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姬胡旋舞/唐代曾經風靡一時-楊貴妃、安祿山、武延秀等均善於表演《胡旋舞》-胡旋舞與元代的「十六天魔舞」被視為中國最負盛名的來自西域的古典樂舞/大唐三舞分別是胡旋舞、公孫氏劍舞以及霓嫦羽衣舞(曲)。以前兩者最具唐文化特色。一為多元文化,一為尚武精神 https://bit.ly/2M8bYJb
十六天魔舞視頻
https://v.qq.com/x/page/m0130h7l2nx.html
---------------------
十六天魔舞當初只是純粹的宮廷舞蹈,在重要慶典或者佛事為皇帝進行表演,結果被珈璘真改造成供皇帝淫亂的邪惡舞蹈。十六天魔女以嬌媚的體態和婀娜的舞姿,渲染出超凡脫俗、浪漫神秘的氛圍,舞蹈以天魔被佛降服結束,以此顯示佛法無邊。飲用了珈璘真所製作的藥酒的元順帝身在其中,對似佛非佛似蠻非蠻、既莊嚴華貴、又艷麗飄逸的天魔舞不禁神魂顛倒,自然隨性妄為,左擁右抱,獻身佛法了。
十六天魔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十六天魔舞,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舞蹈。十六天魔舞與唐代西域傳入中原的「胡旋舞」被視為中國最負盛名的、來自西域的古典樂舞。[1]
歷史
十六天魔舞的雛形來源於藏傳佛教金剛舞,內容與蓮花生大師收伏魔女並使之成為護法天母的傳說有關,創編者可能是噶瑪噶舉派黑帽系的上師。該舞蹈與雙修有關。西夏和元朝時期在河西一帶流傳。進入中原後有所改造。[2]關於十六天魔最早的記載是晚唐五代時蜀人王健《宮詞》「十六天魔舞袖長」。
在元代,不少皇帝都信奉佛法,崇尚喇嘛教。元雜劇中已有所反映,如武漢臣曾著雜劇《提頭鬼》表現內容有「仁安殿正果追魂使,四歌神助提頭鬼。」元初從民間到宮廷,四大天王舞、十六天魔舞已很流行,連皇家宮廷的儀仗隊中都有畫著四大天王神像的「四大天王旗」。薩都剌《上京雜詠》寫元世祖忽必烈在上京觀看十六天魔舞的情況:涼殿參差翡翠光,朱衣華帽宴親王。紅簾高卷香風起,十六天魔舞袖長。至元十八年(1281年)十一月初二日,元朝政府下令禁止表演。[3]
至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順帝妥歡帖睦爾下令編製樂舞《十六天魔舞》以讚美佛教。舞蹈內容圍繞16位天魔以菩薩的容貌出現,並迷惑眾生。但是後來被釋迦牟尼佛降伏。此可見於《元史》卷四三《順帝紀》的記載:「順帝怠於政事,荒於遊樂,以宮女三聖奴、妙樂奴、文殊奴等十六人舞《十六天魔舞》。」元代周憲《王宮詞》:「背番蓮掌舞天魔,二八華年賽月娥。本是西河參佛曲,來把宮苑席前歌。」 反映十六天魔舞是只有在宮中有佛事時才進行的表演,其餘非宮官受秘密戒者不得入內觀看。[4]舞蹈結束後,元順帝會在宮中秘密挖掘的地道離開,並與這些天魔舞女在地道裏以盡淫興。[5]元代張昱《輦下曲》曾讚美《十六天魔舞》的舞姿:
“ 西天法曲曼聲長,瓔珞垂衣稱絕裝。大宴殿中歌舞上,華嚴海會慶君王。
西方舞女即天人,玉手曇花滿把青。舞唱天魔供奉曲,君王常在月宮聽。
”
服飾
跳十六天魔舞的舞者必須頭垂髮數辮,梳練槌髻、佩戴象牙佛冠,且身被纓絡。又她們穿大紅綃金長短裙、金雜襖、雲肩、合袖天衣以及綬帶鞋襪。而手裏亦都拿著法器「加巴剌般之器」。當中其中一人要執鈴杵奏樂。[6]
舞蹈
整套伴奏樂隊由11個宮女組成。十六位舞者在跳舞時一手持法器,一手打手印,雙臂翻舞。[7]而她們均以龍笛、頭管、小鼓、箏、緌、琵琶、笙、胡琴、響板及拍板奏樂。過往的考古學家認為敦煌465窟的元代舞蹈壁畫可能與該舞蹈有關。[8]
