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比率」顯示白銀被低估
今年1月時的「金銀比率」達到90以上,為2022年9月以來的最高水平。「金銀比率」可表示,一盎司黃金可以購買多少盎司白銀,是衡量黃金與白銀相對價值的關鍵指標。
根據Investopedia的數據,20世紀黃金與白銀的平均比率為47:1。21世紀時,該比率大部分時間約在50:1以及70:1之間,2020年達到104.98:1的高峰,最低則是在2011年的35:1。
《華爾街日報》數據顯示,目前一盎司黃金價格,可以買到八十三盎司白銀,也就是83:1。過去二十年這個比率平均為67,這表明了,白銀的相對價格仍處於史上相對便宜的水準。
Sprott Asset Management執行長John Ciampaglia表示,今年黃金屢創新高,早已超過了2700美元,但是白銀仍只在33美元,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LTN經濟通》被低估的貴金屬?巴菲特曾大賺一票 - 自由財經 https://bit.ly/4e3Anr1
古代那麼多銀子,現在為什麼消失不見了?考古學家給出答案!
2023/09/18
前言古代那麼多銀子,現在為什麼消失不見了?考古學家給出答案! https://bit.ly/46wLANC
一塊銀錠,承載了中華民族悠久的貨幣文明。如今,我們已離不開塑料鈔票的時代,再也看不見市面上流通的金銀,它們早已不再是我們錢財的工具。然而,在我們的歷史長河中,金銀卻曾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白銀,它甚至曾是中國最主要的流通貨幣。
白銀的歷史命運可謂跌宕起伏,從最初的稀缺到後來的廣泛流通,再到外流消失,其間蘊含了中國社會變遷的種種消息。如今,我們不再用它來買賣物什,但它依然融入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塊「魂靈石」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興衰輪回,值得我們好好聆聽它沉甸甸的故事。
西漢時期:銀錠初現端倪
公元前二世紀,中國已經出現了原始的貨幣——銅鑄的貝。到了西漢時期,隨著采礦業的發展,中國出現了第一批銀錠。當時的銀錠形狀各異,有圓形、橢圓形和長條形等,而其重量通常在數十克到百克之間。這些銀錠表面比較粗糙,可以看出是用簡陋的方法直接冶煉得來。
然而,由于當時礦石開采和冶煉技術還相對落后,銀的產量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四川、云南等少數地區。
再加上運輸不便,平均每個人擁有的白銀數量極少。所以到了西漢時期,白銀還遠未能成為通用貨幣,其地位遠遠不如銅錢。
當時,老百姓日常使用的主要是銅制的五銖錢。一枚五銖大約值今天一個銅板的購買力。而一兩白銀約值一千枚五銖錢,購買力相當于現在四五千元人民幣。所以我們可以猜想,當時一兩白銀對廣大平民來說簡直是一個天文數字,要擁有一兩白銀比登天還難。富人隨手撥出兩三兩白銀的戲劇場景,只能說是與史實相去甚遠的藝術虛構。
唐代:白銀仍是奢侈品
踏入盛唐,隨著唐代國力鼎盛和經濟快速增長,白銀的產量有了一定提高,但仍只集中在西南少數州縣。且由于運輸方式仍以人力和畜力為主,長途運輸白銀的成本極高。所以到了唐代,白銀的地位并沒有太大的變化。
當時,老百姓日常支付仍以銅錢為主。一貫錢約合一千文錢,重達數斤。一次大額支付,老百姓往往要囫圇個十幾斤銅錢,非常不便。而一兩白銀仍然相當于一千文錢,是老百姓難以企及的巨款。
據《新唐書》記載,初唐時期,白銀的價格約在三四百文一兩到五六百文一兩,而一頭肥牛才十幾文,一石上等米價值四五十文。所以一兩白銀仍能買一頭肥牛,是非常珍貴的財富。在當時的電視劇里,皇帝大手一揮就賞賜幾兩白銀,純屬編劇的藝術想象。
