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訓-終身行乞辦學,身邊不留分文,為群眾辦學的先驅者,著名平民教育家-「使他們(貧苦人家子弟)無錢也能讀書,使他們讀了書不再被人欺」-先是賣掉右邊的辮子,剃光了右邊的頭髮;後來又剃光了左邊的頭髮,而在右邊又留起一撮頭髮。也表演「拿大項」、「蠍子爬」的節目,或給人當馬騎,供人取樂,甚至吃糞便、磚瓦,以得到辦學的款項/在堂邑縣柳林鎮東門外興辦起第一所義學——崇賢義塾。學校建成後,他到當地有學問的進士、舉人家跪請他們任教,並到貧寒人家跪求他們送子上學。當年就招收了50多名學生,學費全免,辦學所需經費由學田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文史】小私塾大文化——古代私學教育
文/宗家秀
古時文人的標配是文武全才,琴棋書畫樣樣來。書法、作文、唱歌、彈琴、跳舞、遊戲、武術、農耕、醫學、棋藝無所不學。圖為明仇英《人物故事圖冊》之《竹院品古》。(故宮博物院藏)
更新: 2018-12-09 4:45 AM       標籤: 私塾, 中國古代教育, 私學
與今人不同,古代私學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教育體系中占有幾近主流的地位,其中最為普遍被古人採用的教育方式就是私塾。
《禮記·學記》記載:「古之教育,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私學最早起源於春秋時代,孔子在山東曲阜興辦的私學被認為是早期的成功私學教育模式。私學是相對於官府辦的官學而言,從主辦者角度分,私學有義塾、專館和散館三種類型。
義塾俗稱義學,一般由鄉宗族所創,辦學經費來源主要靠族人無償支持,有時祠堂、廟宇的地租收入也可被族人用來辦義塾,教授的大多是貧家子弟,免費的,又可叫村塾、族塾、宗塾。這是三種類型中最為廣泛流行的一種。
專館是一家、數家、一村甚或幾個村富裕庭戶單獨或聯手創辦的,供其子弟完成基礎教育的私塾,又稱坐館或家塾。
散館,是落第秀才、老童生(未考上秀才的)或鄉裡的文人塾師自辦的門館、教館、學館、書屋,是要收取一些學費的。
據《大戴禮記·保傅》「古者年八歲而出就外捨,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推斷,古人八歲入學可能是常態。東漢王充、宋蘇東坡都是八歲入學。但唐朝醫學家孫思邈則是「七歲就學」,且能「日誦千餘言」(《舊唐書·孫思邈傳》)。明清時期,多為8至15歲入學。如果資質差一點,弱冠、而立者也有入小學的。《魏書·劉蘭傳》中說北魏人劉蘭,「年三十餘,始入小學」。
唐朝醫學家孫思邈「七歲就學」,「日誦千餘言」。圖為清殿藏本孫思邈像。(公有領域)
古代沒有中學,科舉制以後,尤其清朝科舉制,考試不設年齡限制。私塾或官學讀完後要經考童試合格為童生,乾隆年間廣東番禹99歲的王健仍為童生。童生經考縣試、府試、院試合格後為秀才,秀才經鄉試合格後為舉人,吳敬梓筆下的范進就是54歲中舉人。林則徐則20歲中舉人。舉人之後經會試成貢生,貢生經殿試合格便是進士及第。
說來說去,可能當今的讀者還是一頭霧水,這些不斷進階的文憑到底是什麼水平?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做了個比較:「中國士大夫第一種學位與我們的學士學位相當,叫做秀才。第二種學位叫舉人,可以和我們的碩士相比。中國人的第三種學位叫做進士,相當於我們的博士學位。」
按照利瑪竇的推論,童生可能相當於高中畢業,那童生之前的私塾就是初中和小學了。我們再來看看相當於初中和小學的私塾都學習些什麼吧。
古代私塾都學習什麼
私塾前期啟蒙,後期學經。最早的蒙學教材是周宣王時的《史籀篇》,發展到宋代,以《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統稱「三、百、千、弟」)最為源遠流長。據徐梓的《中國傳統蒙學書目(初稿)》記載,從周秦兩漢到民國,蒙學讀物多達1300多種。
學經包括哪些內容?簡單的說就是十三經、史記、資治通鑑、詩詞歌賦、各類文選。經史子集的精華部分全要背過。私塾學習的方式就是背誦原著。據南宋鄭畊老統計,十三經共計641,326字,而後面史學、詩詞、文論文選也不下幾十萬字,整個私塾階段要熟讀熟誦一百多萬字!今天的初中生能達到嗎?大學本科中文畢業也達不到啊!
