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多寶塔碑》高清全文欣賞,結構嚴密勻整,風格秀媚多姿 - 每日頭條

402p0001q3r727p123p9

顏真卿《多寶塔碑》高清全文欣賞,結構嚴密勻整,風格秀媚多姿 - 每日頭條


初學推介:顏真卿《多寶塔碑》 - 每日頭條

43707369015153382342

初學推介:顏真卿《多寶塔碑》 - 每日頭條


多寶塔碑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多寶塔碑》是唐代重要碑刻,是書法中楷書代表作品。此碑是顏真卿書,是為顏真卿早期楷書代表作品,也是顏體書法的代表帖[1]。
《多寶塔碑》,又稱作《多寶塔感應碑》,全稱為《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塔感應碑》,《多寶塔碑》立於唐玄宗天寶十一年(752年)四月二十日,該年顏真卿正值四十四歲,擔任朝議郎尚書,奉旨書寫此碑。《多寶塔碑》的碑文共有三十四行,滿行有六十六個字,全文兩千多字,由相門後裔南陽岑勳撰文,越州徐浩以隸書提額[2],河南史華刻字。碑體總高285公分,寬度102公分,唐朝時立碑於長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時移到西安碑林,清朝康熙年間碑體折斷,現收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屬於國寶級文物。
碑文
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寶佛塔感應碑文
南陽岑勳撰
朝議郎判尚書武部員外郎琅邪顏真卿書
朝散大夫檢校尚書都官郎中東海徐浩題額
粵妙法蓮華,諸佛之祕藏也;多寶佛塔,證經之踴現也。發明資乎十力,弘建在於四依。有禪師法號楚金,姓程,廣平人也。祖父並信著釋門,慶歸法胤。母高氏,久而無姙,夜夢諸佛,覺而有娠。是生龍象之徵,無取熊羆之兆。誕彌厥月,炳然殊相,岐嶷絕於葷茹,髫齔不為童遊。道樹萌芽,聳豫章之楨幹;禪池畎澮,涵巨海之波濤。年甫七歲,居然猒俗,自誓出家,禮藏探經,法華在手。宿命潛悟,如識金環;摠持不遺,若注瓶水。九歲落髮,住西京龍興寺,從僧籙也。進具之年,昇坐講法。頓收珎藏,異窮子之疾走;直詣寶山,無化城而可息。爾後因靜夜持誦,至《多寶塔品》,身心泊然,如入禪定,忽見寶塔,宛在目前。釋迦分身,遍滿空界,行勤聖現,業淨感深。悲生悟中,淚下如雨,遂布衣一食,不出戶庭,期滿六年,誓建茲塔。既而許王瓘及居士趙崇、信女普意善來稽首,咸舍珍財。禪師以為輯莊嚴之因,資爽塏之地,利見千福,默議於心。時千福有懷忍禪師,忽於中夜,見有一水發源龍興,流注千福,清澄泛灩,中有方舟。又見寶塔自空而下,久之乃滅,即今建塔處也。寺內淨人名法相,先於其地,復見燈光,遠望則朙,近尋即滅。竊以水流開於法性,舟泛表於慈航,塔現兆於有成,燈明示於無盡,非至德精感,其孰能與於此?及禪師建言,雜然歡愜,負畚荷插,於櫜於囊,登登憑憑,是板是築。灑以香水,隱以金鎚,我能竭誠,工乃用壯。禪師每夜於築階所,懇誌誦經,勵精行道,眾聞天樂,咸嗅異香,喜歎之音,聖凡相半。至天寶元載,創構材木,肇安相輪。禪師理會佛心,感通帝夢。七月十三日,敕內侍趙思偘求諸寶坊,驗以所夢。入寺見塔,禮問禪師,聖夢有孚,法名惟肖。其日賜錢五十萬、絹千匹,助建修也。則知精一之行,雖先天而不違;純如之心,當後佛之授記。昔漢明永平之日,大化初流;我皇天寶之年,寶塔斯建。同符千古,昭有烈光。於時道俗景附,檀施山積,庀徒度財,功百其倍矣。至二載,敕中使楊順景宣旨,令禪師於花萼樓下迎多寶塔額。遂摠僧事,備法儀,宸卷俯臨,額書下降。又賜絹百疋。聖札飛毫,動雲龍之氣象;天文掛塔,駐日月之光輝。至四載,塔事將就,表請慶齋,歸功帝力。時僧道四部,會逾萬人。有五色雲,團輔塔頂,眾盡瞻睹,莫不崩悅。大哉觀佛之光,利用賓於法王。禪師謂同學曰:「鵬運滄溟,非雲羅之可頓;心遊寂滅,豈愛網之能加?精進法門,菩薩以自強不息。本期同行,復遂宿心。鑿井見泥,去水不遠;鑽木未熱,得火何階?凡我七僧,聿懷一誌,晝夜塔下,誦持法華。香菸不斷,經聲遞續,炯以為常,沒身不替。」自三載每春秋二時,集同行大德四十九人,行法華三昧。尋奉恩旨,許為恆式。前後道場所感舍利凡三千七十粒。至六載,欲葬舍利,豫嚴道場又降一百八粒,畫普賢變,於筆鋒上聯得一十九粒。莫不圓體自動,浮光瑩然。禪師無我觀身,了空求法,先刺血寫《法華經》一部、《菩薩戒》一卷、《觀普賢行經》一卷,乃取捨利三千粒,盛以石函,兼造自身石影,跪而戴之,同置塔下,表至敬也。使夫舟遷夜壑,無變度門,劫算墨塵,永垂貞範。又奉為主上及蒼生寫《妙法蓮華經》一千部、金字三十六部,用鎮寶塔。又寫一千部,散施受持。靈應既多,具如本傳。其載敕內侍吳懷實賜金銅香爐高一丈五尺,奉表陳謝。手詔批云:「師弘濟之願,感達人天;莊嚴之心,義成因果。」則法施財施,信所宜先也。主上握至道之靈符,受如來之法印,非禪師大慧超悟;無以感於宸衷,非主上至聖文明,無以鑒於誠願。倬彼寶塔,為章梵宮。經始之功,真僧是葺;克成之業,聖主斯崇。爾其為狀也,則嶽聳蓮披,雲垂蓋偃。下欻崛以踴地,上亭盈而媚空,中晻晻其靜深,旁赫赫以弘敞。礝磩承陛,琅玕綷檻,玉瑱居楹,銀黃拂戶。重簷疊於畫栱,反宇環其璧璫,坤靈贔屭以負砌,天祇儼雅而翊戶。或復肩挐鷙鳥,肘擐修蛇,冠盤巨龍,帽抱猛獸。勃如戰色,有奭其容,窮繪事之筆精,選朝英之偈贊。若乃開扃鐍,窺奧秘,二尊分座,疑對鷲山;千帙發題,若觀龍藏。金碧炅晃,環珮葳蕤。至於列三乘,分八部,聖徒翕習,佛事森羅。方寸千名,盈尺萬象;大身現小,廣座能卑。須彌之容,欻入芥子;寶蓋之狀,頓覆三千。昔衡嶽思大禪師,以法華三昧,傳悟天台智者,爾來寂寥,罕契真要。法不可以久廢,生我禪師,克嗣其業,繼明二祖,相望百年。夫其法華之教也,開玄關於一念,照圓鏡於十方,指陰界為妙門,駈塵勞為法侶。聚沙能成佛道,合掌已入聖流。三乘教門,摠而歸一;八萬法藏,我為最雄。譬猶滿月麗天,螢光列宿,山王映海,蟻垤群峰。嗟乎!三界之沈寐久矣。佛以法華為木鐸,惟我禪師,超然深悟。其貌也,嶽瀆之秀,冰雪之姿,果唇貝齒,蓮目月面。望之厲,即之溫,睹相未言,而降伏之心已過半矣。同行禪師,抱玉飛錫,襲衡台之秘躅,傳止觀之精義。或名高帝選,或行密眾師,共弘開示之宗,盡契圓常之理。門人苾菡、如巖、靈悟、淨真、真空、法濟等,以定慧為文質,以戒忍為剛柔,含朴玉之光輝,等旃檀之圍繞。夫發行者因,因圓則福廣;起因者相,相遣則慧深。求無為於有為,通解脫於文字,舉事徵理,含毫強名。偈曰:佛有妙法,比象蓮花。圓頓深入,真靜無瑕。慧通法界,福利恆沙。直至寶所,俱乘大車。(其一)於戲上士,發行正勤。緬想寶塔,思弘勝因。圓階已就,層覆初陳。乃昭帝夢,福應天人。(其二)輪奐斯崇,為章靜域。真僧草創,聖主增飾。中座眈眈,飛詹翼翼。薦臻靈感,歸我帝力。(其三)念彼後學,心滯迷封。昏衢未曉,中道難逢。常驚夜杌,還懼真龍。不有禪伯,誰明大宗?(其四)大海吞流,崇山納壤。教門稱頓,慈力能廣。功起聚沙,德成合掌。開佛知見,法為無上。(其五)情塵雖雜,性海無漏。定養聖胎,染生迷鷇。斷常起縛,空色同謬。簷蔔現前,餘香何嗅?(其六)彤彤法宇,繄我四依。事該理暢,玉粹金輝。慧鏡無垢,慈燈照微。空王可托,本顧同歸。(其七)[3]

多寶塔碑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顏氏家訓》由北齊顏之推所著,於隋初成書。全書七卷二十篇。
顏氏家訓
《顏氏家訓》全書七卷二十篇,即《序致》、《教子》、《兄弟》、《後娶》、《治家》、《風操》、《慕賢》、《勉學》、《文章》、《名實》、《涉務》、《省事》、《止足》、《誡兵》、《養生》、《歸心》、《書證》、《音辭》、《雜藝》、《終制》,以傳統儒家思想為中心,也注重實學、工農商賈等技能,教育顏氏後輩關於修身、治家、處世、為學等學問,「又兼論字畫音訓,並考定典故,品弟文藝」[1]。其中《歸心》篇宣傳佛教思想,《書證》、《音辭》兩篇討論古書訓詁音韻,《文章》篇討論文學,《誡兵》討論軍事。顏之推自稱:「吾所以復為此者,非敢軌物範世也,業以整齊門內,提撕子孫。」
《顏氏家訓》裡面提到一個故事,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顏本人認為「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顧炎武稱讚他說:「嗟夫,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猶為此言,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愧哉!」[2]。王鉞曰:「北齊黃門顏之推《家訓》二十篇,篇篇藥石,言言龜鑑,凡為人子弟者,可置一冊,奉為明訓,不獨顏氏。」但也有人認為,「南朝入仕北朝」的顏之推自嘆「一生而三化」,其「家訓」寫來道貌岸然,顏之推本人的經歷,卻不是那麼的「民族大義


顏氏家訓最新章節_顏氏家訓全文閱讀無彈窗-愛下電子書 - https://goo.gl/bbxaqX


《顏氏家訓》原文及翻譯:古今家訓,以此為祖
《顏氏家訓》是漢民族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作者顏之推,是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顏氏家訓》成書於隋文帝滅陳國以後,隋煬帝即位之前(約公元6世紀末)。歷代統治者對《顏氏家訓》非常推崇,甚至認為"古今家訓,以此為祖",被後世廣為徵引,反覆刊刻,雖歷經千餘年而不佚,可見《顏氏家訓》影響之大。
【教子篇】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匱。生子咳提,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呵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複製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於成長,終為敗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但重於呵怒傷其顏色,不忍楚撻慘其肌膚耳。當以疾病為諭,安得不用湯藥針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訓者,可願苛虐於骨肉乎?誠不得已也!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
