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魚的方式都很殘忍-魚類的痛感與哺乳動物幾乎完全一樣/「活體弓魚」嘴唇穿線拉到尾巴…痛苦窒息亡-魚體被綑綁成不自然的U型,更造成魚的極度疼痛。科學研究早已證實魚類能感受疼痛,也會因緊迫和恐懼感到痛苦/魚是脊椎動物,是台灣動物保護法所規範保護的對象;而業者活綁鱸魚的作法,絕非生產販售過程所必須,已違反動物保護法第6條規定「任何人不得騷擾虐待或傷害動物」。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佛在戒經裡面雖然沒有禁止大家吃肉,佛勸人吃「三淨肉」,三淨肉第一個是不見殺,你沒有看到殺生,你沒有聽到殺生的聲音,第三是決定不是為自己殺的,這叫三淨肉。


法佈施得聰明智慧,財佈施得財富,無畏施離恐得樂,這是人生最迫切、財施、法施、無畏施這三種果報都得到,就要認真去修三種佈施。
--------------------------------------------------------
布施有三:財施、法施、無畏施
財施:是布施錢財,例如:他人有難時,基於慈悲心,而以錢財、物資救濟;但是對於佛、法、僧三寶的財布施,因為有恭敬心,則稱之為「供養」與前者有別。
法施:是將佛法妙理廣傳大眾,使每個人都能聽聞佛法而離苦得樂。
無畏施:就是看到他人遭遇困難,給予精神上的鼓勵或協助;或是看到種種不平,挺身相助,讓他遠離怖畏,獲得安樂。
布施的一種,在眾生身心不安、恐懼、害怕的時候,能夠幫助他,消除她的恐懼,這一類的布施叫做無畏布施。
------------------------------
「無畏施」。在眾生身心不安、恐懼、害怕的時候,能夠幫助他,消除他的恐懼,這一類的佈施叫做無畏施。
其範圍也是非常的廣泛。譬如國家受到外國的侵略、戰爭;在這人心慌亂的時候,從軍到前方去抵抗敵人、保護後方,使後方人民能夠安居樂業,這是屬於無畏佈施。
又如:有人晚上走路會害怕;有的怕鬼,有的怕強盜,而路又很長,我能送他回去,陪他ㄧ程,他不害怕了、心安了,這也叫無畏佈施。其它的例子就不必多舉。
由此可知,只要叫眾生身心安穩,離開一切恐懼,統統叫無畏施。無畏施得來的果報是健康長壽。
說到這個地方,我特別提醒同修們,吃素食是屬於無畏佈施,一切眾生看到你都不會害怕。
為什麼呢?因為你不會傷害他;真正做得圓滿,得健康長壽的果報。
再加上法佈施得聰明智慧,財佈施得財富,這是人生最迫切、最基本的需求,我們想要這三種果報都得到,就要認真去修三種佈施。
有人喜歡吃海鮮,死的時候得了一個病,就跟螃蟹一樣、跟魚蝦一樣,果報現前大家都看到,嚇得有很多人,喜歡吃海鮮的不敢再吃了。她在此地給我們報告,我們給她錄像,這個錄像帶可以流通,可以讓大家看看,她講的真實的事,真人真事。佛在戒經裡面雖然沒有禁止大家吃肉,佛勸人吃「三淨肉」,三淨肉第一個是不見殺,你沒有看到殺生,你沒有聽到殺生的聲音,第三是決定不是為自己殺的,這叫三淨肉。可是有一些人喜歡吃活的,親眼看他殺的,親眼命令廚師來殺生,他要吃新鮮的,這個造的業就重了。你縱然修佈施福,縱然修法佈施得聰明智慧,你的果報就是身體多災多病。在一般說我們中國人的身體不如外國人,外國人吃肉,真的外國人吃的是三淨肉,而且吃的時候比較上單純,在外國我們看最普遍牛肉、雞肉,其他的動物他不吃,很少吃,愛護動物,他要看到你傷害動物,他不願意,他不會原諒你。在澳洲無故傷害動物要受到處罰的,要罰錢甚至於還要作牢,保護動物。所以他們的雞跟牛那是飼養來吃的,這個造的業就輕。那看我們中國人,特別是南方人什麼都吃,樣樣都要吃活的,這個業造得就很重,災難就很多。所以,一定要懂得怎樣修福。
