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有別之——出生禮
作者:雅蘭
【馨香雅句】男女有別之——出生禮 | 大紀元 https://bit.ly/2xBpyOP
清院本《十二月令圖》七月 乞巧節 局部(公有領域)
【馨香雅句】男女有別之——出生禮 | 大紀元 https://bit.ly/2xBpyOP
更新: 2020-04-15 12:12 AM    標籤: 馨香雅句, 男女有別, 出生禮
面對現代社會的種種嘈雜與煩惱,雅蘭和您一同探尋中國傳統文化中身心安和之道。安和系列內容將分為三季:第一季「人與自然之和」(從「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至「中國園林」),第二季「人與人之和」(從「人生短暫 選擇簡單」至今),第三季「人與心之和」。
前幾期我們和大家分享了中國文化中,人和人之間橫向的五種關係,從夫妻、父子、兄弟、朋友和君臣,那麼縱向的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 人生路或許漫長,但關鍵處只有幾步,在重要的人生階段中,傳統文化又給人哪些智慧呢,接下來的幾期當中,我們就和大家來探討這方面的文化。
人來到這個世上第一個重要的時刻,就是出生了,很多人小時候接觸的文化影響人一生。那麼中國傳統關於出生有哪些文化,它又有承載了哪些意義呢?
《禮記》中說到:「子生。男子設弧於門左,女子設帨於門右。」意思是:如果家裡生的是男孩,就在門的左邊掛上一張弓;如果生的是女孩,就在門的右邊掛帨。帨(shuì),是女子所用的佩巾,我們現在可以理解為手絹。別人一看門上掛的東西,就知道家裡生的是男孩還是女孩了。
為什麼孩子一出生就分左右,掛的東西也不同呢,中國文化裡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因為有天地,所以有陰陽,有男女,這是社會秩序區分的基礎,構成男女的特質是不一樣的。男子注重陽剛之氣,女子注重陰柔之美,左為陽,右為陰,所以會有男左女右說法,生男孩掛門左邊掛張弓,寓意男子陽剛之氣,生女孩在門右邊掛條佩巾,象徵女子陰柔之美,都象徵著孩子一出生,男女的不同。
所以《後漢書》中說:「生女如鼠,猶恐其虎。」意思是生個女孩子希望她能柔美謙順,唯恐她像個老虎那樣強悍。
中國傳統文化中為了彰顯男女的不同,出生時還有其它的一些文化。先和大家說個故事,國內某著名演藝界人士,有一天他給朋友圈裡突然群發了短信,意思說「今日有弄璋之喜,請大家某日小聚。」很多人納悶,弄璋之喜是什麼意思,有人說璋是玉,弄璋之喜是什麼意思呢,老王家弄了一塊玉?其實不是啊,「弄璋之喜」出自於《詩經.小雅》「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古代有身分地位的人,都會在衣服上佩帶一塊玉,所以從西周開始,誰家生了男孩就給他拿著玉去玩,希望這個男孩長大能貴為王侯。這也就是「弄璋之喜」。生女孩叫「弄瓦之喜」,有人說這個瓦是不是瓦片的意思,不是啊,這個瓦是紡織工具,中國數千年的耕織文明中,女子都是勤於紡織的,古時衡量一個女子是否賢德,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標準是她女紅做得如何,家裡生了女孩子給她玩紡織工具,是希望這個女孩長大了,具有女子賢良淑德的品質,善於紡織刺繡,後來生女孩叫「弄瓦之喜」
