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直的大唐狀元 原是「紗籠中人」
文/洪熙
唐朝丞相李固言出生於鳳翔農村,秉性素直憨厚。不過,敦厚的性情並沒有影響他入朝作官,也沒有影響他的官運。(fotolia)
更新: 2019-03-14 8:19 PM    標籤: tags: 紗籠中人, 狀元, 李固言, 丞相
在民間記載中,凡是能做丞相的人,都屬於「紗籠中人」。這一說法不僅奇特,而且視野也很特別。我們能從相關的文獻中找到一些記述。
傻人有傻福
唐朝丞相李固言(782年─860年)出生於鳳翔農村,秉性素直憨厚。不過,敦厚的性情並沒有影響他入朝作官,也沒有影響他的官運。
早年,他參加京試之前,並沒有得到任何人的推薦,都是隻身前往。到了京城,住在表親柳家。柳家兄弟常常取笑他,笑他太憨,不明白事理,不求人舉薦,怎麼能考上呢?表兄弟們都等著看他落榜的消息。
柳家表兄弟戲弄他,悄悄地寫了一個小字條「此處有屋出租」,偷偷地貼在李固言的頭巾上。李固言一點都沒有察覺。等他出門後,凡是看見字條的人沒有不暗笑的。
李固言想拿自己的文章去求見當地賢達,就跟表兄弟們商量。柳家兄弟就把他帶到許孟容府邸,先讓他投文卷給許孟容。
許孟容當時做右常侍(官職,職掌規諫過失,侍從顧問)。朝臣稱這一官職為「貂腳」,雖然尊貴,但沒有實權可提拔新人。
許孟容謙遜地謝謝李固言,說:「我只是個清冷的閒官,眼下還沒有能力幫你。儘管如此,你的這分心意,我會珍藏在心裡。」接著又看到李固言頭巾上的字條,知道他是一個忠厚質樸之人。
這個憨厚本分的人,曾在洛陽遇到胡蘆先生。此人善於占卜,能通神靈之間的事。胡蘆先生對他說:「紗籠中人,不用相問。」起初,李固言聽不懂什麼是「紗籠中人」。後來,經聖壽寺僧人解釋,才知道凡是能做丞相的人,神明會用碧紗籠罩住他們的身體。
通常,尋常人只能看到人外在的容貌和服飾,看不到其他的物件,更別說什麼「紗籠」。那時的人能說出「紗籠」的景象,一定是先看到了,才能描述出具體的形狀及色彩。看似是民間的傳說故事,卻已經涉及到另外空間,這樣的視野真是匪夷所思。
意外考上狀元
事情巧妙地發生了。第二年,許孟容以兵部侍郎的身分擔任主考官。李固言的一個表親認為,李的文章享有聲譽,一定能考中進士,很妒嫉他的才華。當李固言詢問表親,考前應做哪些準備時,這名表親騙他說,應當先去拜見主考官。李固言憨直,不知此人有意騙他,真的拿著自己的文章去謁見許孟容。
許孟容看到李固言的文章寫得非常漂亮,於是祕密派人去請他,說:「舉人考試之前,不能與主考官相見,一定有人妒嫉你的才華,才教你這樣做的。」經盤問,李固言將實情告於他。
考試結束後,許孟容將李固言列於榜首,將教唆他的人批落榜。李固言成為元和七年(812年)大唐狀元。
升遷為丞相
許孟容為人剛正,如果皇帝頒發的詔書有什麼不妥之處,他敢駁正封還。他選拔的新科狀元,做人也很耿直,行事有氣節。
太和五年,官員王堪奉命修繕太廟,因其做事鬆弛懈怠,未能恪守盡職,被朝廷降職罰俸。
後來唐文宗下詔,讓王堪輔佐東宮太子。李固言把詔書也退了回去,理由是:‭不能令鬆懈、怠慢之人擔任太子屬官,以免耽誤社稷基業。文宗認為他說的有道理,就將王堪改任他職。
太和七年,李固言升遷為丞相。終是應了「紗籠中人」丞相之命。
事據:《舊唐書》卷154、卷173;《太平廣記》卷155、卷180@*
-----------------
