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48n1298871406r8s3017165796nnsn

《毛詩正義》卷十七孔穎達疏引:
《石渠論》雲:"周公祭天用太公為屍,是用異姓也。"
此節屬於吉禮,即祭祀之禮。屍是先秦時代表死者或神接受祭祀的活人,據傳祭祀時死者靈魂或神會依附於屍。後世不用屍,而代之以神主(牌位)、畫像。為屍之人必須比祭祀者低一輩或一級,如子祭父必以孫為屍,天子祭神則以大臣為屍。祭祖必以同姓為屍,祭神則可以異姓為屍。此引《石渠論》即說明這一道理
-------------------------
《石渠論》雲:「周公祭天,用太公為屍。 」是用異姓也。 《白虎通》又雲:「周公祭太山,用召公為屍。 」蓋天地山川得用公也  http://tinyw.in/GpPl
毛詩正義 : 卷十七·十七之二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bit.ly/2GS3GQV
----------------------
兵家四圣_百度百科 http://bit.ly/2IP9iOd
兵家四聖是對中國古代兵家的四位戰略家與軍事家的通稱,歷代史學家對兵家四聖各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兵家四聖的說法也不同。
第一種說法:兵聖孫武、亞聖吳起、計聖孫臏、尉聖尉繚;
第二種說法:兵聖孫武、謀聖鬼穀子、亞聖吳起、次聖孫臏;
第三種說法:兵祖呂尚、兵聖孫武、亞聖吳起、次聖孫臏;
第四種說法:兵聖孫武、亞聖吳起、人屠白起、帝師王翦;
第五種說法:兵祖呂尚、兵聖孫武、隱聖黃石公、謀聖張良:
第六種說法:兵聖孫武、亞聖吳起、人屠白起、兵仙韓信;
第七種說法:人屠白起、兵仙韓信、戰神李靖、武聖岳飛;
第八種說法:兵祖呂尚、兵宗司馬穰苴、兵聖孫武、亞聖吳起; [1] 
第九種說法:兵祖呂尚、兵尊王子成父、兵聖孫武、亞聖吳起。
兵祖 呂尚 、兵聖孫武、亞聖吳起、次聖 孫臏
第三種說法是第二種說法的演變,其中只是去掉了一個鬼穀子,加上了兵祖呂尚。
此兵家四聖是對兵家的發展有深遠影響的四位戰略家和軍事家,呂尚是後世公認為兵家鼻祖,孫武則是將姜太公思想發揮到極致的兵家 集大成者,吳起則是將孫武的思想進一步發揚光大,孫臏則是繼續把自己的理論結合先輩們的思想對歷代兵家思想進行了改良。
兵家學說起源于兵祖呂尚,而將其發揚光大的卻是司馬穰苴、孫武、吳起等三人,司馬穰苴編寫《司馬穰苴書》,孫武編寫《孫子兵法》,吳起編寫《吳子兵法》,他們三人編寫的兵法使兵家正式成為一個學派的起點, 故才有這第八種說法。
第九種說法
兵祖呂尚、兵尊 王子成父 、兵聖孫武、亞聖吳起
第九種說法來自司馬遷的《太史公自序》,可以說是司馬遷對先秦兵家的總結。
司馬遷說:太公、孫、吳、 王子(成父)能紹而明之,由此可知呂尚、王子成父、孫武、吳起等四人,在司馬遷眼中是兵家並列的四聖。
思想總結
以上九種說法,都是後世對他們的崇拜,而總結出來的結果。 其中孫武、吳起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他們在歷代兵家眼中就是兵家的先驅者,歷代學者談論兵家必談孫吳之道,這是世人皆知的。 而白起、王翦、韓信、李靖、岳飛他們五人則是依據常勝不敗的戰績名列其中的,這也是民間團體對於那些有實戰的將領的崇拜。 在他們之中,鬼穀子、尉繚他們則是兵法理論家,善於奇謀詭計,沒有實戰記錄,把他們列在其中,主要是他們對後世的影響不輸于孫吳。 還有呂尚,呂尚被列在其中,主要是因為後世談論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隱秘權術的都尊法太公的基本策略,所以被後世尊為兵祖。 至於孫臏,他是鬼穀子的弟子、孫武的後人,他的一生主要以擊殺龐涓而揚名,是奠定齊國霸業的主要將領,同時又著有《孫臏兵法》,所以被後世尊崇。 司馬穰苴由於是孫武的老師,又編撰過《司馬兵法》,又是繼太公之後又一位影響極大的軍事家,故被稱為兵宗位列四聖之一。 王子成父則被司馬遷稱讚為能與太公、孫、吳並列為先秦時期的四大兵法家,又因其是周朝王子,故被稱為兵尊,與太公、孫、吳並稱為四聖之一。
相關人物編輯
兵祖呂尚
呂尚(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別號飛熊,商朝末年人,被後世尊為「武祖」、「兵祖」。
其先祖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呂,從其封姓,故以呂為氏。 出生地主要有東海說和河內說。 《孟子》的《離婁上》和《盡心上》兩章都提到姜子牙「居東海之濱」;《呂氏春秋·首時》也說,「太公望,東夷之士也」;《史記·齊太公世家》也說他是「東海上人」。 但這些說法都很籠統含糊。 晉代張華《博物志》說得較為明確:「海曲城有東呂鄉東呂裡,太公望所出也」;《水經注·齊乘》也說,「莒州東百六十裡有東呂鄉,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
呂尚七十二歲時歲輔佐西周王,稱「太公望」,俗稱太公。 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名),被尊為「師尚父」 [2]  。 周武王九年,輔佐武王伐紂,呂尚以親自指揮牧野之戰,使紂兵大敗,而被後世千古傳誦。
呂尚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由於年代久遠,先秦史籍對呂尚的記錄極少,因此至今人們對呂尚的地位仍是爭論不休。
兵家四圣_百度百科 http://bit.ly/2IP9iOd
-------------------------
周初四圣,指的是周朝初期的四位圣人,周朝灭商仅三年,周朝的开国天子周武王驾崩,周武王年仅十四岁的儿子周成王继承王位。由于周成王年幼,周武王去世之前将周成王托付给四位重臣,被后世尊为“周初四圣”,他们分别是:周公旦、姜太公、召公奭、太史佚。 [1-2]  其中周公旦和召公奭都是周成王的叔叔,而姜太公则是周成王的亲外公他们都是周王室的宗亲,只有太史佚是外族重臣。
周公旦,是周武王姬发之弟。周文王姬昌还在世时,周公作为儿子非常孝顺,忠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到姬发即位,旦经常佐助辅弼姬发,处理很多政务 [6]  。周文王时,周人已经开始了与商王朝的周旋与斗争。当初,姬昌取得了商纣王帝辛的信任,殷王赐命姬昌弓矢、斧钺,可以有征伐之权。姬昌受命七年驾崩,姬发即位,仍然以太公望(姜尚)为国师,以周公旦为辅相。太公、周公是武王最为得力的助手。周公是武王的同胞弟弟,这一点与太公不同,因此,无论军国大事,还是其他的疑难小事,武王总是与周公商讨。
周公旦封小弟康叔為衛君,令其駐守故商墟,以管理那裡的商朝遺民。分給他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鑄氏、樊氏、飢氏、終葵氏,多是些有某種手工藝專長的氏族。康叔封地不僅面積大,而且統有八師兵力,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姜太公原被封為齊侯,都營丘(今山東臨淄北)。周公讓召公封給太公的土地是“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同時還具有專徵專伐的特權,“五侯九伯,實得徵之。”營丘附近還有許多小國,太公就封時東夷族萊人就和他爭地。齊國先後滅掉這些小國,而成為東方大國。週的同姓召公奭被封到燕,召公長子在平叛之後才就封,建都於薊(今北京一帶)。燕是周王朝東北方的屏障。它的設立可以切斷殷商舊族和他的北方同姓孤竹國的聯繫,又可以和松花江、黑龍江、遼河一帶的肅慎族靠近。肅慎原是周的遠方屬國。北京和遼南都發現不少商、週銅器。證實周初的燕確實統治北方廣大領土。三監之亂,微子沒有參加。周公平叛之後命他代表殷人後代,奉祀殷的先公先王,立國於宋(今河南商丘),後來宋成為有名的大國。宋的西面有姒姓杞國(夏禹的後代,今河南杞縣),西南有媯姓的陳(虞舜的後代,今河南淮陽),北面還有一些小國。宋處在諸國包圍之中。除去上述國家之外,周公還分封了大量的同姓國和異姓國。據《荀子·儒效》記載,周公“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富良說,“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藩屏週。管、蔡、成、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晉、應、韓,武之穆也。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可見周公分封的大大小小的國家,數不在少。
按照明堂之礼,周公旦为首辅大臣,站立在周成王前方,负责指引周成王,《尚书大传》称之为“大前疑”;姜太公的地位仅次于周公旦,站立在周成王的左方,负责监护周成王,《尚书大传》称之为“大左辅”;召公奭的地位次于姜太公,站立在周成王的右方,负责更正周成王的过错,《尚书大传》称之为“大右弼”;太史佚的地位次于召公奭,站立在周成王身后,负责提醒周成王遗忘的事情,《尚书大传》称之为“大后丞”。 https://bit.ly/2XVcP0Y
------------------------------
文王用易經培育的兩位聖人——武王和周公(組圖)|文王 | 易經 | 周公 | 易學術數 | 看中國网 http://bit.ly/2GXixtL
周武王(公元前1171年∼前1116年),姓姬名發,是周文王的仲子(次子),母親太姒,王后邑姜(姜太公之女),其子周成王姬誦。周朝的開國帝王,西周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公元前1132年,周文王去世,姬發40歲,他繼承父位,沿用「受命」年。文王去世後十年,即公元前1122年,西周軍隊在武王的率領下,聯合各路諸侯,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一舉打敗暴虐的商紂王,建立了大周王朝。在位六年崩,謚號「武王」。
周武王
武王降生
公元前1171年,商王帝乙二十一年,岐周發生了地震,據說這是大聖人要降世的徵兆,過了不久,在西周的王宮裡,一位偉大的人物降生了,他就是大周的開國帝王周武王姬發。姬發天資聰慧,宅心仁厚,身有異象,據說周武王眼高可以看見頭頂上的太陽,寓能順天應命,不違天道。
武王作《彖辭》
周文王在羑裡城監獄那種極為惡劣的環境下,用伏羲八卦和神農創製六十四卦這幾十個符號,或者說是文字,重新排列組合,用一種安全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希望和寄託,用這種在當時看來極為普遍的占卜的卦辭和爻辭來告訴自己的兒子們該如何去做,如何一步步壯大自己的力量,等待時機伐紂建周的戰略思想。
父子之間心靈相通,存在著某種天生的默契,而且文王在被迫害之前,他的兒子伯邑考已經27歲,武王姬發26歲,周公姬旦22歲,他們天資聰慧,領悟力極強,悟性最好的要數武王姬發和周公姬旦。
武王姬發29歲那年,因父親姬昌在獄中生了重病,姬發與四弟姬旦一同到羑裡城監獄探望,並得到父親親筆繪製的八卦圖和《周易》的前24卦,姬發與姬旦回來後與大哥伯夷考共同體悟父親隱藏在其中的玄機。但因伯夷考作為西岐的代君主,政務繁忙,因而參悟父親所寫信箋的重任就落在了姬發和姬旦身上。二人仔細揣摩,共同分析其中的奧妙,終有所得,並分別以《彖辭》和《像辭》的方式對父親所作的卦名、卦象、卦辭和爻辭作了巧妙的註解,以玄譯玄,妙不可言。
周武王有著廣闊的心胸和長遠的眼光,同時有著果斷地處事能力。他一生嚴謹穩重,具有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武王在討伐紂王的戰役中,具有最高的指揮權和決策權,並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其演講更具有號令天下的感染力。
正因為如此,在文王去世之後,武王才能準確的按照文王所制定的戰略方針,把握最佳時機,聯合各路諸侯,在牧野展開了一場曠世之戰,七十五萬奴隸陣前倒戈,周武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一戰而定天下,以最少的傷亡取得了改朝換代的最終勝利,這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一個奇蹟。
文王葬禮