漫談中國舞:元代之《十六天魔舞》
茹之
元代,很多皇帝信奉神佛。元順帝時期製作了讚美佛的樂舞《十六天魔舞》,舞蹈主要講的是十六位天魔以菩薩的容貌出現,迷惑世人,後來被佛陀降伏的故事。
《元史·順帝本紀》記載:順帝用宮女三聖奴、妙樂奴、文殊奴等十六人舞《十六天魔舞》。她們的服飾是:頭垂發數辮,戴象牙佛冠,身被纓絡,穿大紅綃金長短裙、金雜襖、雲肩、合袖天衣、綬帶鞋襪。手裡都拿著法器「加巴剌般之器」,其中一人執鈴杵奏樂。舞時,舞者一手持法器,一手打手印,雙臂翻舞,變化多端。有專家認為,敦煌465窟元代舞蹈壁畫,可能與該舞有關。此外,還有由十一個宮女組成的伴奏樂隊,頭梳練槌髻,勒帕,常服,或用唐帽、窄衫,所奏樂用龍笛、頭管、小鼓、箏、緌、琵琶、笙、胡琴、響板、拍板。
元周憲王宮詞有:「背番蓮掌舞天魔,二八華年賽月娥。本是西河參佛曲,來把宮苑席前歌。」
這個舞蹈只有在宮中做佛事時才進行表演,「宮官受秘密戒者得入,余不得預。」 https://bit.ly/2M9PGqE
-------------------
荒唐皇帝,痴迷一種「天魔舞」
2017-03-02 由 煮酒說史 發表于歷史
元順帝妥懽貼睦爾(1320—1370),是元朝末代君主。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妥懽貼木爾登基時為元惠宗,死後的廟號本來叫惠宗。明太祖朱元璋卻因為他「知順天命,退避而去」,所以又給其加號為順帝。其實,順帝早期並非昏庸之君。其即位前,成宗死後元政局就出現不穩,帝位更迭頻繁,權臣的勢力也因之發展起來。順帝即位後,先利用伯顏除去欽察大將燕帖木兒家族,再用脫脫除去伯顏。順帝雖有意改革,但積弊太深,在發生全國性農民大起義的時候,他竟然聽信讒言,撤換忠臣脫脫,改用奸臣哈麻。並在國難當頭之時,耽迷於享樂之中,致使敗亡不可逆轉,成為亡國之君。
今人演繹的《十六天魔舞》
對元順帝耽迷享樂行為,明代宋濂等編著的《元史·順帝紀》記載了一些史實。
不顧國難,大興土木。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從六月到八月沒有下雨,天旱的厲害。然而,元順帝卻要建造清寧殿前山子、月宮各個殿宇,並命宦官留守也先帖木兒等官員督辦這些工役。
另據明人權衡《庚申外史》記載,元至正十八年,京城大都宮殿被農民軍焚毀,喜愛動手的元順帝竟然親自設計房屋式樣,又親自削木材為身邊的侍從構築宮室。於是,京城稱呼元順帝為「魯班天子」。《庚申外史》還記載,皇宮的內侍們了解元順帝喜好奢侈的脾氣,經常製造藉口在宮殿維修中多多裝飾金銀珠寶並趁機據為己有。他們對元順帝說:「這間房屋比某人家的簡陋低劣」,元順帝聽後就命令改換,內侍們就此刮掉金珠拿走。
親制龍舟,荒於游嬉。元順帝頗有巧思,動手能力很強。他親自設計圖樣,建造龍舟。龍舟全長一百二十尺,寬二十尺,前面有瓦連棚、穿廊、兩座暖閣;後面有吾殿樓子,龍舟身以及殿宇都用五彩裝飾,前面有龍的兩個爪子。舟上水手二十四人身穿紫色衣衫,扎金荔枝革帶,四帶頭巾,在龍舟的兩邊下層每人手拿一根竹篙撐舟,從後宮到前宮山下海子裡面往來遊戲。龍舟行走時,龍的頭、眼、口、爪和尾巴都能搖動。《庚申外史》對此也有記載:元順帝每次登上龍舟,都用錦彩盛妝的女子在河兩岸拉縴。一時興起,還將屬意的彩女叫來寵幸。
元順帝還自製「宮漏」(古時計時的鐘),高約六七尺,寬三四尺,用一半做水櫃,把漏壺藏在水櫃里,上下運水,柜上面設置西方三聖宮殿,櫃腰上立一位玉女捧時刻的籌碼,時間到了就浮水而上。水櫃左右立二金甲神,一個懸掛鍾,一個懸掛鉦。到了夜間,金甲神就按照打更的時間鳴鐘擊鉦,不差分毫。當鍾、鉦鳴響時,獅子、鳳凰在旁邊跳舞翱翔。櫃的西東有日月宮,六名飛仙站在宮前,一到子時、午時,飛仙並列前進,走過仙橋,進入三聖殿,然後再退回原處,如同從前一樣站立。「其精巧絕出,人謂前代所鮮有」。就這兩樣發明,堪稱「高科技」,如果有利於國計民生,那倒是可算得上科技上的重大發明,可惜元順帝只是用來娛樂他自己和宮嬪們,並無實用價值。