實際上在唐代,能常規使用白銀的,也只有達官貴人了。他們處理政務或商業往來時,才會拿出白銀當做支付手段。而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一輩子可能都未必見過白銀的真面目。從這個角度看,白銀在唐代依然是奢侈到極點的物事。
宋代:白銀從富人走向普通百姓
踏入宋朝,隨著文字會社的形成,中國的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白銀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與此同時,隨著采礦冶煉技術的進步,白銀的產量得到大幅提升。白銀開始由少數富人的玩意變成能為普通老百姓所接觸到的貨幣。
據研究,宋代的白銀年產量約在三萬到五萬斤之間,是唐代的三至五倍。主要產地集中在四川、云南等西南少數州縣,但運輸日益便利,白銀通過長江等水路運抵兩湖、江浙等地,流通范圍大為擴展。
白銀從唐宋時期的奢侈品,變成富裕商人們經常使用的通貨。在宋代的泉州、揚州等商業重鎮,使用白銀進行大額交易已非常普遍。這為白銀進一步走入普通百姓家打下了基礎。
不過,由于宋朝鑄造的貨幣體系過于混亂,加之盜鑄問題嚴重,使得白銀的使用并未完全流行開來。大多數普通百姓還是持有煩人的銅錢作為主要貨幣。一次大額支付,身上揣的銅錢往往重達十幾斤,極為不便。這成為阻礙白銀進一步流通的重要因素。
明代:白銀貨幣化
進入明朝,洪武年間曾一度禁止民間流通白銀,但到了成化年間,明廷逐步放開了對白銀的管制。此后白銀迅速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成為與銅錢并用的主要貨幣之一。
隨著商業的繁榮,百姓們已渴求使用更加方便的白銀,以替代笨重的銅錢。明朝的產銅、開礦技術進一步提高,白銀的年產量已達到了十萬斤左右。隨著運輸業的繁榮,南方和北方的白銀流通也日益頻繁。
與此同時,明政府也意識到發行規范的白銀貨幣的重要性。成化十四年(1478),明廷開始鑄造銀元寶。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標準銀元。每枚重約50克,成色高達九成,極受民眾歡迎。
銀元寶的鑄造,標志著白銀在明代已經完全貨幣化。從此,老百姓可以拿著方便的白銀,不再需要攜帶沉甸甸的銅錢了。明代的白銀時代正式開啟,它開始走進千家萬戶,成為普通老百姓手中流通的硬通貨。
清代:白銀的鼎盛時期
進入清朝,白銀的地位達到鼎盛。銀本位正式成為貨幣制度,一直延續了二百多年。這段時期可說是白銀在中國歷史上地位最重、流通范圍最廣的時代。
與明代相比,清初的白銀年產量已達到三四十萬斤,并隨著時間推移持續增長。值得一提的是,銀錠的產地也開始從西南方向轉移至江南、江北地區。這使得白銀的流通更加便利。
清廷還建立了非常完備的白銀標準:以每一千文銅錢可兌換足色銀一兩為基準,并廣泛發行包括元寶、元寶合口、元寶整吊在內的多種標準銀錠。這些銀錠成色高,深受百姓歡迎。
在清代,一直延續了「約法興商」的方針,因此民間的經濟貿易非常繁榮。 대多數百姓已經用方便的白銀代替了笨重的銅錢。一般老百姓有大額支付時,會稱出所需白銀的實際重量交給商家,省去了糾結該準備多少個銅錢的麻煩。
白銀還成為了解決政府財政收支的主要貨幣。每年各地上交朝廷的稅收數額,也以白銀來計量。可以說,在清代,白銀已滲透入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達到空前的廣泛流通與應用。
晚清危機:白銀大量外流
然而好景不長。鴉片戰爭的爆發,終結了清代白銀的黃金時期。在此后一個世紀的時間里,大量白銀不斷外流,而其他國家的銀元也反哺進入中國,嚴重打擊了白銀的地位。
這一時期的白銀外流有幾大渠道:其一,清政府為應對列強入侵,付出了巨額的白銀作為賠償。其二,在對外貿易中,清朝白銀流出換回貨物。其三,清廷大量支付白銀來維持 its 海外勢力。其四,外國銀元反哺中國,沖擊了白銀的市場地位。
具體來看,鴉片戰爭后的賠償就高達四千萬兩白銀。而日本侵占台灣時,清廷又支付了白銀二億兩。甲午戰爭的賠償更是高達三億兩白銀。這些瓊漿玉液般的白銀毫無保留地流入外國腹中。
與此同時,外國商人大量用廉價商品換取中國白銀;另外輸送到東南亞等地支持清廷海外勢力的軍費開支也高達數千萬兩白銀。這些都導致國內白銀的大量外流。