文王去世後,周武王為文王舉行了盛大的葬禮,幾乎所有諸侯都來參加了文王的葬禮,由此可見,西周已取得天下諸侯的信任和支持,《易經》裡對此事做了記載。
《易經·萃卦》記載:「王假有廟,致孝享也。利見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意思是說:君王來到宗廟裡,舉行祭祀,說明他能盡孝心。(天下志士聚集之時)利於湧現大人物,聚集起來(為文王舉行葬禮)伸張正義。用大的牲畜做祭品吉利,利於往前進發,一切順利,(因為此時君子所為)順應了天命。(君子)觀察聚集的現象,(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天地萬物的情理就可以看明白了。
武王即位
公元前1132年,文王去世,姬發繼位,時年四十歲,他決心繼承父親未完成的事業,拜姜太公呂尚為軍師,負責軍事;命其弟周公旦、召公為輔佐,整頓內政,擴充兵力,任命召公、畢公等人為助手聯絡同盟者,還將都城擴至灃水以東的鎬京(今陝西長安縣境),為伐紂做準備。
周武王
他謙恭的向尚父姜太公請教。武王問道:「有什麼好的治國方法保存簡便,做起來容易,並能長久而有效,讓子孫能夠萬世效法呢?」姜太公回答道:「這種方法記載於《丹書》之中。大王您要是想傾聽,就請大王先沐浴齋戒吧!」
三天後,周武王端莊的戴著王冠走下大堂,面朝南站立,恭恭敬敬的求授丹書。姜尚說:「先王傳下的治國道理,不能面朝北對著大王。」於是武王面朝東站立,姜尚面向西站立,誦讀《丹書》,他念道:
「勤政敬天戰勝懈怠的人,事業就能昌盛;
怠忽職守戰勝恭敬的人,事業就會衰亡。
為政公義戰勝私慾的人,事業就能順利;
為政私慾戰勝公義的人,事業就會受挫。
這就是保存簡便,做起來容易,並能長久而有效,讓子孫萬世效法的治國方法。」
周武王聽後,把這幾句話書寫在臥具、桌椅、鏡子、盒子、酒具甚至弓箭等兵器上,作為座右銘,以便時時用以自警自勵。
武王成親
武王為文王守孝三年畢,於公元前1129年,43歲,娶姜太公的小女兒邑姜為妃,立為王后,王后邑姜仰慕周室三母的賢德,盡心盡力的服侍武王,並於第二年生下週成王姬誦。作為武王軍師的姜太公呂尚成了國丈和周成王的外祖父,更加全力以赴的輔助武王制定伐紂建周的宏圖大業。
武王共有五個兒子:周成王姬誦、邘叔、唐叔虞、應侯、韓侯。
盟津觀兵
公元前1124年,武王繼位第九年,決定在盟津會師,觀看各路諸侯國是否能齊心協力。武王乘船渡河,當船走到河中央時,一條白魚跳進武王的船中,武王俯身抓起來用它祭天。渡過河之後,有一團火從天而降,落到武王住的房子上,而且轉動不停,最後變成一隻赤紅色烏鴉,還發出叫聲。當時,八百個諸侯卻都會集到盟津(今河南省孟津縣)這個地方。諸侯都說:「現在可以討伐紂了!」武王卻說:「你們不瞭解天命,現在還不可以。」於是各自班師回國。
《史記·齊太公世家》說:武王「東伐以觀諸侯集否」,由此可見,武王會諸侯於盟津的目的在於試探自己的號令是否管用,而實際上是,伐紂時機還沒有完全成熟。武王和姜太公認為,當時商朝統治區雖成土崩之勢,但內部尚無瓦解之兆,時機還不成熟。於是,周軍斷然班師回朝。
這次行動是周滅殷商前的一次政治、軍事預演,也是對天下人心向背的一次實測。有此一舉,又使得更多的諸侯聽命於周。
武王伐紂
又過了一年多,武王聽說紂王更加昏庸暴虐,而且殺死了進忠言的王叔比干,囚禁了王叔箕子。太師微子疵、少師微仲強為了避禍,抱著樂器逃奔到周國來了。於是武王向全體諸侯宣告說:「商王罪惡深重,不可以不討伐了!」於是遵循文王的遺旨,兵出潼關,聯合與周同盟的庸、蜀、羌、髳、盧、彭、濮等方國諸侯,率領戰車300輛,虎賁武士3000人,甲士45000人,東進伐紂。
公元前1122年春,夏歷正月,武王之師渡過盟津,與伐紂的各諸侯國聯軍訂立盟約,檢閱軍隊。盟津距商朝的首都只有200多公里,武王為了給長途跋涉的將士們鼓舞士氣,舉行了三次誓師,其文字被收錄在《尚書》裡,名為《太誓》,分為上中下三篇。
鼓舞士氣氣勢恢宏的伐紂檄文
《尚書·太誓上》譯文
周文王十三年春(周武王十年,文王去世後,武王沿用受命年),各路諸侯會集在盟津(今河南孟津)。
武王說:「啊!我的友邦大君和治事大臣、眾將士們,請認真地傾聽我的誓言。唯有天地是萬物的父母,唯有人是萬物之靈。真誠而聰明的人被上天選為君王,君王是民眾的父母。現在商紂王不尊敬上天,致使上天降災禍給下民。他嗜酒貪色,敢於施行暴虐的統治,用誅九族的嚴刑懲罰人,憑世襲的官制蠱惑人。只知道修建宮室、臺榭、酒池、穿著奢侈華麗的衣服,為此來搜刮、殘害萬姓民眾。他燒殺忠良,解剖孕婦。令皇天大怒,皇天命令我們的文王嚴肅執行上天的懲罰,可惜大功未成(文王去世)。從前我姬發和你們的君主到商都考察政情,發現紂王沒有任何悔改之心,他仍然傲慢不恭,不祭祀天帝和神靈,遺棄他的祖先宗廟而不祭祀。牛羊黍稷等豐盛的祭品,也被兇惡的盜賊吃光了。而紂王卻說:‘我擁有億萬的子民,這難道不是天命嗎?’絲毫沒有悔改之意。」
「上天護佑下民,為下民選定君王和老師,只有執行天帝的旨意,才能愛護民眾和安定四方。如何區分有罪和無罪的人,我怎麼敢違反上天的意志呢?力量相同就衡量德行的高低,德行相同就衡量道義的大小。商紂王有臣子億萬,卻有億萬條心,我姬發僅有臣子三千,卻一心一意。商紂王已經惡貫滿盈,上天命令我們去誅殺他;我們如果不順從上天的安排,我們的罪惡就會跟紂王一樣。」
「我姬發沒日沒夜的為此憂心。並在文王廟接受了伐紂的使命,我又祭告天帝,祭祀大社,於是率領你們眾位,執行上天的懲罰。上天憐愛萬民,萬民的願望,上天一定會依從的。你們全力輔佐我吧,四海之內就要永遠清明瞭。伐紂的時機已經到了,一定不要錯失良機啊!」
《尚書·太誓中》譯文
夏歷正月二十八日,周武王駐兵在黃河之北,各路諸侯率領他們的軍隊來此會和完畢。武王於是巡視軍隊併發表誓詞。
武王說:「啊!西方各位諸侯,請大家都聽我說。我聽說好人做善事,整日做還覺得不夠;壞人行惡事,也是整日做還覺得不夠。現在商紂王子受,親自去做不合法度的事,拋棄年老的大臣,親近有罪的人,過度嗜酒,荒淫暴虐。臣子們也受到他的影響,各結朋黨,互為仇敵;挾持權柄,互相誅殺。無辜的人們只得呼天告冤,紂王室淫穢缺德的行為昭然若揭。」
「上天惠愛民眾,君王自然應該遵奉上天。夏桀不能順從天意,流毒於天下。上天於是佑助和指派成湯,降下廢黜夏桀的天命。紂王子受的罪惡超過了夏桀,他殺害正直善良的大臣,虐待敢於進言的輔政大臣,並宣說自己擁有天命,還說敬天不值得實行,又說祭祀沒有益處,暴虐沒有害處。他的前車之鑒並不久遠,就在(幾百年前的)夏桀身上。上天賜予我解救民眾的使命,我的夢也跟我的卜兆相一致,吉慶之兆重複出現,討伐商國一定會取得勝利。紂王子受有億萬平民,卻都離心離德;我只有治亂的大臣十人,卻是同心同德。紂王雖有至親的臣子,卻比不上我大周的仁德之士啊。」
「上天看問題,是通過我們民眾的眼睛,上天聽聲音,是通過我們民眾的耳朵。老百姓有過錯,都是我一人的過錯,今天我一定會遵照上天的旨意和民意前往討伐商紂。」
「我們的威武之師就要名揚天下了,我們要攻到商國的疆土上,抓到那些兇惡殘暴之徒;我們的討伐要進行到底,我們的伐紂大業比成湯的還要輝煌呀!」
「奮勇前行吧!將士們。如果不具備無所畏懼的勇氣,就會被敵人所俘虜,而不是俘虜敵人。商朝的百姓們惶惶不可終日,他們向我們叩頭求助,額頭叩響得就像山崩一樣呀!啊!你們要一心一德的建功立業,而只有克敵制勝,你們的功德才能被萬民永世傳頌啊。」
《尚書·太誓下》譯文
第二天,周武王大規模巡視六軍,明確的對眾將士發表誓詞。
武王說:「啊!我們西方的將士。上天有光明的法則,這種法則應當彰示天下。現在商紂王輕慢(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或仁義禮智信)五種常法倫理,荒淫怠慢無所敬畏,自己棄絕於上天,結怨於民眾。他砍掉冬天清晨渡水者的小腿,剖開賢人的心,作威作福,濫殺無辜,毒害天下。他寵信姦邪之人,放逐罷黜太師、太保等大臣,他摒棄了法典和刑律,隨意囚禁和奴役正義之士。他不舉行祭天祭社的大禮,也不祭祀祖先的宗廟。專好鼓弄奇巧而無益的技藝、物品與淫術來取悅婦人。天帝厭惡紂王違背天道行事,故而斷絕他的天命,降下使他滅亡的誅罰。你們要盡全力輔助我,恭敬地奉行上天的懲罰!」
「古人有言說:‘能夠保護關愛我們的就是我們的君王,而虐待我們的就是我們的仇敵。’獨夫民賊商紂王子受威虐萬民,就是你們世代的仇敵。樹立美德務求不斷滋長,剷除邪惡務求連根拔起,所以我姬發率領你們眾將士去殲滅你們的仇人。你們眾將士要用果敢堅毅的精神來成就你們的君王!功勞多的將會得到重賞,不用命的將會受到嚴懲。」
「啊!我們文王的德行,就像日月照耀那樣,光輝普照四方,其功績顯現在我們西岐,因此我們大周王朝的建立得到各方諸侯國的擁護。這次如果我們戰勝了紂王,不是因為我們勇武,而是因為我們的文王沒有過失;如果紂王戰勝了我們,不是因為我們的文王有過失,而是因為我姬發做得不好。」
經過武王的三次誓師,各諸侯國將士忘卻了千里行軍的疲憊,士氣大振。
武王的至誠
武王的軍隊到達鮪(wěi)水(在今河南鞏縣)時,遇到了紂王的大臣膠鬲。
膠鬲問武王:「你率這麼多軍隊要到哪裡去?」
武王回答:「我不騙你,要到殷都。」
膠鬲又問:「你什麼時候到殷?」
武王說:「甲子日到殷郊,你就這樣報告紂王吧!」
膠鬲走後,天降大雨,日夜不休。武王率領軍隊冒雨急行。軍師姜子牙勸武王休息一下,因為士兵已有病倒的了。
武王說:「膠鬲已將我們甲子到殷郊的消息報告給紂王。紂王不會相信。如果我們甲子到不了殷郊,紂王會以欺君之罪殺掉膠鬲。而我們呢,也就失掉信用。所以,一定要在甲子這天趕到殷郊。」
武王率領軍隊繼續前進,由現今滎(xíng)陽氾(fán)水這個地方渡黃河北上,甲子黎明前到達殷郊牧野。當年的黃河是從現今新鄉、汲縣向北流的。牧野東面是黃河,西面是太行山,北面一馬平川距紂別都朝歌僅七十里。它可以說是殷都的南大門。牧野的殷民見武王帶這麼多軍隊到來很恐慌。
武王安慰他們說:「你們不要害怕,我是為安定你們的生活而來的,不是跟你們作對的」。殷民聽罷,高興得蹦起來,緊跟著紛紛跪在地上給武王叩頭。
伐紂大軍到達朝歌郊外70里處的牧野(今河南汲縣南),各諸侯率兵車4000乘會合。
牧野之戰
當武王進攻殷都的消息傳到商王宮廷的時候,紂王才停止了歌舞,撤散了酒席,倉促研究對策。那時候,商的主力軍幾乎都調發到東南前線去征夷方,都城非常空虛。紂王別無辦法,只好把大批奴隸和從東南俘虜來的夷人武裝起來,拼湊七十萬人,開往牧野。到了牧野,紂王把由奴隸和戰俘編成的隊伍佈置在前面,讓他們與武王的軍隊先戰,把商的「正規軍」佈置在後面督戰。
公元前1122年春,夏歷二月甲子日黎明,武王帥大軍來到商郊牧野,舉行誓師。武王左手拿著黃色大斧,右手拿著有旄牛尾做裝飾的白色旗幟,用來指揮。誓詞就是:
《尚書·牧誓》譯文
武王說:「辛苦了,遠道而來的西方將士們!」
「啊!我們尊敬的友邦國君和執事大臣,各位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還有庸、蜀、羌、髦、微、盧、彭、濮諸邦的將士們,舉起你們的戈,排列好你們的盾,豎起你們的長矛,我要發布誓師令了。」
「古人說過:‘母雞在早晨不打鳴;如果誰家的母雞早晨打鳴,這個家就要衰落了。’現在商紂王只是聽信婦人的話,輕蔑地拋棄了對祖先的祭祀而不聞不問,拋棄他的先王的後裔,不任用同宗的長輩和兄弟,卻對四方八面的罪人逃犯十分崇敬、信任、並且提拔任用,讓他們當上大夫、卿士,使他們殘暴的虐待老百姓,在商國都城胡作非為。現在我姬發要恭敬地按上天的意志來討伐商紂。今天這場戰鬥,行進中不超過六步、七步,就要停下來整頓隊伍。努力吧,將士們!作戰中刺殺不超過四次、五次、六次、七次,然後停下來整頓。努力吧,將士們!你們要威武雄壯,像虎、豹、熊、羆一樣勇猛,在商都郊外大戰一場。不要迎擊向我們投降的人,以便讓他們為我們服務。努力吧,將士們!如果你們不努力,你們自身就會遭到殺戮!」
誓師完畢,武王派師尚父姜太公率領百名勇士前去挑戰,然後親自率領戰車350輛、甲士26250人、虎賁武士3000的大部隊衝進商紂的軍隊。紂王的軍隊人數雖多,卻都沒有心思打仗,他們都痛恨紂王的暴虐,心裏都盼著武王趕快攻進來。武王攻過來後,紂王的士兵紛紛掉轉矛頭,為武王之師做先鋒,直入朝歌。
商紂王見大勢已去,返回城中登上鹿臺自焚而死。諸侯跟隨著武王進入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商都的百姓都在郊外等候著武王。武王命令群臣向商都百姓宣告:「上天將賜福給你們!」商都人全都叩頭拜謝,武王也向他們回拜行禮。武王進入城中,找到紂自焚的地方。武王向紂王的屍體連射三箭,並親自用黃色大斧砍下了紂的頭,懸掛在大白旗上,以平民憤。次日,武王命令清除道路,修治祭祀土地的社壇和商紂的宮室。武王在社壇將滅紂的過程昭告上天。群臣都跟在身後。祭祀前,大臣毛叔鄭捧著明月夜取的露水,衛康叔封鋪好了席子,召公奭獻上了彩帛,師尚父牽來了供祭祀用的牲畜。伊佚朗讀祝文祝禱說:「商的末代子孫殷紂,完全敗壞了先王的明德,侮慢鬼神,不進行祭祀,欺凌商邑的百姓,他罪惡昭彰,被天皇天帝知道了。」武王拜了兩拜,叩頭至地,說:「承受上天之命,革除商朝腐敗政權,接受上天聖明的旨命。」武王又拜了兩拜,叩頭至地,然後退出。武王擇日登基,成為大周王朝的首位君王。自此,周朝正式確立。
