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it.ly/2Wnx6iD


天妃天后首次封號的由來
莆田文化 
  歷代皇帝對媽祖的勅封樂此不彼,開始時,由宋徽宗皇帝對座落於莆田涵江白塘的聖墩祖廟勅賜廟額曰:“順濟”。而後,宋代各朝皇帝對媽祖本人的勅封由“夫人”直至封到“妃”。進入元代後,元世祖忽必烈為了大量從東南沿海水運糧食至京師,遂以媽祖助漕運有功,加封媽祖為:“護國明著天妃”。一下子把媽祖由“妃”的神格提升為“天妃”的神格。進入清代後,清王朝攻克台灣後,為了加強對台灣的統治,便把媽祖加封為“天后”,即把媽祖由“天妃”的神格提升為“天后”的神格。這對媽祖文化的傳播無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能促使媽祖神格提升,無疑是傳播媽祖文化的大功臣。因此,也引起了一些人為某地域利益而故意歪曲提請媽祖加封的歷史真相。最近有人在網上發布博客言論,稱首次促使媽祖加封“天妃”、“天后”封號的均為泉州人,稱“媽祖在莆田只是為媽祖(神)提供一個'原型人',而真正媽祖文化的產生地則非莆田,而是泉州。”並認為“最早的天妃封號是泉州人向元朝皇帝請封來的,後來泉州人施琅又向皇帝請敕封天后稱號。”
  “天妃”、“天后”封號的首次褒封,到底是由誰請封的?筆者認為有必要就“天妃”、“天后”封號的由來作一番考證:
  一、媽祖首次“天妃”封號的由來
  媽祖被封為“天妃”,據《天妃顯聖錄》載:“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以庇護漕運封'護國明著天妃'。”
  元世祖加封媽祖為“天妃”的原因,據《天妃顯聖錄·歷朝褒封致祭詔誥》載:“朕恭承天庥,奄有四海,……唯有爾神,保護海道,舟師漕運,恃神為命,咸靈顯赫,應驗昭彰。”言下之意,就是忽必烈自從當上皇帝以來,得媽祖神靈庇佑,從江南至京師的漕運舟師才賴以安。並根據“有司”奏摺,委派蒲師文前往加封媽祖為:“護國明著天妃”。有人僅根據忽必烈詔書中出現蒲師文名字,便認為是蒲師文奏請忽必烈加封媽祖。其實,這是對忽必烈昭書的誤讀。查忽必烈在元至元十八年(1281)《晉封護國明著天妃詔》中所稱的:“有司奏請,禮亦宜之”、“今遣正奉大夫宣慰使左副都元帥兼福建道市舶提舉蒲師文冊爾為:“護國明著天妃”。蒲師文為宋泉州市舶司長官蒲壽庚之子,在蒲壽庚降元後,由其子承襲泉州市舶司提舉職。忽必烈的詔書,只是交待了“有司奏請”加封媽祖的事,他也認為應當加封。在這裡,“有司”是指官吏,古代設官分職,政事各有專司,故稱“有司”。忽必烈在詔誥中所稱的“有司”。應是指專司漕運的官員因漕運得到媽祖庇佑,才向皇帝奏請加封媽祖,而蒲師文當時只是“市舶提舉”所謂市舶提舉,只是專司對外貿易管理、法令、徵稅的官員。所以,“市舶提舉”不是漕運官,不可能負有直接從事管理漕運職能。也就不可能存在莆師文管理漕運因得媽祖庇佑而奏請加封媽 祖。蒲師文被忽必烈委派前往加封媽祖為“護國明著天妃”。只是代忽必烈宣讀加封媽祖為“天妃”的詔書而已。決不能把此事解讀為系蒲師文向忽必烈奏請加封媽祖為“天妃”。同時,關於蒲師文奏請加封媽祖為“天妃”的說法,並非只是有人在網上談及,近讀《媽祖文獻史料匯篇·檔案卷·晉封明著護國天妃》中也提到:“新任福建市舶提舉的蒲壽庚之子蒲師文才正式以'有司'名義奏請加封。”筆者認為,蒲師文奏請加封之說沒有證據。在這裡,“有司”、“蒲師文”應是兩個不同的主體,如果“有司”與“蒲師文”系同一人,忽必烈的詔書中即先應提到系蒲師文以媽祖護漕運有功,奏請忽必烈加封媽祖,然後派蒲師文前往加封媽祖為“天妃”。所以,媽祖被忽必烈加封為“天妃”系泉州人奏請尚乏必
  二、媽祖“天后”首次封號的由來。
  關於媽祖從“天妃”神格晉升為“天后”神格。目前,從現存的史料看,有三說,一說媽祖被請康熙皇帝於二十三年(1684)加封為“天后”,系施琅因媽祖陰助平台有功,施琅攻復台灣後,回來奏請康熙皇帝加封媽祖為天后。一說為清乾隆二年(1737),因延協目兵黃忠等由台灣回廈,台灣守備陳元美等領餉回台,中途遇風、禱媽祖庇佑才得以平安。由允祹奏請加封天后。一說為媽祖護冊封使全魁、週煌有功,全魁、週煌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奏請加封媽祖為“天后”。
  上列三種關於媽祖首次被皇帝由“天妃”加封為“天后”的說法,到底是那種說法更符合歷史真實?應該還是讓史實來說話:
  (一)媽祖由施琅請封“天后”封號係以訛傳訛的結果。
