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蜡是古代中國人民所祭祀八種與農業有關的神祇。現在中國民間仍視八蠟為除蟲捍災禦患的神祇,祭祀於八蜡廟。八蜡的祭祀稱為八蜡之祭、大蜡之禮或八蜡祭。
八蜡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vAODSp
《禮記·郊特牲》記載:「八蜡以祀四方」。據東漢經學家鄭玄所註:「四方,方有祭也,蠟有八者:先嗇一也;司嗇二也;農三也,郵表畷四也;貓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蟲八也」。另史志所載:「古有八蜡之祭,每歲建亥之月,田功告成,則合聚八神而報響之,謂之八蜡」。古代的八蜡祭舉行時,皇帝與人民都會參加。
八蜡分別指:
先嗇:先農之神
司嗇:后稷之神
農:農夫之神
郵表畷:田間小亭之神
貓虎:防備田鼠、山豬之神
坊:堤防之神
水庸:城隍之神
昆蟲:害蟲之神
沿革
據《三禮圖考》記載,帝堯早巳祭祀八蜡。《禮記》中載有一首號稱堯所作的《蜡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無作!豐年若土,歲取千百!」由於伊耆氏可能指神農氏、堯或周代設置的職官,所以八蜡最遲源於周代。唐代司馬貞為《史記》補作的《三皇本紀》載:「始教耕,故號神農氏,於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1]一般相信伊耆氏所祀的八蜡,是指上古時代。無論如何,八蜡之祭發展到漢、唐時,蜡祭的活動巳變得隆重;但於明、清時期,卻時行時止
八蜡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vAODSp
----------------
臘八即係臘月初八,臘月即係農曆12月,呢日又叫做「成道節」、「成道會」、「佛成道日」,本來係一個佛教節日,係中國傳統入面,春節之前,除咗冬至之外另一個重要節日。不過而家已經唔多人慶祝呢個節日,只係喺中國江南、東北、西北地區重有啲人會慶祝。
臘八 - 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https://bit.ly/3tcR3F0
源由
臘八有兩個來源,一係話呢日係中國傳統祭祀祖先同神靈嘅節目,即係「臘祭」。另一個就話呢日係佛祖釋迦牟尼成道嘅日子,即係「佛成道日」
臘祭
臘八節原本係中國古代嘅臘祭,因為古代中國人係以農業為主,而當每年豐收嘅話,古時啲人就會認為係神靈保佑嘅結果,於是就會舉行慶祝活動。後來有人喺臘祭之後順便做埋宴鄉活動,慢慢就發展成祭祀祖宗嘅活動。一路到南北朝時期,就正式定咗臘月初八做臘八節。
喺呢日會有「擊鼓驅疫」嘅習俗,啲人會喺腰度有一個細鼓,頭帶住個胡頭,然後扮金剛力士打鼓,驅除疫病[1]。
佛成道日
根據佛教傳說講,佛祖釋迦牟尼係喺十二月初八成道,喺佢成道之前,因為修苦行而唔食嘢,搞到骨瘦如柴,諗住放棄苦行,呢個時候有個牧羊女仔畀咗啲乳糜佢食,食咗之後有返體力,之後佢就坐喺菩提樹下面沉思成道,創立佛教[2]。
中國嘅佛教徒為咗紀念呢件事,於是就定咗農曆十二月初八煮粥供佛,呢啲粥叫做臘八粥。而食粥就變成臘八節其中一個習俗[3]。
臘八詞源
「臘八」呢個名,係出自《百丈清規》卷二:「臘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眾,嚴備香花燈燭茶果珍饈,以供申養。」臘八 - 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https://bit.ly/3tcR3F0


臘八當天最好早上喝有桂圓的臘八粥或有瘦肉的鹹粥,因為桂圓可強化陽氣,讓腦袋清楚,瘦肉則是古代一般人很少吃到的珍品,吃到代表好運,喝粥時要一口口喝,然後心裡想著來年想跨越的關卡或問題,例如換工作或結婚等,等到粥喝完,原本混沌的運勢就可變清明。黃逢逸強調,粥要喝熱的,最好早上喝,否則也要下午三時轉陰前喝完,因為夜最長的冬至已過完,臘八已進入返陽的時段,陽氣足的時間喝粥,更有助思路清楚。

