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訓-終身行乞辦學,身邊不留分文,為群眾辦學的先驅者,著名平民教育家-「使他們(貧苦人家子弟)無錢也能讀書,使他們讀了書不再被人欺」-先是賣掉右邊的辮子,剃光了右邊的頭髮;後來又剃光了左邊的頭髮,而在右邊又留起一撮頭髮。也表演「拿大項」、「蠍子爬」的節目,或給人當馬騎,供人取樂,甚至吃糞便、磚瓦,以得到辦學的款項/在堂邑縣柳林鎮東門外興辦起第一所義學——崇賢義塾。學校建成後,他到當地有學問的進士、舉人家跪請他們任教,並到貧寒人家跪求他們送子上學。當年就招收了50多名學生,學費全免,辦學所需經費由學田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vwMydh


王貫英1906年-1998年-原籍山東省效法武訓精神,行乞以王貫英1906年-1998年-原籍山東省效法武訓精神,行乞以王貫英1906年-1998年-原籍山東省效法武訓精神,行乞以王貫英1906年-1998年-原籍山東省效法武訓精神,行乞以王貫英1906年-1998年-原籍山東省效法武訓精神,行乞以王貫英1906年-1998年-原籍山東省效法武訓精神,行乞以王貫英1906年-1998年-原籍山東省效法武訓精神,行乞以王貫英1906年-1998年-原籍山東省效法武訓精神,行乞以王貫英1906年-1998年-原籍山東省效法武訓精神,行乞以王貫英1906年-1998年-原籍山東省效法武訓精神,行乞以王貫英1906年-1998年-原籍山東省效法武訓精神,行乞以

王貫英(1906年-1998年12月15日)原名王明臣,字常山[1],原籍山東省。1949年跟隨國民政府而遷居於臺北市,是中華民國(臺灣)的平民教育家,有「現代武訓」之譽。生前經常在臺北市拾荒,並把所得的收入購書興學,故得到一個外號稱「拾荒老人」。曾多次被當地媒體訪問,亦透過觀光客及衛星電視傳到其它地區。
生平
王貫英早年生平不詳,只知道原籍是山東省。出生在小康的耕讀世家,幼年曾入熟讀古書,培養出博覽群書的興趣,後因土匪猖獗而停學做了莊稼漢,但農暇之餘仍勤讀不輟。[2]
1928年,22歲時便建議鄉紳父老開辦學堂,不久後創辦單家國民學校,並擔任管理委員的職務。
1931年,九一八事變事變起,他興起報國之志。[2]
1934年,考入軍校轉戰南北,與日作戰。[2]
1947年,遭誣陷入獄,出獄後改名為王貫英。[1]
1949年,國共間的形勢險惡,下定決心效法武訓精神,行乞以救國,還創作了一首〈反共三字經〉,一時之間廣為流傳,中央宣傳部更印製成單行本發放於國民黨部隊之中。後來王貫英到了廣州,眼見許多難民流落街頭,心生不忍,遂向各級單位蒐集圖書,分裝於兩個大籮筐裡,並在籮筐邊別上兩個牌子,上頭寫著「丐民圖書館」,用一根扁擔行走街頭巷尾,同時吆喝著讀書、借書、贈書,這樣的移動圖書館直到王貫英前往海南島才結束。[1]
當王貫英到海南島,又請命至部隊中教學。其時物資缺乏,王貫英以棉被裡子權充黑板,以毛筆代替粉筆,教學同時也參與心戰,感化了七十六位敵軍來降。[1]
1949年國民政府輾轉遷台以後,亦跟隨進入臺灣,並定居於臺北,四處兼差餬口。某日於牯嶺街舊書店遇到一位偷書的年輕人,周遭圍觀的群眾在一旁火上加油時,王貫英掏出自己的錢幫年輕人買下了書。隨即想起過去曾於廣州挑起「丐民圖書館」,於是重新出發,拾荒度日,並以拾荒所得購書捐書。[3][4]從一開始國內的各級學校圖書館,到世界各地的教學單位,許多地方都曾接受過王貫英的書籍贈與。