章天亮:全世界不同民族的三個共同記憶
更新: 2019-03-16 11:54 PM    標籤: tags: 人類起源, 大審判, 大洪水, 泥土造人, 章天亮
【視頻簡介】史學家章天亮博士曾在演講中講到,全世界有許多民族,他們的文化、語言不一樣,甚至中間隔著高山、大漠、海洋。不過,他們幾乎都有三個共同記憶。
1. 泥土造人的記憶
章天亮提到的第一個記憶是泥土造人的傳說,中國人有女媧用泥土造人的故事,西方則是上帝用泥土造人。非洲、南美、澳洲等地區的少數民族中,也都有泥土造人的傳說,這是不同民族的一個共同特點。
中國有女媧使用泥土來造人的傳說。(李天明繪/大紀元製圖)
2. 大洪水的記憶
第二個共同記憶是一場古老的大洪水,在中國有大禹治水的記載。《聖經》中則有諾亞方舟的故事,按希伯來日曆推算,諾亞方舟出現在發大洪水時,也就是中國堯帝時期,那次大洪水波及全球。
大禹治水,出明仇英繪《帝王道統萬年圖》冊頁。(公有領域)
有學者曾在世界各地找不同民族對那場大洪水的記憶,一共找到270個。在那場大洪水中,所有民族的文明幾乎全都毀滅了,只有中國的文明留了下來。
3. 神的歸來
不同民族都擁有的第三個共同記憶,是人要等待神的歸來。《聖經》提到,有一天神會回來審判人。
19世紀中後期,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é)所繪的諾亞方舟想像圖。(公有領域)
以色列復國是末日審判的前夜,佛教經典則談到彌勒佛下世,還談到優曇婆羅花開時,會有轉輪聖王下世傳法度人。
韓國全羅南道順天市海龍面的須彌山禪院的佛像上,出現了佛家傳說中的優曇婆羅花。(徐良玉/大紀元)
除此之外,許多民族都留下了神會回來的傳說,如瑪雅人留下13顆水晶頭骨。他們說,這些頭骨聚齊時,就是神歸來的時候。
各民族最重要的事
章天亮博士把不同民族的這三個共同特點概括為六個字「來源、教訓、希望」。
來源,代表著人是神造的;教訓,代表著人類道德敗壞會有報應,當不同地區人類的道德都敗壞了,人類就處於災難的邊緣;希望,代表著神會歸來。
綜觀歷史,章天亮博士認為,不同的民族都知道「來源、教訓、希望」是他們最重要的事。(大紀元)
章天亮說:「不同的民族,文明毀滅、文化失傳,卻還記著這三件事。這說明不同民族都知道,對他們民族來說,最重要的東西就是這三樣。哪怕別的東西全忘了也沒關係,只要記得這三點就行了。」
在最後審判前會有一場正邪的較量,人們的選擇,關乎生命的永遠。(大紀元)
關於第三件事情,神的歸來,章天亮還說:「在《聖經》啟示錄裡邊講,最後審判前會有正邪較量。在最後這正邪較量中,選擇神這一面的人,能去天國。而那些選擇魔、向魔發過誓的人,不忠貞、淫亂、說假話、殺人等等道德敗壞的人,最後將永遠受苦。關鍵問題是,人在面對這事情時,是怎麼選擇的。」
--------------------
【千古英雄人物】韓信(3) 柳暗花明
《蕭何追韓信圖》(局部),日本江戶時代畫家與謝蕪村繪,京都野村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更新: 2019-03-15 7:58 AM    標籤: tags: 千古英雄人物, 千古英雄人物之韓信, 韓信, 項羽, 鴻門宴
四、棄楚投漢