201912280024342019-12-28_1755172019-12-28_175512


臘八節,又稱臘八,源自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因在農曆十二月初八,也就是臘月初八慶祝而得名。原意是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和避邪。在中國,有臘八節喝粥的習俗。
漢地相傳這一天是佛成道日,是釋迦牟尼在菩提伽耶大菩提樹下成佛並創立佛教的日子,也稱「法寶節」,為佛教徒盛大節日之一。道教《八道秘言》亦提及這天為五臘日中的「王侯臘」,需修齋並祭祀先祖[1][2]。
臘八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Q30kiC
起源與歷史
在古代中國,「臘」是重要的祭祀活動。漢朝的蔡邕在《獨斷》中說:「臘者,歲終大祭。[3]」秦漢臘用戌日[4]。《說文‧肉部》:「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周家台秦簡《秦二世元年視日》木牘:「以十二月戊戌嘉平[5],月不盡四日。」
在古代經典《禮記》中,有「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意思就是:臘月是辭舊迎新的日子,舉行盛大的慶典是為了向祖先回報一年的收穫;因為臘祭在十二月(丑月)舉行,這樣沿襲下來就把處在冬末春初、新舊之際的農曆十二月稱「臘月」。
周禮中的蜡祭的對象有八:先嗇、司嗇、農、郵表、虎(貓)、坊、水庸、昆蟲。前三者,一般認為是農神或者發展了農業而有功的先民;郵表、坊、水庸代表農業基礎設施;老虎捕食野豬,貓捕食老鼠,昆蟲是希望他們不要成災。由多種雜糧混合熬製的臘八粥,就是這種農業祭的傳承。水庸祭祀演變為各地的城隍文化。
祭祀的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避邪逐疫,而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仍有留存。[6]至於「臘」的意思,有不同的說法:
「臘」指「合」,臘祭即合祭諸神;
「臘」指「獵」,獵禽獸作祭祀祖先之用。[7]
公元1世紀佛教傳入中國後,大約在蕭梁時期,中國佛教將此定為紀念釋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寺院在這一天都要唸經,煮粥敬佛,即臘八粥。清代,雍和宮的臘八盛典極為隆重。雍和宮內有一口直徑為2米,深1.5米的古銅大鍋,重約4噸,專用熬臘八粥。臘月初一起,皇宮總管內務府派司員把粥料和乾柴運到雍和宮。
粥料品種繁多,有上等奶油、羊肉丁和五穀雜糧以及各種乾果等,到初五晚準備就緒,初六皇帝派大臣會同內務府總管大臣,率領三品以上官員及民夫到廟裡監督稱糧、運柴。初七清晨,皇帝派來的監粥大臣下令生火,並一直監視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為止。這時皇帝派來的供粥大臣率領官員開始在佛前供粥,宮燈照耀、香菸裊裊、鼓樂齊鳴、眾喇嘛進殿唸經,隨後把粥獻給宮廷,同時裝罐密封,用快馬送往承德行宮和全國各地。直到天亮以後舍粥完畢,盛典才告結束。
據史料記載,每一鍋粥用小米12石,雜糧、乾果各50公斤,乾柴5000公斤[來源請求],共熬6鍋。第一鍋供佛,第二鍋獻給皇帝及皇宮,第三鍋給王公貴族和大喇嘛,第四鍋給文武大臣和封在各省大吏,第五鍋分給雍和宮的眾喇嘛,第六鍋作為施捨。
道教上章書《赤松子章曆》記載五臘日:正月一日天臘(春節),五月五日地臘(端午節),七月七日道德臘(七夕),十月一日民歲臘(寒衣節),以及十二月八日侯王臘(臘日),為五帝校定生人延益的良日。
中國
這一天有喝臘八粥的習俗。主要是在中國江南、西北一帶廣大地區有此習俗。