健康長壽之道,固然我們生活方式很重要,那這是緣,真正的因是過去生中所修的無畏佈施,無畏佈施令一切動物,有情、有生命的這些動物,讓他得到安穩,讓他得到快樂,不可以傷害他,這就是屬於無畏佈施,今天講愛護動物。我們在美國、在加拿大、在澳洲,這些野生的動物不怕人,你看到小動物,你招手牠就來了;鳥也不怕人,飛下來停在你身上,小松鼠一招手牠就到你手邊來。中國的動物比外國不一樣,看到人趕快跑,動物也通人性,生在那個地方牠知道人不害牠,人是牠的好朋友,願意親近。中國這些,像台灣這些,那還得了,鳥一看到人早就飛光,牠知道這些人,人是牠的對頭、是牠的冤家,決定要殺害牠,趕緊逃命。
---------------------
無畏布施的果報是健康長壽。吃素食是屬於無畏布施,一切眾生看到你都不會害怕,真正的做的圓滿,得將來長壽的果報。
歷史上,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最大、最圓滿的,就是乾隆皇帝。他“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兼具聰明、智慧、長壽。他做了六十年的皇帝,還做了四年的太上皇。他自己說:“古稀天子自古以來希有的。”那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也不是他誇口。這是他在過去聲中,生生世世,都修清淨圓滿的財施、法施、無畏施,才得這麼大的福報!
佛在大乘經上,常常教導我們,菩薩一定要修布施波羅蜜。波羅蜜是“究竟圓滿”的意思。怎樣把布施做到究竟圓滿?這是菩薩重要的一個課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從早到晚處世、待人、接物,只要轉一個念頭,時時處處無不是在修布施。但是這個不圓滿、不究竟。究竟圓滿的布施,是放下、是捨、是幫助他人。
我們應當怎樣放下?放下就要能“舍”。後面有一個字--“得”。小舍就小得,大捨就大得,不捨就不得。佛告訴我們究竟圓滿的捨是什麼呢?各位,你有沒有煩惱?有!那為什麼不把煩惱捨掉呢?你有沒有憂慮?你有沒有牽掛?你有沒有生死?你有沒有輪迴?把這些東西全部都布施掉了,那你就得大圓滿、得大自在了。這才是究竟的布施,也就是布施波羅蜜。我們要從身外之物,練習慢慢地舍,舍到一切都能捨,最後連發鬧、生死都能捨掉了,那才能夠恢恢復自性的光明。
迴向文: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園
南無阿彌陀佛


財施、法施、無畏施
一、財施
財施是將你有的資產,包括金錢與其他的物 品,捨捐出去,令人得益。從佛法觀點而言,你勸人行財施,或者讚嘆他人財施,「隨喜」,這兩種福報也一樣大。現在我舉幾個例子,如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 是財施,因為佛法僧能使人得到智慧,得到安慰,離苦得樂。再如捐款給慈善機構、孤兒院、養老院、醫院、佛寺、教堂、圖書館、學校等也是財施,都能令人得 益。講到這裡也許有人會問,我哪裡有那麼多的錢財可以到處布施?不錯,要知道捨本來是不容易的,唯其難捨能捨,福報才大。同理,在學校讀書,也不是人人都 可以得好分數的,只有勤學肯讀的學生才能得高分。可是如果財施太勉強,而引起後悔煩惱,就譬如讀書如果太苦讀,將身體弄壞了,則有失中道,這並不是佛教所 倡導的。以我個人的經驗,能多接近善知識,試觀想眾生本空,都能使你習慣行於財施。
二、法施
法施嚴格來講,是要將宇宙真理,佛法裡所 謂的正知正見,介紹他人。廣而言之,如助人有機會聽到、談到或看到正知正見的佛書,又如你義務幫忙使法會辦得圓滿,參加的人法喜充滿,也都算是法施。所以 法施並不一定要自己精通佛理之後才能做,你替佛教團體流通佛書,幫助正知正見的善知識弘揚佛法,也是法施。再進一步言之,教師使學生得到良好的教育,醫生 護士為人講解醫學常識,傳授身體的保健,社會服務者給人以適時的安慰,提出善意的建議,使人內心得到寧靜,使家庭和諧,社會安寧,凡此種種的教授宣揚令人 得益,雖說有程度深淺的不同,但都可以說是法施。
