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youtu.be/tqVZyIc15nc
https://youtu.be/tM5rmOsRlIs
成功了! 法發明家乘「飛行滑板」 順利橫越英吉利海峽  http://tinyurl.com/y5kvqrmm


江山第一樓絕景 黃鶴樓絕勝何在?
作者:容乃加  https://tinyurl.com/y35fk4hp
元 夏永《黃鶴樓圖》局部,大都會博物館藏。(公有領域)
更新: 2019-07-27 1:35 AM       標籤: 黃鶴樓, 天下第一樓, 中華名樓, 修道, 中華建築.亭臺樓閣
在亭臺樓閣中,黃鶴樓一直保有「江山第一樓」和「天下絕景」的美譽。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代,公元223年,後代建築的高度廣長能夠超過黃鶴樓的不知多少,然而,黃鶴樓江山第一樓的聲譽和天下絕景的讚譽都未曾被超越。
黃鶴樓絕妙處
歷經近二千年歲月的滌蕩,為何黃鶴樓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始終屹立不搖?黃鶴樓絕景又美在何處?黃鶴樓原來矗立在浩湯長江邊龍脈上的雄渾俊姿,是視覺上一絕。此外,仙人乘鶴傳說,和詩人名詩頻頻在此留下的輝光,一層層添加了黃鶴樓的神采,推升了黃鶴樓「江山第一樓」的高度。
展翅之鶴。(Ondrej Prosicky /Shutterstock)
黃鶴樓起初興建於三國時期黃武二年(公元223年)。三國逐鹿時代,漢水下游入長江的夏口(也叫魯口,漢水下游古稱夏水)是個兵家攻防要地。夏口控接湘川兩地和漢水、沔水,是取吳的關鍵要害。孫權黃武二年在對岸江夏城屯兵鎮守,城西臨長江,他就在西南角石磯——黃鵠磯上因磯建樓,名黃鶴樓(在今之武昌城西南),作為瞭望守戍樓。黃鶴樓建在城臺上,臺上綠蔭相襯,遠望長江煙波浩渺。中央主樓翼角嶙峋,氣勢雄壯,下層為配樓有穿廊相通,主樓配樓和穿廊錯落有致。
古代的黃鶴樓是三層建築,建在城臺上,高九丈二尺,加銅頂七尺,共成九九之數。「九」是中國哲學中的極數,「九九」更是極數之極的精神象徵,隱喻「久久」和至尊的意義。「江山第一樓」之稱也有這一層隱意。現代的建築技術可以在樓層上層層競高,也很容易被跨越,而具有文化底蘊的精神層次,則不輕易被超越。
長江一水向東通海,夏口對岸群山羅列,由西向東排列著的梅子山、龜山、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喻家山等,山山蜿蜒連成一線。從夏口看過來,山水交會處,就像是一條巨龍臥波的形貌。黃鶴樓恰恰座落在巨龍的腰部。那氣勢宛如騎龍欲飛的絕景!讓人不禁想起唐代崔顥(約公元704年~754年)留下的名詩《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黃鶴樓》一詩氣勢雄大,和黃鶴樓「天下絕景」相得益彰,成為「千古絕唱」。詩仙李白曾遊黃鶴樓,看到崔顥詩,慨歎:「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滄浪詩話》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崔顥《黃鶴樓》「絕唱」把黃鶴樓的「絕景」更推上了層峰,訴說絕代的風華。「昔人已乘黃鶴去」,仙蹤渺渺,脫俗絕塵讓人追仰、讓人低迴。
黃鶴樓的樓臺間,眾人仰頭目視仙人乘鶴飛去。《宋人黃鶴樓圖》(國立故宮博物院)
黃鶴樓仙影