泡臘八蒜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臘八蒜指在臘八這天用醋泡蒜。到春節前後,在醋中浸泡了二十幾天的蒜瓣會呈現青綠或碧綠色,具體顏色可能因蒜的品種、醋的品種和放置環境的不同而稍有差異。泡臘八蒜的醋被稱為臘八醋,到蒜瓣發綠的時候,醋也具有了蒜的辣味。春節前後,北方多有吃餃子的習俗,而就著臘八蒜、蘸著臘八醋吃,則是春節前後的一項獨特的風俗。除了就餃子吃,也有用臘八蒜來拌涼菜的。
臘八豆腐是皖菜民間傳統菜之一。臘八節前夕之間,曬制豆腐。
琉球
琉球人也過臘八節,他們會用月桃葉包米糕製成鬼餅,還會掛貝殼驅邪。也有祭祖和拜佛的儀式。
民謠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過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燉豬肉,
二十七,宰年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除夕的餃子年年有。
臘八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2Q30kiC


台灣民間的生活與神明的指引是非常緊密的。從敬奉各行各業的祖師爺到生產育兒,都有嚴謹的規矩。但,如只是守著這些規矩的表面形式也起不到被神明護祐的作用。所以如果我們靜下心想想,為何台灣民間慣用「神明」二字來代表無量無計的各層宇宙中的覺者呢?這「神明」二字對人類來說有那麼一層「以神奇的力量來引導人心去暗轉明」的意思。因此,儀式規矩的意義應該是在於幫助人可以反思自己的心是否歸正於天道地德,而非只圖形式表面。
----------------
新年是從臘月23日正式開始的,也有從臘月初八開始的,直至新年正月23日結束。
臘月初八,相傳為佛祖釋加牟尼的生日,寺院都在該日煮粥祭佛。後來流傳民間,成為老百姓極為重視的民間節日。該日,家家戶戶要早早吃臘八飯(或臘八粥),並且相互饋贈。臘八飯是初七晚提前做好,第二天凌晨五點左右就食用。臘八飯用米、豆、蕎麵、果仁、豆腐、肉菜等煎煮而成,種類很多,除麵條、餃子和麻食外,有象徵豐收的糧囤(用竹篾墊子或荊條編織物或用蓆子等圍成的盛糧食的圍欄)、象徵富貴的元寶、有用蕎麵捏成的各種麻雀頭(甜點名)等等。臘八飯講究要早吃,而且要逐日增添,多則一直續吃至臘月二十三,越多越好,以此象徵生活越來越好。
臘月二十三過年正式開始。這一天,每家每戶早上都要早早地起床,放鞭炮,給灶房放上香爐,點上香,和食物等供品,祭拜恭送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表奏自己家庭一年的情況。小時候,每到這天,早上六、七點還沒睡醒,就被家裡人叫起來去放鞭炮,小孩子不懂得尊敬,放完鞭炮就再回去接著睡覺了。
祭拜灶神後,全家要掃塵,這一天,全家一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進行乾淨徹底的除塵大掃除。一般小年以後,家家戶戶的年貨逐漸就備齊了,瓜子、花生、糖果、水果、蔬菜、肉類、供品、年畫、裝飾品、新衣服等都是各家各戶各處趕集(趕會、趕廟會)的目標。
家裡還要做黃酒,黃酒是玉米、高粱和麥子釀的,很容易泛酸,釀製的時候掌握不好配料的比例會泛酸。即使釀出來沒有問題,加熱的時候如果沒掌握好火候,加熱時間長了,也容易泛酸,自釀的黃酒好喝,酒度低。
豆腐和粉條也是過年時要準備的,也都是自己做。每年過年,奶奶、媽媽都會做一大鍋豆腐。壓豆腐之前都喜歡吃豆花。先到磨坊去把豆子磨成豆漿,拿回家來放在鍋裡煮,煮到一定火候點入鹽滷,就凝結成了一塊塊的豆腐腦了,再撈出來放在盆子裡,用重的東西壓上。有的人是用磨盤,有的用老房子上的大青磚。豆漿在鍋裡煮的剛出現小塊的時候,就是豆花。
大陸東部地區在臘月23日、24日要祭拜先祖,到先祖墳前燒紙、放鞭炮祭拜,除了尊敬外,還認為小年後,先祖要趕集購備年貨,所以要給先祖送錢。在小年之前,家家戶戶都做「年糕」、做「發屯」、做「豆腐」,年糕是用黏米粉、高粱粉、紅小豆等做的,涼後會變硬,但加熱後,黏黏甜甜的很好吃;發屯是用大米粉做的,軟軟的很好吃;豆腐是自己磨的大豆、用鹽滷點成豆腐。年貨一般入臘月後就在準備了,在小年前後就差不多了。臘月28日,是灶神從天上回來的日子,家家戶戶要迎灶神,祭拜灶神,像送灶神一樣尊敬。