武王修德於天下
滅商後,在如何處置殷人的問題上,武王徵求大臣的意見。姜太公表示,這些人應該統統殺掉,不留後患。周武王不同意,又找來大臣召公商量。召公說:「有罪的殺,沒罪的留下。」武王覺得有罪的人,不分輕重一律殺掉也不行。於是,武王又找來姬旦。姬旦的意見是:讓殷人在他們原來的住處安居,耕種原來的土地。爭取殷人當中有影響有仁德的人。姬旦這種給降者以生路,就地安置,獲取民心的政策,武王深為讚許,併進而採納。這也贏得了殷人的擁護。
為了安撫商朝的遺民,原商都朝歌以北地區為豳,封給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掌管;武王把原來商王直接控制的領地分成三個區:命三弟管叔鮮治鄘(今河南汲縣北),五弟蔡叔度治衛,八弟霍叔處置邶(今河南湯陰縣東南),令他三人監督管理商民,史稱「三監」。
武王又把姜太公封在營丘(今山東淄博市),國號為齊,把四弟周公旦封在曲阜(今山東濟寧市),國號為魯。
周初總計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二十個,同姓之國四十個。封邦建國的目地,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裡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裡分封士,這樣自上而下治理國家。武王懷念古代的聖王,就表彰並賜封神農氏的後代於焦國,賜封黃帝的後代於祝國,賜封帝堯的後代於薊,賜封帝舜的後代於陳,賜封大禹的後代於杞。
武王下令將被紂王關押的箕子從牢獄裡釋放出來,又釋放了被囚禁的百姓。武王親自去拜訪箕子,向他請教治國安邦之道:
《尚書·洪範》譯文
文王十三年(周武王十年,公元前1122年),武王去拜訪箕子。武王說:「啊!箕子,上天庇護安定下民,使他們和睦的居住在一起,可我卻不知道上天規定了哪些治國的常法倫理,您知道嗎?」
箕子回答說:「從前,鯀堵塞洪水,打亂了五行的次序,天帝大怒,不讓他知道治理國家的律法,常法倫理從此敗壞,鯀因此被處死。禹繼承父親的治水大業,採用輸導的辦法,取得了成功,上天於是就把九種法則賜給了禹,治國安邦的常理因此確立起來。從此,常法倫理有了次序。這九種法則:
第一是掌握五行的規律;
第二是慎重地做好五件事;
第三是努力辦好八種政務;
第四是運用五種記時方法;
第五是建立君王最高的治世法則(比如以道治天下、以德治天下、以法治天下、以孝治天下、以權謀治天下等等);
第六是用三種德行治理臣民;
第七是明智地用卜筮來排除疑惑;
第八是細緻研究各種吉凶的徵兆;
第九是用五種福德勸勉臣民,用六種不幸來威懾罪惡。」
「一、掌握五行的規律: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水向下潤濕,火向上燃燒,木可以彎曲、伸直,金屬可以順從人意改變形狀,土壤可以種植百谷。向下潤濕的水產生咸味,向上燃燒的火產生苦味,可曲可直的木產生酸味,順從人意而改變形狀的金屬產生辣味,種植的百谷產生甜味。
「二、慎重地做好五件事:一是容貌,二是言論,三是觀察,四是聽聞,五是思考。容貌要恭敬,言論要正當,觀察要明白,聽聞要廣遠,思考要通達。容貌恭敬就能嚴肅,言論正當就好治理,觀察明白就能昭晰,聽聞廣遠就能善謀,思考通達就能聖明。
「三、努力辦好八種政務:一是百姓的飲食,二是天下財物的分配,三是祭祀天地、鬼神,四是掌管水利、營建,五是掌管土地事務和民眾教育,六是治理刑獄、糾察,七是管理宗族禮法,八是管理軍隊。「四、運用五種記時方法:一是年,二是月,三是日,四是星辰,五是曆法。
「五、皇極,就是建立君王最高的治世法則。運用五種福德,廣泛地賞賜給臣民,這樣,臣民就會尊重您治世的法則。並用您的賞賜去維護治世的法則:凡是臣子百姓不得結交邪淫的朋黨,人們無不相互比較德行的優劣,並遵行君王的治世法則。凡是臣下有計謀有作為有操守的,您就惦念並提升他們。行為不合法則,但沒有陷入罪惡的人,你就包容教導他們;假若他們和悅溫順地說:「我喜歡遵行美德。」您就賜給他們福德,於是,臣民就會紛紛遵照君王的法則行事。不虐待無依無靠的人,也不畏懼高明顯貴之人,臣下只要有才能有作為,就要讓他奉獻出他的善行,國家就會繁榮昌盛。凡那些百官之長,既然享受君王的俸祿,您若不能使他們對國家和百姓有好處,於是臣民就要責怪您了。對於那些不好積德行善的人,您即使賜給他們好處,其結果卻使您承受罪責。(舉賢任能、財物分配)不要有偏私,不要有貴賤,要遵守君王的道義;不要只顧及個人的喜好,要遵守王道;不要有做惡的言行,要恪守君王的正路。不要有偏見,不要結黨營私,君王之道,坦坦蕩蕩;不要結黨求私,不要言行偏頗,君王之道,平平坦坦;不要違反中正之道,不要偏聽偏信,君王之道,正直無偏。匯聚那些守法之臣,去歸附那些執法之君。君王,對於君王的治世法則要廣泛宣講,要宣揚教化,在天帝面前向人們訓導。凡是平民,對於君王的治世法則,都要遵守執行,以此來接近和感受天子的光輝普照。所以說:天子首先要作天下人的父母,才能真正成為天下人的君王。
「六、君王要用三種德行治理天下:一是正直,二是剛正,三是柔順。中正平和,就是正直;剛強而不可親近就是剛正;和藹可親就是柔順。人們應當把剛強的性格潛藏起來,讓人看上去高大明朗而柔順可親。只有中正平和的君王才能給百姓帶來福份,只有剛正不阿的君王才能展現天子的威嚴,只有和藹可親的君王才能讓百姓親近起來如同品嚐美食一般。臣子們若不能給百姓帶來福份,展現國家的威嚴,並讓百姓享受到美食,而自己卻獨自享受著皇天的福份、尊寵和美食,其行為必然有害於家人,危害於國家。人們用這三種德行來衡量君王和大臣的功過得失就不會有偏頗了,民眾用這三種德行來評判德行的優劣就不會有太大差錯了。
「七、明智地用卜筮來排除疑惑:選擇建立掌管卜筮的官員,教給他們卜筮的方法。用卜筮預兆分別叫做雨(兆之體氣如雨)、霽(如雨止而雲氣在上)、蒙(氣鬱郁冥冥)、驛(色澤而光明)、克(如祲氣之色相犯)、貞(內卦)、悔(外卦),共有七種。龜卜用前五種,佔筮用後兩種,根據這些推演變化,決定吉凶。設立這種官員進行卜筮。三個人占卜,就聽從兩個人的說法。你若有重大的疑惑,你自己要先用心考慮,再與卿士商量,再與庶民商量,再與卜筮官員商量。你贊同,龜卜贊同,蓍筮贊同,卿士贊同,庶民贊同,這叫大同。這樣,自身會健康而強壯,子孫就會昌盛,很吉利。你贊同,龜卜贊同,蓍筮贊同,而卿士反對,庶民反對,也吉利。卿士贊同,龜卜贊同,蓍筮贊同,你反對,庶民反對,也吉利。庶民贊同,龜卜贊同,蓍筮贊同,你反對,卿士反對,也吉利。你贊同,龜卜贊同,蓍筮反對,卿士反對,庶民反對,在國內行事就吉利,在國外行事就不吉利。龜卜、蓍筮都與人意相違,不做事就吉利,做事就凶險。
「八、細緻研究各種吉凶的徵兆:一是下雨,一是晴天,一是暖和,一是嚴寒,一是季風。一年中這五種天氣齊備,並各自按照季節和時令發生,(四時有序,風調雨順,)百草(農作物)就會生長茂盛。一種天氣過多就會產生災難;一種天氣過少,也會產生災難。
君王行為美好的徵兆:
一是威儀恭敬,就像久旱逢雨,令人起敬;
一是誠昭天下,就像晴空萬里,誠昭日月;
一是清正廉潔,就像旭日東升,普照大地;
一是深思熟慮,就像寒冬來臨,冷靜沉寂;
一是通情達理,就像沐浴春風,身心舒暢。
君王行為敗壞的徵兆:
一是狂妄自大,就像狂風暴雨,連綿不絕;
一是言而無信,就像天下大旱,經年不雨;
一是貪圖享樂,就像長夏無期,冬無寒意;
一是急躁暴虐,就像嚴冬漫漫,冷酷無情;
一是昏庸朦昧,就像狂風大作,風沙瀰漫。
君王考察思慮的是每年的時令和安排;卿士考察思慮的是每月的時令和安排;眾官員考察思慮的是每日的時令和的安排。年、月、日、時一切正常,百谷因此而成熟,政治因此而清明,傑出的人才因此而得到顯揚,國家因此而太平安寧。日、月、年、時顛倒錯亂,百谷因此而不能成熟,政治因此而昏暗不明,傑出的人才因此而不被重用,國家因此而不得安寧。百姓好比天上的群星,有的星喜歡風,有的星喜歡雨。太陽和月亮的運行,使得天下有了冬夏之分。月亮順從星星(喻君臣順從民意),就要用風和雨潤澤他們。「九、用五種福德勸勉臣民,用六種極刑懲戒罪惡。人生五種幸福的事:一是長壽,二是富貴,三是健康安寧,四是施行美德,五是壽終正寢。
人生六種不幸的事:一是死得太早(未到換牙就死了叫凶,未到成年就死了叫短,未到結婚就死了叫折),二是疾病纏身,三是整日憂愁,四是窮困潦倒,五是內心邪惡,六是弱小怯懦。」
武王聽了箕子的話,覺的豁然開朗,於是決定把箕子封在古朝鮮,並且不把他當作臣子看待,古朝鮮地區,包括今中國遼東半島的東部與今朝鮮半島的北部。箕子在這個地區建立了箕氏王朝,傳國900多年。
武王命令散發鹿臺倉庫的錢財,發放鉅(jù)橋糧倉的糧食,賑濟貧弱的民眾;命令展示傳國之寳九鼎和商朝的寳玉;命令給比干的墓培土筑墳;命令主管祭祀的祝官在軍中祭奠陣亡將士的亡靈。這之後,武王才撤兵回國。路上武王巡視了各諸侯國,並分封諸侯,頒賜宗廟祭器。武王回到周都鎬京,夜不能寐。周公旦來到武王的住處,問他不能入睡的原因。武王說:「上天不享用商朝的祭品,從我姬發沒出生到現在已經六十年了,郊外怪獸成群,害蟲遍野。上天不保佑商朝,才使我們取得了今天的成功。上天建立的商朝,曾經任用有名之士三百六十人,雖然說不上政績顯著,但也不至於滅亡,才使商朝維持至今。我還不能使上天賜給周朝的國運永葆不變,哪裡顧得上睡覺呢?」
武王又說:「我要確保周朝的國運不變,要靠近天帝的居室,要找出所有的惡人,懲罰他們,像對待商紂王那樣。我要日夜勤勉努力,確保國家的安定,我要辦好各種事情,直到功德圓滿,光照四方。我南望三塗,北望岳北,觀察黃河,仔細察看了洛水、伊水地區,覺得這裡離天帝的居室不遠,是建都的好地方。」後來,武王命人在洛邑進行了測量,準備在此修建周都。武王還命令全國修養生息,把馬放養在華山南面,把牛放養在桃林區域;讓軍隊把武器放倒,用虎皮包裹起來,把戰車和鎧甲藏在府庫之中,讓士兵解甲歸田,以此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並命官員從新統計人口,丈量耕地,一夫授予田地百畝,讓百姓盡快恢復生產,重整家園。
武王生病
《尚書·金縢》部分譯文
周滅商後的第二年,武王生了重病,身體不安。太公、召公說:「我們為王恭敬地卜問吉凶吧!」周公說:「不可以向我們先王禱告嗎?」周公就把自身作為祭品,清除一塊土地,在上面築起三座祭壇。又在三壇的南方築起一座檯子。周公面向北方站在台上,放著玉,拿著圭,就向太王、王季、文王禱告。
史官就寫了策書,祝告說:「你們的長孫姬發,遇到險惡的病。假若你們三位先王這時在天上有助祭的職責,就用我姬旦代替他的身子吧!我柔順巧能,多才多藝,能奉事鬼神。你們的長孫不如我多才多藝,不能奉事鬼神。而且他在天帝那裡接受了任命,護佑四方百姓,因此能夠使你們的子孫得以安定,天下的老百姓也無不敬畏他。嗚呼!不喪失天帝降給的寳貴使命,我們的先王也就永遠有所歸依。現在,我來聽命於大龜的指示,你們允許我,我就拿著璧和圭向你們請命,等待你們的命令;你們不允許我,我就收藏璧和圭,不敢再請了。
於是用三隻龜占卜,(從紋理上看)都顯示吉兆。打開藏書盒子的鎖鑰再次查看卜書,再次證明龜殼紋理所顯示的都是吉卦。周公說:「根據兆形,王會沒有危險。我從新向三位先王禱告,只圖國運長遠;現在期待的,是先王能夠俯念我的誠心。」周公回去,把冊書放進金屬束著的匣子中。第二天,周武王的病就好了。
武王去世
又過了五年,周武王為天下大事辛勞過度,還是病故了,終年56歲。武王臨終前,考慮到兒子姬誦年僅12歲,大周初建,難繼大業,而自己的四弟周公旦德行仁厚,文韜武略,在征討商朝時已經顯示出其卓越的領導才能,並立下赫赫之功,所以他決定把王位讓給周公旦,兄終弟及在夏朝和商朝多有先例,並且說這事不須占卜,可以當面決定。對于兄長的信任,周公旦很是感動,但是周公想到夏商兩朝曾經因王位傳給兄弟而導致王位之爭,發生多次戰亂,周公不忍後人再因王位之爭而大動干戈、殃及百姓,希望大周王朝從此明確王位由嫡長子世襲的禮制,而減少王位之爭,減少國家動盪,為民謀福,因而堅決不接受武王的提議,並下決心輔佐年幼的周成王繼承王位,並以叔父的身份對周成王姬誦悉心教導,將他培養成優秀的帝王,光大先王的祖業,開創盛世的王朝。
公元前1116年,武王去世,年僅12歲的太子姬誦繼承了王位,這就是周成王。
文王用易經培育的兩位聖人——武王和周公
周公姬旦
周公
周公(公元前1167年∼前1095年),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親弟弟,曾輔佐周武王東征伐紂,輔佐周成王平定「管蔡之亂」,並製作禮樂,天下大治。因其採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終年73歲。他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儒學先驅,後世為政者的典範。
