|天下雜誌 http://tinyurl.com/y4s2uyuq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