到了臘月三十,是整個過年期間最忙活的一天。首先是上墳,長輩們領著家族成員去先祖墳前祭拜先祖,有的人家還要在家裡供奉祖宗牌位。有的還會供奉家譜,供族人來祭拜。其次是貼對聯和門畫,每個門上都要貼。如果家裡有親人去世,還沒過三週年,就不能貼紅色的對聯,如果是當年去世的,只能貼黃色的,之後兩年也只能貼紫色或者綠色的,要等過了三周年,才能又貼紅色的。還要掛燈籠,一般農村人家都需要掛兩個,院子裡用高高的杆子掛一個,大門上掛一個。有錢的人家還會掛一串彩燈。天黑了以後,燈籠就要亮起來。
年三十吃完晚飯後,晚輩們就成群結夥的開始走家串戶的給長輩拜年,輩份低的人拜年要拜很多家,拜年不是說說話而已,而是磕頭真拜,主人家都熱情的拿出瓜子、糖果等讓晚輩們吃,有的會給壓歲錢。哥哥弟弟之間,弟弟也要給哥哥叩頭拜年。
正月初一的早上要吃餃子。吃完餃子,要看皇曆,按照皇曆指定的時間放鞭炮,而且每年的時間都不一定,名曰「出幸」,方言裡的讀音是這樣,但可能不是這兩個字。放鞭炮之後就開始走親戚了,初一的拜年、走親戚和年三十拜年是不同的,初一拜年,主人家都極力挽留喝酒吃飯,一般都是去親戚家、而後是朋友家,每家都熱情款待。
大陸東部一些地區,風俗有所不同。年三十不但貼對聯,還要在屋檐、門兩旁插用草紙包裹住的「桃條子」,各個重要的地方都要插,糞堆也要插,屋內糧缸、物品也要貼古代祝福類的字。在院子裡還要用青灰畫出糧囤等圖案,並擺好幾堆糧食,用竹籃等東西扣住,等大年初一天亮後再打開請鳥類們、家禽們來吃。三十晚上到初一天亮,所有人說話都要輕聲細語,且不能上廁所,家人方便要另找地方,因為怕驚擾到來到家裡的神靈。
年三十吃完晚飯後,父母就開始炒菜、做供品、包素水餃和湯圓,做完後就快新年了,然後供奉在院子裡,父母帶領家庭子女在供桌前叩拜天地、然後再到灶房叩拜灶神。過了子夜零點後,父母燒一盆開水,裡面放有桃樹枝條,全家人用這一盆水洗臉,這是新年第一次洗臉,象徵全家幸福、祥瑞。然後母親做了新年第一頓飯——是素水餃和湯圓,象徵一家人向善、和團圓,這是年夜團圓飯,這一頓是必須素食的,而且家裡所有人都要吃的,即使睡覺的也要叫起來吃。
然後母親把剩下的水餃和湯圓放在鍋裡的篦子上,再加上年糕、發屯、桃樹枝條,這麼熱著。之後家裡長子領著弟弟妹妹,子女叩拜父母,給父母拜年。拜完後,本族兄弟聚在一起,從凌晨就開始,走家串戶給本族及村里長輩們叩頭拜年,都是磕三個頭。拜年時,各家各戶都會極力邀請吃飯、喝酒,往晚輩們手裡塞糖果、瓜子、花生等食品,這些食品都是事先準備好的,酒菜都是年三十晚上預先做好的。
年三十這一夜,各家各戶全部敞開大門和屋門,全部都亮著燈,即使有睡下了的人家也是如此。大年初一,從凌晨到天亮後都是各家各戶的互相拜年,互相喝酒吃飯,到處都會遇到拜年的人群。
大年初二、初三、初四,各家各戶開始走訪遠路的親戚了。在大陸東部地區是嫁出去的女兒回門的時間,由本家的小輩或同輩去迎請回來,大吃一頓後再回來,每家都極力的款待。
從正月初五開始,鄉村就開始了社火。社火,是一種民間藝術,題材主要是《西遊記》和《封神演義》、《三國演義》裡的故事,常見的人物造型主要是《封神演義》裡的一些主要人物,如姜子牙、關羽關老爺、趙公明、三霄娘娘、黃飛虎出五關和關羽出五關、二郎神楊戩等。一般是打扮成相對應的人物造型,敲鑼打鼓,在鄉村裡轉,進行表演。在社火之前,要先到鄉村裡的廟上拜神,因為社火裡的人物故事多數跟廟裡的神有關,所以這相當於稟報廟裡的神,事先跟他們打好招呼,以免神靈怪罪凡人打扮成他們的樣子。
等到正月二十三之後,鬧社火結束,再到廟上拜神,這是向神靈的寬宏大量表示感謝,所以也叫謝神。也是從正月初五開始,廟上的香火也開始逐漸旺起來了,除了正常的求神拜佛和鬧社火之外,家裡有人去世的,也要到廟上進香,幫去世的親人求福。
大年初七,「七不出,八不入」,也就是說,初七這一天不能出門,初八這一天應當在外面走親戚。初七又叫「人七」,相當於鬼節,這一天也要上墳,還要在門口燒紙,院子裡和大門上的燈籠都要掛起來。掛燈籠是為了讓自己家的先人能找到回家的路,享受兒孫的供奉,燒紙是為了讓別家的鬼不要走錯門,告訴他們,這不是他家,不要進來。每到這天晚上,在高處上看四處的燈籠,星星點點,和天上的星星相映生輝,感覺很溫暖。