唐代許多詩人熱切追尋生命真諦、尋求返本歸真的修煉之道,在唐詩中有豐富的顯現,崔顥的《黃鶴樓》也是其中之一。黃鶴樓是個仙蹟勝地,古來傳說不少。崔顥嘆「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上連古人修道成仙的神傳文化,凸出了黃鶴樓超凡脫俗的精神象徵。從唐入宋,「天下第一樓」黃鶴樓的聲名也就響亮起來了。
修道修行的精神悠悠長長,潛在中華兒女的血脈、靈魂之中。陸游《入蜀記》卷五記載,傳說蜀漢的大將軍費禕在黃鶴樓升天,後來又乘黃鶴歸來,宋朝時此樓就號稱天下絕景。陸游曾經和友人出遊到此,也到了附近漢陽水門外的傳說仙洞,見到石壁直裂矗地數尺高。傳說曾有老兵遇到隱身其中的仙人啟洞出遊,得仙人贈送黃金數枚,後來都化為石頭。
還有一個傳說是《南齊書‧志第七 州郡下》記載的,仙人子安曾經乘黃鶴經過樓的上方。也有傳說呂洞賓(呂嵒,號純陽子)在此傳道、修行。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說呂洞賓「登黃鶴樓,以五月二十日午刻昇天而去」,故而黃鶴樓在很多人心中是個成仙的聖地。
建在江夏城西南角石磯上的黃鶴樓。圖:元 夏永 《黃鶴樓圖》(公有領域)
黃鶴樓 滄桑之變
古代黃鶴樓三層樓高31米,底層寬15米。宋代之後,黃鶴樓歷經多次戰火磨難,屢毀屢建,在明清兩代,就燒毀過七次,重建和維修過十次。今天看到的黃鶴樓是1981年竣工的仿清代同治時期的型式。五層建築的黃鶴樓由72根大柱支撐,高為51.4米,底層邊寬30米。60處淩空飛簷上下層層疊疊,猶如一群黃鶴展翅騰空,四望如一。不過,黃鶴樓昂然臨江的雄渾絕勝已不復尋!
因為遷就長江大壩工程,新樓遷移了一千多米改建到蛇山上,捨棄了長江口故址。黃鶴樓被斷了根從江邊移建山上,「晴川歷歷漢陽樹」已不復明現眼前,遺憾後代;而如今,長江大壩更是驚傳霸體漂移、變形,人禍畢露,黃鶴樓根植的中華大江文化活源也被截斷了。上世紀末政治人物強勢與天爭地的三峽大壩工程建成後,大陸大旱、高溫、洪水、地震等災禍就頻頻發生,使得河山與生民暴露於危境。人為的強勢操作,扭曲了大自然江河之道,違逆了天道,遺禍令人驚心!
關於黃鶴樓曾經有個傳說——「國運昌則樓運盛」;那也就是說「國運哀則樓運衰」。黃鶴樓被移離原址故地,默默看著滄海桑田之變,昔日長江三峽邊幾百公里長的陸地都變成了大壩區、變成了淼淼水域。如今大壩下游幾百萬人的生命更是直接暴露在高危險之中。回頭一顧黃鶴樓今昔,「國」運之變耐人尋味。中共操作「無神論」摧殘、敗壞人心,讓人離開神傳文化,讓人不信神,怎能得到神的眷顧?又怎能隆盛?
遊人遊覽移址改建的黃鶴樓。(Tomohiro Ohsumi/Bloomberg/Getty Images)
遺蹟失落 修道文化何處尋
黃鶴樓「天下第一樓」的美名,美在臨江拔地的巍峨絕塵、勝在神往修仙的超凡境界。這絕勝和中華神傳文化一脈相承,牽繫著代代中華兒女心。然而如今,樓移江非,「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無神論」摧殘、敗壞道德人心,修煉文化更是渺渺斷隔!
崔顥追問「日暮鄉關何處是?」——生命的原鄉在何處?人在人生終點之前,怎樣回歸生命的真故鄉?煙波江上,一水煙波。詩人因為找不到生命回歸之路而愁而苦,而失去了修煉文化的人,不信神是真的,恐怕是將「自己」連「愁」字都兩忘了,暴露在危機中。從黃鶴樓思想起文化的種種變遷,見到了中華文化被摧殘的危機,危機不是危言聳聽,如今,長江大壩都曝險!讓人省思失去神傳文化之根的危境。黃鶴樓層層飛簷,四面八方展翅欲飛的姿影,有如呼喚著離道日遠的眾生「不如歸去」!