1976年,成立貫英圖書館。
1997年12月,他成為了臺北市的榮譽市民。
1998年12月15日凌晨,因為敗血症引發的心肺衰竭,病逝於臺北市萬華區的私立仁濟醫院,享耆壽92歲。
圖書館
王貫英的願景之一,是建立一所圖書館,回饋社會。曾向臺北市政府租借公有地下室,設立「貫英圖書館」,舊址位於中正區中華路二段301巷之一號地下一樓。後來因該館位於地下室,場地不適合繼續做為圖書館。
台北市立圖書館為了紀念王貫英無私無我的精神,遂將古亭分館(即古亭圖書館)更名為「王貫英紀念圖書館」,並將原「貫英圖書館」合併入古亭分館。
1999年12月,時任臺北市市長馬英九替王貫英紀念圖書館揭幕並更名,以表彰王貫英的事蹟;除於館內設立王貫英紀念室,並於原館舍金門街大門處設立王貫英紀念園,以供大眾緬懷之。王貫英紀念室內展示有王貫英之獎狀、銅像及原貫英圖書館書籍等文物,王貫英紀念園內則藉由設計,展現出王貫英克勤克儉、勤勉踏實、平易近人等特性。
----------------------------
三綱貫古今 人倫徹天地
天剛泛白,曙光微現,大地似乎尚沉醉在睡夢中,此時台北街頭的一角,巳有一位老先生,雙腳用力踩著一台可以和他比老的三輪車,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汗流雖巳浹背,精神依然抖擻,絲毫看不出臉上倦容,即使在寒風凜冽的冬季。
他就是王貫英,一位平凡的世俗百姓,每天辛勤驅車撿紙,只為了讓更多人可以浸淫書城的廢物老人。廢物老人乃老生生之自諭,也說明了日日從垃圾堆中撿拾廢物,變賣所得,購買書籍,捐贈各界的深層代表意義。
如今巳邁入九旬高齡的王老先生,憑著一股不服輸不服老的精神,窮畢生之力,以「復興中華文化,發揚孔孟學說,拾荒為業,贈書報國」為其一生願望。他總是說著:「人生在世,要做有意義的事,服務他人」,就是這樣的人生哲學,支持他歷盡多少寒風酷暑,目的乃為了道統文化來提倡,改造國人自卑狂,廢物興學做首創,清寒子弟入學堂,提倡節約是宗旨,文化輸出是理想」(語出遺懷)。
愛書如命的王老先生,生活起居都在一個約略二坪大的斗室,所有家當亂中有序,看是熱鬧的緊挨著,整個房間更因位處地下室,而顯得昏暗雜亂,外人看了都有些不忍,但老先生不在意,只要有更多的空間騰出,能擺更多的書,這時白饅頭便可度日,有時撿拾別人丟棄食物,有時根本不吃,忍飢挨餓到第二天,簡直就是現代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曲肱而枕之,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之最佳寫照。
日拉三輪車,一天兩往還,揀來廢棄物,送到垃圾店
餘錢購經史,贈給圖書館,培養清寒士,為國育俊彥
民國前六年出生於山東省東平縣城北還家村的王貫英,為一農家子弟,歷軍旅生涯十五載,當兵前只隨同鄉田浩然老師讀過四年古書,民國三十九年隨政府來台,其間曾經拘禁、習藝、管訓到最後無罪保釋,民國四十四年開始拾荒生涯,至今巳逾四十年,民國五十年開始贈書,並於當年榮獲第四屆好人好事代表,在往後三十多個年頭中,先生將拾荒所得,部份用於增添書籍,其餘則為贈書基金,如購買經史子集一類的古書,以私人名義贈予。