大年初一直到初十,年輕人要走親戚,長輩們也都是在村裡互相請客吃飯、喝酒。期間和以後,民間社火一直是最熱鬧的陪伴了,都是傳統劇目,既熱鬧又傳播道德。
正月十五很多地方是花燈節,有些地方的風俗是天黑後,點起一堆火,人們圍著火看社火表演。在大陸東部民間要放花炮、在此之前就要在院子裡插搖錢樹,搖錢樹有的是用新鮮竹子來做的,枝條上繫滿了糖果、花生等東西,人們喜歡到各家去賞看、摘取。
新年慶祝一直到正月二十三這天,這天晚上每家都要在院子裡點一堆火,把家裡的一些傢伙事兒拿出來,在火上過一下,每個人都要從火上跨幾次,小孩尤其喜歡,經常來來回回跳好幾次。這就是「燎干」,意思是讓火燒掉去年的晦氣,新的一年由此開始,希望能順順利利、平平安安。第二天,就可以摘下燈籠,燒香磕頭送走年前請來的神靈,這個年就過完了。@


由祭祀說年味
進入臘月,黃曆新年的腳步聲近了,但人們卻感覺不到過年的氣氛,很多人都說「現在年味越來越淡了。」 似乎只剩下了吃年夜飯、放鞭炮煙花。連拜年都省了,群發短信就解決了。農村裡還好些,有的城市鞭炮都禁放了。
有人說,如今生活富裕了,平常大魚大肉的,跟過年吃的沒什麼兩樣,所以過年沒有什麼美食上的新鮮感;還有的說,平時常買新衣,不像過去窮的時候,只有過年才有新衣穿,所以也少了喜悅和期盼。真的是物質上的豐足造成了年味的淡化嗎?筆者認為不是,因為中國年不僅僅是這麼膚淺的吃飯穿衣,它有更深的內涵,是幾千年民俗文化的一個傳承。
酬神戲頭齣--扮仙戲。(宜蘭傳藝提供)
傳統文化 祭祀敬天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崇尚天人合一、敬天信神的民族,相信「頭頂三尺有神靈」和善惡有報的道理,所以敬天、供神對古人來說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因為相信有神靈存在,所以中國傳統文化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習俗——祭祀。古人相信神靈會保祐家族興旺,子孫幸福。通過祭祀可以敬謝天地神靈,並表達對先輩的敬仰和感恩之心。既體現出炎黃子孫道法自然、順應天地的生命觀,也可讓人銘記歷史,又增加了家族或宗姓的凝聚力,還向後輩傳達了尊老、孝悌的理念。
從史載可見,夏商周三代,在一年年終冬至時,舉行規模最大的一次祭神祭祖活動,後代叫臘祭。《禮傳》記載三代年終祭祀大典名稱「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漢改為臘」。祭祀對象有天神、后土、土地官神、百神、人鬼(祖先)等等。
古代祭祀從天子到諸侯、大夫、士有嚴格的禮法。《禮記.曲禮下》說,天子祭天地、祭四方[1]、祭山川、祭五祀;諸侯祭地神(方祀)、祭山川、祭五祀;大夫祭五祀;士只祭祖先。
《禮記•月令》說孟冬「臘先祖五祀」。「祖」即是家族最早的那一代,「先祖」通稱所有先代的祖先。依照古代的曆法,「臘祭」在歲之末,向諸神和祖先敬告一年農作歲成,感謝神的恩祐,這就是過年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禮儀的精神
十二月被稱為「臘月」。在這個月裡,人們送灶神、換門神畫、請財神、供祖先、拜神等等。很多人家在井台上甚至廁所裡都要焚香,擺設供品。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又添加了許多其它內容,如貼春聯、窗花、年畫、點爆竹、拜年等等,無論年俗如何演變,祭祀始終是最重要的內容。
帝王在天壇祭天、祈穀、祈雨。圖為故宮祈年殿。(公有領域)
實際上,人類最早的禮儀就是祭祀禮儀,體現了人類對天地神靈的虔誠膜拜。天壇就是古時皇帝祭天時用的祭壇。祭祀包含了嚴格的禮儀和儀式。百姓只能祭自己祖先和祀家中門、戶、中霤(*房室的中央),灶,行(*路,一說井)等神,這是百姓的「五祀」[2]。
