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元 黃公望/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元四大家之冠/乾隆皇帝藏/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和「子明卷」今收藏於中華民國國立故宮博物院,「剩山圖」今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KYFZJb
https://bit.ly/2M8qjpb
------------------------------------


趙孟頫為什麼要畫紅衣羅漢?
2017-09-25 由 淳道書畫藝術 發表
紅衣羅漢圖卷
膽巴碑
元初,派駐江南的佛教統領党項喇嘛楊璉真迦搗毀盜竊了南宋皇陵,引起南宋遺民的激憤,直到忽必烈派人逮捕他並「械之於市」,這場民族爭端才得以平息。1287年,趙孟頫在御史程鉅夫的勸說下北上仕元,而就是在五年前,文天祥拒絕元廷之邀,慷慨就義。趙孟頫何嘗不曾衡量仕元的得失呢?他不顧友人勸說,敢於背負漢人指摘和蒙古人嘲笑的「貳臣」之名,是為了名利地位而苟且偷生嗎?當然不是。楊璉真迦背後的指使者宰相桑哥還在掌權,社會百廢待興,民族衝突不斷,漢文化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衝擊……驅使趙孟頫的內在動力,正是士大夫「先憂後樂」的理念。1292年,佞臣桑哥果然倒台,種種跡象表明,討伐檢舉他的實際推手,正是趙孟頫。
如果終生在吳興,趙孟頫不一定會有後來的造詣,他的真知灼見來源於他超拔寬宏的世界觀,蒙古帝王允許他自由鑑賞皇家收藏,這些來自南宋、西遼、金、西夏、吐蕃、回鶻等地的藝術品,極大地拓寬了趙孟頫的視野。經常往返於南北方,他還廣泛結交高克恭、康里不忽木、薩都剌等外族文士和僧侶,對異域文化和不同宗教信仰有了全新的認識,《贈聶古伯》、《題薛昂夫詩序集》、《題也先帖木兒開府宅壁畫山水歌》等詩詞都是他對外族人士美好德行的讚頌。晚年書寫的《膽巴碑》中,他稱吐蕃的膽巴大師「德業隆盛,人天歸敬」,還說:「皇元一統天下,西蕃上師至中國不絕,操行謹嚴,具智慧神通,無如師者。」言外之意就是告誡入華僧人應以德高望重的膽巴大師為榜樣。
膽巴病逝於1303年的五月,第二年的春天,時任浙江儒學提舉的趙孟頫作了《紅衣羅漢圖》。就在此前數日,他剛剛與四十餘位儒生後輩齊聚杭州南山、泛舟西湖,其間所暢談的必然關乎百姓民生。當時南方文人與西蕃僧人文化信仰隔閡依然很大,如楊璉真迦一般胡作非為的番僧也依然存在,趙孟頫作此圖應有明確的勸誡意圖。
趙孟頫後來在此圖上的題跋也表明了他的想法:「我曾經見盧楞伽(約活躍於8世紀,吳道子之徒)畫的羅漢像,最能捕捉西域人的情感神態,確實是聖地貴人的樣子。大概是因為唐時西安的西域人很多,耳目所接,語言相通的緣故吧。到了五代王齊翰(活躍於十世紀初)之輩,雖然畫得很好,可關鍵是他筆下的西域僧人和漢僧有什麼區別呢?我來北京做官很久了,總和天竺僧人們交遊,所以在畫羅漢像上很有心得。這卷是我十七年前所作,粗略地有些古意,不知道觀者以為如何呢?」