先生熱愛贈書,所贈之地,遍及海內外,包括英、德、法、烏拉圭、巴拉圭、美國、加拿大、澳洲、阿根廷等國家,都是透過中央圖書館、海外工作會、僑委會等單位之協助轉贈,不僅嘉惠海外僑史及蔣總統秘錄等贈書最多,由是得知老先生對傳統文化之宣揚,可謂不遺餘力。
民國七十四年,更贈款十萬元予美國孔子文教基金會,興建孔廟,先生認為身為炎黃子孫,若無法在世界各地興建一座孔廟,以資象徵中華道統,顯示華夏威儀,實有愧祖先為我們留下博大精深之文化遺產,只希望藉自己棉薄之力,能拋磚引玉,引起社會大眾之重視,而共襄盛舉。其間先生得獎無數:愛心獎、感謝狀、榮譽狀,紀念狀等等,都是先生收藏之至寶,民國八十五年更獲李總統頒贈「勤儉興學」匾額乙座。
贈書是王老先生一直戮力不怠之工作,就連私立貫英圖書館的成立也都和贈書有關,貫英圖書館:一所有別於一般公私立的圖書館,圖書來源不外乎他人捐贈及撿拾所得;它可以說是從垃圾堆中建立起來的,其前身乃是民國六十五年創設的揚善圖書館,後因經費困難,無法維持,雖於民國六十六年四月,交由高雲先生接辦,但終告停頓,民國六十六年十月王老先生與古亭區忠勤里三三鄰至三八鄰之鄰長商議,在全體鄰長同意下,終於民國六十七年四月五日,先總統 蔣公逝世三週年紀念日揭幕,正式命名為貫英圖書館,選擇這一天開館,則是紀念先總統 蔣公生前大力提倡復興中華文化之意義。
找遍全省圖書館,大概沒有比貫英圖書館設備更簡陋的了,位於中華路二段三O一巷一之一號地下室的貫英圖書館,是南機場第三期整建住宅的地下室,佔地約八十坪,產權現為中正區公所所有,當年乃先生與區公所立下借據,商借而來的。
近年來先生因身體不適,巳於民國七十九年結束拾荒生涯,生活端賴政府之低收入補助金,先生一向堅持「人書不分離」之原則,即使生病住院,一心也是想回他的家~圖書館,直到民國八十六年因病危,再度住進和平醫院,六月由社會局社工員接住私立愛愛院療養,其間李總統及其夫人、內政部長葉金鳳、教育部長吳京皆曾前往探視。
由於台北巿內公共圖書館的設置愈來愈普遍,私立貫英圖書館因各種因素而乏人問津,但老先生以「一級貧民」、「拾荒老人」的身份,雖居陋室仍時時不忘回饋社會,其無私無我的氣度與復興中華文化的理念,實值得我們感佩及效法,他的精神教化意義,實巳遠超過實質存在的價值。
心慕孔孟言,立志竟忘年,祝君長安息,丹心日明延
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十五日凌晨零時五十分,先生因敗血症併發心肺衰竭,病逝於台北巿萬華私立仁濟醫院,享年九十四歲。治喪委員會由教育部林部長清江擔任主任委員,並邀請連副總統戰、行政院蕭院長萬長及國民黨章秘書長孝嚴擔任治喪委員會的「名譽主任委員」。
告別式於八十八年元月十九日上午九時假台北巿立第一殯儀館景行廳舉行,由教育部林部長清江擔任主祭官,遺體隨後在下午安葬於金寶山園區。為表彰先生的精神及對社會的貢獻,告別儀式上,特由內政部長黃主文、行政院新聞局長程建人、文建會副主任委員吳中立、台北巿長馬英九覆蓋國旗:中國國民黨組工會主任陳瓊讚、文工會主任黃麗卿、台北巿黨部主任委員詹春柏和行政院主計長韋端覆蓋黨旗。
在先生最後幾年的歲月中,接連摔倒好幾次,但每次又從病床上爬起來,繼續踩著三輪車,只要一通電話,那裡有書他就去,不論風雨,不論多寡,只因一顆懸念如何發揚中華文化的心和自我的期許,就這樣,讓先生和每天之朝陽多賽跑了幾個寒暑,只是這一次,他真的累了....