禮儀也是文明的標竿,體現了一個社會的文化及道德水平。《春秋左傳正義》說「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儀、式、刑三者,皆為法(*規範)也」。儀式表達的是一種美德、秩序和尊重。儀式在古代被視為生活行事的遵行準則,可見古人對禮儀的重視。這體現出我們華夏文明的高度水平,所以中國自古被稱為「禮儀之邦」。
供奉先祖和諸神,一是感恩神靈一年來的庇佑,同時還要接受上天的監督和檢查,總結這一年來的言行,並祈禱上天能多賜予福德,來年家庭能夠興旺發達、幸福美滿。整個臘月都被一種濃濃的「神聖」氣息包圍著,人人謹言慎行,充滿了敬畏,連掃塵、煮祭品都有一種莊嚴的儀式感。家裡老人就經常跟我說,過去一進入臘月,說話就要注意了,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不要口吐髒字,要不然神會怪罪的。
元旦賀年  自我約束
喜賀元旦!(傳藝中心提供)
過年就是跨年,既是一年的結束,又是新一年的開始。
南朝蕭子雲《介雅》詩吟頌:「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元旦」就是新年第一天時,俗稱正月初一。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載「元旦」:「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
在這辭舊迎新的日子裡,人們對未來充滿了期盼和美好的嚮往,互相慶賀過去一年的辛苦與成就,並預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首先要拜的是祖宗牌位、各路神明,其次是家中長輩或老人。同輩親友之間稱之為「賀年」。
整個過年期間有諸多禁忌,如:不可追債、不宜殺生、不可吵架爭執、不可懶惰等等,都是因為人們相信,這期間諸神齊降,人的一言一行都看在神的眼裡,所以人人謹慎地自我約束,諸惡不行,氣氛祥和喜慶。祖先神主位前的香火一直不可斷絕,直到正月15日元宵過後,再舉行儀式送神主,將祖宗牌位回復原位,關閉祠堂,這年才算過完了。
祭祀精神 天人合一
對天地神靈的崇拜能讓人自我約束、懲惡行善、民心歸正;敬畏天道及珍惜萬物,可得天地厚賜、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緬懷先祖,可知創業不易,更加兢兢業業、珍惜眼前擁有的一切。
亥豬年 豬事如意年畫。(嘉義林管處提供)
在拜年及各種儀式的細節上,都是長輩為先,體現了中華文化獨特的傳統美德——敬老和孝道。莊嚴的禮儀及儀式,使人重視文化修養,做事有章法可循,知高低進退。這是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文化命脈,也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五千年文明的積澱,這才是過年的真正意義。
事事物物都有其內涵存在,失去了內涵,就沒有了根,也就沒有了味道。年味其實是一種氣氛、一種精神,來自何處?來自天地[3]。人沒有了精神、真氣,就是行屍走肉,事物沒有了精神,就沒有了靈氣和一切內涵,如同無根之草,失去了生命力。過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惜現在其精華部分被摒棄了,保留下來的只有膚淺的形式及吃吃喝喝、放假購物。當今,我們失去的不僅僅是年味,而是華夏文明的傳承和炎黃子孫的文化精髓。
[1]  祭五官之神於四郊,句芒在東、祝融后土在南、蓐收在西、玄冥在北。 
[2] 見唐.鄭玄《禮記正義.卷五曲禮下第二》:「五祀,戶、灶、中霤、門、行也,此蓋殷時制也。」 
[3]《白虎通德論》釋「精神」是太陰之氣,也是萬化之本:「精神者,何謂也?精者,靜也,太陰施化之氣也。像火之化,任生也。神者恍惚,太陰之氣也,……萬化之本也。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