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7
1.雲林北港武德宮 732.6萬
2.雲林北港朝天宮 704.3萬
3.台南南鯤鯓代天府 586.9萬
4.屏東車城福安宮 411.1萬
5.台南麻豆代天府 357萬
6.苗栗白沙屯拱天宮 352.5萬
7.高雄佛光山 199.4萬
8.台中大甲鎮瀾宮 128萬
9.彰化鹿港龍山寺 75.4萬
10.台中南屯萬和宮 21.1萬
交通部觀光署統計國內宗教場所參訪人次
紫南宮主委莊秋安說,他雖不清楚觀光署有這種調查,也沒有被詢問回報相關數據,但按廟方今年提供的金紙數量計算,每年少說約700萬人次造訪;但有沒有被列人氣宮廟-交通部觀光署列入統計的全台宗教場所僅13間宮廟,香火鼎盛的彰化鹿港天后宮、新北中和烘爐地、台北萬華龍山寺等都與竹山紫南宮有相同遭遇,沒被列入統計-全台10大人氣宮廟出爐 https://bit.ly/3RxA66m
臺灣的民主生機: 治理能力、政策網絡與社區參與 - Google 圖書 - https://goo.gl/2E89A3
------------------------------------
廟宇:拜神以外
「為什麼在廟宇拜神」這條看似無聊的問題,其實十分有趣。廟宇本來不一定是,或者不只是拜神的地方。空間沒有「本來」,空間不是自有永有的,而是不斷經歷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
城市發生了太多事,心知肚明,百感交集,任食任做,走馬觀花。「城市放題」是個全盒,是個百子櫃,包羅了城市生活與文化的種種。本欄邀請不同的城市觀察者,對城市生活與文化指指點點,或情深敘事,或精闢分析。這期談廟宇,除了拜神,它還承擔哪些功能,及這些功能的變遷。──放題者語
我對廟宇的興趣始於網野善彦(歷史學家,專攻日本中世史、日本海民史)《無緣‧公界‧樂:日本中世の自由と平和》和阿部謹也(日本一橋大學社會系教授,被譽為日本西洋歷史學者第一人,編者按)《在中世紀星空下》對「無緣所」的研究。在日本江戶時代,有些寺廟是「緣切寺」,只要進入了就可以切斷和世俗的所有緣分,免除於不同的人際關係及制約,例如是世俗的借貸關係、租稅關係等。想要離婚的女性可以逃亡到寺院如鎌倉的東慶寺,寺院會保護女性不受追捕者的傷害,居留一段時間後,便可獲認可離婚。
阿部謹也寫道,緣切寺有很多與歐洲史相似的地方。在中世紀,家、墳場、教會等場所被稱為和平領域 (Asyl),逃到這些地方的人,原則上連司法人員也不能接近。犯了盜竊、放火、殺人等大罪的人,逃至和平領域內就可以免於被人追殺,特別是錯手殺人的人,受害者的親人有義務報復,加害者逃到和平領域的話,便可避過報仇者。無緣所或和平領域的運作並不是基於武力或有權勢作後盾,逃至那些場所的人之所以受到保護,主要是以民眾對神聖場所的畏懼為基礎。有趣的是,在歐洲,水磨坊、金融交換店、旅館、渡船、都市和道路等都可以是和平領域。縱使這些地方是「透過物作管理和隸屬關係的媒介」的「有緣」場所,仍被認同為和平領域。縱使這些地方不全是「無緣所」,而是透過「物」作為關係的媒介的「有緣」場所,仍被認同為和平領域。阿部謹也相信這是掌權者在理解和轉換和平領域的觀念時,逐漸生出公共秩序的概念。
無緣所或和平領域的運作並不是基於武力或有權勢作後盾,逃至那些場所的人之所以受到保護,主要是以民眾對神聖場所的畏懼為基礎。
回到寺廟,寺廟的「緣切」原理漸不復再。例如,希望離婚的女性在逃到寺廟前要先提出「離緣狀」,東慶寺的角色也漸漸變成斡旋機關而不是無緣所。到了明治維新,政府更是全盤否定了寺廟的「緣切」功能。當然,「緣切」的式微不單是因為國家權力的介入,其中的細節有需要繼續鑽研。但整體而言,無緣所的公共秩序的式微的另一面,就是國家佔取裁判權、警察權、管理公共事務等社會功能,改變民眾之間的紐帶及法律習慣等獨占公權力的過程。順帶一提,和平領域的制度後來則是得到皇帝及國家權力的承認,慢慢變成「賦予」的形態。
這樣看來,「為什麼在廟宇拜神」這條看似無聊的問題,其實十分有趣。廟宇本來不一定是,或者不只是拜神的地方。空間沒有「本來」,空間不是自有永有的,而是不斷經歷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我不禁好奇,廟宇,或是這種民間公共秩序的空間,是如何生產和再生產,怎樣改變和式微的呢?
當時政府批准華人可依中國傳統「斬雞頭,燒黃紙」的方式進行宣誓,但指定要在文武廟內舉行。
雖筆者不肯定中國民間社會是否有無緣所,但可以確定的是民間奉行集廟議事,在廟堂等神聖場所,議決社區的公共事務,同時也體現了民間裁決權,例如會透過斬雞頭等神判儀式,處理各種民事和刑事案件。香港其中一個經典例子要數由地方菁英興建的上環文武廟。
上環文武廟由富商盧亞貴和譚亞財倡建興建,用以管理地方事務,危丁明博士寫道,港英政府治港初期,在華人社區實行保甲制,並在1853年更新保甲制,賦予地保 「促成和解」之力,變相承認了文武廟式的民間審裁權力。可是,到了1861年取消保甲制,文武廟便喪失了裁決權。1908年,政府頒布《文武廟條例》,將文武廟及其所屬廟產撥交東華醫院管理。文武廟的議事功能進一步被取締為慈善功能。不過,政府仍然賦予文武廟部分司法功能,當時政府批准華人可依中國傳統「斬雞頭,燒黃紙」的方式進行宣誓,但指定要在文武廟內舉行。
廟宇鑲嵌於社會關係之中,由社會網絡交織而成,若想要了解廟宇以至其他空間,都繞不過對社會關係的研探。
其後,政府逐漸將不同廟宇交予慈善團體,彌補開支,並在1928年立了《華人廟宇條例》,正式制度化廟宇管理。除了上環文武廟,大埔文武二帝廟也是十分有趣的例子。大埔文武二帝廟建於1892年太和市開市,由大埔七約所建,本來為相議墟事的公所。當時仍不完全是「廟」,只是同時奉文武二帝,以示要秉公辦理,到了1954年新鄉公所落成,才正式轉變成宗教信仰中心。
廟宇空間一直受不同的權力改造,除了上述由上至下控制和改革,也包括了地方菁英、神職人員以及社會大眾的各種行動和主張。廟宇鑲嵌於社會關係之中,由社會網絡交織而成,若想要了解廟宇以至其他空間,都繞不過對社會關係的研探。
馮蘊妍(城市研究系學生,本土研究社成員,關注地理和空間問題)
原文:《廟宇:拜神以外》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1230-culture-column-thecity08/?utm_medium=copy
© 端傳媒 Initium Media
-----------------------------
台灣的廟會文化
2007-10-12
作者:林茂賢(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
廟是神明的家,也是民眾信仰的中心。台灣的廟宇如同西方的教堂,不僅是宗教的聖地,也是民間的藝術中心,廟宇建築包括雕刻、美術、糊塑及文學等藝術,一座廟宇就是一件藝術精品,而不同於西方教堂的是,台灣民間的表演藝術並不是在演藝廳、歌劇院表演而多在廟口進行;傳統戲曲的演出、民俗藝陣的表演或江湖藝人的唸歌、講古、雜耍都在廟埕表演,因此,廟埕也就是地方的藝文中心。而廟宇周圍的商店、小吃攤、兜售金紙的小販、賣藥走唱的「王祿仔」聚集,使廟宇成為地方的商業中心。
平時廟埕是老人聊天、下棋的地方,兒童遊戲學習的場所,社區民眾議論公共事務,傳播社會消息之處,因此廟埕又是地方的資訊中心。廟埕其實不是神明散步、運動的場所,廟埕是神聖與世俗的交會點,在台灣人的成長過程中,廟埕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塊空間。
台灣民間習俗在神明誕辰、廟會祭典前夕都會舉行遶境出巡儀式,出巡的目的就如同警察巡邏轄區,具有掃除惡煞安定人心的作用,如在夜間出巡則稱為「暗訪」。神明出巡時各社區廟宇、行業都會聘請藝陣遊行。這些民俗藝陣大多是業餘性質的社團組織,由社區民眾組成,他們在閒暇之餘學習各項民俗技藝,做為休閒娛樂,如逢廟會節慶則代表地方廟宇出陣遊行,藉以參與公共事務。台灣在移民初期民變、械鬥頻傳,治安不良,有些藝陣就成為地方自衛組織,像宋江陣、獅陣都屬於地區性防衛武力,例如台灣的獅陣除了舞獅之外,也要學習武術,就是基於地方防衛的特殊需求。
由於宗教活動的盛行促使民間戲劇、藝陣的發達。這些民間藝陣除了具有藝術、娛樂功能之外,也兼具教育民眾、凝聚民心和防衛鄉里的功能。因此,廟會文化是台灣文化的縮影,在廟會中可以看到台灣人民的人文、藝術、信仰的呈現,也反映台灣民間的價值觀。
本文作者:林茂賢-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
---------------------------
寺廟功能
從歷史資料來看,澎湖的村里自治體系與村廟的管理體系似乎存在一種互相滲透的關係。一方面清政府建立的保甲制度,在澎湖的村里中變成村廟轄域之下責任區的分劃,另一方面村里的自治與公約依賴主神在冥冥中的監督,方得以受到村民的尊重與履行。源自行政區劃的澳甲制度,在宗教及社會、經濟等層面發揮甚大的影響力,此一現象是澎湖研究者難以忽略的,陳憲明及林文鎮即簡明地指出:
澎湖自清代到日治初期的行政區都有澳、鄉(社)、甲等階層系統,所謂的「鄉」或「社」,相當於現在的村,一個澳包含好幾個鄉,鄉內鄉民再自己區分成幾個甲(或稱甲頭),像內垵甚至還多到八個甲。每一個鄉都有一座公廟來做為鄉民的信仰及社區認同的中心。鄉內的共同事務都委由「鄉老」(又稱為「老大」)來共同處理,「老大」由鄉(社)內各甲頭一定歲數(大多是50歲)以上的男人輪流擔任。共同處理的重要事情有廟產的維護、神明的祭祀事宜、無人島紫菜的採集與管理(如鳥嶼、赤崁等)、沿岸漁場使用權的分配,以及島民糾紛的調解等,居民很少有異議。