鴻門宴之後,項羽率領諸侯進入咸陽。秦王子嬰雖然是敗國之君,仍是王的身份,項羽不僅沒有給他應有的禮遇,反而殺了子嬰和所有秦國的王族、宗室和大臣,又一把大火燒了咸陽宮和秦始皇陵,大火三月不滅。這場大火造成了對中國文化的巨大破壞,使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辛苦建立起來的所有檔案和先秦以來眾多的文化典籍毀於一旦。秦以前華夏文明數千年的記錄幾乎都被付之一炬。
項羽另一個巨大的失誤是要把已經統一了的中國重新倒退到諸侯割據的局面。當時很多有識之士勸諫他定都咸陽稱帝,因為關中阻山帶河,易守難攻,土地肥沃,富饒一方,是建都稱霸的理想地點。但項羽一意東歸,他的想法是:「富貴不歸鄉,如錦衣夜行。」最終執意分封天下,把秦朝的中央集權、管理制度完全廢棄,立了十八個諸侯王,他自己為楚霸王,權同皇帝。霸,古通「伯」,伯仲叔季之「伯」,意為王中的老大,眾王之王。至此,項羽的輝煌達到頂峰。
韓信作為貼身衛士,多次給項羽出謀劃策,但項羽頗為自負,自認天下無敵手,根本不把一個小衛士的建議放在眼裡。火燒咸陽和分封天下兩件事充分展示了他是個目光短淺、意氣用事之人,韓信意識到跟隨項羽無法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於是他把十八個諸侯一一分析,最後目光停留在漢中王劉邦身上。
漢高帝元年(前206年)四月,受分封的各諸侯王紛紛罷兵就國,項羽也衣錦還鄉,高高興興地回彭城當西楚霸王。對於劉邦,項羽心裡還是不放心,封王之時沒有按照約定封他為關中王,而是把他困囿於巴蜀漢中,以期限制他的發展。
秦時期,巴蜀尚未開發,窮山惡水,貧困荒蠻,「秦之遷人(罪人)皆居之」(《資治通鑑》卷九),是罪人流放之地,但也算是「關中地」,把巴蜀之地封給劉邦也算項羽沒有背約負盟。關中肥沃之地則分給三位秦降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翦,對劉邦形成了包圍之勢,堵住了劉邦進軍中原的道路。
劉邦對此氣憤之極又無可奈何。項羽只允許他帶走三萬兵馬,他手下的大臣中只有蕭何算得上是治國理財之人。謀士張良本為韓國人,那時已經輔佐韓王成去了。其他的武將如曹參、周勃、樊噲、夏侯嬰、灌嬰等,都不是出類拔萃的人物,根本就不是項羽的對手,如果與之抗衡,一定是百戰百敗。劉邦只能忍氣吞聲,率軍西進前往漢中。
韓信就在此時,悄悄地離開了項羽,跟隨劉邦的隊伍前往漢中,從此改變了劉邦、項羽這兩位歷史人物的命運,也改變了歷史發展的方向。
五、柳暗花明
從關中到漢中,秦嶺棧道是必經之路。張良和劉邦分別之前,見劉邦境遇不妙,就建議他沿途燒毀經過的所有棧道,一來防止章邯等諸侯進攻漢中,更重要的是麻痹項羽,使他相信劉邦沒有奪取天下的野心,但從另一方面也徹底把劉邦自己封鎖在蜀地。如若沒有奇謀妙計,只能老死漢中。劉邦別無選擇,只能先保平安再做他圖。
初到漢營,韓信一無業績,二無勢力,只被封了個小小的「連敖」。這個職位小到具體是做什麼的史書上都沒有清楚的記載。在這樣低微的職位上如何能有機會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正在韓信滿腹惆悵之時,又因為犯了軍法要被處死。同案的十三人都已處斬,眼看就輪到韓信了,他舉目仰視,見夏侯嬰走過,於是大聲說道:「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出《史記‧淮陰侯列傳》。譯文:「漢王不是想得到天下嗎?為什麼要處死壯士呢?」)