參註:
關於黃鶴樓的傳說還有個好心得福報的故事。說當地有個辛氏樓酒館,老闆為人誠信、慈善,有一天來了一個衣衫襤褸的糟老頭,只喝酒卻沒錢付帳。老闆笑嘻嘻地招待他,也不在意酒款沒付。糟老頭客人來了半年多,天天來老闆都是一樣的好臉色、好脾氣。這一天,這位客人拿橘子皮在牆上畫將起來,畫出了一隻黃鶴。奇怪的是,黃鶴會隨著店裡客人拍手、唱歌而翩翩起舞。牆上這隻神奇的黃鶴招引來許多好奇的客人,為辛氏快速累積了財富。十年後有一天,這位客人又現身,老闆感激地奉上一大筆錢要報答他。這位客人也沒看,就只拿出玉笛吹奏起來,只見牆上畫上的黃鶴飛了下來,飛到他面前,他跨上黃鶴飛上天空去了。@#  https://tinyurl.com/y35fk4hp


仙人洞府有仙王與庶民 陽平謫仙露真言
史珂 整理
圖為清 黃鉞《祥徵協慶冊.蓬瀛集壽》。(公有領域)
更新: 2019-03-24 11:47 PM    標籤: tags: 神仙故事
中國古籍裡常有「仙人洞府」的傳說與記載,往往勾起後世對神仙聖境的嚮往與好奇。唐末五代杜光庭所撰的《仙傳拾遺》,就有這麼一則神仙被謫貶下凡的故事,由此讓人一窺神仙洞府的樣貌。
九隴人張守硅在仙君山有一座茶園,每年需僱用一百餘名採茶人,在茶園裡一起採茶的有男有女。
有一個年輕採茶郎,說自己既沒親戚也沒家人,因他勤快也很聰明,張守硅很喜歡他,就認他做義子。另有一位二十歲的採茶女子,也說沒有親族,願意嫁給這個採茶郎為妻。兩人成婚後,女子孝順賢惠,張守硅對她很好。
有一天山洪氾濫,街市上的道路被洪水阻斷,食鹽、奶酪等食糧短缺,張守硅非常擔心家中因此斷糧。新媳婦對張守硅說:「我可以採買到這些東西。」
只見女子拿著錢走出門十幾步,把錢放在一棵樹下,用棍子敲打樹,就出現了食鹽和奶酪等食物。圖為明 唐寅《班姬團扇》。(公有領域)
只見她拿著錢走出門十幾步,把錢放在一棵樹下,用棍子敲打樹,就出現了食鹽和奶酪等食物。後來如果需要什麼,只要她敲樹求取,沒有得不到的。
她的這種道術,她丈夫也會。
一次女子的丈夫和十幾個鄰居婦人在市場上相遇,他就買了一碗酒給婦人們喝,她們都喝得大醉,而碗裡的酒卻一滴不少。這件事傳遍了當地,人們都感到驚奇。
張守硅問義子,是誰教他道術的,年輕人說:「我原是陽平洞中的仙人,因為有一點小的過失,被謫貶到人間來,不久就得回去了。」
張守硅詫異地問道:「仙人洞府的大小,和人間的城郭差不多嗎?」
年輕人說,每年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三大節日,各洞天都有上界的仙人下來。圖為《天開壽域南極圖冊.蓬島七正》。(公有領域)
年輕人回答說:「仙人洞府有二十四種,各有一個大洞天,或方圓一千里,或方圓五百里,或方圓三百里。其中都有日月那樣懸飛在空中的光華,叫作『伏晨之根』,向下照著洞中,和人世間沒什麼兩樣。」
「洞中都有仙王、仙官和輔佐仙王的卿相,與人世間的官署職位沒有什麼差別。得道成仙的人,以及積功德升為神仙的人們,都住在裡面,成為那裡的庶民。」年輕人繼續說:「每年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三大節日,各洞天都有上界的仙人下來,來察看他們是行善還是作惡。」
年輕人說,人世間的生死興衰和旱澇風雨,都能在洞中預先看到。龍神祠廟、祭祀,都受洞府統管。「二十四種洞府之外,在青城山、峨嵋山、益登山、慈母山、繁陽山、嶓塚山,也都有洞天,但不在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之內。洞中的神仙官署,像人間的郡縣村落一樣,難以一一說盡。」