  在清代康熙時期,媽祖第一次得到康熙的敕封,是在清康熙十九年(1684),據《天妃顯聖錄·歷朝褒封致祭詔誥》載,康熙皇帝這次敕封媽祖的原因係因萬正色克服廈門得媽祖神助,奏請康熙皇帝加封,康熙皇帝只是沿襲明永樂皇帝對媽祖的封號,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至於康熙皇帝為什麼首次對媽祖的封號沿襲明朝永樂皇帝對媽祖的封號?這可能跟當時清王朝尚未統一中國,南明朝廷仍在東南沿海、台灣一帶開展反清復明活動,康熙加封媽祖時,故意沿襲明代原有封號。目的是為了籠絡漢族人民的人心,以利於清統治者的鞏固和統一。此後,康熙皇帝分別於二十三年,五十九年頒詔諭祭天妃,著地方官對媽祖進行春秋兩祭,編入《紀典》,卻從未加封媽祖為“天后”,其依據為:
  1、禪濟布、景考祥是施琅請封媽祖為天后的始作俑者。
  在康熙朝,根本不存在康熙加封媽祖為天后的史實,也就不存在有人提出施琅奏請康熙皇帝加封媽祖為天后的說法,至於後來為什麼會出現是施琅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奏請康熙加封媽祖為天后?其始作俑者是禪濟布、景考祥、禪濟布〈禪濟布,(滿州鑲藍旗人。巡視台灣監察御史〉、景考祥〈河南汲縣人,清康熙五十二年( 1713)進士〉。於雍正三年(1705)九月初九日在《為請天后祠匾額事奏摺》中提到:“臣等聞前靖海將軍施琅征服台灣之時,舟師戰於澎湖,隱隱有神兵助陣,是日海神天妃廟中見神像皆有汗下。大旱既集島中,乏甜水,眾以為慮,臣施琅禱於天妃廟,移時泉水溢也,足供數万人飲。”又稱:“舟師聯帆直入,遂向台灣。經臣施琅恭疏具題,聖祖仁皇帝敕建天妃神祠原籍興化莆田湄洲,勒有敕文以記功德,隨後又加封天后。”
  禪、景為天后在疏中所稱的施琅在康熙二十三年奏請加封媽祖為天后,僅是以:“臣聞施琅征服台灣之時。”可見禪、景並不是根據什麼真憑實據證明施琅於康熙二十三年請封媽祖為天后,而只是“聽說”。而從他們兩人的奏文內容看,確實他們對施琅克復台灣的情形沒有了解,據施琅自己在向康熙皇帝的奏文中稱他是在攻克台、澎之前,駐軍在莆田平海澳,因缺水得媽祖神助,而禪、景兩人則稱施琅是在彭湖缺水得神助。施琅所稱的媽祖助陣是指平海天后宮媽祖的神蹟應驗,而禪、景兩人則稱在澎湖得媽祖助陣。可見禪、景兩人對施琅克服台、澎得媽祖神助的時間、地點及請封的過程並不了解。只是僅憑“聽到”的“新聞”作為奏疏的內容。這樣,禪、景兩人所稱康熙加封媽祖為“天后”就不足為據。
  2、賴都的奏摺系沿襲禪、景的說法。
  禪、景兩人關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由施琅奏請加封媽祖為“天后”的說法,後來被雍正朝禮部尚書賴都等人沿襲,賴都於雍正四年(1726)四月初六日在《為天后效靈請御書匾額事題本》中沿襲禪、景兩人的說法:“前靖海將軍施琅征服台灣之時禱於天妃,湧泉供飲,……,舟師直入台灣鹿耳門,遂定台灣,經臣施琅具奏恭疏具題,聖祖仁皇帝敕建天妃神祠於原籍莆田縣湄洲,敕文以記功德,隨又加封天后。”
  3、郝玉麟的奏摺系沿襲賴都舊說。
  此後,郝玉麟〈郝玉麟,(?——1745),漢軍正白旗人,清康熙聞饒騎校累擢總兵,雍正初升雲南提督。歷經廣東、閩浙總督,乾隆間擢吏部尚書〉在雍正十一年(1733)元月二十七日在給雍正皇帝的奏摺中稱:“又靖海候施琅進徵台灣……,師次平海澳時,方憂旱,井澤為枯,因禱於神,泉源驟湧……,敕建神祠於原籍莆田縣湄洲地方,並頒敕文以紀功德,隨又加封天后。 ”
  4、三泰的奏摺仍系沿襲禪、景、賴、郝等舊說。
  三泰〈三泰,(?——1758),本屬漢軍正白旗,後入滿州正藍旗。雍正時任禮部尚書〉在《為閩省南台天后祠頒匾致祭事題本》奏摺中亦稱:“又靖海將軍施琅進徵台灣復相王師功成底立,敕封神祠於原籍莆田縣湄洲地方,並頒敕文以記功德,隨又加封天后。”
  清乾隆年間林清標在編撰《敕封天后志》一書時,在《歷朝褒封》中,提到“二十三年琉球冊使水道危險荷神護佑,復命奏請春秋祀典文,將軍施琅以澎湖得捷,默叨神助,奏請加封。敕封:“護國庇民,昭靈顯應,仁慈天后。”(林清標《敕封天后志》第13頁)。
  禪濟布、景考祥、賴都、郝玉麟、三泰等人在給雍正皇帝的奏摺中,提到的施琅在克服台灣時得媽祖陰助,為媽祖請封天后,似乎言之鑿鑿,但上列諸人的說法,都缺乏必要的史實依據加以支持。
  (二)康熙皇帝從未加封媽祖為“天后”。