「禮出於俗,俗化為禮」,關於出生民間還有很多風俗,如古時江南大戶人家,家裡生了女孩會在院子裡種上兩棵樟樹,當女兒出嫁的時候,把樟樹砍伐下來,做成兩個箱子,裡邊放上絲綢作為陪嫁的嫁妝,意思是兩箱絲綢諧音兩廂廝守,希望女兒的婚姻美滿幸福。
江南還有一種風俗,若家裡生了女兒,會在院子裡埋一壇好酒,等女兒出嫁那一天拿出來招待親朋,這種酒叫女兒紅,是浙江紹興一帶的名酒,意思是「珍藏十八年,只為這一天。」人生禮俗還有哪些,我們下次和您接著分享。【馨香雅句】男女有別之——出生禮 | 大紀元 https://bit.ly/2xBpyOP


周朝男孩出生三天 所射六箭表示什麼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7日, 2019
在周朝,家裡若生男孩,房門左上則懸掛一張弓,還要為他舉行射禮。圖為《昇平樂事圖冊.鹿燈》,作者年代不詳。(公有領域)
一個小小的生命降生於世,自古以來都是一件喜事。在中國古代,嬰兒出生後,產房還會懸掛不同的飾物。西周時期,如果家中有女孩誕生,在房門的右上邊即懸掛佩巾作為標誌;若生男孩,房門左上則懸掛一張弓,還要為他舉行射禮,並且日後射禮會伴隨他的一生。
「男」字,甲骨文的寫法,右側表力,形似彎弓,左側為田,表示天地。
攝像者: Wargaz/Wikimedia Commons
「男」字,甲骨文的寫法,右側表力,形似彎弓,左側為田,表示天地。所以男字本意,用力耕種田地。在古時「男」與「任」同音,《白虎通》釋義「男」字含有責任的意思,指擔任功業。男嬰誕生三天後,家人背著男嬰舉行射禮,以此為其慶生,歡迎他的到來。隨著幼嬰的降生,家族再增添一抹勇武的陽剛之氣。
射禮儀式上,由射手用桑木製作的弓,射出六支由蓬草作成的箭:一箭射天,一箭射地,其餘四箭分別射向東南西北,表示男兒所做之事能夠敬重天地,威服四方。男兒有頂天立地的氣概,威服四方的雄心壯志,才是男子分內之事。所以男嬰出生不久,族人就背著他舉行射禮,在天地的見證下,立下大志,然後才敢享受穀物。不僅平民如此,國君的世子出生後也要舉行射禮。
在當時,國君或諸侯出現的重要場合,都要舉行射禮。射禮包括:大射、賓射、燕射、鄉射。射,表武事,古代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和駕馭馬車的技術「御」一樣,是一個成年男子必須掌握的軍事技能。
圖為六藝之御
攝像者: John Hill/Wikimedia Commons
大射是天子、諸侯所舉行。天子、諸侯舉行重大祭祀之前,通過射箭選拔出能參加祭祀之人。賓射是諸侯朝覲天子,諸侯之間互相聘問以及天子、諸侯燕饗賓客時舉行的禮儀。燕射是天子、諸侯閒暇時,為安撫愉悅群臣舉行燕饗,燕禮一獻之後,再舉行射箭比賽。鄉射是鄉大夫州長於每年春秋兩季,在州校中舉行鄉射禮,通過飲酒與射箭,教導平民習禮知義,另也可藉以選士。
射箭時,射手的言行舉止不僅要符合禮儀,同時動作要符合音樂節奏。比如天子射箭,以《驗虞》樂為節拍,樂曲讚美朝中文武百官齊備。諸侯射箭,配以《狸首》樂,讚美諸侯以時勤王,勤修職貢。卿大夫射箭配《採薪》,讚美卿大夫遵循法度。而士射箭,配《采繁》,讚美士人能恪守職責。不同階層的貴族明白各自伴射的樂曲詩章,不斷提醒自己做好本分,方能樹立美德,建立功業。
古代諸侯每年朝覲天子,推薦人才。天子通過射禮,考察諸侯推薦的人才。以射中次數的多寡,來確定對諸侯的賞罰,是加封土地?還是削減土地?
