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故事:素慕仙道 真人授寶經
歐陽子雲 整理
圖為明 沈周《山水冊.獨行殊寂寂》
更新: 2019-06-20 3:47 PM 標籤: 神仙故事
話説唐懿宗咸通壬辰(公元872年)年間,有個王屋縣令王畬,他一生崇尚道,常念道教經典《黃庭經》。
每回他都想為《黃庭經》作註解,然而,他並不明瞭《黃庭經》深奧玄妙之理,不過即使如此,他仍然每天誦經五六千遍。
王畬聽說王屋山中有洞天、神仙之洞府,就請求去做王屋的縣令,想結廬於其中,希望經常能去王屋山中遊歷和禮敬。圖為明 沈周《山水冊.獨行殊寂寂》。(公有領域)
他聽說王屋山中有洞天、神仙之洞府,就請求去做王屋的縣令,想結廬於其中,希望經常能去王屋山中遊歷和禮敬。
後來,王畬被罷了官,於是斷絕飲食並習練「吞氣」的養身法,幾個月後,稍微覺得精神旺盛,身體輕健。他便進入了洞屋,並發誓不再回返。
最初在洞中開始走了二三十里,洞內有時寬廣明朗,有時幽暗漆黑。他摸著洞壁、彎著腰在洞中走了三五天後,眼前景象忽然坦然平闊,但見懸崖峭壁插入空中,高高拔起,可達萬仞(古代長度單位,唐時六尺五寸為一仞),下面有一間像鑲在山石中的房屋,可坐數百人,屋內有石床、書案、茶几,擺設得齊整,儼然有人居住似的。
圖為清 汪由敦《臨黃庭經洛神賦二帖冊.臨黃庭經》。(公有領域)
書案上有古經一軸,王畬未敢去取,而是跪下、拱手、叩拜說:「下土賤臣,形濁氣穢,一向仰慕長生之道,幸入洞天,仰窺靈府,是萬劫中難得的良機。今日目睹上天的遺蹟,玉案玄經,不敢擅取。願真仙教導庇佑,允許我的俗眼一閱經卷,則受惠無窮。」他叩頭良久,乞求回應徵兆。
忽然有一人坐在書案旁說:「你難道忘了嗎?緱山仙人的後代,能夠喜好道,可以名列青簡。我是東極真人,與你同姓,此《黃庭》寶經,是我作的註解。現在就傳授給你。」
東極真人即為王太虛,隱居於王屋山中。
說罷,東極真人又贈王畬數斗桃子,真人說:「這桃子,吃了它的人,白日可以飛行;若將這桃核輾成粉末服用,不僅能治好病,還可以延壽。你雖有求道志向,但不可居住在這。二十年後我們在此山相會吧。勤勉為之,就能得道。」說完,就不見了。
王畬也不敢久住,就攜帶著東極真人贈送的桃核和《黃庭》寶經而歸。
回去後,他把桃核磨成粉末服用,此後身康體健,沒有疾病,人也越來越年輕。人世間也因此流傳有了東極真人所註解的《黃庭經》。#
黃庭經指《太上黃庭內景玉經》和《太上黃庭外景玉經》,約出於魏晉之際,收入《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大旨在於服氣以養精神。主張固守精神,則身形可以長存[1]。《內景經》乃道教上清一脈修習要典,據傳為上清仙真降授於南嶽魏華存,後來成為宋元內丹家修煉內丹的重要典籍。有學者認為《外景經》則與早期天師道關係密切,較內景早出,而為內景經的源流[2][3],也有相反意見主張內景經較為早出[4]。
黃庭外、內二經,《外景經》一百九十六句,分為上中下三經或二十四章,《內景經》四百三十七句,分爲三十六章,均是規整的七言韻語,各版本異文甚多,句之多少、有無及次序先後,各有不同[3]。
是書以韻語描述人體五官、五臟、六腑以及全身八景諸神二十四真形象與作用,旨在存神內觀,固精練氣,填滿黃庭,久而行之,則五臟生華、色返孩童,最後臻至長生久視之境。
題解
黃庭一詞在東漢後期已出見,如邊韶《老子銘》:「出入丹廬,上下黃庭」。《靈寶五符序》:「奉請降中央含樞紐黃帝君、太帝真人子丹、黃庭戊己、天倉玉女,中央諸靈官」。《老子中經》:「中央黃氣,黃庭高仙,服食黃氣,飲之醴泉」。《抱朴子·至理》:「堅玉鑰於命門,結北極於黃庭」。
據梁丘子《黃庭內景玉經註》的解釋,黃庭之義喻指中央,「黃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但黃庭所在之身中部位,眾說紛紜。早期的註解者,認為黃庭是「身中神」所居處之一[5],而在:
頭兩眉之中(卻入一寸至三寸)。[6]
眼睛。[7]
脾。[8](《老子中經》主此說)
下丹田(臍下三寸)。[9](《金闕帝君三元真一經》主此說)
腦中、心中、脾中。[10](通常採此解釋,謂為上中下三黃庭)
後世的內丹家,則說黃庭在:
五臟之正中(心之下去三寸六分,臍腎之上三寸六分)。[11](《鐘呂傳道集》等丹書主此說)
臍內空處或臍中一寸三分。[12](陳攖寧、《重陽真人金關玉鎖訣》主此說)
三焦。[13]
脾胃夾中處。[14]
或認為黃庭並不實指某個身體部位,而是:
有名無所,萬有皆空之境,至虛至無,不可見、不可聞,沖氣之所在。[15](李涵虛、全真道士劉一明主此說)
龔鵬程認為黃庭養生之術源自中國傳統醫學,主張「黃庭」應當是指任脈中庭穴[1]。
內景,指心觀一體之象,內視身中之神。梁丘子《黃庭內景玉經註》:「內者心也,景者象也。外象喻即日月星辰雲霞之象也。內象喻即血肉筋骨臟腑之象也。心居身內,存觀一體之象色,故曰內景」。《內景經·務成子注敘》說:「景者,神也。其經有十三神,皆身中之內景名字」。與內景相對為外景,《黃庭外景經》原名《黃庭經》,唐人爲區別於《黃庭內景經》而題作「外景」[16]。
內容
王羲之書黃庭經,宋拓本
全書以道教思神守一,寶精愛氣之說與古代醫家臟腑理論相結合,闡述修煉長生成仙之術[17]。
經中宣稱人首腦室及面部五官、胸腹內五臟六腑及腸胃等器官,皆有真人神仙居住其中。修道者若能常誦此經書,默念神名,存思身神形狀、服色、居處及其職司等等,便能通神感靈,使臟腑安和,形神相守。延年卻老,成仙升天。
經文尤其強調存思上中下三丹田之神,即腦部泥丸、胸部絳宮(心臟)及臍下命門之神。認為三丹田乃積精行氣之要穴,常思其神則自然長生不死。除誦經思神之外,經中又言及漱津咽液、吐納元氣、房中固精、服食五芽、飛奔日月等方術,特別重視積精累氣。
《黃庭經》所述的一些內修養生之術,與《周易參同契》的煉丹之道相結合,在唐宋時期流變為內丹道,成為中唐以後道教養生方術的主流。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 「白日飛升」,得道成仙的傳說比比皆是,可以說是古今道教徒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和終極目標,飛升之事的記載和傳說也廣泛見於古代文獻,僅《續仙傳》上卷就記載「飛升」仙人十六位。讀到這裡,有的朋友會心想,白日飛升?是做夢吧!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眼見不一定為實,未聞也可能成真。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唐代一位被正史野史都記載過的白日飛升女道士——世號為「東極真人」的謝自然。
謝自然塑像
謝自然(約765—794),唐代女道士,世稱「東極真人」,果州西(今南充市嘉陵區西興街道大方山)人,祖籍山東兗州。其父謝寰,官至孝廉,曾任唐德宗秘書省校事從事,系東晉北府兵後裔。東晉太元二年(377)十月,經宰相謝安推薦,朝廷任命其祖先謝玄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鎮守廣陵,後又都督徐、兗、青、司、冀、幽、並七州諸軍事。其母胥氏,出身本邑豪門望族。
7歲時她就開始研習《道德經》、《黃庭內經》等道家經典,由於她家在大方山下,山頂有道祖太上老君聖像,謝自然便經常上山拜禮,後來索性搬居山頂,到14歲時,謝自然開始絕食辟穀顆粒不進,以王母、麻姑、南嶽魏夫人等諸女神為修行榜樣。斷絕飲食後的謝自然,不但引起地方官員的懷疑,甚至連父親謝寰都視為怪異,但是她的顯示出的能力尤為靈奇,使人不得不信服。史載,當地刺史韓佾為了驗證謝自然斷絕飲食的真假,把謝自然關在一個密封的房子裡斷絕與外界的聯繫,幾個月後,才打開房門,卻見謝自然膚色依然紅潤健康,聲氣朗然舒暢。自此,刺史拜服,還讓自己的女兒拜謝自然為師。後來,謝自然二十七歲那年,搬入金泉道場居住,不久,就在金泉觀白日飛升,當地民眾數千人共同瞻看,見證了這一神異之事。《唐書》有載:「貞元十年,謝真人名自然,於縣界金泉紫極宮白日上升。郡郭是夕有虹霓雲氣,萬目共睹」。
這一曠古奇事,震驚朝野,並波及後世。當時的皇帝唐德宗對謝自然飛升下詔褒美,當地官員又將詔敕刻石立碑。據康熙年間《順慶府志》載,在謝自然飛升的金泉山上,原有三通有關飛升的唐代石碑。其一為唐太和五年(831),果州刺史韋肅撰寫的《金泉山仙述居》;其二是唐德宗《敕果州刺史手書》,其三為是唐德宗《敕果州女道士謝自然白日飛升書》。如今雖然三碑俱毀,但卻有兩通碑文尚存於地方志中。從皇帝下詔到地方官撰碑,可見謝自然飛升在當時影響之大,甚至連與謝自然同時代一貫排斥神異的大文學家韓愈,也為此寫下了長篇《謝自然詩》,詳細敘述這件驚世之事。縱觀史料,關於謝自然白日飛升的記載,文獻資料廣泛,這些文獻既有官修史書,又有野史筆記;既有地方圖志,又有道教典籍。
----------------------