  關於施琅克服台澎神蹟應驗,得媽祖神助的史實,系施琅〈施琅,(1621-1696)。號琢公,福建晉江人。原為鄭成功部將,降請後領福建水師提督,內大臣,康熙二十二年平台,封靖海候〉於康熙二十一年(1683)師次莆田平海澳,因平海乾旱缺水,施琅求媽祖賜水應驗,後在平台中,又得媽祖神助。故施琅於康熙二十三年(1685)八月二十四日奏請加封媽祖稱:“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師次平海澳,離湄洲水道二十里許,有天妃廟,經遷界圮毀,廟左一井,距海數武,踩止丈餘,蕪穢不治,井水已不能供百日,今際此愆陽,又何能資大師所需?臣遣人陶竣,泉具大涌,自二十一年(1683)十一月至次年三月,晝攻汲用不盡,供四萬眾裕如也”。同時,施琅在奏摺中還提到:“臣擬於班敘功之日,一起題請加封。近接邸報,汪楫以聖德神庥等事具題請封,因先以其靈詳陳,伏乞皇上敕封,並議加封。”(《天妃顯聖錄·歷朝褒封致祭詔誥》)。
  在施琅向康熙皇帝請封後,康熙皇帝批示由“該部奏議”。即由禮部提出是否加封媽祖的方案,禮部在接到康熙的旨意後,向康熙提議:“遣官獻香帛,讀文致祭。祭文由翰林院撰擬,香帛由太常寺備辦,臣部派出司官一員前往致祭。”康熙二十三年(1684)八月二十四日康熙對禮部的議案批示:“依議。”就是按禮部的議案執行,其間並無康熙皇帝應施琅之請加封媽祖為天后之事。
  查施琅在奏摺中提到的汪楫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出使琉球冊封得媽祖神助請封事,是指汪楫[(1626-1689),字汝舟,號悔齋,安徽休寧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薦應“博學鴻儒”試,列一等,授翰林檢討,二十三年(1684)充任冊封琉球正使]在《為聖德與神庥交映謹陳海道往還情形仰祈慈鑑奏摺》中提到的:“臣等一介小儒,遭逢聖主,特允推遣使赴海外。……於二十二年六月二十日諭祭海神天妃於怡山院。……風濤振撼,浪與天齊,掀波無已,人皆顛覆,臣等當萬死一生之際,……共籲天妃,……如獲其濟,當為神乞春秋祀典。”汪楫、林麟昌在得神助平安返回後,便向康熙皇帝“議舉春秋二祭”。在汪楫奏請對媽祖春秋二祭後,康熙皇帝批示:“該部擬奏”。就是命禮部寫出報告由康熙批准。禮部於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在給康熙的報告中稱:“今檢討汪等奏請海神天妃春秋祀典之處,應無庸議,可也。”康熙在禮部的報告中批示:“依議。”就是同意對媽祖頒詔春秋兩祭(汪楫《冊封琉球》)轉引自《媽祖文獻史料彙編·檔案卷第19頁
  施琅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八月二十二日給康熙加封媽祖的奏摺,是否得到康熙皇帝的批准?從目前現存的清代媽祖檔案資料中,並無康熙皇帝應施琅之請加封媽祖為“天后”的原始記載。反之,在蔣維錟、周金錟編輯的《清代媽祖檔案資料彙編·康熙起居注》中及康熙皇帝應施琅之請命撰的《諭祭天妃文》中卻反證施琅奏請加封媽祖的事未得到康熙皇帝批准。在清內閣於二十三年八月二十四日所記的《康熙起居經》中稱:“康熙二十三年(1684)甲子八月二十二日卯早,福建水師提督施琅請封天妃之神,禮部議不准行但令致祭。上曰:此神顯有默佑之處,著遣官致祭,此本著還該部另議。”(蔣維錟、周金錟《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彙編》)。
  在施琅奏請加封不被康熙皇帝批准後,康熙只是頒發了《諭祭天妃文》(《天妃顯聖錄·歷朝褒封致祭詔誥》)。敕文對媽祖神助施琅克服台、澎及汪楫、林麟昌冊封琉球中途遇風得媽祖神助予以褒揚。康熙皇帝的敕文的頒發時間,應在二十二年八月二十四日之後,敕文只是以“天妃”稱之,並無“天后”之稱,可見康熙皇帝的確沒有應施琅之請加封媽祖為“天后”。至此,在雍正朝,禪濟布、景考祥、賴都、郝玉麟,三泰等人聲稱由施琅奏請康熙加封媽祖為天后就失去康熙間關於施琅請封媽祖的原始證據印證。《康熙起居注》是由內閣大臣記錄康熙日常言行的原始記錄,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康熙起居注》對施琅請封媽祖的原始記錄,只能說明施琅在征服台、澎後,確有向康熙請求加封媽祖的史實,但施琅的請求卻沒有得到康熙皇帝的批准。康熙皇帝只是同意派官前往湄洲致祭並宣讀他敕撰的祭文。至於林麟昌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編修的《勅封天后志》中提到的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因施琅克服台、澎,汪楫、林麟昌出使冊封琉球得媽祖神助加封媽祖為“仁慈天后”就失去康熙間的詔誥的證明。汪楫出使琉球冊封遇險得媽祖神助,汪楫、林麟昌只是奏請康熙批准對媽祖春秋兩祭,並無加封之請。施琅在克服台、澎的過程中多次得媽祖神助,雖有加封媽祖之請,但未得到康熙皇帝的批准。故林麟昌《敕封天后志》中引汪楫、施琅的奏摺,不僅不能證明康熙皇帝確有加封媽祖為“仁慈天后”,反而證明康熙只是批准對媽祖進行春秋兩祭及對媽祖行祭禮。   