十多天之後,這對年輕夫妻就忽然消失了。
資料來源:《仙傳拾遺》 #


劉曉:傳統文化中對修煉人的敬重 - 大紀元
epochtimes.com · March 26, 2019
「弘揚傳統文化」徵文大賽比賽作品
【徵文】劉曉:傳統文化中對修煉人的敬重
軒轅問道圖(局部)- 黃帝在崆峒山問廣成子。(公有領域)
更新: 2019-03-26 5:15 PM    標籤: tags: 中華傳統文化, 道德經, 天人合一, 修煉, 弘揚傳統文化徵文
【大紀元2019年03月26日訊】記得小時候家中偶爾會有出家人敲門化緣,母親每每都會誠心送上幾個饅頭或往其口袋中倒些米,而出家人也會合十感謝。那份不言的尊敬,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幾十年走過,在中共為禍亂中華傳統文化、消滅真正的信仰而發動的一次次運動後,不僅中國整個社會道德急劇下滑,惡性事件頻發,而且佛教界、道教界也是亂象叢生,出家人貪財斂財、好色、行為不端者在各大廟宇比比皆是。
曾聽一位信佛的朋友說過,他在親眼看到大陸某知名僧人公開用大筐接受信徒們奉上的紅包後,充滿了失望,再也不願踏入寺廟,對出家人也再難心生尊敬之情。信佛者尚且如此,那麼,當今社會更多的常人,一方面在中共「無神論」的灌輸下,不相信神佛的存在,將信仰者和修煉者斥之為迷信;一方面在看到佛教界、道教界的諸多亂象後,將出家人庸俗化,認為其與常人並無太大區別,不過是換了一種掙錢的方式。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何談得上對修煉人、出家人的尊敬?
然而,很多中國人未必知道的是,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貫穿著修煉,成仙得道,返本歸真,修成正果,是無數中國人的心願,而其主要途徑一是修道,二是修佛。「道」是中國本土的信仰,「佛」是在東漢時期由印度傳入中國,並很快傳播開來,為中國人所接受。
道家修煉側重的是真,一切唯真而行佛家修煉側重的是善,奉善不怠、慈悲濟世重道崇德是中華修煉文化的核心價值觀,道是宇宙生命的源泉,德是人類立身之基石。從中國的「人文始祖」黃帝開始,歷朝歷代都流傳著眾多的神跡、神言,古代的修煉人,無論是修道還是修佛者,都受到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尊敬。要知道,穿上出家人的衣服,尤其是那些充滿智慧和高尚品德的修煉人,帝王看到都要合掌問訊。而世人尊敬是尊敬修煉人的德行、學問,是因為他們的言行舉止是「人天師範」,是世人了解神佛的通道
帝王對修煉人的態度
中國歷代帝王,大多崇佛或崇道,排斥佛教的只有三武一宗四個皇帝。也因此,歷史上留下了很多帝王與修煉人的故事。

三武滅佛又稱三武之禍,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大規模禁佛事件的合稱。這些在位者的諡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因而得名。又因五代十國時期也有後周世宗也進行大規模滅佛運動,故又合稱三武一宗滅佛,是佛教史上的法難。 https://goo.gl/63rkCm

◎關於黃帝,歷史上有許多關於他求道的傳說。傳說廣成子是一位神仙,住在在河南臨汝西南崆峒山的一個石洞裡。黃帝聽說後曾專程去拜訪他,向他請教修煉道術的要訣。廣成子對黃帝說,「你所治理的天下,候鳥不到遷徙的季節就飛走,草木還沒黃就凋落了,我和你這樣的人有什麼可談的呢?」