很早很早以前,謝氏就與神仙世界結了緣,如《山海經》《大荒西經》中靈山十巫之一的巫謝部落;《後漢書》方術列傳中的能預知生死的謝夷吾;《列仙全傳》、《續文獻通考》中的能刺地湧泉、以竹葉為舟的謝仲初,還有出了一位生於唐代宗永泰年間,胎裡素自幼修道,於唐德宗貞元十年白日飛升的女仙謝自然。
白日飛升,此乃曠古奇事,震驚朝野,波及後世。與之同屬於一個時代的人“施狀元”——施肩吾為此特賦詩一首《謝自然昇仙》:
分明得道謝自然,古來漫說屍解仙。如花年少一女子,身騎白鶴遊青天。
施肩吾(780——861),字希聖,號東齋,唐睦州分水東(今富陽賢德鄉)人,元和二年(807)舉進士,因淡漠名利,不待除授即東歸,仰慕洪州西山(今江西新建),遂構椽隱居,潛心修煉,世稱華陽真人,晚年率族人渡海至澎湖列島定居,所作《澎湖嶼》以及《感憶》詩頗能道出其地風光,工詩,與白居易友善,《全唐詩》收錄其詩一百九十七首,著有《西山集》、道教著作《西山群仙會真記》、《太白經》、《黃帝陰符經解》、《鐘呂傳道集》等行世。
盛聞此事,當時另一位好道術的進士劉商也曾作詩一首《謝自然卻還舊居》:
仙侶招邀自有期,九天升降五云隨。不知辭罷虛皇日,更向人間住幾時。
劉商,字子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唐大歷間進士,禮部郎中,後隱居於義興郡胡父渚,酷尚山水,著文之外,喜愛畫松石樹木,性情高邁,時人云:“劉郎中松樹孤標,畢庶子鬆根絕妙”,初師於張璪,後自造真為意,間亦為人物,有觀弈圖石刻行於世。
李白生前好友範作之子範傳正也為此作詩一首《謝真人還舊山》:
麾蓋從仙府,笙歌入舊山。水流丹灶闕,雲起草堂關。
白鹿行為衛,青鸞舞自閒。種鬆鱗未立,移石蘚仍斑。
望路煙霞外,回與岩岫間。豈惟遼海鶴,空嘆令威還。
範傳正,貞元中舉進士、宏辭,皆高第。唐元和十二年(817),為宣歙觀察使,因與李白的有通家之情,期間經數年明察暗訪,得知李白子李伯禽定居當塗,為其父守孝,已於二十五年前已離開人世,而李白之孫則離家出走,且不知所終,唯有兩個孫女“一為陳雲之室,一乃劉勸之妻”,並告之“先祖志在青山,殯於龍山東麓,地近而非本意”。
“一生低首謝宣城”,“青山日將暝,寂寞謝公宅”,“宅近青山,同謝朓公之脫骨”,從李白《草堂集》中可見李白確實對青山情有獨鍾,想到這裡,範傳正立即親自前往青山勘察。
為了遂李白的這一遺願,範傳正與當塗縣令諸葛縱相商,合力將李白之墓從當塗縣城南龍山遷於青山西麓,還在墓前建了享堂一座,即今太白祠。範傳正並親自為新墓撰文,文中說“謝家山兮李公墓,異代詩流同此路”,成就了一段千年佳話。
因謝自然飛升受到皇帝的詔書褒獎,此後諸多文士更是以此為題,詠詩作文,極力抒發自己的感嘆,如夏方慶詩《謝真人仙駕還舊山》:
何年成道去,綽約化童顏。天上辭仙侶,人間憶舊山。
桑田今已變,蘿蔓尚堪攀。雲覆瑤壇淨,苔生丹灶閒。
逍遙看白石,寂寞閉玄關。應是悲塵累,思將羽駕還。
夏方慶,貞元中進士。此首詩中的“雲覆瑤壇淨,苔生丹灶閒”,後又成為夏姓宗祠的通用聯。
在皇帝的倡導下,就是幾為同齡人的中國思想界道統觀念的確立者、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韓愈,也為此寫下了長篇《謝自然詩》,詳細敘述這駭世之事:
果州謝真人上昇在金泉山,貞元十年十一月十二日白晝輕舉,郡守李堅以聞,有詔褒諭。
果州南充縣,寒女謝自然。童騃無所識,但聞有神仙。
輕生學其術,乃在金泉山。繁華榮慕絕,父母慈愛捐。
凝心感魑魅,慌惚難具言。一朝坐空室,雲霧生其間。
如聆笙竽韻,來自冥冥天。白日變幽晦,蕭蕭風景寒。
簷楹暫明滅,五色光屬聯。觀者徒傾駭,躑躅詎敢前。
須臾自輕舉,飄若風中煙。茫茫八纮大,影響無由緣。
裡胥上其事,郡守驚且嘆。驅車領官吏,甿俗爭相先。
入門無所見,冠履同蛻蟬。皆云神仙事,灼灼信可傳。
余聞古夏后,象物知神姦。山林民可入,魍魎莫逢旃。
逶迤不復振,後世恣欺謾。幽明紛雜亂,人鬼更相殘。
秦皇雖篤好,漢武洪其源。自從二主來,此禍竟連連。
木石生怪變,狐狸騁妖患。莫能盡性命,安得更長延。
人生處萬類,知識最為賢。奈何不自信,反欲從物遷。
往者不可悔,孤魂抱深冤。來者猶可誡,餘言豈空文。
人生有常理,男女各有倫。寒衣及飢食,在紡績耕耘。
下以保子孫,上以奉君親。苟異於此道,皆為棄其身。
噫乎彼寒女,永托異物群。感傷遂成詩,昧者宜書紳。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因諡號“文”,又稱韓文公,蘇東坡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代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不僅是文學家、哲學家,還是一個語言巨匠,作品匯集於《昌黎先生集》。
“有詔褒諭”是指唐德宗李適先後所下的二道詔書。一為《敕果州刺史手書》,一為《敕果州女道士謝自然白日飛升
謝自然在川北乃至全國,已名傳千古,今中華博物審編委員會載《中國古代名人錄》:謝自然[唐]女。華陽(今成都)女道士。幼而入道,善筆札,能屬文。《績仙傳》。
(二)
謝自然(約765——794),唐代女道士,世稱為東極真人,為果州人(今四川南充)人,祖籍山東兗州。她或許為東晉北府兵後裔,因東晉太元二年(377)十月,經謝安推薦,朝廷任謝玄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鎮守廣陵,後又都督徐、兗、青、司、冀、幽、並七州諸軍事。
其父謝寰,孝廉,曾任秘書省校事從事。其母胥氏,出身本邑中豪門望族。謝自然性格聰明,不同凡響,自幼茹素,從不吃葷腥帶血的食物。七歲時即從母親之命,隨女尼越惠、日朗修道,誦讀《道德經》、《黃庭內經》。十四歲起辟穀絕粒不食,所崇瞻的是王母、麻姑、南嶽魏夫人等諸女神仙。據說還遊遍蜀中名山勝地,如青城山、峨眉山、三十六靖廬、二十四治,不久又離蜀遠遊京洛,直抵江淮,凡有名山洞府等靈蹟之所,無不歷覽。
據《墉城集仙錄》載,唐德宗貞元三年三月,謝自然於果州開元觀詣絕粒道士程太虛受《五千文紫靈寶籙》。貞元六年四月,果州刺史韓佾試其真偽後,令其女韓自明師事之。七年十一月,謝自然遷徙居於州郭。九年,謝自然告請於新任果州刺史李堅,築室於金泉山修煉。期間神奇事頗多,據稱山神傳達上命將授以東極真人之位。貞元十年十一月十二日,謝自然白晝升天,仕女數千人咸共瞻仰。
經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將此事奏聞於朝,李堅又上表奏聞,皇帝有詔褒美之。李堅還於金泉道場立碑,撰《東極真人傳》一卷述其事蹟。
韋皋(746——806),字城武,京兆萬年(今西安)人,為建陵挽郎,鳳翔節度使張鎰署營田判官,唐德宗狩奉天,授隴州刺史,奉義軍節度使,帝自梁洋還後召為左金吾衛將軍,遷大將軍,貞元元年出為劍南西川節度使,在蜀二十餘年,封南康郡王,卒年六十一,諡曰忠武。
唐德宗《敕果州刺史手書》雲:“李堅,正亮守官,公誠奉國,典茲郡邑,政洽人心,所部之中,靈仙表異,元風益振,治道彌彰。斯蓋聖祖垂光,教傳不朽,歸美於朕,良所兢懷,省覽上陳,載深喜嘆。冬寒,卿平安好。遣書指不多及。貞元十年。”
《敕果州女道士謝自然白日飛升書》曰:“手詔宣示中外。敕果州僧道耆老將士人等:卿等咸蘊正純,並資忠義,禀溫良之性,欽道德之風,志尚純和,俗登清淨。女道士超然高舉,抗跡煙霞。斯實聖祖光昭,垂宣至教,表茲靈異,流慶邦家。欽仰之懷,無忘鑑寐。卿等義均鄉黨,喜慰當深,特為宣慰,想悉朕懷。卿等各平安好,州縣官吏並存問之,遣書指不多及。”
唐德宗下詔褒美,地方官員將詔書刻石立碑,以傳諸永遠。據康熙《順慶府志》載,在謝自然飛升的金泉山上,就有三通有關飛升的唐代石碑。其一為唐太和五年(831),果州刺史韋肅撰寫的《金泉山仙述居》;其二是唐德宗《敕果州刺史手書》,其三為是唐德宗《敕果州女道士謝自然白日飛升書》。今三碑俱毀,然後兩通碑文尚存於地方誌中。
韋肅,名家子,少府監、洺州刺史、易州刺史,後唐天成二年(927)罷豆盧革、韋說,唐明宗曾考慮以韋肅作宰相。
謝自然飛升後,果州南充各處陸續產生了不少名勝古蹟。如南充西山,即古之棲樂山。據嘉慶《南充縣志》載:“在治西五里,上有棲樂池,與嘉陵江相通,謝自然飛升日,仙樂響峰頂,因名。”
南充之玉屏山,即古之果山、金泉山。據嘉慶《南充縣志》載:“在治西二里,唐貞元十年,仙女謝自然於此白日飛升,尚有石像。”
就是金泉山左的朝陽洞,兩洞相通,因戶東向,因名,額刻“隱仙洞”三字,山上有寺曰金泉,為謝自然飛升處,有步虛台遺跡,正殿祀真武,側殿祀謝仙石像。
大方山,據嘉慶《南充縣志》載,在治西三十里,又有小方山並峙,千峰萬嶺,週回繚繞,若洞天然,又有神女泉。
又據民國《南充縣志》載,山崖壁上有“謝仙石室”,一稱方山洞,鑿石而成,高五尺,縱橫八尺,是為謝自然所常居處。
南充之白塔山,即古之鶴鳴山。據嘉慶《南充縣志》載:“在治東五里,相傳謝自然昇仙之日,有鶴飛鳴於上”,故名。
謝寰山,為謝自然之父謝寰所居,因名謝寰山,山有庭院,名曰靈泉。據據《四川通志》載,靈泉院即金泉院,謝真人昇仙處。