這段話表面上看是在談論怎樣能把西域僧人畫像的問題,卷後董其昌題跋也只評論了技法。深入一步去想,盧愣枷為什麼能比王齊翰畫得好呢?主要是他身處開放包容的大唐,外語流暢,和外國僧人們在一起談天說地實屬常事,了解並且親近他們,才能既把握外在特徵又能捕捉到內在的精神氣質。可是王齊翰一生都在偏安一隅的金陵,很可能都沒見過西域僧人,是沒法畫好的。正是因為趙孟頫和盧愣枷一樣有機會近距離接觸西域僧人,而不是像王齊翰那樣憑空想像,他才能畫好。所以,這時代和社會的背景才是最大的區別啊!他的另一則關於「古意」的論述云:「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意。今人但知用筆纖細,傅色濃艷,便自謂能手,殊不知古意既虧,百病橫生。豈可觀也。吾所作畫,似乎簡單,然識者知其近古,故以為佳。此可為知者道,不為不知者說也。」的確如他所說,這古意背後的內涵,跟那些沒見過世面的狹隘到只注重技法的人是講不明白的。趙孟頫曾說膽巴大師「來世必成佛,住娑婆世界。演說無量義」,此畫中這個背後頭光圓滿,正在說法的高僧也許正有膽巴禪師的影子。
四百年後,乾隆皇帝的題跋又以佛法解畫揭示了更深層次的含義,他說:「四大假名三身何有,凡坐燈下示人以手。背觸不得能所胥忘,頂後園相具足真常。」「四大假名」指四大物質因素,「三身」是三種佛身。大體意思就是世間諸相皆空;「凡坐燈下示人以手」說明這畫中伸出手給人看的不是神仙而是凡間的高僧;「背觸不得能所胥忘」是指手心觸不到手背,就能夠忘了手背的存在嗎;「頂後園相具足真常」指頭頂後的渾圓光暈說明此高僧已然了悟超脫修成正果。乾隆評價趙孟頫,說他畫馬的意旨不在馬本身,但是畫羅漢卻是和其一樣,「大士無言,廣長無量」,既是指畫中以手示人的羅漢,又是指用意深遠的趙孟頫。
讀懂這首詩,我們再來審視此畫就豁然開朗了:僧人的視線穿過手和岩石後的兩朵花連成直線,此草本花卉是芍藥,這個西域傳入的花種常被古人用來指代外來文化。兩朵花的根部雖然被石頭遮擋,但是莖的方向顯示二者同是一株。僧人前面擺著兩隻鞋,背後的大樹由中部分枝向兩邊伸展。而僧人伸出的平直的手掌和手背也是一個手的兩個面。這一系列圖像暗示了什麼呢?佛教由西域傳入,禪宗顯教以空說空,藏密則以繁華極盡之色去證空,其實它們本質上都是無差別的,這也正是「不二法門」的正解。趙孟頫說膽巴大師就是因為能夠「顯密兩融,空實兼照」才能比眾人看得更高,給世人指點迷津。佛教、天竺僧人和芍藥花,都由西域而來,東方文明也源源不斷傳往西方,人類交流的歷史遠比我們想像的久遠而密切,古人那種開放包容的胸懷和平等的觀念才是人類社會前進的動力,這才正是趙孟頫所推崇的「古意」。
威澤弗德說蒙古人對歐亞大陸的征服打破了中世紀歐洲人對世界的僵化認識,人文主義思潮和文藝復興運動正是在這種刺激和機遇中產生的。其實此時的東方也一樣,趙孟頫的藝術作品中所傳達的對人的價值和現實生活的思考,對古典文化的推崇,以及對平等和平的呼喚,與但丁等人的思想遙相輝映。
羅漢(梵文:arhat)簡稱阿羅漢,指修得正果、度化眾生的修佛之人。胡貌梵僧的羅漢繪畫歷史悠久,其中一類以怪誕奇異的形象展示各種神通法術彰顯神性,另一類就是現世生活中的高僧畫像,趙孟頫的《紅衣羅漢圖》就屬此類。畫中膚色深暗的羅漢身著朱紅僧服略帶笑意,鬚髮極其濃密,甚至還是連心眉,他的頭骨凹凸、眉弓高聳、筆直通下來的鼻樑和碩大的鼻頭,嘴唇很厚,頎長的耳垂上還掛著大大的金環……具有典型外國人的相貌特徵。盤膝而坐的他只伸出一隻手。他是誰?他在幹嗎?趙孟頫為什麼要畫他呢? https://bit.ly/2M6K1le
-----------------
趙孟頫書畫《紅衣羅漢圖》
2017/01/02 來源:劉換天