著有《周易·像辭》、《周禮》、《周公解夢》等著作。他是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聖人之一。儒家學派將他的人格典範作為最高典範,將周公治下的西周初期的仁政作為最高的政治理想,孔子終生倡導的是周公的禮樂制度。
周公姬旦從小就孝敬父母,誠實忠厚,而且多才多藝,聰明伶俐,深得文王的喜愛。姬昌在世的時候,姬旦和他的哥哥姬發(武王)常在他的左右,幫助處理政務。
周武王繼位後,姬旦成為武王的助手。這時候,姬旦的地位和老臣姜太公相當,都是武王左右最得力的大臣,共同籌劃滅商大計,完成父親姬昌未完成的大業。
公元前1124年,武王姬發和周公姬旦,聯合各國諸侯在盟津訂立盟約,檢閱軍隊。盟津會盟後的第二年,武王在姬旦等人的輔佐下,統率軍隊渡過盟津,並在牧野集眾誓師,誓詞就是《尚書》中的《牧誓》,《牧誓》為周公所作。
周公攝政
周武王在滅商後的第七年就病逝了,武王之子姬誦繼位,這就是周成王。成王當時還是個十多歲的小孩子。面對國家初立、政局不穩的形勢,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幹又有威望、能及時處理各種政務的賢能之士來應對複雜的局面,這個責任便落到姬旦身上,在眾人的支持下,他臨時代替年幼的成王處理各類繁雜的政務。
周公勸勉成王
周成王繼位後,周公擔心成王年少,貪圖安逸,便寫了一篇《無逸》,勸勉成王:要懂得勤勞辛苦的好處,不要一味貪圖享受。要學習商代幾個賢王和周文王的榜樣,愛護百姓,勵精圖治。反之,不關心百姓疾苦,一味驕奢淫逸,就不會得到好下場。他舉例說:當年殷王中宗在位,作事嚴肅謹慎,行動瞻前顧後,常常反省自己,不敢縱情享樂,荒廢政事。祖甲長期當下民,懂得民間疾苦,因此繼位後,能愛護百姓,施以恩惠,不欺侮鰥寡。此後繼位的國王,生下來就只會享受,整天沈迷於花天酒地之中,不曉得耕作的辛苦,不重視小民的勞動,所以國力漸漸萎靡。他諄諄告誡成王,教導他成為一個有作為的國君,要像他的祖父文王和父親武王那樣禮賢下土,治理好國家。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周公為了能為剛剛建立的大周王朝招到更多的賢臣助興周室,惟恐失去天下賢士,周公在洗頭時,曾多次握著尚未梳理的頭髮;在吃飯時,也曾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賢士。這就是成語「握髮吐哺」的典故。周公無微不至地關懷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厲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裡,對河神祈禱說:「今成王還不懂事,有什麼錯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讓我替他去死吧。」周公的誠心感動了上天,成王果然病好了,也正是因為周公如此全身心的為了周朝的事業殫精竭慮,才使得剛剛建立的大周王朝天下安定,萬眾一心,正可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周公東征
然而受封在東方監視武庚祿父(紂王之子)的管叔鮮(文王三子)、蔡叔度(文王五子)和霍叔處(文王八子),對姬旦攝政很不滿意,妒忌心大起。按照兄弟間排行,管叔排行老三,姬旦排行老四,不論是繼位,還是攝政,管叔都比姬旦有優先權。所以管叔不服。蔡叔雖然排行老五,但他支持管叔。於是他們散佈謠言,說姬旦「將不利於孺子(成王),想謀害成王,篡奪他的王位。」
武王去世後的第二年,公元前1115年,管叔、蔡叔和霍叔竟鼓動封於豳(bīn)的舊商朝的領主武庚祿父一同起來反對姬旦,企圖奪權。響應的有東方的徐、奄、淮夷等幾十個原來同殷商關係良好的大小方國。這對剛剛建立的周王朝來說,是個異常沈重的打擊。如果不平息叛亂,周朝先世經營了幾十年才建立起來的功業就會毀於一旦。此時的周王室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周公姬旦臨危不亂,他首先說服姜太公和召公,共同平叛。他說:「我之所以不迴避困難形勢而主持政務,是擔心天下初定,民心不穩,如若再生禍端,恐怕生靈塗炭,有違上天的意志啊。太王、季王、文王,三王憂勞天下上百年,而今天下才得以安定。武王過早的離開了我們,成王又如此年幼,我正是為了天下蒼生和三王的基業才如此做的啊。」
在贏得眾人的支持後,周公於第二年東征討伐管、蔡、武庚的叛亂。出征前進行了占卜,周公向臣子們表示:「我們小小的周邦,是靠了上天的保佑才興盛起來的,我們承受的是天命。為了這次出征,我又佔卜一次,上天要來幫助我們,這是上天顯示的威嚴,誰都不能違抗,我們應該順從天意,幫助大周成就這個偉大的事業!」臣子們聽了,眾志成城,隨同姬旦一起東征。姬旦的話被史官記載下來,這就是《尚書》裡的《大誥》。
周公東征,是一場十分艱苦的戰爭,這次戰爭持續了三年。武庚、管叔被殺,蔡叔被流放,霍叔被降為庶人。蔡叔的兒子胡品德高尚,為人善良,和他的父親大不一樣。蔡叔死了之後,周公便提拔他作魯國卿士。胡把魯國治理得很好,姬旦又把他封到新蔡。討伐平定管、蔡之後,周公繼續向東進發,平定了參與叛亂的五十多個小國。周公東征的勝利,也將周朝的統治地區延伸到東部沿海地帶。
周公重新分封諸侯
如何治理剛剛平定的領地,是戰爭勝利之後的大問題。武庚和奄國、淮夷的叛亂,表明重要地區不能再用舊王朝的後裔,必須分封給周王室中最可信賴的成員。這和武王分封已經有所不同。周公把九弟康叔冊封到商統治的中心地區,以朝歌為都,建立衛國,為衛侯。並分給他殷民七族,大多是些有某種手工藝專長的氏族。康叔封的封地不僅面積大,而且還有八師兵力,用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為了使康叔封更好的治理領地,周公先後給康叔封發布《康誥》、《酒誥》、《梓材》三篇文告,這是周公對被征服地區的施政綱領。三篇的主旨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為的是使殷民經過戰亂後安定下來,從事正常的農業生產和商業活動。
康叔封受封上任時,周公特別囑咐他說:「小人是難治理的,你要盡心竭力去作,不要貪圖安逸玩樂,那樣才能把殷民治好。人說:‘民怨不在大,也不在小,在於使不馴服的人馴服。使不努力的人努力’。你的職責就是把周朝的事業發揚光大,安定殷民成為順從的百姓。」如果殷民反抗,周公告訴康叔封,要實行堅決鎮壓。他說:「若當政者不對罪犯行懲戒,神給人定的法則便會紊亂和廢棄。我們當依照文王時制定的刑罰,去懲處不可寬大赦免的人。但執行刑罰要慎重。人有小罪,若不是偶然的過失,而是明知故犯、堅持不改,其罪雖小,不可不殺。人有大罪,如果出於一時過失,不堅持錯誤,不頑固到底,能自首悔罪,無所隱瞞,其罪雖大,也可不殺。」
周公又將長子伯禽,封到魯(今山東省曲阜市)地區,建立了魯國。分給伯禽殷民六族作為領民,都是具有某種專長的手工業氏族。姜太公原被封為齊侯,都城營丘(今山東省臨淄北),這次姜太公平定叛亂有功,封地非常大,「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建立了齊國。
周公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召公被封在燕。召公長子在平叛之後才受封,建都於薊(今北京一帶)。燕是周王朝東北方的屏障。此外,唐叔(成王的弟弟)封在從前夏朝的所在地(今山西省太原市南),建立了晉國;紂王的哥哥微子反對紂王,也反對武庚叛亂,因此也受了分封,在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了宋國。姬旦還分封了大大小小的同姓國和異姓國。據記載:姬旦「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姬旦把周朝的同姓兄弟、功臣、貴族安插在全國各個重要地方,這樣,周王室就處在安全的屏障之中。此外,各諸侯國又在國內把一部分土地分賜給大夫,稱為採邑。
周公作《周易·像辭》
周公姬旦作為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親弟弟,在與哥哥姬發共同探望了在獄中生病的父親姬昌後,帶回了父親親筆寫的《周易》前24卦,與兄長伯夷考和姬發共同研討,揣測父親寫此書的真實用意。由於伯夷考作為長子需要專心處理政務,此事就主要有姬發和姬旦共同研討,經過長時間的反覆揣摩,二人終有所獲,但又不能將其中蘊藏的玄機示人,以免給父親帶來危險,因此二人就模仿父親的寫作手法,以玄譯玄,誰也不把其中的玄機揭開,但卻彼此心裏都明白了父親的真實用意和良苦用心。畢竟要推翻一個已經建立了600年的大商王朝,的確是一件天大的難事,中間稍有不慎,就會帶來殺身之禍,因此二人彼此心照不宣的用《彖辭》和《像辭》為父親的卦辭、爻辭作了精妙的註解。高手之間心與心的交談,在世人眼中,卻成了千古之謎,這也是幾千年來,無數的文人墨客對《周易》做了無數的註解,無數的猜測,無數的領悟,也終究難以體會其中的玄妙的重要原因。
而正是因為周公作了《像辭》,對每一句卦辭和爻辭都做了精準的註解,從而對父親文王的宏圖大略瞭然於胸,才能在以後的軍事、政治生涯中輔佐武王一舉殲滅殷商,建立大周王朝,平定管蔡之亂、制禮作樂,輔佐成王開啟了「成康盛世」的新局面,成為後代帝王和輔臣效仿的典範。
周公建立國家機制
周公還設立了完備的國家機構。
中央有太師、太保,輔助周王治理天下;
有三事大夫:常伯、常任、准人,分別管理地方民事,選任政府官吏,負責司法審判等;
有六大:大史、大祝、大卜、大宰、大宗、太大,分別負擔諸行政事務和宗教祭祀活動;
還有司徒(管農田耕作)、司空(管官職事)、司馬(管軍事軍賦)、司寇(管司法)、虎臣(管宮廷侍衛)、膳夫(管出納三命)、趣馬(管天子馬匹)等等。
這些統稱「內服職官」,都是專管朝廷事務的。
此外,還有許多「外服職官」,如侯、甸、男,是處理諸侯國事務的。在諸侯國內和卿、大夫的採邑裡,也設立了一套政治軍事制度。同姓諸侯除了和周天子保持著從屬的政治關係以外,還和周天子保持著嚴格的宗法關係。確立了嫡長子王位繼承製。
周朝實行同姓不婚制度,異姓之間結婚不受限制,這樣,周天子和異姓諸侯之間,就可以依靠通婚建立起血緣聯繫。所以,周天子稱同姓諸侯為叔伯,稱異姓諸侯為甥舅。從而擴大了統治基礎。分封制和宗法制度,在周公之前就有,但是到周公執政和輔佐成王期間,這些制度更加完備了。周公通過這些制度,憑藉龐大的國家機構和軍隊,把對付殷人的政策貫徹下去。實行這套辦法是卓有成效的,經過10年努力,周成王執政期間,政令可以下達到各封國的各國官吏,周朝的統治終於鞏固了。
周公修建新都洛邑
周朝的都城原先在豐、鎬(在今西安附近),遠離中原,偏於西部。周公東征班師以後,決定營建東都洛邑(今洛陽市西),以便有效地治理天下。周公攝政的第5年,正式營建洛邑。這年5月,姬旦來到洛邑,全面觀察了新邑規劃,重新占卜。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才建成。內城方1720丈,外城方7O裡。城內宮殿氣勢宏偉,新都叫新邑,又稱洛邑。建都洛邑後,周公旦開始實行封邦建國的方略。他先後建置71個封國,把武王兄弟和功臣,封到封國去做諸侯,以作為捍衛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國內普遍推行井田制,將土地統一分配,鞏固和加強了周王朝的經濟基礎。
周公制禮作樂開創大同社會
周公制禮鳳凰來儀
在新都洛邑營建之時,為了能使天下持久太平,周公姬旦還用六年的時間建立了一整套禮樂制度。所謂禮,指的是社會共同遵守的典章制度、行為法則。禮制非常詳盡,幾乎包括了人們衣食住行喪葬婚嫁等一切禮儀規範。概括起來有五類:
一為吉禮,用於祭祀神明。
二是凶禮,用於喪葬凶荒。
三為賓禮,用於朝聘接待;
四為軍禮,用於興師動眾;
五為嘉禮,用於飲宴婚冠。
所謂樂,就是音樂。按照官員的等級,什麼場合奏什麼音樂,有比較明確的區分。
公元前1098年,當東都洛邑建成時,周公的禮樂也製成。周成王遷都洛邑後,姬旦召集天下諸侯舉行盛大慶典。在新都正式冊封天下諸侯,並且宣布各項典章制度,史稱「周公制禮」。據說當時天下出現了一片祥瑞的氣象,青雲浮來,青龍降臨在廟壇之上,口中銜有玄甲之圖,也就是傳說中的《河圖》,周公用筆記錄下來之後,龜甲上的圖像就消失了。一隻麒麟來到庭苑遊覽,鳳凰飛到宮廷上,昂首鳴叫,周成王見此大喜,撫琴而歌曰:「鳳皇翔兮於紫庭,余何德兮以感靈,賴先王兮恩澤臻,於胥樂兮民以寧。」那一年是謂「成康盛世」始年。周公制定的禮樂制度為周王朝的興盛奠定的堅實的基礎。