走過半世紀的拾荒歲月,先生靠的是崇高的理念及堅定的毅力,終其一生都致力於興學事業,相較於現今社會芸芸眾生,汲汲營營於現實及功利,益形彰顯先生之仁風義行,先生終於走了,留給世人是無形的精神典範,他無悔的堅持,就是最珍貴的財富
---------------------------
臺北市立圖書館王貫英先生紀念圖書館(英文名稱為Taipei Public Library Wang Guan-Ying Branch,簡稱王貫英紀念館、王貫英圖書館、貫英分館),現有館舍原名「臺北市立圖書館古亭分館」,為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分館,編號為E11。
目前館舍座落於中正區汀州路二段265號(汀州路金門街口),距捷運古亭站及台電大樓站各約400公尺路程。館藏特色為旅遊,館舍自地上3樓至地下1樓。館舍外部於汀州路金門街口,設有「王貫英紀念園」一座。
此分館為紀念慈善家王貫英而命名,與紀念前立法院院長張道藩的道藩紀念圖書館(一般稱為道藩分館)與李科永文教基金會捐資興建的李科永紀念圖書館,為目前台北市立圖書館中的三座紀念圖書館。
該館舍過去在1957年至1990年間,為北市圖之(臨時)總館;其中有一段時間館舍維修,總館暫遷至信義路,後又遷回。
王貫英簡介
主條目:王貫英
王貫英(1906年—1998年12月25日)是台灣的平民教育家,有「現代武訓」之譽。畢生致力於圖書教育事業,與圖書館頗有淵源,故本館以其名為名,並規劃空間紀念之。
歷史
汀州路館舍歷史
台北的十普寺,原台北市立古亭圖書館的創辦初址
1946年,此分館前身古亭圖書館,在台北市參議員林章恩、地方人士周宗善等倡議下成立,館舍初使用「了覺寺」(今「十普寺」)。1952年與松山、城西、城北圖書館合併後,成為古亭分館。
1957年,總館從城北館舍轉設於本館舍後,此分館成為總館,為北市圖歷史上的第三座總館。1978年,館舍改建完工,大門由原面對金門街改為面對汀州路(原為台灣鐵路管理局新店線鐵路),臨時總館依舊設於此處,直到建國南路總館於1990年啟用為止,復名為古亭分館。現在館舍大門正上方,仍留有當時台北市立圖書館的七個大字。
1998年12月25日有「現代武訓」之稱的王貫英先生逝世。由教育部、台北市立圖書館......等單位組成治喪委員會,處理先生後事,並將此分館更名為「王貫英紀念圖書館」,以紀念其無私無我的精神。於1999年12月由市長馬英九揭幕更名,以表彰王貫英的事蹟;除於館內設立紀念室,並於原館舍金門街大門處設立紀念園,以供大眾緬懷之。下表為此建築物空間利用一覽表。
中華路館舍歷史
王貫英先生為回饋社會,推動圖書教育,向臺北市政府單位租借公有地下室,於中華路2段301巷1之1號地下1樓設立「貫英圖書館」。北市圖亦協助該圖書館的經營,在當時該館舍又被稱為「王貫英先生閱覽室」。
王貫英先生過世後,因為館舍所在地不利繼續做為圖書館,故將館內書籍與文物併入原北市圖古亭分館。並於汀州路館舍內設立紀念室陳列文物。
----------------------
 四十自述之四十五─王貫英略傳
        民國八十年四月十一日,莒光日電視教學有一個單元,專題介紹王貫英的故事。王貫英,一個平凡老人不平凡的故事,他躬身實踐了現代武訓的精神─拾荒救國。民國三十八年追隨政府來台,憑著一股反共的信念,踩著三輪車,拾荒收集廢紙,自食其力,以極微薄的收入,不僅自費出版一冊「反共三字經」,並且將平日積蓄,用以成立清寒獎學金,受益不少學子。