     (三)康熙沒有應施琅之請加封媽祖,這我們可以從與禪濟布同一時期的其它朝廷命官的奏摺中得到印證。
  1、海寶、徐葆光於康熙五十七年奏摺中只是稱媽祖為“天妃”,並無“天后”之稱。
  康熙五十七年[(1718)六月初一日,海寶〈(海寶,滿州鑲白旗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進士)〉、徐葆光〈徐光葆,(1671—1740),字亮直,江蘇長州人,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進士〉在《為春秋祀典疏》奏摺中,以受康熙皇帝派遣冊封琉球中途遇險得媽祖神助,請求皇上把媽祖編入春秋祀典。(徐葆光《中山傳信錄》卷一),康熙五十九年(1720)八月初三日,禮部《為海寶、徐葆光奏請春秋祀典疏題本》中稱:“查康熙十九年臣部議得將天妃封後'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今天妃默佑封舟種種靈異,應令該地方官春秋致祭,編入祀典。”康熙皇帝於本月初六日在禮部的題本中批复:“依議。”即同意海寶、徐葆光把天妃編入春秋祀典的奏請。(徐葆光《中山傳信錄》)卷一)。
  從海寶、徐葆光的奏摺中,我們可知,至康熙五十五年(1720),媽祖仍稱:“天妃”,並無天后之稱。可見禪濟布等人關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應施琅之請加封媽祖為天后只是禪濟布等人的道聽途說,並非實據。否則,禮部就不可能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時仍稱媽祖為“天妃”。
  2、藍廷珍於雍正四年奏疏中亦稱媽祖為“天妃”,並無“天后”之稱。
  雍正四年(1726)正月十七日,藍廷珍〈藍廷珍,(1663-1729),字別璞,原任南澳總兵,康熙六十年(1721)調佐都提督與施世驃平台灣朱一暴動。詔以台灣總兵藍廷珍兼任福建水師提督。〉在《題為神功顯著仰懇睿鑑特加恩褒事疏》奏摺中稱媽祖“二十二年佑相前靖海將軍奏捷澎、台,……,俱聖祖仁皇帝覽奏敕封,欽差致祭,特隆祀典”。並稱:“天妃靈神,實水師之司命,仍請恩加敕部詳議追封先代,聖德彌彰而神功愈顯。”《天妃顯聖錄·歷代褒封致祭詔誥》。
  從藍廷珍的奏摺,進一步證明,媽祖助施琅克服台灣後,雖然施琅有奏請康熙加封,但康熙只是命撰敕文,差官往湄洲致祭。致雍正四年(1726),藍廷珍在上雍正皇帝的奏疏中,仍稱媽祖為:“天妃靈神”,並無稱媽祖為“天后”,說明至雍正四年(1726),媽祖仍稱為“天妃”,並無天后之封。如存在天后之封,藍廷珍在給皇上的奏摺中,不可能對媽祖不稱天后只稱天妃。           
      3、郝玉麟的奏摺系沿襲賴都舊說。
  此後,郝玉麟〈郝玉麟,(?——1745),漢軍正白旗人,清康熙聞饒騎校累擢總兵,雍正初升雲南提督。歷經廣東、閩浙總督,乾隆間擢吏部尚書〉在雍正十一年(1733)元月二十七日在給雍正皇帝的奏摺中稱:“又靖海候施琅進徵台灣……,師次平海澳時,方憂旱,井澤為枯,因禱於神,泉源驟湧……,敕建神祠於原籍莆田縣湄洲地方,並頒敕文以紀功德,隨又加封天后。 ”
  4、三泰的奏摺仍系沿襲禪、景、賴、郝等舊說。
  三泰〈三泰,(?——1758),本屬漢軍正白旗,後入滿州正藍旗。雍正時任禮部尚書〉在《為閩省南台天后祠頒匾致祭事題本》奏摺中亦稱:“又靖海將軍施琅進徵台灣復相王師功成底立,敕封神祠於原籍莆田縣湄洲地方,並頒敕文以記功德,隨又加封天后。”
  清乾隆年間林清標在編撰《敕封天后志》一書時,在《歷朝褒封》中,提到“二十三年琉球冊使水道危險荷神護佑,復命奏請春秋禮典文,將軍施琅以澎湖得捷,默叨神助,奏請加封。敕封:“護國庇民,昭靈顯應,仁慈天后。”(林請標《敕封天后志》第13頁)。
