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釋迦佛造像記
唐龍朔二年(662)
楷書。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陝西銅川市金鎖關鎮玉華宮遺址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據唐慧立、彥覽《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十載,玄奘法師高宗顯慶四年(659)自長安來玉華宮翻譯佛經,譯成包括六百卷《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在內的佛經十四部,占其生平譯經的一半以上。 麟德元年(664)二月五日,玄奘圓寂於玉華寺肅成院,葬滻東白鹿原,京邑及諸州送葬百余萬人。 《傳》雲:「法師形長七尺餘,身赤色白,眉目疏朗,端嚴若神,美麗如畫。 音詞清遠,言談雅亮,聽者無厭。 或處徒眾,或對嘉賓,一坐半朝,身不傾動。 服尚乾陀,裁唯細氎,修廣適中,行步雍容,直前而視,輒不顧%。 "釋迦像底座造像記20字,筆法嚴謹,氣度不凡,可能是玄奘法師親筆所書
深藏国博,被学者认定为仅存人间之唐玄奘书法 https://bit.ly/2U08r0U

640 (79)640 (86)640 (85)640 (84)640 (83)640 (82)640 (81)640 (80)


發現畫中一角原來繪有「唐僧取經」故事

發現畫中一角原來繪有「唐僧取經」故事

最早唐僧取經圖 現敦煌西夏壁畫 -- 星島日報 http://bit.ly/2Wm8UK8
1/1 甘肅發現最早的玄奘取經壁畫,畫於西夏年代,以玄奘與人猴悟空刻畫。
(星島日報報道)踏入猴年,甘肅敦煌研究院近日首次披露敦煌壁畫中現存的中國最早《玄奘取經圖》。六幅取經圖均是在甘肅瓜州境內西夏時代的洞窟裏發現,距今近千年,內容都是身披袈裟的玄奘,以及人相似猴、手牽白馬的孫悟空,歷經十七年取經路上的情景。
  敦煌研究院認為,絲綢之路是玄奘西行取經的必經之路,後世民間的藝術畫師和當地的一些佛教徒,為了表達對唐僧西行取經偉大精神的敬仰,即以當時流傳的唐僧取經的神話故事為素材,在佛教石窟、寺院壁畫中,創作了多幅《西遊記》還沒有成書前的《玄奘取經圖》。
  據中新社報道,敦煌研究院披露的這些《玄奘取經圖》壁畫大都不是獨立畫面,而是穿插在描繪菩薩故事的「經變圖」中的插曲,跟神話小說《西遊記》中描述唐僧師徒路遇險惡,求助觀音菩薩的內容相符合。
  玄奘取經圖出現在敦煌石窟壁畫中,是有一定歷史原因的。據敦煌研究院分析,玄奘西行取經路過瓜州時得到地方官吏和民眾的冒險幫助,因此留下了一段廣泛流傳的歷險故事。畫師們發揮藝術的想象力,這段故事畫上了牆壁。
  以榆林窟第二窟西壁北側的「取經圖」為例,身披袈裟的唐僧站在激流滾滾的岸邊,雙手合十,禮拜觀音。他身後的孫悟空毛髮披肩,頭戴金箍,一手牽白馬,一手舉額前遙望觀音,並不施禮,大為不敬之態躍然壁上。畫家把猴子頑皮、機敏,野性未泯的性格特徵,刻畫得惟妙惟肖。
  在古典名著《西遊記》中,唐玄奘西去取經,孫悟空就是除妖降魔、護送唐僧取經的重要使者。不過專家表示,事實上,中國民眾印象裏的玄奘和悟空是「跨時空」攜手西行取經。據史料記載,《西遊記》中的悟空,是以晚於玄奘約四十年的「從安西來無名僧悟空」加以想象神化而來。