譯文: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絕大多數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古時候的聖王,有"胎教"的做法,懷孕三個月的時候,出去住到別的好房子裡,眼睛不能斜視,耳朵不能亂聽,聽音樂吃美味,都要按照禮義加以節制,還得把這些寫到玉版上,藏進金櫃里。到胎兒出生還在幼兒時,擔任"師"和"保"的人,就要講解孝、仁、禮、義,來引導學習。普通老百姓家縱使不能如此,也應在嬰兒識人臉色、懂得喜怒時,就加以教導訓海,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等到長大幾歲,就可省免鞭打懲罰。只要父母既威嚴又慈愛,子女自然敬畏謹慎而有孝行了。我見到世上那種對孩子不講教育而只有慈愛的,常常不以為然。要吃什麼,要幹什麼,任意放縱孩子,不加管制,該訓誡時反而誇獎,該訓斥責罵時反而歡笑,到孩子懂事時,就認為這些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到驕傲怠慢已經成為習慣時,才開始去加以制止,那就縱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樹立不起威嚴,憤怒得再厲害也只會增加怨恨,直到長大成人,最終成為品德敗壞的人。孔子說:"從小養成的就像天性,習慣了的也就成為自然。"是很有道理的。俗諺說:"教媳婦要在初來時,教兒女要在嬰孩時。"這話確實有道理。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也並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惡的境地,只是不願意使他因受責罵訓斥而神色沮喪,不忍心使他因挨打而肌膚痛苦。這該用生病來作比喻,難道能不用湯藥、針艾來救治就能好嗎?還該想一想那些經常認真督促訓誡子女的人,難道願意對親骨肉刻薄凌虐嗎?實在是不得已啊!父子之間要講嚴肅,而不可以輕忽;骨肉之間要有愛,但不可以簡慢。簡慢了就慈孝都做不好,輕忽了怠慢就會產生。人們愛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對待,從古到今,這種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實聰明俊秀的固然引人喜愛,頑皮愚笨的也應該加以憐憫。那種有偏愛的家長,即使是想對他好,卻反而會給他招禍殃。北齊有個士大夫,曾對我說:"我有個兒子,已有十七歲,很會寫奏札,教他講鮮卑語、彈奏琵琶,差不多都學會了,憑這些來服侍三公九卿,一定會被寵愛的,這也是緊要的事情。"我當時低頭沒有回答。奇怪啊,這個人用這樣的方式來教育兒子!如果用這種辦法當梯子,做到卿相,我也不願讓你們去乾的。
【止足篇】《禮》云:"欲不可縱,志不可滿。"宇宙可臻其極,情性不知其窮,唯在少欲知止,為立涯限爾。先祖靖侯戒子侄曰:"汝家書生門戶,世無富貴,自今仕宦不可過二千石,婚姻勿貪勢家。"吾終身服膺,以為名言也。天地鬼神之道,皆惡滿盈,謙虛沖損,可以免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飢乏耳。形骸之內,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窮驕泰邪?周穆王、秦始皇、漢武帝富有四海,貴為天子,不知紀極,猶自敗累,況士庶乎?常以二十口家,奴婢盛多不可出二十人,良田十頃,堂室才蔽風雨,車馬僅代杖策,蓄財數萬,以擬吉凶急速。不啻此者,以義散之;不至此者,如非道求之。
譯文:《禮記》上說:"欲不可以放縱,志不可以滿盈。"宇宙還可到達邊緣,情性則沒有個盡頭。只有少欲知止,立個限度。先祖靖侯教誡子侄說:"你家是書生門戶,世代沒有出現過大富大貴,從今做官不可超過二千石,婚姻不能貪圖權勢之家。"我衷心信服並牢記在心,認為這是名言。天地鬼神之道,都厭惡滿盈,謙虛貶損,可以免害。人生穿衣服的目的是在覆蓋身體以免寒冷,吃東西的目的在填飽肚子以免飢餓乏力而已。形體之內,尚且無從奢侈浪費,自身之外,還要極盡驕傲放肆嗎?周穆王、秦始皇、漢武帝富有四海,貴為天子,不懂得適可而止,還把致敗壞受害,何況士庶呢?常認為二十口之家,奴婢最多不可超出二十人,有十頃良田,堂室才能遮擋風雨,車馬僅以代替扶杖。積蓄上幾萬錢財,用來準備婚喪急用。已經不止這些,要合乎道理地散掉;還不到這些,也切勿用不正當的辦法來求取。
【省事篇】銘金人云:"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至哉斯戒也!能走者奪其翼,善飛者減其指,有角者無上齒,豐後者無前足,蓋天道不使物有兼焉也。古人云:"多為少善,不如執一;鼷鼠五能,不成伎術。"近世有兩人,朗悟士也,性多營綜,略無成名,經不足以待問,史不足以討論,文章無可傳於集錄,書跡未堪以留愛玩,卜筮射六得三,醫藥治十差五,音樂在數十人下,弓矢在千百人中,天文、畫繪、棋博、鮮卑語、胡書、煎胡桃油、煉錫為銀,如此之類,略得梗概,皆不通熟。惜乎!以彼神明,若省其異端,當精妙也。
譯文:
銘刻在金人身上的文字說:"不要多話,多話會多失敗;不要多事,多事會多禍患。"這個訓誡對極了啊!會走的不讓生翅膀,善飛的減少其指頭,長了雙角的缺掉上齒,後部豐碩的沒有前足,大概是天道不叫生物兼具這些東西吧!古人說:"做得多而做好的少,還不如專心做好一件;鼯既有五種本事,可都成不了技術。"近代有兩位,都是聰明人,喜歡多所經營,可沒有一樣成名,經學禁不起人家提問,史學夠不上和人家討論,文章不能入選集錄流傳,書法字跡不堪存留把玩,卜筮六次才有三次猜對,醫治十人才有五人痊癒,音樂水平在幾十人之下,弓箭技能在千百人之中,天文、繪畫、棋博、鮮卑語、胡書、煎胡桃油、煉錫為銀,諸如此類,只是懂個大概,都不精通熟練。可惜啊!憑這兩位的靈氣,如果不去弄那些異端,應該很精妙了。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d8N6x2.html


顏之推,字介,祖籍琅臨沂(今屬山東),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生於江陵(今屬湖北),隋開皇中(詳無考)卒於京城長安(今陝西西安)。其先祖為北方士族,九世祖顏含於西晉末年隨晉元帝南渡,是「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家」之一.乃「僑姓高門」。其父顏協曾任梁武帝第七子湘東王蕭鐸的王國常侍、軍府參軍等職,史稱「博涉群書,工干草隸」(《梁書·文學傳》),顏之推也自許「吾家世文章甚為典正,不從流俗」,「無鄭衛之音」(《顏氏家訓.文章》)。受家學淵源的影響,他早年傳習《周官》、《左氏》學,聽過湘東王鐸講《老》、《庄》,叉專門學習了《禮》、《傳》,難怪史稱「博覽群書,無不該洽;詞情典麗,甚為西府所稱」(《北齊書.文苑傳》),年方十九,就做了湘東王鐸的國右常侍,加鎮西墨曹參軍。正當他少年得意之時,遇上「侯景之亂」,為攻破郢州的叛軍所俘,雖賴人救護免死,卻遭囚送建康(今江蘇南京);來年梁軍收復建康,方得返回江陵,被做了梁元帝的蕭鐸用為散騎侍郎,奏舍人事,奉命校書。正當他潛心盡讀秘閣藏書之時,不二年,西魏兵陷江陵,再度被俘,遣往弘農(今河南靈寶北)李遠(北周陽平郡公)處掌書翰,雖因才免辱,而亡國之恥,難以釋懷;他冒險逃至北齊,正當他准備由此返梁,忽聞梁將陳霸先廢梁自立,南歸之望遂絕,不得已而出仕北齊,受到頗好諷詠的北齊後主高緯的賞識,先後出『壬趙州功曹參軍、通直散騎常侍、中書合人、黃門侍郎等職,主持由他奏立的文林館事。並主編《修文殿御纜》,一路升遷。雖身處險惡官場,時遭勛要嫉害,但總算過了二十年的相對穩定的生活;正當他春風得意之時,周武帝滅齊入主長安,四十七歲的顏之推第三次做了亡國之人。雖為周靜帝宇文闡拜為御史上士,但尚未有所作為,楊堅又廢靜帝自立,改朝換代。隋開皇初曾奉敕與他人一道更撰《魏書》(今佚),開皇中,被太子召為學士,甚見禮重,可惜不久染疾而亡。
綜觀顏氏一生,正值南北朝的中後期,國家處於大分裂、大動盪、大更迭,正所謂「長江既限南北,鴻溝又判東西,戰爭頻繁,兵連禍結,民生塗炭,水深火熱」(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敘錄》),身逢斯世,顏氏深受其害,「予一生而三化,備荼苦而蓼辛」(《觀我生賦》)。雖然他憑著「聰穎機悟,博識有才辯,工尺牘,應對閑明」(《北齊書·文苑傳》)而總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受到新主子的賞識,加官晉爵。但三為亡國之人的切膚之痛,耳聞目睹眾多士大夫宦海沉浮、家破人亡的悲慘現實,促使他不能不認真總結宦海人生的經驗教訓,不能,、不深入思考處亂世求生存的各種問題,因而寫下了這部「整齊門內,提撕子孫」的《顏氏家訓》。
《顏氏家訓》始作於南北朝,成書於隋朝初年。全書共七卷,分為序致、教子、兄弟、後娶、治家、風操、慕賢、勉學、文章、名實、涉務、省事、止足、誡兵、養生、歸心、書證、音辭、雜藝、終制等二十篇,「述立身治家之法,辨證時俗之謬,以訓世人」(趙公武《郡齋讀書志》),兼及品第文藝,考證典故,訓詁音韻、民俗風情等。涉及內容之廣泛,產生影響之深遠,而且立論之平實,態度之開明,連後起者都無法望其項背。難怪古人喻之「古今家訓,以此為祖」(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篇篇藥石,言言龜鑒,凡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冊,奉為明訓,不獨顏氏」(清王鉞《讀書叢殘》),雖不免溢美之辭,卻也反映了它在封建知識分子心目中的地位,和在家訓類書中的歷史地位。