三、無畏施
凡是以大悲心助人或其他眾生,如畜生野獸等,減少消除其恐怖、憂慮、苦難的都屬於無畏施。所以一般而論,醫生、護士、律師、警察都是施無畏者。
各位要知道父母對子女也是施無畏的,而子女對年高需人照料的父母,也很多有極好的施無畏的表現。
以上所講的是佛教所提倡的三種基本布施, 但上面所舉的例子大都是著相的布施,所以還不能算是「於法應無所住而行布施」的布施。「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的布施是不著相布施或不住相布施。不過 在未談不住相布施之前,我想先將彌勒菩薩對布施的看法介紹各位。彌助菩薩在他的金剛經頌偈中說了這麼一首偈:
檀義攝於六    資生無畏法
此中一二三    名為修行往
第一句「檀義攝於六」中的檀是梵文DANA 的音譯,其意為布施。檀義攝於六說明布施的含義是攝,攝就是攝受包含,攝於六就是包含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種。如何攝呢?偈中的第二和 第三句說「資生無畏法,此中一二三」。資生無畏法是三個名詞。資是資產,資生就是供給眾生物質的需要,使其不感缺乏,所以資生就是財施,無畏是無畏施,法 是法施,所以資生無畏法就是財施、無畏施、法施三種布施
「此中一二三」是說明財施、無畏施、法施 是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六種法門是相互攝受的。這六種法門中的第一種,布施可以攝資生(即財施),所以是一對一。持戒和忍辱也很清楚, 一個人如果持戒嚴謹,能忍辱,則不會惱害眾生,也不可能使眾生起恐怖心,可使眾生減少畏懼,這等於檀義中的第二種無畏;所以六種之中的持戒及忍辱和資生無 畏法中的第二種無畏是相攝的,因此二對二。助人精進修持習禪及教授般若等大乘教義,令生智慧,就等於法施;所以六種之中的精進、禪定、般若三種即和資生無 畏法中的第三種法相攝,三對三。因此一對一、二對二、三對三,偈中簡說為「此中一、二、三」。偈的第四句「名為修行住」,是彌勒菩薩的結論,就是說檀是我 們應該努力修行的法門。
再用另外一個方法來說明布施是捨,捨你喜愛的東西使人得益。持戒是捨,捨貪捨瞋。忍辱是捨,捨瞋。精進是捨,捨懈怠。禪定也是捨, 捨去散亂和昏沉。般若當然也是捨,捨癡、捨執著、捨著有著空,也可以說捨兩邊捨相對。所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都是捨,也就是說將布施的意 義發揮到極端,可說是包括了一切大乘的精髓。財施、法施、無畏施 _金剛經的研究(精簡版) 沈家楨居士述 - https://goo.gl/vhicME
-----------------------
●無畏施:凡以大悲心助人或其他眾生,如畜生野獸等,以減少消除其恐怖、憂慮、苦難者都屬於無畏施,一般來說,父母對子女、子女照料高齡父母、醫生、護士、律師、警察都是施無畏者。
●財施:是將你所有的資產,包括金錢或其他物品捨捐出去,令人得益,即是財施。
●法施:嚴格來說,是要將宇宙真理、佛法所謂的正知正見介紹給他人,廣而言之,如助人有機會聽到、談到或看到正知正見的佛書,又如你義務幫忙使法會辦得圓滿,參加的人法喜充滿,都算是法施。
--------------------------
財法無畏施
己三:財法無畏施;難施殷勤施。聞施心歡喜,勝於寂滅樂。
  從所施的種類來說,有三類。一、「財」施:身外財物的布施,叫外財施身體,生命的施捨,叫內財施。二,「法」施:以自己所解所行的佛法,教化眾生;或以醫藥,工巧,文學等種種有益的知識技能,教授別人,都叫法施。三、「無畏施」:或是惡王,盜賊,流氓等威脅迫害的怖畏;或是獅子,虎,狼,毒蛇等威脅傷害的怖畏;或是水災,風災,地震,瘟疫等傷財失命的怖畏。對這些,菩薩都能給以力量,協助他,保護他,使人獲得沒有威脅,沒有[P286]恐怖的自由,叫無畏施。所以菩薩的布施,不僅是慈善救濟性質,而含有知識,技能,道德的教化,扶危濟困,除暴安良的積極援助。