相關細節請參閱|甲頭與鄉老、村廟經濟功能與村廟社會功能等三項資訊。
-----------------------------------
寺廟功能傳統與現代觀
●寺廟功能
台灣的寺廟建築是台灣歷史與文化的象徵,早期先民渡海來台
,帶來了中國傳統文化習俗,也將佛教與道教的信仰播下種子,逐
漸發芽、開花與結果。因此,台灣的寺廟特別發達,並擁有眾多功
能,從宗教信仰、教化娛樂乃至政治經濟活動,寺廟扮演著舉足輕
重的角色,而寺廟也是重要的民族文化資產,它的建築、雕刻、
彩繪、陶藝及神像都是藝術的結晶。可以說,要了解中國的民間宗
教信仰以及台灣的歷史民俗,寺廟建築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研究寶
藏。
在傳統的年代裡,寺廟主要是居民
活動的中心,以提供人民信仰為其主要
活動,而兼有教化、娛樂等功能。現代則因應現
代化的腳步,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功能,列舉如下:
●現代寺廟提供之活動與性質:(○代表柏龍寺有提供的功能)
1.舉行祭祀活動(○)
2.配合祭祀活動需求:
(1).住宿餐飲的需求
(2).祭祀用品需求 (○)
(3).點燈、安太歲活動需求(○)
(4).辦公活動(○)
(5).停車(○)
3.附近居民休閒聊天場所(○)
4.擴大都市服務與觀光休閒功能
(1).展覽活動
(2).參觀活動
(3).觀光休閒活動(○)
(4).慈善活動(○)
5.僧侶與民眾修行活動
6.商業活動
7.其他:如「行乞」、遊民等
柏龍寺與其他寺廟一樣,均受到現代化的潮流衝擊,雖然傳統
的功能不再彰顯,不如以往一般,是人們主要的活動與信仰中心,
但是它衍生出的新功能,卻成為一條傳統與現代文化相銜接的道路,
也為忙碌的現代人提供一個心靈休憩的最佳場所。
----------------------------
寺廟,即寺院(佛寺)與廟宇的合稱,有時統稱為廟、廟宇,又稱宮廟[1],一般專指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靈、神話或傳說人物、歷代賢哲、歷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築,實際上不限於佛寺與廟宇,還包括祠、道觀等。功能包括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的寺廟。一般所稱寺廟不包括祭祀祖先的家廟,但一些名人的家廟由於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同時有著寺廟的性質。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寺廟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寺廟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寺廟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門為入口,如神道坊(寺廟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結界範圍。門之後為神道,通往參拜之處。
寺廟的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佛寺神的屋宇[2],有些則稱為堂。一些規模較大的寺廟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寺廟周圍會有寺廟林,本身有守護寺廟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的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的祠,如忠烈祠、名宦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與民間信仰的結合,變成民間寺廟。
寺院是佛教僧侶修行、禮佛的屋宇,「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太常寺、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後,中國方將僧人居所也稱為寺或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到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也以寺稱之為「清真寺」。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地藏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僧人(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巖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佛教的世俗化,以及與民間信仰合流,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闕,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如「三清觀」、「玄妙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按照規模,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殿」命名。例如祭祀媽祖的媽祖廟,由於媽祖先後在元代、清代獲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媽祖廟可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伏魔大帝」,民間尊為「關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有命名「北極殿」、「玄帝殿」。而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非佛教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馬祖北竿鄉「玉封蕭王府」(祀蕭府太傅)、雲林水林鄉「水林通天府」(祀溫府千歲)等。
「祠」是紀念先賢的建築物,如祭祀祖先的「宗祠」、祭祀國家先烈的「忠烈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慈惠堂」、「勸化堂」,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如天壇、地壇;其中「天壇」也成為常見祭祀天公廟的名稱,如「臺南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作為宗廟,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非常功績的特定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
宗教場所狹義指各種宗教信仰為了進行禮拜、朝聖、祭祀等活動所修立、使用的建築物,廣義的宗教場所包含聖地、道場在內---
--------------------
圖解寺廟布局和功能,讓你明明白白去拜佛
2016-09-16 由 學國學網 發表于文化
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寺廟名勝古蹟多在山水靈秀之地,因此往往是人們的游賞之所。
寺廟這種獨特的建築集中顯示了中國傳統的祭祀文化,不僅是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的載體,也是中國古代精神文明的載體。
國家文物局前後共列出七批,429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古建築的中國寺廟就達1088處。中國縣一級行政單位有2千多個,以此做個簡單的平均,每兩三個縣就有一座寺廟是文保單位。充分說明中國寺廟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含金量很高。
中國寺廟不僅是典雅輝煌的建築,還有神采奕奕的造像、壁畫等精湛的宗教藝術品,保存了許多國寶級的文物和碑刻,堪稱中華民族古代文明中最精華的重要組成部分。
很多人的家鄉都有自己引以為榮的寺廟,但卻不知道這寺廟的功能?很多人也都慕名參觀過很多名山古剎,走馬觀花一番卻沒能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甚至發出不過如此的感嘆。如何才能做到不虛此行呢?