古人對心靈世界與外界的對應表現有著深刻的理解。《管子.心術下第三十七》說:「外表不端正的人,是因他的德行沒有養成;內心不專一的人,是因他的內在沒有修德完整。形貌端正,內德修正,他就能掌握與心靈相對應的外界的萬事萬物。」
《管子》中還說:「如果人能夠進入正和靜的境界,身體就能筋韌骨強,自然透著頂天立地的氣概,眼神不僅清澈,而且光明。不失去(內心的)正與靜,其德行將與日俱新,且能遍知天下事物,以至(神思)能通達遙遠的四方。」所以通過一個人外在的神情形貌,就可以看到他的內心表現,那是無法隱匿掩蓋的。
從ㄧ個人拿弓箭、射箭的系列動作,就可看出此人的內在修為。圖為明 周全《射雉圖》。(公有領域)
所以《禮記.射義》開篇指出,一個人的內心志向正直,體現在外形上,身體也會是挺直的。再從他拿弓箭、射箭的系列動作,就可看出此人的內在修為,他是否已經樹立起堅固的道德。有了堅固的道德,此人不會為非作歹,僭越犯上,也容易建立功業,取得成績。各個職位上的官員,如果都是由德才兼備的人擔當,國家不生禍亂,自然清平康泰。
古人對人體、生命與外在環境,甚至與宇宙的聯繫認識得很深刻。所以通過射箭,觀察射手的舉止、神情氣度,就能考核出此人的德行和志向。男孩出生三天,就要「參加」射禮,此後「射禮」一直伴隨著他的一生,以此表達他敬重天地,恪守盡責的初衷,從始至終都不改變。@*#
參考資料:《禮記.射義第四十六》、《管子.心術下第三十七》 
---------------------------------------
【家教珍事】深居高位 簡樸傳家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7日, 2019
宋武帝劉裕的宮廷中,沒有裝飾奢侈的馬車,也從沒有絲竹歌舞之聲。圖為元人壁畫《仙樂圖》局部。(公有領域)
皇帝劉裕 教子女莫忘根本
南朝宋武帝劉裕(363年─422年)出身貧寒,未發跡時,生活十分貧困。所以當上皇帝以後,他也時時崇尚節儉,不忘根本。他一生清簡寡慾,嚴整有法度,視金玉之類寶物,簡直如同糞土。他的宮廷中,沒有裝飾奢侈的馬車,也從沒有絲竹歌舞之聲。
有一次,有人獻給他一個琥珀枕,十分光耀亮麗。這時正好劉裕想要北征,聽說琥珀治金創(金屬致傷)效果甚佳,心中大喜,立刻命令將琥珀枕搗碾成末,分給諸將領做金創之藥。宮中床腳上所用釘子,工匠在外面塗上銀子(其用意想是怕釘子生鏽)。劉裕覺得太浪費,不准他們用,只許用鐵釘子。他的女兒們出嫁,他從不送她們錦繡、金玉之類。所有陪嫁之物都很簡單。
劉裕未發跡時,蓋的是布被子,連蠅拂之類也是自己用牛尾巴上的毛做成的。他當上皇帝以後,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再也不用為生活而犯愁了。但是他卻不肯把以前蓋過的布被子和牛尾巴做的蠅拂丟掉,而是讓他的女兒彭城公主小心地收藏好。他鄭重地囑咐女兒:「你把這些都仔細收藏好,將來可以留給子孫,教他們千萬不要忘了本。」
劉興弟是中國南北朝宋武帝劉裕長女。劉宋建立後,初封壽陽公主,後改封為會稽公主。圖為宋武帝女會稽公主(壽陽公主)。(公有領域)
劉裕未發跡前,因為窮困,所穿的布衣布襖,都是他的妻子武敬皇后親手所製作。劉裕建立劉宋王朝,當上皇帝後,將這些以前穿過的布衣布襖等,都交給自己的長女會稽公主(383年─444年)收藏起來,並且告誡會稽公主:「後世如果有驕奢不知節制的人,你就將這些拿出來給他看!」劉裕教育後代節儉樸素的用心,可說是十分良苦。