自此,天下百姓有了禮制的規範,天下大治,《史記•周本紀》中記載「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餘年不用」。政通人和,百廢俱興,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天下無貪腐,無盜賊,無災眚,百姓安居樂業,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開創了「成康盛世,天下無事」的盛世典範,這就是距此500年後,孔子所嚮往的大同社會的真實寫照,令孔子朝思暮想,神怡夢往。
周公為了周王朝的事業,殫精竭慮。到了晚年,他回到封地魯國。後來臨終前囑咐說:「我去世後,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地方,我至死也不能離開成王。」周公去世後,成王用最隆重的天子禮節,把姬旦葬在畢原(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那裡有文王陵和武王陵。把姬旦和文王、武王葬在一起,是表示姬旦的功勞大,完成了文王和武王的未竟事業。因而大周王朝的建立和鞏固被後人評價為:「文王奠基、武王定鼎、周公主政。」
周公之夢
周公在儒家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500年後的孔子以「吾不復夢見周公矣」之言,隱喻自己年事已高,感嘆周代禮儀文化的失落,不久便去世了。周公是一個在孔子夢中頻頻出現的聖人,據孔子說,他經常在夢中與周公交談,並向周公學習周禮,因此,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夢,經常被稱為「周公之夢」,或「夢見周公」。
孔子對文王、周公的崇敬
孔子一生,崇敬文王、周公。他一心克己復禮,想恢覆文王、周公時代的禮制。從哪裡做起呢?孔子一生堅持從自己做起,從某種意義上說,甚至也可以說,從飲食起居做起。
《呂氏春秋·孝行覽》說:「文王嗜昌蒲了。孔子聞而服之,縮瞮而食之。三年然後勝之。」
昌蒲者,水草也,根可入藥。了,醃菜。昌蒲了,就是把昌蒲做成醃菜。據說周文王很喜歡吃這東西,成了一種嗜好。孔夫子聽說周文王有這個嗜好,也就吃它。味道如何呢?恐怕不怎麼樣。瞮,鼻樑;縮瞮,連鼻樑都縮起來,可見這東西不好吃。可是周文王很喜歡吃啊,自己怎麼能不喜歡吃呢?於是就硬吃。堅持了三年,習慣了。可見,孔子的名人崇拜情結,在吃飯這件事上,表現得非常有趣。
文王用易經培育的兩位聖人——武王和周公(組圖)|文王 | 易經 | 周公 | 易學術數 | 看中國网 http://bit.ly/2GXixtL
-------------------------
卜都定鼎,致政成王——周公
2017-10-06 由 溪風煙雨寒 發表于歷史
周公旦,是周武王姬發之弟。周文王姬昌還在世時,周公非常孝順,忠厚仁愛,勝過其他兄弟。到姬發即位,旦經常佐助輔弼姬發,處理很多政務。周文王時,周人已經開始了與商王朝的周旋與鬥爭。當初,姬昌取得了商紂王帝辛的信任,殷王賜命姬昌弓矢、斧鉞,可以有征伐之權。姬昌受命七年駕崩,姬發即位,仍然以太公望(姜尚)為國師,以周公旦為輔相。太公、周公是武王最為得力的助手。周公是武王的同胞弟弟,這一點與太公不同,因此,無論軍國大事,還是其他的疑難小事,武王總是與周公商討。
武王正式即位之年二月,武王在豐地秘密地與周公接觸,武王日夜思慮滅商之事,悄悄地考慮怎樣才能得到諸侯的配合與響應。武王擔心推翻商朝的時機到來後會輕易喪失,就像到了秋天,莊稼已經成熟,如果不去收穫,顆粒會自動落地。周公回答說:「決定的因素在於德。對周人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敬尊天命,遠近諸侯都不要冒犯,已經和好的諸侯不要再失去。要繼續修明道德,不要安逸無為,否則會難以收拾」。武王計劃滅商,但也擔心有些事情做不好。在即位第二年一月的一天,武王又把周公召到跟前,對周公說:「余夙夜忌商,不知道極。敬聽以勤天下。」說自己早晚都在戒備殷人,可不知道最好的辦法。武王向周公求謀,從而恭聽以勤謹地為天下努力。於是,周公又勸誡武王順德謀事。
在舉行的孟津(今河南洛陽孟津縣)會盟與誓師中,也體現了周公敬德的思想。武王先祭祀天神,向東校閱軍隊,一直到達孟津。這次行動,是武王即位後第一次大規模出師。《史記·魯周公世家》說此次行動由「周公輔行」。周軍製作了文王的神主,用車子載著,置於中軍,武王自稱「太子發」,表示是奉文王之命進行征伐,不敢自己專行。於是昭告各官,要求大家謹敬虔信,自己承襲先人的德業,還明定賞罰,以更好地完成任務。此次觀兵顯然帶有演習的性質,這便於熟悉地形和路線,以利於以後大軍渡河北伐,也可試探商朝的虛實和諸侯的反應。這次會盟,不期而至的有八百諸侯。這對於武王堅定滅商決心,繼續修德待時,是一個更好的促動。
殷紂王並沒有深刻認識到西方姬姓勢力發展的嚴重性,對外征東夷,對內拒諫飾非,醇酒婦人,酒池肉林,把國內政治搞得一片混亂。文王死後,武王即位,以周公為最主要的得力助手,在召公、畢公等幫助下,在孟津觀兵,大會天下諸侯。這是一種進攻前的總演習,也是一種試探。觀兵後的第二年十二月,武王在周公等人的幫助下,統率戰車三百輛,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渡過盟津。約前1027年二月甲子凌晨,武王在商郊牧野集眾誓師,誓詞就是《尚書》中的《牧誓》。
紂王發兵抵擋,結果紂軍掉轉矛頭,往回衝殺,紂軍潰敗。紂王登上鹿台,自焚而死。第二天,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在武王左右,向上天和殷民宣布紂王罪狀,正式宣布殷朝滅亡,周朝取而代之,武王為天子。。此時周公的地位僅次於武王,周公把的大鉞是一種權力的象徵。
滅掉殷商之後對如何處置殷商遺民和上層貴族的問題,武王把原來商朝直接統治的地方,分成三部分,邶由紂王之子武庚祿父掌管。衛由蔡叔度掌管,鄘由管叔鮮掌管,史稱「三監」(也有的說管叔、蔡叔、霍叔稱為「三監」。但說霍叔為「三監」之一,《史記》《漢書》等都不載)。管叔的封地在管,蔡叔的封地在蔡。封周公之子伯禽於奄。封太公望於營丘。封召公奭於燕。
武王滅商二年後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聽說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為處理政務,主持國家大權。管叔和他的諸弟在國中散布流言說:「周公將對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訴太公望、召公奭(shì,式)說:「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為了完成穩定周朝之大業,我才這樣做。」西周初年周公輔佐天子周成王東征滅掉了夥同武庚叛亂的奄國,分封周公長子伯禽於奄國故土,沿用周公初封地「魯」稱號建立魯國,國都為曲阜,疆域在泰山以南,今山東省南部。
當時,西周天下很不穩定,周公旦和召公奭二人遂決定分陝而治。「陝」即今三門峽一帶,《水經注》說是老陝州城一帶(陝陌),《括地誌》則說指陝塬(今三門峽陝縣張汴塬)。當年周、召二公商定,鑿了一根高三米五的石柱栽於分界之處,稱作「立柱為界」。周公、召公以「陝」為分界線,把周王朝的統治區分為東西兩大行政區,周公管理陝之東,召公管理陝之西(陝西之名,即淵源於此)。這根石柱,當年就栽在分界之處,是中國最早的界石。
周召分陝之後,周公旦就可以把主要的精力用於防備殷商遺民的反叛,穩定東部新拓展的領地;而召公奭的責任就是進一步開發黃河中游地區的農業生產,建立鞏固的經濟後方,為周王朝進一步開拓疆土解除後顧之憂。
管叔、蔡叔勾結紂王的兒子武庚,並聯合東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乃奉成王之命,舉兵東征,寫了《大誥》。周公順利地討平了三監的叛亂,誅斬管叔,殺掉武庚,流放蔡叔。收伏殷之遺民,封康叔於衛,封微子於宋,讓他奉行殷之祭祀。周公討平管蔡之後,乘勝向東方進軍,滅掉了奄(今山東曲阜)等五十多個國家,把飛廉趕到海邊殺掉。從此周的勢力延伸到海邊。平定淮夷及東部其他地區,二年時間全部完成。諸侯都宗順周王朝。
武王克商只是打擊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直到周公東徵才掃清了它的外圍勢力。三年的東征滅國儘管有五十個左右,而占領地的鞏固和擴大還是在分封同姓之後。東征以後,周人再也不是西方的「小邦周」,而成為東至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遼東的泱泱大國了。周公東徵象疾風驟雨席捲了大河下游,攪動了原有民族部落的格局。徐國一部分逃到江南(今江西);一部分東夷被趕到淮河流域;嬴姓西遷;楚國逃到丹水流域。這造成了民族大遷徙大融合。東征的戰鬥是殘酷而激烈的,戰士們跟著周公東征,斧子砍出了缺口,縱使飽經戰鬥的苦楚,能夠生還是很幸運的了。東征的戰士思念家鄉,一旦解甲歸田,心中充滿了種種遐想,《詩經·豳風·東山》,就是這種心理的生動寫照。再也不是內外交困,戰鬥之前的那種「風雨所飄搖,予唯音噍噍」的局面了。
周公旦平叛以後,為了加強對東方的控制,正式建議周成王把國都遷到成周洛邑(今洛陽)。同時把在戰爭中俘獲的大批商朝貴族即「殷頑民」遷居洛邑,派召公在洛邑駐兵八師,對他們加強監督。如何統治被征服的地區,是戰爭勝利之後的大問題,殷人滅夏、周人滅殷,都是拱衛國都的周邊封國被滅導致的,如夏末的韋,顧,昆吾皆是異姓諸侯,「韋,顧既伐,昆吾夏桀」。而商末的黎,邘,崇等是商西部的拱衛者,周文王伐滅後,武王則可以長驅直入抵商都附近的牧野滅紂。武庚和奄國、淮夷的叛亂,表明重要地區不能再用舊的氏族首領,必須分封周族中最可信賴的成員到國都的周邊拱衛王都,這和武王時期的分封已經有本質的所不同。
建都洛邑後,周公旦開始實行封邦建國的方針。他先後建置七十一個封國,把武王十五個兄弟和十六個功臣,封到封國去做諸侯,以作為捍衛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國內普遍推行井田制,將土地統一規劃,鞏固和加強了周王朝的經濟基礎。
周公旦封小弟康叔為衛君,令其駐守故商墟,以管理那裡的商朝遺民。分給他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錆氏、樊氏、飢氏、終葵氏,多是些有某種手工藝專長的氏族。康叔封地不僅面積大,而且統有八師兵力,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姜太公原被封為齊侯,都營丘(今山東臨淄北)。周公讓召公封給太公的土地是「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同時還具有專征專伐的特權,「五侯九伯,實得征之。」營丘附近還有許多小國,太公就封時東夷族萊人就和他爭地。齊國先後滅掉這些小國,而成為東方大國。周的同姓召公奭被封到燕,召公長子在平叛之後才就封,建都於薊(今北京一帶)。燕是周王朝東北方的屏障。它的設立可以切斷殷商舊族和他的北方同姓孤竹國的聯繫,又可以和松花江、黑龍江、遼河一帶的肅慎族靠近。肅慎原是周的遠方屬國。北京和遼南都發現不少商、周銅器。證實周初的燕確實統治北方廣大領土。
三監之亂,微子沒有參加。周公平叛之後命他代表殷人後代,奉祀殷的先公先王,立國於宋(今河南商丘),後來宋成為有名的大國。宋的西面有姒姓杞國(夏禹的後代,今河南杞縣),西南有媯姓的陳(虞舜的後代,今河南淮陽),北面還有一些小國。宋處在諸國包圍之中。
除去上述國家之外,周公還分封了大量的同姓國和異姓國。據《荀子·儒效》記載,周公「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富良說,「周公弟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管、蔡、成、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晉、應、韓,武之穆也。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可見周公分封的大大小小的國家,數不在少。
據何尊銘文載,周武王滅商後,由於鎬京偏西,不能控制殷商舊族廣泛分布的東方地區,就提出過在天下的中心建都的設想[16],武王還曾為此夜不能寐,對周公嘆曰:「我未定天保,何暇寐!」。為鞏固新政權,周武王曾考察過伊﹑洛二水一帶的「有夏之居」,準備此建設新的都邑[17][18],但未能全面實行便駕崩離去。周公二次克殷後,對東方遼闊疆域的開拓,迫切要求統治重心的東移。周公秉承武王遺志,建洛邑,在東征平叛以後,這件事更具有緊迫性,召公先去相地卜宅「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