在這部著作中,顏之推重點講了立身、齊家、交友、處世等幾個重要問題。關於立身,他認為應以儒家經典為本,兼習百家群書。對於士大夫社會生活所需要的各種「雜藝」即琴、棋、書、畫、數、醫、射、投壺等,也應兼習,「家有積財萬千,不如薄技在身」;關於齊家,他主張家長必須為後輩樹立榜樣,對子女的教育要趕早,要嚴格,要一視同仁,不能溺愛、縱容和袒護,以免貽誤終身,要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保持家庭和睦,對親友部屬要樂於相助,寬大為懷;關於交友,他提出要選擇「優於我」的賢者為友,虛心向一切有學問的賢達學習,「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關於處世,他希望「貴能有益於物」,要成為有益於國家和社會的人才,成為「德藝周厚」、品學兼優的人。為人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要止足少欲,不可為仕進諂事權貴,更不能貪圖權勢而搞買賣婚姻,等等。強調家庭教育,是《顏氏家訓》中最有價值的部分,盡管他提出的一些教育內容,有著較強的封建色彩,存在著不少的封建糟粕,需要加以認真的分析批判,但其中確也保留了許多體現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資料,需要加以認真的繼承改造。
目錄
序致第一
教子第二
兄弟第三
后娶第四
治家第五
風操第六
慕賢第七
勉學第八
文章第九
名實第十
涉務第十一
省事第十二
止足第十三
誡兵第十四
養生第十五
歸心第十六
書證第十七
音辭第十八
雜藝第十九
終制第二十


天下第一家訓《顏氏家訓》精華筆記80條
2016-05-31 由 大眾國學 發表于文化
1、魏晉以來,所著諸子,理重事復,遞相模斆,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
2、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所以家訓)
3、吾家風教,素為整密。
4、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讓孩子聽話,與《弟子規》旨同,皆安穩守業傳家的思維。)
5、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
6、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7、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8、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從嬰孩起,對孩子就應嚴肅,與當下愛的教育不同。)
9、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教孩子外語、才藝,為將來就職考慮,古今所同。而顏氏不以為然。)
10、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後裾,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游則共方,雖有悖亂之人,不能不相愛也。及其壯也,各妻各妻,各子其子,雖有篤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則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節量親厚之恩,猶方底而圓蓋,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關於兄弟關係,此段說絕了。)
11、妻子之為風雨,甚哉!(言其對兄弟情的影響。)
12、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歡愛而失敬子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將數萬之師得其死力而失恩於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親也!(這是個問題,兄弟情常不如友朋情)
13、娣姒者,多爭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歸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佇日月而相望也。(姐妹嫁兄弟,反而失其親。)
14、人之事兄,不可同於事父,何怨愛弟不及愛子乎?(平實真切)
15、後假繼慘虐孤遺,離間骨肉,傷心斷腸者何可勝數。(把後媽的壞形象給定格了)
16、(曹參、王駿以尹吉甫之鑑而不給孩子找後媽。後媽的問題,還在於父親去世後,前室與後室兒女之間的爭奪之醜惡。)
17、後夫多寵前夫之孤,後妻必虐前妻之子。(有韓非子的冷峻)
18、風化者,自下而行於下者也,自先而施於後者也。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父慈與嚴要有平衡。夫為妻綱與夫義妻順相平衡。三綱皆為雙向約束。)
19、治家之寬猛,亦猶國焉。(也是強調,要有嚴與有慈。)
20、儉者,省約為禮之謂也;吝者,窮急不恤之謂也。......儉而不奢,可矣。(節儉與吝嗇的區別。)
21、(家訓皆中庸氣質)
22、婦主中饋,惟事酒食衣服之禮。國不可使預政,家不可使幹蠱。如有聰明才智,識達古今,正當輔佐君子,助其不足。必無牝雞晨鳴,以致禍也。(李敖家祖訓:凡我子孫,當法劉伶,女人之話,切不可聽。《五種遺規》里有一篇也說這個。還有俗話:老娘們當家瞎胡鬧。頭髮長,見識短。有性別生理心理上的特點,也是時代使然,古今不能一概而論?)
23、(裴子野周濟饑寒親故,一起喝粥。而守敗奴多養敗家子,多藏必厚亡。)
24、河北人事,多由內政,綺羅金翠,不可廢闕,羸馬悴奴,僅充而已,倡和之禮,或爾汝之。(北朝禮教稍弛,男女平等,故有隋文帝之懼內,唐朝之開放。)
25、太公曰:養女太多,一費也。陳蕃曰:盜不過五女之門。女之為累,亦以深矣。
26、吾有疏親,家饒妓媵,誕育將及,便遣閽豎守之,體有不安,窺窗倚戶,若生女者,輒持將去,母隨號泣,使人不忍聞也。(殺女嬰之陋俗。顏氏家訓對考據南北朝之風俗人情有幫助。)
27、婦人之性,率寵子婿而虐兒婦。......諺曰:落索阿姑餐。(婆虐媳,代代傳。今反矣。)
28、婚姻素對,靖侯成規。近世嫁娶,遂有賣女納財,買婦輸絹,比量父祖,計較錙銖,責多還少,市井無異。(素對,不攀附勢家豪門)
29、(避諱父祖之名,迂腐不近人情之事多矣。有人「聞諱必哭,為世所譏」,臧逢世,篤學修行,不墜門風,牧江州,其父名嚴,凡書信、匯報中有稱「嚴寒」者,必對之流涕,就不回復了,多廢公事,最終被罷官。同言字也避諱。有人父親名審,沈氏朋友給他寫信,落款只署名不署姓。此奇葩傳統,強調的一個孝字,可以理解,沿至今)
30、(稱謂隨時代而變,風俗演變之一斑)
31、(喪俗多為道教所染,不近情。)
32、江南風俗,兒生一期,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刀尺針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抓周習俗由來久矣)
33、四海之人,結為兄弟,亦何容易(結拜不可隨意。)
34、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絲,是之謂矣,君子必慎交遊焉。(著名)
35、世人多蔽,貴耳賤目,重遙輕近。少長周旋,如有賢哲,每相狎侮,不加禮敬;他鄉異縣,微借風聲,延頸企踵,甚於饑渴。校其長短,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魯人謂孔子為東家丘。(孔子被稱東家丘,人不知而不慍由此。後世之大賢,當時人常以為庸常。若為容易得,便作等閒看。丁覘善草書隸書,後世不得見。羊侃楊遵彥,當時名臣。)
36、士大夫之弟,數數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禮、傳,少者不失詩、論。
37、人生在世,會當有業。
38、梁朝全盛之時,遺遊子弟,多無學術,至於諺曰: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秘書。無不熏衣剝面,傅粉施朱,駕長檐車,跟高齒屐,坐棋子褥,憑斑絲隱囊,列器玩於左右,從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經求第,則顧人答策,三九公宴,則假手賦詩,當爾之時,亦快士也。(梁朝整個上層社會門第腐敗了。)
39、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
40、夫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
41、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以俗諺明道理,深入淺出。)
42、技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妙論,讀書上學,是最容易的生存之道。)
43、夫讀書之人,自羲家以來,宇宙之下,凡識幾人,凡見幾事,生民之成敗好惡,固不足論,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隱也。(欲見多識廣,無過讀書也。)
44、必有天才,拔群出類。
45、爰及農商工賈,廝役奴隸,釣魚屠肉,飯牛牧羊,皆有先達,可為師表,博學求之,無不利於事也。(聖人無常師。)
46、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這個闡發挺好的)
47、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讀書之妙解,一得閱讀之美好體驗,如賞春花;再經切己體察虛心涵泳,以益修身立世,如享秋實。)
48、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以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49、失於盛年,尤當晚學,不可自棄。(孔子五十學易,曹操才而彌篤,曾子十七乃學,荀子五十始來遊學,公孫弘四十餘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等等。晚學不晚。)
50、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於暝目而無見者也。(名言)
51、漢時賢俊,皆以一經弘聖人之道,上明天時,下該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
52、鄴下諺云: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書呆子)