此外,古時文人的標配是文武全才,琴棋書畫樣樣來。書法、作文、唱歌、彈琴、跳舞、遊戲、武術、農耕、醫學、棋藝無所不學
(傳)南宋 劉松年 《十八學士圖》(局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正心誠意——私塾教育的禮儀規範
古時私塾教育以儒學為主要內容。《大學》裡講「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古時的師道尊嚴,不只是尊師重教的體現,更是文化傳承的要求,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文化不只是之乎者也,更是生命內在的精神與張力,是民族與國家的魂魄,往聖絕學需血脈為繼,代代相傳。
古時父母送孩子求學要選吉日,穿戴規範整齊,步入學堂第一件事情要拜師。《禮記·學記》記載:「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意思是要帶一些祭祀品參拜師長。先要對孔聖人之像跪拜,然後對塾師叩拜。學堂中,每遇孔子生日要舉辦慶祝活動。
明黃佐在《泰泉鄉禮》中寫道:「眾共推擇學行兼備而端重有威者,送有司考選,以為教讀。約正率錢具禮,於正月望後擇日開學。預期,遣人齎書聘之。屆期,乃躬迎之。約正率錢,凡有子弟願入學者,人各不過五十文,多則紗一疋,侑以羊酒,少則布一疋,侑以鵝酒。」
宋人繪《孝經》插圖。(公有領域)
上述文字表明,塾師應為德才兼備者。入學要擇日、下聘書,向老師教一些學費,備一些供品。古時私塾學費不是同一標準的。《儒林外史》中的儒生周進收到的學費是:「只有荀家是一錢銀子,另有八分銀子代茶;其餘也有三分的,也有四分的,也有十來個錢的,合攏了不夠一個月飯食。」這也說明古人教學不是為了掙錢。
私塾在蒙養教育階段,要學習著衣、叉手、作揖、行路、視聽等行為規範。先生講課時,正襟危坐,學生依次授書(也叫上書),把書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後侍立一旁,恭聽先生圈點口哼。
古代私塾中先生教學很嚴格,遇到頑劣的學生也會用戒尺打手心。明黃佐《泰泉鄉禮·鄉校》中規定:「無故而逃學一次,罰誦書二百遍;二次,加朴撻,罰紙十張;三次,撻罰如前,仍罰其父兄。」
與今人不同的是,古代私塾先生雖然執戒撻罰,但師生關係依然融洽,家長也豪無怨言,而現在的學校雖然規定教師不准打人,但師生關係緊張,家長與學校多對立。個中原因何在呢?還是一個正心誠意的問題。古時教育是傳道授業解惑,今人教育是為追求升學率,教而不育,教育產業化、商業化,銅臭味濃了,各方矛盾必然激化。
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古時私塾還要學習灑掃應對、祭祀禮儀等內容。「立於禮」才可正心、正言、正行、正見、正德。
因材施教 一對一教授
古代的私塾教學模式,與今人相比較,非常的獨特,融合了當今東西方教育的優點,又彰顯出自身明顯的特色。現代西方教學是多啟發式教學,國人現在是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應試型的。而私塾教育似乎超越了這兩者,它是注入式加個性化,在集體課堂裡實現了一對一教學。
古代學館班級設置是縱向混合的。蒙學館3到18歲都可在一個學堂裡經學館8歲到知命(50歲)都可在一個學堂裡,就是各種層次不同水平的人在一個課堂上,少則十人,多則二三十人。一個學生一個書桌,或幾人合用一個大桌,先生不是在教室的最前方中間端坐著,先生是在學堂的某個不是太明顯的位置。沒有粉筆和黑板