  在菩薩的布施中,有兩點值得提到。一、「難施」:或是自己還不夠用的財物,或是自己最心愛的物品,或是以極大努力與犧牲而得來的東西,菩薩也能樂意的施捨出去,所以是不容易的布施。二、「殷勤施」:一般人每是因人求上門來,不得已才布施;或自以為有錢有勢,隨便叫人拿一些給他;或是冷譏熱諷的說上一頓,再給他多少,這不是如法的布施。菩薩總是以清淨心,恭敬心,歡喜心來布施,而且親手布施,決不使人有難堪的感覺。
  凡不知積聚的過失,布施的功德,在布施時,每有捨不得的心情,或者心裡不樂意,特別是比較重大的布施。而菩薩卻是:一聽「聞」到求「施」的人來了,要求什麼,「心」裡就「歡喜」得了不得。這種歡喜,不要說勝過世間的第三禪樂,也「勝」過了二乘聖者證得的「寂滅樂」,可說是無上的歡喜。因為菩薩覺得:功德送上門來了!沒有乞施的,就不能圓成布施功德;由於來[P287]人的乞求,才使自己的功德增長。而且自己的財物,身體,知識,技能,如不能好好地使用,一旦損失,死亡了,豈不可惜!有人來乞求,使自己的無常物,能投入波羅蜜多大海,成為成佛的資糧,無窮無盡,這真是世間第一等好事!所以菩薩聞施心喜,真能體驗到『為善最樂』的境界。
己四:或有不應施,自他及所為。
  菩薩是應該一切施的。然在事實上,也「有不應」該布「施」的。布施,是為了於他有利,於自己的道業有益。如違反了這一原則,那就不應該施給他。因為布施了,徒增自他的煩惱與罪惡。不應該施的具體事實,真是說不完,現在且約三方面來說。一、「自」:菩薩是應該不惜身命財物來布施的,但這要漸漸修學,忍力強,悲心深,不帶一分勉強才得,否則會障礙修行的。如要力氣小的,挑起重擔子,結果是反而使人畏怯退心了。又如自己對甚深經典,還沒有熟習明了;出家人必備的衣缽等,都不應該施捨,以免障礙自己的道業。二、「他」:從求布施的人來說,如是邪魔外道,故意來搗亂;或是瘋狂,[P288]或是幼稚,作不正常,不需要的求索,都不應該施給他。如布施了,反而有過失的。三、「所為」:要求布施,到底為了什麼;如為了小小事而乞求身命,那是不應該施的。所以說:「為小勿捨大」。又如要求你幫助他,供給他,助成他的殺盜淫業;或者乞求的目的,是為了損害眾生;或為了賭博遊蕩,這都是不應該施的。總之,於他無益,於自己的道業有損的,都應該謝絕他。
-------------------
無財七施《雜寶藏經》/禪宗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八正道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hk37N8
--------------------------------------
慈悲是宇宙最大的能量,一個人回到心,就沒有「我」了,要修練心性,有個最單純的方法,就是不斷說「謝謝」兩個字,謝謝到底心胸一放大,人生價值觀就整個翻過來,完全改觀,生起平等心。 在生活中不斷說謝謝/每個人的生命,都擁有很多禮物, 但如果不打開使用它們,禮物等於是廢物!乞丐教我的事:第一次擁有提出問題的能力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PIXNET :: - https://goo.gl/wCQCdz
--------------------
《賢愚經》中,有一則如下的故事。
王舍城旁,住有一位非常窮苦的老太婆,名叫南陀。在一個每百年才能見到一次佛祖的日子裡,南陀雖很想供奉一盞燈火,但用她僅有的錢卻只能買到一點點燈油。南陀就帶著那盞小燈,跟著其他富有的信徒來到佛祖處,點燃燈火後誠心參拜。說也奇怪,那天晚上城中無故刮了一陣強風,將所有供奉佛祖的燈火都熄滅,唯有南陀的那盞小燈火,依然在那裡燃燒,大放光明。由此可見,供奉神佛,重要的並不在於供物的大小,而是在於是否虔誠。