53、孔子曰:學也,祿在其中矣。
54、夫老、莊之書,蓋全真養性,不肯以物累己也。故藏名柱史,終蹈流沙;匿跡漆園,卒辭楚相,此任縱之徒耳。何晏、王弼,祖述玄宗,遞相夸尚,景附草靡,皆以農、黃之化,在乎己身,周、孔之業,棄之度外。而平叔以黨曹爽見誅,觸死權之綱也;輔嗣以多笑人被疾,陷好勝之阱也;山巨源以蓄積取譏,背多藏厚亡之文也;夏侯玄以才望被戮,無支離臃腫之鑑也;荀奉倩喪妻,神傷而卒,非鼓缶之情也;王夷甫悼子,悲不自勝,異東門之達也;嵇叔夜排俗取禍,豈和光同塵之流也;郭子玄以傾動專勢,寧後身外己之風也;阮嗣宗沈酒荒迷,乖畏途相誡之譬也;謝幼輿贓賄黜削,違棄其餘魚之旨也:彼諸人者,並其領袖,玄宗所歸。其餘桎梏塵滓之中,顛仆名利之下者,豈可備言乎!直取其清談雅論,剖玄析微,賓主往復,娛心悅耳,非濟世成俗之要也。洎於梁世,茲風復闡,《莊》、《老》、《周易》,總謂《三玄》。武皇、簡文,躬自講論。周弘正奉贊大猷,化行都邑,學徒千餘,實為盛美。元帝在江、荊間,復所愛習,召置學生,親為教授,廢寢忘食,以夜繼朝,至乃倦劇愁憤,輒以講自釋。吾時頗預末筵,親承音旨,性既頑魯,亦所不好雲。(對魏晉南北朝道家之批判。其代表人物都不能真正踐行老莊之全真養性,不以物累己之思想,不能和光同塵,最終或死或窮。)
55、古人勤學,有握錐、投斧,照雪、聚螢,鋤則帶經,牧則編簡,亦為勤篤.......(投斧故事最好。此篇講勤學故事最全。臧逢世抄漢書)
56、子當以養為心,父當以學為教。(孝親根本還是要養老送終,家訓根本還是要教子讀書上進。)
57、自昔天子而有才華者,唯漢武、魏太祖、文帝、明帝、宋孝武帝,皆負世議,非懿德之君也。
58、文章之體標舉興會,發引性靈,使人矜伐,故忽於持操,果於進取。今世文士,此患彌切,一事愜當,一句清巧,神厲九霄,志凌千載,自吟自賞,不覺更有傍人。(文人輕狂無操,常以敗身。阮籍、嵇康、傅玄、孫楚、陸機、潘岳、顏延年、謝靈運等等皆蹈此弊。)
59、自古執筆為文者,何可勝言。然至於宏麗精華,不過數十篇耳。(經典是極少的。為文不易。)
60、(文章古質今妍。)
61、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竊名。
62、左琴右書。
63、能守一職,便無愧耳。
64、世中文學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諸掌,及有試用,多無所堪。
65、晉朝南渡,優借士族,故江南冠帶有才幹者,擢為令仆以下,尚書郞、中書舍人以上,典掌機要。其餘文義之士,多迂誕浮華,不涉世務,纖微過失,又惜行捶楚,所以處於清高,蓋護其短也。至於台閣令史,主書監帥,諸王簽省,並曉習吏用,濟辦時須,縱有小人之態,皆可鞭杖肅督,故多見委使,蓋用其長也。人每不自量,舉世怨梁武帝父子愛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見其睫耳。(當時典簽太監之類的人物執大權由此,士大夫階層腐敗無能,都女人化了,不能騎馬,建康令王復以馬為虎。)
66、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
67、多為少善,不如執一。
68、(錢財要有夠。)
69、誡兵。(不當兵入武行)
70、《抱朴子》牢齒之法,早朝叩齒三百下為良。(可借鑑)
71、養生先須慮禍,全身保性,有此生然後養之。(養生先須保身也)
72、嵇康著養生之論,而以傲物受刑;石崇冀服餌之徵,而以貪溺取禍。
73、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行誠孝而見賊,履仁義而得罪,喪身以全家,泯軀而濟國,君子不咎也。
74、(歸心篇是後人假託?顏之推是佛教信徒?不甚合情。家訓中以因果報應勸善。)
75、(當時,北方平民階層的文化水平高於南方。)
76、尺牘書疏,千裡面目。
77、河北文人,率曉兵射。
78、微解藥性,小小和合,居家得以救急,亦為勝事。
79、梁初,衣冠子孫,不知琴者,號有所闕。(音樂之國?樂而有詩之盛?)
80、今世曲解,雖變於古,猶足以暢神情也。唯不可令有稱譽,見役勛貴,處之下坐,以取殘杯冷炙之辱。戴安道猶遭之,況爾曹乎!(流品問題,及善不近名。)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kao5v.html


讀顏氏家訓有感(一)
  陳玉榮
  《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例宏大的家訓。是一部頗有影響的古典名著,始作於北齊,成書為隋朝,主要是敘述立身的治家之法,以訓子孫,教育子孫後代以儒家傳統思想為立身治家之道。因為這本書堪稱"古今家訓,以此為祖"之譽,故細細品之,並望與友共勉!顏之推之前,雖然三國魏嵇康、西晉杜預,各有《家誡》,東晉陶淵明有《責子》,都屬家訓一類,但其卷帙都很小,影響也不大。《顏氏家訓》一經問世,即產生了重大影響。歷代學者給予高度評價。王三聘稱頌"古今家訓,以此為祖",王鉞評價更高,認為"篇篇藥石,言言龜鑒。凡為人子弟者,可家置一冊,奉為明訓。"
  《顏氏家訓》的教育思想,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最重要之處在於對顏氏後裔產生直接影響和對中國古代士大夫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拜讀全篇文志后,結合現實生活,頗有些許感受,所以就"治家"、"教子"、"勉學"、"養生"四篇精華之作一一展開與大家分享!
  《治家篇》;教育感化這件事,是從上向下推行的,是從先向後實行影響的。所以說,父不慈子就不孝,兄不友愛弟就不恭敬,夫不仁義婦就不溫順了。至於父雖慈而子要叛逆,兄雖友愛而弟要傲慢,夫雖仁義而婦要欺辱,那就是天生的兇惡之人,要用懲罰來使他們畏懼,而不是用訓誨誘導就能改變的了。家裡沒有人發怒、不用鞭打,那童僕的過錯就會馬上出現;刑罰用的不確當,那老百姓就手足無措。治家的寬仁和嚴格,就好比治國一樣。
  《 教子篇》:現實生活中,那種對孩子不講教育而只有慈愛的家長常常不以為然。要吃什麼,要幹什麼,任意放縱孩子,不加管制,該訓誡時反而誇獎,該訓斥責罵時反而歡笑,到孩子懂事時,就認為這些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到驕傲怠慢已經成為習慣時,才開始去加以制止,那就縱使鞭打的再狠毒也樹立不起你的威嚴,憤怒的再厲害,也只會增加怨恨,直到長大成人,最終成為品德敗壞的人。孔子說的好:從小養成的就像天性,習慣了的也就養成為自然。這話是很有道理的。熟諺說:教媳婦要在初來時,教兒女要在嬰孩時。這話確實很有道理的。
  《勉學篇》:人在幼小的時候,精神是專一的;長大以後,思想就會分散;這就要求我們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機會。記得很小的時候背誦過的一些詩句現在還朗朗上口,但年齡大了之後,特別是現在就差多了。人確實是隨着年齡的增長精力會逐漸減退,但是當把學習當成一種習慣后就不那麼困難了。
  總之,早學比晚學好,晚學比不學要好得多,不是嗎?多數人到了30多歲就自以為太晚而不去學習,真的是很遺憾的一件事情。幼年學習像太陽升起的光芒;老年學習,像夜裡走路拿着蠟燭,總比閉着眼睛什麼也看不到要好。
  讀顏氏家訓有感(二)
  作者:江岸區二七幼兒園 汪詩齊
  讀書並非學生的專利,現在是終生學習的時代,坦白地講,我確實應該在學習上更自覺更努力。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深知,不停的學習不僅可以給教育教學以源頭活水,而且更能豐富自己的人生,以此引導自己和他人追求有意義的人生。最近靜下心來讀了讀《顏氏家訓》這本書,受益匪淺。
  《顏氏家訓》——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體大思精的家教專註典籍,被譽為"論述教子、治家、勉學、處事、之法則,傳承家教誠孝、倫理風操之經典".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從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所具有的特殊性,有針對性、有重點地學習了這本書里有關家庭教育和早期教育的內容。當今社會家庭教育成了社會大問題,如何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對家長、老師和社會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而《顏氏家訓》這本書給了我很好的啟發。
  重視家庭教育
  顏之推在《序致》就中就闡述了家庭教育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 同命而行,行其所服。"意思是孩子心目中有家長的地位和威信是他們接受家長管教和建議的心理基礎,而一旦家長的權威動搖或者受到"創傷",親子之間的合作關係就變得不順暢,很多時間和很多事情都首先"內耗"在親子之間誰說話算數的權利較量上,親子合作因而變得效率低下,雙方還常常鬧得不愉快。這就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總有家長和我們講,我的孩子在我面前蠻乖的,一到了爺爺奶奶那就撒潑耍賴,爺爺奶奶沒辦法就只能依着他;或者老師您幫我說說我的孩子怎麼怎麼吧,我說的話他都不聽,就聽老師的。這都是父母或爺爺奶奶在家的日常生活中沒有在孩子心中樹立起威信,妥協慣了、寵溺慣了,自然而然的孩子就會覺得我提任何恰當或者不恰當的要求都是有可能被接受的,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讓孩子養成了任性刁蠻不講道理的壞習慣。因此,好的家庭教育是奠定幼兒良好性格品質的基礎。
  重視早期教育