痴迷秘術,集體淫亂。宣政院使哈麻以及妹婿禿魯帖木兒等人私下進獻天竺僧人給元順帝,做房中運氣的法術,號稱演揲兒法。又進獻西番僧人,此人善於佛教的秘密法。元順帝學習這兩種法術。
另據《庚申外史》記載,元朝至正十三年,宣政院使哈麻得寵幸於元順帝,私下推薦能夠行運氣之術的古天竺印度僧,號稱演揲兒法的,說他能夠使人的身體上的氣或者消除,或者腫脹,或者伸長,或者縮小,以此來蠱惑元順帝。哈麻從此日益親近元順帝左右的人,成為「倚納」之長。當時資政院使隴卜也向元順帝進獻善於上述法術的西番僧人,其法術號稱秘密佛法。這個西番僧人對元順帝說:「陛下儘管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但也只不過保有現在的罷了。人的一生能有多少時間?應當接受我的秘密大喜樂禪定,又叫多修法,就能做到樂趣無窮盡。」元順帝高興,命令哈麻傳達聖旨,封隴卜為司徒,用四名美女作為供養;西番僧人為大元國師,用三名美女作為供養。這位國師又推薦元順帝的舅母、舅父為「倚納」,當著元順帝的面男女裸體住在一起,或者君臣共同蓋一床被子睡覺,並且約定互相退讓。住室的名稱叫「些郎兀該」,漢語叫「事事無礙」。「倚納」之輩用高麗姬女作為耳目,刺探公卿權貴的夫人、街坊臣民的妻子,選擇其中善於侍奉男人的,通過媒介進入皇宮,幾天後才出宮。平民百姓之家獲得金錢絹帛而高興,權貴之家也私下高心地說:「天子隸屬所選,以後飛黃騰達可以沒有阻礙了。」上都(在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修成了穆清閣,綿延相連的房子有幾百間,千門萬戶,住滿了婦女。這是因為大喜樂的需要。元順帝還命令一百多個嬪妃都授大喜樂佛戒。朝廷太倉里屯積的粟米全部賜送給了女寵的家。而文武百官的俸祿,就用茶葉、紙張和其他雜物等來支付,弄得朝野上下一片怨聲。
元順帝畫像
耽迷舞女,盡心淫樂。元順帝懈怠朝廷政務,沉溺於吃喝玩樂,與宮女三聖奴、妙樂奴和文殊奴等十六人跳舞,名叫十六天魔。她們頭上垂著幾條髮辮,戴著象牙佛冠,身上披著纓絡,穿著大紅綃金長短裙、金雜襖、雲肩、合袖天衣、綬帶鞋襪,每人手拿加巴刺般之器,其中一人手拿鈴杵奏樂。此外,還有宮女十一人頭梳練槌髮髻,勒帕,有的穿平常衣服,有的戴唐人帽、穿窄袖衫。所用樂器有龍笛、頭管、小鼓、箏、蓁、琵琶、笙、胡琴、響板和拍板。這些女子由宦者長安迭不花掌管,碰上皇宮裡讚頌佛祖,就跳舞奏樂。只有授過佛教秘密戒的宮官才能進去,其他人不得參加。《庚申外史》也記載此事,元順帝非常喜歡天魔舞女,但怕宰相用舊例做藉口來阻止,於是命令挖掘地道,盛加修飾,從地道里多次去見天魔舞女,「以晝作夜」,將白天作為夜晚尋歡作樂。
縱觀元朝史,元順帝並非是一個沒有作為的昏庸之君。他即位之後,先利用伯顏除去欽察大將燕帖木兒家族,再用脫脫除去伯顏。至正九年(1349年),復任中書右丞相的脫脫在元順帝支持下,大力推行新政,朝政大為改觀。新政推出了以官員廉政為中心的一系列政策,主要是頒布《至正條格》,定薦舉守令法、譴奉使巡行天下,打擊了一批受賄、占田的貪官。同時,元朝統治集團的主要人物的作風大有改變。首先是元順帝,過去那種不問政事、深居宮中是情況有所改變,用功攻讀聖賢之書,留心前言往事,頗有「勵精圖治之意」,想干出一番事業來。甚至採納監察御史的建言,裁減宮女和宦官,走出厚載門耕種田地,體會一下稼穡之艱辛,糧食之不易,因而略知節儉。廣大漢族和其他民族的知識分子精神為之一振,有文人寫詩讚曰:「至正郡興郡國賢,威儀重見甲寅前。」當時,各路起義軍在元軍血腥鎮壓下,一度轉入低潮。以元順帝為首的元朝統治者忘乎所以,彈冠相慶。正是在一片至正中興、天下太平的假象之下,元順帝開始墮落。