        王老先生只受過四年的私塾教育,當年雖已八十八歲高齡,卻仍然每天踩著三輪車,四處回收舊書報,以幾十年的辛苦累積,成立藏書豐富的私人圖書館,平時書法寫作不輟,如此用功向學的精神,著實令人感佩。王老先生以「廢物老人」自喻,日日從垃圾堆中撿拾廢物,變賣所得,購買書籍,窮畢生之力,以復興中華文化,發揚孔孟學說,拾荒為業,贈書報國」為其一生願望。他說:「人生在世,要做有意義的事,服務他人」,就是這樣的人生哲學,支持他歷盡多少寒風酷暑。而他的生活起居,都在一個約略 二坪 大的斗室,房間位在地下室,顯得有點昏暗雜亂,外人看了都有些不忍,但老先生卻不以為意,有時僅僅饅頭果腹,孔子口中形容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曲肱而枕之,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簡直就是王老先生的最佳寫照
        王老先生以「一級貧民」、「拾荒老人」的身份,雖居陋室仍時時不忘回饋社會,其無私無我的氣度與復興中華文化的理念,實值得我們感佩及效法,他的精神教化意義,則巳遠超過實質存在的價值。 現代人的價值觀是由金錢架築起來的,只見私利,不見公義。,像王老先生這樣不顧自己溫飽,一生執著理想,努力興學的人,在我們這個社會早已是鳳毛麟爪,繼承衣缽的傳人更是難尋,待其老成凋謝,社會上又少了一座可貴的知識寶庫。
      〈後記〉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十五日凌晨零時五十分, 王老 先生因敗血症併發心肺衰竭,病逝於台北巿萬華私立仁濟醫院,享年九十四歲。在先生最後幾年的歲月中,接連摔倒好幾次,但每次又從病床上爬起來,繼續踩著三輪車,只要一通電話,那裡有書他就去,不論風雨,不論多寡,只因一顆懸念如何發揚中華文化的心和自我的期許,就這樣,讓先生和每天之朝陽多賽跑了幾個寒暑,只是這一次,他真的累了....
走過半世紀的拾荒歲月, 王貫英 先生靠的是崇高的理念及堅定的毅力,終其一生都致力於興學事業,相較於現今社會芸芸眾生,汲汲營營於現實及功利,益形彰顯先生之仁風義行。先生終於走了,留給世人是無形的精神典範,他無悔的堅持,就是最珍貴的財富。
---------------------------
清朝道光年間,山東省堂邑縣誕生了一位群眾辦學的先驅,這位平民教育家名為武七,後來改名為武訓。武訓一生刻苦耐勞,在咸豐年間開始以行乞的方式來興辦義學,直到光緒14年終於實現夢想,成立了第一所學校。最後積勞成疾,於光緒22年仙逝,《清史稿》中記載武訓臨終時,「病革,聞諸生誦讀聲,猶張目而笑」。武訓逝世後十年,同樣是在山東省,堂邑縣附近的東平縣也出生了一位平民教育家,同樣行乞興學,且從山東一路到台灣,最後落腳台北。這個人便是王貫英。
王貫英原名王明臣,字常山,民國36年遭誣陷入獄,出獄後才改名為王貫英。王貫英的成長年代動亂頻仍,為了教育百姓知書明義,早在22歲時便建議鄉紳父老開辦學堂,不久後創辦單家國民學校,並擔任管理委員的職務。民國38年國共間的形勢險惡,下定決心效法武訓精神,行乞以救國,還創作了一首〈反共三字經〉,一時之間廣為流傳,中央宣傳部更印製成單行本發放於國民黨部隊之中。後來王貫英到了廣州,眼見許多難民流落街頭,心生不忍,遂向各級單位蒐集圖書,分裝於兩個大籮筐裡,並在籮筐邊別上兩個牌子,上頭寫著「丐民圖書館」,用一根扁擔行走街頭巷尾,同時吆喝著讀書、借書、贈書,這樣的移動圖書館直到王貫英前往海南島才結束。