  "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顏之推以自己學習為例,提出對兒童宜及早施教,以免錯過時機,事倍功半。在《勉學》這一章中也提到"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同樣告訴我們,人在小的時候,精神專一,長大以後,心思容易分散,因此要重視早期教育,不能錯過良機。但是此處所說的早期教育並不是說讓幼兒在三五歲時便要會背多少唐詩宋詞認識多少漢字學會多少種語言,而是從小培養幼兒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一是兒童心理純凈, 易受習染, 即古人所說的"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按今天的說法就是可塑性大,無論好的壞的都對他們影響巨大;二是幼年時精神專註,記憶力旺盛,不但當時學習效果好,且能終身不忘。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常常羨慕他人天才,其實,他們的成長無不在嬰幼兒時就打下了牢固的基礎。眾所周知的《童年》就是高爾基對自己這一時段的生活歷程刻骨銘心的概括,特別是他外祖母的慈愛、寬容和頑強在他幼小的心靈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是他受益一生的精神財富。所以說,恰當的早期教育是幫助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的的有效途徑,而作為幼兒教師,對孩子一生的學習及成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從孩子進學校起,讓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讓他們在自己良好的課堂氛圍中積極地投入學習中,為其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礎。
  嚴而有慈 不偏寵
  《顏氏家訓》中說::" 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教不接,狎則怠慢生焉"、"父母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父母對待兒女要愛子有方,既不可簡慢,也不可溺愛。簡慢只會造成親子關係淡薄,溺愛只會養育出溫室的花朵。
  父母既要保持威嚴的一面,在孩子的心中樹立威信,也要讓孩子感受愛,學會愛。另外,顏之推提到的"不偏寵"即對所有子女都應一視同仁, 不宜偏愛哪一個的觀點對於現如今大部分獨生子女的家庭來說可能作用不大,但對於幼兒教育者來說卻尤其值得珍視。做老師的深有體會是每個班總有那麼幾個調皮搗蛋的,也總有那些個特別聽話乖巧的,那麼我們是不是就可以不管那幾個調皮的,讓他們去,甚至是時時刻刻批評他們呢?當然不行,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單獨的特別的個體,有自己的特性,有自己的優點,作為老師,必須一視同仁,發掘每一個孩子身上的優點,幫助其改正缺點,做到不偏寵,不放棄。
  社會的進步,人才的倍出,工作的難覓,教學方式大轉變等等,無一步向我們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惟有不斷學習、進取,才有足夠的底蘊應對各種情況;只有不斷探索新的、積極的、受幼兒喜愛的教學方法,讓幼兒勤學、善學、樂學,為其一生奠定堅實的基礎,做一個位幼兒啟明、導航之人,才能在教學和教育中體會成長的樂趣,體會生命之舟遠航的生生不息。
  讀顏氏家訓有感(三)
  竹軒經典誦讀校本課程
  作者:初二(3)班 陳富譽
  讀書可以使我們陶冶情操、增長知識。書香四溢、書富五車,讀書可以讓我們的內心變得豐富,精神上擁有巨大而寶貴的財富。寒假期間,我參與了學校組織的校本課程自主學習活動,閱讀了《顏氏家訓》這本書。
  《顏氏家訓》這本書是中國南北朝時期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尤其注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並對儒學、文學、佛學、歷史、文字、民俗、社會、倫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文章內容切實,語言流暢,具有一種獨特的樸實風格。
  《顏氏家訓》可以幫助我們學習文言文,在語文的課堂上,我們對文言文的中一些字詞的理解一般都是死記硬背,沒有靈活的運用學到的知識,我覺得在誦讀文言文的過程中能增強語感,讓我們在今後對一些文言文當中出現的相對於現代難以理解的詞彙有一些了解,並且對以後我們朗誦較難的文言文很有幫助,不會太斷斷續續的。並且多看看文言文底下的註釋,看多了也就記住了,有的字意思有很多種,需要自己去體會並理解,在閱讀《顏氏家訓》中我遇到了一些我學到過的字,但是這個字的意思是新的意思,讓我了解到了更深層次的含義,增強了我的文言文基礎。
  此外,這本書也蘊含很多道理。我從中可以得到這樣一些啟示:要成為一個高尚的人,必須經過充分的禮儀訓練,"規行矩步,安辭定色",以養成必備的風度氣質我們現代的家庭教育,父母只希望孩子聰明,成績優異。只要孩子聰明,家長就能滿足。因此大多在培養孩子的智力水平上下功夫,很少有家長會願意花時間改掉孩子的壞習慣,注重習慣的培養。因此也有人說,現在的孩子是越來越"沒家教"了。在平常學習生活中,有的同學的桌子非常亂,抽屜裡面全堆滿了亂七八糟的書,用過的書不用的書都堆在一起,擦完鼻涕的紙也隨意放在抽屜,到了放學的時候才開始整理,結果上課的時候找書找不到,放學還耽誤其他同學放學時間。這樣的習慣是很不好的,所以家長在關心孩子的學習成果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這樣才能全身心地進行優良發展。
  《顏氏家訓》中其實主要用舉例子的手法來說明道理,在閱讀這些正面反面的例子中讓我更深刻的體會到了書中內容的重要性,不僅僅是一味地灌輸這些道理,而且讓我們從例子中反省、汲取知識。更好地認識自我,改變自我,完善自我。
  讀完這本書我受益匪淺,在這段自主學習期間,我收穫了很多。相信在以後,我會通過閱讀更多的課外書籍來大大提升自己的品行修養。
------------------------------------------------
讀《顏氏家訓》感(一)
作者:雨祥
古先賢在二十歲上下已經日日自省「夜覺曉非,今悔昨失」,很少犯大過失了,而追憶過往還會「銘肌鏤骨,自覺可憐」。(fotolia)
更新: 2019-03-14 6:15 PM       標籤: 家庭教育, 家教, 顔氏家訓, 顔之推
近日看微信一張照片,京城的一場大雪後,朱紅的宮牆與白雪相間,映襯著紫禁城繁複華麗的椽樑画飾,似乎那古老與華貴一下子穿越了萬里千年走到了我的眼前、心裡。我突然意識到那幾千年的的歷史與文化早已以我知和不知的方式融到了我的骨血裡。走到今天,此刻,我的骨血來自於幾千年來我無數的祖輩父輩們的喜樂悲苦,無論是戰爭的烽火連天還是江南籬下的悠菊,更來自於那些所謂中國元素意象背後,先賢們不渝的追述與表達。
古人云,文以載道,形而上者謂之道,行而下者謂之器。作為一個現代的中國人,除了還有著不知經歷了多少次華夏各族的混血後,輪廓不清、面目模糊的亞裔形象,我們對古聖賢們孜孜以求和祖輩們諄諄教誨的文字所載之道知曉多少呢?對那些精美絕倫的古器物,意境幽遠的古字畫背後的內涵領悟幾分呢?當我突然明白那莫名的感動正是來自於早已融入我骨血的中華文明時,我知道我需要找到一把鑰匙來開啟這中華文明的寶藏,來汲取來自於古聖賢和先輩們傳承的宇宙生命之道。
古人重視教育,往往把畢生所修所學注入到家訓中,以育化、澤被後代。家訓又是長輩要求晚輩從小就要接受的教育。如今的我不正如孩童般,除了有著生理上的中華基因遺傳外,對傳統中華文化懵然無知嗎?古人的家訓恰好是對我最好的啓蒙方式,這樣,我拿起了這本《顔氏家訓》。
元刻本《顏氏家訓》(公有領域)
《顔氏家訓》是北齊顏之推作的一部家訓。顔之推(531年-591年),字介。顏氏原籍瑯琊臨沂,歷任梁散騎侍郎、北齊黃門侍郎,後侍於隨,是當時最博通的學者,經歷南北兩朝。《顔氏家訓》是他對自己一生有關立身、處世、爲學經驗的總結,以此告誡子孫。《三字經訊訓解》作者王三聘稱其「古今家訓,以此爲祖」。顏氏後代成就斐然,在操守與才學方面都有驚世表現:唐朝顔思古注解《漢書》,顔真卿書法大家,顔杲卿凜然大節,震燿千古,以身殉國。宋元兩朝顏氏族人仍然入仕不斷,尤其令以後明清兩代羨慕不已。
《顔氏家訓》共二十篇,開篇《序致篇》中寫道「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已經很完備了,無需贅述,之所以再寫此書是要「整齊門內,提撕子孫」。因為親近的人的話才會相信,佩服的人的話才會聽從,「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這就道出了教育的根本,孩子會信從父母是因為至親,服從父母則是孩子欽佩父母。父母是孩子最親近、最有影響力的人,所以為父母者首先要謹言慎行,以身作則,孩子才能信服。作者自言「頗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輕言,不修邊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礪。習若自然,卒難洗蕩。二十以後,大過稀焉;每常心共口敵,性與情競,夜覺曉非,今悔昨失,自憐無數,以至於斯」。意思自己年少妄為,十八九歲才稍加磨礪,但習慣成自然,一時很難改掉,二十歲以後才漸少犯大錯,但還常心服口不服,善性與情感相矛盾。晚上覺察早上的錯誤,今天後悔昨天的過失。沒有好的教育,竟至於此,自覺可憐。「追平昔之指,銘肌鏤骨,非徒書之誡,經目過耳也。故留此二十篇」。追想過去的經驗教訓,刻骨銘心,不是只停留在古人的教誡,過過眼耳而已。
讀到這裡,不禁感慨古先賢在二十歲上下已經日日自省「夜覺曉非,今悔昨失」,很少犯大過失了,而追憶過往還會「銘肌鏤骨,自覺可憐」。
而我們如今的中國人呢?老人假摔,訛詐錢財的事件屢屢上演,以至於網友感嘆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生於當今中國的我們從小到老恐怕從未慎言檢跡。古代教育思想,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今天下不平,家難養,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當今世人離誠意、正心、修身的古訓,逆道而行。祖先早已留給我們中華子孫聖賢之道,這才是真正身為中國人的可貴之處。「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學習世間古聖賢之道,身為中國人,心更為中國人吧!
