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曲/申天師法術高強助唐王游月宮/唐玄宗就是唐明皇-創梨園、遊月宮/梨園,用現代的話講就是皇帝親自開設的藝術學校/《霓裳羽衣曲》。此曲是大唐法曲中的精品。法曲最早是因用於佛門召開的法會而得名,曲調非常清靈飄逸淡雅。唐玄宗非常酷愛法曲,就從坐部樂伎中挑選三百名弟子安置在梨園,親自教他們演奏法曲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U7gdnu
唐明皇遊月宮 局部巍峨的「廣寒宮」前,婀娜多姿的仙女,隨著音樂翩翩起舞霓裳羽衣曲。陳玉峰司彩繪
【詩仙李白】之三:醉看風落帽 舞愛月留人 | 把酒問月 | 酒詩 | 酒文化 | 大紀元
唐玄宗為何又叫唐明皇,其實唐明皇是清朝時的稱呼,玄宗是李隆基的廟號,而「明皇」據說來自其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清朝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所以避開唐玄宗的說法,多稱其為唐明皇。
明皇遊月殿
【原文】
中秋月朗,明皇親遊於月殿;九月風高,孟嘉落帽於龍山。
【注釋】
明皇:唐玄宗。
月殿:月宮。
孟嘉:人名,晉朝名士。
龍山:山名。
【語譯參考】
中秋夜的月色明亮,唐明皇曾到月宮中遊玩;九月重陽節日,高處風大,孟嘉登龍山,被山風吹落了帽子。
【讀書筆談】
這一課的內容很簡單,主要講了跟中秋和重陽這兩個傳統節日有關的典故。一個講的是唐玄宗李隆基遊月宮制定出霓裳羽衣曲。這個故事可詳見本課的「說故事時間」。這裡只說唐玄宗為何又叫唐明皇,其實唐明皇是清朝時的稱呼,玄宗是李隆基的廟號,而「明皇」據說來自其諡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清朝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所以避開唐玄宗的說法,多稱其為唐明皇。
圖為北京頤和園長廊彩繪:唐玄宗遊月宮。
(Shizhao/Wikimedia Commons)
那麼,廟號是什麼呢?就是古代帝王死後,為了在皇室太廟立室奉祀,特立名號,叫廟號。既有追思先祖帝王的敬意,又有紀念皇帝偉大功績或者顯著仁德的用意,所以漢以前有過傑出貢獻和優秀作為的皇帝,方配擁有廟號。
一般認為,廟號起源於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廟號最初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非常嚴格,開國君主一般是祖,如太祖、高祖開國立業以示功德顯著,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賢明者為宗。如太宗發揚光大,世宗、高宗等都是指不敢懈怠,謹慎守成之主,仁宗、聖宗、孝宗、睿宗等皆意為明君賢主。
漢朝以後承襲廟號制度。並對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只有諡號。有廟號者極少。由於漢朝以孝治天下,所以繼嗣皇帝諡號都有「孝」字。也就是說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諡號,但配得到廟號的很少。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但史書稱其為高祖,後世多用之),劉恆為太宗,劉徹為世宗,東漢劉秀為世祖,也是開創東漢王朝的意思,功德顯著,所以為祖。
元.任仁發〈張果見明皇圖〉此畫描繪唐明皇接見傳稱為「八仙」之一張果老的情景。(公有領域)
唐以後繼承漢代的習慣,但擁有廟號的帝王就比較多了。而諡號起源於周朝,也是死後的稱號,但不限於帝王,既可以用在古代帝王,也可以用在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身上,是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的一種稱號,目的是褒貶善惡。所以比起廟號,它要評價人的善惡,更像是高度集中的評語,唐朝後就變得比較長。
在稱呼帝王時,廟號常常放在諡號之前,同諡號一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另外一個典故,說的是晉朝名聞天下的大才子孟嘉重陽登高,被風吹落帽子,留下千古風雅的故事。(見下文)
【說故事時間】
唐明皇遊月宮
相傳鄂州人羅公遠會道術,有一年中秋夜,伺候唐明皇在宮中賞月。羅公遠看唐玄宗目不轉睛的一直望著明月,便邀請玄宗去遊月宮。
他取出一根拐杖向著空中擲去,化為一座銀色的大橋,他請玄宗一同登上大橋。差不多走了數十里遠,覺得金光奪目,寒氣逼人,才發現到達一座大宮殿前。面前有座玲瓏四柱牌樓,上面有個大匾額,寫著「廣寒清虛之府」六個大金字。羅公遠說:「這就是月宮了!」