元順帝重用了善於媚上的哈麻為宣政院使。他寵信的哈麻是怎樣一個人呢?哈麻的母親曾經是順帝之弟寧宗的乳母,因為這層關係,哈麻的父親和哈麻兄弟都得以在宮中擔任職位。口才出眾的哈麻尤其受元順帝寵幸,兩人關係頗為親密,甚至親密到了肉麻的程度。哈麻為了迎合元順帝喜歡玩樂的心理,與其妹婿禿魯帖木兒等人私下進獻天竺僧人和西番僧人給元順帝,暗中傳授淫術。元順帝的荒淫作為引起了朝野不滿。《庚申外史》記載,忻皇后曾經拉著順帝的衣服進諫說:「作為長輩你的年齡也大了,皇太子年齡已經長大,應當稍微停止造作房屋了。況且各位夫人侍奉陛下已經足夠多了,不要再去迷惑於什麼天魔舞女之輩,還是好好地愛惜身體吧。」元順帝將她手一甩,發怒道:「從古到今只有我一個人是這樣嗎?」就此兩個月不到皇后內宮去了。
至正十三年十二月,元順帝輕信讒言,下詔削脫脫兵權。至正十五年,哈麻等奸臣趁機害死脫脫。脫脫被害後,元順帝更為聲色所好,厭於朝政,十餘年間,起用右、左丞相凡十餘人,或為奸佞小人,或為軍閥武夫,或為無能之輩,結果都禍國殃民。朝中大臣結黨拉派,爭權奪利;地方官員互相勾結,魚肉百姓;元朝軍隊腐化墮落,尋歡作樂;廣大人民則饑寒交迫,流離失所,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方興未艾,元順帝卻「怠於政事,荒於游宴」,深居宮中,聲色犬馬,加速了元朝的滅亡。
-----------------
漫談中國舞:元代之《十六天魔舞》
茹之
元代,很多皇帝信奉神佛。元順帝時期製作了讚美佛的樂舞《十六天魔舞》,舞蹈主要講的是十六位天魔以菩薩的容貌出現,迷惑世人,後來被佛陀降伏的故事。
《元史·順帝本紀》記載:順帝用宮女三聖奴、妙樂奴、文殊奴等十六人舞《十六天魔舞》。她們的服飾是:頭垂發數辮,戴象牙佛冠,身被纓絡,穿大紅綃金長短裙、金雜襖、雲肩、合袖天衣、綬帶鞋襪。手裡都拿著法器「加巴剌般之器」,其中一人執鈴杵奏樂。舞時,舞者一手持法器,一手打手印,雙臂翻舞,變化多端。有專家認為,敦煌465窟元代舞蹈壁畫,可能與該舞有關。此外,還有由十一個宮女組成的伴奏樂隊,頭梳練槌髻,勒帕,常服,或用唐帽、窄衫,所奏樂用龍笛、頭管、小鼓、箏、緌、琵琶、笙、胡琴、響板、拍板。
元周憲王宮詞有:「背番蓮掌舞天魔,二八華年賽月娥。本是西河參佛曲,來把宮苑席前歌。」
這個舞蹈只有在宮中做佛事時才進行表演,「宮官受秘密戒者得入,余不得預。」
-----------------------
從秘密佛事到十六天魔舞,大元帝國的後庭花
2019-03-23 由 猴格大人 發表于歷史
(友情提示:很正經的文,不要想歪勒。)
公元1247年,吐蕃宗教首領薩班和蒙古闊端王子會盟涼州,代表吐蕃地區歸順蒙古,也標誌著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的版圖。
薩班的薩迦派昆氏家族成了蒙古人在西藏的代理人,世代被元朝皇帝封為帝師,替元朝統領衛藏地區。蒙古人利用藏傳佛教控制衛藏,同樣,以薩迦派帝師為首的蕃僧們則用藏傳佛教思想控制蒙古人的信仰,互相滲透到最後反而說不清誰能控制誰了。
蒙古皇帝的信仰轉變
蒙古人在宗教信仰上最初是薩滿教,有少部分人受影響信奉景教。鐵木真進入中原後,又接觸到佛教、道教,臨濟宗的海雲法師和他的師傅中觀,被鐵木真稱為大長老、小長老,「好與衣糧養活著」。全真教的丘處機也不遠萬里去會晤鐵木真,為道教掙來一席之地。
衛藏歸附後,吐蕃僧人也來到蒙古統治者面前,隨著蒙古的政局變幻,從開始在諸教派中位列其一到後來的獨領風騷。