興聖院,在南充城南二里,創自唐德宗貞元年間,相傳為謝自然煉丹之所,明朝進士楊文岳曾讀書於此。
廣安的鶴栖山亦“以謝自然得名。碑目雲:鶴盝山在冀都鎮,有古碑,字漫滅,尚彷彿可認。其略云:唐貞元十年,歲在甲戌,果州女子謝自然白日昇仙,刺史李堅以狀聞,又為之傳,於時先有雙鶴盝宿此山,然後飛迎自然,駕之而去。自是俗呼為'鶴盝山'。”
本地文士、新任官員、遠方遊客均以謝自然飛升為主題題詞詠詩甚多,如黃輝的《棲樂山》詩:
一上飛仙石,飄飄千古情。仙人不可見,秋月繞林生。
高池淡無影,獨酌依空明。卻望來時路,微茫煙際城。
黃輝,四川南充人,明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官至詹事府少詹事,詩與書與與陶周望詩文,董其昌書畫齊名。楷法鍾繇,亦作行書,能獨操機杼,置古帖中,亦不可複辨。
關於謝自然飛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詳情可見諸《太平廣記》。
據《太平廣記》第一捲捲六六女仙十一謝自然載:
“謝自然者,其先兗州人。父寰,居果州南充,舉孝廉,鄉里器重。建中初,刺史李端,以試秘書省校書,表為從事。母胥氏,亦邑中右族。自然性穎異,不食葷血。”
謝自然大約765年,唐代宗廣德二年出生,先祖為兗州人。父親謝寰居住在果州南充,舉為孝廉,為鄉里所器重。唐德宗建中初年,刺史李端調任秘書省校書,曾上奏以他為從事。母親胥氏也出身本縣豪門望族。謝自然生來聰明異常,不吃葷血食物。
李端(約743——782),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少居廬山,師事詩僧皎然,大歷五年(770)中進士,任秘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嶽幽人,大歷十大才子之一,年輩較輕卻詩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名篇《聽箏》入選《唐詩三百首》,今存《李端詩集》三卷。
“年七歲,母令隨尼越惠,經年以疾歸。又令隨尼日朗,十月求還。常所言多道家事,詞氣高異。”
大約773年,大曆八年,謝自然七歲時,從母親胥氏命隨尼姑越惠。774年,大歷九年,八歲時因病回到家裡,改隨尼姑日朗,十個月方要求回家。平常所談論的多是道家之事,言詞氣質高雅。
“其家在大方山下,頂有古像老君。自然因拜禮,不願卻下。母從之,乃徙居山頂,自此常誦《道德經》、《黃庭》內篇。”
其家在南充市嘉陵區西大方山下,山頂有太上老君李耳古像,謝自然遂去拜見行禮,從此不願回家,就遷居山頂,自此經常誦讀《道德經》、《黃庭內篇》。
“年十四,其年九月,因食新稻米飯,雲:'盡是蛆蟲。'自此絕粒。數取皂莢煎湯服之,即吐痢困劇,腹中諸蟲悉出,體輕目明。其蟲大小赤白,狀類頗多。自此猶食柏葉,日進一枝,七年之後,柏亦不食;九年之外,乃不飲水。“
大約779年,大歷十四年九月,十四歲時,因吃新稻米飯,說碗中盡是蛆蟲,自此一粒飯也不吃,還幾次用皂莢煎湯喝,就連吐帶瀉,才將腹中各種蟲子全部打下,從此身輕眼亮。這些蟲子,有大有小,有紅有白,種類繁多。自此以後還吃柏葉,每天一枝。七年之後,785年,唐德宗貞元元年,大約二十歲時,柏葉也不吃了。九年之後,786年,貞元二年,二十二歲連水也不喝水了。
“貞元三年三月,於開元觀詣絕粒道士程太虛,受五千文《紫靈寶籙》。”
787年,貞元三年三月,二十二歲時,前往湖北江陵城內開元觀拜訪絕粒道士道濟大師程太虛(今南充市人),授受長達五千字的《紫靈寶籙》。
程太虛,西充人,自幼學道,精修勤苦,隱居南岷山,絕粒,有二虎侍左右,一夕,大風雨,砌下得碧玉印,唐元和中解體,後遷神於元宮,容貌不變,宣宗命人求之,過商山,宿逆旅,躡險有居第如公館,青童引見,一道士自稱程太虛,祖居西充,宋賜號道濟大師。,
據神農氏《三墳》中載,有南方大荒中的“如何”樹。《紫靈寶籙》所述:“如何”樹三百年一開花,九百年一結果。花色朱紅。果實正黃。高五十丈。樹冠枝葉全都鋪陳張揚,形如車蓋。葉長一丈,寬二尺多,像菅苧,青色,五分厚,像厚朴,可以用來絮棉衣。共結九粒種子,味道甜美。果實有核,形狀像棗子。種子長五尺,圍長也五尺。用金屬刀剖它,它就酸;用蘆葦做的刀剖它,它就辣,必須用火焰刀才能得到可以入藥的果實。
“六年四月,刺史韓佾至郡,疑其妄,延入州北堂東閣,閉之累月,方率長幼,開鑰出之,膚體宛然,聲氣朗暢,佾即使女自明師事焉。”
790年,貞元六年四月,年過二十五歲時,果州刺史韓佾上任,懷疑她不吃人間煙火是假的,就將她關進州所北堂東閣中,關了幾個月後,才率領其大小子女,用鑰開鎖把她放出來。只見她的體膚還和過去一樣,說話時也聲朗氣暢。於是韓佾就讓女兒韓自明拜她為師。
“先是,父寰旅(旅原作旋,據明鈔本改)遊多年,及歸,見自然修道不食,以為妖妄,曰:'我家世儒風,五常之外,非先王之法,何得有此妖惑?'因鎖閉堂中四十餘日,益加爽秀,寰方驚駭焉。”
此前,謝寰旅遊多年回家時,看到她修行道術不吃飯,認為是妖妄。說:“我家世代儒風,認定除三綱五常之外,其它皆非先王之法,怎麼能有這種妖孽迷惑人?”於是將她鎖閉堂中達四十多天,然而謝自然卻更加清爽秀氣了,謝寰這才感到驚駭。
“七年九月,韓佾輿於大方山,置壇,請程太虛具《三洞籙》。十一月,徙自然居於州郭。”
791年,貞元七年(791)九月,年過二十六歲時,刺史韓佾親自乘車輿來到大方山,設置壇台,請程太虛準備《三洞籙》。十一月,韓佾將謝自然移居到州郡的城郊居住。
“貞云九年,刺史李堅至,自然告雲:'居城郭非便,願依泉石。'堅即築室於金泉山,移自然居之。山有石嵌竇,水灌其口中,可澡飾形神,揮斥氛澤。”
793年,貞元九年(793),刺史李堅繼任,謝自然禀告說:“我住在城郊不方便,願依傍山石林泉。”李堅就在金泉山修建精舍,讓謝自然搬過去居住。金泉山有個石嵌竇,說水灌入口中,可以洗形飾神,揮發氣氛顯示光澤。
“自然初駐山,有一人年可四十,自稱頭陀,衣服形貌,不類緇流,雲:'速訪真人。'合門皆拒之,雲:'此無真人。'頭陀但笑耳。舉家拜之,獨不受自然拜。施錢二百,竟亦不受;乃施手巾一條,受之,雲:'後會日當以此相示。'須臾出門,不知何在。 ”
謝自然剛住進金泉山里,有一個年約四十歲,自稱頭陀,衣服形貌又不像僧人的人,說:“我速來訪真人。”遭全家均拒絕,說:“這裡沒有真人。 ” 頭陀只是笑。全家給他下拜,唯獨不受謝自然之拜。施捨給他二百個錢也不接受,於是施捨給一條手巾,卻接受了,並說:“以後當出示這條毛巾作標誌。”不一會兒出了門,也不知哪裡去了。
“久之,當午有一大蛇,圍三尺,長丈餘,有兩小白角,以頭枕房門,吐氣滿室。斯須雲霧四合,及霧散,蛇亦不見。”
過了許久,一天中午,有一條大蛇,身周三尺粗,長約一丈多,還長著兩隻小白角,以頭枕著房間門坎,吐出的氣充滿了室內,剎時雲霧四起匯合,等到霧散,蛇卻不見了。
“自然所居室,唯容一床,四邊才通人行。白蛇去後,常有十余小蛇,或大如臂,或大於股,旦夕在床左右。或黑或白,或吐氣,或有聲,各各盤結,不相毒螫。”
謝自然所住的房間,只能放置一張床,四邊只能讓人行走。白蛇離去以後,經常有十幾條小蛇,有的如胳膊粗,有的如大腿那麼粗,從早到晚盤旋在床的左右,有黑有白,有的吐氣,有的發聲,各自盤結成一團,卻不互相放毒攻擊。
“又有兩虎,出入必從,人至則隱伏不見。家犬吠虎凡八年,自遷居郭中,犬留方山(山原作出,據明鈔本改),上升之後,犬不知何在。 ”
又有兩隻虎,出入必定相隨,有人到來則隱伏不現。她家養的狗,吠虎共達八年,自從遷居城郭之中,狗留在大方山,謝自然飛升以後,狗卻不知哪裡去了。
“自然之室,父母亦不敢同坐其床,或輒詣其中,必有變異,自是呼為仙女之室。常晝夜獨居,深山窮谷,無所畏怖。亦云:'誤踏蛇背,其冷如冰;虎在前後。異常腥臭。'”
在謝自然的房間裡,父母也不敢同坐她的床。有時突然到她室內,必有變異之事發生。從此稱謝自然的房間為仙女之室。謝自然總是晝夜獨居,在深山窮谷之中,她卻什麼也不怕。還說:“不小心踏著蛇的背,其身冷如冰;老虎在前後,異常的腥臭。”
“兼言常有天使八人侍側。二童子青衣戴冠,八使衣黃,又二天神衛其門屏。如今壁畫諸神,手持槍鉅,每行止,則諸使及神驅斥侍衛。”
還說常有八個天使在她身邊侍從,兩個童子衣青冠戴,八個天使都穿黃衣,又有兩個天神在她門口把守。象今日壁畫上的諸神,手拿槍鉅,每當她行走或停歇,則諸天使和神明就充當驅斥妖邪護衛侍奉之職。
“又云:'某山神姓陳名壽,魏晉時人。'並說真人位高,仙人位卑,言己將授東極真人之任。”
又說:“某山神姓陳名壽,是魏晉時人。”並說真人的地位較高,仙人的地位較低,說自己將授任為東極真人。
陳壽(233——297),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少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御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此時,怎麼成了山神?