  禪濟布、景考祥、賴都、郝玉麟、三泰等人在給雍正皇帝的奏摺中,提到的施琅在克服台灣時得媽祖陰助,為媽祖請封天后,似乎言之鑿鑿,但上列諸人的說法,都缺乏必要的史實依據加以支持。
  (四)媽祖首次“天后”封號系允珣請封,由乾隆皇帝於乾隆二年(1737)加封。
  關於媽祖首次被皇帝加封為“天后,據允珣〈允祹,(1685-1763),康熙第十二子,累封為履親王,官至內務府總管。〉在乾隆二年潤九月《為明例加封天后事題本》中,允祹以郝玉麟疏稱台灣守將黃忠由台灣返廈門,台灣守備陳元美領餉回台,在洋遇險得媽祖神助,請求加封媽祖為“天后。”(蔣維錟、周金錟《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彙編》),乾隆皇帝批准了允祹的奏摺,同意加封媽祖為天后。
  乾隆皇帝應允祹之請封,加封媽祖為天后,據清代嘉慶重修《大清會典事例》:“乾隆二年加封天后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天后”。說明,媽祖至乾隆二年(1738)間才由允祹奏請加封天后,之前,媽祖只是“天妃”的神格。至於允祹在奏摺中稱:“嗣又奉旨加封天后。”好像使人感覺康熙於二十三年(1684)有加封媽祖為“天后”之舉。其實,這只是允祹誤信郝玉麟的道聽途說,導致其誤引郝玉麟的舊說,他自己並未嚴加考證郝玉麟的說法是否有依據。因為依清朝加封媽祖慣例,康熙在十九年(1754)加封媽祖時,只是沿襲明代舊封號。致乾隆二年(1737)時,才追加“福佑群生”封號,並加封媽祖為“天后。”在此後對媽祖的加封中,都是以四字為例,如乾隆二十二年(1757 )加封媽祖時,用“誠感咸浮”四字。至於允祹轉引郝玉麟奏摺中所稱的“奉旨加封天后”之“旨”在何方?加封了什麼樣的四字封號?由於康熙對媽祖沒有確切加封的事實,故《敕封天后志》中才有康熙二十二年(1757)加封“仁慈”天后之說。加封的封號只有二字,顯然不符合清代加封媽祖的慣例。所以,媽祖天后封號的加封,首封是在乾隆二年(1737),而非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奏請加封人是乾隆的胞弟,滿州人允祹,而不是泉州人施琅。加封的原因是台灣守將黃忠、陳元美因往還台灣海峽遇險得媽祖神助,而非因施琅克服台灣得媽祖神助。
  (五)乾隆二十二年(1757)加封媽祖“誠感咸浮天后”,係對乾隆二年(1737)加封天后的進一步加封。
  關於媽祖被加封為“天后”,有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由全魁〈全魁,(?—1791),滿州鑲白旗清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官翰林院侍講〉、週煌〈週煌,(?—1784),字景恆,號海山,四川涪州人,清乾隆二年(1737)進士。為上書房總師傅,終佐都御史,著有《琉球國志》。〉奏請乾隆皇帝加封的原始記載。
  查週煌《琉球國志略·卷七》記載。乾隆二十二年(1757)週煌與翰林院侍講全魁受乾隆之命冊封琉球國王,於六月十四日中途遇風,舟身振撼,嘔吐者無數,便向媽祖許願:“神若默佑生靈,當為神乞加封號”。至當年六月二十四日,颶風大作,10碇索皆斷,致龍骨中斷,底穿入水,又雪雨大作,週煌等人以為無生還希望,再次向媽祖呼救,頃刻見:“忽神火見於桅頂,又海面燈光浮來,若煙霧籠罩狀,……須臾,舟稍向岸,賴一礁石透入舟腹,得不沉溺。”週煌等遇海難不死,回來後便向乾隆皇帝請求:“敕部議加封號。”乾隆皇帝便命禮部議奏。乾隆二十二年(1757)六月十八日,內閣以加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億普濟、福佑群生天后”題請乾隆皇帝批准,乾隆皇帝在內閣的呈文上批用:“誠感咸孚。”
  禮部以“福佑群生”四字加封天后,說明在乾隆二年(1738)乾隆並未以“福佑群生”加封媽祖,持天后封號系乾隆二十二年(1757)首封的人認為,如果在乾隆二年(1738)乾隆便以“福佑群生”加封媽祖,乾隆二十二年(1757)禮部就不可能再用“福佑群生”奏請乾隆加封媽祖。其實持這一說法的人,是不了解清朝的敕封慣例,如在康熙十九年,康熙就依照明代舊制加封媽祖為“弘仁普濟天妃”。同時,乾隆皇帝在接到禮部議報後,認為對媽祖的加封應增加四字,故用“誠感咸浮”四字加封天后,說明乾隆於二十二年(1757)加封媽祖,是在乾隆二年(1738)用“福佑群生”加封媽祖為天后的基礎上,用“誠感咸浮”四字對媽祖的進一步加封。乾隆的這次對媽祖的加封不是對媽祖的首次加封,而是在乾隆二年(1738)以“福佑群生天后”加封媽祖的基礎上,再次以“誠感咸浮天后”四字加封媽祖。