薩迦派的薩班死後,由侄子八思巴接替薩迦法王,一代人傑八思巴和忽必烈算得上患難之交了,在他手中才真正實現了薩迦君臨衛藏的夢想,又趁著海雲和尚的圓寂,中原佛教青黃不接,在大元皇帝面前徹底把中原佛教擠到一邊去。
從忽必烈開始,接受八思巴的灌頂,又效仿西夏王朝,封八思巴為「皇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佛子、化身佛陀、創製文字、輔治國政、五明班智達八思巴帝師」。從此,每一個元朝皇帝都會受佛戒九次,封昆氏家族的僧人(或者弟子侍從們)擔任帝師,形成帝師制度。
帝師的地位非常崇高,如果說在最初的時候,皇帝是想利用帝師達到他的目的,到後來皇帝本身卻深陷其中,成為信仰上的奴隸,崇佛溺佛幾近瘋狂。
僧人們自己廣占良田、大興佛寺,皇帝們也瘋狂的修建佛寺、雕塑佛像,對蕃僧賞賜大量錢財,元世祖建宣文弘教寺,元成宗建天壽萬寧寺,武宗修崇恩福元,仁宗承華普慶,到元英宗,下令天下各郡修八思巴殿,和孔廟一樣的待遇,所費錢財不計其數。
整個蒙古貴族上層對番僧的尊崇放縱,致使不少僧徒作惡多端,胡作非為,「怙勢恣睢,日新月盛,氣焰熏灼,延於四方,為害不可勝言。」(《元史》卷202釋老傳)
什麼楊璉真伽挖掘宋陵、摧毀民房,什麼西僧捶撲朝廷命官了,番僧與王妃爭道毀車毆打王妃了,在西部地區蕃僧逐男奸女更是常事。
嘗經平涼府、靜、會、定西等州,見西番僧佩金字圓符,絡繹道途,馳騎累百,傳舍至不能容,則假館民舍,因迫逐男子,姦污女婦。——《元史》卷202釋老傳
普通人對不法僧人痛恨無比,稱之為蟊賊,有佚名氏曾作詩《戲題》來諷刺僧道娶妻買妾:「紅紅白白好花枝,盡被山僧折取歸。只有野薇顏色淺,也來鉤若道人衣。」
朝廷慶典歌舞中的佛教內容
從蒙古汗國時期,蒙古的重大慶典歌舞中,就出現很多宣傳佛教義理或者讚揚佛教的內容,朝廷的四個樂隊中有兩個都涉及很多佛教內容。
樂隊舞者戴的面具都是孔雀明王、毗沙門天王、菩薩梵像等,還有戴僧伽帽、穿紫禪衣、錦袈裟的。
穿僧衣戴佛像面具,還演奏佛曲《金字西番經》,這在其他王朝樂隊中是不可能出現的,從這也可見元朝皇帝有多崇尚佛教。
樂音王隊:······次四隊,男子一人,戴孔雀明王像面具,披金甲,執叉,從者二人,戴毗沙神像面具,紅袍,執斧。······次六隊,男子五人,為飛天夜叉之像,舞蹈以進。······次男子五人,作五方菩薩梵像,搖日月鼓。次一人,作樂音王菩薩梵像,執花鞚稍子鼓,齊聲舞前曲一闋,樂止。······——元史卷74志22禮樂五
說法隊:······次二隊,婦女十人,冠僧伽帽,服紫禪衣,皂絛;次婦女一人,服錦袈裟,余如前,持數珠,進至御前,北向立定,樂止,念致語畢,樂作,奏《長春柳》之曲。······次七隊,樂工十有六人,冠五福冠,服錦繡衣,龍笛六,觱栗六,杖鼓四,與前大樂合奏《金字西番經》之曲。次八隊,婦女二十人,冠珠子菩薩冠,服銷金黃衣,纓絡,佩綬,執金浮屠白傘蓋,舞唱前曲,與樂聲相和,進至御前,分為五重,重四人,曲終,再起,與後隊相和。次九隊,婦女二十人,冠金翠菩薩冠,服銷金紅衣,執寶蓋,舞唱與前隊相和。次十隊,婦女八人,冠青螺髻冠,服白銷金衣,執金蓮花。次男子八人,披金甲,為八金剛像。次一人,為文殊像,執如意;一人為普賢像,執西番蓮花;一人為如來像;齊舞唱前曲一闋,樂止。——元史卷74志22禮樂五
藏傳佛教並不限制教徒本欲,特別是帝師所在的薩迦派,不禁止娶妻,經常有蕃僧修習秘密佛法,因此,更能吸引皇帝們的垂青。
元英宗就曾經召西僧輦真哈剌思赴京師,修秘密佛事於延春閣。到元順帝,哈麻推薦印度僧,禿魯帖木兒推薦蕃僧伽璘真給皇帝,修習演揲兒法。順帝封印度僧為司徒,封吐蕃僧為國師。
從秘密佛事到變質的十六天魔舞
不管是印度僧還是吐蕃僧,所傳授的雙修和演揲兒法,都是秘密佛事的一種,漢語意思為大喜樂,其實說白了就和中原道家的房中養生術類似。