當然要熟悉寺院文化,必須了解寺院建築的功能,這樣進出就自然有了頭序。
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在山林之處,在入寺的路道上,一般會建有山門,所以得名。山門用來指示道路已離寺院跟近,過去古代的官員百姓到了山門,就應下馬、卸去刀械的步行,以示敬重。山門一般有三個門,象徵「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中間一座常建成殿堂式,叫山門殿或三門殿。殿內塑兩大金剛力士像,如同兩個門衛護持寺院。
▲山門
進了山門就會見到一整塊的牆壁,上麵塑有龍或寫有大字的佛,這個就是「照壁」,用來對寺院的全景進行隱蔽,寺院需要幽靜的環境。
▲照壁
繞過照壁就到了院子的大門,大門一般以中軸線方式在正中,分為三個門,中間這個門是正門,兩邊是偏門。
古時普通人只走偏門,正門是給重要人物走的,一般只在大法會的節日中才打開。古代的規矩是從左邊門進時先跨左邊腳,從右邊門進時先跨右邊腳,進院子的方式是以順時針繞建築走動,不得從中軸線直奔目標,也不得大聲喧譁。這是官家宮廷的規矩,傳下來有幾千年了。
▲山門殿
山門殿:許多寺院將山門建成殿堂式,叫「山門殿」。
進寺院時,走哪個門就看你在那個門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間門,而走邊門,表示謙卑、不功高我慢。你在左邊就走左門,先邁左腳;在右邊就走右門,先邁右腳。進寺禮拜一般以順時針方向走,因為在古印度以順時針右繞為吉祥。
這個大門內部就是「天王殿」,中間面對的是「未來」的佛——大肚子的彌勒菩薩,他是我們未來修行必定成就的榜樣,在左右兩邊,是佛經故事裡經常提到的「四大天王」,它們代表了地、水、火、風,喻意著未來風調雨順的願望,彌勒菩薩像的背後,有一個金甲的將軍像,他叫韋陀菩薩,是佛經故事中的護法武士,在這有國泰民安的喻意。
天王殿的彌勒菩薩總是對著院外笑的,這是笑迎外來客。而韋陀菩薩卻是對著院內嚴肅的手持兵器。這是說寺院雖然是以慈悲為懷,但對內是有嚴格規矩的,這樣才能做到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四大天王,喻意為物質世界的四種基本自然狀態,它們以地的堅硬、水的柔軟、火的熱炎、風的運動來表達物質,只不過這裡擬人化了,從手上拿的不同東西可以看出他們的性質。我們常聽小說里講的「四大皆空」,就是指這物質的四個狀態,而「空」是指佛教大乘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法義。這個天王殿實質上是個宣講物質條件的大殿。
東方持國天王:掌碧玉琵琶一面,職「調」。(琵琶可以調音,取諧音)
南方增長天王:掌青光寶劍一口,職「風」。(因寶劍鋒利,取諧音)
西方廣目天王:掌紫金花狐貂一隻,(白鼠)手拿龍或蛇 ,職「順」。(貂皮摸著手「順」,取諧音)
北方多聞天王:掌混元珠傘一把,職「雨」。
天王殿的兩邊各有一樓,那是鼓樓和鐘樓。
古代小寺院只設寺鐘沒有鼓,只有國家的大寺院才許可鐘鼓齊備。進寺院萬不可以去隨意動鐘鼓(許可的是另外),鐘鼓法器是集合大眾和報時的工具,鐘鼓聲一亂,寺院的次序就亂了。
東為鐘樓,西為鼓樓,二樓相對,一般早晨先敲鐘、以鼓相應;傍晚則先擊鼓,以鐘相應。
大雄寶殿,幾乎所有的寺院都有,這是寺院裡最重要的大殿,是寺廟中心主體建築。
由於佛教的起源與釋迦牟尼這位創始人有直接關係,所以他以現代佛教的頭一位僧人被人們紀念。大雄寶殿之所以用「大雄」之稱,主要是對佛陀的尊仰,把他稱為人間真正的大丈夫。
大雄」是佛的德號。「大」者,是包含萬有的意思;「雄」者,是攝伏群魔的意思。因為釋迦牟尼佛具足圓覺智慧,能雄鎮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稱他為「大雄」。寶殿的「寶」,是指佛法僧三寶。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寶殿就是正殿,也有稱為大殿的。大雄寶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築,也是僧眾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寶殿前大院正中擺放著一個大寶鼎,通常刻有該寺寺名。其北則擺放有燃香供佛的大香爐。殿前各有旗杆一對,旗杆頂部各有一個幡斗,有的還設一對雕龍柱或一對玲瓏塔。殿內佛像前張掛著許多經幡、歡門及各種法器,使大雄寶殿顯得莊嚴肅穆,令人肅然起敬。
一般殿堂為三開間,大雄寶殿則為九五開間,象徵如同帝王的「九五之尊」。供奉佛祖釋迦牟尼,有一、三、五、七尊不同。
大雄寶殿中的釋迦牟尼佛像主要有三種造型姿勢:
▲第一種:坐佛。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直伸下垂,名為「成道像」。
或者: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各上屈指作環形名,這是「說法相」。
▲第二種:立佛。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這名為「栴(zhān)檀(tán)佛像」。意思是佛祖施「與願印」。(你的願望可以實現)
▲第三種是臥像。釋迦牟尼涅像。釋迦牟尼入寂前向眾弟子最後一次說法像。臥像四周大多塑有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像。
橫三世佛:這裡的「世」指三個空間世界,以其同時存在,所以叫「橫三世」。 左手持缽(表示盛甘露),右手持藥丸的藥師佛(東);釋迦牟尼佛(中);阿彌陀佛(西)。
豎三世佛:這裡的「世」,指因果輪迴遷流不斷的個體一生中存在的時間。三世指過去(前世、前生)、現生(現世、現生)、未來(來世、來生)三世。在佛像中的位置是:正中為現在佛,即釋迦牟尼佛。左側為過去佛,即燃燈佛。佛經說他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故得名。亦說釋迦未成佛時,燃燈佛曾為他「授記」,預言將來成佛的事。右側為未來佛,即彌勒佛。彌勒是釋迦之後將為佛。佛經講他將繼承釋迦的佛位而成佛,所以叫未來佛。
三身佛:「三身」指三種佛身。盧舍那佛(「報身佛」,指經過修習而獲得佛果之身,左)、毗盧遮那佛(「法身佛」、大日如來,指體現了佛法的佛本身,中)、釋迦牟尼佛(「應身佛」,指佛為度脫世間眾生需要而現之身,特指釋迦的生身,右)。
五方佛:阿閦佛(東)、寶生佛(南)、大日如來(中)、阿彌陀佛(西)、不空成就佛(北)。
過去七佛:迦葉佛、拘留孫佛、尸棄佛、毗婆尸佛、毗舍浮佛、拘那含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由東至西)。
凈土宗寺院也有在主殿供阿彌陀佛(坐像)或接引佛(立像)的。
大雄寶殿的左右兩旁一般是十八羅漢,左九尊右九尊。羅漢是對古代有成就的僧人的稱呼,他們都是在佛經中被提到過的,由十六羅漢加二尊者而來。他們都是歷史人物,均為釋迦牟尼的弟子。
大雄寶殿內的背後多供奉觀音菩薩,稱海島觀音,左右善財童子和東海龍女。觀音大士身後配有羅漢或者三十二應身圖。
釋迦牟尼佛的背後,也有供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他們也是經常以向佛陀提問者的方式出現在佛經中的,他們是為了弘法需要而化身的「聖僧」,也是僧人的一種。文殊騎獅子,普賢騎六牙白象,觀音騎龍。
通觀大雄寶殿內部,塑像表現的全是佛教僧人的形象,可以把它看做是個出家僧人的殿堂,全寺出家僧人每天的早晚念誦功課就是在這裡做的。
大雄寶殿的後面是「三聖殿」,這是凈土宗修行「西方凈土」的三位佛菩薩,中間是阿彌陀佛,一邊是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這也是以佛經里的描述所塑造。
三聖殿是凈土宗的大殿,由於大多數漢地寺院都修凈土宗,所以也都造有三聖殿。為什麼都要在大雄寶殿後設三聖殿呢,為什麼不是在大雄寶殿前?因為這西方凈土一說,是個「法」,它是從佛陀口中化現出來的修法,沒有佛陀和僧人的演說就不會有佛法,所以它只是設於僧人之內的教育,不能獨立於僧人之外存在。
三聖殿的後面,還會有藏經樓藏經閣和禪堂,它們也是演示佛法的空間。由於藏經樓是收藏大量經書的圖書館,禪堂是僧人坐禪修行的地方,都要求防火、防吵鬧,所以這裡是不太會向外開放的空間。
中軸線的大殿群,是代表佛教主幹的理趣意味,把佛、法、僧這三寶的地位做了建築和塑像的定位,以形象化的手段向民眾宣揚了佛教的教理和團體內部結構,並同時照顧到僧人居住修行的空間需要。
一些次要的補充性內容被安置於大殿兩邊的偏殿中。如祖師殿,是供奉本寺法脈傳承祖師像的,也有把觀世音菩薩和地藏菩薩分別立上偏殿的,總之是各寺有所區別。
大殿的東邊配殿,一般是伽藍殿。
伽藍,就狹義而言,指伽藍土地的守護神。廣義而言,泛指所有擁護佛法的諸天善神。依《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所說,佛教伽藍神是保護伽藍(寺廟)的神。佛說有十八神保護伽藍,即美音、梵音、天鼓、嘆妙、嘆美、摩妙、雷音、師子、妙嘆、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中國自唐、宋時,禪宗道場已有供奉伽藍神的風俗。