  根據上列史料,足證媽祖首次被封為天后,系滿州人允祹因郝玉麟等奏請台灣守將黃忠、陳元美往返台灣,中途遇海難獲媽祖救助。說明媽祖被乾隆皇帝加封為“天后”,非某些人所稱的系泉州人施琅奏請,而是由滿州人允祹於乾隆二年(1738)奏請。
  所以,媽祖文化的傳播,不能僅歸功於某地或某人的個人之功。在長達千年的媽祖信仰傳播史上,媽祖文化的傳播,她是在歷代皇帝的提倡下,由宋、元、明、清的士大夫、商人、軍人、海員等眾多的主體共同參與了對媽祖文化的傳播,才使今天的媽祖文化蔚為大觀。(朱金明)
----------------------
清朝康熙時期媽祖由「天妃」提升「天后」 或因琅克復台灣
2018-09-18 由 草帽神獸 發表于文化
台北版《天妃顯聖錄》(以下簡稱「妃本」),收錄在「台灣文獻叢刊」中,據校勘者「後記」,此版別就是《天后顯聖錄》(以下簡稱「後本」)中蔣維錟先生所說的台北圖書館的藏本。
據考證,《天妃顯聖錄》和《天后顯聖錄》各有版別,並非直接的轉刻本,只是《天后顯聖錄》採用了《天妃顯聖錄》的大部分內容,但自行編輯成一新的刻本。這兩個刻本的最大不同是「妃本」止於康熙二十三年,「後本」則編排到雍正四年。
其間,最具爭議的就是「天后」的封號始於何年。過去,研究者以「後本」為依據,就是康熙二十三年「特封天后」。但比對一下「妃本」和「後本」,就會發現「妃本」上是「奏請加封」,到後本時卻是「特封天后」。而從《康熙起居注》中證明二十三年的請封未能得到同意。
由於「妃本」在最後的修訂時雖然現已到了康熙年間,但媽祖的封號依然是天妃,所以,全書不見天后的影子。「後本」卻在康熙二十三年自即將天妃特封為天后,最顯著的就是將雍正四年時御賜匾額的奏文和謝恩疏文都斗膽地將「天妃神祠」改為「天后神祠」。
天妃到天后的轉變,以正史文獻為據,是在乾隆二年,封號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天后。後四個字「福佑群生」是清朝加封的,前面的封號都是沿用了明朝的封號。至於其他各書如《敕封天后志》在康熙二十三年條目中私自加封的天后封號,既有違禮制,也與後期的加綴四字的封賜相悖。
何故將乾隆二年的敕封改到康熙二十三年呢?其間必有玄機!或許,與康熙二十三年後添加的有關天妃靈應故事有關。這些故事根本都與兩個歷史事件有關:其一是施琅等克復台灣;其二是封爵琉球。尤以施琅故事為最,如「師井」的神話等等。天妃晉封天后,與這段發生在台海的事件有親近的聯繫,如此一來,或許就是朝廷聽任莆人私自晉封天妃為天后而不加追查的原因
--------------------
天妃到天后:媽祖信仰與施琅
在大陸媽祖被稱為「天妃」,在台灣媽祖被稱為「天后」,在大陸絕對找不到稱媽祖為天后的媽祖廟,因為媽祖被封為天后與施琅攻台息息相關。
媽祖在宋朝的時候封號是「夫人」,「靈惠夫人」;到了元朝,叫做「天妃」。一直到施琅攻克台灣後,媽祖的封號成為 「天后」,從天妃到天后,也因此在台灣才看得到天后宮。
《天妃顯聖錄》中有三段媽祖與施瑯有關的故事,第一為「湧泉給師」,康熙二十一年(1682),施琅屯居在平海澳,福建廈門附近,十月的時候大軍沒水,得到天妃之助,在平海澳泉水湧出。
第二為「燈光引護舟人」,施琅在康熙二十一年十二月, 在平海澳的外海,要渡海,浪湧滔天,驚險萬分,得到天妃的默佑。
第三為「澎湖神助得捷」,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得到天妃之助,率大軍攻克澎湖,所以媽祖信仰就跟著那個時候大舉進入台灣。
施琅在康熙二十二年入台的時候,聽聞康熙皇帝批評,說他「恃功驕縱」,施琅攻高震主,所以他不得不上奏朝廷歸功媽 祖的助戰,媽祖因而得到康熙皇帝封為「天后」,也成為天后信仰在台灣擴展的情形。
然而,根據天候的加封是否是在康熙年間有許多論證,在徐曉望的《清代賜封天后問題新探》一文中,有提到乾隆年間的《海塘錄》一書中,有提到康熙年間隨後加封天后並於五十九年納入祀典。乾隆年間的《福建續志》一書也說「康熙二十三年加封天后」,作者認為海塘錄一書應該不敢造假,否則就犯欺君之罪事關重大,所以該書認為天妃加封天后,還是與施琅攻克台灣,在康熙年間加封最有可能! https://bit.ly/2WoGhiS


https://bit.ly/2Wu2EUc


古代神話的天妃天后—媽祖
2018-08-08 