後來到了宋文帝劉義隆(407年─453年)時(劉義隆為劉裕的第三子,紀元424年繼承帝位),會稽公主的兒子徐湛之因為被別人所牽連而獲罪,宋文帝想要處死他。會稽公主用錦囊裝了劉裕穿過的這些布衣服,闖進宮中,哭著將錦囊甩在劉義隆跟前,說道:「這是當年我母親為你的父親所做的衣服,今天剛有了一頓飽飯吃,你就想要殺我的兒子!」劉義隆見到當年父親所穿的布衣服,不覺也動了感情,跟著哭了起來。徐湛之因此得到赦免。
宋武帝劉裕(公有領域)
張充受教猛醒 痛改前非
張緒(422年—489年),字思曼,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從小就很有節操,清簡寡欲。
張緒入仕後,累官至國子祭酒、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張緒很有學問,尤其精通周易,講解起來時常有精奧之語,時人都很佩服。張緒由劉宋入齊朝,仍然在朝為官,前後歷經數帝,齊高帝、齊武帝、劉明帝等都十分讚賞他清淡有節,風姿高雅。
張緒一生清簡寡慾,口不言利,有錢財就散給部下,或施捨於人,確實很有清節。他行為端正,有時困窘得整日沒有吃的。門生見他饑寒,為他煮食物,他卻從不主動索求。張緒又耿介,不肯阿諛人,有一次和客人閒談,張緒自稱道:「我一生不知道低聲下氣、奉承別人!」此語傳到朝廷宰相耳中,引起他心裏老大的不舒服,為此,張緒被外放,出任吳郡太守。
張緒有個兒子,名叫張充,字延符,入仕時,已是南朝齊代,比他父親晚幾十年。張充跟父親一樣,也精通《老子》、周易之學,後也擔任國子祭酒、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張充之所以後來能夠很有學問並立朝為官,跟下面所述的這段有趣故事很有關係:
張緒在朝廷為官時,遠離家鄉蘇州。張充和諸兄弟們,沒有父親在身邊管束,在家鄉便放浪形骸,不拘小節,肆意玩樂起來,不再把學習放在心上。
張充特別喜歡打獵,一有工夫便牽狗架鷹,到郊外盡興打獵。有一次,張緒請假回鄉探親,剛剛走到蘇州城西郊,便碰到兒子張充在那裡打獵。只見張充左手臂上停著一隻獵鷹;右手牽著一隻獵犬,嘴裡還大聲吆喝著,顯得興緻勃勃。一見到父親張緒的船到達,張充頓時顯得不知所措,急忙將臂上的鷹和牽著的獵犬都放走,恭恭敬敬地在水邊向父親下拜行禮。
張緒沒有聲色俱厲地訓斥兒子,只是語氣沉重地說道:「你又要呼鷹,又要牽狗,一身兩役,不覺得太辛苦嗎?」張充受到父親的喝斥,認識到自己的過錯,便一面向父親行跪拜之禮,一面鄭重其事地回答父親道:「古語所謂『三十而立』,兒子今年已經二十九歲了。請父親大人放心,到明年再看,我一定下決心完全改過!」
張充特別喜歡打獵,一有工夫便牽狗架鷹,到郊外盡興打獵。圖為元人《上林羽獵圖》局部。(公有領域)
此時,張緒便不再對兒子加以責備,而是立刻用鼓勵的語氣,對兒子說:「有了過錯知道改正,仍然可以成為賢人,過去孔子的學生也有過這樣的事。」
張充真可算得上悟性極高的人,這次受到父親的批評,便受教猛醒,真的下決心痛改前非。他徹底丟棄掉過去的壞毛病,修身養性,刻苦攻讀。還不到一年,他就已經讀了很多書,並且精通了《老子》、周易之學。
正是: 
鐵樹開花令人驚, 
九天攬月在專精。 
受教猛醒立大志, 
痛改前非眾皆欽!