“貞元十年三月三日,移入金泉道場。其日雲物明媚,異於常景。自然雲:'此日天真群仙皆會。'金泉林中長有鹿,未嘗避人。士女雖眾,亦馴擾。明日,上仙送白鞍一具,縷以寶鈿。上仙曰:'以此遺之,其地可安居也。'”
794年,貞元十年(794)三月三日,二十九時,謝自然轉移入金泉道場,那天雲物明媚,與平常景物不同。謝自然說:“這日天上的真人和群仙都來聚會。”金泉樹林中嘗有鹿,不曾躲避行人,士女雖然眾多,也溫順地與人相處。三月四日,上仙送來一副用寶鈿穿結裝飾的白鞍。上仙說:“把這個東西送給你,那個地方可以安居了。”
“五月八日,金母元君命盧使降之,從午止亥;六月二十日聞使,從午至戌;七月一日,崔、張二使,從寅至午。”
五月八日,金母元君命盧使降臨,從午時起到亥時止。六月二十日,聞使降臨,從午時起到戌時止。七月一日,崔、張二使降臨,從寅時起到午時。
據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後集》卷一載:“金母元君者,九靈太妙龜山金母也。一號太靈九光龜台金母,一號曰西王母,乃西華之至妙洞陰之極尊。”
“多說神仙官府之事,言上界好弈棋,多音樂,語笑率論至道玄妙之理。又云:'此山千百蛇蟲,悉驅向西矣,盡以龍鎮其山。'道場中常有二虎五麒麟兩青鸞,或前或後,或飛或鳴。麟如馬形,五色有角,紫麟,鬃尾白者常在前,舉尾苕帚(帚字原闕,據明鈔本補)。”
她多半敘說神仙官符之事,說上界喜歡下棋,諸多音樂,言談歡語大都是至道家玄妙之理。又說:“這座山千百種蛇蟲,全部被驅逐向西去了,完全以龍來鎮守此山。”道場中經常有兩隻虎、五隻麒麟和兩隻青鸞,或前或後,或飛或鳴。麟像馬形,五色有角。紫麒麟,白鬃白尾的常在前,舉起尾巴當笤帚。
“七月十一日,上仙杜使降石壇上,以符一道,丸如藥丸,使自然服之。十五日,可焚香五爐於壇上,五爐於室中,至時真人每來。十五日五更,有青衣七人,內一人稱中華,雲:'食時上真至。'良久盧使至,雲:'金母來。'須臾,金母降於庭,自然拜禮。母曰:'別汝兩劫矣!'自將几案陳設,珍奇溢目。命自然坐。初,盧使侍立,久,亦令坐。盧雲:'暫詣紫極宮。 '看中元道場,官吏士庶咸在。逡巡盧使來雲:'此一時全勝以前齋。'問其故,雲:'此度不燒乳頭香,乳頭香天真惡之。唯可燒和香耳。'”
七月十一日,上仙杜使降臨石壇之上,把一道符,團成像藥丸似的,讓謝自然把它吞服下去。七月十五日,可以焚燒五隻爐香在神壇之上,五隻香爐置於室內,到時候真人每天到來。十五日五更,有青衣七人,其中一人叫作“中華”,她說:“吃飯的時間上真仙人將到。”過了好久,盧使來到,他說:“金母來了!”不一會兒,金母降臨庭院之中,謝自然行跪拜禮。金乳頭香,即乳香,為橄欖科植物卡氏乳香樹及其同屬數種植物的油膠樹脂。
“(十)七日,崔、張二使至,問自然:'能就長林居否?'答云:'不能。'二使色似不悅。”
七月(十)七日,崔、張二使到來,問謝自然:“能到長林去住嗎?”謝自然回答說:“不能。”看兩個使者臉色好像不高興。
“二十二日午前,金母复降雲:'為不肯居長林,被貶一階。'長林仙宮也。”
七月二十二日午前,金母又一次降臨,她說:“因為你不肯到長林去住,被貶降一級。” 長林是仙宮。
“戌時金母去,崔使方雲:'上界最尊金母。'賜藥一器,色黃白,味甘。自然餌不盡,卻將去。又將衣一副,朱碧綠色相間,外素,內有文,其衣縹緲,執之不著手。且卻將去,'已後即取汝來。'又將桃一枝,大於臂,上有三十桃,碧色,大如碗。雲:'此猶是小者。'”
七月二十二日午戌時,金母離去,崔使者說:“上界最尊重金母。”賜給謝自然仙藥一器皿,顏色黃白,味甜。謝自然沒有吃盡,剩下的便拿回去了。又取出一套衣服,朱色碧色綠色相間,外層素色,內有花紋。那衣服似有若無,拿它好像拿不到手上。而且卻將其帶去,說:“以後再給你取來。”又將桃樹一枝,比胳膊還粗,上面有三十個桃子,碧綠色,象碗那麼大。說:“這還是小的。”
“是日金母乘鸞,侍者悉乘龍及鶴,五色雲霧,浮泛其下。金母雲:'便向州中過群仙。'後去,望之皆在雲中。”
這一天金母乘坐鸞鳥,侍從均乘龍和鶴,在五色雲霧中,飄浮而下。金母說:“順便向州中去拜訪群仙。”隨後來離去,望見他們全在雲中。
“其日州中馬坊廚戟門皆報雲:'長虹入州。'翌日李堅問於自然,方驗之。紫極宮亦報虹入,遠近共見。”
那天州中馬坊廚和戟門都來報告說:“有長虹進入州城。”第二天七月二十三日,李堅問謝自然,才驗證了這回事。紫極宮也報告說長虹進入,遠近的人全都見到了。
“八月九日、十日、十一日,群仙日來,傳金母敕,速令披髮四十日。金母當自來。所降使或言姓崔名某(某字原闕,據黃本補),將一板,闊二尺,長五尺,其上有九色。每群仙欲至,牆壁間悉熒煌似鏡,群仙亦各自有几案隨從。自然每披髮,則黃雲繚繞其身。又有七人,黃衣戴冠,侍於左右。”
“自八月十九日已後,日誦《黃庭經》十遍。誦時有二童子侍立,丹一遍即抄錄,至十遍,童子一人便將向上界去。”
從八月十九日以後,每天誦讀《黃庭經》十遍,誦讀時有兩個童子侍立著,用丹砂塗飾一遍就算抄錄,到十遍時,有一個童子便把它拿到上界去。
“九月一日,群仙又至,將桃一枝,大如斗,半赤半黃半紅,雲:'鄉里甚足此果。'割一臠食,餘則侍者卻收。”
九月一日,群仙又來了,帶著一個桃枝,像鬥那麼大,半紅半黃半粉紅,說:“鄉里之人對此果很滿足。”割一小塊吃了,其餘的就由侍從的人收回了。
“九月五日,金母又至,持三道符,令吞之,不令著水,服之覺身心殊勝。金母雲:'更一來則不來矣。'又指旁側一仙雲:'此即汝同類也。'”
九月五日,金母又來了,拿來三道符,令謝自然把它吞下去,不讓用水,服下以後覺得身心很舒服。金母說:“下一次我就不來了。”又指著旁邊的一個仙人說:“這個人就是你的同類啊。”
“十五日平明,一仙使至,不言姓名,將三道符,傳金母敕,盡令服之。又將桃六臠令食;食三臠,又將去。其使至暮方還。”
九月十五日天亮時,一位仙使來到了,他不說姓名,拿著三道符,傳達金母的命令,讓謝自然把它全服下去,又拿六小塊桃肉令她吃下;謝自然吃了三小塊,餘下的又拿走了。那個使者到日落時才回去。
“十月十一日,入靜室之際,有仙人來召,即乘麒麟升天。將天衣來迎,自然所著衣留在繩床上,卻回,著舊衣,置天衣於鶴背將去。雲:'去時乘麟,回時乘鶴也。'”
十月十一日,謝自然進入靜室之時,有仙人來召喚,即乘坐麒麟上了天。穿著仙人帶天衣來迎接,謝自然將所穿的衣服留在繩床上,即回,又穿上舊衣,把天衣放到鶴背上帶去。說:“去的時候乘麒麟,回來的時候乘仙鶴啊。”
“十九日,盧仙使來,自辰至未方去。每天使降時,鸞鶴千萬,眾仙畢集。位高者乘鸞,次乘麒麟,次乘龍。鸞鶴每翅各大丈餘。”
十九日,盧仙使到來,從辰時到未時才離去。每當天使降臨時,就有青鸞、白鶴千萬隻,群仙全部聚集在一起。地位高的仙人乘鸞鳥,其次是麒麟,再次是乘龍。青鸞和白鶴的翅膀各大約一丈多寬。
“近有大鳥下長安,鸞之大小,幾欲相類,但毛彩異耳。言下長安者名曰天雀,亦曰神雀,每降則國家當有大福。”
近來有個大鳥落在長安,鸞鳥般大小,幾乎相類似,但是毛的色彩不同。據說落到長安的大鳥名叫天雀,也叫“神雀”。每次降臨,則國家就當有大福祉。
“二十五日。滿身毛髮孔中出血,沾漬衣裳。皆作通帔山水橫紋。就溪洗濁,轉更分明,向日看似金色,手觸之如金聲。”
二十五日,謝自然滿身的毛髮孔中都流出了血,染紅了衣服,都形成通身霞帔的山水橫條紋。把它拿到溪水中洗滌,其橫紋反而更加分明,對著陽光看似是金色,用手去觸摸它,發出像金屬的聲音。
“二十六日、二十七日,東岳夫人並來,勸令沐浴,兼用香湯,不得令有乳頭香。又云:'天上自有神,非鬼神之神。上界無削髮之人,若得道後,悉皆戴冠,功德則一。凡齋食,切忌嘗之,尤宜潔淨,器皿亦爾。上天諸神,每齋即降而視之,深惡不精潔,不唯無福,亦當獲罪。'”
二十六日、二十七日,東岳夫人也一起來了,勸謝自然洗浴,並用香湯,湯裡不能有乳頭香。又說:“天上自有神明,但不是鬼神的神。上界沒有把頭髮剃掉的人,如果得道後,全都戴著道冠,功德則是一樣。凡是齋供的食物,切忌先去嘗它,尤其應潔淨,器皿也是這樣。上天的眾神,每當齋供時就降臨凡世來察看,最討厭不精不潔。不但得不到保佑,反而會受到處罰。”
東岳夫人,即泰山夫人。
“李堅常與夫人於几上誦經,先讀外篇,次讀內篇,內即《魏夫人傳》中本也。大都精思講,讀者得福,粗行者招罪立驗。”
刺史李堅常與夫人在几案上誦經,先讀外篇,再讀內篇,內篇就是《魏夫人傳》的中冊。大都是精心深思講解,讀的人得到福祉,粗疏修行的人則招到罪罰並立刻得到驗證。
魏夫人,姓魏名華存,字賢安,晉任城(山東濟寧)人。晉國司徒劇陽父康公舒之女。幼而好道,靜默恭謹。讀《莊》、《老》、《列》三傳,五經百氏,無不涉覽。其後冥心齋靜,潛心修道,道行與日俱增。晉成帝咸和九年(334),諸真授成藥二劑。服之,七日後撫劍化形而去,昇仙為紫虛元君,上真司命南嶽夫人,亦稱南真。
“自然絕粒,凡一十三年。晝夜寐,兩膝上忽有印形,小於人間官印,四坎若有古篆六字,粲如白玉。”
謝自然一粒糧食也不吃,已經堅持十三年了。晝夜睡臥,兩個膝蓋上忽然出現了印痕,比人間的官印小,四框內空隙中好像有六個古篆字,明亮得像白玉。
“今年正月,其印移在兩膝內,並膝則兩印相合,分毫無差。又有神力,日行二千里,或至千里,人莫知之。冥夜深室,纖微無不洞鑑。又不衣綿纊,寒不近火,暑不搖扇。人問吉凶善惡,無不知者。性嚴重深密,事不出口,雖父母亦不得知。”
794年,唐德宗貞元十年正月,那個印痕移到兩膝內,把兩膝並上,兩印痕就合到一起,分毫無差。又有了神力,每天走二千里,有時走一千里,卻沒有人知道她走了。在漆黑的夜晚幽暗的室內,再細微的小事也無不洞察如鏡。又不穿新絲棉絮,寒冷也不靠近火,暑天也不搖扇。人們問她吉凶善惡之事,沒有她不知道的。她性情嚴肅,深守秘密,事情不隨便出口,即使父母也不知道。
“以李堅崇尚至道,稍稍言及,雲:'天上亦欲遣世間奉道人和之,俾其尊明道教。'又言:'凡禮尊像,四拜為重,三拜為輕。'”
因為李堅非常崇尚道教,才稍稍對他說一點。她說:“上天也想要使人世間信奉道教的人追隨,使他們尊崇道教。”又說:“凡是給尊像行禮,以四拜為重,以三拜為輕。”
