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女子言行道德的書籍,以《列女傳》和「女四書」為代表-夫妻關係堪稱人倫之始,正如《史記》所強調的:「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中庸》更講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古人將夫妻關係置於君子修養自身的起點,而它最高深的境界-夫妻各守其道,各守本分,才能讓家庭和睦,家風端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理想。齊家在治國之先,欲齊家先正夫妻之道-《白虎通》這本書談到:夫者,扶也;妻者,齊也。[3]丈夫是一家的主心骨,有率導、扶持的責任,由他來支撐家庭生計、規範家庭秩序。而妻子,就是和丈夫肩負同等責任的人,也就是夫妻一體,齊心協力--「男尊女卑」尊卑,並非簡單的高貴與卑賤的定義,而是取法天地得出的生活智慧。天屬陽,在上為尊,意味著男子處事要像天一樣剛毅,自強不息;地屬陰,在下為卑,意味著女子為人應像地一樣謙卑重德,包容萬事。婚禮「昏禮者,禮之本也」比如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等禮節,男方都要在女方的家廟中舉行,在祖先的見證下---夫德-具足仁、義、禮、智、信等賢德的男性,也一定會是個好丈夫、好兒子、好父親。女德的書籍《內訓》(女四書之一)https://is.gd/gF40yc


傳統社會中妻子的真實地位
東晉 顧愷之《列女傳仁智圖》(摹本)之衛靈公、靈公夫人。(公有領域)
更新: 2019-05-23 10:08 AM       標籤: 弘揚傳統文化徵文, 傳統女性, 周易, 列女傳, 夫妻關係
【大紀元2019年05月23日訊】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三千年前的先民們,用樸素而熱情的筆調讚頌了女子出嫁的場景。成家後,男子在外建功立業,女子在家相夫教子,同甘共苦相伴一生。原本是傳統家庭中平凡而和美的生活,卻在當今社會中被解讀成女性的悲劇。
關於傳統女性,很多人有這樣的印象:她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一言一行都被傳統道德約束,嫁為人婦後成為丈夫的附屬品,為夫家操勞一生,還要忍受妻妾成群、隨時可能被休棄的厄運。
但是,這真的是傳統妻子們真實的生活狀態嗎?若我們能夠靜下心來,翻閱那些流傳千古的泛黃紙頁,或許能夠探尋出幾分真相,了解古人對夫妻關係的真實解讀,以及妻子對家庭的貢獻和肩負的職責。
夫者扶也,妻者齊也
在經史典籍中,夫妻被視為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倫理關係。《周易》中說,天地生成後產生萬物,萬物產生後有了男女之別,之後才有夫妻、父子、君臣等人倫關係,隨之也有了上下、禮儀的概念[1]。夫妻關係堪稱人倫之始,正如《史記》所強調的:「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
《中庸》更講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古人將夫妻關係置於君子修養自身的起點,而它最高深的境界,是與天地間的正道相通的。由於夫妻關係能夠衍生出父子、兄弟姐妹、親族等一系列關係,最終編織成整個社會的關係網,因而夫妻關係是整個家族關係中的重中之重,夫妻各守其道,各守本分,才能讓家庭和睦,家風端正。
再進一步說,夫妻之道是關乎國家興亡盛衰的大事,也就是所謂的「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2]。儒家文化把夫妻、父子、君臣、長幼、朋友,定為五大人倫,更有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理想。齊家在治國之先,欲齊家先正夫妻之道,既然夫妻關係如此重要,古人怎麼會只重視丈夫而貶低妻子呢?