當王貫英到海南島,又請命至部隊中教學。其時物資缺乏,王貫英以棉被裡子權充黑板,以毛筆代替粉筆,教學同時也參與心戰,感化了七十六位敵軍來降。民國39年來到台灣,四處兼差餬口。某日於牯嶺街舊書店遇到一位偷書的年輕人,周遭圍觀的群眾在一旁火上加油時,王貫英掏出自己的錢幫年輕人買下了書。隨即想起過去曾於廣州挑起「丐民圖書館」,於是重新出發,拾荒度日,其拾荒用的三輪車上有個對聯,上聯是「人倫立天地」,下聯是「三綱貫古今」,橫批則為「廢物興學」。所賺得的微薄酬勞慢慢地累積,累積到足夠的金額後,便購買書籍贈送給各地圖書館。從一開始國內的各級學校圖書館,到世界各地的教學單位,許多地方都曾接受過王貫英的書籍贈與。後來甚至成立獎助學金,創立貫英圖書館,說王貫英是現代武訓,一點也不為過。
貫英圖書館位於地下室,成立於民國67年。過了十四個寒暑後,建物老舊,加上漏水問題,已逐漸不堪使用。如此又過了幾年,王貫英從還能騎三輪車到身體老化生病,民國87年時不敵病情摧殘而撒手人寰,享年九十三歲。貫英圖書館的藏書悉數遷至台北市立圖書館 古亭分館,並設置王貫英先生紀念室。王貫英一生流離顛沛,卻謹守教育理念,師法武訓,以行乞的方式來完成一生志願,恪遵廢物興學的原則,恩澤廣批海內外。正如同其寫下的〈山東丐民〉一詩:「創辦圖書館,為濟大眾便;讀書廣見聞,修身是根源。五教作經緯,八德是絲絃;偉哉興仁志,興讓開其端。
--------------------------------


在臺北街頭踩著三輪車沿路拾荒的王貫英先生,效法武訓興學,將微薄收入用以捐書建館,畢生矢志宏揚文教,其心其行令人欽佩!
(1) 張哲生 - 在臺北街頭踩著三輪車沿路拾荒的王貫英先生,效法武訓興學,將微薄收入用以捐書建館,畢生矢志宏揚文教,其心其行令人欽佩!... | Facebook https://bit.ly/3O2UtHN
1906年4月1日誕生於山東東平的王貫英先生,於1949年決心行乞救國,並在1950年初隨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居住在臺北市漳州街的陋室。
順便一提,臺北市政府在1971年1月開闢中華路二段時,合併了汀州路以南的漳州街並加以拓寬;之後在1984年為南海路進行延長拓寬工程時,又併入了漳州街殘餘的路段。於是,臺北市的漳州街自此走入了歷史。
1955年,王貫英先生開始其拾荒生涯;他每日踩著三輪車從中華路沿著博愛路、武昌街等地撿拾破爛,並將拾荒所得用來購書並捐贈給各地的圖書館或學校,以貫徹他的座右銘:「人生在世,要做有意義的事,服務他人。」
王貫英先生的學歷雖然只有小學肄業,但他卻自發地飽讀詩書,樂於探索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了讓更多人能和他一起徜徉於無涯的學海,他平日省吃儉用、撙節所得,盡己所能地贈書建館,同時創作詩句以明其志,戮力實踐「播種我文化,救己兼救人」之理想。
1961年12月12日,中華民國第四屆好人好事表揚大會在臺北中山堂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69位好人好事代表在場接受表揚,王貫英先生正是其中一位。
1967年,王貫英先生發放獎學金一萬餘元給品學兼優學生40多名,並贈書予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學校(臺北市立大學前身)與平民中學(1973年為響應蔣中正總統所倡之「莊敬自強」而更名為莊敬中學),因而獲頒社教有功人員。
王貫英先生在推動臺灣社會教育這條路上,著實有著不可抹滅之功勞;他自稱效法同是山東人的清末教育家武訓「行乞興學」事蹟,一方面購書贈送國內外文教機構與學校,一方面創辦圖書館並勉力經營,成為民眾自修求知的最佳去處。
難能可貴的是,王貫英先生這兩項志業所須之經費,全部來自他辛苦拾荒的微薄收入,而且窮其一生不改其志,即使到了人生最後臥病在床的時候,亦不忘囑人繼續推動其遺志;他那無私無我的大愛精神與貫徹始終的過人毅力,實足以作為後世之典範!