“又,居金泉道場,每靜坐則群鹿必至。又云:'凡人能清靜一室,焚香諷《黃庭》、《道德經》,或一遍,或七遍,全勝布施修齋。凡誦經在精心。不在遍數多。事之人,中路而退,所損尤多,不如元不會者。慎之慎之!人命至重,多殺人則損年夭壽,來往之報,永無休止矣。'”
又及,居住在金泉道場,每當她靜坐的時候群鹿就一定到來。又說:“凡是人們能夠在一間清淨的屋子裡,焚香誦讀《黃庭》、《道德經》,或一遍,或七遍,全勝過布施修齋。凡是誦經,全在精心,不在遍數多少。奉道之人,中途而退,所受到的損失更多,不如原來就不信的人。千萬謹慎啊!人的生命最重要,多殺人就會損年折壽,一來一往的報復,永遠沒有休止啊。”
“又每行常聞天樂,皆先唱《步虛詞》,多止三首,第一篇、第五篇、第八篇。《步虛》訖,即奏樂,先撫雲璈。雲璈形圓似鏡,有弦。凡傳道法,必須至信之人。”
每次出行經常聽到天上的音樂,都是先唱《步虛詞》,最多只唱三首,第一篇、第五篇、第八篇。唱完了《步虛詞》,就奏樂,先撫雲璈。雲璈的形狀似圓的鏡子,有弦。凡是傳道法術,必須是虔誠至信之人。
“《魏夫人傳》中,切約不許傳教,但令秘密,亦恐乖於折中。夫藥力只可益壽,若升天駕景,全在修道服藥。修道事頗不同,服柏便可絕粒。若山谷難求側柏,只尋常柏葉,但不近丘墓,便可服之,石上者尤好。曝幹者難將息,旋採旋食,尚有津潤,易清益人。大都柏葉、茯苓、枸杞、胡麻,俱能常年久視,可試驗。”
《魏夫人傳》中,嚴格約束不許隨便傳教,但命秘密進行,也是害怕乖巧而半途而廢。藥的力量只能增加壽命,至於升天駕馭天空,全在於修道服藥。修道的情形很不同,服食柏葉就能絕粒。如果山谷中難以找到側柏,只有尋常的柏葉,只要不靠近墳墓就可以服用,生長在岩石上的更好。曬乾了的難下嚥,可一邊採一邊吃,柏葉中還有汁液,容易使人清爽獲益,大體上說,柏葉、茯苓、枸杞、胡麻,都能常年見到,可以試驗。
側柏,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枝、葉有小毒,人、畜中毒引起腹痛、腹瀉、噁心、嘔吐、頭暈、口吐白沫,有時發生肺水腫、強直性或陣攣性驚厥、循環及呼吸衰竭等症狀葉提取物有中樞鎮靜作用。
“修道要山林靜居,不宜俯近村柵。若城郭不可,以其葷腥,靈仙不降,與道背矣。煉藥飲水,宜用泉水,尤惡井水,仍須遠家及血屬,慮有恩情忽起,即非修持之行。”
修道要在山林中清靜之地居住,不宜鄰近村寨,至於城郭就更不可以了,因為那種地方有葷腥,靈仙不會降臨,且與道行相違背。煉藥用水,應當用山泉之水,最討厭井水,還必須遠離家庭和血緣之親屬,顧慮有恩情之念忽起,即不符合修行持道的行為。
“凡食米體重,食麥體輕。辟穀入山,須依眾方,除三蟲伏尸。凡服氣,先調氣,次閉氣,出入不由口鼻,令滿身自由,則生死不能侵矣。”
凡是吃米的人身體就重,吃麥的人身體就輕。辟穀必須進入深山,必須依照以上眾方法,除去三蟲伏尸。凡是服氣,首先是調氣,其次是閉氣,氣的進出不通過口鼻,令其全身自由行走,則生死就不能侵害了。
辟穀,不吃五穀,方士道家當做修煉成仙的一種方法。又稱“卻谷“、“斷谷”、“絕谷”、“休糧”、“絕粒”等。
三蟲伏尸,《本經》又曰強骨髓,則固益液滋陰之正旨,三蟲伏尸,即血枯液燥之勞瘵,甘寒清潤,原以滋燥澤枯,是以治之。
服氣,又稱“食氣”,“行氣”,指呼吸吐納鍛煉,以呼吸為主,語見稽康《養生論》:“呼吸吐納,服氣養身。”
調氣,用藥物治療氣滯、氣逆的證候,使氣暢利平順而恢復正常狀態,實際包括理氣法的行氣、降氣。
閉氣,吸氣滿後,剎那間閉住呼吸,並全身用力,牙扣住,腳趾抓地,肛門用力收縮。
“是年九月,霖雨甚,自然自金泉往南山省程君,凌晨到山,衣履不濕。詰之,雲:“旦離金泉耳。”程君甚異之。”
794年九月,陰雨連綿,謝自然從金泉前往南山探望程程太虛,凌晨到達,而衣服和鞋子卻沒有沾濕。程太虛詰問她,說:“我是白天離開金泉的呀!” 程太虛也覺得這事很奇怪。
“十一月九日,詣州與季堅別,雲:'中旬的去矣。'亦不更入靜室。二十日辰時,於金泉道場白日昇天,士女數千人,咸共瞻仰。”
794年十一月九日,謝自然到州里去向刺史李堅告別,說:“中旬我一定要走了。”也不再進入靜室。十一月二十日辰時,謝自然在金泉道場白日昇天,幾千士女全都一起瞻仰。
“祖母周氏、母胥氏、妹自柔、弟子李生,聞其訣別之語曰:'勤修至道。'須臾五色雲遮亙一川,天樂異香,散漫彌久。所著衣冠簪帔一十事,脫留小繩床上,結系如舊。刺史李堅表聞,論褒美之。”
她的祖母周氏、母親胥氏、妹妹謝自柔、弟子李生,聽到了她訣別之語:“勤懇修煉才能得道。”不一會兒,五色雲綿延遮蔽了整個山川,天上的仙樂和奇異的香氣,散佈瀰漫了很久。謝自然平時所穿戴的衣冠簪帔十件,都脫下留在小繩床上,系的結扣像原來一樣。刺史李堅上表把這事上奏唐德宗李適,皇帝下詔書褒揚讚美了她。
“李堅述《金泉道場碑》,立本末為傳,雲:'天上有白玉堂,老君居之。殿壁上高列真仙之名,如人間壁記。時有朱書注其下云: '降世為帝王'或為'宰輔'者。'”
李堅在金泉道場立了《金泉道場碑》,撰寫從頭到尾敘說為謝自然得道升天傳記,說:“天上有座白玉殿堂,太上老君住在那裡,殿堂的牆壁上高高地排列著真人仙人的名字,像人間的壁記一樣,不時有朱筆在名字之下注:'降世為帝王'或'為宰輔'一類的話。”
“又,自然當升天時,有堂內東壁上書記五十二字,雲:'寄語主人及諸眷屬:但當全身,莫生悲苦,自可勤修功德。並諸善心,修立福田,清齋念道,百劫之後,冀有善緣,早會清原之鄉,即與相見。'其書跡存焉。” (出《集仙錄》)
又及,謝自然升天的時候,堂內東牆上書寫一樣一段話:“寄語家中主人及諸位眷屬,但當我還全身在生,不要感到悲傷痛苦。自已也可勤修功德,並付諸善心,修立福祉心田,清齋念道,百劫之後,冀圖有善緣,早日相會於清原之鄉,皆時即可相見。”那些字跡還保存在那裡。(出於《集仙錄》)
(四)
《太平廣記》,全書五百卷﹐目錄十卷。由李昉﹑扈蒙﹑李穆等奉宋太宗之命,於太平興國二年(977)至太平興國三年(978)編纂而成,故定名為《太平廣記》。
李昉(925——996),字明遠,深州饒陽(今河北饒陽縣)人,後漢幹佑年間(948)進士,官至右拾遺、集賢殿修撰,後周集賢殿直學士、翰林學士,宋初為中書舍人,宋太宗時任參知政事、平章事,雍熙元年(984年)加中書侍郎。至道二年(996年)去世,諡文正。宋代著名學者,著有文集五十卷,(《宋史》本傳),又奉敕撰《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太平廣記》等書,並行於世。
扈蒙(915——986),字日用,幽州安次人,少以文學名。晉天福中(940左右)舉進士第。入漢為鄂縣主簿,仕週為右拾遺,直史館,知制誥,宋初由中書舍人遷翰林學士。後充史館修撰。開寶中(971左右)與李穆等同修五代史。又與李方等同編文苑英華,詳定古今本草,雍熙三年被疾,以工部尚書致仕,卒,多著述,作有鰲山集二十卷,《宋史本傳》行於世。
李穆(928——984),字孟雍,開封武陽(今河南西平)人,周顯德初以進士,為郢、汝二州從事,太平興國中拜左諫議大夫,參知歐事,善篆、隸,工丹青,卒年五十七。《宋史本傳、圖繪寶鑑補遺》
《集仙錄》,《墉城集仙錄》,紀古今女子得道昇仙之事,唐杜光庭集。道教神仙傳記。原為十卷,共錄女仙一百另九人,現已佚。
杜光庭(850——933),字賓聖(一云賓至),號東瀛子,處州縉雲(今屬浙江省)人(一曰括蒼人,或云京兆杜陵人)。青少年時代,勤奮好學,博覽群書,為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學者,唐懿宗朝應九經舉,賦萬言不中,乃棄儒入道,師事天台道士應夷節,為司馬承禎五傳弟子,對漢天師、陸修靜撰《道門科教》考定真偽,條列始末,為天下道流遵行。
鄭畋薦其文於朝,唐僖宗召見,賜以紫服像簡,充麟德殿文章應制,為道門領袖。中和元年(881),隨唐僖宗避難成都,遂留於蜀,受到前蜀高祖王建賞識,命為太子元贗之師。永平三年(913),為金紫光祿大夫、左諫議大夫、封蔡國公,進號廣成先生。通正元年(916)遷戶部侍郎。幹德五年(923),後主王衍受道籙於苑中,以杜光庭為傳真天師、崇真館大學士。不久,杜光庭隱於青城山白雲溪。嘗建飧和閣,奉行上清紫虛吞日月氣法。
杜光庭學識淵博,攻讀有方。他精通儒、道典籍,又對道教作過不少實地調查,生平著述極豐。收入《正統道藏》的有二十七種,《全唐文》收有三百二篇(其中《歷代崇道記》亦見於《正統道藏》,可知有所重複)。主要有《道德真經廣聖義》五十卷,《道門科範大全集》八十七卷,《太上黃籙齋儀》五十八卷,《廣成集》十七卷,《序太上洞淵神咒經》二十卷,《道教靈驗記》十五卷,《神仙感遇傳》五卷,《墉城集仙錄》六卷,《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一卷,《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說常清靜經註》,《歷代崇道記》一卷,《太上宣慈助化章》五卷,《集陸修靜、張萬福、李景祈、留用光、蔣叔輿等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五十七卷,以及其它齋、儀、表、序、記、傳、頌、贊等等。對道教的教理教義、神話傳說、齋醮科儀等,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闡發,不僅反映了他所處時代的道教面貌,為道教文化史上一位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
關於謝自然“白日飛升”的記載,文獻資料廣泛,有人以“謝自然”檢索《四庫全書》,結果涉及圖書約八十種,計一百一十四卷,出現一百五十三次。這些文獻既有官修史書,又有野史筆記;既有地方圖誌,又有道教典籍。