《釋氏要覽》云:「寺院既有十八神護,居住之者,亦宜自勵,不得怠惰為非,恐招現報耳。」然而世界上的伽藍道場無數,如何只有十八神而能遍守護呢?該書又云:「一切神皆有無數眷屬,即是分任守護也無妨。」
近世以來,中國佛教界常以關帝(關羽)為伽藍神。相傳隋代天台宗的創始者智者大師,有一次曾在荊州的玉泉山入定,於定中聽見空中傳來:「還我頭來!還我頭來!」的慘叫聲,原來是關羽的頭被敵人砍下來,其憤恨不平,到處尋找自己的頭。智者大師反問:「您過去砍去他人的頭無數,您今日怎麼不去還別人的頭?」並為其講說佛法。關羽當下心生慚愧,而向智者大師求授三皈五戒,成為正式的佛弟子,並且誓願作為佛教的護法。
從此以後,關羽這位千餘年來極受國人敬重的英雄人物,就與韋馱菩薩並稱佛教為寺院的兩大護法神。伽藍菩薩為右護法,韋馱菩薩為左護法。
大殿兩邊廂房的住人,也體現了寺院內部的組織原則和結構。
寺的左右兩邊古代叫做「東單」「西單」,東單住外來流動僧客,西單住內部僧人,還有方丈院,屬管理層。所以西單所屬的廂房建立有庫房,而東單會設立會客廳的客堂。另外僧人食堂又叫「五觀堂」也相應設立在廂房邊,還有「上客堂」做為特殊客人的臨時住所。
在最後,可能還會有塔院。
這是設在寺院後門的骨灰安置點,僧人圓寂火化後就在這裡安葬。有一類不放骨灰的佛陀紀念塔,多高達七層樓,可以上去遠眺,也不一定建於寺後,更多是在寺中、寺前位置,這要看全寺的風水面貌而定。
總言之宋代以後,漢傳佛教寺院的建築平面逐步模式化,形成了「伽藍七堂制」。即:佛寺通常坐北朝南,沿山門南北中軸線,保持一定的距離修建若干殿堂,殿堂建築大致按以下順序排列:山門殿―彌勒佛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佛殿―法堂―藏經樓(閣)。配殿和附屬設施是分布在中軸線東西兩側對稱建造的次要建築,通常由鐘樓(東)、鼓樓(西)、伽藍殿(東)、祖師殿(西),以及客堂、禪房、齋堂、寢堂、浴堂、寮房、西凈(衛生間)、放生池等組成。寢堂等生活設施按內(出家人)東外西(居士、施主)的原則安排。這樣,寺院就成了一組規模宏大而排列有序的建築群。
通過以上這些圖片加文字,普及了一些寺廟的基本知識。寺廟文化博大精深,想要有更多的了解,還需要身體力行的學習。
我不是尚書
生活要注意細節。同樣智慧的結晶也是來自於細節。
「新漢傳佛教」的形成──建國百年台灣佛教的回顧與展望
藍吉富(中華佛學研究所研究員)佛教弘誓學院 - https://goo.gl/yLSz4J
摘要
台灣佛教的主體,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漢傳佛教。但是,經過近百年來曲折的歷史發展,台灣漢傳佛教的文化性格,與舊有的漢傳佛教已經有顯著的不同。對於近二十多年來所形成的這種佛教,我稱之為「新漢傳佛教」。
自日治初期迄今,台灣先後有閩南佛教、齋教、日本佛教、江浙佛教傳入,由於各系佛教的文化內容並不全同,因此,台灣佛教文化的主體性也迭受衝擊。到解嚴之後,終於形成了當今的發展盛況,與獨特的佛教文化性格。
這種文化性格,包含有:入世性、國際性、多元傳承、女性領導人崛起、教內男女平權的呼聲高漲、新宗義與新宗派的出現等內容。這些內容,彰顯出當今台灣漢傳佛教與舊有漢傳佛教的顯著差異,這也是本文提出「新漢傳佛教」一詞的主要因緣。
一、前言
這篇文章是為「中華民國建國百年」慶祝活動而寫的,主題是「百年佛教的回顧與前瞻」。雖然中華民國立國以來的前三十幾年統治的範圍是中國大陸,但是,後六十幾年的統治地區只在台灣。所以,本文的重心放在觀察台灣佛教,而不及於中國大陸。
台灣佛教的歷史截至目前只有三百多年(1661-2011),而其中清代治下的二百三十餘年又是佛教發展停滯不前的「拓荒期」,因此,佛教歷史的重心應在日治時代迄今。這一個階段(1895-2011)是116年。大約符應「百年」之數。所以,本文的主要內容也以這一階段為限。
台灣佛教雖然有多元化的發展與多樣性的內容,但是,主體仍然是中國大陸傳入的漢傳佛教。由於近百年來台灣政治、社會、經濟的大幅度變動,使台灣文化的基本特質乃漸異於中國大陸。佛教的發展,也在這一變化的文化洪流之下,逐漸轉型。轉變成為與舊有漢傳佛教逐漸不同的宗教形態。我將這一與舊有漢傳佛教不同的新形態,稱之為「新漢傳佛教」。意思是,台灣佛教的主體是漢傳佛教,但是,經過百年來的發展,已經與原有的漢傳佛教有「質」的不同。
至於近二十年來在教界、學界常聽到的「人間佛教」一詞,我為什麼不用它來替代「新漢傳佛教」呢?理由有二:其一,「新漢傳佛教」一詞點出台灣佛教的主要歷史傳承(謂主體部份源自大陸的漢傳佛教),而「人間佛教」一詞則並未具備此一功能。其二,「新漢傳佛教」一詞所涵蓋的範圍較大,可以包含「人間佛教」,而「人間佛教」一詞則無法涵蓋「新漢傳佛教」。
本文用「新漢傳佛教的形成」為題,目的就是要陳述:台灣佛教在百年來,從舊有漢傳佛教,發展成新形態的過程。
二、國民政府遷台以前的大陸佛教──新漢傳佛教的形成背景之一
國民政府遷台以前的四十年間,漢傳佛教在中國大陸正進入具有復興態勢的重整期。當時的重大事件,有下列幾項:
(一)社會上的排佛風潮
知識分子所主導的「廟產興學」運動,自清末以來以迄民國初年,仍然持續發展。此一風潮所呈現的歷史意義,是佛教被知識分子唾棄,佛教寺院的存在,被認為是一種社會資源的浪費,必須改良。而改良的方法,則是拋棄寺院的宗教功能,將寺院轉型為有教育功能的學校。
沿襲這一風潮的,正是民國8年(1919)的五四運動。這一運動雖然是全面改革文化積弊的新文化運動,但是,流風所及,也侵襲到當時積弱不振的佛教。因為當時的佛教信仰,也被認為是文化積弊現象的一環,也被視為是應該被打倒的「迷信」。
(二)佛教界的反應
面對社會上這種排佛風潮,佛教界也有人深自內省,也有人採取自立自強的因應措施。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有下列二事。
(1)全國性佛教會組織的醞釀:
從民國元年開始所籌措醞釀的此類組織,先後有:「中華佛教總會」、「中國佛教聯合會」、「中國佛教會」等。雖然捍衛佛教的功能並不顯著,但是,「佛教組織化」的觀念則已正式成形。
(2)佛教徒之佛學素質的提昇:
為因應此一目標,太虛、歐陽漸等人所設置的佛學院及研究機構,對當時中國佛教徒素質的提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由於佛教界有心人的大力提倡與培植,民初三、四十年間,佛教界也確實出現了不少成一家之言的大師級人物。佛教界的僧尼素質,比起清末也較為提昇。
三、日治時期的台灣佛教──新漢傳佛教的形成背景之二
(一)前言
日治時期的台灣佛教,主要包含:
(1)清代傳衍下來的傳統佛教。
(2)齋教。
(3)日本佛教。
(4)以「四大法脈」(由基隆靈泉寺、新北市凌雲禪寺、苗栗法雲寺、高雄超峰寺為根本道場所繁衍出來的四大法系)為主的閩南系佛教。
這四類佛教的信徒群,除了少部份是信仰日本各宗派的日本人之外,其餘都是來自中國大陸、使用漢語、且具有漢傳佛教文化背景的漢人。在這些漢人移民心目中,他們所信仰的佛教,當然是漢傳佛教。
這些漢人信徒群,生活在異族統治者的文化空間裏,又接觸到來自統治者國度的日本佛教文化,其必引起某種程度的信仰震撼,是可想而知的。我以為,這是台灣的漢傳佛教徒所遭受到的第一次較大的「佛法認同」的挑戰。
(二)台灣漢傳佛教的處境與所受的衝擊
如前所述,日治時期,台灣漢傳佛教的主體,是以閩南佛教為基體而逐漸形成的四大法脈,以及清代流傳下來的寺院信仰群。
此外,清代自大陸傳入的齋教(含:先天、龍華、金幢三派),在日治時期也被認為是佛教的一部份,而參與佛教活動。因此,在這一時期台灣漢人的佛教信仰,顯然與大陸舊傳之宗派性佛教並不全同。
雖然明清以來的大陸漢傳佛教,已經出現儒釋調融的現象,但是,這種調融還是有限度的,亦即是「以佛法為主體而酌量吸收若干儒家思想」,主體仍然是舊傳的漢傳佛法。然而,齋教之三教調和現象,並未以佛法為主體。它們是三教雜揉、而且民俗信仰氣氛濃烈的新興宗教,與傳統漢傳佛教仍然有質的差異。
這是當時台灣漢傳佛教的處境之一,它必須與齋教這種並非純正佛法的新興宗教並列為同一水平的佛教陣線。而對於這種社會認同,漢傳佛教界並沒有出現明顯有力的排拒或釐清聲浪,這也彰顯當時佛教弘法人員素質之有待提昇,因為,他們似乎並不覺得佛教與齋教的混同,有什麼不好。
當時漢傳佛教所面臨的另一處境,是統治者並不是自己的族類,是日本人。因此,呼應於異族統治者的弘法變通,便成為此時弘法師委曲求全的傳教技巧之一。換句話說,由於異族統治者的特殊政治、文化考量,被統治的弘法集團的傳教活動,便須作相當程度的調適、萎縮,甚或扭曲。這是可以推想得知的歷史事實。
不過,對當時漢傳佛教的最大衝擊,應該是日本佛教的大量輸入台灣。當時輸入的日本宗派,有真宗(本願寺派與大谷派)、曹洞宗、淨土宗、日蓮宗、臨濟宗(妙心寺派)等。這些宗派,仰仗著與統治者來自同一民族的優勢,在台灣大力傳教,而且,傳教者還不斷拉攏原有的漢傳寺院加入他們的宗派。
1915年,台南縣的齋教徒余清芳發起「西來庵抗日事件」,結果失敗。這一假藉宗教信仰所發起的抗日事件,引發日本總督府對台灣宗教的高度關注,並且開始主導並駕御台灣宗教的發展。其中,受到最大衝擊的就是漢傳佛教與齋教。