要想使課堂不混亂,光靠紀律是達不到的,更要靠先生的言傳身教、品德威儀。圖為山西榆次常家莊園書院內。(頤園新居/維基百科共享領域)
這種課堂設置,決定了老師不可能統一講課,沒有統一教材,而且老師的水平要相當高,幾乎是全科的,才能勝任教學。要想實現好的教學效果,先生只能用一對一的授課方式,而且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才行,要想使課堂不混亂,光靠紀律是達不到的,更要靠先生的言傳身教、品德威儀。
先生不說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也得是「胸中有丘壑」才能指導學生。學生學習第一步是授書,就是自己拿著經書,逐個到老師面前,翻開要學的那一頁,老師點出句讀,因古時教材沒有斷句。第二步,先生讀一遍,學生讀一遍,一般讀三到六遍。然後學生回到座位上自己讀,要求熟讀到背誦。第三步先生串講,對文字做一些訓詁,串講一下大意。
因為學生的每個人水準都不同,學習進度由學生自己決定,先生因材施教。有學生勤奮好學,資質聰明的,一天上書十次八次,背誦的內容就多一些,能背六七十句經書;差一點的背二三十句,日積月累,就是一個不小的數目啦。除此外,學生還要學習書法,大小楷書,對對子,這些都是科舉八股文的基本功。
故清代唐彪《父師善誘法》中說:
「且人生平學問得力全在十年內外;學生之言動宜時時訓誨,使歸於正也;所讀之經書,宜精熟也;書法與執筆,宜講明也;切音與平仄,宜調習也;經書之注,節讀宜有法也。工夫得失,全賴蒙師。非品端學優而又勤且嚴者,不克勝任。夫蒙師勞苦如此,關係之重又如此,豈可以子弟幼小因而輕視先生也哉!」
《聽雨叢談》記皇子讀書也是如此:
「皇子沖齡入學讀書,與師傅共席向坐。師傅讀一句,皇子照讀一句,如此返復上口後,再讀百遍,又與前四日生書共讀百遍。凡在六日以前者,謂之熟書約隔五日一復,周而復始,不有間斷。」
康熙帝便裝寫字像,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誦讀原著 傳承經典
古代私塾教育,誦讀原著這是必修的功夫。先生教學是否講解經典?這個問題現在的研究者們似乎存在一些爭議。
一說是,古時候舊式私塾教育的確多有要求背誦而不予講解的,被總結為「念背打」的教學模式。
一說是,古時私塾也有講淺近精要的。特別是到晚清學制改革中把講解經典放在第一位,記誦放在第二位。胡適說:「念古文而不講解,等於念『揭諦揭諦,波羅揭諦』,全無用處。」
宋人王虛中在《訓蒙法》中的《說書》提到:「小兒止可說句語義理,又須分明直說,不可言語多。」元代程端禮《讀書分年日程》亦指出:「師授說平日所讀書。不必多,先說小學畢,次大學,次論語。」
縱觀古人私塾對於讀原著的方法,有個漸變過程,從主張只誦不解到不過多講解,再到晚清民國的講解重於誦背。而現如今,現代人很少看原著了,只看有白話翻譯的。這種學習經典的流變其實是有損於經典的傳承,流傳的只是後人自己的解釋,而非經典原著本身,漸漸的,就會使經典原意曲解變異。
舉個例子,《詩經》中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句。現代人對這兩句經典的理解是認為,《詩經》描述了古人的愛情觀。這個就有些望文生義了,而非本義。
乾隆《御筆詩經圖》,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孔子評《詩經》是「思無邪」孔子傳的儒家學說中講男女有別,男女授受不親,如果《詩經》中是歌頌古人所謂的自由戀愛精神的話,這與傳統儒家倡導的婚姻觀是格格不入的,傳統社會是父母之約、媒妁之言。再者孔子怎會把《詩經》男女自由愛情觀說成是「思無邪」呢?顯然是不對的。