天妃媽祖的來歷,天妃,也稱天后、天后聖母,福建、廣東、台灣一帶呼之為媽祖,民間常俗稱為海神娘娘,而山東榮成地區又呼之為歸山娘娘。
​媽祖,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這一信仰的主體據說是由真人真事演變而來的。考察媽祖的生平得知,這一信仰來自民間傳說。首先是傳說,然後是傳說的歷史化和神化,最後形成普遍的媽祖信仰。
目前海內外學者普遍認為,媽祖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從人民中走出來的、被神聖化了的歷史人物。
林默娘的「里中巫」身份,是媽祖信仰的原始形態。媽祖信仰產生在特殊的生態環境之下,與海洋漁業生產及其海事活動密切相關。漁民因海難生者不可計數,所以希望有海上守護神庇佑安全。媽祖的巫女身份,正好適應了人們的希求。她的能言人間禍福,濟困扶危、治病消災順應了人們的願望,所以在她死後立廟祭祀。此後,她的一個個神跡才接踵而至,並將她塑造成一位完美的女神。所以民間對巫術的信仰是媽祖文化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礎。
由於當地士宦的提議和倡導,朝廷也頻頻給予媽祖賜封,媽祖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高。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媽祖被賜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聖母",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又被賜封為"護國庇民妙應昭應普濟天后","天上聖母"和"天后"從此便成了媽祖的聖稱。
媽祖信仰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民間信仰之一,她同樣隨著中國人的足跡傳遍世界各地。海外華人祭祀媽祖,根本的目的是為了不忘記祖先,不忘記根本。媽祖本來是海上保護神,後來當她的職能逐漸擴大時,無論是商人、手工業者,也無論是難產或其他疾病,人們都認為媽祖都能幫助他們排難解困。所以海外的華人同樣建廟祭祀。人們總希望通過媽祖祭祀,將媽祖的博愛、扶弱濟貧、勇敢無畏、不屈不撓的精神和盡孝的觀念發揚光大,把媽祖文化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中,並傳給下一代。
歷代褒封
宋朝
宣和五年1123年,宋徽宗賜「順濟廟額」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宋高宗封「靈惠夫人」
紹興三十年1160年,宋高宗加封「靈惠昭應夫人」
乾道二年1166年,宋孝宗封「靈惠昭應崇福夫人」
淳熙十二年1184年,宋孝宗封「靈慈昭應崇福善利夫人」
紹熙三年1192年,宋光宗詔封「靈惠妃」
慶元四年1198年,宋寧宗封「慈惠夫人」
嘉定元年1208年,宋寧宗封「顯衛」
嘉定十年1217年,宋寧宗封「靈惠助順顯衛英烈妃」
嘉熙三年1239年,宋理宗封「靈惠助順嘉應英烈妃」
寶祐二年1254年,宋理宗封「靈惠助順嘉應英烈協正妃」
寶祐四年1256年,宋理宗封「靈惠協正嘉應慈濟妃」
開慶元年1259年,宋理宗封「顯濟妃」
景定三年1262年,宋理宗封「靈惠顯濟嘉應善慶妃」
元朝
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封「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
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世祖封「護國明著天妃」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封「護國顯佑明著天妃」
大德三年1299年,元成宗封曰「輔聖庇民明著天妃」
延佑元年1314年,元仁宗加封「護國庇民廣濟明著天妃」
天曆二年1329年,元文宗封「護國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
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惠宗(元順帝)封「輔國護聖庇民廣濟福惠明著天妃」
明朝