「美猴王送唐僧取經」出於何處 - 專欄 - 書寫人生 東周網【東周刊官方網站】 http://bit.ly/2WlRFZj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講述的是大家耳熟能詳,唐三藏騎着由龍王三太子化成的白馬,並由三個弟子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護送,到西方取經的故事。
說到「唐僧取經」這故事,筆者一向就如坊間般以為,那是出於明代人吳承恩的創作,但最近獲香港文化博物館邀請,到位於沙田的館址參觀有關敦煌壁畫的展覽,其中一項意外收穫,就是得悉箇中原來還另有爭議。
話說當日當看到繪於西夏時代的著名洞窟壁畫「普賢變」時(見圖1。普賢乃「四大菩薩」之一,另外三位是觀音、地藏、文殊。古時黎民百姓,信的多是觀音和地藏,因為這兩位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但文人和官員,則多信文殊和普賢,因為前者司智慧辯才,後者司崇理大德),經館方人員提點,才發現畫中一角原來繪有「唐僧取經」故事的一景(見圖2)。
圖中僧人除了白馬之外,另有猿猴般長相的「美猴王」跟隨,但卻還沒有豬八戒和沙和尚。有趣的是,有關的洞窟壁畫成於西夏時期,換回漢人的觀點,也就是北宋時期,換句話說,成畫時間比起《西遊記》問世的明代,早了足足兩、三百年。
因此,合理的推斷是,早於吳承恩之前幾百年,已經在坊間開始流傳「美猴王」護送唐僧取經的故事。到了吳承恩,他再集其大成,加入自己的創作,包括各個新角色和橋段,總其大成,成了日後家傳戶曉的《西遊記》。
其實,唐三藏歷史上真有其人,歷史原型來自唐代的玄奘法師,貞觀(即唐太宗)年間他西行往天竺取經,途中艱困重重,在沿途得到不少當地人幫助下,才終告得成大業。因此,三百年後,到了北宋,這段歷險在民間代代口耳相傳,加鹽添醋,再加上各種神怪想像下,演變成為神功弟子護送的故事,也就絕不出奇了,至於這些弟子為何機緣巧合會變成了「美猴王」,那就不得而知了。
其實,古代不少文學巨著,都是類似取材自早已流傳的民間傳說,再總其大成而成。就像荷馬的兩部有關木馬屠城記的不朽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最初都是靠古希臘樂師背誦流傳的古代民間傳說,整理而成。
如果用上今天苛刻的標準,動輒批評別人的文學創作有抄襲之嫌,相信《西遊記》、《伊利亞特》、《奧德賽》等不朽名著,當年也難有出頭之日了。
順帶一提,以上提到香港文化博物館所舉辦的敦煌壁畫展覽,名為「數碼敦煌—天上人間的故事」,透過敦煌研究院數碼化工程的成果、一比一複製洞窟、虛擬實境技術,配以珍貴的文物和文獻、多媒體互動裝置和影音節目等,介紹敦煌的歷史和藝術內容,知識和趣味性皆很高,筆者認為值得向讀者推薦。
「美猴王送唐僧取經」出於何處 - 專欄 - 書寫人生 東周網【東周刊官方網站】 http://bit.ly/2WlRFZj


文殊表智慧、觀音表慈悲、普賢表行踐、地藏表願力/從地藏菩薩那裡學孝敬開始,進而學習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文殊菩薩的大智大慧、普賢菩薩的大願大行/唐太宗說:「五台山者,文殊閟室,萬聖幽棲,境系太原,實我祖宗植德之所,切宜祗畏。」意思是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神室,萬聖幽棲在此。五台山地界連繫著太原,是李唐祖宗根植厚德的所在地,切記保持敬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WjxD1I


文殊菩薩 - 釋迦牟尼左脅侍,以「智慧」聞名而稱大智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 - 釋迦牟尼右脅侍,以「行德」聞名而稱大行普賢菩薩。
觀音菩薩 - 阿彌陀佛左脅侍,以「慈悲」聞名而稱大悲觀音菩薩。
地藏菩薩 - 娑婆三聖右脅侍,以「願力」聞名而稱大願地藏菩薩。
----------------------
密教的四菩薩
根據密教的「胎藏曼荼羅」,在曼荼羅中央的「中台八葉院」的四菩薩是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彌勒菩薩。
華嚴經的四菩薩
《華嚴經》的四菩薩是法慧、功德林、金剛幢、金剛藏四菩薩。
天台宗的四菩薩
天台宗系的四菩薩是阿彌陀如來作為脇侍的金剛法、金剛利、金剛因、金剛語四菩薩。
日蓮宗・法華宗的四菩薩
日蓮宗・法華宗根據《法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的記述,以『法華經』中的上行、無邊行、淨行、安立行為四菩薩(或稱四士)。
四大菩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WuOMG1
--------------------