在這眾多的文獻記載中,見諸正史的只有果州剌史李堅撰寫的《東極真人傳》。據《新唐書》誌第四十九藝文三載:“李堅《東極真人傳》一卷,果州謝自然。” 據《宋史》志一百五十八藝文四:“李堅《東極謝真人傳》一卷”。
這也許是最早記載謝自然“飛升”的著作。但是,李堅《東極真人傳》一卷以及無名氏所撰《謝自然別傳》三卷皆已失傳。
但是,其內容應該已被《集仙錄》、《續仙傳》和地方誌所採取。如嘉慶《南充縣志》中的《謝自然傳》,長達數万字,也應是《集仙錄》之中的《謝自然傳》翻版。
據曹學佺《蜀中廣記》卷二十七記載:“金泉山,《方輿志》雲,在城西果山之足。《唐書》:貞元十年,謝真人名自然於縣界金泉紫極宮白日上升。郡郭是夕有虹霓雲氣,萬目共睹。”
曹學佺(1574——1646年),字能始,號雁澤,又號石倉居士、西峰居士,侯官縣洪塘鄉(今福州市區)人,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進士,授戶部主事,改為南京添注大理寺左寺正,萬曆三十七年(1609),任四川右參政。隆武二年(1646),力主隆武帝親征,收復失地。因年邁不能從行,捐銀萬兩助餉,九月十七日清兵攻陷福州,自縊於西峰裡府第,清幹隆十一年(1746)追諡“忠節”。罷官家居二十餘年,著述三十餘種,詩文總名《石倉全集》,已佚,其中《石倉十二代詩選》被編入《四庫全書》。
據《太平御覽》卷一六七載:“《唐書》曰,貞元中,謝真人於郡中之紫極宮上升,萬目所睹,郡郭是夕處處有虹霓雲氣。”
據《太平寰宇記》卷八十六載:“謝真人祠,《唐書》,真元十年謝真人名自然於縣界金泉紫極宮白日上升。郡郭是夕有紅霓雲氣之狀,真輕舉萬目之所睹焉。”
對於韓愈《謝自然詩》的理解,長期以來一直存在很大的差異。謝自然“白日飛升“的消息傳到長安,韓愈作《謝自然詩》以紀其事。然而契嵩、黃震、洪邁等學者則認為,韓愈此詩意在批判異端,否定飛升的真實性。契嵩直言:“韓子前作《謝自然詩》,而譏斥神仙異端者語句尤厲。”黃震《讀韓文詩》:“謝自然詩,指其輕舉之事為幽明雜亂,人鬼相殘,不知人生常理而棄身。卓哉!正大之見乎!”
契嵩(1007——1072) ,俗姓李,藤州鐔津人(今廣西藤縣)人,北宋名僧,著《原教》、《孝論》等十多篇,力陳佛教的“五戒”、“十善”與儒家的“五常”義理相通,駁排佛之論,又著《禪宗定祖圖》、《傳法正宗記》等,對禪宗史有較大影響,觀察李公謹奏請賜紫方袍,開封府尹王仲義復奏,請詔付傳法院將其著述編次入藏,賜號明教大師,又校定《六祖壇經》,並著《六祖法寶記敘》。後人集其論著、書啟、敘記、詩歌、碑誌為十九卷行世,題為《鐔津文集》。
黃震(1213——1281),字東發,世稱於越先生,身後又稱“文潔先生”,浙江餘姚(今慈溪)人,南宋末年重要哲學家,以批判理學著稱,東發學派的創始人。
而另一些學者則認為,韓愈此詩是為了證明謝自然飛升的真實性,且告訴人們學仙輕舉的可能性。如北宋《南窗記談》(作者佚名)說:“秦漢以來,方士言神仙,莫不白日飛升,後世小說所載,往往而然。人未嘗有目見之者,難以必其有無,惟韓文公詩,敘謝自然事曰……,據此等語,則自幼學仙,而致輕舉,眾所共見者,昭然不巫。” 而呂希哲更是明確地說:“吾讀韓氏謝自然詩,然後知有神仙也。”
呂希哲(1039——1116),字原明,先世為萊州人,後居家壽州,少從焦千之、孫復、石介、胡瑗學;復從程顥、程頤、張載遊,聞見益廣。以蔭入官,有賢名。北宋元佑中,為崇政殿說書,導帝以正心誠意為本。徽宗時,改光祿少卿。力請外,以直秘閣知曹州。遭崇寧黨禍,奪職知相州。罷為宮祠,寄寓淮泗間十餘年,卒。著有呂氏雜記二卷,《四庫總目》傳於世。
南宋王儔也看出韓愈在某種程度上持懷疑態度,便賦詩《謝自然》:
頗怪韓夫子,猶疑謝自然。至今成福地,自古有神仙。
王儔(?——1130),字尚友,平陽人,南宋幹道中知樂至,亷潔謙恭,寬民嚴吏,民立生祠祀之。以通判真州權通判廣德軍,宋高宗建炎四年,叛卒戚方陷廣德時不屈死,《宋史》卷四五三有傳:王儔,以通判真州權通判廣德軍。建炎末,盜戚方既為劉晏所破,引兵欲趨宣城,道過廣德,入其郛。儔不屈,與權判官李唐俊、權司法潘偊、權知廣德縣韋績、權丞蔣夔皆死。後贈儔二官,唐俊等皆京秩,錄其家一人。
(五)
關於飛昇之事,古來就有。如我縣(江西寧都)城郊迳口張麗英於西漢年間在翠微峰(金精山)飛昇成仙,翠微峰從此闢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五。
據晉干寶《搜神記》載:“金精金星之精也,相傳漢時寧都縣張姓者名金華,生女曰麗英,生禀端相,能先事言民間休咎。去縣之西北十五里,有山律萃嵬然一方。年十五,入山修煉,遂得道。長沙王吳芮聞而聘焉,麗英弗許,乃升山之高處,如曰:'山有石室,中通洞天,若能鑿之,當相見也。'芮大發兵攻鑿,即通,見女乘紫雲在半空,語曰:'吾為金星之精,特降治此山耳'。言訖而去。後人因名其山曰。”
至於辟穀,更是屢聞不鮮。在我縣翠微峰山脈的蓮花山上,有一座晉代青蓮古剎,現有一位女尼,名釋宏青,曾在專家嚴格監護下,從1991年元月13日開始,創造了一千二百余天粒米不進的辟穀記錄,“中國農民”雜誌記者曾兩次專訪其人其事。
釋宏青,俗姓溫,名帶娣,1968年9月出生於於都縣羅坳鎮古樟村一個農民家庭。從小聰明伶俐,在校學習成績優良,在家經常主動幫母親做家務事。父母十分疼愛。因是“胎裡素”,出生後也一直吃素,其母親認定女兒與佛有緣,於1976年初夏,到贛州海會寺,拜謁時年八十高齡的崇鑑大法師。大法師慧眼說:“善哉善哉!佛渡有緣人,此女甚具慧根,實與佛門有緣。”便取法名為釋振進。
釋振進先為居士,初中畢業後除了農忙時節在家,其餘時間都到海會寺侍奉師父至1990年崇鑑大師圓寂。
臨終前,師父一再叮囑釋振進:“我走後,切記寧都蓮花山是你唯一的去處,那裡的青蓮寺,當名揚四海,光大佛門。若不遵師命,稍有妄念,你走到哪裡就會病在那裡!”是年初秋,釋振進秉承師命,來到寧都縣蓮花山青蓮寺,向住持寬勝詳細講述自己出家的經過,和崇鑑法師的遺命,要求收她為徒,寬勝師當眾宣布收下釋振進為徒弟,並更法名為釋宏青。1991年9月,釋宏青遵師父指示,獨自一人前往江西省永修縣雲居山受戒,正式削髮為尼。
謝自然,就是作為道教的名人,亦將與道教長存史冊
---------------------------
太乙救苦天尊,通稱東極青華上帝,簡稱太乙天尊、救苦天尊,是道教尊神,又稱尋聲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等,道教經典記太乙天尊居「東方長樂世界」妙嚴宮(「嚴」或作「巖」),可引渡受苦亡魂往生,一如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對於積德行善、曉道明玄而功德圓滿之人,太乙救苦天尊亦能「乘九獅之仙馭,散百寶之祥光」,接引其登天成仙。
誕辰為舊曆十一月十一日,農曆八月九日下降救苦救難,稱元成節。
稱號
道教以太乙天尊大慈如父,又居於「東方妙嚴宮」,故尊稱其為「東極青華上帝」或「東宮慈父」。
《太一救苦護身妙經》說太乙天尊「此聖在天呼太一福神,在世呼為大慈仁者,在地獄呼為日耀帝君,在外道攝邪呼為獅子明王,在水府呼為洞洲帝君。」
在山海各險遇難,只要虔誠誦念「太乙救苦天尊」聖號,即可「解憂排難,化凶為吉」。故曰「尋聲救苦天尊」。
源流
與先秦時楚國流行的東皇太一神信仰有關,一般認為是東王公的化身,至於究竟成型於何時,難以有確定的時間,但大抵可以確定在六朝中晚期,甚或東漢時已經存在。,在唐代初期至宋代初期太乙救苦天尊也同時影響到佛教淨土宗的發展,如唐初藏川撰抄的《佛說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其中地獄救贖做七、百日修齋之說,乃出自道經《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緣經》卷八〈生神品第十九〉。
形象
太乙救苦天尊一般造像有兩種
道君像,如《太乙救苦護身妙經》說:天尊足躡蓮花,圓光照耀,手執柳枝淨水,九頭獅子左右從隨,口吐火焰,繞於身形。 又如唐朝杜光庭編《道教靈驗記》第一卷《城南文銖臺驗》中說,太乙天尊端坐於九色蓮花,九色蓮花下有九頭獅子口吐火焰,簇擁寶座,頭上環繞九色神光,放射萬丈光芒[1]。又《青玄濟煉鐵鑵施自全集》稱祂:身騎獅子,手持楊柳蘸灑瓊漿,以救苦度亡。《上清靈寶大法》亦說:「東極青玄上帝太乙救苦天尊,騎九頭獅子,化號十方救苦天尊,以度鬼魂。九頭獅子吼聲,能使地獄門開。 」這裡就把太乙救苦天尊的光耀、殊勝的形像生動的刻畫了出來:或於九色蓮花之上,或騎著寶座九頭獅子;手中拿著柳枝、淨瓶或金劍,端莊、威嚴,祥光閃閃,其手中所持的柳枝淨水,是醫治世人疾病的仙藥符水。現今人們所見的太乙救苦天尊,大都是這樣的形象。今存世最早的救苦天尊石刻造像,為四川安岳玄妙觀第62號「救苦天尊乘九龍」龕,鑿造於唐開元十八年(730)。[2]
鬼王像或稱普渡公像。這類神像分三種為紙紮、繪畫、與塑像。其中大多為紙紮的大士爺像,多於中元節期間製作,造型多是頂生二角、青面獠牙,口中吐火或伸出長舌,身著戰甲,手持普渡令旗,高大威武,頭上還有一尊天尊像,代表祂是太乙救苦天尊所化現的鬼王。圖繪的一般為科儀中使用,造型與紙紮的神像相似但大多赤裸上身而不持有令旗,而泥塑或木雕的神像則一般頭上無天尊像。
神職
太乙天尊有無限化身,四處救苦救難。據《太乙救苦護身妙經》說:「東方長樂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乙救苦天尊化身如恆沙數,物隨聲應。或住天宮,或降人間,或居地獄,或攝群邪,或為仙童玉女,或為帝君聖人,或為天尊真人,或為金剛神王,或為魔王力士,或為天師道士,或為皇人老君,或為天醫功曹,或為男子女子,或為文武官宰,或為都大元帥,或為教師禪師,或為風師雨師,神通無量,功行無窮,尋聲救苦,應物隨機。」 《漂放蓮燈集‧放生咒》曰:「天羅神,地羅神,慧劍出鞘斬妖精,一切災難化為塵,尋聲救苦解救羅網苦辛,太乙救苦天尊救苦救難度眾生。」