1976年9月1日,深受王貫英先生義舉感動的臺北市古亭區忠義里里長張泮香與揚善雜誌社負責人,特邀請他一同在臺北市中華路二段某號地下室創設「揚善圖書館」,無奈沒多久便因經費短絀,而於1977年4月將圖書館交由當地居民高雲先生接手管理,但仍難以為繼,最終在同年8月閉館,前後僅存在短短一年的時間。
但王貫英先生不灰心,他堅持當地需要一座圖書館來豐富居民的精神生活,遂於1977年10月間,會同古亭區忠勤里33鄰至38鄰之六位鄰長商議,在鄰長們的通力合作下,「貫英圖書館」終於在1978年4月5日先總統蔣公逝世3週年紀念日正式揭幕。
坐落在臺北市中華路二段301巷1號地下室的貫英圖書館,位於南機場第三期整建住宅,該地並非王貫英先生所有,而是由古亭區公所輔導借用,占地約百餘坪。
1990年,王貫英先生的拾荒生涯因其身體不適而畫下句點,其生活端賴政府給予的低收入戶補助金。然而即使生病住院,他仍堅持「人書不分離」,一心想回到住處,看顧他的圖書館。
1996年11月12日(國父誕辰紀念日),李登輝總統特頒「勤儉興學」匾額給王貫英先生,以示敬重。
1997年,王貫英先生因病危再度住進和平醫院,6月由社會局社工接送至私立愛愛院進行療養,於療養期間,李總統及其夫人、內政部長葉金鳳,與教育部長吳京,皆曾前往探視。
然而令人不捨的是,在1998年12月15日凌晨零時50分,王貫英先生因為敗血症併發心肺衰竭,病逝於萬華仁濟醫院,享耆壽92歲。
在王貫英先生辭世後,臺北市立圖書館為了避免貫英圖書館因乏人管理而淪為廢墟,同時亦欲紀念其「拾荒興學」義行,遂決定將距離其故居不遠(位於汀州路二段265號)的古亭分館(臺北市立古亭圖書館)更名為「王貫英先生紀念圖書館」,並將貫英圖書館收藏的書籍文物移入該館,同時在館中設置紀念室及紀念園,供後人緬懷。
1999年12月20日,王貫英先生紀念圖書館在文建會主委及臺北市長馬英九揭幕之後正式啟用。
王貫英先生紀念圖書館不僅彰顯了王貫英先生拾荒興學的事蹟,館方更秉其遺志持續辦理書展、讀書會、講座、研習營等活動以推廣閱讀風氣,令其積極推動社會教育之精神得以流芳百世、生生不息。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謹以此文表達我對王貫英先生的尊敬與感謝。
(1) 張哲生 - 在臺北街頭踩著三輪車沿路拾荒的王貫英先生,效法武訓興學,將微薄收入用以捐書建館,畢生矢志宏揚文教,其心其行令人欽佩!... | Facebook https://bit.ly/3O2UtHN

王貫英1906年-1998年-原籍山東省效法武訓精神,行乞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