真實歷史記載!玄奘取經路上的神蹟
敦煌壁畫中的玄奘取經圖。(公有領域)
【大紀元2017年12月09日訊】玄奘取經的故事在《舊唐書》和《新唐書》中都是有記載的,但是記載都非常簡略。
所以我們在講到玄奘取經的經歷時,可以用他自己口述的經歷,由玄奘的弟子慧立和彥悰,根據玄奘法師口述,寫的一本書。
這本書叫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簡稱《慈恩傳》來引述資料的來源。
玄奘的俗家姓陳,他的名字有兩種說法,一種叫做陳褘,一種叫做陳禕(部首不同),學界各有考證,我們就說他叫做陳褘吧!
他從小就非常的聰明,對佛經非常有領悟力,13歲的時候在洛陽出家,很快他的佛學造詣達到了很高深的境界。當地的僧人就教不了了,他在國內很多地方遊學,到處去跟別人探討研究佛法,由於他在佛學上出色的造詣,被譽為「釋門千里之駒」。
玄奘當時就感到佛經在漢地同一個佛經可能有不同的譯本,互相之間是有差異的,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佛經中解釋又不一樣,他就很想搞清楚原始的佛經到底是怎麼講。
後來有位天竺的僧人告訴他,在天竺國,有一個寺院叫做那爛陀寺,寺院中有一個戒賢法師,善講《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屬於佛教大乘經典,要把這個東西研究明白了,很多過去的困惑就解決了!
所以玄奘就下了一個決心,要到西天求法,一定要把《瑜伽師地論》給取回來。
敦煌壁畫中的玄奘取經圖。(公有領域)
由於唐朝跟西突厥之間當時的關係比較緊張,所以去西域的道路是很危險的。
當時大唐的法律是不允許僧人去西方的,玄奘多次打報告都不被允許,後來在貞觀三年的時候,正好京師鬧饑荒,所以允許僧人外出就食,可以到別的地方去討飯。
由於京城沒有糧食,玄奘藉這個機會就開始跑,他一路往西方走,相當於偷渡。
但是朝廷有命令不許走,玄奘經常遇到地方官員阻擋,於是他就給這些官員,或者是守衛蜂火台的將軍,講他為什麼要去西天求法。
他那種堅定至誠的決心感動了這些人,他們就提供方便。
玄奘出了陽關以後,要經過五個烽火台,當時大唐邊疆上每隔100里設一個烽火台,烽火台之間全都是沙漠,非常難走。
如果要想取水的話,只能到烽火台下面去取,只有那個地方有水。
玄奘在第一個烽火台取水時就被人發現了,他當時在取水的時候,一支箭就射到面前,他就喊說不要射箭,我是長安來的和尚去西天求法。
玄奘西行圖。(公共領域)
正好這個守烽火台叫王祥的人,本身也很相信佛法,所以他就把玄奘給放走了,還告訴他說守第四個烽火台是我的親戚,叫王伯隴,你去找他,他會幫你。
就這樣玄奘到第四個烽火台的時候,那個王伯隴就跟他說:你不能再往前走,守第五個烽火台那個人,他一定會把你抓回來,我知道他!
王伯隴說你必須得走沙漠裡邊,有一個地方叫做野馬泉,你必須找到這個地方補充水,才可以走過沙漠,否則的話是不可能過沙漠的。
王伯隴當時還給了玄奘一個大的很重的一個皮袋,玄奘就出發去找野馬泉,他按照王伯隴給他指的方向去找野馬泉。
結果沒有找到,在喝水的時候,又失手打翻了大水袋,水就流乾了,沙漠裡沒有水的話必死無疑。
玄奘當時想怎麼辦啊,回去取水吧!
開始往回走的時候,他突然間想到自己出發之前發的一個願「這次西行求法,不取真經絕不東歸一歩!」意思是我寧可西行而死,也不會為了活下去就往回走的。
想到這之後,他就決定不回去,直接繼續往西走。
那個沙漠裡面真的是上面沒有飛鳥,下面沒有野獸,也就是靠著駝馬的糞便和死人的白骨為標誌,沙漠中還經常有幻像出來。「鬼魅熱風」,在《慈恩傳》裡面說那個非常可怕。
他就這樣走,走了四天五夜的時間,沒有水,滴水不入喉。渾身發熱,最後渴得不行,竭盡脫水,就昏倒在沙漠中。
沙漠中還經常有幻像出來。「鬼魅熱風」,在《慈恩傳》裡面說那個非常可怕。示意圖 (pixabay)
玄奘就是在意識已經不太清醒的時候,嘴裡還在念著經文,向觀音菩薩祈禱。
他說弟子這一次去取經,不為名、不為利,就只為了取大乘真經回到東土,希望觀音菩薩能夠加持他。
然後他就昏過去了,到了夜裡的時候,一陣涼風吹過,他又甦醒過來,體力恢復了一些,他想在沙漠裡邊睡一覺。
結果《慈恩傳》中說,他夢見一個金甲神人站在他面前,非常高,跟他說:「睡什麼覺!趕快走!」他就爬起來騎上馬,那匹馬突然間就失控了,開始狂奔。
玄奘控制不住馬,只好被帶著跑,那馬就帶他跑到了一處泉水旁邊,就這樣玄奘得救了。
玄奘離開高昌國之後繼續西行,經過焉耆、庫車進入淩山。
此山高入雲天,山頂冰雪不化,攀登極為不易,夜裡只能睡在冰上。
之後玄奘又爬過比淩山更難攀登的大雪山,終於在離開長安一年多後到達北印度。
西安大雁塔玄奘雕刻。 (維基百科)
玄奘在到北天竺待了一段時間之後就前往那爛陀寺所在的中天竺,中間要經過一個阿耶穆佉國。
玄奘當時是坐船順著恒河走,結果船走到一半的時候,忽然間從兩岸的樹林裡邊衝出十幾隻強盜船。
旁邊人一看到那些強盜都嚇壞了,很多人跳到水裡邊冒著被淹死的危險逃跑。
強盜們把他們的船給圍住,要求每個人都把衣服解開,搜刮財物。玄奘是個僧人,啥也沒有,但是他們一看到玄奘就特別高興。
因為玄奘長得風姿偉岸,強盜們信一個邪教,每年秋天需要找一個男子,殺了之後去祭拜。
所以他們一看見玄奘就特別喜歡,從來都沒有見過長相這麼好的,就準備把玄奘殺了。
當時船上還有人願意替玄奘去死,強盜們都不同意,就看上玄奘了。強盜們在恒河岸邊開始築壇,玄奘就打坐入定,當時強盜看見他非常安詳,就很尊敬他。
玄奘一入定之後,元神就離體了。他當時發了一個願「希望弟子這一次求法不成功的話,能夠往生到佛國,到天上去聽法,聽完之後,還能夠轉生回人間來,去度這些殺他的強盜。」
在他當時發了一個願之後,層層到天上去,見到菩薩心生喜樂。
他的元神到了佛國世界的時候,地上人間就不得了了。
當時突然間黑風四起,把大樹都拔起來了,沙土揚的滿天都是,岸邊的船很多都給掀翻了,驚濤駭浪。
那些強盜們覺得觸怒了天地,就問怎麼回事。有人就說這個僧人是不能殺的,這可是從大唐東土來取經的人。
強盜們就把刀扔在一邊,跪在那兒。
玄奘這時候就出定了,出定之後玄奘給這些強盜們說法,強盜們把所有搶劫的用具全部扔到恒河裡邊,然後受了五戒,向玄奘頂禮,之後才離開。