陳顯達燒燬排場物
南朝齊代陳顯達(428年─499年)英勇善戰,為齊朝立下很大功勞。齊高帝時,陳顯達在戰鬥中被箭射中左眼,致使左眼失明。高帝任命他為鎮西將軍。到齊武帝時,又積戰功,齊武帝任命他為征南大將軍、江州刺史。
儘管陳顯達戰功顯赫,朝廷又屢屢給他陞官,他卻從不以此自傲。他謙虛淳厚,頗能自律,時時不忘自己出身寒微。每當朝廷給他加官進爵,陳顯達不但不覺得高興,反而時常顯露出憂懼的心情。他絲毫不肯奢華,所乘車子敝舊破敗。出外時,儀仗也不過數人,且從不擺威風。他曾以年老為辭,要求引退,卻未獲允准。
陳顯達有十幾個兒子,他時常告誡他們道:「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做高官、揚名天下的志向,你們千萬不要以富貴來欺凌人家!」可惜的是,陳顯達的兒子們不像陳顯達那樣謙恭儉樸,不大肯聽父親的教誨,家中既富且貴,便不免奢侈起來。當時,王敬則也在朝為官,任員外郎,高帝時,被封為潯陽郡主。陳顯達的兒子與王敬則的兒子在一起,特別喜歡車子和駕車的牛,收羅了許多好牛,飾以華麗的裝扮,還給牠們起了許多亂七八糟的名字。
看到兒子們的所作所為,陳顯達十分不悅。儘管兒子們不肯聽他的話,他也不肯就此罷休,仍然堅持時常教育他們。陳顯達的兒子陳休,曾經擔任知府衙門的主簿,上任時路過九江市,特地趕到陳顯達那裏,向父親道別。陳顯達見兒子的行裝極為華麗,很不高興,嚴厲地訓斥兒子道:「麈尾、扇子這些東西,都是王、謝這樣的世家大族家裡的奢侈品,你不必拿著這些東西!」說完,毫不客氣地拿過陳休這些擺排場之物,丟進火中統統燒掉了。@*
清 包金柄麈尾 。(公有領域)
參考資料:《宋書》、《獨異志》、《南齊書》、《何氏語林‧箴規》


神箭手唐太宗李世民與唐朝射禮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二月 26日, 2019
唐太宗李世民(王雙寬提供/大紀元)
作為千古一帝,文武全才、智慧超群的唐太宗李世民,不僅為打下大唐江山立下了赫赫戰功,而且其在位二十三年,打造了輝映古今的「貞觀之治」:國政清明,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武功興盛;文化藝術、詩詞歌賦璀璨輝煌;世人仰慕,萬國來朝。可以說,唐帝國乃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富強繁榮的國家。
或許是唐太宗有太多可書寫的地方,其高超的箭術並不為太多人所知。史載,受父親影響,李世民自幼喜好射箭,「自謂能盡其妙」。由於他臂力驚人,一般的弓矢滿足不了他的要求,所以他讓人特意打造了四羽大號白色長箭,比普通的箭長一扶(註:「扶」為古代長度計算單位,一扶相當於正常成人四指並列的寬度)。據說,這四支號為「大白羽」的箭的力道能射穿幾寸厚的實心門板。
沙場征戰 李世民神箭發威

在一些民間演義中,為了突出其他英雄好漢救主的事蹟,李世民的武功常常被弱化,但事實上,李世民手中的神箭,威力巨大。
據《酉陽雜俎》記載,一次李世民與尉遲敬德一起去偵察敵情,結果碰到王世充的猛將單雄信。武功高強的單雄信驅動方天畫戟殺了過來。這柄方天畫戟的杆是用單雄信從小種下的一棵棗樹杆製成的,長一丈七尺(大約五米多),要用兩隻手才能握合,僅槊刃就達七十斤之重,號為「寒骨白」。面對如此武器和猛將,李世民挽弓搭箭,遠遠地向單雄信射去,正中方天畫戟的刃心。
在一些民間演義中,為了突出其他英雄好漢救主的事蹟,李世民的武功常常被弱化,但事實上,李世民手中的神箭,威力巨大。(曹醉夢繪圖/大紀元)