西來庵事件結束之後,台灣不少漢傳寺院為求不受株連,紛紛加入日本宗派,成為它們所屬的「末寺」。於是,漢傳佛教信仰乃逐漸受到日本佛教的同化。在教義與宗教實踐方面逐漸「日本佛教化」。漢傳佛教的特質,有逐漸淡化的趨勢。
(三)台灣漢傳佛教界佛學水平之提昇
雖然日本佛教的宗派文化,有逐漸滲透、侵襲台灣漢傳佛教的趨勢,但是自另一角度看,日本佛教對台灣也不是全無正面的影響。最顯著的一點,就是漢傳弘法師及信徒之佛學程度的提昇。
在台灣本島方面,日本佛教中的曹洞宗、臨濟宗(妙心寺派)及淨土宗,都曾經設立過教育台灣人民的學校。譬如:臨濟宗在台北設立鎮南學林、曹洞宗在台北設立曹洞宗台灣中學林、淨土宗在台南設立台南商業學院等等。此外,日本宗派之各寺院所附設的基礎教育機構,也時有所聞。雖然困於經費,有些機構(如:鎮南學林)設置不久即告停辦,但是,也有維持迄今的(如:曹洞宗台灣中學林)。
這些教育措施,對當時教育程度不佳的漢傳佛教徒而言,自然會有一定程度的輔助作用。此外,日治中期以後,逐漸有日本弘法師,提攜台灣佛教界青年前往日本各宗派的佛學院研究佛學,甚或進入大學就讀。這些人在學成回台之後,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台灣佛教界的菁英分子。
日治中期至末期之間,全台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刊物《南瀛佛教》,內容所展現的正是本土及留日菁英分子的佛學成績。這樣的佛學水平,也許現代人仍不會滿意,但是,取之與清代及日治初期之低劣佛學水準相較,已經是相當可觀的了。
(四)結語
綜合上面的陳述,可以具體地歸納出下列三點,以彰顯台灣漢傳佛教在日治時期所受到的影響。
(1)「無戒」的衝擊
日本佛教在1872年起,明治天皇敕令男性僧人可以肉食、娶妻、與蓄髮,次年又敕許女性出家人有相同的權利。於是在信仰形態方面,古代源自大陸漢傳的日本佛教,乃與近世漢傳的信仰形態,有劃時代的區隔。
改革後的日本各宗派,又將這種文化傳入台灣,使台灣佛教界也沾染到日本佛教的新風氣。於是,台灣有若干出家人也隨之而肉食、娶妻、蓄髮,進入一個幾乎沒有戒律的佛教生活圈之中。原本在漢傳佛教界有指標性意義的三壇大戒,在日治時期是不受重視的。雖然仍有人遠赴大陸受戒,但是在台灣,三壇大戒並沒有成為佛教界必須共同遵守的出家軌範。
(2)佛學水平的提昇
台灣佛教是大陸漢傳佛教的「邊地」,是大陸漢傳佛教精華所未輸入的地帶(此指日治時期而言),儘管如此,台灣總還保存了漢傳閩南地區的若干傳統與外在信仰形式。不過,在清代及日治初期,台灣的漢傳弘法師,其佛學水準是相當低劣的,佛學素養是貧乏的。大約在日治中期以後,由於日本弘法師的影響(如前所述),台灣本土弘法師的佛學素質才有逐漸提昇的趨勢。
(3)「非漢傳佛學」的薰習
在充實佛學內涵的過程中,台灣本土的佛學研究者,同時也吸收到與漢傳不同的日本宗派教義。像淨土真宗、日蓮宗、(日本)曹洞宗的教義,也都陸續傳來,而逐漸為本土信徒所知。此外,十九世紀末由歐洲學術界傳入日本的某些佛學界的新看法,也逐漸傳入台灣。像「大乘經非釋尊所說」、「天台、華嚴的判教有違史實。」「素食不是印度佛教戒律」等等看法,都是與大陸漢傳佛教有關、但卻看法與之相左的新見解。
由於這些新見解逐漸被本土研究者所熟稔,因此,到日治末期,有不少本土研究者對漢傳佛學的認同感,已經開始有動搖的跡象了。
四、戰後戒嚴時期的台灣佛教──新漢傳佛教的形成背景之三
(一)戰後大陸漢傳佛教的入台
二戰結束後,日本佛教撤離台灣,緊接著中國大陸的漢傳佛教徒大量來台。當時隨國民政府來台的佛教界人士,包含弘法師與信徒兩類,比起早期日本佛教之入台,其規模(弘法師與信徒數量)毫不遜色。
這次入台的漢傳佛教,有下列特質:
(1)弘法師與統治者(國民政府)站在同一陣線,都以主導者的身份自居。在統治者的支持之下,入台的僧侶隨即掌控台灣佛教的發展方向。
(2)這次入台的大陸弘法師,以來自江蘇、浙江一帶寺院者為多。這些僧侶在大陸佛教界的地位與佛學素養,都遠遠超過早期來台的閩南僧侶與齋教傳法師。
(3)來台的這些弘法師(含在家、出家),對日本大多具有仇恨意識,對日本佛教的肉食娶妻及其教義,大多有輕蔑、不屑的情懷。
(4)新入台的這些弘法師或信眾,有部份是大陸漢傳改革派領袖太虛的門下或認同者,也有部份是大陸保守派名僧(如:圓瑛、印光等人)的門下或認同者。換句話說,這些新入台的漢傳弘法師所帶來的佛教文化,可被視為當時中國漢傳佛教兩大陣容的縮影。
(二)戒嚴時期台灣佛教的發展趨勢
國民政府來台之後,在1949迄1987年為止的三十幾年間,是戒嚴時期。在這期間,台灣佛教的發展趨勢,略如下列:
(1)中國佛教會的發展方向與三壇大戒
中國佛教會是戒嚴時期台灣佛教行政的最高單位,有主導佛教發展的權力。由於這一機構的決策者,是與國民政府相互配合的新入台漢僧,因此,其態度是「鄙視日本佛教」的。在這種意識型態主導之下,「掃除台灣佛教的日本化」、「恢復漢傳佛教的本色」便成為該會的發展方針。在這種方針之下,傳授三壇大戒便成為戒嚴時期最重要的發展環節之一。因為出家人受三壇大戒,正是漢傳佛教的重要標幟。傳戒與否,正可以彰顯出純正漢傳與日本佛教(或齋教)的不同。
(2)佛教徒佛學水準的提昇
清末及日治中期以前,台灣佛教徒的教育水準都頗為低下。日治中期以後,雖然稍有提昇,但是仍然不能令人滿意。當時之佛教徒,大多都是小學程度及未受教育者。至於弘法師之具有大學學歷者,在日治末期才稍有增加,但是仍然為數不多。
國民政府來台之後,大專院校增設漸多,社會上大學生之數量乃非日治時代可比。台灣人民的教育水平,也明顯地普遍提昇。自1952年起,周宣德等人開始以居士之身從事弘法活動。之後數十年間,周氏等人盡力促成大專院校設置佛學社,並提供研佛獎學金。加上台中李炳南居士的大專學佛營,以及各寺院(如:南投縣蓮因寺、高雄縣佛光山等處)的群起響應,乃使大專學生的學佛運動逐漸蔚為風氣。大約在戒嚴中期以後的台灣佛教,也逐漸由「非知識分子為主的信仰」,轉型為「知識分子為主的信仰」。至於出家眾方面,也由於佛學院在南北各地紛紛設立,加上佛教出版業發達,佛教刊物及佛書大量發行,因此僧尼的研佛風氣及水準,也逐步地上揚。
(三)結語
如前所述,日治末期台灣的漢傳佛教徒及研究者,在佛學水準方面有顯著的提昇。有些研究者的佛學水平,因為承接日本佛學界之「學院佛學」的研究成果,及善用日本的工具書(如著名的《望月佛教大辭典》等),因此也逐漸具備佛教學者的研究實力。
然而,由於他們自幼所受的是日語教育,無法純熟地運用中文寫作,也無法順暢地應用北京話(國語)講經說法,於是這批日治末期的台灣佛學菁英,乃無法有力地施展他們在佛學上的詮釋權與發言權。
在這方面,隨國民政府入台的弘法師是掌握優勢的。於是,由他們主導的大陸漢傳佛法,又逐漸取代日治時代台灣佛教徒的所知所學。這種情勢,使台灣的漢傳佛教徒又見識到:統治階層的改變,對佛法主體性的扭轉力量是何等的巨大。
此外,這一時期的台灣佛教,也隨著大環境的改變而轉型,轉變為「以江浙弘法師(不是早期的閩南僧侶)為主軸」的信仰集團。其中所具有的歷史意義,是加重了台灣「漢傳佛教基座」的穩定性。因為這些新近來台的弘法師,在對漢傳佛教教義及特質的把握與詮釋方面,比日治時代的閩南系弘法師,不論深度與廣度,都要高明得多。
五、解嚴迄今的台灣佛教──新漢傳佛教的形成
(一)促使佛教進入「百花齊放」盛況的大環境
1987年台灣的國民政府宣佈解除戒嚴,從當時迄今(2011)雖然只有二十幾年的短暫時間,但是台灣佛教卻有曠古未有的大發展與大變化。提供給佛教以極大發展空間的這一段時期,有下列幾項特徵。
(1)解嚴之後的台灣,真正具有政治民主、言論自由、崇尚法治、尊重宗教信仰的社會氛圍。
(2)這二十幾年間,台灣各行各業的蓬勃發展,使台灣成為造就經濟奇蹟的國度,社會上的億萬富翁隨處可見,中產階級的生活也相當穩定,不虞匱乏。佛教徒要捐獻給寺院的經濟能力,大幅增加。
(3)大學林立,高等教育普及。從而也使社會上的佛教徒大多為知識分子。這與日治時代佛教徒教育水準之低下,恰成對比。
(4)中國佛教會不再是獨大的佛教組織。由於其他佛教組織紛紛崛起,使中國佛教會的地位,驟降為與其他組織相同的民間團體。解嚴以來,沒有哪一個組織具有戒嚴時代中國佛教會的優勢。
(5)由於台灣提供一個宗教自由的傳教空間,所以,世界各大系的佛教(藏傳、南傳與日本新興宗教),都紛紛來台灣設置傳教據點。台灣成為世界各大系佛教的薈萃之地。不過,漢傳寺院及信徒,仍然是台灣佛教的主體。漢傳寺院所佔的比例最高,大約是全體台灣佛教的九成以上。
(6)由於政府沒有像戒嚴時代那樣獨厚某寺某僧或某佛教團體,因此,佛教界的競爭進入實力主義的時代。有誰具有領導與發展實力(包含修行實力與德行),誰就較易獲得信徒的認同。由於政治力量並不介入,所以佛教的發展空間,甚為開闊。
(7)宗教界之間、或佛教宗派之間,雖然彼此的信仰不能一致,但是大多可以相互尊重,可以異中求同。整體地看,這一時期的宗教發展態勢,已經進入「以對談取代對抗」的時代。
(二)佛教界的發展盛況
在前文,我用「百花齊放」一詞形容解嚴後佛教界的發展盛況,該詞有下列兩種內涵,其一是指台灣佛教內部人才輩出,形成了影響力最大的四個弘法團體(四大山頭),及不少具活力的地方性寺院。其二是前文指出的,世界各大系(藏傳、南傳與日本佛教),都在解嚴後大量進入台灣。
所以,這一時期的台灣佛教,確實有「百花齊放」的氣勢。如前所述,解嚴後來台的其他三系佛教(藏傳、南傳與日本)在台灣的勢力都還小,社會影響力不大,因此,此處所謂的「發展盛況」,指的是漢傳佛教界的教團活動,並未包含新入台的其他三系。