更致命的是,外國銀行紛紛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大量將墨西哥銀圓等銀元運入中國,嚴重沖擊了白銀的貨幣地位。到了晚清,墨西哥銀圓已經取代白銀,成為主要的貨幣之一。
一百多年間,上億兩白銀外流殆盡。它在數千年的中國貨幣史上璀璨的地位,至此徹底瓦解崩潰。曾幾何時,白銀的錢幣價值比黃金還高,人們以占有白銀為榮。數代人視白銀如命,傾其所有保衛白銀。沒想到華夏銀的榮光終究是一場過眼云煙。
當代社會:白銀煥發新生
白銀離開了我們的錢包,但并未離開我們的生活。當它不再是貨幣之后,白銀憑借獨特的性質煥發了新的生機。
如今的白銀廣泛應用于工業、電子、醫藥等領域。它是優良的導電材料,被用于各種電子電器;它也是最佳的催化劑之一,可廣泛應用于化工合成;在攝影領域,膠片就是以銀鹽為基礎。可以說,沒有白銀,我們的工業文明將難以為繼。
而當我們逛街時,那些銀器首飾更是讓白銀煥發了時尚亮澤。銀的天然色澤和防腐功能,使它成為打造飾品和器皿的上乘材料。且銀制品的價格親民,深受大眾喜愛。
由此可見,白銀并未在歷史長河中消逝。它以另一種形態植入我們的生活,使我們的世界因其存在而更加豐富多彩。也許再沒有萬兩白銀的時代,但它仍然活在我們身邊。無論是貨幣還是工業原料,抑或是裝飾品,白銀都在以它獨特的價值照亮著我們。
結語
白銀,你我生活的見證者。見證了中華文明的興衰,親歷了中國社會的風雨變遷。從稀世奢侈到家家必需,它的命運跌宕起伏,一度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通貨。盡管它已不再用于貨幣,但其獨特魅力仍深深吸引著我們。每當我們見到銀器
白銀的光澤,都會想起它作為貨幣的往日榮光。我們欣賞它,也緬懷曾與它緊密相連的歷史時光
古代那麼多銀子,現在為什麼消失不見了?考古學家給出答案! https://bit.ly/46wLANC
金銀比創雷曼後新高,全球製造業PMI盪2016年8月低
金銀比或暗示貴金屬拐點出現 | 鉅亨網 - 時事 - https://goo.gl/whnPMP
圖解:天賜的交易機會!金銀比走向幫你鎖定最佳回報 - 壹讀 - https://goo.gl/u6bqip
MoneyDJ新聞 2019-02-11 15:15:10 記者 賴宏昌 報導
日經亞洲評論2月11日報導,國際金價目前約為每金衡盎司1,310美元、大約較銀價的15.70美元高出83倍。報導指出,黃金/白銀價格比率(gold/silver price ratio)在1991年波灣戰爭期間創下史上最高的100,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觸及84。
作為對照,過去20年金銀比的平均值為60。金銀比在2016年2月突破80、隨後曾回落,2017年再度走高、2018年2月迄今始終維持在80之上。中國黃金協會統計顯示,2018年中國黃金購買量年增5.7%至1,151噸、連續第6年高居全球最大黃金購買國。
J.P.摩根(J.P.Morgan)、IHS Markit與供應管理協會(ISM)、國際採購與供應管理總會(IFPSM)聯手統計的2019年1月全球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自2018年12月的51.4降至50.7、創2016年8月以來新低,連續第9個月呈現下滑。由於發布日期較平時晚,馬來西亞製造業PMI未納入全球數據。
2019年1月全球製造業PMI當中的新出口訂單自去年12月的49.7降至49.4、連續第5個月呈現下跌,創2016年5月以來新低。
中國製造業PMI創近3年新低,歐元區、日本PMI也分別創下50個月、29個月新低。
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H. Powell)1月30日在發表記者會開場談話時指出,一些主要外國經濟體的成長已經放緩、特別是中國和歐洲。他表示,投資組合規模的正常化將會更快地完成,並且資產負債表的規模會比之前估計的還要大。
