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交椅憑什麼賣出了6944萬的天價?
https://kknews.cc/zh-tw/collect/yg5xkqj.html


 《麟堂秋宴圖》為尤子求繪於明嘉靖元年(西元1522年)。此圖在民族音樂界頗為出名,因為畫中有奚琴、蕭管、拍板三種樂器組成的合奏形式。專家學者對於畫中的奚琴很感興趣,因為奚琴的圖像傳世的不多,可惜的是,大部份論述僅限於強調奚琴的形制為龍首、卷頸、二弦、馬尾弓、千金、夾弦演奏等,以此做為二胡由奚琴演化而來的具體證明但對於其他問題則少有論述。
  明朝曾有禁胡詔令:「樂唯式古,不祖夷風,其辮髮、推髻、胡服、胡姓,一切禁止。」從此,胡琴等類的樂器便從「大雅之堂」除名,而《麟堂秋宴圖》人物身穿官服,竟然聆聽奚琴演奏,若非違法犯忌,則證明奚琴在明朝仍然流行,且對於後世的擦弦樂器產生影響。
  圖中奚琴無法看出是蒙蟒皮或板面,但以宴會地點為戶外且與蕭管、拍板合奏這點來看,音量似乎不小。
  另外,在演奏方面,圖中奚琴演奏者左手位置距離千金約一個手掌寬,按指於第二把位處,若畫家忠實的呈現演奏情形,那我們可以說當時的演奏技巧已能換把,其音域可達二個八度以上。
  近來站立演奏胡琴的方式蔚為風潮,並產生正反兩極的意見,由此圖可看出,其實早在明朝即有站立演奏擦弦樂器的習慣,無論坐姿或立姿均為傳統演奏法,可因地制宜。
  由一張《麟堂秋宴圖》可得到許多資訊,端看我們如何解讀,所謂鑑古可以知今也! 
  奚琴出現於唐宋時期,據傳是胡琴的前身,但奚琴蒙的是板面而非皮面,嚴格說來應該稱之為板胡的前身,是否後來演化為蒙蟒皮,目前所知的史料中找不到證據,許多專家學者也尚在探討中。
  奚琴與現有胡琴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琴軫的方向,以現在的觀點來看,頗不合人體工學。但此樂器在現今尚存,韓國的奚琴與台灣南管的二絃皆與古書中的奚琴一致,可謂活化石 https://bit.ly/2Mp0ZLC
由《麟堂秋宴圖》看二胡 @ 二胡琴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bit.ly/2MpsTHr
----------------------
如果你知道《二泉映月》,那我們來聊聊二胡
沒錯,就是二胡!
其實,二胡是「胡琴」這個大家族中的一員。胡琴,是我國廣泛流行的弓弦樂器,包括二胡、四胡、京胡、板胡、墜胡等。
胡琴的演變
唐代:已有擦弦樂器奚(稽)琴存在。
宋代:陳暘《樂書》記載,當時的奚琴形似弦鞀,兩弦之間以竹片軋之。在我國西北兄弟民族中,出現了以馬尾做弓的胡琴。
元代:蒙古族已在祭祀、軍隊裏面普遍使用胡琴。
明代:從《麟堂秋宴圖》中所使用的胡琴來看,已經是卷頸龍首,馬尾琴弓夾於二弦中擦奏,有了千斤,與今天的二胡形制已大體相同了。
《麟堂秋宴圖》
醉後贈王
李白
書禿千兔毫,詩裁兩牛腰。
筆蹤起龍虎,舞袖拂雲霄。雙歌二胡姬,更奏遠清朝。
舉酒挑朔雪,從君不相饒。
胡琴的主要種類
▷二胡◁
因具有兩條弦而得名,俗稱胡琴、南胡、嗡子等,近幾十年始,定名為二胡。其構造由琴筒、琴杆、琴弦、千斤、琴弓、琴碼等構成
二胡發音連綿不斷、強弱變化自然,最接近人聲,有很強的表現力,並能通過一些特殊演奏技法,模仿鳥鳴、馬嘶、馬蹄甚至鑼鼓聲。二胡的演奏技法分為右手功法和左手指法兩類。弓法有:分弓、連弓、頓弓、連斷弓、顫弓等;指法有按音、散音、顫音、滑音等。
過去在民間,二胡常為道士或江湖藝人使用。近代民間音樂家阿炳(華彥鈞)和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對二胡獨奏曲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阿炳創作和演奏的二胡曲有《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
▷板胡◁
「板胡又叫梆胡、秦胡、胡呼、大弦等。因琴筒不蒙皮膜而膠以薄木板,故得板胡之名。
板胡音色明亮高亢,300多年來,多用於秦腔、蒲劇、眉戶、晉劇、呂劇、豫劇、河北梆子、評劇等戲曲和蘭州鼓子、陝北道情等說唱音樂的伴奏。
▷京胡◁
京胡原名胡琴,最早也有「二鼓子」這樣接地氣兒的名字。是京劇的主要伴奏樂器。
京胡的形體比二胡小,發音有力、音色清脆、嘹亮、穿透力很強。百餘年來,我國京劇界出現了梅雨田、徐蘭沅、楊寶忠、李慕良等著名琴師,積累形成了【五字開門】【夜深沉】等著名京劇曲牌。
二胡的代表曲目
二十世紀上半葉
《二泉映月》是民間音樂家阿炳(華彥鈞)的作品
在楊蔭瀏為阿炳錄音並詢問該曲曲名的時候,阿炳曾說這首曲子由道樂而來,可以叫做《依心曲》。是楊蔭瀏為這首曲子定名為《二泉映月》,因為無錫惠泉山有一個「天下第二泉」,是阿炳經常賣藝的地方。
如果按照阿炳的原意,這首二胡曲應是他人生態度的表達,是他雖然一生坎坷但始終追求光明與美好的信念詮釋。
《光明行》這是劉天華的代表作品之一
為二胡曲的創作別開一生面,創作手法上,中西曲式結構運用得已很自如。華彥鈞、劉天華也成為近現代音樂史上二胡藝術發展里程碑的兩位代表人物。
二十世紀下半葉
優秀作品不斷湧現,移植改編的優秀樂曲有劉明源的《河南小曲》,黃海懷的《江河水》,以及《賽馬》《藍花花敘事曲》《三門峽暢想曲》《豫北敘事曲》《長城隨想》《第一二胡狂想曲》等。https://bit.ly/2JUDvMs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mo/culture/j5pgp.html