隨後,單雄信與舞槊(類似長矛)的尉遲敬德戰到一處,兩家兵器相撞,已中過一箭的方天畫戟質地變脆,竟然讓尉遲敬德生生給弄折了。折了兵刃的單雄信被尉遲敬德挑於馬下。李世民跟尉遲敬德虎口脫險,順利回營。
還有一次在與竇建德的作戰中,李世民為引誘竇建德的大軍進入埋伏圈,親自率少量隨從到其大營外叫陣,只見他「親挾弓,令敬德執槊」。起初,竇建德的軍隊並未在意,李世民於是大聲喊:「 我,大唐秦王也,誰敢出來跟我單挑?」話音剛落,一支利箭已經射出,竇建德軍中的一名將領應聲斃命。
很快,五六千騎兵從竇建德的營帳中殺出,向李世民等衝過來。李世民讓隨從先走,他和尉遲敬德殿後。二人「按轡徐行」,敵軍稍微靠近,李世民張弓就是一箭,殺一個;剩下的人嚇得不敢再追,可是隨後止而復追;稍稍靠近,又是一箭,又死一人;追得再近一點的,立刻有尉遲敬德的槊迎敵。在殺死數十人後,終於將敵軍引入埋伏圈,唐軍大獲全勝。李世民的英勇善戰可見一斑。
事實上,沙場征戰,李世民多次遭遇類似險情,但均化險為夷。比如在攻打宋金剛之戰時,就遭遇敵軍圍攻,剛從睡夢中驚醒的李世民臨危不懼,也是一箭射死敵軍將領而成功脫逃。
不過,李世民並非逞匹夫之勇,他善於發揮自己神箭力道大、距離遠、精確度高的威力,遠遠地就將對方幹掉。如果敵軍到了身邊,則有貼身護衛尉遲敬德。李世民曾說:「吾執弓矢,公執槊相隨,雖百萬眾若我何!」
李世民高超的箭法源於家傳。他的父親李淵善射,經常在戰場上以箭法折服對手,幾乎是箭不虛發。據說他的夫人竇皇后就是靠自己的箭術贏來的。
親自指點禁軍箭術
626年玄武門之變後,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是為太宗皇帝。即位剛一個月,他就駕臨顯德殿,對禁軍訓話:「戎狄侵盜,自古有之,患在邊境少安,則人主逸游忘戰,是以寇來莫之能御。今朕不使汝曹穿池築苑,專習弓矢,居閒無事,則為汝師,突厥入寇,則為汝將,庶幾中國之民可以少安乎!」唐太宗的核心意思是鼓勵禁軍們專心練習箭術,提高技能,以備將來保家衛國之用。
唐太宗還表示,自己如果有空閒時間,一定會親自去教授他們箭術。禁軍們聽後都非常高興。唐太宗果然說到做到,利用閒暇時間,每天召集數百名士兵在顯德殿前的空地上練箭術。他不僅親自講授射箭的技巧,而且還對眾將士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定,凡射中靶心較多者,便會賞賜給他們弓、刀、帛等物,同時也會將他們長官的考績列為上等。如此一來,禁軍們更加努力地習練。
明 戴進《試射》。(公有領域)
不過,大臣們認為唐太宗在宮殿中教授士兵射箭這種事,具有很大的風險性,便進諫道:「陛下親在其間,萬一有狂夫竊發,出於不意,非所以重社稷也。」唐太宗卻不以為意,認為大臣們多慮了,他說道:「凡我大唐國中的百姓,均是對朕赤膽忠心的子民,朕今日跟他們推心置腹、互無猜忌,將士們感激之餘,怎麼會對朕心生猜忌、謀害之心呢?」(原文:「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衛之士亦加猜忌乎!」)禁軍們聽說後非常感動,更加賣力習練,僅用了幾年時間,便全部變成射術嫻熟、無往不勝的精銳將卒。後來還發生了有人策劃謀反但卻無人響應,反而將其告發的事情。
唐太宗與唐代射禮
源自上古時期的射禮,是一項古老的禮制活動。大家按照規程奏樂、射箭、飲酒、賞罰,以此來激勵人們居安思危,不忘武備。唐朝開國之後,全社會習武風氣濃厚,加之唐高祖、唐太宗都是神箭手,所以朝廷也非常重視射禮。平時不定期舉行,但每年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必定要「賜群臣大射」,規模最大的當屬九月九日重陽節的射禮。唐《通典》卷七七《軍禮‧天子諸侯大射鄉射》作:「大唐之制,(中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賜百僚射。」