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封「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
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
清朝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聖祖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
乾隆二年1737年,清高宗封「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天后」
嘉慶五年1814年,清仁宗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祐天后」
道光十九年1839年,清宣宗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祜安瀾利運澤覃海宇天后」
咸豐七年1857年,清文宗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祜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道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天后之神」
現代2009年10月,媽祖信仰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自北宋開始神格化,被稱為媽祖(當地人對女性祖先的尊稱),並受人建廟膜拜,復經宋高宗封為靈惠夫人,成為朝廷承認的神祇。媽祖信仰自福建傳播到浙江、廣東、台灣、琉球、日本、東南亞(如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地,天津、上海、南京以及山東、遼寧沿海均有天后宮或媽祖廟分布。
媽祖傳說
媽祖誕生在福建莆田湄洲島。關於媽祖,最早史料記載於,南宋妙法蓮花經廖鵬飛於紹興廿年所寫的〈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謂:「世傳通天神女也。
姓林氏,湄洲嶼人,能預知人禍福……」
媽祖出生於仕宦之家,是福建望族莆田九牧林家後裔。
是她原名林默,媽祖父親林願, 母親王氏,二人多行善積德 。
媽祖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後裔。媽祖曾祖父林保吉,參加北宋軍隊,林保吉參與了作戰指揮。 媽祖祖父林孚, 媽祖父親林願。
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灣口,有一個美麗的島嶼叫湄洲島。島上有一座巍峨雄偉、金碧輝煌的廟宇,供奉著世界聞名的「海神」媽祖。  
媽祖出生於仕宦之家,是福建晉代晉安郡王林祿的二十二世孫女。是當地的望族。她原名林默,媽祖父親林惟愨,母親王氏,二人多行善積德。一天晚上,王氏夢見觀音大士慈詳地對她說:「你家行善積德,今賜你一丸,服下當得慈濟之賜。」於是便懷了孕。到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將近分娩,見一道紅光,從西北射入室中,光輝奪目,香氣飄蕩,久久不散。又聽得四周隆隆作響,好似春雷轟鳴,地變紫色。王氏感到腹中震動,媽祖於是降生。因生得奇,甚為疼愛。她出生至滿月,一聲不哭,因此,父親給她取名「默」。
生長在大海之濱的林默,還通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湄洲島與大陸之間的海峽有不少礁石媽祖 ,在這海域裡遇難的漁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她還會測吉凶,必會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說她能「預知休咎事」,稱她為「神女」、「龍女」
 


觀音神屏 濕壁畫
慈帆普濟 壬甲年 董沐敬書

117886657_751509158967634_7653070015728748624_o8fd3e7fc326ef2d00b27ac8a335a102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