黃帝回去後三個月不理朝政,什麼事都不幹,然後又去見廣成子,很恭敬的跪著走到廣成子面前,再三叩拜求教修身的方法。廣成子這次告訴了黃帝修煉之法。黃帝得法悟道後,治理國事的同時還煉丹求鼎、靜心修煉。相傳公元前2598年,黃帝在橋山山下白日飛昇。
◎漢朝的第五位皇帝漢文帝,幼時就研讀《道德經》,領略道家思想的精髓,並走上了清淨無為的道路。當上皇帝後,他依舊喜歡讀《道德經》,並命令王侯大臣們都要誦讀。不過,其中有些地方很深奧,漢文帝和大臣們都不太理解。
據《太平廣記》記載,漢文帝親自向後來成仙的河上公去求教《道德經》的問題。當時文帝說:「《詩經》上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老子也說過:『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君王也是『四大』之一。你雖然懂得道學,但你也是我的臣民嘛,為什麼不能尊重我,卻這麼高傲呢?」河上公就拍著手坐著慢慢騰空而起,離地有好幾丈高,低頭看著仰視他的漢文帝說:「我上不著天下不著地,中間又不牽累人世的事,怎麼能算你的臣民呢?」
文帝大驚,才明白觸犯了神人,馬上下了車向河上公跪拜謝罪,並請求河上公給予指點教化。河上公就把《道德經章句》二卷授給漢文帝,並告訴他要好好研讀。隨後,河上公就不見了。在河上公的幫助下,漢文帝更好的理解了《道德經》,並運用道家思想治理國家,具體就體現在他的仁慈、節儉和「不敢為天下先」方面。
◎東漢第二個皇帝明帝好佛,當他夢見「身高丈六,項佩日輪,光芒四射,金色燦爛,飛行於殿」,其名曰「佛」後,便在公元68年派人出使天竺(今印度)拜求佛經、佛法。四年後,使者不但從天竺帶回了佛經,還迎回了兩位天竺僧人。明帝一見更覺神奇(與夢中所見很相像),所以十分重視,禮敬有加,還特意在洛陽為他們建立了白馬寺,讓他們譯經傳法
◎南北朝梁武帝曾派遣幾個使者,至西域訪求佛法。此後,他在讀過佛經後,皈依佛門,成為了中國第一個信佛的皇帝。後來,他建佛塔,造佛寺,塑像裝金,還度了很多人出家為僧。甚至他自己還披上袈裟,手持金缽,上座講《放光般若經》。
◎後趙明帝石勒,是五胡十六國時代後趙的開國君主,在其治理下,後趙成為當時北方最強盛的國家。而石勒能有此功績,與來自西域的高僧佛圖澄不無關係。
《高僧傳》中記載,佛圖澄是西晉、後趙時的僧人,少年時即出家修佛,可以背誦經文百萬言。他還善誦神咒、能驅使鬼物,當他用麻油加上胭脂塗在手掌上時,千里之外的事情都可以在掌中顯現,猶如面對面看到的一樣。
晉懷帝永嘉四年,佛圖澄為了弘揚佛法來到了洛陽,想在此建立寺廟。他以佛法教化石勒,使石勒停止了殺戮,開始以德治國。他非常尊敬佛圖澄,每事必向其諮詢,並稱之為「大和上」。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自小就有佛緣,他不止一次對別人講過,自己前世是出家人,小時候到現在都喜歡聽聞鐘聲。當上皇帝後,他除了廢除北周皇帝定下的毀佛法令外,還大力宣揚佛法,廣建寺廟,成了中國帝王中又一佛門皇帝。
由於楊堅的大力提倡,不僅民間信佛者日眾,而且朝中的諸多大臣也大多信佛。隋朝簡直成了地上佛國。隋文帝也受了戒,每天堅持誦經,還被稱作「大行菩薩國王」,皇后獨孤氏受戒後也被稱為妙善菩薩。滿朝文武大臣全都有自己的佛號。皇宮裡天天霧煙繚繞,設壇講經,佛樂高鳴永夜不絕,簡直跟寺廟沒什麼分別。帝王后妃出巡,常跟從僧尼,隨時可開道場講經拜佛。
隋朝期間,共修建寺塔五千餘所,塑造佛像數萬座,重修無計;出家僧尼達五十餘萬。隋代的莫高窟也蔚然一新。隋代重修和開建的洞窟多達九十四個,幾乎是莫高窟開鑿二百多年來總數的一倍。
