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定格的瞬間:乾隆名將阿玉錫〈持矛蕩寇圖〉
功臣畫像多半是正襟危坐的莊嚴模樣,但乾隆年間的一幅畫,卻打破了這個傳統。
清代宮廷畫家郎世寧,是一名來自西方的傳教士。他的畫作時常融合東西技法,突破傳統侷限。在他為名將阿玉錫所繪的〈持矛蕩寇圖〉中,他精準捕捉了將軍在戰場上策馬揮矛的那一刻——力量、速度、氣勢,全都凝結於畫面中。這不再只是「肖像」,更像是一幕英勇被定格的瞬間。
畫中的阿玉錫,膚色黝黑、臉部與雙手皺紋清晰,這不是美化過的英雄,而是真實經歷過無數征戰的戰士。他嘴邊稀疏的短鬚,也是極具個人特色的細節。
郎世寧以光影處理五官立體感,眉弧、鼻翼、睫毛、耳廓都層次分明,讓這位將軍彷彿隨時都能策馬奔出畫面。
郎世寧最擅長的,是運用光與陰影,構築逼真的空間層次:
阿玉錫握著韁繩的手與馬具交疊、馬鞍貼合臀部的陰影、鎧甲在光線下閃爍的金屬質感。這些細節都讓畫面有了呼吸的立體感。
再看那匹戰馬:肌肉緊實、四蹄騰空、鬃尾隨風揚起,畫家以順著肌肉方向的筆觸描出毛色,並在光照處添上細微高光,讓馬身的光澤與力量都在視覺中流動。
就連長矛都充滿動勢。矛頭閃亮、穗子飛揚,彷彿能聽見風聲劃過。
最耐人尋味的,是背景完全留白。
沒有戰場,沒有煙塵,只有人物與戰馬在潔淨的畫面中奔馳。這樣的留白設計,沒有削弱畫面的張力,反而更強化了焦點,將所有視線都引向主角身上。
〈阿玉錫持矛蕩寇圖〉,呈現的不只是「功臣」的樣貌,更是清代畫壇中,中西融合、以靜顯動的藝術高峰。
只有放大細看,才能真正體會畫作的功力與精巧。
在過去這類宮庭書畫珍藏,只有少數人能親眼欣賞。
如今,高清圖像的出現,讓每個人都能親近筆墨之美,
甚至能清楚看見那些肉眼難以察覺的細節。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7XS9g4whd/
















乾隆御筆平定西域戰圖十六詠並圖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JRMCfS
《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又可稱《御題平定伊犁回部全圖》、《回疆一帶得勝圖》、《乾隆年間准、回兩部平定得勝圖》、《御題平定西征全圖》、《平定伊犁受降圖》等等。實為同一組戰圖。確切的官式名稱為《乾隆御筆平定西域戰圖十六詠並圖》。
《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製作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由當時清宮內的西方傳教士郎世寧、王致誠、艾啟蒙、安得義四人起稿繪圖,第二年又命丁觀鵬等人用宣紙依原稿作著色畫,原圖稿完成後送至法國雕刻銅版。直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十六幅原稿、銅版、印畫才全部完成後並送回至宮廷,歷時十三年之久,花費約204000里拉(法舊幣制一里拉約為一兩白銀)。作為戰圖的四位作者郎世寧、王致誠先後于1766年、1768年去世,安德義于1773年離開清宮,改任天主教北京主教,均未能見到成品。可見成品的僅艾啟蒙一人。
完整的一組《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包括16幅銅版畫,18幅文字,文字為乾隆御題序、戰圖詩文等,為木板印刷。在最初送至法國雕刻銅版完成後即印製了200張銅版畫送回國內。乾隆三十七年清內府又再印製多分。較珍貴的200份戰圖大多被乾隆皇帝賞賜給王公大臣,或分藏於各行宮園林中。現可見的戰圖大多為時再版印製。
這組《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與後來製作的其他6組戰圖均收藏於西苑的紫光閣內。直至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北京,紫光閣悉數珍藏或掠至海外,或毀於戰火。這組戰圖現能完整可見的極其稀少,大都零散的被各國博物館或學術機構或私人收藏。而戰圖的原制銅版則大多下落不明,現能明確已知的大多收藏於德國和歐洲博物館。
---------------------
清乾隆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之《格登鄂拉斫營圖》,描繪乾隆二十年(1755年)阿玉錫率清軍追擊準噶爾汗達瓦齊至格登山之情形
----------------------
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 - Google 搜尋 http://bit.ly/2JRUM7W
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郎世寧等作 http://bit.ly/2JOj82q
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郎世寧等作 http://bit.ly/2JRX3jA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