哈麻及禿魯帖木兒等陰進西天僧於帝,行房中運氣之術,號演揲兒法,又進西番僧善秘密法,帝皆習之。——元史卷43本紀43順帝六
印度僧誘惑元順帝說練習他的雙修可以采陰補陽長生不老,順帝就為他專門修建歡喜佛宮、塑造歡喜佛像,並很快沉迷到這種秘密佛事雙修中。吐蕃僧不甘示弱,就改造傳統的十六天魔舞,把好好的宮廷舞蹈也改造成大喜樂。
天魔舞最早源自西夏,即河西贊佛曲,鐵木真沿用西夏舊樂,自然對天魔舞全盤接受,忽必烈時期就比較盛行十六天魔舞,甚至宮外雜劇都很多搬演的,忽必烈曾經下令禁止過。
至元十八年十一月初二日,御史台承中書省札付,御史呈提點教坊司申:閏八月二十五日,有八哥奉御、禿烈奉御傳奉聖旨:道與小李,今後不揀甚麼人,十六天魔休唱者,雜劇里休做者,休吹彈者,四大天王休妝扮者,骷顱頭休穿戴者。如有違反,要罪過者,仰欽此。——《元典章》卷57刑部19「禁治妝扮四天王等」條
在順帝之前,十六天魔舞只是純粹的宮廷舞蹈,在重要慶典或者佛事為皇帝進行表演,結果被珈璘真改造成供皇帝淫亂的邪惡舞蹈。
舞者盡選適齡美女,以十六人為首,頭上垂掛幾股髮辮,戴著象牙佛冠,身穿纓絡大紅色鑲金絲的長短裙,嵌金五彩短衫、披肩,唱著《金字經》,跳著《燕兒舞》。另有美女百人,也穿纓絡,手中拿著法器、曇花之類,也有吹奏樂器者,由宦官長安迭不花任指揮。
而帝方與倚納十人行大喜樂,帽帶金佛字,手執數珠,又有美女百人,衣瓔珞,品樂器,列隊唱歌《金字經》,舞《雁兒舞》,其選者名「十六天魔」。——庚申外紀
十六天魔女以嬌媚的體態和婀娜的舞姿,渲染出超凡脫俗、浪漫神秘的氛圍,舞蹈以天魔被佛降服結束,以此顯示佛法無邊。飲用了珈璘真所製作的藥酒的元順帝身在其中,對似佛非佛似蠻非蠻、既莊嚴華貴、又艷麗飄逸的天魔舞不禁神魂顛倒,自然隨性妄為,左擁右抱,獻身佛法了。
十六天魔女以三聖奴、妙樂奴、文殊奴三人最為知名,經常獲得賞賜,朱有燉《元宮詞百章》第51、52、56章就是寫這三位宮女的。
第五十一:
隊里惟夸三聖奴,清歌妙舞世間無。
御前供奉蒙深寵,賜得西洋塔納珠。
第五十二:
按舞嬋娟十六人,內園樂部每承恩。
纏頭例是宮中賞,妙樂文殊錦最新。
第五十六:
月夜西宮聽按箏,文殊指撥太分明。
清音瀏亮天顏喜,彈罷還教合鳳笙。
元順帝還組織皇親國戚中的親信十人,號稱「倚納」,有禿魯帖木兒、老的沙、八郎、答剌麻吉的、波迪哇兒禡等,他們一起觀看十六天魔舞,不分身份、不顧廉恥,男女裸處,相互褻狎。
君臣宣淫,而群僧出入禁中,無所禁止,醜聲穢行,著聞於外,雖市井之人,亦惡聞之。——元史卷205列傳92哈麻傳
皇帝如此荒唐,大臣們不勸諫嗎?怎麼可能啊!自然有大臣勸諫,連太子都看不上他爹寵信妖僧,順帝覺得兒子是不知道秘密佛法的好處,就讓禿魯帖木兒告訴太子其中妙處,不久之後,太子也沉溺其中,父子倆一起玩樂。
為了避免大臣牢騷,順帝還修建清寧殿,挖掘地道,暗通天魔宮,以晝做夜,盡情淫樂,根本無視外面的遍地烽煙。
亦薦西蕃僧伽璘真於帝。其僧善秘密法,謂帝曰:「陛下雖尊居萬乘,富有四海,不過保有見世而已。人生能幾何,當受此秘密大喜樂禪定。」——元史卷205列傳92哈麻傳
猴格說
元末明初的人就把天魔舞看做元朝的亡國之象,認為天魔舞就是元朝的後庭花,不少詩人寫詩感慨,都把最初天魔舞是蠻正經的慶典舞蹈的事給忘記了,好好的宗教舞蹈就這樣被玩壞掉。
《壬子秋過故宮》宋訥:憑誰為問天魔女,唱得陳宮玉樹聲。
鐵木真進中原後,因為意識到佛教在穩定政局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才對佛教領袖大加籠絡利用。
同樣,忽必烈尊崇藏傳佛教最初的原因,也是為了加強對吐蕃的統治,「崇尚其教而敬禮之,日盛月益,大抵為總社生靈計也。」本來想用宗教麻痹民眾,不想他的後代卻更沉迷其中,也是有點諷刺哦!