玄宗見到有數百個仙女穿著白紗寬衣,在廣大的宮廷中跳舞,歌聲嘹亮,音韻非常優美,便問說:「這是什麼曲子?」羅公遠回答說:「就叫霓裳羽衣曲。」玄宗素曉音律舞蹈,將兩手按節,牢牢記住那曲子的聲調,回到宮中,立即命人依照他所記的聲調,編成了一支「霓裳羽衣曲」。
台灣國立藝術大學舞蹈系的演員們在2005年新唐人全球華人新年晚會上表演舞蹈《霓裳羽衣舞》。(大紀元圖片庫)
孟嘉落帽 頌千古儒雅
孟嘉落帽,既是典故,又是成語,形容翩翩君子的儒雅與洒脫。
孟嘉,江夏人。東晉時的儒雅名士,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外祖父 。既才華橫溢,又孝悌忠厚,十分有雅量,毫無半點狂傲,態度謙和,可謂文質彬彬,君子的典範。他名揚京師,先後受到了中書令庾亮、太傅褚裒、大將軍桓溫等人的器重和欣賞,甚至當時的帝王晉穆帝都非常仰慕他,還親自接見。其生平及典故主要見載《晉書.桓溫傳》及陶淵明所著《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
孟嘉幼年喪父,侍母至孝,與兩個弟弟十分友愛和睦。受到鄉人的稱讚。孟嘉不僅在家孝悌,且襟懷寬廣,淡泊名利,二十歲時,已受到同輩人的敬佩。無論是多麼有才的名士,都讚嘆孟嘉溫文儒雅、平易曠達,因此孟嘉名冠州裡,聲傳京師。
東晉初年,孟嘉就因才氣和人品被中書令庾亮看重,庾亮出鎮江州(今九江)時,將他招為從事,佐理軍務。有一次太傅褚裒過訪江州,庾亮設宴招待,遍請江州大小官員及名人賢士作陪。褚裒久聞孟嘉才名,但未曾謀面,居然能在眾多賓朋中、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一眼認出孟嘉。庾亮死後,征西大將軍桓溫繼任江州刺史,他見孟嘉待人謙遜正直,很是看重他,便任命他為參軍。孟嘉落帽的故事於是就發生了。
那年的九月初九重陽節,桓溫帶著屬下的文武官員遊覽龍山,登高賞菊,在山上設宴歡飲,桓溫的四個弟弟和兩位外甥都列席。當時大小官員都身著戎裝。山上金風送爽,花香沁人心脾。突然一陣無頭風撲面吹來,竟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但他仍舉杯痛飲。桓溫見了,暗暗稱奇,以目示意,叫大家不要聲張,看孟嘉有什麼舉動。但見孟嘉依然談笑風生,渾然不覺。
清 黃鉞《載酒登高》。(公有領域)
又過了很久,孟嘉起身離座去上廁所。桓溫趁機讓人把孟嘉的帽子撿起來,放在他的席位上。又命人取來紙筆,讓人寫了一張字條,嘲弄孟嘉落帽卻不自知,有失體面。桓溫覺得很有趣,想乘酒興調侃他一番。便把紙條壓在帽子下。孟嘉回到座位時,才發覺自己落帽失禮。但他一點也不慌張,順手拿起帽子戴正。又拿起字條看了一遍,不但沒有生氣,還立即請左右取來紙筆,不假思索,奮筆疾書,一氣呵成一篇詼諧而文采四溢的答詞,為自己的落帽失禮辯護。桓溫和滿座賓朋爭相傳閱,無不擊節嘆服。
孟嘉在官員雲集的聚會中帽落依然風度翩翩,被嘲笑還能從容應對,如此雅量幾人能做到?人們感念他的驚世才情和君子的風度,遂用「孟嘉落帽」稱頌君子的儒雅與瀟洒自如的才情。
古人為什麼要祭月? 被漸漸遺忘的傳統中秋節
文/愛麗
大家好,我是Ally。轉眼是中秋節了,一提到這個節日呢,大家都會想到月亮、月餅,還有嫦娥奔月的故事。但是中秋節的由來是什麼呢?它為什麼叫做仲秋和月夕呢?咱們今天來看看傳統節日中秋節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節的由來,這要從它的另一個名字「月夕」說起。戰國時代成書的《禮記》中多次提到「天子春分朝日,秋分夕月」,這裡的朝和夕都是動詞,是祭祀的意思,是說周天子在春分這天祭日,秋分這天祭月。
在《國語》中解釋了為什麼天子要祭祀日月:「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敎民事君。」根據三國時期東吳史學家韋昭的註釋,這裡的上帝是天的意思,明神是日和月。古時帝王自稱天子,天的兒子,平日做事要看德行,遇到大事祭祀天地,每年的固定時日舉辦大型的祭天活動,春分和秋分這兩天要分別祭祀日和月,這樣才能更好的根據上天的旨意而治理天下。
這個周朝制定的傳統一直延續到清朝,根據《燕京歲時記》記載,「春分前後,宮中寺廟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大族亦於是日致祭宗祠,秋分亦然。」但是秋分是秋天過半、日夜平分的一天,卻不一定是月亮最圓的那天,隨著時間的推移,從秋分祭祀月亮演變出了自己單獨的節日;到了唐代,人們把最適合賞月的黃曆八月十五這天夜晚固定下來作為中秋節。根據它原本的祭月也就是夕月的傳統,中秋也叫做月夕。
到了唐代,人們把最適合賞月的黃曆八月十五這天夜晚固定下來作為中秋節。(大紀元資料室)
中秋還是仲秋?