----------------------------------------
讀《顏氏家訓》感(二)
作者:祥雨
吳氏聽了丈夫的教誨,孝心更堅。後來,婆媳之間關係非常和洽。大家都稱讚他家為孝慈雙美。圖為宋高宗書馬和之繪圖《孝經‧庶人章》。(公有領域)
    標籤: tags: 家庭教育, 家教, 顔氏家訓, 顔之推
(續前文)
讀《教子篇》,對照中國當今社會的種種現象,深感先人們早已對我們會出現的問題給出預警,並且教給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道理了。
文中道「上智不教而成,下智雖教而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絕大多數普通人要教育,那麼如果不經過教育,是不會懂得道理的。
「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匱。生子咳提,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
在1500多年以前的時代,古聖王就有胎教的方法,而且在家訓中就傳給後代了。那就是懷孕三個月之後的媽媽要專門住在一個清靜的寓所裡,沒有雜亂的信息打擾,「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 放到現在來看,就是不要再去看那些充斥恐怖、暴力、色情等所有負面的影視、娛樂節目,所聽、所看、所嚐都應該以禮來節制。禮,古人解釋為凡事之所依,用來祈福的事物。
那麼這些古聖人所傳的做人的事理、依據,必然會給人帶來福報,把它們刻寫在玉石上,放在金匣子裡,我想也是寓意母親如同金匣子一般珍貴,希望孩子如同刻有聖賢之禮的玉石那樣做個飽讀詩書、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吧。等到孩子出生後,老師等照顧他的人就要講解孝、仁、禮、義,來引導他們學習了。
「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我們平常百姓縱然難以做到(如同皇家那樣的教育),到了孩子能夠識人臉色、辨別喜怒的時候,就應該加以教誨,甚麼可做、甚麼不可做。這樣再長大幾歲,就不用鞭笞打罰了。
「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訶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複制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於成長,終為敗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但重於訶怒。傷其顏色,不忍楚撻慘其肌膚耳。當以疾病為諭,安得不用湯藥針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訓者,可願苛虐於骨肉乎?誠不得已也。」
這一段話讀來,不得不感佩作者。一旦父母從小寵溺壞了孩子,長大後又想靠責罰來糾正孩子的錯誤,反而令孩子心生怨恨,最後終於品質敗壞,作者把這個過程寫得如此生動準確:「我見到世上那種對孩子不講教育而只有慈愛的,常常不以為然。要吃甚麼,要幹甚麼,任意放縱孩子,不加管制,該訓誡時反而誇獎,該訓斥責罵時反而歡笑,到孩子懂事時,就認為這些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到驕傲怠慢已經成為習慣時,才開始去加以制止,縱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樹立不起威嚴,憤怒得再厲害也只會增加怨恨,直到長大成人,最終成為品德敗壞的人。」
看來這也是千百年來的父母們的通病。文中說,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也並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惡的境地,只是不願意使他因受責罵訓斥而神色沮喪,不忍心使他因挨打而肌膚痛苦。這該用生病來作比喻,難道能不用湯藥、針艾來救治就能好嗎?還該想一想那些經常認真督促訓誡子女的人,難道願意對親骨肉刻薄凌虐嗎?實在是不得已啊!所以作者提出為人父母者,要有威嚴和慈愛,子女才能有畏懼謹慎心,孝敬父母。孔子說,在少年時就養成的好習慣就像天性一樣自然而然了。又像俗話所說的,教媳婦做事要在她剛嫁過來的時候,教育孩子要從嬰孩的時候就開始。我們的祖先早就提出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了!
「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 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
父子之間要嚴肅,不可以過於親暱而不莊重;骨肉之間要有愛,但不可以禮節有簡慢。簡慢了就慈孝都做不好,太過親暱了怠慢就會產生。人們愛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對待,從古到今,這種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實聰明俊秀的固然引人喜愛,頑皮愚笨的也應該加以憐憫。那種有偏愛的家長,雖然是想對他好,卻反而會給他招禍殃。
對照現在中國的情況,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從老輩到父母都把孩子視若珍寶,比作者描述的寵溺孩子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出現了許多依賴父母的啃老族,甚至叛逆父母、社會,最後出現弒殺父母、老師、同學的極端事例。這真的是要我們每個做父母的中國人和將要做父母的中國人好好學習的傳統的但是又非常具有遠見卓識的教育之道。
《教子篇》最後還講了一個作者身邊發生的事情,恰好批判了我們現在很流行的教育理念:北齊有個士大夫,曾對我說:「我有個兒子,已有十七歲,很會寫奏札,教他講鮮卑語、彈奏琵琶,差不多都學會了,憑這些來服侍三公九卿,一定會被寵愛的,這也是緊要的事情。」我當時低頭沒有回答。奇怪啊,這個人用這樣的方式來教育兒子!如果用這種辦法當梯子,做到卿相,我也不願讓你們去幹的。
看現在的孩子,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會讓孩子學外語、學鋼琴或者其它樂器、繪畫等技藝,希望以後能夠作為一種特長,幫他在社會上立足,而且就像故事中的父親那樣很自豪地對別人宣講。然而作為一位把自己的子孫培養成名士幾代為官的顏推之恰恰在自己的家訓中反對這種教育方法。其實就是為了名利而捨本逐末地去強調教孩子技藝,很多家長只重視反映課本知識的成績,也就是謀取名利的技能,而對於從小就要教導的孝仁禮義的為人之道,以及生活中體現這些道理的好習慣卻忽視甚至完全忘卻。
幾代的中國人都已經嚴重缺失了寶貴的中華傳統教育,現在的中國社會才會變成一個迷失於物慾、為逐名利而不顧道義的社會群體,為官的貪贓枉法,為工經商的製造販賣偽劣商品不惜傷人害命,為師的只為追求分數而灌輸技藝,卻不授為人之道,為醫的也以賣貴藥為先,救人為次⋯⋯真是到了一個岌岌可危的境地!《教子篇》不光是教導顏氏子孫的篇章,更是教導和歸正當今所有中華子孫的篇章,學習它不僅僅是為了傳承後代,更重要的是在救我們自己!
--------------------------------
忠烈君子 雄視書壇──楷書四大家之顏真卿
路聖石 整理
唐顏真卿書西嶽太華山碑銘局部。(公有領域)
更新: 2019-03-16 10:40 PM    標籤: tags: 顏真卿, 書法名家, 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始於東漢。宋《宣和書譜》稱:「在漢建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隷字作楷法。」清代書法家翁方綱在《兩漢金石記》亦云:「改兮隸為楷書,則變其波晝,而加點啄挑趯(註1),仍存古隸之橫直。」
所以,楷書被普遍認為是由古隸演變而成。楷書以其形體方正,筆畫平直簡爽,可作楷模,故名楷書。
楷書四大家,是對中國書法史上以楷書著稱的四位書法家的合稱,也稱「四大楷書」、「楷書四體」,分別是指:唐朝歐陽詢(歐體)、唐朝顏真卿(顏體)、唐朝柳公權(柳體)、元朝趙孟頫(趙體)。
清宮殿藏本顏真卿畫像。(公有領域)
出入四朝 堅貞一志
顏真卿(西元709─784年),字清臣,唐京兆萬年人,祖籍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開元間中進士。他出身名門,是著名學者顏師古的五世孫。顏真卿為人秉性篤實鯁直、有正義感,從不曲意媚上,向以義烈聞名於官場。
安史之亂時,顏真卿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唐德宗時,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顏真卿奉命招撫。他以社稷為重,親赴敵營,曉以大義,李希烈數次迫之,顏真卿持節不屈,終為李希烈縊殺,終年七十七歲。唐德宗詔文曰:「器質天資,公忠傑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出自《舊唐書》)
繼二王後成就最高的書家
在書法史上,顏真卿是繼二王之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顏真卿的書法淵自家學,他年少時家貧缺紙筆,就用筆蘸黃土水在牆上練字。
顏真卿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的書風,化瘦硬為豐腴雄渾,並以自身的人品、學養和對書藝的進取,成就了自晉以來書法史上的第二高峰。
顏真卿的正楷端莊雄偉,骨力遒勁,氣勢恢宏,英風凜烈,人稱「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他的「顏體」奠定了他在楷書千百年來不朽的地位。
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曾說:「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於世者也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北宋書學理論家朱長文讚其書:「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鉤如屈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昂有志,自羲、獻以來,未有如公者也。」
《麻姑仙壇記》史評「天下第一楷書」
《顏勤禮碑》 局部,唐 顏真卿撰文書丹。(公有領域)
顏真卿一生書寫碑石極多,流傳至今的有:筋力豐厚的《顏氏家廟碑》;結構端莊縝密,秀媚多姿的《多寶塔碑》;風格清遠、雄渾的《東方朔畫贊碑》;渾厚莊嚴,結構精悍,饒有韻味的《麻姑仙壇記》;方正平穩,不露筋骨的《大唐中興頌》;拙重中見挺拔雄肆之氣概的《顏勤禮碑》等等。
唐搨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麻姑仙壇記》,顏真卿撰文書丹。碑文莊嚴雄秀,是顏體代表作之一。本圖為局部放大。(公有領域)
《麻姑仙壇記》為顏真卿撰文書丹,碑文莊嚴雄秀,歷代為人所重,是顏體代表作之一,為顏真卿六十多歲時的作品。此時顏真卿楷書風格已臻完善,歐陽修在《集古錄》中說:「此記遒峻緊結,尤為精悍……筆畫巨細皆有法。」
《顏氏家廟碑》上卷局部,顏真卿撰文書丹。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顏氏家廟碑》亦為顏真卿撰文書丹,是顏真卿晚年的得意作品,明代文學家王世貞讚之為「風華骨格,莊密挺秀。真書家至寶。」(出自《弇州續稿卷》)。
《祭侄稿》,顏真卿撰文並書。(公有領域)
顏真卿的傳世墨跡有《祭侄文稿》、《劉中使帖》、《自書告身帖》等。其《祭侄文稿》是顏真卿得知常山郡太守、堂兄顏杲卿與子顏季明在安史之亂中罹難,難掩心中激憤而作,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
千百年來,唯顏魯公能比肩書聖王羲之,雄視闊步於書壇。唐代書壇固然以顏真卿為冠冕,而宋代也以顏書為大纛。顏真卿的楷書反映出一種盛世風貌,氣宇軒昂,完善唐楷大法,獨領千古風騷,對後世書法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唐以後的很多名家,都從顏真卿變法成功中汲取經驗。唐以後一些名家在學習「二王」的基礎之上,再學習顏真卿,而樹立了自己的風格。@*#
--------------------------
讀《顏氏家訓》開篇的教子啟示
2017-12-03 由 王德軍的家國情懷 發表于歷史
談到中國的傳統家教,就不能不提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它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作為傳統社會的典範教材,《顏氏家訓》直接開後世「家訓」的先河,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理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顏之推並無赫赫之功,也未列顯官之位,卻因一部《顏氏家訓》而享千秋盛名,由此可見其家訓的影響深遠。掩卷讀來,開篇即給人以醍醐灌頂之感:
「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復,遞相模效,猶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復為此者,非敢軌物范世也,業以整齊門內,提撕子孫。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謔,則師友之誡,不如傅婢之指揮;止凡人之斗鬩,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吾望此書為汝曹之所信,猶賢於傅婢寡妻耳。
顏之推開篇就說,古代聖賢教人的道理已經很詳盡了。我之所以再嘮叨幾句,是因為同樣的一句話,如果是他的親近的人講的,他就比較容易相信。同樣的一個命令,如果是他信服的人安排的他就會執行。要想禁止小孩子的過於淘氣,那麼師友的勸誡抵不過婢女的命令;要想制止兄弟之間的爭鬥,堯、舜的言傳身教比不上他們妻子的訓導與規勸。
這句話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有什麼啟示呢?我曾經在班上訓過一個孩子,結果那個孩子看到自己的媽媽在身邊,就死活不聽話,惹急了就哭咧咧地說,你又不是我爸爸,我為什麼要聽你的!你看,顏之推是如何精準地把握到了孩子的心理啊!我們過去的家庭總是爸爸唱黑臉,媽媽唱紅臉,有時候爸爸一沉臉,嗓門一大一點兒,那小孩就乖乖地,而當媽媽的說上一百句可能也不管用。
因此,我們的人格、習慣教育真的需要在家裡完成。
還有,關於信服的人說話比較管用我們現在更是有大量的實例來印證。經常有朋友跟我吐槽,孩子現在叛逆了,不聽話,不跟我們溝通怎麼辦!我也經常把顏之推的這個經驗告訴他們:找個他能信服的人交流會比較見效。這就像孩子們當下比較崇拜偶像,如果他的偶像說要怎麼做,那孩子就會狂熱地相信。這能夠激發他。《論語》講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當年李元霸有那麼多先生都教不了他,可是來了一個老師主動要教他。他一開始還不服,還想著要揍那個老師,結果那個先生連理也不理他,故意當著他的面施展輕功,跳牆出去玩兒,然後在他面前表演功夫,引得他入了迷,知道自己遇到世外的高人了,於是主動磕頭拜師,這才練成絕世武藝,成為隋唐十三傑的第一傑。
我原來有個朋友的孩子,上高中了還沒」上道「,他的爸媽特別著急。就特意找到他特別崇拜的一個在首都工作的表哥每次回來時都安排一起吃飯,然後跟他交流。能見到自己崇拜的人,那孩子別提多高興了!拉著人家的手走哪兒跟到哪兒,表哥就見機給他講高中的關鍵性,結果那孩子真聽進去了,主動請家長給他找老師補課,結果高考成績特別好,並且一發不可收拾,一直延續著刻苦學習的習慣。這就是信服所產生的力量。因此,雖然我們的好多古訓遠離我們已經很久了,但其中蘊含的道路很多卻是歷久彌新的,值得我們借鑑。畢竟是我們的古聖先賢在幾千年歷史長河裡積澱的智慧,它支撐我們中華民族走過了幾千年乃至上萬年的歷史,它也一定能夠繼續指導我們更好的向前生活、發展。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629ozmq.html


父不慈,則子不孝一—這句話出自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
父母們,你們能不能不要如此貪心?當你們身強力壯的時候,把小孩當狗一樣養著,想打就打,想罵就罵,讓他們看盡了家庭的醜陋,長成了一個自卑懦弱心懷恨意的人。當你們老了,又要求這樣的子女忘記過去的不愉快,與你們和解,重新變成陽光積極充滿愛、對你們噓寒問暖的孝順子女。不覺得太過分了嗎?