趙孟頫人物畫傑作《紅衣羅漢圖》描繪西域僧人跌坐之狀,深目高鼻,濃髯大耳,一手作平伸說法相,寧靜而和睦,又不失莊重慈祥之態。僧人的紅墊、紅屐,皆刻畫得很工細,尤其是臉部,傅色細膩,落筆精巧,質感強烈,形象生動;紅衣則以意為之,著筆不多,而大略可觀。僧人身旁之岸石,染以綠色,更襯映出僧人紅衣域外客的特徵;其前牡丹香花開放,其後菩提大樹挺發,給全圖增添了佛家吉祥、莊重之情。趙孟頫自己說曾在大都見到過西域僧人,又見到過唐人閻立本所作吐蕃僧人像,因此該圖既有唐人古樸之態,又有元人現實之意,借古開今,形神相兼
------------------


馬奶酒係種酒,用馬奶去釀,靠奶入面嘅乳糖發酵,酒精濃度得0.7%到2.5%,起源自中亞。
馬奶酒,是一種用傳統方法將馬乳發酵製成的奶酒飲品。馬奶酒廣受居住於中亞乾草原眾多民族的喜愛,在遊牧民族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包括:哈薩克族、巴什基爾人、卡爾梅克人、柯爾克孜族、蒙古族與雅庫特人皆擁有製作馬奶酒的漫長歷史[1]。除此之外,馬奶酒在中國華北地區的漢族間,也是極為普遍的酒類飲料[2]。
馬奶酒是一種與克非爾相似的乳製品,但相較於克非爾是採用固體酸奶酵母所製成,馬奶酒則使用液體的奶類做為發酵劑所提煉而成的飲品,由於馬奶酒的主要成分馬乳比起牛奶或羊乳含有更多的糖分,所以在發酵完成後,和克非爾相比馬奶酒的醇度含量更高,不過仍保有溫和的口感。
即使在馬奶酒盛行的地區,馬乳依舊是一種生產數量有限的商品。為了達到工業化的大規模生產需求,現今市面上所販售的馬奶酒,大多使用牛奶為主要製造原料,牛奶雖然擁有更豐富的脂肪和蛋白質的含量,但與馬的乳汁相比牛奶的乳糖成分較低。不過在發酵程序前,有幾種辦法可以增加牛奶中的乳糖含量。其中一種方法是可以加入蔗糖以幫助發酵,另一種技術則是添加乳清來改良牛乳,使其更加接近馬奶的成分[3]。
字源
馬奶酒的英文Kumis源自突厥語族的字彙kımız [4]。學者庫爾曼猜測馬奶酒的單字最早起源於突厥人之一的庫梅克人族群[5],東方學家克勞森則在他的研究中引用11世紀由突厥學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所寫成的《突厥語大詞典》裡的記載,克勞森發現馬奶酒的字詞普遍出現於整個突厥語族的語言之中[6]。
在蒙古語中,馬奶酒被稱為айраг [7]。教士魯不魯乞在前往亞洲的旅程中,品嘗並稱讚了這種飲料,魯布魯乞所寫成的遊記內同時詳細描述了蒙古人是如何製作與準備馬奶酒的過程[8]。
生產馬乳
擠馬乳過程,照片攝於吉爾吉斯
據1982年歷史紀錄,在蘇聯統治時期,蘇聯當局特地保留23萬匹馬,專門負責生產馬乳來製造馬奶酒[9]。
擠馬奶需要較繁雜的技巧:首先,擠奶員單膝跪下,先用繩子把桶子綁在手臂上固定好後,再將集乳桶放於直立的腿上,同時一隻手臂貼著馬匹的後腿,另一手則從馬腿的前方伸入並開始擠奶,整個過程中擠奶員皆緊貼著母馬的左側進行擠乳[10]。
在蒙古國,傳統上馬匹的擠奶季節從6月中旬到10月初左右。在這個時期裡,一匹母馬大約可生產1,000到1,200公升的乳汁,其中的一半留給小馬駒吸奶,另一半才用於製造馬奶酒或其他用途[11]。
特性
在發酵過程中,馬乳中的乳糖逐步轉化為乳酸、乙醇和二氧化碳,馬奶酒因此也成為乳糖不耐症患者可攝取奶類營養的重要來源[12]。