另外,太乙天尊誓願廣渡亡魂,使其往生太乙天尊所居的「東方長樂世界」,故業障深重的地獄罪魂,咸求「太乙天尊」超度。相傳民間的《拔度血湖寶懺》就是太乙天尊傳授的。
大型道教宮觀,一般都有奉祀太乙救苦天尊。民間則在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等祭祖時機,或作醮、超度等法事方奉祀太乙救苦天尊造像、神位或香火。
太乙救苦天尊信仰,於中元節得到極大的發揮,道教甚至認為太乙天尊化身「面燃大士羽林監齋普渡真君」,人稱「大士爺」或「普渡公」,主宰諸鬼,護佑冥、陽兩界。平時居沃焦之山下,為陰間諸鬼之統帥,在地官大帝赦罪之月,負責中元節監督亡魂享領人間香火事宜。
道教超度科儀中以太乙救苦天尊為主神者,名目繁多。如 《太乙救苦天尊說拔度血湖寶懺》、《靈寶煉度》、《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九幽燈儀》等等。
如《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為例:由一道長扮演太乙救苦天尊,端坐高臺正中。諸道士扮演眾仙弟子,立於兩側。天尊(道長飾)用團扇扇三下,以寶劍(或鐵拐杖、玉如意等法器)敲三下,義為天尊滅地獄之火,以法器破地獄之門,引鬼魂出離地獄,後開始為眾仙、地獄鬼眾與悠遊人世之亡靈講經說法,天尊說法畢,則遣眾仙跳下虛空(飾演的道士們各持法器,跳下高台滿場跳躍),意是拯救四方鬼魂與信徒之祖先。此時天尊作法,並用柳枝或桃枝等,蘸金瓶中的甘露法水灑下(也有改為丟擲糖、餅,供信徒拾取),代表著施食餓鬼眾並超度其出離地獄[5][6]。
文學作品
西遊記
吳承恩《西遊記》中,天尊形象是雍容華貴的。天尊所乘的獅子九靈元聖,曾經下凡搗亂唐三藏取經,於是齊天大聖孫悟空出面尋訪天尊:「太乙救苦天尊聽得,即喚侍衛眾仙迎接。迎至宮中,只見天尊高坐九色蓮花座上,百億瑞光之中,見了行者,下座來相見。」以「九色蓮花」、「百億瑞光」來描繪太乙救苦天尊。
封神演義
主條目:封神演義角色列表 § 太乙真人
《封神演義》中太乙天尊,號太乙真人,是哪吒的師傅,曾經幫助李靖而以九龍神火罩煉化前來尋仇的石磯娘娘,之後又幫助死去的哪吒以蓮花化身復活,法力高強,後支持姜子牙,對武王克殷的伐紂戰爭,也有很大貢獻。
群仙破天門
在評書《群仙破天門》中為主角楊宗英的師傅。
太乙救苦天尊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tinyurl.com/y628y6pp
絕食辟穀-辟穀不是「絕食」-辟穀又叫卻谷、卻粒、絕谷、去谷、斷谷等,其實是古人修煉的一種方法,也是古人養生、療疾的手段之一,但並非常人以為的「絕食」,更不是單純的不吃五穀!
《莊子·逍遙遊》記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描述了不食五穀但注重呼吸和飲露的人註定不會簡單。
《洗髓經》有「食少而服氣,乃得享天年」之說,說明辟穀有延年益壽的作用,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措施之一。
《史記·留侯傳》:「張良性多疾,即導引不食谷。」說的是以導引辟穀作為治療疾病的方法。
古人的辟穀與現代人通常以為的「絕食」真的不是一回事。傳統的辟穀分為服氣辟穀和服藥辟穀兩種主要類型。服氣辟穀主要是通過絕食、調整氣息(呼吸)的方式來進行,是一種凈化身心的鍛鍊方法。它可以消除體內多餘的瀦留物和毒物,從而減輕身心負擔,提高軀體的采攝吸收功能。
服氣又稱「食氣」、「行氣」。嵇康《養生論》曰:「呼吸吐納,服氣養身」,意思是通過呼吸吐納鍛鍊,達到五臟氣血通順身心舒暢之目的。因此辟穀多久是很有講究的,不可以隨意地就不吃,真的不是那麼隨意地盲從地挨餓幾天那麼簡單的事。
辟穀自古就是延所益壽的養生術,但辟穀不是絕食,更不是現代人的那種簡單而直接的挨餓。古代的辟穀其實是很有講究的,有前期的準備、中間的過程和後期的回谷,有一套完整的方法,直接挨餓的話,反而背離了古人的辟穀養生原則,反而損害健康。
古人的辟穀與現代的飢餓有著本質的區別。辟穀的前提是必須精滿氣足,只有精滿氣足方能達到氣滿不思食的境界,有著豐富辟穀經驗的道家認為:氣滿不思食方可辟穀,而思食者則是辟穀的方法不對。
古人在辟穀時講究的是:一定要在正確的指導下進行服氣、吞氣、靜坐冥想、叩齒、咽津和吸收能量;辟穀養生時,應該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因人而異地辟穀,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教條模仿,須根據不同人的實際情況制定辨證的辟穀養生方案,即辟穀養生應由淺入深,逐漸提高和量力而行。
辟穀服氣其實是在逐漸減食的同時,漸次加強服氣,將體內宿便、留毒出體外。
服藥辟穀則是在不吃主食(五穀)的同時,通過攝入其他輔食(堅果、中草藥等),對身體機能進行調節。
古人在辟穀時,真的並非是絕食,而是不吃五穀,而且更多的是服藥辟穀,辟穀者每天會服用特製的藥丸,而藥丸的主要成分為豆類、茯苓、紅棗、白朮、蜂蜜、枸杞、黃精、黑芝麻、松脂等有蛋白、有碳水化合物、還有其他營養成分的,這些藥材又都是溫性的益氣之物居多,因此,食用之前必須慎字當頭,慎吃、少食,同時配上堅果類,既可消除飢餓感,又替代正常膳食,還保障了基礎代謝和營養需求,即特定的限食和調理。
《內經》認為,脾主生化,五穀進入人體後,通過脾的動化為人體所需的氣血精津,但若進食過多,則如《內經》所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有準備地辟穀,則可以祛除身體內的不利於健康的瀦留物(如痰濕),從而使軀體恢復自身的新陳代謝能力,使自身的調節力、凈化力得以修復,使機體重校報恢復和保持陰陽平衡。
"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因此是否可以辟穀要看是否精滿氣足、具體的辟穀的天數更應該權衡定奪,辟穀後的復食,也需漸進進行,不可以一下子吃得過多或過頻,更不可吃撐。脾胃乃後天之本,必須了解自己的脾胃和尊重脾胃的喜好。
一般來說,剛復食時可以先吃流食或蔬菜湯,再酌情過度到半流質、軟食,注意攝入量的控制,不可吃過七分飽,不能夠攝入過硬的難以消化的食物,更不可攝入過多油膩食物,宜注意清淡飲食,不能夠暴飲暴食,讓人的腸胃有一個適應地過程,一般一周左右過度到正常飲食並請注意飲食多樣化和平衡膳食。
總之辟穀是因人而異的一種方法或手段,為治病而辟穀者,更不可盲從或私自一知半解的情況下盲目辟穀,辟穀的時間也並非時間越長愈好,需辨體科學評估後再實施辟穀,並注意辟穀期間症狀的觀察和應對措施的準備。病重、體弱者如若辟穀,更須慎重和量力而行、適可而止,以免引發或造成不必要的麻煩或讓身體出現意外的狀況。
傳統的辟穀分為服氣辟穀和服藥辟穀兩種主要類型。服氣辟穀主要是通過絕食、調整氣息(呼吸)的方式來進行,其效用目前缺乏科學依據;服藥辟穀則是在不吃主食(五穀)的同時,通過攝入其他輔食(堅果、中草藥等),對身體機能進行調節。辟穀,不少人誇大了它的神奇功效,似乎經過幾個週期的辟穀,絕大多數頑疾都可康復,這顯然與客觀事實不符。 https://bit.ly/2Rw1NNF
道家的辟穀修煉方法
(一)何為辟穀:
辟穀,又稱卻穀、斷穀、絕穀、休穀。是道家特有的一種修煉方法,即是不食五穀和肉類,但並不是不吃任何東西,更不是絕食或不飲不食。明白這一點,可以打消許多人對辟穀的恐懼,消除其心理負擔。
辟穀包括食氣辟穀、丹藥辟穀、丹道辟穀等。
辟穀到一定程度出現不感到饑餓,不進飲食而精力充沛,身體輕快而無不適等效應。
辟穀的修煉層次較高,對治療疾病、強身健體、開慧長功、激發潛能都有相當好的效果。
(二)辟穀的淵源:
辟穀起源於宗教,宗教家們多有為“明心見性”、“體悟真理”而絕食辟穀的。
其中最著名的是釋迦牟尼、摩西、耶穌和穆罕默德,這些聖哲都曾一次辟穀達四十天之久,獲得體力、智力和靈力的飛速躍進,終於悟道。
在中國,西藏密宗的密勒日巴尊者,因學法入山苦修多年,飽受饑寒的煎熬。道家的邱長春真人,在山中修道時,曾大餓七十二次,小餓無數次。他們在渡過這個關口後,成就了崇高的功業。
這樣,辟穀作為宗教家們修行煉道的範例和垂訓,一直流傳下來。如今世界上各教派的信徒,為了促進身心健康,提升靈性,都有定期和不定期的辟穀。
(三)辟穀的類型:
從辟穀現象出現的情況看,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自然辟穀:練功有素者達到一定層次時,或因調節身體需要,人會自然出現厭食、少食甚至不食的狀態。這種情況較少,一經出現堅持的時間較長,同時會出現各種特殊的身體變化和練功效應。
(2)主動辟穀:當練功達到一定層次後,或為了治病的需要,通過一定的練功方法如服氣、導引、按摩、服藥餌等而達到少食或不食的狀態。這種方法在防病治病、養生健身及提高功力中均有較高的價值,但應順其自然,不可勉強。
(3)誘導辟穀:當練功達到一定層次後,身體會出現辟穀時的各種效應,但又不知道辟穀的方法,此時通過修煉有素者的誘導和幫助,便可進入辟穀狀態。這種現象在參加集體練功或聽帶功報告時較易發生。特殊的地磁環境,如名山古剎、千年古樹生長之處,有時也可以誘導人進入辟穀狀態。
(4)被迫辟穀:由於某種特殊的原因,如饑荒、地震、迷路、坍方等,得不到食物供應,被迫停止飲食,引起人體內部功能的重新調節以適應新的環境。
(四)辟穀的適應證:
運用斷食辟穀方法(或者說運用天然中草藥方法攻病)治病,可迅速治療治癒下列疾病:
注意:使用辟穀療法治療疾病時,一定要在專業的人指導下進行,否則可能會出現問題!