讀《顏氏家訓》感(一)
作者:雨祥
古先賢在二十歲上下已經日日自省「夜覺曉非,今悔昨失」,很少犯大過失了,而追憶過往還會「銘肌鏤骨,自覺可憐」。(fotolia)
更新: 2019-03-14 6:15 PM       標籤: 家庭教育, 家教, 顔氏家訓, 顔之推
近日看微信一張照片,京城的一場大雪後,朱紅的宮牆與白雪相間,映襯著紫禁城繁複華麗的椽樑画飾,似乎那古老與華貴一下子穿越了萬里千年走到了我的眼前、心裡。我突然意識到那幾千年的的歷史與文化早已以我知和不知的方式融到了我的骨血裡。走到今天,此刻,我的骨血來自於幾千年來我無數的祖輩父輩們的喜樂悲苦,無論是戰爭的烽火連天還是江南籬下的悠菊,更來自於那些所謂中國元素意象背後,先賢們不渝的追述與表達。
古人云,文以載道,形而上者謂之道,行而下者謂之器。作為一個現代的中國人,除了還有著不知經歷了多少次華夏各族的混血後,輪廓不清、面目模糊的亞裔形象,我們對古聖賢們孜孜以求和祖輩們諄諄教誨的文字所載之道知曉多少呢?對那些精美絕倫的古器物,意境幽遠的古字畫背後的內涵領悟幾分呢?當我突然明白那莫名的感動正是來自於早已融入我骨血的中華文明時,我知道我需要找到一把鑰匙來開啟這中華文明的寶藏,來汲取來自於古聖賢和先輩們傳承的宇宙生命之道。
古人重視教育,往往把畢生所修所學注入到家訓中,以育化、澤被後代。家訓又是長輩要求晚輩從小就要接受的教育。如今的我不正如孩童般,除了有著生理上的中華基因遺傳外,對傳統中華文化懵然無知嗎?古人的家訓恰好是對我最好的啓蒙方式,這樣,我拿起了這本《顔氏家訓》。
《顔氏家訓》是北齊顏之推作的一部家訓。顔之推(531年-591年),字介。顏氏原籍瑯琊臨沂,歷任梁散騎侍郎、北齊黃門侍郎,後侍於隨,是當時最博通的學者,經歷南北兩朝。《顔氏家訓》是他對自己一生有關立身、處世、爲學經驗的總結,以此告誡子孫。《三字經訊訓解》作者王三聘稱其「古今家訓,以此爲祖」。顏氏後代成就斐然,在操守與才學方面都有驚世表現:唐朝顔思古注解《漢書》,顔真卿書法大家,顔杲卿凜然大節,震燿千古,以身殉國。宋元兩朝顏氏族人仍然入仕不斷,尤其令以後明清兩代羨慕不已。
《顔氏家訓》共二十篇,開篇《序致篇》中寫道「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已經很完備了,無需贅述,之所以再寫此書是要「整齊門內,提撕子孫」。因為親近的人的話才會相信,佩服的人的話才會聽從,「夫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這就道出了教育的根本,孩子會信從父母是因為至親,服從父母則是孩子欽佩父母。父母是孩子最親近、最有影響力的人,所以為父母者首先要謹言慎行,以身作則,孩子才能信服。作者自言「頗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輕言,不修邊幅。年十八九,少知砥礪。習若自然,卒難洗蕩。二十以後,大過稀焉;每常心共口敵,性與情競,夜覺曉非,今悔昨失,自憐無數,以至於斯」。意思自己年少妄為,十八九歲才稍加磨礪,但習慣成自然,一時很難改掉,二十歲以後才漸少犯大錯,但還常心服口不服,善性與情感相矛盾。晚上覺察早上的錯誤,今天後悔昨天的過失。沒有好的教育,竟至於此,自覺可憐。「追平昔之指,銘肌鏤骨,非徒書之誡,經目過耳也。故留此二十篇」。追想過去的經驗教訓,刻骨銘心,不是只停留在古人的教誡,過過眼耳而已。
讀到這裡,不禁感慨古先賢在二十歲上下已經日日自省「夜覺曉非,今悔昨失」,很少犯大過失了,而追憶過往還會「銘肌鏤骨,自覺可憐」。
而我們如今的中國人呢?老人假摔,訛詐錢財的事件屢屢上演,以至於網友感嘆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生於當今中國的我們從小到老恐怕從未慎言檢跡。古代教育思想,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今天下不平,家難養,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當今世人離誠意、正心、修身的古訓,逆道而行。祖先早已留給我們中華子孫聖賢之道,這才是真正身為中國人的可貴之處。「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學習世間古聖賢之道,身為中國人,心更為中國人吧!@*#
------------------------------------------
讀《顏氏家訓》感(二)
作者:祥雨
吳氏聽了丈夫的教誨,孝心更堅。後來,婆媳之間關係非常和洽。大家都稱讚他家為孝慈雙美。圖為宋高宗書馬和之繪圖《孝經‧庶人章》。
更新: 2019-03-16 8:01 PM       標籤: 家庭教育, 家教, 顔氏家訓, 顔之推
(續前文)
讀《教子篇》,對照中國當今社會的種種現象,深感先人們早已對我們會出現的問題給出預警,並且教給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道理了。
文中道,「上智不教而成,下智雖教而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絕大多數普通人要教育,那麼如果不經過教育,是不會懂得道理的。
「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匱。生子咳提,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
在1500多年以前的時代,古聖王就有胎教的方法,而且在家訓中就傳給後代了。那就是懷孕三個月之後的媽媽要專門住在一個清靜的寓所裡,沒有雜亂的信息打擾,「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 放到現在來看,就是不要再去看那些充斥恐怖、暴力、色情等所有負面的影視、娛樂節目,所聽、所看、所嚐都應該以禮來節制。禮,古人解釋為凡事之所依,用來祈福的事物。
那麼這些古聖人所傳的做人的事理、依據,必然會給人帶來福報,把它們刻寫在玉石上,放在金匣子裡,我想也是寓意母親如同金匣子一般珍貴,希望孩子如同刻有聖賢之禮的玉石那樣做個飽讀詩書、溫潤如玉的謙謙君子吧。等到孩子出生後,老師等照顧他的人就要講解孝、仁、禮、義,來引導他們學習了。
「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我們平常百姓縱然難以做到(如同皇家那樣的教育),到了孩子能夠識人臉色、辨別喜怒的時候,就應該加以教誨,甚麼可做、甚麼不可做。這樣再長大幾歲,就不用鞭笞打罰了。
「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訶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複制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於成長,終為敗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但重於訶怒。傷其顏色,不忍楚撻慘其肌膚耳。當以疾病為諭,安得不用湯藥針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訓者,可願苛虐於骨肉乎?誠不得已也。」
這一段話讀來,不得不感佩作者。一旦父母從小寵溺壞了孩子,長大後又想靠責罰來糾正孩子的錯誤,反而令孩子心生怨恨,最後終於品質敗壞,作者把這個過程寫得如此生動準確:「我見到世上那種對孩子不講教育而只有慈愛的,常常不以為然。要吃甚麼,要幹甚麼,任意放縱孩子,不加管制,該訓誡時反而誇獎,該訓斥責罵時反而歡笑,到孩子懂事時,就認為這些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到驕傲怠慢已經成為習慣時,才開始去加以制止,縱使鞭打得再狠毒也樹立不起威嚴,憤怒得再厲害也只會增加怨恨,直到長大成人,最終成為品德敗壞的人。」
看來這也是千百年來的父母們的通病。文中說,普通人不能教育好子女,也並非想要使子女陷入罪惡的境地,只是不願意使他因受責罵訓斥而神色沮喪,不忍心使他因挨打而肌膚痛苦。這該用生病來作比喻,難道能不用湯藥、針艾來救治就能好嗎?還該想一想那些經常認真督促訓誡子女的人,難道願意對親骨肉刻薄凌虐嗎?實在是不得已啊!所以作者提出為人父母者,要有威嚴和慈愛,子女才能有畏懼謹慎心,孝敬父母。孔子說,在少年時就養成的好習慣就像天性一樣自然而然了。又像俗話所說的,教媳婦做事要在她剛嫁過來的時候,教育孩子要從嬰孩的時候就開始。我們的祖先早就提出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了!