洛邑位於伊水和洛水流經的伊洛盆地中心,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南望龍門山,北倚邙山,群山環抱,地勢險要。伊、洛、瀍、澗四水匯流其間。據東西交通的咽喉要道。順大河而下,可達殷人故地。順洛水,可達齊、魯。南有汝、潁二水,可達徐夷、淮夷。伊、洛盆地確實是建都的好地方。
周公執政的第五年,正式開始大規模營建成周洛邑。三月初五,召公先來到洛邑,經過占卜,把城址確定在澗水和洛水的交匯處,並進而規劃城廓、宗廟、朝、市的具體位置,五月十一日規劃成功。第二天,周公來到洛邑,全面視察了新邑規劃,重新占卜,卜兆表明瀍水西和澗水東,洛水之濱營建新都大吉。對於周公營建洛邑的過程,在《尚書》中也有有簡明扼要的描寫:據《尚書·召誥》載:公元前1039年二月的一天,周成王派遣太保召公前往洛邑,勘察建都基地,名曰「相宅」。三月五日,召公到達洛邑,經「卜宅」得到吉兆後便正式奠基動工[20]。同年三月十二日,周公來到洛邑。二十一日,在舉行了盛大的祭祀儀式後,他向殷商貴族和各諸侯國的首領發布了營建洛邑的命令。自此,揭開了大規模營建「大邑周」的序幕。
由周公主持營建的洛邑被稱為「成周」或「新邑」等,是一座規模宏大的都城,據《逸周書.作雒解》記述:「堀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里。以為天下之大湊」,「設丘兆於南郊,建大社於國中」。城內的主要建築有太廟、宗廟(文王廟)、考宮(武王廟)、路寢、明堂等「五宮」。這些宮殿、宗廟的建築結構均為「四阿、反坫、重亢、重郎、常累、復格、藻稅、設移、旅楹、畫旅」等式樣,城內還有「內階、玄階、堤唐、應門、庫台、玄閫」等不同的通道。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建成。因此地原有鄂邑,北有郟山,故又稱「郟鄏」。新都為周王所居,又叫「王城」。新邑東郊,瀍水以東殷民住地叫「成周」
成周洛邑建成之後,周公召集天下諸侯舉行盛大慶典。在這裡正式冊封天下諸侯,並且宣布各種典章制度,謀劃周王朝的長治久安。
據《尚書大傳·康浩》稱:「周公居攝三年,制禮作樂,周公將作禮樂,優遊之三年不能作,君子恥其言而不見從,恥其行而不見隨。將大作,恐天下莫物品知也。將小作,恐不能揚父祖功業德澤,然後營洛,以觀天下之心,於是四方諸侯率其群黨,各攻位於其庭。周公曰:『示之以力役且猶至,況導之以禮樂乎?』,然後敢作禮樂。」[23]
周公攝政期間,就在繼承《萬》舞的基礎上,於六年制禮作樂時先主持製作了歌頌武王武功的武舞《象》和表現周公、召公分職而治的文舞《酌》,合稱《大武》;七年洛邑告成,為了祭祀文王,周公又主持為傳統的《象》舞配以新的詩歌,製作了表現文王武功的《象》舞。[24]
「禮」強調的是「別」,即所謂「尊尊」;「樂」的作用是「和」,即所謂「親親」。有別有和,是鞏固周人內部團結的兩方面。禮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尊卑貴賤的區分,即宗法制,進一步講是繼承制的確立。由於沒有嚴密的繼承制,周公固然可以稱「咸王」,管、蔡也可以因爭王位而背叛王室。小邦周不能不考慮大邦殷的經驗教訓,何況周公對夏殷歷史是了如指掌的。殷代從先妣特祭和兄終弟及的人數有限看,是分了嫡庶的,是子以母貴的。殷是傳弟和傳子的並存,曾導致了「九世之亂」。傳弟終究還要傳子,這本來是生物的規律。傳子和傳弟有傳長、傳幼和傳賢的矛盾。傳弟更有個傳弟之子和傳兄之子的矛盾。這些矛盾的存在,往往導致王室紛爭,王室紛爭又會導致王權衰落,國祚不久。殷代從康丁以後,歷經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紂),明顯地廢除了傳弟制而確立了傳子制。由宗法制必然推演出維護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諸侯卑的等級森嚴的禮法。這種禮法是隸屬關係的外在化。反過來,它又起到鞏固宗法制的作用,其目的是維護父權制,維護周天子的統治,誰要是違反了禮儀、居室、服飾、用具等等的具體規定,便視為非禮、僭越。周天子能授民授疆土,則必以土地國有為前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小雅·北山》)在周公文治武功盛極一時的時代,並非虛構。由此引申出來的「田裡不鬻」;土地不許買賣,恐怕也出自周公。周公能授給姜太公以專征專伐的特權,那麼,「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恐怕是周公時代或更早確立而為周公所法定下來的。為了加強中央王朝對地方的統治,冊封、巡狩、朝覲、貢納等制度,也很可能是周公在總結前代經驗的基礎上確定下來的。
周公旦攝政六年,當成王已經長大,他決定還政於成王。在還政前,周公作《無逸》,以殷商的滅亡為前車之鑑,告誡成王要先知「稼穡之艱難」,不要縱情於聲色、安逸、遊玩和田獵。然後「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周公旦退位後,把主要精力用於制禮作樂,繼續完善各種典章法規。周公制禮作樂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稱王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徹底交給了成王[25]。《尚書·召誥》、《尚書·洛誥》中周公和成王的對話,大概是在舉行周公退位、成王視事的儀式上,史官記下的。在國家危難的時候,不避艱辛挺身而出,擔當起王的重任;當國家轉危為安,走上順利發展的時候,毅然讓出了王位,這種無畏無私的精神,始終被後代稱頌。
但是,周公並沒有因退位而放手不管,成王固然對他挽留,而他也不斷向成王提出告誡,最有名的是《尚書·無逸》。《無逸》開頭就講,知道種地務農的辛勞,才懂得「小人」。父母辛勤務農,而他們的子弟不知道種地的艱辛,就會貪圖安逸乃至妄誕,甚至侮辱他的父母說:「老年人,什麼也不懂。」這種不孝的話在當時是決不許講的。《康誥》中還提到,對不孝不友的人要處以刑罰。作一個最高統治者要知道下邊的隱情疾苦,否則就會做出荒誕的事情來。周公接著舉了殷代名君中宗太戊、高宗武丁、商湯之孫祖甲,不是莊嚴威懼,勤自約束,「不敢荒寧」,就是久為小人,能保惠小民,不敢侮鰥寡,他們享國都能長久。爾後的殷王,生下來就安逸,不知道務農的辛勞,只是貪圖享樂,因而他們享國也都不長久。周公接下去又舉有周的太王、王季的謙抑謹畏,特別提到文王穿不好的衣服,自奉節儉,參加農業勞動,能「懷保小民,惠鮮鰥寡」,從早到過午有時連飯都來不及吃,為的是團結萬民。他不敢盤桓逸樂遊獵,不索取分外的東西,因而享國也比較長久。周公告誡後代,不許放縱「於觀、於逸、於游、于田(田獵)」,不能寬容自己說:姑且享樂一下,不能象商紂那樣迷亂於酒。如果不聽,就會變亂先王正法,招致民人的怨恨詛咒。有人告訴說:「小人恨你、罵你。」要說自己有錯誤,深自省察,不許含怒,不許亂殺無辜,亂罰無罪。不然,相同的怨忿集中到你一個人身上,那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周公致政三年之後,在豐地養老,不久得了重病,病終前,周公叮囑說:「一定要把我葬在成周,以表示我至死也不能離開成王」。周公死,成王欲葬之於成周,天乃雷雨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國人大恐,之後周公被葬於文王墓地畢,成王說:「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為臣」。
漢初大思想家賈誼評價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於一身。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曾先後輔助周武王滅商、周成王治國。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平定三監之亂後,大行封建,營建成周(洛邑),制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與發展周朝統治上起了關鍵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周公在當時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學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結商紂之子武庚祿父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師,三年後平叛,並將勢力擴展至海。後營建洛邑。相傳他制禮作樂,制定和完善宗法制、分封制等各種制度,使西周奴隸制獲得進一步的鞏固。
自春秋以來,周公被歷代統治者和學者視為聖人。他被尊為儒學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聖之一,《論語》中記載孔子言論云:「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孟子首稱周公為「古聖人」,將周公與孔子並論,足見尊崇之甚。荀子以周公為大儒,在《荀子·儒效》中讚頌了周公的德才。漢朝的劉歆、王莽將《周官》改名《周禮》,認為是周公所作,是其致西周於太平盛世之業績,將周公的地位駕於孔子之上。直到唐開元時期,有著強烈權力欲的唐玄宗作為皇帝不能容忍周公在武王逝世、成王年幼時期主政以及西周末期周厲王出奔後的「周召共和」,於是下令取消周公文廟供奉的資格,改以孔子為主。唐朝的韓愈為闢佛老之說,大力宣揚儒家「道統」,提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統序。
周公旦「制禮作樂」,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維護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級的典章制度。確立的嫡長子繼承制,即以血緣為紐帶,規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長子繼承。同時把其他庶子分封為諸侯卿大夫。他們與天子的關係是地方與中央、小宗與大宗的關係,加強中央政權的統治,這就是所謂的禮樂制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這種有秩序的社會,影響了後世幾千年
------------------------------------
封禪書第六:封禪時,萬靈同時受祀,因論封禪而追論諸神及名山大川的祭祀,這是司馬遷寫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bit.ly/2IPNWQX
秦始皇上泰山時,于山腰中遇到暴風雨,曾在大樹下避雨。諸儒生既被貶退,不能參與封禪的禮儀,聽說始皇遇風雨,就譏笑他。 
封禪既畢,秦始皇繼續東行到海上遊覽,一路祭祀名山、大江河以及八神,向仙人羨門高等祈求福佑。八神名目自古就有,有的說是齊太公以來製造出來的。齊國之所以名為齊,就是由於八神之一的天齊神的緣故。天齊的祭祀已經廢絕,不知起自何時。八神:一是天主,祀於天齊,有天齊淵水,在臨淄城南郊的山腳下。二是地主,祀於泰山下的梁父山。這是由於天性喜陰,祭祀它必須在高山的下面,小山的上面,稱為畤;地性喜陽,祭祀它必須在低洼地區的圓丘上。三是兵主,祭蚩尤。蚩尤祠在東平陸的監鄉,為齊國西境。四是陰主,祭於參山。五是陽主,祭於之罘(fú,浮)山。六是月主,祭於萊山。以上三項在齊國北部,臨近勃海。七是日主,祀於成山。成山絕壁迴曲,人于海中,在齊東北部的最為邊隅的地區,據說是迎接日出的地方。八是四時主,祀於琅邪山。琅邪在齊國東部,為太歲開始運行的地方。祭祀八神都用犧牲一頭,而巫祝的數目有多有少,珪幣的名目、數目也各不相同。 