你可能還見過有人把中秋寫成仲秋,那仲秋和中秋是一回事嗎?古代和現代一樣,一年分為四季,每季有三個月,這三個月按照古代排序的方式稱為孟、仲、季。比如,夏天的三個月分別是孟夏、仲夏、季夏;秋天也同樣有孟秋、仲秋、季秋。仲秋就是秋天中間的那個月,黃曆八月份的叫法,仲秋指的是一整個月,而中秋節指的是特定的一天。
中秋節的奇事
現代人都熟知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的典故,在中國古代,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唐玄宗遊月宮的故事。從唐代起這個故事就被記錄在多部書籍中,後來在詩詞、小說和戲曲中又被多次再創作,形成了很多不同的版本。
根據唐代最初的記載說,在開元年間的中秋夜晚,一位道長邀請唐玄宗(唐明皇)同遊月宮,道長使用神通架起了一座銀色的大橋,直通月亮,兩人走了很久來到一座城門前,門上的匾額題著「廣寒清虛之府」。也就是說他們來到了月宮,月宮裡有數百名的仙女在城內翩翩起舞,仙樂的聲音清麗無比,仙女的舞姿婀娜曼妙,玄宗問這是什麼曲子,仙女回答說是《霓裳羽衣曲》。玄宗回到人間後,憑著記憶記錄下了這首曲子,並且親自教授梨園的樂伎們譜曲,也把它命名為《霓裳羽衣曲》。
在開元年間的中秋夜晚,一位道長邀請唐玄宗同遊月宮,道長使用神通架起了一座銀色的大橋,直通月亮,他們來到了月宮。頤和園長廊彩繪:唐玄宗遊月宮。(公有領域)
可以想像從仙宮帶回來的曲子和舞蹈有多美嗎,當時唐代的詩人白居易親眼見過之後就難以忘懷,他在詩中多次稱讚和回味這首曲子,可惜後來曲譜失傳,我們現在再也聽不到了。你現在聽到的我視頻中的背景音樂,是《唐玄宗夢遊月宮》,它是作曲家陳東的作品,他製作了很多中國風的樂曲。
中秋節的習俗
古人在中秋節都有什麼樣的習俗呢?在八月十五這一天,古人大多會祭月和賞月,《帝京景物略》記載,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花。關於古人賞月的描述更多,詩詞歌賦中比比皆是。
吃的方面,首先是吃月餅,《熙朝樂事》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 取團圓之義。」大意是,八月十五這一天叫做中秋,老百姓們互相餽贈月餅,有團圓的含義。
《酌中志略》記載,「自初一日起,即有賣月餅者。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餅瓜果,候月上焚香後,即大肆飲啖,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餅,仍整收於乾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合家分用之,曰團圓餅也。」描述的是八月初一開始就有人賣月餅了,到了十五這一天,家家都供月餅瓜果,等祭祀焚香結束後就開始宴席,晚上才散。如果剩下了月餅,可以保存到年末再全家一起分吃,叫做團圓餅。
我懷疑月餅放了三個多月之後會不會硬得跟塊石頭一樣,說不定北京的月餅都這麼硬就是從這兒來的。可以肯定的是,大家都把中秋視為團圓的節日。《帝京景物略》記載,「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說的是妻子如果回娘家,當天也一定要返回丈夫家過節,因為這是團圓節。
《酌中志略》記載,到了八月十五這一天,家家都供月餅瓜果,等祭祀焚香結束後就開始宴席,晚上才散。如果剩下了月餅,可以保存到年末再全家一起分吃,叫做團圓餅。(fotolia)
除了月餅,各類水果也都很豐富,螃蟹也開始肥了。宋代的《東京夢華錄》和明代的《酌中志略》都有很詳細的描述。《酌中志略》記載,加以西瓜、藕,互相饋送。西苑蹗藕。始造新酒,蟹始肥。《東京夢華錄》記載,是時,螯蟹新出,石榴、榲勃、梨、棗、栗、孛萄、弄色、棖橘,皆新上市。
八月桂花盛開,人們還會賞桂,釀造桂花酒。《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綵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斾。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就是中秋節前,店家都會開始賣新酒,重新布置門面,大家都會搶著喝,到了中午,每家的酒就都賣光了。
中秋節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習俗是觀潮,中秋節前後是觀潮的最佳時間。歷代詩人包括李白、孟浩然、劉禹錫、白居易、范仲淹、陸游、辛棄疾、蘇軾等等都寫下過關於錢塘江潮水的詩句。
我小的時候,對於中秋節最大的期盼就是吃月餅,就好像元宵節想吃元宵、端午節想吃粽子一樣。我翻閱了很多古籍之後發現,這些節日不僅包含著古人對天地神明的敬仰,古人過節的方式也比現代的花樣要多多了。
在我們今天提到的關於中秋節的知識點中,最讓你印象深刻的是什麼呢?歡迎你在留言區來告訴我,最後祝大家中秋節快樂,月圓人團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