後世的元帝們虔誠的相信帝師蕃僧們可以通過密宗統治著這充滿神秘力量的世界,貪婪的皇帝們自然希望能夠享受完此生,還幻想來世,不論對軍國大事還是自己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乃至於雷擊、天旱、海嘯那樣的自然災害,都要祈求帝師庇護,在宗教上尋求精神寄託。
忽必烈永遠也想不到,對蕃僧的過分尊崇,給後代帶來這麼大的消極效果啊!
就是這樣。
-----------------------------
《十六天魔舞》,是元代在宮中做佛事時表演的女子群舞。此舞創作於元順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史·順帝本紀》載:順帝怠於政事,荒於遊樂,以宮女三聖奴、妙樂奴、文殊奴等十六人舞《十六天魔舞》。其服飾化妝是:戴象牙佛冠,身披瓔珞,大紅綃金長短裙,金絲襖,雲肩合袖天衣,綬帶,鞋襪。手執法器── 加巴剌般之器。其中一人執鈴杵奏樂。另外還有由十一個宮女組成的伴奏樂隊。由宦官長安疊不花率領。遇宮中做佛事時才進行表演。
歷史起源/十六天魔舞
元順帝躲在深宮怠政,一開始也許是不得已,以此避免和權臣衝突,免得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後來就慢慢覺得把朝廷大事託付給大臣,自己專門遊玩的日子也不錯,故而樂此不疲了。只是,光像後來明朝的天啟皇帝一樣天天在宮裡做木工活,時間長了總會厭煩。那個天啟只做了七年皇帝,而元順帝卻做了三十五年,自然不會只滿足於多做幾個建築模型,造幾條龍舟之類。於是他就給自己找到了更為刺激的玩法,這種玩法,與元代著名的“十六天魔舞”,還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風格特色/十六天魔舞
十六天魔舞是元代很有名的舞蹈,一般提到元代的歌舞藝術,總要把它拉出來做代表。這種舞的具體表演方式,根據《元史》的記載,是十六個宮女,把頭髮梳成若干小辮,帶著象牙作的佛冠,身披若隱若現的纓絡,下著大紅色鑲金邊的超短裙,上穿金絲小襖,肩上有云霞般的披肩,妖艷致極,性感逼人。她們每人手執法器,其中一個執鈴杵領舞,姿態各異,誘人眼目。另有十一位宮女著白色透明絲衣,頭上繫著白色絲帶,做出各種性感的動作作為伴舞。宮中一有佛事,或順帝寂寞了,就讓他們載歌載舞,祝興歡樂。其中,三聖奴、妙樂奴、文殊奴三個宮女的舞姿尤為曼妙,為此常常可以得到順帝賞賜的夜明珠、新款式的錦緞之類。
後來皇帝如此胡鬧,國事自然不用再問。後來元朝滅亡之後,很多人就把這原因歸咎到十六天魔舞上頭。“憑誰為問天魔女,唱得陳宮玉樹聲”,“自古國亡緣女禍,天魔直舞到天涯”把它比作陳後主的《玉樹後庭花》,同屬亡國之音。而元順帝在丟下大都,逃往漠北之際,還不忘帶上自己心愛的天魔舞隊,“氈車盡載天魔法,唯有鶯銜御苑花”,繼續“大喜樂”去了。
元代名舞/十六天魔舞
十六天魔舞
十六天魔舞圖冊
摘要:十六天魔舞是元代宮廷一種舞蹈,因深受元順帝的喜愛而被認為是“荒政”之源,被稱為元帝國的“後庭花”。它產生於元朝初年,當為太祖初年征服西夏時徵用的西夏舊樂舞,在世祖時即已風行,其與元朝統治者崇信密教有很大的關係,以其寶相莊嚴而又香艷飄逸受到觀賞者的喜愛。
原來規定,這美麗迷人的娛佛舞蹈,只有宮官中受過秘密戒者才能觀看,其他人不准觀看,後來卻悄然流入民間。
元人張昱在《輦下曲》詩中讚《天魔舞》:
「西天法曲曼聲長,瓔珞垂衣稱絕裝。
大宴殿中歌舞上,華嚴海會慶君王。
西方舞女即天人,玉手曇花滿把青。
舞唱天魔供奉曲,君王常在月宮聽。」
周憲王宮詞有:
「背番蓮掌舞天魔,二八華年賽月娥。