請注意,「折疊椅」不是「新」玩意兒,「折疊椅」的名稱也不是「新」名詞。明嘉靖元年(1522年)‧尤子求繪的《麟堂秋宴圖》圖中人物所坐之椅就是「直後背交椅」(宋朝留傳下來交椅的靠背設計有兩種,一為圓後背交椅,一為直後背交椅);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王圻與兒子王思義所著之有如現在百科全書的類書《三才圖會》裡就有稱為「折疊椅」的畫-古時,東漢以前是沒有椅子的(千萬別被某些戲劇給呼嚨了),席地而坐就像是現在韓國古裝劇裡演的一樣,皇宮之中也只有矮桌,沒有椅子。感謝胡人,否則跪坐是件很累人的事呢  https://bit.ly/2JUHF6P


腳椅交叉可折疊的叫「交椅」,那椅腳沒有交叉,不能折疊的又叫做什麼呢?說個故事:話說南宋的宰相秦檜,每每坐於如板凳的「胡床」上時,他的項上腦袋總習慣往後仰,一仰,頭巾就會掉落於地,於是,當時的首都市長吳淵逮到這個拍馬屁的機會,機靈地將「胡床」加上靠背,之後這「馬屁椅」就成了中國唯一用官銜命名的椅子,叫「太師椅」。【宋‧張瑞義《貴耳集》: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來只有栲栳(竹製或柳條製的盛物器,又稱巴斗)樣,宰執侍從皆用之。因秦師垣宰國忌所,偃仰,片時墜巾。京伊吳淵奉承時相,出意撰制荷葉托首四十柄,載赴國忌所,遺匠者頃刻添上。凡宰執侍從皆用之。遂號太師樣。】「太師椅」,古時象徵身份地位是特色,椅腳也不再是交叉狀,無法折疊¤關於「交椅」改成「太師椅」的記載,還有 a 宋‧陶榖《青異錄·逍遙座》:「胡床施轉開以交足,穿便條以容坐,轉縮須臾,重不數斤。相傳明皇行幸頻多,從臣或待詔野頓扈駕,登山不能跛立,欲息則無以寄身,遂創意如此,當時稱「逍遙座」,之後有了另一個名稱叫太師椅。」;明朝皇帝到處游玩,攜帶可折疊的椅子,真方便,「逍遙座」多棒的名字,改成了「太師椅」 https://bit.ly/2JUHF6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