夏侯嬰同劉邦自幼交好,是他最親信的人之一,南征北戰,十分忠誠。鴻門宴上,同去赴宴的四個武士中就有夏侯嬰。他聽到韓信的話後猛然一驚,劉邦想爭天下乃秘中之秘,這個小小的軍士又如何知曉呢?他仔細打量了韓信一番,見他相貌英武,氣度不凡,就為他鬆綁拉到一旁詳細詢問。一談之下,他立刻被韓信的才智和見解所征服,馬上推薦給了劉邦。
劉邦進了漢中之後,一直鬱鬱寡歡,也沒把夏侯嬰的舉薦放在心上。他懶得見韓信,只是看在老部下的面子上提升他為管理糧草的治栗都尉。治栗都尉這個位置給了韓信和蕭何直接接觸的機會。蕭何是漢的相國。他驚訝地發現韓信膽識過人、智慧超群、深諳兵法,正是漢軍急需之將才,急忙向劉邦推薦。
蕭何和劉邦有同鄉之誼,又是識於微時的知交,但蕭何的推薦仍然沒有引起劉邦的重視。韓信等了一段時間,心生失望,打算另尋出路。
漢軍都是關東人,家屬都留在了故鄉,劉邦也不例外。大家指望著劉邦很快能打回老家和家人團圓,但是劉邦燒了棧道之後,沒有任何打回關中的實際措施。思鄉混雜著失望的情緒瀰漫整個漢營。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士兵失去了耐心,紛紛當了逃兵,連將領也逃跑了幾十個。終於有一天,韓信也悄悄離開了漢營。
韓信的逃跑驚動了蕭何。在蕭何眼裡,韓信的分量超過漢營中所有的大將。他心急如焚,沒有向劉邦匯報就動身去追趕韓信。當時天色已晚,新月如鉤,蕭何策馬揚鞭,消失在夜色之中,演繹了一段「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千古佳話。


《蕭何追韓信圖》,日本江戶時代畫家與謝蕪村繪,京都野村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劉邦聽到蕭何離營出走的消息,大吃一驚,急得六神無主、坐立不安,就像失去手足一樣。蕭何此時的著急也不亞於劉邦。韓信是漢軍唯一的救星,失去韓信,漢軍就如同一幫烏合之眾。如果韓信再轉投他人帳下來對付漢軍,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韓信沒有想好下一步去哪裡,加上心情鬱悶,走得並不快。夜深之時走到寒溪河邊。當時河水暴漲,無法過河。蕭何一路打聽著追來,遠遠看到月色之下,寒溪河邊,有單人匹馬在沿溪尋渡,正是韓信。
幾天之後,當蕭何帶著韓信回到漢營時,劉邦正因為蕭的出走而日夜難安。恍惚之間看見蕭何,以為是在夢中,又驚又喜又惱怒。他禁不住責問蕭何為什麼逃走。他不相信蕭何是為了追韓信才不辭而別,每天都有幾十上百的人逃跑,連將軍逃跑的都有數十個,為什麼別人逃跑不追,偏去追韓信?蕭何說其他人均是平庸之輩,有他們不多,沒他們不少,跑了就跑了;但韓信不一樣,如此奇才天下無雙,除非劉邦滿足於一輩子做漢中王,偏安一隅。若想成就帝業,非有韓信輔佐不可。聽蕭何這麼說,劉邦不得不重新審視韓信,他沉思片刻,願意提拔韓信為將軍。蕭何堅持將軍職位還是屈才了,劉邦不得已,鬆口讓韓信為大將軍,並要求召見韓信,看看他到底如何了不得。蕭何又不同意,說把大將軍呼來喝去的太不尊重,需要按照規矩選黃道吉日,齋戒沐浴,搭建壇場正式授命方顯誠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