大行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命名由來:
悲華經云:爾時世尊讚阿彌具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世界周匝四面一萬佛土清淨莊嚴。於未來世復當教化無量眾生令心清淨。復當供養無量無邊諸佛世尊。善男子。以是緣故今改汝字名為普賢。
普賢菩薩,意譯又作「遍吉」,是具足無量行願,普示現於一切佛剎之菩薩,為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中之行增上菩薩。
普賢菩薩的名德,天台宗在<法華文句>以普賢菩薩在等覺位而解釋,其文云:「今明伏道之頂,其因周遍曰普,斷道之後,鄰於極聖曰賢。...今論等覺之位,居眾伏之頂,伏道周遍故名為普;斷道纔盡,所較無幾,鄰終際極故名為賢」。華嚴宗在法藏<華嚴經探玄記>解釋,謂「德周法界曰普,用順成善稱賢」。宗密<圓覺經略疏註>解釋說:「普賢菩薩,略有三釋,(一)約自體,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二)約諸位,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三)約當位,德無不周曰普,調柔善順曰賢」。在密教之中,一行<大日經疏>解釋,謂「普」是遍一切處之義,「賢」是最妙善之義。依經典所記,常現「如滿月童子,頭戴五佛頂冠,右手持金剛杵,左手持召集金剛鈴。坐千葉寶蓮華,華下有白象王,象王足踏金剛輪,輪下有五千群象」之相。
普賢菩薩有十種廣大行願,依<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此十大行願為:
一、禮敬諸佛
二、稱贊如來
三、廣修供養
四、懺悔業障
五、隨喜功德
六、請轉法輪
七、請佛住世
八、常隨佛學
九、恆順眾生
十、普皆迴向
以上十大行願為一切菩薩行願之代表,通稱「普賢十大行願」或「普賢願海」,所以大家尊奉普賢菩薩為〝大行〞菩薩的典範。 