在發酵前,馬乳的乳糖比一般牛奶多了將近40%[13]。基本上未發酵的馬奶一般不會使人喝醉,反而被當成一種強效瀉藥來使用[1]。早在公元前1世紀時,學者馬庫斯·特倫提烏斯·瓦羅的著作中便提到了這一點:「作為瀉藥,效果最好的是馬乳,效力次佳的是驢奶、牛奶,最後才是山羊奶[14]。」每天只要喝6盎司(相當於190毫升)的馬奶就足以讓患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出現嚴重的腸道不適症狀。
釀製
遊牧民族傳統上會將馬乳放於大型皮革袋內,乳汁通常需要數天才能完成發酵。
馬奶酒是經由長達數小時或數天不斷地攪拌、撞擊或晃動來發酵未經高溫消毒的母馬馬奶所製造而成的。在發酵過程中,乳桿菌與細菌開始逐步將馬乳變酸,酵母在化學作用下將乳汁轉化為溫和的酒精飲料。
在遊牧民族的傳統中,馬奶酒的發酵過程通常是在馬背上進行的,裝有馬奶的皮革容器會被放置於蒙古包的頂端並偶爾進行翻動,或是將容器綁在馬鞍上隨同牧民整日的騎馬移動來搖晃馬乳。今日用於釀製馬奶酒的容器,則大多用木桶或是塑膠桶子來替代傳統所使用的皮革袋子[15]。
在現代化的生產過程中,馬奶酒在初期的發酵過程中,溫度需要控制在約27°C以下進行約2到5小時的發酵,之後可放於溫度較冷的冷卻器內來降溫[16]。完成發酵後的成品通常含有0.7至2.5%左右的酒精濃度[17]。
馬奶酒本身的酒精含量非常低,可與淡啤酒的低濃度相媲美,淡啤酒在中世紀歐洲是極為常見的飲料,普通農民經常為了避免喝到可能受污染的髒水而飲用淡啤酒做為水的代替品。不過使用蒸餾的技術可以大幅提升馬奶酒的酒精濃度[18],許多中亞遊牧民族使用這種方法將原本的馬奶酒提煉成一種名為araka或是arkhi的高濃度蒸餾酒 [19]。
歷史
根據從哈薩克斯坦的博泰文明遺跡所挖掘出的考古證據顯示,博泰遺址所出土的碗中有奶類殘留物,表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有馴化動物成為家畜的技術[20]。雖然尚未發現有將奶類進行發酵的近一步證據,不過考量到馬奶酒擁有高度的營養價值,以及博泰文化處於乾草原的地理位置,當時博泰的住民確實很有可能已懂得如何釀造馬奶酒。
馬奶酒是一種極為古老的飲料。遠在公元前5世紀時的作家希羅多德便在他的著作《歷史》中描述了斯基泰人對馬乳的處理過程:
斯基泰人在將他們的奴隸弄瞎後,再命令這些奴隸們負責幫母馬擠奶,擠奶過程中,有些人專門負責擠奶的工作,而其他人則使用一種與外型與笛子相似用骨頭所製成的管子,持續不停地對著母馬的陰部吹氣。斯基泰人說他們這樣做的理由是因為當母馬的血管內充滿空氣時,牠的乳房會被氣體擠壓而下垂。馬乳擠好後接著被倒入深木桶裡,再由他們的奴隸站在桶子的周圍搖晃桶內的馬乳,經過晃動後浮到桶子上層的液體,被認為是馬乳中最珍貴的部分,其餘中下層的液體則被認為品質較差[21]。
希羅多德的史書普遍被認為是古代第一個描述製作馬奶酒的過程[5],同時記錄下斯基泰人對母馬特殊的擠奶方式[22]。除了希羅多德的文獻記載,13世紀時的旅行家魯不魯乞也詳細寫下馬奶酒的製造方法與它特殊的風味:
馬奶酒的製造方法為……人們先將大量的馬乳收集在一塊,這些新鮮的馬奶跟牛奶一樣香甜,接下來釀製者們把馬奶倒入一個大皮囊或是大瓶子裡,隨後他們開始用棍子奮力的攪拌馬乳……當他們猛烈地擊打馬奶時,馬奶開始像新釀造的葡萄酒般,開始冒泡、散發出酸味以及進行發酵,人們繼續不停的攪拌,直到將黃油從液體中分離並提煉出來才停止。接著他們會先嘗嘗看馬奶酒的味道,假如酒味帶有些許的嗆辣,那就代表馬奶酒已經釀製完成可以飲用了。馬奶酒喝起來跟葡萄酒一樣有辛辣的口感,暢飲完馬奶酒後,酒精會在舌頭上留下與杏仁奶相似的味道。馬奶酒會使人內心感到歡愉,同時也讓腦袋變的遲鈍,並且極容易引發尿意[23]。