本是西河參佛曲,來把宮苑席前歌。……」
敦煌465窟元代舞蹈壁畫,風格獨特,舞蹈造型,技巧高,難度大。可能與元代名舞《十六天魔》有關。
十六天魔舞
《十六天魔舞》,是元代在宮中做佛事時表演的女子群舞。此舞創作于元順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史·順帝本紀》載:順帝怠于政事,荒于遊樂,以宮女三聖奴、妙樂奴、文殊奴等十六人舞《十六天魔舞》。其服飾化妝是:戴象牙佛冠,身披瓔珞,大紅綃金長短裙,金絲襖,雲肩合袖天衣,綬帶,鞋襪。手執法器 ── 加巴剌般之器。其中一人執鈴杵奏樂。另外還有由十一個宮女組成的伴奏樂隊。由宦官長安疊不花率領。遇宮中做佛事時才進行表演。
十六天魔舞《十六天魔舞》,是元代在宮中做佛事時表演的女子群舞。此舞創作于元順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史·順帝本紀》載:順帝怠于政事,荒于遊樂,以宮女三聖奴、妙樂奴、文殊奴等十六人舞《十六天魔舞》。其服飾化妝是:戴象牙佛冠,身披瓔珞,大紅綃金長短裙,金絲襖,雲肩合袖天衣,綬帶,鞋襪。手執法器 ── 加巴剌般之器。其中一人執鈴杵奏樂。另外還有由十一個宮女組成的伴奏樂隊。由宦官長安疊不花率領。遇宮中做佛事時才進行表演。
歷史起源
元順帝躲在深宮怠政,一開始也許是不得已,以此避免和權臣沖突,免得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後來就慢慢覺得把朝廷大事托付給大臣,自己專門遊玩的日子也不錯,故而樂此不疲了。隻是,光像後來明朝的天啓皇帝一樣天天在宮裏做木工活,時間長了總會厭煩。那個天啓隻做了七年皇帝,而元順帝卻做了三十五年,自然不會隻滿足于多做幾個建築模型,造幾條龍舟之類。于是他就給自己找到了更為刺激的玩法,這種玩法,與元代著名的“十六天魔舞”,還有十分密切的關系。
風格特色
十六天魔舞是元代很有名的舞蹈,一般提到元代的歌舞藝術,總要把它拉出來做代表。這種舞的具體表演方式,根據《元史》的記載,是十六個宮女,把頭發梳成若幹小辮,帶著象牙作的佛冠,身披若隱若現的纓絡,下著大紅色鑲金邊的超短裙,上穿金絲小襖,肩上有雲霞般的披肩,妖艷致極,性感逼人。她們每人手執法器,其中一個執鈴杵領舞,姿態各異,誘人眼目。另有十一位宮女著白色透明絲衣,頭上系著白色絲帶,做出各種性感的動作作為伴舞。宮中一有佛事,或順帝寂寞了,就讓他們載歌載舞,祝興歡樂。其中,三聖奴、妙樂奴、文殊奴三個宮女的舞姿尤為曼妙,為此常常可以得到順帝賞賜的夜明珠、新款式的錦緞之類。
後來皇帝如此胡鬧,國事自然不用再問。後來元朝滅亡之後,很多人就把這原因歸咎到十六天魔舞上頭。“憑誰為問天魔女,唱得陳宮玉樹聲”,“自古國亡緣女禍,天魔直舞到天涯”把它比作陳後主的《玉樹後庭花》,同屬亡國之音。而元順帝在丟下大都,逃往漠北之際,還不忘帶上自己心愛的天魔舞隊,“氈車盡載天魔法,唯有鶯銜御苑花”,繼續“大喜樂”去了。
十六天魔舞
原來規定,這美麗迷人的娛佛舞蹈,隻有宮官中受過秘密戒者才能觀看,其他人不準觀看,後來卻悄然流入民間。
元人張昱在《輦下曲》詩中贊《天魔舞》:
「西天法曲曼聲長,瓔珞垂衣稱絕裝。
大宴殿中歌舞上,華嚴海會慶君王。
西方舞女即天人,玉手曇花滿把青。
舞唱天魔供奉曲,君王常在月宮聽。」
周憲王宮詞有:
「背番蓮掌舞天魔,二八華年賽月娥。
本是西河參佛曲,來把宮苑席前歌。……」
敦煌465窟元代舞蹈壁畫,風格獨特,舞蹈造型,技巧高,難度大。可能與元代名舞《十六天魔》有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