四大菩薩
夕暉/作
中國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薩教化眾生的道場,代表中國佛教的特質。九華山 地藏菩薩代表大願(孝道),普陀山 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悲(愛心),五臺山文殊菩薩代表大智(理性),峨嵋山普賢菩薩代表大行(落實),所以這四位菩薩在中國佛界的地位非常崇高,縱然不是在這四大名山,一般比較大的道場也都有他們的一席之地,大都有單獨供奉的殿堂。
地藏菩薩,“地”是大地,“藏”是寶藏,大地能承載萬物,含藏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這是現代人所共知的事實,用來形容我們的心地也含藏無量寶藏,要以孝道來挖掘。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裏,為我們介紹地藏菩薩在忉利天宮接受釋迦牟尼佛的囑咐,在世尊圓寂之後、彌勒菩薩成道之前,在這一段沒有佛教化的時代,用孝道代替佛教化眾生。並介紹菩薩在無量劫前為婆羅門女、光目女時,為了救度生前造諸惡業而墮入惡道的母親,而發大誓願,後人總結為“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當然是實有其處,但是在這個地方,它也是表法,表世間最苦之處,所以凡是至極苦難的時間與處所,都是地藏菩薩救度眾生的場所。因此地獄當然是他救度眾生的場所,因為這裏最苦。但並不僅限於地獄,所有有苦難的地方都有地藏菩薩的身影。比如世間的種種天災人禍,人們常常形容為人間煉獄,當此之時,所有來幫助這些受難者人們,不都是地藏菩薩的化身嗎?
我們常見的地藏菩薩的形像有多種,一般廣為流傳是(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形的)出家人形像,左手持如意寶珠,右手執錫杖,或坐或立於蓮花上。唐朝新羅國王族出身的僧人金喬覺,在玄宗時泛舟渡海來到中國,經過安徽池陽時,見九華山 峰巒起伏,林木蓊郁,是修道的好去處,於是在山中擇地而居,潛心修行,得到當時山主閔公的護持。閔公之子又跟隨他出家,法名道明; 後來閔公又禮其子道明和尚為師而出家。數十年後,金喬覺以九十九高齡示寂,肉身不壞,全身入塔。因為他生前篤行地藏菩薩的行願,所以後人便把他當做是地藏菩薩的化身來尊敬。現在九華山 地藏菩薩的肉身寶殿,就是當年金喬覺的修道處。後人為紀念閔公護法之功與道明和尚傳法之德,於是就把他們塑成一僧一俗作為地藏菩薩的協侍。
佛法是師道,但師道是建立在的孝道基礎上,否則佛法也無以成立。所以《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說“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是三福,三福中第一福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佛法的基礎。地藏菩薩所教導我們的就是孝養父母,孝養父母不但是衣食的供養,還要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要讓父母身安、心悅、志趣超邁(佛道),這才是世出世間之大孝。孝是子女對父母的倫常義務,推而廣之,對子女要慈愛,對兄長要恭敬,對弟妹要友愛,對朋友要講信義,這是把孝道落實到不同的物件上,正是孟夫子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佛法說的更究竟,“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所以“孝名為戒”,對一切眾生沒有孝順奉養之心,就是犯戒。所以把地藏菩薩的孝道提升,就是觀世音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觀世音菩薩,是華人社會中知名度最高、影響力最大、最受歡迎的一位菩薩,真可謂是婦孺皆知,人皆歡喜。套一句俗話來說,有陽光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佛教,有佛教的地方沒有不知道觀世音菩薩的。唐朝時候,為避太宗李世民的諱,略去“世”字而簡稱觀音菩薩,相沿成習,所以世人多稱觀音菩薩。
因為菩薩慈悲心重,真正是不忍眾生苦,時刻不忘為眾生拔除痛苦而施予安樂,經上說“世間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眾生多苦,所謂三苦、八苦、無量諸苦,眾苦交煎,正希求一種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輔助與指導,而菩薩普運智悲,“三十二應周塵?,百千萬億化閻浮”,真可謂得民心者得天下,菩薩以其平等普遍廣博的愛心,贏得了“戶戶觀世音”的擁戴與尊敬。
觀世音菩薩在《楞嚴經》中,以耳根圓通,而被文殊菩薩揀選為二十五圓通中第一圓通,因為“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觀世音菩薩是他所參訪的第二十位善知識,善財到補怛洛迦山菩薩住處,菩薩為他解說“大悲行法門”。《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敘述菩薩觀世音眾生種種苦難,隨時隨處,應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現何身而予以救濟。凡是遇到危難的人,稱念菩薩的名號,他會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以上三部大經中專門敘述觀世音菩薩的篇章,夏蓮居老居士把它合編在一起,名之為《觀音三經》,這是我們瞭解觀世音菩薩的經典依據。
菩薩隨類現身,應機說法,應化無方,眾多的感應的事蹟,是歷代藝術家創作的素材,尤其是畫家描繪的物件,因此在佛菩薩形像之中,是以觀世音菩薩的造形最為豐富繁多。這是因為觀世音菩薩突出的是慈悲心重,而社會也呼喚真實愛心,所以他得到最為普遍的熱誠。唐朝以後,觀世音菩薩多被塑畫成女性形像,以此來表現他的慈悲。我們知道母親是嬰兒的依靠,是遊子溫暖的避風港灣,遊子思鄉那是對母愛的依戀與呼喚,因此古德希望用母性的大愛來表達菩薩對一切眾生若赤子的慈悲。所以不可以把觀世音菩薩當作是女性菩薩,要知道這是慈愛的象徵。在很多觀世音菩薩的感應故事裏,菩薩也大多以女身示現,這是眾生對無私之愛祈求的感應,也是菩薩形像多是女像的原因。
中國民間根據《華嚴經》“五十三參”中善財童子到補怛洛迦山觀世音菩薩住處參訪他的說法,結合他在浙江定海縣東舟山群島的感應事蹟,便認定這裏就是菩薩在中國的住處,名之為普陀山 。沿襲下來,這裏便成了信眾朝拜觀世音菩薩的聖地。根據同樣的典故,而有了“童子拜觀音”的形像。又有人把善財童子,與《法華經》中的龍女,共同做為觀世音菩薩的左右協侍。現在我們最常見到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千手代表神通,千眼代表智慧,表示菩薩眼到手到,有能力隨時隨處應眾生之所感而前往救助。
