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仇英繪畫《南都繁會景物圖卷》 https://bit.ly/2QGnCcW
仇英 《南都繁會景物圖卷》 絹本設色 44×350厘米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仇英 南都繁會景物圖卷 絹本設色 44×350厘米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仇英《南都繁會景物圖卷》_描繪秦淮河兩岸風貌的——南京版、清明上河圖。
《南都繁會景物圖卷》又名《南都繁會圖》,因真實地反映了明朝舊都南京市井情形,一直享有「南京本土的《清明上河圖》」之盛譽。該圖屬國家一級保護文物,畫面多處損傷,模糊不清,一直藏之高閣。為開發秦淮河文化資源,秦淮河建設指揮部兩赴北京,請國家博物館技術部拍照片剪輯掃描,才使我們一睹「真容」。
南京是商業廣告的先祖,是傳統廣告「龍燈」的發源地,是早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源地。畫面展現的「南教坊司」和戲台樣式,說明崑曲的歷史可以往前再追溯300年。沿河密布的澡堂子和茶舍,表明「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水文化,至少已有600年……秦淮河沿岸有遠比夫子廟「六宮粉黛」更恢弘、豐富、大氣的市民文化、商業文化,這對挖掘和打造明文化歷史資源,提升南京歷史地位和國際地位,怎麼評價也不過分。
畫中描繪的是中國明朝晚期的陪都南京城市商業興盛的場面。晚明時期的南京城究竟是什麼樣子?當時的人們又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千年流淌的秦淮河,如一部浩瀚的大書見證了六朝古都的興衰沉浮。從運糧河口到三汊河,15.6公里外秦淮段,周處台、芥子園、朱雀航、長干里、古鳳凰台、賞心亭、石頭城……沿河竟散落了100多個文化遺址,270多個典故紀聞,其中最豐富最集中的在明朝。但600多年的風風雨雨,大多歷史遺存已難覓影。作為明「故都」的秦淮河兩岸,當時城市布局、經濟發展、市民生活究竟是啥樣?近日,一幅剛剛從中國國家博物館「挖」來的《南都繁會圖》,為我們破解了這個謎。
《南都繁會圖》生動地描繪了明永樂年間南京秦淮河兩岸的盛況。畫面從右至左,由郊區農村田舍始,以城市的南市街和北市街為中心,在明皇宮前結束。畫卷街市縱橫,店鋪林立,車馬行人摩肩接踵,標牌廣告林林總總。兩岸建築,佛寺、官衙、戲台、民居、牌坊、水榭、城門,層層疊疊;茶莊、金銀店、藥店、浴室,乃至雞鴨行、豬行、羊行、糧油谷行,應有盡有。河中運糧船、龍舟、漁船往來穿梭,還有從內秦淮河拐出的唱戲的小船……長卷繪有109家商店及招幌匾牌,1000多個職業身份不同的人物,侍衛、戲子、縴夫、郵差、漁夫、商人等「行走」在長卷上,神態豐富,展現出一幅繁華、富庶、熱鬧的市井生活畫面。
專家考證,《南都繁會圖》所繪主要河街在城門外,明城門外最繁華的臨水街區,只有長干里。這裡河面寬闊,可行大船,可以捕魚。圖中所繪「南市街」、「北市街」,均屬南北走向街區,即現在的雨花路、東西干長巷。從春秋戰國開始,長干里一帶,已是南京人口最密集的地區。范蠡在這裡築越城,除了軍事、交通因素,就因為這裡人口集中,商業繁榮,是經濟命脈所在。秦、漢、六朝時期,長干里也是著名商業區和貨物集散地。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南京改稱南都或留都,設有與中央一致的政府機構,南京是當時中國第二大城市,秦淮河兩岸水陸交通方便,絲綿紡織發達,商業經濟十分繁榮,長干里出現了兩個專業大集市:以經營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為主的「米行大市」,和以經營竹木薪炭為主的「來賓集市」,和畫面基本吻合。
公告欄
facebook 姜太公廟
- Jun 03 Mon 2019 22:41
明代仇英《南都繁會景物圖卷》「南京本土的《清明上河圖》」之盛譽。該圖屬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水文化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