那麼,古人對夫妻是如何定義的呢?《白虎通》這本書談到:夫者,扶也;妻者,齊也。[3]丈夫是一家的主心骨,有率導、扶持的責任,由他來支撐家庭生計、規範家庭秩序。而妻子,就是和丈夫肩負同等責任的人,也就是夫妻一體,齊心協力把小家庭打理好。而妻也叫做「婦」,即服也,也就是要操持家務,照顧家人。已婚女子具備的這兩種稱呼,或許恰恰暗示了她們要在婚姻和家庭中承擔著更多的職責。
女子主內,家中宰相
夫妻一體,但是男女有別,專長各異,正是「一陰一陽謂之道」[4]。男子代表陽剛,女子代表陰柔,古人根據陰陽之道,確立了「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倫理。這個尊卑,並非簡單的高貴與卑賤的定義,而是取法天地得出的生活智慧。天屬陽,在上為尊,意味著男子處事要像天一樣剛毅,自強不息;地屬陰,在下為卑,意味著女子為人應像地一樣謙卑重德,包容萬事
而具體到夫妻生活中的職責,也就涉及到內外之分。丈夫在外,為君者勵精圖治,富國強民;為臣者盡忠職守,輔佐江山;為將者,南征北戰,保家衛國;為民者,漁樵耕讀,辛勤勞作。妻子在家,則是謹守婦道,相夫教子,打理家中財產,協助主持家祭禮儀。《禮記》有言:「男不言內,女不言外。」男子不過問家務事,才能專注於事業的發展;女子不干涉丈夫外務,才能專注於酒食、女紅等家事,照料好整個家族,也免卻丈夫的後顧之憂。
可能有人會認為,古代女子一生似乎就是為丈夫而活,毫無個人價值可言。殊不知,君主為國家政事操勞,將相為國計民生操勞,普通百姓為養家餬口操勞,哪個男子又是為自己而活呢?這不恰恰證明傳統文化中,人人為他的無私美德嗎?況且女子相較於男子,柔弱細膩,心靈手巧,真的是宜室宜家,更能夠在家庭的一方小天地中貢獻自己的心力。
古人更喜歡把夫妻比做君臣,丈夫是一家之主,那麼妻子就是家中宰相了。所以當家的媳婦也有「主母」之稱,表明她和丈夫一樣,是受到整個家族的敬重的。而在教子一事上,賢良淑德的妻子才能培養出下一代的君子、淑女,這更是關乎家運乃至整個國運的大事了。所以說,世有賢女,方有賢妻;有賢妻方有賢母,有賢母方有賢子。在男兒因立德、立功、立言而彪炳青史的時候,在幕後的女子,對傳統文化、道德,發揮著難以估量的傳續作用。這樣說來,妻子是丈夫最為倚重的肱骨大臣,也是家人衣食住行方面最依賴的人,她們怎麼會得不到夫家的重視呢?
婚禮為本,女教為重
自周公製作禮樂起,傳統婚禮就具有繁複的程序和深厚的內涵,經歷代風俗變遷略有變化,大多離不開三書六禮等核心內容。正是名正而言順,男女的結合、名分的確立,是對上關乎祭祀、對下關乎後代的大事,因而「昏禮者,禮之本也」[5],古人幾千年來都保持著傳統婚禮的基本儀式。
婚禮中的許多環節,都能反映出古人對妻子的器重和期望。比如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等禮節,男方都要在女方的家廟中舉行,在祖先的見證下表示彼此的恭敬謹慎;迎親當天,丈夫要象徵性地為妻子駕車,待車輪轉過三周後再由車夫駕駛,表現夫妻間相敬又相親之意;夫妻用一瓠瓜剖成的兩瓢飲酒,稱為「合巹酒」,表示夫妻一體同心,相齊相偕。
在進入夫家的第二天清早,新婦也要行婦禮。她沐浴清潔後,鄭重拜見公婆,完成一系列祭拜之禮,表示謙卑孝順之心;禮成後,公婆從西階下堂,新婦從主人使用的阼階(東階)下堂,表示新婦從此接任管家重擔。《禮記》中說,這些禮儀都是期望妻子做到「順」,孝順長輩,和睦家人,這樣才是家業興旺的保障。
古人對妻子寄予厚望,女德教育便是女子人生的必修課了。古代女子十歲起,就要接受老師一樣的「傅母」的教育,學習言行舉止溫婉柔順、聽從尊長教誨,學習養蠶繅絲、紡麻織布、縫紉刺繡等女紅技能,學習祭祀中準備哪些祭器、祭食以及擺放的規矩。在出嫁前三個月,她們還要接受緊張的「婚前培訓」,掌握德言容工,學成後還要通過向祖先祭告的方式,昭示女子柔順的德行已經具備,可以嫁做人婦了。
除了言傳身教的女德教育,歷史上還出現許多規範女子言行道德的書籍,以《列女傳》和「女四書」為代表。或許有人認為,這又是對女子的歧視和禁錮了,但實際上,古人認為夫妻理想的關係是「夫義婦順」。《荀子》就認為,人夫要做到「致功而不流,致臨而有辨」,也就是盡力取得功業卻不放縱淫亂,盡力親近妻子卻保持一定界線。丈夫做到了義,做妻子的自然也就夫唱婦隨,成為一名溫順體貼的賢妻。
至於為什麼古人一直強調婦德,卻很少提及夫德,這大概還是出於「男正位乎外」的考慮,夫妻關係、家庭事務並不是男性生活的主要內容。實際上,古時候那浩如煙海的經史子集,不是絕大部分都在勸導、規戒男子的言行和道德嗎?一名具足仁、義、禮、智、信等賢德的男性,也一定會是個好丈夫、好兒子、好父親。
那麼這樣看來,關於女德的書籍就少得多了,難怪編寫《內訓》(女四書之一)的徐皇后,要感慨世上「獨女教未有全書」了。所以,我們更應該感謝這類典籍的傳世,讓今天的女性也能夠重新找回傳統的婦德。
拜讀聖賢留下的文字,會讓我們驚訝地發現,傳統文化和道德中,夫妻之道竟然是人倫之始和治國之重,妻子更在家中扮演著不可取代的角色。家有賢妻,是每位家庭最大的福氣。傳統文化對女性的重視和要求,或許也應該讓今天的女性深思,自身承擔的責任和使命何其重大。
註釋:
[1]《周易·序卦傳》: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
[2]《易經·彖傳》: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3]《白虎通·嫁娶》:妻者,齊也,與夫齊體,自天子下至庶人其義一也。夫者,扶也,扶以人道者也;婦者,服也,服於家事,事人者也。
[4]《周易·系辭上》:一陰一陽謂之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5]出自《禮記·昏義》。#  https://bit.ly/2M94ohE


ㄊㄠˊ ㄧㄠˇ
桃夭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譯文及註釋
更多
作者:佚名
譯文
茂盛桃樹嫩枝芽,開着鮮豔粉紅花。
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順。
茂盛桃樹嫩枝芽,桃子結得肥又大。
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美滿。
茂盛桃樹嫩枝芽,葉子濃密有光華。
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人幸福。
註釋
夭夭:桃花怒放的樣子。
華:古花字。
之子:這位姑娘。
于歸: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做女子的歸宿,故稱“歸”。
之,指示代詞。
蕡,肥大,果實將熟的樣子。有蕡其實:它的果實十分繁盛。
蓁蓁:繁茂的樣子。
創作背景
更多
作者:佚名
關於此詩的背景,《毛詩序》說:“《桃夭》,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則男女以正,婚姻以時,國無鰥民也。”以爲與后妃君王有關。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對這種觀點進行了駁斥,認爲“此皆迂論難通,不足以發詩意也”。現代學者一般不取《毛詩序》的觀點,而認爲這是一首祝賀年青姑娘出嫁的詩。據《周禮》雲:“仲春,令會男女。”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開的時候姑娘出嫁,故詩人以桃花起興,爲新娘唱了一首讚歌,其性質就好像後世民俗婚禮上唱的“催妝詞”。也有人提出了新的說法,認爲這首詩是先民進行驅鬼祭祀時的唱詞,其內容是驅趕鬼神,使之回到歸處,並祈求它賜福人間親人。
參考資料:
1...
賞析
更多
作者:佚名
這是一首祝賀年青姑娘出嫁的詩。據《周禮》雲:“仲春,令會男女。”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開的時候姑娘出嫁,故詩人以桃花起興,爲新娘唱了一首讚歌。舊說如《毛序》等以爲與后妃君王有關,爲今人所不取。
全詩分爲三章。第一章以鮮豔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嬌媚。人們常說:第一個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個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個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所以說這裏是第一個用花來比美人,並不爲過。自此以後用花、特別是用桃花來比美人的層出不窮,如魏·阮籍《詠懷·昔日繁華子》:“天天桃...
藝術特色
更多
作者:佚名
各章的前兩句,是全詩的興句,分別以桃樹的枝、花、葉、實比興男女盛年,及時嫁娶。清姚際恆《詩經通論》:“桃花色最豔,故以喻女子,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這種意象被後世的詩人反覆使用。詩中運用重章迭句,反覆贊詠,更與新婚時的氣氛相融合,與新婚夫婦美滿的生活相映襯,既體現了歌謠的風格,又體現了農村的物侯特徵。《文心雕龍》:“故‘灼灼’狀桃花之鮮,‘依依’盡楊柳之貌,‘杲杲’爲日出之容,……”總之,這首詩雖然並不長,但有它獨特的個性,並且體現了先民社會特有的那些禮俗和風情,給後世的文學創作以營養。
雅析
更多
作者:佚名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經是那片桃林。流光的霞披,如新娘的紅蓋頭,被春風輕輕掀起。果實飽滿的模樣太惹人憐愛了,她們真像一羣孩子,密密匝匝地擠在枝葉間,笑鬧着,春天僅僅有了這些果子就不會冷清。當初桃花流水,不還嘆息過嗎?你擔心這季節象梭子一樣飛去了,藏着十八歲少女的心事,像春天藏着太多太多的花朵,你不說,不說也羞呵。
小姐妹出嫁前,你陪着流了一晚的淚,你想過,自己也將有這樣大哭一場的日子,離開家,離開父母,頭頂一塊紅布,騎上高高的駿馬,在吹吹打打的熱鬧聲中,不知爲何,也不問爲何,就要向陌生的新郎全身心地交付自我。小姐妹歸寧之時,像沾露...