唐高祖時舉行過兩次大射禮。唐太宗時,射禮進入了高峰期,而且從貞觀五年(631)起,大射禮呈現出常態化,即連續堅持於每年三月、九月進行射禮。這樣的堅持,有唐一朝只見於唐太宗時期,足見唐太宗對射禮的重視。
清朝《欽定大清會典圖》插圖。(公有領域)
根據唐太宗時期編纂的《貞觀禮》,唐禮在北周、隋禮的基礎上增加多達二十九條,其中軍禮增加的有「天子大射、合朔陳五兵於太社、農隙講武」三項。關於大射禮,《周禮》記載:「王大射,則共虎侯、熊侯、豹侯,設其鵠。諸侯則共熊侯、豹侯。卿大夫則共麋侯,皆設其鵠。」這裡的「侯」指的是箭靶,當時的箭靶不是現在那種一圈一圈的圓形靶,而是用各種動物皮毛做的。等級不同,用的動物也不一樣。唐朝的規定是皇帝射箭用的靶子是熊皮。
貞觀年間大射禮主要在武德殿前、儀鳳殿前、觀德殿前、玄武門前等處舉行。皇帝要站在殿前正中的位置射箭,在其西面則是陪射的大臣們的位置,而東邊階下陳設賞物,用來賞賜射術高超的大臣,西邊階下則設置罰酒的器具。
射禮程序分為:準備階段、宴會階段、射禮進行階段及賞罰階段。比如在九月九日這一天,唐朝皇帝穿著特製的禮服,先舉行儀式接受大臣們的覲見,然後帶著大家來到射禮舉行的地方。樂工奏樂,行酒兩遍。一位侍中奏稱:「有司謹具,請射。」就是一切都準備好了,請開始射禮。另一位侍中趨近聽皇帝的回答,聽完後宣布「制曰可」,就是說可以開始了。
首先開始射箭的是皇帝。皇帝的近身侍衛進呈天子的弓箭。樂隊奏樂,當演奏到樂曲《騶虞》第五節時,皇帝開始拉弓,他發出的第一箭與樂曲的第六節相應,第二箭與第七節相應,這樣連發四箭,奏樂奏到第九節,音樂和射箭同時停止。皇帝射完後,貼身侍衛要去查看射箭成績。如果中了靶心,就說「此箭獲」;箭射得靠下了,就說「此箭留」;射得靠上了,就說「此箭揚」等等。
皇帝親射後,接下來則為「侍射者」射。《開元禮》此處記載云:「其射人多少,臨時聽進止,若九品以上俱蒙賜射,則六品以下後日引射,所司監之。」顯然,「侍射者」皆由臣子組成,且不分文武。品級從九品起。若想成為「侍射者」,需有皇帝的恩賜。六品以下官員在皇帝親射之日沒有資格成為「侍射者」。即使他們獲得賜射,也需要在後日由六品官員引射。
唐代射禮主要集中於前期,自玄宗朝天寶年間起便銷聲匿跡,原因在於射禮早已不復唐代前期的禮儀性及嚴肅性,更多的則是充滿遊戲性質的活動而已。
由良弓感悟政務
《貞觀政要》卷一《論政體》開篇就講到,貞觀初年,唐太宗對太子少師蕭瑀說:「朕從小就喜歡弓箭,得到十多具良弓,自以為沒有更好的了。最近拿出來給弓匠看,弓匠說:『都不是好材料。』朕詢問緣故,弓匠說:『木心不直,所以紋理全都斜了,弓力雖強,但射出去的箭卻飛不直。朕才明白以前自己都沒有搞懂。朕以弓箭平定天下,都沒能真正明白,何況天下的事務呢,哪兒能夠全懂啊。」是諭令在京的五品以上官員輪流在中書省值夜班,太宗還多次召見他們,告訴他們在外巡訪時,務必要了解民間疾苦和政令的得失
唐太宗能通過與弓匠的對話而聯想到政務,不愧是一代明君。@*#
參考資料: 
1.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二‧唐紀八》 
2. 《唐會要》卷三七《五禮篇目》 
3. 《貞觀政要》 
4. 《舊唐書》


台灣1906-1942年嬰兒死亡率有14%-18%/台灣1906-1942年平均壽命28歲-40歲

台灣1906-1942年嬰兒死亡率有14%-18%

台灣1906-1942年平均壽命28歲-40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