解嚴後迄今,全台灣的漢傳寺院大約有二千餘座。其中,勢力最大的是被稱為「四大山頭」的法鼓山(新北)、中台山(埔里)、佛光山(高雄)與慈濟宗門(花蓮)。
其次,昭慧法師領導的弘誓弘法團體(桃園)、悟因法師領導的香光尼僧團(嘉義)、心道法師領導的靈鷲山(新北),這三個漢傳弘法團體,對台灣社會及佛教發展,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至於近年來為佛教界所習知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研討班」(略稱「廣論班」)及其所屬的「里仁有機商店群」,是日常法師(已故)創始的佛教團體,屬於藏傳格魯派,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關於台灣佛教在解嚴時期所爆發出來的盛況,教界與學界已有甚多著述發表,茲不詳述。此下僅陳述若干現象供讀者理解,以印證「盛況」之言,確屬不虛。
(1)「四大山頭」不祇在台灣南北各地擁有甚多分支道場,而且在全世界各地(美洲、澳洲、歐洲等處)也都有分會或寺院。台灣漢傳佛教的足跡,伸展到全球各地。
(2)由佛教界所辦的大學,在台灣就有華梵、南華、玄奘、佛光、慈濟、法鼓等六校。在美國與澳洲,也有佛光山所設的大學。佛教界出資興辦這麼多大學,這種成績,舉世之中,除日本佛教界之外,罕見有堪與比肩者。
(3)由佛教界所辦的有線電視台,有大愛、人間衛視、法界衛星、生命、華藏等台。電視說法的佛教傳播現象,在台灣甚為普及。
(4)在佛教文化事業方面,佛書及佛教期刊的發行量都有極顯著的提昇。在台灣,大藏經(古代佛教文獻的彙集)就曾刊行十部之多(《大正》、《卍正續》、《中華》、《嘉興》、《磧砂》、《高麗》、《佛教》、《龍藏》、《南傳》及《西藏大藏經》)。而且,其中的《大正》與《卍續》二藏,還有電子光碟版。這是舉世之中,電子版大藏經的首度發行。此外,台灣所編輯、發行的《佛光大辭典》(七冊)、《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十冊)、與《廣說佛教語大辭典》(五冊),也是目前中文佛教辭書中罕見的大部頭工具書。
(5)在社會關懷事業方面,面對災變所作的社會救濟,是各寺院的經常性業務。其中,最為舉世所矚目的,當是慈濟宗門的世界性慈濟事業及環保事業。此外,昭慧法師與傳道法師在生命關懷、環保、反賄選、反賭場等方面,也有醒目的成績。
(6)在佛教內部的弘法事業方面,印順法師為台灣信徒提出一套以人間佛教為主軸的信仰體系。聖嚴法師則開創「中華禪法鼓宗」、證嚴法師也開創「慈濟宗門」,這些新宗義與新宗派,在台灣佛教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歷史意義。
六、新漢傳佛教的特質
解嚴以後,台灣漢傳佛教的盛況,是三百餘年來的台灣所未有的。在盛況現象的底層,我們可以觀察到其中蘊含兩種佛教文化特質。其一是舊有漢傳佛教特質,其二是新近發展出來的特質。
關於第一種,是顯而易見的。這是大陸清代以來漢傳佛教文化的先後移植。譬如,三壇大戒的傳授、素食、不持午、不布薩(誦戒)、經懺法會、以漢傳重要經論為信仰依據、以及講經說法的生態等等,大致還沿襲舊有漢傳佛教的傳統,而與南傳、藏傳、日本佛教的佛教文化有所區隔。
至於第二種,也就是近二十餘年來的新發展,我們可以發掘出下列幾點:
(一)入世性
這是「關懷社會、關懷眾生」之大乘精神的展現。其中主軸就是台灣佛教界耳熟能詳的「人間佛教」的實踐。在各弘法團體之中,證嚴法師領導的慈濟弘法團體、傳道法師與昭慧法師等人之多彩多姿的社會運動,以及法鼓山、佛光山等甚多寺院對社會災變的救助與關懷等等,都展現出台灣新漢傳佛教的強烈入世性格與社會活力。
(二)國際性
台灣的四大弘法團體(四大山頭)在世界各地所設的數百處分院與布教所或護法會,使台灣的新漢傳佛教不再成為一民族一國家的內部信仰。尤其是慈濟宗門對世界各地災變的關懷,以及台灣多位法師在世界各地的弘法活動,都使漢傳佛教的旗幟,遍佈宇內各地。
(三)多元傳承
台灣是早期大陸漢傳佛教的邊地,也是一座面積狹小的蕞爾小島,但在解嚴之後的二十幾年間,卻招來了漢傳以外的三大系佛教入台弘法,這就是南傳、藏傳與日本佛教。
因此,台灣的漢傳佛教徒,在面對這些原屬外國外族的佛教時,所能引起的激盪與觀摩的啟發力,就遠非前此之「只是國內諸宗的相互接觸」所可比擬。現在,台灣的漢傳佛教徒可以輕易地學到南傳禪法、藏傳無上瑜伽與日本各宗派的弘法或修行技巧。這種「多元傳承的抉擇權」,是前此漢傳諸宗門徒所未有的。
(四)女性弘法人才崛起
具有二千年歷史的漢傳佛教傳統,一直是由男性弘法師所掌控的。即使到現代,大陸佛教界除了成都的隆蓮法師(已故)之外,也罕見比丘尼有較凸出的弘法主導權。近五、六十年來的台灣,不祇護持佛教的信徒大多是女性,而且傑出的比丘尼應運而出。其中,慈濟宗門的主持人證嚴法師,就是蜚聲國際的女性領導者。此外,昭慧法師的辯才、文才與社會關懷業績,也足以令人一新耳目。悟因法師領導的香光尼僧團,也是近十年來逐漸為佛教界矚目的弘法勢力之一。
在禪修或治學方面,性廣法師在大乘禪法方面有創發性的見解,同時也是一位口碑甚佳的禪修指導老師。恆清法師、慧嚴法師分別具有美、日大學博士學位,且都在大學講授佛學。悟殷法師精研部派論典,頗具有古代論師的風範。這些人都是前此所罕見的、卓越的女性弘法者。這一現象,所展現的正是女性弘法師在「新漢傳佛教」中的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五)男女平權運動
在印度,自部派佛教以來,即有抑制女性的傳統,漢傳佛教界也不例外。2001年3月31日昭慧法師與一些佛教界人士,公開宣佈廢除「八敬法」(戒律中有關男尊女卑的八項規定)。此一廢除「佛門男女不平等條約」的舉動,震撼教界。雖然反對聲浪時有所聞,不過,此中所蘊含的「眾生平等」精神,則能與當前全世界之男女平權意識相互呼應。這一趨勢,也是與舊有漢傳佛教完全背道而馳的文化特質。
(六)新宗義的出現
所謂「新宗義」,是指「新的佛教信仰體系」而言。有了這樣一種新宗義,如果其他因緣具足,則可能形成一個新宗派或新學派,否則就祇是一種新學說而已。
三百多年來的台灣,最缺乏的就是佛學體系的建立,二戰結束以前,台灣幾乎沒有水平較高的佛教學者,當然也就未能出現佛教的新學說或新宗義。不過,這一現象在二戰結束、大陸漢傳僧侶來台之後,有了顯著的轉變。其中,最令人矚目的就是印順法師的學說。
印順法師的學養,孕育於中國大陸的漢傳佛教圈。不過,他的學說並不是舊傳統的延續,而是具有「反傳統傾向」的「新漢傳佛學」。印公這種新漢傳佛學並沒有在大陸弘傳,因為遭逢政治動亂,他也播遷到台灣。並且,他在台灣也持續為他的思想再做深化與廣化的鑽研,終於成就了一代佛學大師的曠世偉業。
印公的著作內涵,即使放在漢傳佛教史的任一階段,也都可能成為當時的重要學說。他在台灣卜居數十年,他的著作,也實至名歸地成為台灣「新漢傳佛學」的里程碑之一,當然,也可能成為某一學派或宗派的「新宗義」。
(七)新宗派的建立
解嚴之後,台灣聖嚴法師主持的法鼓山,於2005年正式成立「中華禪.法鼓宗」;證嚴法師的慈濟弘法團體,也在2009年成立「慈濟宗門」。這兩個宗派的正式成立,也象徵台灣的「新漢傳佛教」,與舊漢傳有較為明顯的「商標性」區隔。因為,這兩個宗派是舊有漢傳諸宗中所無法覓得的。
七、結語
百年來台灣佛教的發展,很像「毛蟲變成蝴蝶」的蛻變過程,前一階段(二戰以前)的進展,就像毛蟲那樣緩慢而踟躕不前,但是,二戰之後,逐漸發展,解嚴之後毛蟲乃蛻變成蝴蝶,可以振翅高飛。新漢傳佛教的形成,其實是相當快速的。這一段歷史也告訴我們,只要政治、經濟與社會環境許可,人的願力與實踐力其實很容易爆發開來。
當前台灣的佛教盛況正在持續發展中,目前讓觀察者較為擔心的是,四大山頭的領導接班、及後續發展問題。法鼓山的聖嚴法師已經逝世,目前該山情勢尚稱穩定。其他三大團體,領導人也都年事已高,我們期許它們的接班問題會順利解決、教團的發展也能持續成長。
在四大山頭之外,中生代領導人的不斷崛起,應該是可以樂觀預期的。像昭慧、性廣二法師領導的弘誓學院,悟因法師領導的香光尼僧團等等,他們的發展潛力,都令觀察者不能忽視。此外,前面拙文談到「新漢傳佛教」的七項特質,其實也隱約可以烘托出台灣佛教未來發展的景況。尤其入世性、國際性、多元性、時代性(如「男女平權」思想)等項,應該是未來任何教團發展時必須掌握的方向。因此,筆者以為,目前台灣新漢傳佛教的文化體質是健康的。在可預見的未來,如果沒有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特殊變化,筆者以為,新漢傳佛教的前景,應該是光明可期的。
三壇大戒(又稱三堂大戒)又有佛教與道教之分,二者之間的聯繫相對來說是緊密的,三壇戒律制度是在佛教、道教、儒道三者融合的階段內相互的學習與融合中上生的,所以其制度上是相似的。
佛教
三壇戒律主要流行於漢傳佛教及通過漢傳佛教擴散的區域如朝鮮半島及日本。
三壇大戒受戒分為:初壇沙彌戒、二壇具足戒、三壇菩薩戒。
道教
道教三壇大戒為全真教派的戒律,亦如佛教一般受戒都在受戒後將會得到相應的宗教身份。
全真三壇戒分為:初真戒、中極戒、天仙戒。
寺廟多功能 結婚求子捐血都行
2018-04-05 00:17聯合報 記者趙容萱/台中報導
參加台中寶林寺觀世送子儀式的求子夫妻,當年度若懷孕,將頒求子托育補助金1萬元。 ...