一般而言,所謂布施是指散發自己的財物來救濟窮苦的人之意。但在《雜寶藏經》中,所勸於世人的卻是「無財之七施」:
  那就是第一的「眼施」,以慈祥而明亮的眼睛待人之意;
  第二的「顏施」,以笑容待人之意;
  第三的「身施」,以清潔而端正的儀容待人之意;
  第四的「言施」,以溫和的語氣待人之意;
  第五的「心施」,以真心待人之意;
  第六的「床座施」,把坐位、地位或名譽等讓給別人之意;
  第七的「房舍施」,以打掃得乾乾淨淨的房子接待訪客之意。
  
若遇有貧窮者,自己雖無財可施捨,但在見到他人布施時,亦應隨之而生歡喜心。
---------------------------------------------------------------
布施有一個先決條件,你想布施給人,必須有人接受。一般人的想法,都以為布施的人重要,接受的人渺小,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佛教裡的「施」與「受」是同等利益,「施者、受者,等無差別」,應相互尊重,沒有彼此,不分人我。平等佈施所以也叫分享。
----------------------------------
有七種布施是不需要花本錢的,這叫做無財七施:
一、心施
  凡事心存誠懇,而不虛情假意。 
  凡事心存恭敬,而不藐視他人。 
  凡事心存謙讓,而不貢高我慢。 
  凡事心存和樂,而不厭煩暴躁。 
  凡事心懷感恩,而不自讚己功。 
  凡事心存慈憫,而不幸災樂禍。 
  凡事心存法喜,而不貪戀物慾。 
  凡事心存寬恕,而不吹毛求疵。
二、面施
  面孔和藹,常保持笑容,否則處處表現一副「苦瓜臉」,使人望而卻步,非但不得人緣,又容易到處碰釘子,真是自討苦吃。
三、眼施
  常以慈眼視一切眾生,見人得利起隨喜同樂心而不眼紅,不可勢利眼,狗眼看人低。
四、身施
  以身作則,建立好榜樣;不矯揉造作,不奇裝異服;喜好助人,時常恭敬禮拜佛菩薩和一切聖賢。
五、言施
  說話誠實,不口是心非、亂打妄語;言語婉轉柔和,說話不粗魯;說和合語,不挑撥離間;常讚美別人長處,不背後說人的過錯。
六、座施
  讓座位給老弱婦孺;能捨自己的立場或利益,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
七、房施
  讓遠來的客人住宿方便;以房間供作佛堂、講堂或圖書室,請人來講經說法,或提供大禮拜和讀經的場所。


有相布施(住相佈施)是什麼? https://bit.ly/2Ulzt6b
不住相布施,一切的布施都會有福德,卻不一定有功德。住相布施只有福德,沒有功德;而不住相布施,既有福德,也有功德。 https://is.gd/2ckgXu
「不住相佈施」在心性上幫,就是幫因。在物質上幫就是幫果。 https://bit.ly/2TShgwY



若是沒有機會在親友臨終前說出想說的話,就可能會成為遺憾與哀傷,綜合東西方的研究,可以找出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幫助我們做哀傷調適,第一是需要好好的經驗與表達悲傷的痛苦,第二要和往生者有和諧的連結,回憶逝者在世的美好,而不是只記得他如何離開,也可以透過觀想,對逝者訴說心裡的話,創造愛與和解的正向連結。
人生沒有打算要活著回去,那就做好準備,微笑迎上。我們的態度是家人最好的示範,成為可以談無常的人,一起接住對方的內心話與情緒,創造彼此美麗的相。或許當人人都擁有安全感時,無常就不那麼可怕了。
面對死亡恐懼,我們是否可能微笑迎上? | 羅耀明演講、林玫妤整理 / 大愛電視《人文講堂》 | 獨立評論 https://bit.ly/3IgtG6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