魯不魯乞還額外提到,蒙古人特別珍視一種特殊的黑馬奶,這種馬奶酒專門使用黑色母馬的乳汁所製成的。
藥用
在西方世界裡,馬奶酒一直被吹捧它有益於人體健康,正如在這本1877年所出版的書中便將馬奶酒雅稱為「奶香檳酒」。
在19世紀末期,馬奶酒被認為是能治癒眾多疾病的萬靈丹,「馬奶酒療法」盛行於俄羅斯東南部的渡假勝地與療養院,身患重病的患者在他們接受治療的期間內,除了每日照射適量的陽光以及享受各種娛樂之外,同時也飲用大量的馬奶酒進行治療[24]。馬奶酒被認為有助於改善許多慢性病,諸如結核病、支氣管炎與貧血等病症。在馬奶酒療法下治癒的病人大多認為是因為馬奶酒的療效,而非歸功於良好的飲食環境與溫暖氣候的功勞[25]。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人物,如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和安東·帕夫洛維奇·契訶夫都曾接受過馬奶酒療法。長期患有肺結核病的契訶夫便於1901年進入施行馬奶酒療法的度假村內養病,長達兩週的時間,契訶夫每天飲用4瓶馬奶酒,雖然契訶夫的體重因此整整胖了12磅,但他的肺結核病依舊沒有被治癒[26]。
風味與保存
馬奶酒是相當特殊的酒類飲品,因為它既不是用果實也非使用穀物所製成酒種。從釀造技術的觀點上來說,馬奶酒的特性較近似於葡萄酒,而與啤酒的差異較大,馬奶酒的發酵過程直接源於馬乳內乳糖成分的轉化,和葡萄酒使用果類所進行的發酵相似,而不是如啤酒般,是因為其穀物中的澱粉先經由糖化作用轉變為糖分才進行發酵。但就傳統消費方式與經驗上而論,馬奶酒與啤酒更具可比性,馬奶酒的酒精含量通常也比啤酒的酒精濃度較低。
與大多數的乳製品飲料相比,馬奶酒的口感極為輕盈滑潤,它同時具有獨特的微酸味,並含有溫和的酒精含量。不同地區所生產的馬奶酒之間其風味、品質差異甚大。
馬奶酒的保存方式通常以冷凍或是冷藏的方法來長期保鮮。傳統上,馬奶酒的飲用方式,是先盛放於較大的容器裡,再用勺子分別舀入小型的碗或碟子內暢飲。在吉爾吉斯的遊牧文化中,當牧民於夏季驅趕牲畜到高地牧場移牧時,馬奶酒是接待賓客時不可或缺的重要飲品。
文化影響
吉爾吉斯的首都比什凱克之名,在吉爾吉斯語中的意思是「攪拌馬乳的棒子」,彰顯出馬奶飲品在吉爾吉斯文化中的重要性。
俄羅斯的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在他的自傳《懺悔錄》中談到自己為了忘卻煩惱與困擾而痛飲馬奶酒來逃避現實生活[27]。俄羅斯作曲家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斯克里亞賓則因其為患有經神緊繃的症狀以及右手受傷的緣故,而被醫生推薦飲用馬奶酒與進行水療。
在日本大受歡迎的乳酸菌飲料可爾必思,其源起便是因為創辦人三島海雲在一次造訪內蒙古途中,偶然品嚐了馬奶酒後,深受其特殊風味的魅力所吸引,因而開啟他日後研發乳酸菌飲料的契機[28]。 https://bit.ly/2Mm1mXx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