參加台中寶林寺觀世送子儀式的求子夫妻,當年度若懷孕,將頒求子托育補助金1萬元。 記者趙容萱/攝影
中部的宮廟角色愈來愈多元,有的扮月老,專為人牽紅線兼辦聯合婚禮,缺血時也是最有人氣的另類「捐血中心」;有的把錢花在發放獎學金和托育補助金,彌補政府的不足。
台中市樂成宮長期舉辦月老牽紅線活動,董事長郭松益說,樂成宮每年中秋節、月老生日,都會舉辦月老牽紅線活動,年年吸引數百對未婚男女參加,今年擴大包辦「一條龍」服務,首度舉辦46對新人的聯合婚禮,讓新人從相識到結婚都在旱溪媽祖福證下完成,攜手走上人生另一個階段。
台中寶林寺觀音送子儀式聞名,該寺供奉觀世音菩薩,每年農曆2月19日觀世音菩薩聖誕,當天晚間都舉辦觀音送子儀式,吸引不少信徒求子。寺方長期熱心公益,今年獲總統蔡英文頒贈「澤波群生」匾額,寺方選擇在昨天觀音聖誕舉辦揭匾儀式,並宣布今年起響應台中市政府「托育一條龍」政策,凡設籍台中市夫婦參與觀音送子儀式,且當年度懷孕,將發放求子托育補助金1萬元,限額50名。
萬和宮信眾子女獎學金今年邁入第41年,今年要大手筆發放800萬元獎學金,並加碼擴及南屯區國中小清寒學生。
萬和宮光明燈塔座前,小朋友在查看姓名。 記者趙容萱/攝影
萬和宮光明燈塔座前,小朋友在查看姓名。 記者趙容萱/攝影
萬和宮表示,領獎學金對象除了國中以上在學學生及家長,全家連續兩年在萬和宮點光明燈、植福斗者即可提出申請,分上下學期兩次發放,國中每人3000元,高中4000元,大專院校5000元。今年擴及南屯區國中小清寒學生,國中生每名5000元、國小生3000元。
台中捐血中心調查,去年中部地區捐血最大戶是南投縣竹山鎮紫南宮,一年共募得1萬5184袋血,廟方提供限量錢母贈品鼓勵信徒捐血,平均每月舉辦逾10場捐血活動,南投草屯鎮惠德宮、太清宮,竹山鎮克明宮、台中市后里鎮安宮、大甲鎮瀾宮等也常有捐血活動;一遇血荒,捐血車也最常開往寺廟募血,信徒不熬夜、捐血意願高,供血量穩定,取代過去以軍隊、大學為主的募血對象。
台中捐血中心統計,去年捐血最大戶是南投縣紫南宮。 圖/台中捐血中心提供
台中捐血中心統計,去年捐血最大戶是南投縣紫南宮。 圖/台中捐血中心提供
寺廟信眾管理系統-精簡版-專業版-普大軟體-【TU70】 - https://goo.gl/nPFyWa
---------------------
當神仙開始「E化」……這家宮廟拿品牌和信徒結緣
普天宮不只利用臉書公布道場資訊,也讓信徒私訊預約時間,有時甚至直接在臉書上面問事。今年觀音聖誕的抽獎活動,更首度在臉書直播抽獎過程,獎項包括免費攝影外拍、批流年、補運及觀音加持水晶手鍊。
端傳媒實習記者 趙安平 發自台北2017-05-15
分享文章
常 聽見很多聲音
你和 你們說
他和 他們說
順著風傳入耳底
是火、是冰
又如化不開的蜜糖
沾裹亂紛紛的心
如果
我已經聽不見 自己
會是祢
聆聽我嗎?
人們,一嘴又一吐
像是耳邊風,飄盪或刻心
日復一日的生活中,交雜人們各種的話語,填滿耳朵與內心;
如果你已經聽不見自己的聲音,那就來聽不同的──
祂,靜靜等候
妮姐將普天宮道場暫時遷到中和。雖然租金、裝潢都需要一筆不小的費用,然而最後也得到幾位善心人士的幫助,遷宮得以順利進行,落腳中和景平路後的普天宮。
妮姐將普天宮道場暫時遷到中和。雖然租金、裝潢都需要一筆不小的費用,然而最後也得到幾位善心人士的幫助,遷宮得以順利進行,落腳中和景平路後的普天宮。攝:劉紙鎮/端傳媒
這是台灣普天宮道場在臉書粉絲專頁的一則貼文。1月12號發文後,截至截稿,共吸引3300多人點讚、700多次分享,網友直呼「好狂!」「還以為是什麼文青展覽!」「宗教文青化,」還有網友說,乍看以為這是專輯宣傳文案。
用臉書宣傳、附上有質感的宣傳照與文字,讓人難以與傳統信仰聯想在一起,卻也因此收到出其不意的傳播效果。
位於新北市中和區景平路的普天宮道場,今年二月初才剛從新莊遷宮。即便路上車水馬龍,僅一門之隔,裡頭卻是窗明几淨的禪修與問事道場,特別的是,道場內既無神像、也沒有香爐,放眼望去,只見牆上一幅紅底鑲金的「南海觀世音菩薩」斗大字體,以及角落邊一檯宮主用來辦事的小桌。
有別於傳統宮廟雕梁畫棟,普天宮道場主張「簡約」風格,不燒香拜拜、不供奉神像,更著重眾生的心靈指引。不但環保、也很新潮。信徒到此,可自由入內問事、補運、批流年或禪修打坐。每當需要與觀音溝通,宮主便會抬頭望向「南海觀世音菩薩」的紅色牆面,直接與觀音對話。一般人也不太會靠近或觸碰那片「觀音牆」。
道場
古時「道場」一詞指的是供佛祭祀或修行學道的處所,例如中國佛教五大名山,分別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觀音菩薩、彌勒菩薩的道場。「道場」亦泛指佛教、道教中規模較大的誦經禮拜儀式。本文的「道場」是指佛教、道教、一貫道等信徒聚集,用以祈福、修道的場所。
人稱「妮姐」的宮主黃霈妮,2008年母親過世後,開始感到身體不適,卻尋醫未果。經人介紹,妮姐在新莊一間宮廟被告知這是「被陰的附身」,她是要「修行的人」。後來,妮姐靜坐不到兩年便悄悄離開。
離開宮廟後,她的身體狀況依然沒有好轉,「常常感到不舒服,在不正常的身體裡過著正常的生活,但我也習慣了。」
有一天,妮姐的國中同學告訴她,這樣的身體狀況是要去靜坐的。於是,同學領著妮姐去新莊小巷內的一間宮廟,臨行前,妮姐特別燒香問了家中供奉的南海觀世音菩薩,請祂跟著妮姐一起去靜坐。一踏入宮廟,妮姐開始放聲大哭,哭到聲嘶力竭時,她聽到耳邊傳來一個聲音,說著:「沒關係,從頭再來」。
就在那時,31歲的妮姐遇上一連串「超自然」的事情,例如突然發現神桌上的神明正對著她說話,後來才意識到自己原來就是那個「被神明選中」的修行人、是觀音在民間的代言人。或許,就像紅透半邊天的台灣電視劇集《通靈少女》裏的女主角謝雅真一樣,妮姐也是「帶天命」的人,註定要一輩子侍奉神明、普渡眾生。
修行的路是苦的。剛開始時,她曾為此心生怨懟,甚至懷疑自己有沒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幫助別人,但觀音仍不斷開示:「要先相信自己很厲害,才能夠說服別人」。修行初期,因為道場沒有招牌,又位處窄小的公寓二樓,僅能靠鄰居口耳相傳介紹信徒,時常整天沒有半個人影出現。經濟部分,信徒的捐獻也僅能剛好維持道場的基本生活開銷。另一方面,妮姐的家人向來對「怪力亂神」的事情不太相信,為了開宮一事,必須處處磨合。
今年二月,妮姐受到觀音的指示,將普天宮道場暫時遷到中和。當時孑然一身的她,即便想到租金、裝潢都需要一筆不小的費用,仍對觀音唯命是從,幸而遷宮得以順利進行。
落腳中和景平路後的普天宮,信眾從原本年紀較長的婆婆媽媽,突然多了一批又一批年輕的生面孔,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兩名年僅27歲的信徒——吳嘉芬與蔡林辰。
道場品牌化!擁有臉書粉絲團、Line帳號,還有專屬logo
當普天宮還在新莊舊址時,吳嘉芬在母親的帶領下認識宮主妮姐,原本就對問事感興趣的吳嘉芬,也帶著剛從中壢離鄉背井到台北工作的大學好友蔡林辰一起去了普天宮。
蔡林辰人生中的第一次問事,便是在普天宮。此後,他成為普天宮的常客,下班後經常偕同朋友到道場禪修、問事。吳嘉芬對於蔡林辰如此勤勞地來回道場感到驚訝不已,她回憶,蔡林辰遇到感情或工作上的問題,三不五時變會去普天宮問觀音,每個月的補運活動也經常第一個報名。「因為我自己也是年輕輩的,我會覺得年輕人不見得都能接受或對這方面有興趣。沒想到他滿熱衷、滿能接受的。」
過去蔡林辰也曾到傳統的廟裡卜卦,「不過解籤、看卦象都是透過人去解釋;普天宮是透過宮主直接與觀音溝通,比較白話、也不太會有誤解神明意思的情況發生。」蔡林辰形容,普天宮問事是「隨喜問到飽」,與坊間一般廟宇動輒新台幣上千元的收費相比,顯得親民許多。