唐代皇帝大多推崇道家,求道訪道者非常多。唐太宗的身邊就有王遠知、薛頤、李淳風、袁天罡等有名的道人輔佐,太宗對他們尊敬有加。
在太宗未登基前,曾與房玄齡穿著平民服裝去拜訪王遠知。以前從未謀面的王遠知在迎接他們時說:「此中有聖人,得非秦王乎?」太宗大吃一驚,這位高人果然名不虛傳,於是以實相告。王遠知遂告訴他將來會做「太平天子」。
太宗即位後,繼續推行崇道政策,對王遠知器重非常,想委以重任,只是在王遠知力辭之下而作罷。他曾公開頒布了一道詔書,盡顯對這位世外高人懷念之情。詔書中說:「朕昔在藩朝,早獲問道,眷言風範,無忘寤寐。」
◎二十多歲登上皇位的唐高宗,自小便受菩薩戒,並與其父親唐太宗一樣推動佛教事業,禮敬玄奘法師等有道高僧,並經過辯論後決定,出家人不用頂禮國君。
◎僧人萬回歷經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時期,多有神跡顯現,受到唐朝上下的尊崇。唐高宗末年,還是皇后的武則天經常下詔讓萬回進入宮中,以宮人身分供事。中宗還曾親自詔見他。
◎唐肅宗在登基初,即請一百多位出家人,在行宮朝夕誦經,祈禱國泰民安。中唐時的唐宣宗,在登位前,也曾出家多年。
◎明朝的崇道之風從明成祖開始,到嘉靖、萬曆皇帝時達到頂峰。明成祖朱棣不僅多次派人尋訪大道張三丰,而且還曾寫信表達自己的心願:「久仰真仙,渴思親承儀範」,雖「才質疏庸,然而至誠願見之心夙夜不忘」。後來,張三丰給朱棣寫了一封短信並賦詩一首,為其開的妙方是「屏欲崇德」和「澄心寡慾」(心要乾淨,慾望要少),這樣老百姓富裕了,身為人主也就有德行了;老百姓長壽,身為人主也就長壽了,內中暗含修道之意。
此外,明成祖為了感謝在靖難之役中護佑自己的真武大帝,除了在北京修建宮觀,在紫禁城內建有玉皇殿,供自己和內宮中人奉祀外,還在真武大帝修道升天之地武當山大修宮觀以「報答神惠」,表達自己向道的誠意,並「為天下生靈祈福」。《太和山志》記載,「武當」的含義源於「非真武不足當之」,意謂武當乃中國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亦稱真武帝)的發跡聖地。
唐太宗曾感嘆道:「出家乃大丈夫之行,非帝王將相所易為。」意思是出家修行是男子漢大丈夫的高潔行為,既使是帝王將相想做,也不是容易做得到的。
無疑,上行下效,身為一國之君的帝王對信仰的推崇,對修煉人的尊敬,自然影響了臣子和百姓,所以中國古代社會形成了敬天重佛重道,對修煉人尊敬的氛圍。
古代出家的要求
既然社會有著這樣的氛圍,那麼對出家人或者說修煉人的要求也就高了。古代社會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出家當僧道的,需要參加考試,考佛法,考德行,考試合格才能拿到「度牒」,之後就可以去廟裡、觀中修行了。如果沒有度牒,廟觀為其剃度是犯法的,要受朝廷法律的處分,而且出家人還被會要求還俗。
「度牒」就是政府允許你出家的文件,因為成為僧道後,是可以免除賦稅和勞役的,絕不能說你想出家就出家,必須符合條件。「度牒」大概是在唐朝時期出現的,由祠部頒發,由綾素錦素鈿軸製成,北宋改用紙,南宋又改用絹。度牒上詳細記載持牒僧、尼的本籍、俗名、年齡、所屬寺院、所誦經典師名等,有祠部的批文、簽署日期和官署名等。簡單的說,就是一個身分證明,有度牒的就算是正規僧人。
拿到度牒的方式大體有「試經度僧(策試經業)」、「特恩度僧(皇帝詔敕恩度)」、「進納度僧(繳納錢物)」三種。其中的「特恩度僧」是皇帝在特定時期詔告天下、布施恩澤的度僧方式,但在操作的過程中亦非常注重經業的策試。「進納度僧」是為解決經濟困境和財政危機而實行的一種以交納錢財為前提條件的出度方式,但同樣也重視其德行。