「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 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
父子之間要嚴肅,不可以過於親暱而不莊重;骨肉之間要有愛,但不可以禮節有簡慢。簡慢了就慈孝都做不好,太過親暱了怠慢就會產生。人們愛孩子,很少能做到平等對待,從古到今,這種弊病一直都很多。其實聰明俊秀的固然引人喜愛,頑皮愚笨的也應該加以憐憫。那種有偏愛的家長,雖然是想對他好,卻反而會給他招禍殃。
對照現在中國的情況,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從老輩到父母都把孩子視若珍寶,比作者描述的寵溺孩子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出現了許多依賴父母的啃老族,甚至叛逆父母、社會,最後出現弒殺父母、老師、同學的極端事例。這真的是要我們每個做父母的中國人和將要做父母的中國人好好學習的傳統的但是又非常具有遠見卓識的教育之道。
《教子篇》最後還講了一個作者身邊發生的事情,恰好批判了我們現在很流行的教育理念:北齊有個士大夫,曾對我說:「我有個兒子,已有十七歲,很會寫奏札,教他講鮮卑語、彈奏琵琶,差不多都學會了,憑這些來服侍三公九卿,一定會被寵愛的,這也是緊要的事情。」我當時低頭沒有回答。奇怪啊,這個人用這樣的方式來教育兒子!如果用這種辦法當梯子,做到卿相,我也不願讓你們去幹的。
看現在的孩子,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會讓孩子學外語、學鋼琴或者其它樂器、繪畫等技藝,希望以後能夠作為一種特長,幫他在社會上立足,而且就像故事中的父親那樣很自豪地對別人宣講。然而作為一位把自己的子孫培養成名士幾代為官的顏推之恰恰在自己的家訓中反對這種教育方法。其實就是為了名利而捨本逐末地去強調教孩子技藝,很多家長只重視反映課本知識的成績,也就是謀取名利的技能,而對於從小就要教導的孝仁禮義的為人之道,以及生活中體現這些道理的好習慣卻忽視甚至完全忘卻。
幾代的中國人都已經嚴重缺失了寶貴的中華傳統教育,現在的中國社會才會變成一個迷失於物慾、為逐名利而不顧道義的社會群體,為官的貪贓枉法,為工經商的製造販賣偽劣商品不惜傷人害命,為師的只為追求分數而灌輸技藝,卻不授為人之道,為醫的也以賣貴藥為先,救人為次⋯⋯真是到了一個岌岌可危的境地!《教子篇》不光是教導顏氏子孫的篇章,更是教導和歸正當今所有中華子孫的篇章,學習它不僅僅是為了傳承後代,更重要的是在救我們自己!@#
------------------------------------------
讀《顏氏家訓》感(三)
作者:祥雨
人在幼小的時候,精神專注敏銳,長大成人以後,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對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坐失良機。圖為清 王仲謙《四童吟讀》。
【字號】
更新: 2019-03-20 8:41 PM    標籤: tags: 家庭教育, 家教, 顔氏家訓, 顔之推
(續前文)
《顏氏家訓》全書總共八卷二十篇,雖然篇幅不長,但涉及內容廣泛,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同時又結合了之前的諸多歷史典故和當時的各地風俗、社會現象,夾敘夾議,與晚輩娓娓道來,沒有絲毫說教的色彩,讀來倍覺親切,但內涵深遠,實在是值得作為後輩的我們仔細研讀的。以筆者現在的能力和所做的這一點讀後感,絕對不能為讀者帶來其全貌,但願拋磚引玉,能夠引起讀者們的興趣,親自來探索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入門路徑,最終能真正領略到華夏瑰寶的魅力。最後就以《顏氏家訓》第八篇《勉學》片段的研讀來與大家共勉吧。
「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於行耳。未知養親者,欲其觀古人之先意承顏,怡聲下氣,不憚劬勞,以致甘嫩,惕然慚懼,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觀古人之守職無侵,見危授命,不忘誠諫,以利社稷,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驕奢者,欲其觀古人之恭儉節用,卑以自牧,禮為教本,敬者身基,瞿然自失,斂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觀古人之貴義輕財,少私寡慾,忌盈惡滿,賙窮恤匱,赧然悔恥,積而能散也;素暴悍者,欲其觀古人之小心黜己,齒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賢容眾,苶然沮喪,若不勝衣也;素怯懦者,欲其觀古人之達生委命,強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奮厲,不可恐懾也:歷茲以往,百行皆然。縱不能淳,去泰去甚。學之所知,施無不達。
「世人讀書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無聞,仁義不足;加以斷一條訟,不必得其理;宰千戶縣,不必理其民;問其造屋,不必知楣橫而梲豎也;問其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遲也;吟嘯談謔,諷詠辭賦,事既優閒,材增迂誕,軍國經綸,略無施用:故為武人俗吏所共嗤詆,良由是乎!」
所以要讀書做學問,本意在於開闊心胸視野,利於做實事。不懂得奉養雙親的,要他看到古人的探知父母的心意,順受父母的臉色,和聲下氣,不怕勞苦,弄來甜美軟和的東西,於是自己敬畏慚愧,起而照辦;不懂得服侍君主的,要他看到古人的守職不越權,臨危受命,不忘對君主忠諫,以利國家,於是心痛自念,想要效法古人;一貫驕傲奢侈的,要他看到古人的恭儉節約,謙卑自責,以禮讓為政教之本,以恭敬為立身之根,使他們震驚變色,自感若有所失,從而收斂驕橫之態,抑制驕奢的心性;一貫鄙吝的,要他看到古人的重義輕財,少私寡慾,忌憚厭惡財物過於盈滿,賙濟窮困,於是羞愧生悔,積而能散;一貫暴悍的,要他看到古人的小心貶抑自己,知道剛強的易折斷,柔軟的易生存的道理,就像牙齒損壞了舌頭還存在那樣,待人寬容,尊賢納眾,於是氣焰頓消,顯出謙恭退讓的樣子來;一貫怯懦的,要他看到古人的達觀、聽命於天,堅強正直,言而有信,祈求福運,不違祖道,於是勃然奮力,不可懾服。由此類推,各方面的品行都可採取以上方式來培養,即使不能使風氣淳正,也可去掉那些過份行為。從學習中所獲取的知識,沒有哪裡不可運用。
然而現在的讀書人,只知空談,不能行動,忠孝談不上,仁義也欠缺,再加上他們審斷一樁官司,不一定了解其中道理,主管一個千戶小縣,不一定親自管理過百姓;問他們怎樣造房子,不一定知道楣是橫著放而梲是豎著放的;問他們怎樣種田,不一定知道谷子要早下種而黃米要晚下種。整天只知道吟詠歌唱,談笑戲謔,寫詩作賦,悠閒自在,迂闊荒誕,對治軍治國則毫無辦法,所以他們被那些武官伯吏嗤笑辱罵,確實是有這些原因的。
「夫學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讎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
人們學習是為了以此獲得好處。我看見有的人讀了幾十卷書,就自高自大起來,冒犯長者,輕慢同輩。大家像對仇敵一般仇視他,像對惡鳥一般厭惡他。像這樣用學習來損害自己的,還不如不學。
作者在此強調了學以致用!忠孝仁義的聖賢之道也是要落實於實際的工作與生活當中的,否則只是作為一種學識的資本,徒增自高自大,讓人厭惡,不如不學!這也是對我們今天才開始學習聖賢之道的人的告誡!
「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
古代求學的人是為彌補自身的不足,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向別人炫耀,只能誇誇其談;古代求學的人是為了實踐聖賢之道以造福社會,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自身需要,修身以求做官。學習就像種果樹一樣,春天可以賞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實。講論文章,這就好比賞玩春花;修身利行,這就好比摘取秋果。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然人有坎壈,失於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
「孔子云:『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遊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餘,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雲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大儒,此並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牆,亦為愚耳。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人在幼小的時候,精神專注敏銳,長大成人以後,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對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坐失良機。我七歲的時候,背誦《靈光殿賦》,直到今天,隔十年溫習一次,仍然不會遺忘。二十歲以後,所背誦的經書,擱置在那裡一個月,便到了荒廢的地步。當然。人總有困厄的時候,壯年時失去了求學的機會,更應當在晚年時抓緊時間學習,不可自暴自棄。
孔子說:「五十歲時學習《易》,就可以不犯大錯了。」魏武帝、袁遺,到老時學習得更加專心,這些都是從小到老勤學不輟的例子。曾子七十歲時才開始學習,最後名聞天下;荀子五十歲才開始到齊國遊學,仍然成為大學者;公孫弘四十多歲才開始讀《春秋》,後來終於當了丞相;朱雲也是四十歲才開始學《易經》、《論語》的,皇甫謐二十歲才開始學習《孝經》、《論語》,他們最後都成了大學者。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後還未開始學習,就說太晚了,這樣一天天混下去就好像面壁而立,甚麼也看不見,也夠愚蠢了。從小就學習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開始學習的人,就好像手持蠟燭在夜間行走,但總比閉著眼睛甚麼都看不見的人強。
雖然作者在《教子篇》中就提出了胎教的概念,在這篇《勉學》中又再次提出早期教育,但是最後列舉了許多古代聖賢人即便早年錯過學習良機,卻都沒自暴自棄,反而在成年以後甚至晚年抓緊時間學習傳統文化經典,這真是對我們這些剛剛開始接觸傳統文化的當代中國人的最好的鼓勵,「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秉燭夜行的人多了,也自會為當今茫茫夜海般的中國文化荒漠帶來一條出路、一片光明!(全文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