世間人歌頌母愛是偉大而無私的愛,是付出不求回報的愛,但這種愛心只限於自己的兒女,是以深厚感情為基礎的愛。正是如此,世間常有因愛成害的非愛之愛--溺愛,所以愛需要理智。菩薩的慈悲,是真誠理性的愛心,沒有任何的附加條件,沒有絲毫的企圖,等視一切眾生如自己的兒女,以愛心呵護之,以智慧調教之。所以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要以文殊菩薩的智慧為先導,以免蹈溺愛之覆轍。
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是梵語音譯,意譯為妙德、妙首、妙吉祥。菩薩是般若智慧的代表,經常出現在般若系的經典之中,與普賢菩薩同為華藏世界的上首。經典中常說菩薩是七佛之師,是諸佛之母,這是說般若智慧是諸佛的老師與母親,眾生非般若不能成就佛果,佛陀非智慧不能出現世間。但是般若智慧無形無像,不可觸摸,很難用言語表達,真可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得已而用文殊做代表,給中下凡夫一個形像的比喻,希望藉此而理解般若是佛道之必須。如果因此而執定有一位菩薩文殊是佛師佛母,不解經典言外之義,只讓諸佛徒歎奈何,正中孟子所譏:盡信書不如無書矣!
經中有說東方清涼山是菩薩行道化眾的道場,中國的信眾便以山西五臺山作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久而久之,這裏便為信眾們朝拜文殊菩薩的聖地。我們常見的文殊菩薩造像,是座跨青獅,手持如意(或寶劍、蓮華等),頭戴天冠身披瓔珞衣著飄逸雍容華貴柔和雅靜的天人像。獅子是獸中之王,有“獅子一吼,百獸膽裂”之說,因此經中常常把佛陀說法比喻為獅子吼,形容佛的法音對眾生有振聾發聵的作用。把它作為文殊菩薩的座騎,則是表菩薩智慧猛利,能伏一切煩惱;更進一步,則是形容(諸佛的)般若勝智,勝過一切菩薩之分證、聲聞緣覺之偏證、一切凡夫之不證。如意的頭是彎回來的,表示回頭方能如意,所以叫“回首如意。”
文殊菩薩的智慧落實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就是要保持高度的理智,不可以感情用事。佛門有句話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而又說“慈悲出禍害,方便出下流”,為什麼會因為同樣的慈悲與方便而有不同的結果呢?關鍵就在於有沒有智慧,有智慧為先導的慈悲與方便,能長養菩提,接引眾生;沒有智慧的慈悲與方便,是非仁之仁,只能滋生煩惱,讓自己愈趨下流。經裏說菩薩的六波羅蜜,是“般若為眼,五度為盲”,所以佈施等五度以般若為導,便是波羅蜜--圓滿功德,否則便很難不淪為出下流的方便。
地藏菩薩的孝敬,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都要有文殊菩薩的智慧作為指導,否則淪為愚孝與溺愛,難免禍害及身!有普度一切的願心與悲心,可以說是有了心理上的調適與準備;又有智慧的抉擇,是有了理論上的指導,就更要進一步的提升到普賢菩薩的大行--實踐上,成佛之道就圓滿了。
普賢菩薩,是華嚴會上的上首菩薩,是菩薩最高行門的代表。經中說菩薩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而且純一妙善,所以稱作普賢。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參訪的第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普賢菩薩,菩薩給他說十種廣大的行願,善財童子因此而圓滿成佛,所以稱為大行普賢菩薩。十大行願是普遍而廣大的修學原則,是佛法中一切行門的高度概括,是一切菩薩成佛的必修課程,因此有說道“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一切眾生依此行願而圓成佛道,一切諸佛依此行願而教化眾生,因此在因地的菩薩稱為位前普賢,位後普賢是倒駕慈航諸佛的稱呼。由此可知,普賢菩薩是代表普遍而廣大的修行方法,人人依之而行都是普賢菩薩,因此不能執定他只是一尊菩薩而已!
中國的信眾根據《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中所說:西南有山名曰光明,普賢菩薩游處其中,便認定座落在中國西南四川省境內的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我們常見的普賢菩薩像,大多是頭戴寶冠,身披彩衣,手持蓮花,華上置經,面如滿月,乘坐六牙白象的天人像。象的特徵是力大而穩重,所以常用來形容菩薩的修行勇猛而穩健,不急不躁,徐徐疾進。像是白色,表心地清淨;表菩薩以六度含攝萬行,牙尖破障,不為一切障。他和文殊菩薩,同為華藏世界的上首菩薩,與毗盧遮那佛,同稱為華嚴三聖。
在華嚴會上,特別強調行門的重要性,尤其是到了“入法界品”,以很長的篇幅記載善財童子與五十三位善知識的表演。四十《華嚴》就是八十《華嚴》的“入法界品”,而且是它的完整版本,名為《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入”是契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普賢行願”是能入。由此可見普賢行願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出普賢菩薩的地位之崇高,所以有所謂“普賢是長子,文殊為庶男。”。“行”就是落實,把佛陀的教誨落實到日用平常中。普賢行願是行門的總綱領,總結為我們常常讀誦的“禮敬諸佛”等十大願王。教導我們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要心存恭敬,稱揚讚歎世間一切善人善事,沒有分別地以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供養眾生,時時處處深刻反省、修正自己的心念與行為,對於好人好事以滿心的歡喜樂觀其成,禮請有德行、有學問的人長時間地傳播有益於社會大眾的教學,並且把所做的點滴功德都回向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願同一切眾生同成無上菩提、圓滿究竟覺道,而且要求如是存心、如是行持,要盡未來際無有疲厭。
佛法修學分成信、解、行、證四個層次,行是把所信、所解落實在自己的心行上,而後才能證實所信所解,否則正如清涼國師所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中國古人說“先行其言”,沒說之前先做到,而後說了人才相信。又說“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由此可知,行(落實)對於我們多麼重要,這正是普賢菩薩所代表的,這也是他在佛法當中地位崇高的原因。
地藏菩薩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觀世音菩薩的仁慈博愛、關懷一切,文殊菩薩的甚深般若、廣大智慧,要得到普賢菩薩的大行--踏踏實實的做到,才算是真實的孝慈與智慧。所以四大菩薩即是中國佛教的特質,也是佛陀教育的全體。
四大菩薩(地藏、觀音、文殊、普賢)  http://bit.ly/2WpJTO6