始皇遂東遊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羨門之屬。八神將自古而有之①,或曰太公以來作之。齊所以為齊,以天齊也。其祀絕,莫知起時。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齊。天齊淵水,居臨菑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樑父。蓋天好陰②,祠之必於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地貴陽③,祭之必於澤中圓丘雲。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境也。四曰陰主,祠三山。五曰陽主,祠之罘④。六曰月主,祠之萊山。皆在齊北,並勃海。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⑤,最居齊東北隅,以迎日出雲。八曰四時主,祠琅邪。琅邪在齊東方,蓋歲之所始⑥。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損益,珪幣雜異焉。 
自齊威、宣之時,騶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⑦,及秦帝而齊人奏之,故始皇採用之。而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最後皆燕人⑧,為方仙道,形解銷化⑨,依於鬼神之事。騶衍以陰陽主運顯示諸侯⑩,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然則怪迂阿諛苟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也。 
封禪書第六:封禪時,萬靈同時受祀,因論封禪而追論諸神及名山大川的祭祀,這是司馬遷寫 -百科知識中文網 http://bit.ly/2IPNWQX
----------------------------------------
尚史 : 卷二十五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bit.ly/2IPPI4z
太公望
23     太公望吕尚者
24     古史考姓姜名牙炎帝之裔伯夷之後掌四岳有功封之于吕子孫從其封姓吕尚其後也史記索隱尚是其名牙葢其字
25     東海上人
26     吕氏春秋東夷之士
27     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吕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葢嘗窮困年老矣
28     說苑太公田不足以償種漁不足以償網治天下有餘治古史考吕望嘗屠牛于朝歌賣飯于孟津鹽鐵論太公屠牛于朝歌利不及妻子
29     聞周西伯賢又善養老乃徃焉以漁釣奸西伯說苑吕望年七十釣于渭渚三日三夜魚無食者望忿脱其衣冠上有農人者謂望曰子姑復釣必細其綸芳其餌徐徐而投無令魚駭望如其言初得鮒次得鯉刺魚腹得書書文曰吕望封于齊
30     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彲非虎非羆而王者之輔也于是西伯獵果遇吕尚于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以望為師或曰太公博聞嘗事紂紂無道去之游說諸侯無所遇而卒西歸周
31     六韜文王將田史編布卜曰田于渭陽非龍非彲非虎非羆兆得公侯天遺汝師文王曰兆至是乎史編曰編之太祖疇為禹占得皋陶兆比于此文王乃齋三日田于渭陽卒見太公作茅以漁文王勞而問之曰子樂漁耶太公曰君子樂得其志小人樂得其事今吾漁甚有似也文王曰何謂有似太公曰釣有三權禄等以權死等以權官等以權夫釣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觀大矣文王曰願聞之太公曰緡微餌明小魚食之緡綢餌香中魚食之緡隆餌豐大魚食之夫魚食其餌乃牽于緡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國國可拔以國取天下天下可畢文王拜曰允哉敢不受命乃載以俱歸立為師抱朴子文王遇吕尚桑隂未移而知其足以師楚辭注吕望鼓刀在列肆文王親往問之吕望對曰下屠屠牛上屠屠國文王喜載與俱歸楚辭注或言周文王夢立令狐之津太公在後帝曰昌賜汝名師文王再拜太公夢亦如之文王出田見識所夢載與歸以為太師史記或曰吕尚處士隠海濵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閎夭素知而招吕尚吕尚亦曰吾聞西伯賢又善養老盍往焉三人者為西伯求美女竒物獻之于紂以贖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國周西伯昌之脱羑里歸與吕尚隂謀修徳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竒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隂權皆宗太公為本謀說苑望曰王國富民霸國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將亡之國富倉府西伯曰善曰宿善不祥于是發倉粟賑孤獨以望為師
32     文王伐崇宻須犬夷大作豐邑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文王崩武王即位十一年欲修文王業東伐以觀諸侯集否師行師尚父左杖黄鉞右把白旄以誓曰蒼兕蒼兕
33     索隠一作蒼雉馬融曰蒼兕主舟楫官名王充云蒼兕水獸九頭今誓衆令急濟故言蒼兕以懼之總爾衆庶與爾舟楫後至者斬遂至盟津諸侯不期而㑹者八百諸侯皆曰紂可伐也武王曰未可遂還師史記此下曰與太公作太誓太誓乃十三年伐商作此葢孔壁書未出而太史公遵武帝時偽太誓耳居二年紂殺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羣公盡懼唯師尚父彊之勸武王武王于是遂行論衡武王伐紂卜之而龜●占者曰凶太公曰龜●以祭則凶以戰則勝武王從之卒克紂焉尸子武王伐紂魚辛諌曰嵗在北方不北征武王不聴韓詩外傳武王伐紂到于邢邱楯折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心懼召太公而問曰意者紂未可伐乎太公對曰不然折為三者軍當分為三也天雨三日不休欲灑吾兵也乃修武勒兵于寗六韜武王問散宜生曰伐紂吉乎曰不吉將行雨輜車太公曰是非子所知也祖行之日雨輜重車是洗濯甲兵也又武王問太公曰音律之聲可以知三軍之消息勝負之决乎太公曰深哉王之問也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音宫商角徴羽此真正聲也萬物不易五行之神道之常也金木水火土各以其勝攻也其法以天清淨無隂雲風雨夜半遣輕騎往至敵人之壘九百步徧持律管當耳大呼驚之有聲應管其來甚微角聲應管當以白虎徴聲應管當以𤣥武商聲應管當以朱雀羽聲應管當以勾陳五管聲盡不應者宫也當以青龍此五行之符佐勝之徴成敗之機武王曰善哉太公曰㣲妙之音皆有外候武王曰何以知之太公曰敵人驚動則聴之聞枹鼓之音者角也見火光者徴也聞金鐵矛㦸之音者商也聞人嘯呼之音者羽也寂寞無聞者宫也此五音者聲色之符也太公金匱太師少師抱其祭器樂器奔周內史向摯載其圖法亦奔周武王問太公曰殷己亡三人可伐乎太公曰臣聞之知天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先謀後事者昌先事後謀者亡且天與不取反受其殃非時而至是謂妄成故夏條可結冬冰可釋時難得而易失也
34     十三年正月甲子至牧野作泰誓伐商紂紂師敗績紂登鹿臺自焚死史記作追斬紂今正之明日武王立于社羣公奉明水衛康叔封布采席師尚父牽牲史佚策祝以告神討紂之罪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以振貧民封比干墓釋箕子囚遷九鼎修周政與天下更始師尚父謀居多史記武王踐阼三日召士大夫而問焉曰惡有藏之約行之行萬世可以為子孫常者乎諸大夫對曰未得聞也然後召師尚父而問焉曰黄帝顓頊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見與師尚父曰在丹書王欲聞之則齊矣三日王端冕師尚父亦端冕奉書而入負屏而立王下堂南面而立師尚父曰先王之道不北面王行西折而南東面而立師尚父西面道書之言曰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凶凡事不强則枉弗敬則不正枉者滅廢敬者萬世藏之約行之行可以為子孫常者此言之謂也且臣聞之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必及其世王聞書之言惕若恐懼退而為戒書銘焉大戴禮記
35     太公金匱武王平殷還問太公曰今民吏未安賢者未定如何太公曰無故無新如天如地得殷之財與殷民共之則商得其賈農得其田也一目視則不明一耳聴則不聰一足步則不行選賢自代上下各得其所
36     於是封師尚父於齊營邱師尚父受封㽞為太師康成禮注史記太公東就國道宿行遲逆旅之人曰吾聞時難得而易失客寢甚安殆非就國者也太公聞之夜衣而行黎明至國萊侯來伐與之争營邱營邱邉萊萊人夷也㑹紂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逺方是以與太公争國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 按金縢終始具載二公孔頴達疏云周召與太公為周三公是史記東就國之說未為得也吕氏春秋太公封于齊周公封于魯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謂曰何以治國太公曰尊賢上功周公曰親親上恩太公曰魯自此削矣周公曰魯雖削有齊者亦必非吕氏也說苑伯禽與太公俱受封而各之國三年太公來朝周公曰何治之疾也曰尊賢先疏後親先義後仁此霸者之迹也周公曰太公之澤及五世五年伯禽來朝周公曰何治之難曰親親先內後外先仁後義此王者之迹也周公曰魯之澤及十世韓非子太公東封于齊齊東海上有狂矞華士昆弟二人立議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作而食掘井而飲無求于人也太公至殺之以為首誅周公聞之發急傳而問之曰饗國而殺賢者何也太公曰先王之所以使臣民者爵禄刑罰也今不足以使之望當誰為君乎今有馬於此如驥之狀者天下之至良也然驅之不前却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臧獲雖賤不託其足焉是以誅之春秋繁露營蕩為齊司冦太公封于齊問以治國之要對曰任仁義曰任仁義奈何對曰仁者愛人義者尊老曰愛人尊老奈何對曰愛人者有子不食其力尊老者妻長而夫拜之太公曰寡人欲以仁義治齊今子以仁義亂齊立而誅之以定齊國
37     及周成王少時管蔡作亂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師尚父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征之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葢尚父之卒百有餘年史記
38     比及五世皆反塟于周禮記皇覽吕尚冡在臨菑縣城南十里說苑武王問于太公曰治國之道若何對曰愛民而已利之勿害成之勿敗生之勿殺與之勿奪樂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國之道使民之誼也又問曰賢君治國何如對曰賢君治國其政平其吏不苛其賦歛節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不因喜以賞不因怒以誅上無滛慝下不隂害官無腐蠧之蔵國無流餓之民此賢君之治國也又問曰為國而數更法令者何也曰不法法以其所善為法也故令出而亂亂則更為法又問曰得賢敬士或不能治者何也曰不能獨斷以人言斷者也賢者不必用不肖者不必退而士不必敬曰其為國如何曰其為人惡聞其情而喜聞人之情惡聞其惡而喜聞人之惡是以不必治也又問曰舉賢而危亡者其失安在曰在君好用小善而已不得真賢也曰好用小善者何如曰君好聴譽而不惡讒也忠臣以誹死于無罪邪臣以譽賞于無功其國見于危亡武王曰善今日聞誹譽之情矣新書師尚父曰吾聞之于政也天下壙壙然一人有之萬民藂藂然一人理之故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紀之使之宜處而乆之故守天下者非以道則弗得而長也故夫道者萬世之寶也武王曰受命矣新書昔文王使太公傳太子發嗜鮑魚而太公弗與曰禮鮑魚不登于俎豈有非禮而可以養太子哉
39     論曰易曰盤桓利居貞利建侯方吕尚之屠釣殷墟槃桓困約何其劣也及合徳一朝垂老傳翼遂以建周啟齊居貞之效與若乃建堂堂之旗扶義而東置有禮覆昬暴固其宜也說者隂謀譎智歸諸道家誣矣世所傳太公兵法韜畧庸鄙牽合不足録所著有子牙子召康公
