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青瓷梅瓶/「象嵌」和「辰砂彩」工藝/青瓷象嵌雲鶴紋梅瓶/國寶68號雲鶴紋梅瓶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VDyTMN
純英國製造的「青柳瓷盤」,如何披上東方外衣?
2019-03-10 00:00:00純英國製造的「青柳瓷盤」,如何披上東方外衣? | 溫洽溢 / 獨評讀好書 | 獨立評論 http://bit.ly/2VEGk6x
一組青柳圖樣的瓷盤。 圖片來源:Wikimedia
18世紀席捲英國市場的中國產品,除了茶葉,就是中國瓷器。英國陶匠雖然在18世紀80年代成功燒製出與中國類似質地的瓷器,但仍然很難與從廣州進口的中國瓷器匹敵。
既要在本地市場尋找商業利基,又要和進口自中國的瓷器競爭,英國陶匠於是順應這股中國風瓷器的品味,大量仿製帶有中國風格的山水畫。他們運用「轉印」的新技術,把中國風格的風景構圖燒製在各式各樣的瓷器上,其中尤以「青柳式」(Willow Pattern)圖繪最受英國消費者的青睞。
至今我們仍無法確定這種「青柳式」構圖的起源,但通常認為不是出自「考利工坊」(Caughley Factory)的特納(Thomas Turner),就是曾受僱於考利工坊的明頓(Thomas Minton)。由於當時設計圖案並未受到專利權保護,所以設計師或者工坊之間經常相互抄襲,很難確切考證出誰才是原始創作者。但學界普遍認定,「青柳式」瓷器最早是由考利工坊燒製的。
這種模仿中國山水的「青柳式」瓷器其實有許多不同版本,構圖的模式也不一,不過主要元素包括:中間一株垂柳,右側豎立一幢中式閣樓,閣樓旁邊有一小建築物和幾株樹。前方通常可見到圍籬。柳樹下方有座橋,橋上三個人,正走向前方的小涼亭;隱約可以看見其中一個人拿著工具,一個人拿著盒子,一個拿著皮鞭。橋的上方有隻扁舟,船夫正向右方划行。扁舟後邊有座小島,島上有一或兩間房舍。通常會有兩隻鴿子飛越圖面的中央。
典型的青柳瓷盤畫面。圖片來源:its-mrb@flickr, CC BY-SA 2.0
1917年青柳瓷盤的研究圖解。圖片來源:Wikimedia
由英國商人編織的中國傳奇
英製青柳式瓷器還缺乏一個可以與中國進口瓷器競爭的條件,亦即:為成品增添中國瓷器那種神祕而浪漫的東方情調。為了彌補異國風情的缺乏,英國製青柳式瓷器的構圖,逐漸衍化出各種虛構的中國傳奇。其中最著名的,是千金小姐孔茜與家裡年輕帳房張生的戀情故事。這對苦命情人反抗父親包辦婚姻,最後殉情化為愛情鳥,情節類似中國人家喻戶曉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故事。
日後,在英國,這則故事還推陳出新,有了不同的形式,如童謠、兒童故事,甚至還演繹出戲劇版本。根據學者派翠西亞.勞倫斯(Patricia Laurence)的記述,19世紀中葉,在利物浦威爾斯王子劇院(Prince of Wales Theater)演出的《青柳瓷盤之中國狂想》(An Original Chinese Extravaganza Entitled The Willow Pattern),即改編自孔茜與張生的故事,演員就在巨大的青柳式瓷盤背景前表演這齣詼諧劇。劇中的角色有傾城閨秀和斯文公子,他們反抗老父安排的婚事而逃跑。另外,還有幫助小姐出逃的丫鬟、追捕這對年輕情侶的捕快,以及一位法術高強的神祕道士。故事的地點發生在「中國某地」,時間則是「很久以前」。
孔茜與張生的故事後來還隨著英國青柳式瓷器出口,飄洋過海來到美洲新大陸,演變成美國媽媽朗誦給孩子聽的詩歌:
媽媽講一個古老的故事:
在一個黃金成堆的國家,
有一位富有的員外,
還有美麗的孔茜,善良的張生
他們苦苦相戀,躲進茅屋,
私奔到一座美麗的小島上。
狠心的父親追到那裡,
要把絕望的戀人傷害。
老天救了可憐的人兒,
孔茜和張生變成美麗的小鳥。
對美國消費者來說,青柳式瓷器就是中國。設計是中國風格,故事內容是中國傳奇。青柳式構圖及疊加的傳說掩飾了這種瓷器的源頭,而這正是英國燒製廠所希望的。許多美國人都相信這則故事的真實性。他們在餐桌上講述這則故事,給平日菜餚注入了中國傳奇色彩做為佐料,細細咀嚼品嘗異域的風味。
西方觀看者建構的自我與中國
青柳式瓷器就像是人類學家所說「商品在地化」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進口產品的意義被重構,與其進入之地的文化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依附於進口產品的原產地意義,在它們被進口之後還依然存在,並增強了它們的吸引力。
套用科普托夫(Igor Kopytoff)的概念,青柳式瓷器在英國生產與發展的歷史,彷彿是一種「物的文化傳記」(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things),透過這種「物的文化傳記」,使原本曖昧不清的東西浮現,展現出豐富的文化訊息,其中,「和接受外來思想一樣,接受外來物品過程中,重要的不是它們被接納的事實,而是它們被文化重新界定並投入到使用中去的方法。」
青柳式瓷器在中、英文化張力之中成為一道無聲背景,承載了兩國文化與商業交流的歷史,蘊含著英國人對中國青花瓷幽微的迷戀;「考利工坊」的能工巧匠生產加工,將各種中國元素點滴拼貼,最終「製造」(Manufacture)出「屬於他們自己」的東方中國。直到19世紀末,我們還可以在惠斯勒(James McNeill Whistler)的現代主義印象派畫作中驚鴻一瞥青花瓷的身影。青花瓷與青花瓷上的圖案畫像,正是西方觀看者建構自我與中國之差異性,辨識、認知「中國性」的重要來源,化身成為一扇觀看的「中國之窗」。
好書推薦:
書名:獻給皇帝的禮物:瓷器王國與漫長的十八世紀
作者:溫洽溢
出版:春山出版
出版時間:2019/0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