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東隅已逝 桑榆非晚」和「失之東隅 收之桑榆」
旅美武大博士流淚吶喊:拆掉防火牆 還原真相 | 武漢肺炎 | 大紀元 http://bit.ly/39EzWmL
------------------
「 東隅已逝 桑榆非晚」和「失之東隅 收之桑榆」
東隅:指日出處,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處,表示晚年。早年的時光雖然已經逝去,珍惜將來的歲月,還為時不晚。
成語出處: 唐·王勃《滕王閣序》:“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本是唐代詩人王勃的名作《滕王閣序》里的一句名言。原文接下去兩句是:“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抒發了古代文人雖然遭遇到“時命之窮”,仍然因之以自勵的胸懷。東隅:指日出處,表示早年。 桑榆:指日落處,表示晚年。 早年的時光雖然已經逝去,珍惜將來的歲月,還為時不晚
----------------
東隅:指日出處,表示早年。
桑榆:指日落處,表示晚年。
成語「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處先有所失,在另一處終有所得。 後喻在某一面有所失敗,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語。
-----------------
成語「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處先有所失,在另一處終有所得。 後喻在某一面有所失敗,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語。
------------------------------
成语|“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和“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http://bit.ly/2TRe3K9
成語出處: 唐· 王勃《滕王閣序》:「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
東隅引證解釋
1、東角;東方
《儀禮•士昏禮》:「婦洗在北堂,直室東隅。 」
明•茅溱 《雙調夜行船序·宴薊鎮宛在亭四景》套曲:「邊境無虞,喜青陽布暖,鬥指東隅。 」
2、古代指中原地區以東的小國
《逸周書·大匡》:「 管叔 自作 殷 之監。 東隅之侯,咸受賜于王,王乃旅之。 」 孔晁 注:「東隅自殷以東,旅謁各使,陳其政事者也。 」
《隋書·許善心傳》:「 李虔 僻處西土, 陸機 少長東隅。 」
3、指日本
章炳麟 《韻文集自敘》:「餘生殘 清 之季,逃竄東隅。 」
4、作「東嵎」
因日出東隅,故以「東隅」指早晨,引申指始,初。
成语|“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和“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桑榆引證解釋
1、桑樹與榆樹
漢•劉向《九歎•怨思》:「孤雌吟于高墉兮,鳴鳩棲于桑榆。 」
《晉書•夏侯湛傳》:「鴻鵠一舉,橫四海之區,出青雲之外,而尺鷃不陵桑榆。 」
2、日落時光照桑榆樹端,因以指日暮
《太平御覽》卷三引《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樹端,謂之桑榆。 」
唐•劉知幾《史通•敘事》:「夫杲日流景,則列星寢耀;桑榆既夕,而辰象粲然。 」
清魏源《客懷八首柬龔定庵舍人》詩之四:「安得遵雲衢,及此桑榆光。 」
3、以喻事之後階段
《後漢書•馮異傳》:「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
唐•韓愈《除官赴闕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詩:「桑榆儻可收,願寄相思字。 」
金•元好問《酬韓德華送歸之作》詩:「桑榆儻可收,歲事在穮蓘。 」
劉國鈞《辛壬之間雜詩》之四:「兵諫匆匆事有無,將軍計已失桑榆。 」
4、比喻晚年 垂老之年
《文選•曹植<贈白馬王彪>詩》:「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 」李善注:「日在桑榆,以喻人之將老。 」
《隋書•王韶傳》:「加以今年六十有六,桑榆雲晚,比于疇昔,昏忘又多。 」
宋•范成大《次韻鄭校書參議留別》:「後會吾衰矣,桑榆一繭絲。 」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序》:「出京南來,避地 江 左,情緒牢落,漸入桑榆。 」
清•沈起鳳《諧鐸·虎癡》:「況我年近桑榆,家無蘭玉。 」
5、喻指隱居田園
《魏書•逸士傳•眭誇》:「或人謂 誇 曰:‘吾聞有大才者必居貴仕,子何獨在桑榆乎? ’」
明•黃道周《節寰袁公》(袁可立)傳》:「溪子子貴洞,千將利斷,桑榆決機,不以為晏。 」
成语|“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和“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成語出自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卷十七·馮異傳第七》:「璽書勞異曰:‘ 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方論功賞,以答大勳。 ’」
成語典故
西元25年秋天,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政權。 接著,劉秀就把屠刀指向赤眉起義軍。 西元26年春天,長安斷糧,樊崇領導的幾十萬赤眉軍不得不向西轉攻城邑,但遭到佔據天水郡的隗囂的阻擊,只得又回到長安來。 這時,長安已被劉秀部將鄧禹佔據。
成语|“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和“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經過激戰,赤眉軍打敗了鄧禹,9月又重新佔領長安。 這年冬天,赤眉軍的糧食供應仍然極端困難,不得已于12月引兵東進。 劉秀一面派大將馮異率軍西進,在華陰(陝西華陰東南)阻擊赤眉軍;一面在新安(河南澠池東)、宜陽(河南宜陽西)屯駐重兵,截斷赤眉軍東歸的道路。
馮異率領西路軍,在華陰、湖縣一線,同赤眉軍相持了60多天。 多次被赤眉軍打敗的鄧禹,這時率部到達湖縣,同馮異的部隊會合。 鄧禹妄想取勝,派部將鄧弘搶先進攻赤眉軍,又被赤眉軍打得落花流水。 鄧禹、馮異親率主力救援,在回溪(河南宜陽西北)又被赤眉軍打得大敗。 鄧禹只帶著24騎逃回宜陽;馮異拋棄了戰馬,只帶著幾個人步行走回溪阪,逃回營寨。
西元27年正月,赤眉軍在崤底(河南澠池禮莊寨)被馮異打敗,遭到重大損失。 剩下的起義軍折向東南,不料在宜陽又陷入劉秀重兵的包圍。 赤眉軍經過艱苦的戰鬥,始終不能突圍。 樊崇等人在糧盡力竭的情況下,投降了劉秀。 戰鬥結束後,劉秀下了一道詔書,名叫《勞馮異詔》。 其中有這樣幾句,「開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後在澠池一帶獲勝。 這就是所謂在日出的東方吃了敗仗,在日落的西邊卻得到了勝利。 」(原文是:「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澠池。 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
成语|“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和“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後來,人們引用「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個成語,來比喻在這裡失敗了,在那邊卻得到了勝利。
越南湖志明市平鎮
得知桑榆失之東隅-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注音 ㄕ ㄓ ㄉㄨㄥ ㄩˊ , ㄕㄡ ㄓ ㄙㄤ ㄩˊ
漢語拼音 shī zhī dōng yú , shōu zhī sāng yú
釋義
東隅,日出處,指早晨。桑榆,日落所照處,指晚上。全句比喻雖然先在某一方面有損失,但終在另一方面有成就。《後漢書.卷一七.馮異傳》:「始雖垂翅回谿,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冷眼觀》第二○回:「誰知那個旗婆,猶自賊心未死,竟想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