除此以外,唐代出家還有很多限制,主要有十條:並非太老或太小,生活能夠自理;具丈夫身,有堅強意志,能吃苦耐勞;父母允許;沒有犯邊罪;非是賊心人道,出家的動機純正;志性堅定,信仰明確;非負債人,沒有債務在身;非官人,不是承擔社會重任的官職人員;身體健康;四肢齊全,五官端正。
這樣看來,古代出家也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看看現在中國的所謂「出家人」,有多少可以通過佛法和德行的考試?有多少可以符合上述十個條件?
儘管宋代開始出現了度牒的商品化,對歷代大德高僧、高道傳承下來的寺院戒規,起了嚴重的破壞作用,但此種制度依舊對出家人的德行仍舊有著根本的要求,佛、道修煉界也都有人修煉成佛、成仙
清朝順治年間,順治皇帝認為出家是好事,值得尊敬、提倡,不必嚴格的限制,因此廢除了度牒制度,但直到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因為「攤丁入畝」政策的廣泛推行和其它各方面的原因,歷時千年的度牒制度才徹底被廢止廢除該制度顯然降低了對出家人的要求,因此抱有不同目的者,甚至德行欠缺者,才輕易走入修行,才可以輕易為政治所左右。
結語
漫漫歷史長河,無不在講述著修煉、出家人、神、佛、道與人的關係,而信奉神佛、信奉「天人合一」的古人對修煉人無比尊敬也就不難理解了。當代受中共「無神論」灌輸的中國人,惟有找回自己真正的文化,仰視上天,才能再次得到神佛的眷顧。

攤丁入地,又稱作攤丁入畝或地丁合一,草創於明代,是大體完成於中國清朝雍正帝統治時的一項重大的稅制改革,將中國實行兩千多年的人頭稅(丁稅)廢除,而併入田賦,從而將人力形式的地方稅收歸朝廷所有。中國自秦漢以來即有人頭稅的傳統,對於一個家庭中的人口,尤其是成年男子(人丁、丁男、丁壯)加以課稅,稱丁稅。此外,丁男多必須服行傜役。明代末年張居正實行的一條鞭法是攤丁入畝的最初階段,規定免行傜役,以現金代替,並與田賦一起徵收,使稅賦徵收更為簡便,同時也減少了無田地者的負擔,部分地區亦有攤丁入畝的舉措,在當時稱為隨糧派丁、丁隨地派[1]、丁隨田辦[2]、田代丁編等。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頒布了著名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詔,此詔令使得丁稅的數量成為定額,新增加的人口不必再負擔丁稅。雍正帝則正式廢除丁稅,將康熙末年已經固定的丁稅數目,分攤入田賦,使得沒有田產的人可以不納稅賦 攤丁入地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https://goo.gl/DovrEr


佛家四大,地、水、火、風。而道家所講的四大,是「道、天、地、人」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具體含義是?出自《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北山》,解釋為整句話意思是: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內,皆是王臣。大夫失職,行事不公;以我為賢,卻派遣不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