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玄奘抵達甘肅敦煌,他致信唐太宗,報告自己「私往天竺」,請求回國。七個月後,太宗言辭熱情地回信了:「可即速來,與朕相見。」因太宗當時在洛陽宮,就敕令西京留守房玄齡,遣官奉迎玄奘入弘福寺,一切費用由朝廷供給。長安城萬人空巷,沿路排成了長達十里的歡迎隊伍,人們爭前恐後,爭睹這位歷經千難萬險的僧人。在房玄齡的陪同下,玄奘法師從西部都亭驛緩緩步入弘福寺。十七年前,他棲棲遑遑離開長安,沒想到,回來時受到高接遠迎,盛況空前。 https://bit.ly/2xa5Wxj


功成身退 了緣回天
文/秦順天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雁塔區大慈恩寺內的大雁塔前的玄奘雕像。(Maros M r a z (Maros)/Wikimedia Commons)
更新: 2019-06-25 11:58 PM       標籤: 玄奘取經, 西遊記, 唐僧, 玄奘
他安然離世,宛若安祥入夢,其面色白裡透紅,和悅之狀勝過平時。
七天後大殮,容顏絲毫沒有變化,也沒有異味。
《大唐故三藏玄焚法師行狀》中說,他去世60天后,顏色如生,還散發香氣,甚至長出新髮。
預知時日
翻譯《大般若經》期間,玄奘曾對弟子說:人的形體虛幻,不能長久。我65歲時,一定會死在玉華寺裡。……佛經數量巨大,我常常擔心翻不完,大家要多努力,不要怕辛勞。」
五年後,六百卷的《大般若經》終於翻譯完畢。自覺體力衰竭,玄奘就向弟子交代後事:「我到玉華寺,就是因為要翻譯《大般若經》,如今已經譯完,我的生命也快結束了。」
「我死了以後,後事務必儉省,只用一張粗席將我裹好,埋在偏僻的山水邊即可。不要靠近宮寺,我身體不淨,要離遠一點。」
弟子哽咽流淚說:「您氣力尚好,容顏也和以前一樣,為什麼忽然說這些啊?」
玄奘回答:「我自己知道,你們不必安慰我了。」
當時有門人外出,玄奘就對他說:「你去吧,我現在就與你作別。你再也不用來見我,來了也見不到我了。」
預知無常將至,剩下時日不多,玄奘想專精修持,便絕筆不再譯經。
弟子夢見佛塔突然崩塌
公元664年初八日,一弟子夜間夢見一座高大莊嚴的佛塔突然崩塌。驚醒之後,弟子不知主何吉凶,就去請教玄奘,玄奘說:「這是我辭世的預兆,不關你的事。」
第二天傍晚,玄奘在房後跨門檻時,不慎摔了一跤。小腿上蹭破了一點皮肉,卻病勢沉重,昏迷不起。
直至十六日,玄奘才醒,喃喃自語道:「我的眼前有一朵白蓮花,像盤子那麼大,鮮淨可愛。」
白睡蓮的花 - 純潔的象徵(fotolia)
白色蓮花。(fotolia)
第二天,玄奘又夢見:成百上千的人,身穿錦繡衣裳,手捧鮮花珍寶,在禪房裡來回穿行。他們身形高大,容貌莊嚴。院子後面的山陵之間,也突然布滿鮮亮的金幡,林間奏響了天樂,門外停滿無數寶車,車上裝滿各種奇珍美食,用來供養自己,都非人間的食物。
玄奘辭謝說:「此等珍味,只有證得神通的人才有資格享用,我還沒達到這種境界,怎敢受用?」
雖然推辭,玄奘仍進食不止。後來,他被侍者的咳聲驚醒,將夢中的情景告訴了身邊的寺主慧德法師,說:「這樣看來,我一生修得的功德是存在的,佛教所說的因果,沒有半點虛假啊。」慧德法師將這些都非常恭敬地記錄下來。
接著,玄奘讓僧人們讀他翻譯的佛經的名稱,統計總共有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他感到非常欣慰。
二十二日,玄奘將所有衣資清點布施,又令造像請僧眾舉行法事。
二十四日,玄奘讓塑像工人在玉華寺的嘉壽殿豎起一菩提像,把骨架搭好。然後召集了所有身邊譯經的弟子,欣然辭別:「我俗身不淨,已經厭離了。在這個世間,我要做的事情已經完成,沒有必要繼續駐留。我祈願將來彌勒佛下生人間的時候,我能跟著他下世,廣作佛事,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當夜,慧德法師就夢見:千尊金佛像從東方而來,進入玉華寺,花香滿室。