妮姐透露,近期常遇到剛出社會、對自己較沒有自信或對未來感到徬徨的年輕人到道場問事,曾有醫學系學生、年輕的女工程師前來問事,「那些外人眼中很優秀的人,卻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相較於一般廟宇收費多是由廟方人員衡量後開價,普天宮是觀音親口下達的公定價,「宮主有說,觀音給我們的錢都是打平的,剛好維持道場的基本開銷。多收的,觀音都會叫宮主拿去退。」吳嘉芬說,道場的任務是「救世」,修行人是「空」的。
夜裡,蔡林辰和吳嘉芬是虔誠的信徒;白天,兩人分別任職於行銷公司和編輯職務。得知普天宮要遷宮之後,蔡林辰突發奇想,希望能為普天宮做網路宣傳,「我覺得道場在我們的生活裡是很平常的,所以它也可以e化、也應該要被發揚。」
剛開始,他們先替普天宮開設「LINE@生活圈」,在上面公布道場的最新動態,後來發覺成效不彰、互動率很低。去年底,他們嘗試開設臉書粉絲專頁,朝著「品牌化」的路線邁進,由吳嘉芬負責撰寫文案、蔡林辰進行平面設計。
妮姐與普天宮的常客的蔡林辰。
妮姐與普天宮的常客蔡林辰。攝:劉紙鎮/端傳媒
當時,蔡林辰剛好辭去工作,成為一名自由工作者,接案替人做平面設計、拍攝人像。第一個案子就是普天宮粉絲專頁的Logo,簡約又帶有觀音意象的蓮花指,推出後頗受好評。
今年年初,普天宮透過一則「耳邊風」臉書宣傳文突然爆紅,這是他們在某日下午突發奇想完成的,底圖用的還是蔡林辰為吳嘉芬外拍的作品。就是這張照片,短髮女郎驀然回頭,強烈的視覺和意象,緊緊抓住年輕族群的眼球。
當時普天宮粉絲專頁才剛成立不久,粉絲不過幾百人,沒想到卻吸引上千人按讚、轉貼,讓兩人感到意外又驚喜。蔡林辰說起這件事,至今仍難掩興奮:「當時我們也沒想太多,只是簡單想說要讓大家知道普天宮的活動,沒想到一覺醒來,就有這麼多人分享。」 普天宮因為這次的宣傳,不但粉絲人數爆增、吸引媒體報導,信徒更是絡繹不絕。許多年輕人透過臉書得知普天宮,也有不少人抱著好奇的心態一探究竟。
妮姐透露,近期常遇到剛出社會、對自己較沒有自信或對未來感到徬徨的年輕人到道場問事,曾有醫學系學生、年輕的女工程師前來問事,「那些外人眼中很優秀的人,卻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沒香爐、沒神像,信眾卻絡繹不絕
當時普天宮還在新莊民宅,有時一次10幾個人問事,卻因為問事需要淨空道場,其他人只能在樓下黑暗的倉庫等待,環境較差。蔡林辰說,「所以可能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觀音才想要遷宮吧。」
遷宮後,觀音的神像仍留在新莊舊址,購置新神桌、神像所也費不貲。妮姐說,觀音指示「暫時不用請過來(指普天宮中和新址);而這個沒有神桌、神像的道場,讓不少年輕信徒感覺親近、較不會有壓迫感。
普天宮不只利用臉書公布道場資訊,也讓信徒私訊預約時間,有時甚至直接在臉書上面問事。今年觀音聖誕的抽獎活動,更首度在臉書直播抽獎過程,獎項包括攝影外拍、批流年、補運及觀音加持水晶手鍊。
「對神明來說,神像只是一個給人看的形象,即便只是一面牆,祂還是一直存在。有心便有神。」妮姐常和信眾溝通,神像只是為了讓人看了安心,讓信徒知道神的形象與位置。妮姐也轉達觀音的話說:「難道沒有神像、難道沒有神桌,我們就不辦事了嗎?道場就不做救世這件事了嗎?」
普天宮不只利用臉書公布道場資訊,也讓信徒私訊預約時間,有時甚至直接在臉書上面問事。今年觀音聖誕的抽獎活動,更首度在臉書直播抽獎過程,獎項包括攝影外拍、批流年、補運及觀音加持水晶手鍊。
這般「不傳統」的舉動套用在傳統民間信仰上,難免招致批評聲浪。2014年8月,台灣香火鼎盛的關帝廟行天宮也曾為了響應環保,取消香爐及供桌的設置,讓不少信眾覺得「怪怪的」、破壞傳統。而普天宮這般「空空如也」、連香爐都沒有的環境,也讓年紀稍長的信徒無法接受。不過大部份的信徒認為道場環境不若以往煙霧瀰漫,感覺比較清新。
吳嘉芬透露,普天宮一夕打響知名度之後,曾有網路公司找他們洽談合作,但都被觀音拒絕。「即便我們是用臉書這樣的商業方式去宣傳,但我們不以宗教斂財,反而是希望藉此找到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相對於老一輩,年輕世代物質生活看似充裕,卻很少人會去思考自己到底快不快樂,心靈上反而比較缺失。」作為一個信徒,吳嘉芬覺得觀音就像心靈導師一樣,不但為她提點生活大小事,也能得到心裡上的慰藉。蔡林辰坦言,過去曾懷疑過觀音,但後來參悟,冥冥之中,生命總有更好的安排。
在遇到煩惱或困難時,有的人會選擇尋求神明幫助。「人無非就是想要身體健康,最好可以賺大錢,然後做什麼都順利。」吳嘉芬說,這是一種循環,人在心靈上有所獲得後,自然就會為宮廟出錢出力,讓它可以永續經營下去。
「我們只是還沒升級而已,搞不好普天宮之後遇到出手闊綽的信徒,最後蓋成一座廟也說不定,」吳嘉芬露出與「耳邊風」宣傳圖主角一樣酷酷的神情說,反正,觀音自有安排
很多人不知道,你的祖先與你的婚姻、事業、財運、後代有著很大的關係!
www.zja166.orgs.one查看原始檔十一月 17日, 2018
關於祖先的問題,我想要重提一下。
許多人婚姻,事業,家庭不順,甚至求子不順,都跟祖先,乃至去世的親人沒有安置好有關。如果祖先關係處理不好,乃至祖墳有問題,仍然能影響子孫後代的命運。
所以中國就發展了精湛的風水學,看陽宅,看陰宅。這些風水問題,你不能太被他困住,但也不能輕視他。
外道就是被風水困住,以為改一下風水命運就改變。這個很難。你的心不改變,不行善積德,改風水也沒有用。可能暫時好了,以後會更差。所以行善積德更重要。
但風水仍然起到很大作用。只要你沒有出三界,你仍然被風水所轉。
祖先是什麼概念。許多學佛人會誤認為,祖先都在惡道,這就是受目連救母的影響。以為母親在惡道,需要你救度。其實呢,祖先是你生命的源頭,你的生命要有能量,源頭自然起了很大作用。
人來自哪裡?你是媽媽生的,媽媽是媽媽的媽媽生的,再上去,總有一股原始的能量。這個原始的能量,我們把他稱呼為祖先,但你要跟原始能量連結,首先你要跟你的祖先,父母有連結。
在以前故事裡,講到東北以前有許多孝子,這些孝子就是守墓,雖然沒有文化,但守墓後,竟然能懂得天文地理,給人看病,預知未來,起種種神通。
他就是守孝,報答父母孝,他都能開發這種神通。孝子就是獲得天地的原始能量。
事業要順利的人,一定是孝順的人。他能獲得宇宙原始的能量。佛經說,人活在世上,像個泡沫,一碰就碎掉,但他卻又有最強生命力。
這就是宇宙原始能量在加持。也可以稱呼為祖先在加持。
你修行要進步也是一樣的,你就要恭敬你師父,恭敬祖師,恭敬僧寶,通過祖師才能獲得原始能量加持。修行要成就,沒有祖師加持,是不可能成的。
這在道教修煉還是在佛教中,起同等作用。
那麼祖先要是不安寧,你就斷除了和原始能量溝通的方式,你的事業,就會遇到障礙。
其實不是祖先在幹擾你,而是你不孝順祖先,然後沒有得到原始能量加持。這對求子,求事業來講,都是一個障礙。
所以,禪宗寺院都會設置祖堂,供歷代祖師的地方,表示你從哪裡來,你要往那裡去。你先知道自己來自哪裡?那你要知道你的祖師,你的祖先。這樣你才知道你往哪裡去。你生命才有定位,否則你就一直在漂泊。
地藏經中,婆羅門女,光目女要尋找母親,不一定是這個人,而是是要尋找他生命原始的能量。這樣你來解讀地藏經,才發現地藏經確實不可思議的地方。
一個人對祖先的功勞都不知道,也不承認,這對他來講,是個災難。就像一個修行人,要常念祖師恩德和加持一樣,這樣你修行才能找到源頭。
當你讀完這篇文章時,希望你可以將它傳揚出去,傳播一些積極正面的資訊,讓世間多一點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