賞析
更多
作者:佚名
這首詩非常有名,即便只讀過很少幾篇《詩經》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是爲什麼呢?我想,無非有這樣幾個原因:第一,詩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動。拿鮮豔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麗,實在是寫得好。誰讀過這樣的名句之後,眼前會不浮現出一個象桃花一樣鮮豔,象小桃樹一樣充滿青春氣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給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覺。寫過《詩經通論》的清代學者姚際恆說,此詩“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並非過當的稱譽。第二,短短的四字句,傳達出一種喜氣洋洋的氣氛。這很可貴。“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細細吟詠,一種喜氣洋洋、讓人快樂的氣氛,充溢字裏行間...


【詩詞賞析】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詩經》國風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詩經》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大抵收錄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年來的作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人民思想和情感。
《史記.孔子世家》中載:「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它說明了孔子在《詩經》學史上居於關鍵地位。除了編集整理之外,在學《詩》或解釋觀念方面,對後學也多有啟發。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錄自西周至春秋的詩歌三百零五篇,最初名為《詩》或《詩三百》,漢代被儒家奉為經典,才用《詩經》之名。除了小部分的詩有作者姓名外,其餘大部分詩作的作者,皆不可考。
注釋:
1.國風:《詩經》中的「風」是各諸侯國的土風歌謠,共一百六十篇。大多數是民歌,最富於思想意義和藝術價值。
2.周南:《詩經國風》中的篇名。
3.桃之夭夭:桃樹樹葉茂盛,枝幹壯實。。
4.夭夭:比喻少女健美也。
5.灼灼其華:桃花盛開。比喻少女豔麗。
6.灼:灼〈音ㄓㄨㄛˊ),當形容詞時,有「明亮」之意。
7.華:同「花」。
8.之子:這個人,指出嫁的新娘。。
9.于歸:古代稱女子出嫁為于歸。。
10.宜室宜家:家庭和順,夫婦和睦。舊時常用以賀人結婚。
11.宜:和順,和善。
12.有蕡其實:形容果實豐碩。
13.蕡:蕡〈音ㄈㄣˊ),豐碩。
14.實:果實。
15.蓁:蓁〈音ㄓㄣ),枝葉茂盛的樣子。
語譯:
這桃樹長得如此壯實,花兒多麼明豔,這個似桃花一樣豔麗的姑娘出嫁後,一定會和她的夫家相處融洽。
這桃樹長得如此壯實,它的果實很豐碩,就像這個健美的姑娘,婚後一定會多生貴子,家庭昌盛和樂。
這桃樹長得如此壯實,枝葉茂密成蔭,就像這個賢慧的姑娘,出嫁後,一定能庇蔭夫家,家庭幸福美滿。
賞析: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這首詩,是用桃花來比喻美人。這裏所寫的豔麗的桃花,是比喻經過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興奮又羞澀,兩頰緋紅,真有人面桃花,兩相輝映的韻味。
這首詩是祝賀女子出嫁的詩。這首詩反映了一種思想,一個姑娘,不僅要有豔如桃花的外貌,還要有「宜室」「宜家」的內在美。這首詩,祝賀女子新婚,再三再四地講「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睦,確實高人一等。
這首詩,首四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拿豔麗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麗,實在是寫得好。眼前浮現出一個像桃花一樣豔麗,充滿青春氣息的少女呢?
接著四句「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是表示對女子婚後的祈願。桃花開後,自然結果,果子豐碩。此乃象徵著新娘多生貴子。
最後四句,「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以桃葉的茂盛祝福新娘的家庭興旺發達。以桃樹枝葉的茂密成蔭,來象徵新嫁娘婚後能庇蔭夫家,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頌辭!
參考資料:
《詩經》是我國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是從西周到東周春秋時代的作品(大約跨越了六百年),距離現在已經兩千五、六百年。共有三百零五篇,所以也稱其曰《詩三百》。
 《詩經》的內容分為「風」、「雅」、「頌」三大類,風有十五國風,依次為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共計一百六十篇。雅分為大雅、小雅,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頌則有周頌三十一篇、魯頌四篇、商頌五篇


東海岸牛隻大都採取放牧方式,牛隻逛大街肇事事件已非首次,由於肇事水牛逃之夭夭 女騎士撞到水牛摔死…惹禍水牛肇逃  http://tinyurl.com/y6myonys


【馨香雅句】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 | 詩經 | 禮記 | 江城子 | 大紀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