玄奘說:「我祈願將來彌勒佛下生人間的時候,我能跟著他下世,廣作佛事,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圖為北魏太和十年,青銅鎏金彌勒佛像。(公有領域)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玄奘不語,唯念誦佛經不停。
二月初四日,夜半,醫僧明藏禪師親眼看到:兩個身高一丈多的人,共捧一朵白蓮花,直到玄奘法師床前,白蓮花有三重花瓣,光淨鮮潔,如小車輪般大,葉子長一尺多。他們恭謹地對玄奘法師說:「法師從無始以來所有煩惱和各種有情的惡業,如今都因這小小的病苦,全部消除了,法師應該高興啊!」
玄奘注視四周,合掌良久,然後右手支頭,身體側臥,左手舒放在左腿之上,不再說話,不再飲食,也不再動作。
初五,三更時分,弟子含悲啟問:「和尚一定能生彌勒天嗎?」
玄奘答道:「一定能。」說罷,呼吸逐漸微弱,不久就安然離世。宛若安祥入夢,其面色白裡透紅,和悅之狀勝過平時。七天後大殮,玄奘法師的容顏絲毫沒有變化,也沒有異味。
噩耗傳來,唐高宗罷朝三日,嘆道:「朕失去了國寶!」在場文武百官也都面露悲傷,神色哀戚。
死後兩個月 遺體形色如常
玄奘示寂前後,都有各種祥瑞之兆。
慈恩寺的明慧法師,夜夜誦經繞佛,一天夜裡正繞佛經行時,忽然看到四道白虹南北橫亘,皎潔明亮,很是驚異:從前世尊滅度時,有十二道白虹直貫太微,如今這個景象,難道是玉華寺的玄奘法師圓寂了嗎?
直到第九天噩耗傳到,果然玄奘法師離世的時刻,正是他看到白虹之時。
示寂一個月後,有人攜帶栴檀末香來,請求依印度習俗,將之塗於玄奘法師的遺體上。此時封棺已久,弟子們都不答應。
那人正色說:「弟子先不要代作決定,玄奘法師如果不允許,請示現跡象氣味告知!」弟子不得已開棺。開棺後,在場的弟子們都聞到一股蓮花般的特殊清香。那人把大殮的法服層層揭除,只留衫衣,發現玄奘法師相貌一如生前,安詳地躺著,眾人不禁一齊號哭。等那個人塗好香,為玄奘法師穿好殮服蓋棺後,卻突然不知去向了,眾人都認為送香者是天人下凡。
玄奘三蔵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玄奘法師圓寂兩個月後,高宗下詔將玄奘法師的靈柩下葬於滻水之東白鹿原,並讓僧尼製作幢蓋前往送行,公元664年,黃曆的四月十四日,葬禮在首都長安舉行。
出殯當天,長安附近五百里內,送葬的隊伍從皇家寺院大慈恩寺出發,中途經過長安最主要的街道,向白鹿原進發。
送葬的隊伍中,素蓋白幢如白雲浮動,樂聲響徹雲霄。喪事華麗,僅幢幡帳蓋就有五百多種,東市各絹行用三千匹上絹,結紮一頂涅盤帳輿,工巧莊嚴。但弟子們不敢違背玄奘法師的夙願,只以他的三件法衣及太宗所施的摩雲袈裟安置在涅盤帳輿上前行,靈柩安放在竹蓆車中隨後,玄奘的遺體,被粗席包裹在靈柩裡。
送葬者有一百多萬,從皇室到百姓,從佛門到俗世,沒有不唏噓落淚的。
當夜,僧俗留宿墓地守靈者,有三萬多人。十五日清晨下葬封土時,哭聲動地,天地變色,鳥獸哀鳴,草木悲悽。
《大唐故三藏玄焚法師行狀》中說,玄奘法師去世60天后,顏色如生,還散發香氣,甚至長出新髮。
669年,唐高宗敕令遷葬玄奘到樊川北原,並建造塔宇,把玄奘的遺體從地下抬出來時,發現其面色如生。
845年,發生了會昌法難,即中國佛教史上最大的一場法難,寺廟盡毀,強令僧尼還俗,而長安的慈恩寺,則被明令保留了下來。@*#(全文完)


【我來說西遊】唐僧的身世之謎(上) | 西遊記 | 唐三藏 | 大紀元


unn++amed (5)unna+-+med (4)


un+na+med (3)unna+med (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