根據IHS Markit 2月7日公布的全球行業PMI,全球汽車及零件產出萎縮程度創2015年8月以來新高、新訂單跌幅創下近6年新高。此外,全球金屬和採礦產量連續第4個月呈現萎縮、新接訂單創逾3年來最大跌幅。
全球不動產業活動創2009年10月開始統計以來最大跌幅。
新聞主要原文出處:
Global PMI sinks to near two-and-a-half year low at start of 2019
IHS MARKIT GLOBAL SECTOR PMI
*編者按: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精實財經媒體》、編者及作者無涉
拖板車急煞800塊白鋁掉滿地 民驚:包龍星的官銀? - 社會 - 自由時報電子報
(183) 假金也不怕火煉! 陸升級版假黃金難辨識|TVBS新聞 @TVBSNEWS01 - YouTube https://bit.ly/3IPGIcs
(183) 寄卖行的老铁们要注意⚠️掺铼黄金吸金树脂金盐氯化金酸吸金镍网 - YouTube https://bit.ly/4aab6KH
假金也不怕火煉! 陸升級版假黃金難辨識 https://bit.ly/43CuMVe
黃金摻假又有新套路 含『錸』黃金真假難辨-新聞中心-北方網 https://bit.ly/43tdeKU
市面上出现掺“铼”黄金 检测仪器难分辨_荆州新闻网_荆州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https://bit.ly/3VtqWvm
白銀貿易是全球性的,但大部分白銀最終落入了中國人的手中,因為在中國古時候,白銀作為一種貨幣形式。白銀貿易除了引發全球經濟變化外,還在現代早期引發了一系列廣泛的政治變革。幾位著名歷史學家總結道,「新世界礦山」「支持了西班牙帝國」,成為西班牙經濟的關鍵。
大航海時代的西班牙人發現了大量的白銀,其中大部分來自波托西銀礦,推動他們的貿易經濟。波托西的礦藏豐富,西屬美洲銀礦是世界上最便宜的銀礦來源。西班牙人獲得了白銀,將其鑄造成比索德奧喬,然後將其用作購買手段;這種貨幣普及,連美國也承認它有效,直到1857 年《鑄幣法》頒布。[3]隨著西班牙對白銀的需求增加,開發了更有效地提取白銀的新辦法,例如使用汞從礦石中提取白銀的混汞法。[4]
1545 年發現波托西後的兩個世紀中,西班牙從美洲的銀礦生產了 4 萬噸白銀。[5]到 18 世紀末,總共有超過 150,000 噸白銀從波托西運出。從 1500 年到 1800 年,玻利維亞和墨西哥生產了世界上約 80%的白銀,[6]其中30%流入中國。 16世紀末17世紀初,日本也向中國和別的國家對外貿易大量出口。
正如前面提及到的一樣,在白銀進口貿易中,中國需求較多。中國對白銀的巨大需求是由於鑄造紙幣「洪武通寶」和「大明通寶鈔」的失敗以及鑄造銅幣的困難造成的。經過中國歷史上的各種變遷,白銀在市場上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並在1540年代成為中國的主導貨幣。[7] 白銀流入中國經歷了兩個周期:從1540年代到1640年代的波托西/日本周期和從1700年代上半開始的墨西哥周期。[8]明朝境內白銀的市場價值是其他地方的兩倍,這為歐洲人和日本人提供了巨大的套利利潤。[6]由於中國明清銀錠與新世界白銀的含銀量差異,套利利潤的空間進一步放大。[9]同時,中國在絲綢、陶瓷等非白銀商品市場上也獲得了大量套利收益,形成了多元套利體系。[8]此外,中國白銀的豐富性使得國家很容易鑄造鑄幣,出現了許多識別和計量白銀的方法和工具,解決了16世紀至19世紀白銀識別和計量困難所帶來的問題。十九世紀,這一過程呈現普遍,以至於中國地方政府官員會要求用白銀納稅以至於白銀最終支撐了整個中國經濟
白銀貿易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47XHaRN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