尚史 : 卷二十五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bit.ly/2IPPI4z
----------------------
皋陶、堯、舜、禹,被後人尊為上古四聖。 他們是中國上古時代的傳說中四位部落首領
亦作「皐陶」、「皋繇」或「皐繇」,中國上古時代傳說人物。 他是黃帝之子少昊的後裔,生於西元前21世紀,為司法鼻祖。 他輔佐夏禹理政、治水和發展生產,並為融合夷夏和後來中華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貢獻。
舜因皋陶生於曲阜,皋陶姓贏(漢朝始誤作偃姓),被大禹選為繼承人,意外死亡,伯益繼承之位。 後來改李姓。
「五帝、三王、皋陶、孔子,人之聖也。 」(《論衡》)
皋陶是上古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上古四聖」之一,史學界公認的「司法鼻祖」。 皋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留給後人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皋陶思想是儒家學術思想的重要源頭之一,其主體「法治」和「德治」與「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著歷史淵源關係。
主要功績
皋陶的主要功績:制定刑法和教育,説明堯舜禹推行「五刑」、「五教」。 用獨角獸獬豸治獄,堅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會和諧,天下大治。 雖然史學家評價皋陶時莫衷一是,但作為「中國法律鼻祖」的認識,卻是出奇的一致。
皋陶,與堯、舜、禹同為「上古四聖」,是舜帝執政時期的士師,相當於國家司法長官。 皋陶又是上古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學界和司法界公認為「司法鼻祖」,他的「法治」、「德治」思想,與「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著歷史淵源關係,皋陶文化中的司法活動與法律思想對中國古代法律文化有著重要影響。 皋陶還被後人神話為獄神,他輔佐夏禹理政、治水和發展生產,並為融合夷夏和後來中華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貢獻。
上古四圣_百度百科 http://bit.ly/2IQZ1RC


《詩經.狼跋》之德音不瑕
作者:朝暉
《毛詩正義》《狼跋》之原文
更新: 2019-06-27 9:58 AM       標籤: 詩經, 周禮, 修養
一個人在生死關頭,平時的修養如何就展現無遺。前幾天某地深夜發生地震,網上流傳的視頻中,一些男女赤身露體就往大街上跑。或許地震的時候,在建築物有可能倒塌的生死關頭,這就是人生百態,無法苛求太多。
那麼,在中華傳統的道德觀念中,古代的讀書人遇到類似的情況,周禮對他們有甚麼特別的要求呢?今天我們就來賞讀《詩經.豳風.狼跋》這首詩。
詩經.豳風.狼跋
狼跋其胡,載疐其尾。公孫碩膚,赤舄幾幾。(一章)
狼疐其尾,載跋其胡。公孫碩膚,德音不瑕。(二章)
狼跋其胡,載疐其尾。公孫碩膚,赤舄幾幾。大意:老狼前進時踩到自己下巴垂下的肉,後退時又因為踩到自己的尾巴而絆倒(進退兩難)。公侯的孫子(從小)有大美;在處境艱難的時候,也要依禮將服裝穿戴整齊,鞋子擦得錚亮
第一章釋義:年齡大的狼,下巴(頷頦)的肉會垂下很長,這塊下垂的肉稱為「胡」; 「跋」讀音「撥」[1],踩踏;老狼在前進時前腳經常會踩到「胡」。「疐」讀音「至」,絆倒。「載疐」意思是「踏上(尾巴)並絆倒」。在周朝時期,公侯之子稱「公子」;公侯之孫稱「公孫」[2]。以周朝當時人的平均壽命為五十五歲來估算,這時候公侯的孫子大約只有八到十歲左右,也就是剛上小學[3]。碩,大。膚,美[4]。「舄」讀音「昔」,履,鞋子;「赤舄」是指紅色的鞋子。周朝時期,天子及諸侯國君在重要場合所穿的鞋子就是「赤舄」。「幾幾」原意是指古代貴族鞋子頭上的裝飾清晰可見。本詩可理解為(鞋子)明亮或錚亮。
本詩之所以用「公孫」,是指這時候老公侯還在,那麼公侯的孫子也就是八到十歲左右。如果老公侯去世,原來的「公子(公侯之子)」世襲為公侯,「公孫」則晉陞為「公子」,這個諸侯國就會有一段時間沒有「公孫」。筆者這裡說的「公侯」其實是泛指諸侯國君;周朝時期諸侯國君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西周時期的諸侯國君不一定都在自己的封地;比如周公(姬旦)是朝廷的三公之一,他的封地在魯國,但周公一直在王都輔佐周武王及周成王,只是派他的兒子去管理魯國。而同樣是三公之一的姜太公就有去齊國上任。
所以「公孫碩膚,赤舄幾幾」的言外之意是說,作為諸侯國君的嫡系子孫,從小就要養成處變不驚的品德。一個人在生死關頭(比如地震來了,房子馬上要倒塌),即使會披上一件外衣,也常常是光著腳往外跑,哪裡還有時間穿鞋子。這是人之常情。而作為一名公侯的嫡系子孫,周禮對他們的要求就很高;在情況緊急的時候,也要依禮穿戴整齊,包括鞋子都要穿好,鞋子上面的裝飾都不能因為慌亂而弄掉了。本詩的第一章特別寫明遇到緊急情況時鞋子都要穿好,是因為人在逃命的過程中鞋子最容易被忽視。
如果從一個修煉人的角度來看,本詩其實有更深一層的內涵。也就是,生死之事是大事,對一個人的命運來說,那是有定數的。該來的,您跑得再快也躲不過去。不該來的,那就肯定沒事。所以,遇到任何情況,管它地動山搖,都著裝整齊之後才離開危險的處所;或許這就是過去儒家法門中的讀書人應該修的一部分。
狼疐其尾,載跋其胡。公孫碩膚,德音不瑕。大意:老狼後退時因踩到自己的尾巴而絆倒,前進時又踩到頷下的肉而趔趄(進退兩難)。公侯的孫子(從小)有大美;在任何情況下也會依照道德禮義的要求去做,不會出一點差錯。
「德音」是指古代的讀書人必須遵守的道德禮義;也可以說是「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內涵。《詩經》中經常用到這個詞。「不瑕」是指沒有瑕疵。這首詩雖然是給公侯的嫡系子孫提出的要求,但其實也給儒家法門中修煉的人(古代的讀書人)設立了一個為人處世參照的標準。
〈狼跋〉這首詩兩章,都以老狼來比興,還有一個用意是說,一個人即使年紀很大了,也要依照道德禮義的要求去做,同樣不能因為情況緊急而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
結語:孔子曾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里仁》)」這段話的大意是:君子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違背仁;倉猝匆忙時是這樣,艱難困頓時也是這樣。
孔子的這段話是從「仁」的角度闡述了《狼跋》這首詩的部分內涵,值得我們現今的人借鑒及思考。
注釋:
[1]胡:《康熙字典.胡》:「頷肉下垂者曰胡。《詩.豳風》狼跋其胡。《傳》老狼有胡,進則躐其胡。」
跋:踩踏。《康熙字典.跋》:「《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蒲撥切,音魃 (曷韻)」「又《詩.豳風》狼跋其胡。《傳》跋,躐也。」根據《康熙字典》標的反切注音,參考《平水韻》中的「曷韻」,筆者認為「跋」這個字從唐朝至清朝,歷朝歷代官方的讀音都是「撥」。
[2]公子:諸侯之嫡系的兒子。《詩經.豳風.七月》:「殆及公子同歸。」唐朝孔穎達疏:「諸侯之子稱公子。」我們所熟知的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名小白),在未繼位時,就被稱為「公子小白」。
公孫:諸侯之孫。《論衡.卷十八.感類篇》:「禮,諸侯之子稱公子,諸侯之孫稱公孫,皆食采地(封地),殊之眾庶(與諸侯的庶子有區別)。」
[3]《禮記.內則》:「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衣不帛襦褲,禮帥初,朝夕學幼儀,請肄簡諒。」大意:男孩十歲開始則要離開家跟著外邊的老師學習,在小學裡住宿,學習識字和算術。這時候穿的衣褲都不能用絲帛類的材質,以防止奢侈之心產生;此前所教的規矩,還要遵循勿怠。早晚學習灑掃進退的禮節,勤習簡策,學習以誠待人。
[4]碩:大。如「碩人」,俊美而身材長大之人;可以指男性也可以指女性。例如《詩經.衛風.碩人》指女性。《詩經.邶風.簡兮》:「碩人俁俁,公庭萬舞。」指男性。
膚:美。如「膚敏」,優美敏捷。《詩經.大雅.文王》:「殷士膚敏,祼將於京。」《毛傳》:「膚,美;敏,疾也。」@*#


2020-06-05_113541

面對現代社會的種種嘈雜與煩惱,雅蘭和您一同探尋中國傳統文化中身心安和之道。安和系列內容將分為三季:第一季「人與自然之和」(從「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至「中國園林」),第二季「人與人之和」(從「人生短暫 選擇簡單」至今),第三季「人與心之和」。
上幾期我們說到周公制作禮樂文化,影響中國幾千年,周公有個很好的追隨者叫做孔子,孔子所處的時代禮崩樂壞,諸侯混戰,他非常仰慕周公,希望能夠恢復社會的秩序,於是一生都致力恢復周朝的禮樂文化。
按理說周公是禮樂文化的創始者,孔子是繼承者,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全國很多孔廟,舉辦祭孔大典,祭祀孔子而不祭祀周公呢?
其實因為周公對中國文化的重要影響,在隋唐之前,當時文廟裡主要祭祀的是周公,孔子只是一個陪襯的角色,現存還有很多祭祀周公的廟宇,比如洛陽的周公廟、陝西岐山的周公廟等。
後世主要祭祀孔子而不再祭祀周公的改變,發生在唐朝。唐初期唐高祖李淵的時候,還是主要祭祀周公,但是唐朝之後,就把周公請出了文廟,唐朝時有大臣進諫說,周公輔佐周成王,雖然不是皇帝,但是相當於帝王,應該以帝王的禮制來祭祀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說和一個女子有關,也就是唐高宗的后妃——武則天。
在中國歷史上,武則天作為唯一的一個女子當上了皇帝,這是在幾千年歷史中從來沒有過的事,從前她是皇帝的后妃,現在她自己要當皇帝,如何能名正言順呢?因為武則天姓武,之前我們講過姓氏的文化,武姓出自於姬姓,黃帝姓姬,周王室的人姓姬,如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所以武則天就說:我武氏是周王室的後裔,她追溯周文王為始祖,改國號為周,並且她把都城遷到洛陽,為什麼要遷到洛陽呢?因為洛陽那裡曾經是周朝的國都,也是周公曾經選定的都城。
改了國號定了都城,名正言順之後,武則天還實施了很多舉措,比如她大建洛陽城,對應天上的七顆星星,她命人在洛陽城中軸線上,建造了七座重要的建築。
武則天就在洛陽城裡登基了,登基後她還舉行過封禪大典,在古代很多皇帝都沒舉辦過。公元705年八十多歲的武則天被迫退位,同一年十二月她去世了,武則天十四歲入宮,從一個才人開始,做到妃,再到皇后,再到皇帝,在王宮裡爭爭鬥鬥一輩子,是非成敗轉頭空,她留下了遺詔:死後去皇帝的稱號,稱呼她為則天大聖皇后,和唐高宗合葬,留下一座無字碑,是非功過留給後人說吧,武則天創制的周朝覆滅後,皇權復歸李氏王朝。
根據《舊唐書》等記載,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後,為了消除武則天的影響,因為武則天曾經改唐為周,於是唐玄宗就追封孔子為文宣王,至聖先師,下令全國不再祭祀周公,只祭祀孔子。唐朝之後,祭祀孔子的孔廟就多起來了。後世宋朝明朝清朝都沿用了前朝的舊制。
唐朝孔廟已有一千多處,到了明朝孔廟已有一千五百六十多處了,很多國家學習了中國隋唐時的文化,所以孔廟不僅在中國,還遍布整個東亞文化圈,在朝鮮、韓國、日本、越南,台灣都有。
以至於後世辦學先祭祀孔子,但孔子真正仰慕的是周公,一生都在追隨周公留下的文化,以至孔子於將老的時候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他說我怕是老了吧,已經很久夢不到周公了,後世便以為周公是不是解夢的。其實周公才是中國禮樂文化真正的創制者。
但不管是祭祀創制者還是祭祀繼承者,都是希望借助禮樂的方式,修己而安人,正己而化人,倡導一種以德行管理天下,使天下百姓達到安頓的方式。關於中國的傳統還有哪些文化,我們下次和您接著分享【馨香雅句】孔子仰慕周公 後世為何多建孔廟? https://bit.ly/30gqLqV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