胃病、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胰腺炎及膽囊炎、慢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增生、糖尿病、高血壓、低血壓、脂肪肝、高脂蛋白血症、高粘血症、頑固性頭痛、眩暈、神經衰弱、慢性咽喉炎、感冒、視力低下、白內障、絕經期綜合症、痛經、月經不調、便秘、青春痘、臉色灰暗口臭、不孕症、不育症、習慣性流產、盆腔炎、子宮肌瘤、肩周炎、頸椎病、腰椎病、戒煙戒酒戒毒、預防並消除亞健康狀態種種不適症狀等等,都可通過斷食辟穀治療即可徹底治癒。
另外,對於無病者,運用斷食辟穀手段,能夠預防並消除亞健康狀態種種不適病症,尤其是能夠預防腫瘤的發生,而且通過斷食辟穀又能夠改變人的性格,使人的性格變得活潑、開朗、奔放,可以減少睡眠、醒腦開竅、增強智力、增強視力、提高學習工作效率,美容駐顏,益壽延年。
(五)辟穀對於人有著多方面的益處:
1‧辟穀可以激發調動人體的潛在能量。
人體猶如一支軍隊,必須經常不斷地進行訓練、演習,才能使軍隊富有戰鬥力,長期處於渙散、懶惰狀態武器生鏽的軍隊是不堪一擊的。
現代社會為人的生存提供了優厚的生活條件,相當多的人營養過剩,運動量不足,雖然帶著一身重重的脂肪,除了行動不便外,一無所用,走不了幾步路就呼呼喘氣,這樣的人你能說他強壯嗎?
辟穀可以給養尊處優的人們一個絕好的練兵機會,猶如軍隊的戰略總動員。把人的飲食供應停頓後,人要繼續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就必須調用原來儲備的脂肪和糖類,通過氧化來釋放能量。
辟穀可以更新人體的能量儲備,使其保持於備用和可用狀態,強化機體抵抗不良環境的能力。
2‧辟穀可以對身體達到雙向調節作用。
辟穀可以使人的體重保持在正常範圍內,矯正肥胖,矯治消瘦。
辟穀通過切斷飲食供應,消耗掉體內多餘的脂肪,超重者自然可以減肥;辟穀通過清理消化道,增強胃腸的吸收能力,使消瘦者在辟穀後可以充份吸收食物中的營養成份,超瘦者也可以增至正常體重。
辟穀對血壓偏高或偏低者也可使其趨於正常範圍。
3‧辟穀可以改善神經系統的功能。
辟穀可以增強記憶力,加深理解力,強化意志力,培養忍耐力,增強自信心,使人充滿勇氣,抑制欲望。進一步還可開發自身的靈性,了解大自然的真理,啟發特異功能。
4‧辟穀可以清除人體的病源。
人的腸道中長期積聚著宿便,不僅產生腐敗物質,還直接影響胃腸對食物中營養物質的吸收。如果人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功能正常,人吃五穀雜糧,是不會發生營養不良或缺乏各類營養物質的。重要的是看人體能從食物中吸收多少營養成份,而不是看人吃了多少東西。
醫學博士里維爾說過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人類的疾病,多半是因為糞便滯留在腸內所收起的。良好的排泄,就是健康長壽的秘決。”要想徹底改善人體的吸收功能,就必須要清除宿便。但宿便的清除卻不是靠灌腸或服瀉藥所能作到的,唯一的辦法就是辟穀,做一次全身的“大掃除”,徹底清倉才能獲效。
實踐證明,一般人辟穀到第四、五天仍然有大便排出,到第七天時,宿便就會被徹底排淨。排出量多則1800毫升,少則360毫升。
這就是為什麼要求人辟穀一般要堅持七天的道理。宿便的清除,使消化系統的效率空前提高,營養吸收良好,疾病自然會減少。
5‧辟穀可以延長壽命。
美國營養學家馬凱博士,發現老鼠每週禁食兩天,不易生癌,且壽命延長一倍。觀察動物界不難發現,大凡猛獸如老虎、獅子之類,暴飲暴食,食量大者,其壽命並不算長,而像蛇、龜等,一生消耗的食物並不多,但其壽命卻相當可觀,能生存上百年者多矣。
一、辟穀方法
斷穀三天以上定為辟穀,不滿三天作為節食。斷穀三至七天為短期辟穀,八至十四天為中期辟穀,十五天以上為長期辟穀。
二、辟穀層次
1.低層次斷穀:可食用少量瓜、果、藥物,除開水和藥物外不吃人間煙火之食。
2.中層次斷食:只喝水或稍加果汁,蜂蜜等飲料。
3.高層次斷水:不食任何食物,亦不飲水,但需有人護持。
初練辟穀的,可從短期、低層次開始,隨著服氣功夫的提高和辟穀經驗的積累,再逐步延長辟穀時間和提高辟穀層次。
三、辟穀時間
為治病而辟穀者,並非辟穀時間越長、辟穀層次愈高愈好。病重、體弱者辟穀時應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寧願增加辟穀次數,不要一次辟穀時間太長。根據經驗,一般辟穀三至五天即有療效。
為實用而練辟穀者(如野外作業突然斷糧或為渡災荒或為練服所辟穀功夫)可以延長辟穀時間,提高辟穀層次,但必須以身體健康為前提,即辟穀期間不感饑餓,體力、精神如常。
四、道家服氣辟穀功
其功法由服氣辟穀坐功、行功、站樁功和臥功四部分組成。採日精功,採月精功,持咒除病功(功法略)。
五、辟穀進程
辟穀可以循序漸進,如練功十七天辟穀三天,練功十天辟穀五天,練功5天辟穀5天。
辟穀大致有三種形式:
1.經長期練功而出現主動辟穀。
2.經氣功師催化而出現辟穀。
3.為了某種目的的修練而主動辟穀。
值得提倡的是主動辟穀,說辟穀,馬上辟穀,說復食,馬上復食。整個辟穀期間可按日常生活如常進行,工作、學習仍照以往。
六、注意事項
1.服氣是辟穀的前提,練辟穀者必須先練服氣。
2.辟穀層次要逐漸提高,確定辟穀時間要量力而行。
3.低層次的辟穀可吃點水果。
4.辟穀時要儘量避免下蹲,如下蹲後應慢慢立起,睡在床上也要慢慢的起來,不要急速爬起,過分劇烈的動作也要避免。
5.辟穀後舌苔變厚,口中吐臭氣,皮膚也會有酸臭味,小便變黃變濁,無大便或拉稀便如便似醬油狀、柏油狀,這些都是正常現象,是身體排毒的表現。如原來便秘者可服點瀉藥以求把宿疾瀉掉,一般的辟穀腹瀉是不必用藥調治的,毒氣瀉光腹瀉就會停止。
6.辟穀時會有氣衝病竈反應,在正邪相搏之時病會有加生或把隱病激發出來,出現這種現象時要正確理解,不要害怕,有此反應是身體好,氣感強、祛病快的表現。
7.最好在晚上十時正結束辟穀,同時進食少量稀粥,然後立即打坐。這時練功只是放鬆入靜,沒有運用意念,時間愈長愈好。這時打坐效果顯著,有的人辟穀時還無氣感,此時才有氣感。
8.恢復飲食後不要馬上進補,要有三五天的緩慢恢復期後才正常飲食。
9.辟穀者要樂觀豁達,心平氣和,整個辟穀期間都要保持心情樂觀和情緒穩定。
七、關於辟穀的看法和觀點
所言辟穀,古今都極為重視。從實踐中,體會到中國的氣功辟穀具有西方絕食療法的優點而避免了它的缺點。
1.現代醫學表明,短期斷食可能引起一些機體代謝紊亂,而修煉道家的辟穀功,按道家的辟穀功修煉方法辟穀修煉的辟穀者,短期辟穀對機體無明顯損害,也無後遺症。
2.辟穀可降低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對高血脂症和心血管疾病更有積極治療意義。但辟穀時間長短或可能有不同效應。
3.對糖尿病人,辟穀具有降低血糖之作用,但對血糖正常者可維持血糖的穩定。
4.辟穀可使人健美,胖瘦可雙向調節。
5.辟穀可治療多種疾病,包括癌症、B肝等難治之症。
6.辟穀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改善血細胞功能,對人體血清蛋白的比例有較好的調節,因此辟穀具有祛病健身,延年益壽的養生學意義。
7.短期辟穀使血清總蛋白提高,提示辟穀存在著一種特殊之蛋白質合成途徑。
8.古氣功所說“氣足不思食”本意指道家高功夫者內氣充足方可辟穀。無數實踐者的修證表明,無練功史的學人經過短期特殊訓練,也能掌握辟穀功夫,達到辟穀目的。這說明在有經驗的修證者的指導下,道家內功辟穀可在一般群體包括病人中推廣,也說明辟穀在應用上有極大的可能性。
道家內功辟穀功具有西方饑餓療法的優點而避免了它的副作用,與一般氣功相比也有它獨特的效應,其為治療現代文明找到了一種較為理想的方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