現代人用自己的喜好來解釋經典,大謬不然。試想,如果古代私塾都用愛情觀來解讀這兩句經典的話,那學生還有心思學習嗎?況且古人男女根本不同校。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筆者理解,可能是指婦女應具備美德,君子應具備賢能,二者是相匹配的,指出無論身為男女都應注重培養自己的高尚德行。「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也是描述世間芸芸眾生如蒼蒼蒹葭,誰能重品行道德的錘鍊,誰將鶴立雞群,成為他人仰望的對象,宛如一方在水伊人。
中華文化是神傳文化,孔子說「述而不作」,古人講文以載道。傳統文化的內涵是靠幾千年來的耳濡目染、身體力行、心口相傳而溶在了中國人的血脈中,從而達到智識相長,代代傳承,以致在家庭倫理、社會規範、求學為仕、文藝創作、農耕商作中形成了整體的「修德重道」的制度綱常。
傳統文化的內涵是靠幾千年來的耳濡目染、身體力行、心口相傳而溶在了中國人的血脈中,從而達到智識相長,代代傳承。圖為老照片中的民國私塾。(公有領域)
中國文字是象形會意文字,所謂熟讀百遍,其意自現。學生久誦經典之後,意象俱在,同時經典原著教化功德的正面能量自會消減學生腦中胡思亂想之雜念,更能領悟大道內涵。
而隨著歷史的變遷與時代的推移,後人在經典的註疏評校中漸漸加入了自己的理解,直至現當代,簡化字和白話文的出現,特別是文革後,現代國人對中華傳統文化要麼是知之甚少,要麼是理解上謬之千里。
結語
傳統私塾教育不僅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生家校關係、教育的社會效益等方面達到了當今中國社會教育所無法企及的高度,而且,傳統私塾教育在傳承中華正統文化方面功不可沒。今天的國學得以仍在社會上流傳,沒有私塾教育是很難想像的。
--------------------------------------------


盲人開眼不求點金術 得奇書治病救人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二月 9日, 2018
客人開的的方子,不是依據古書中的藥方,有用到一些奇藥貴藥。許家人用髮簪和耳環購買藥物,日夜搗製做藥。圖為明 唐寅《燒藥圖》。(公有領域)
明朝隆慶、萬曆年間有位許生,是福建人,年少時研究過《易經》,中年時罹患眼疾長達十年,一直沒治好,到了丙戌年(1586年)眼睛就瞎了。
庚寅年(1590年)的頭一天,許生家中忽然飄起旃檀的香氣,從辰時(7點到9點)到戌時(19點到21點)室內一直瀰漫著這樣的香氣。家人都很驚訝,不知道這是什麼兆頭。
那年夏天,有一位在旅店住宿的客人想搭船出海,到渡口詢問怎麼搭船。那名客人長得很壯,身材魁梧,頭上戴著烏巾,穿著布袍,隨身帶著一個布囊,囊中僅僅裝著雙破鞋。
旅店中有人見到他的樣子,覺得很可疑,於是質問他從哪兒來的,和他爭吵起來。客人自稱是吳人,善於開藥方,能治療很多疾病,尤其是眼疾,即使眼睛瞎了,也還可以恢復視力。
當時,許生的親戚也在場,聽到吳人的話,趕緊跑去告訴許生。許家將吳人接到家裡。吳人檢查了許生的眼睛,說:「應當可以痊癒。」
許生說:「我成為盲人已經五年了。什麼藥方都用過了,花了很多很多錢,但是都沒有什麼效果。您難道是掌管生命的神?能還我瞳仁,讓我眼睛再生嗎?我的眼睛是不可能痊癒了。如今我都已經滿頭白髮,還能指望什麼呢!況且我家境貧寒,不能給您醫療費,只能好好謝謝您了!」
客人笑著說:「給您治好,您還不破費,怎麼樣?」許生向他拜謝,請求處方。客人開的方子,並非依據古書中的藥方,而是用了一些奇藥貴藥。許家人只好當了髮簪和耳環去購藥,日夜搗製做藥。
藥製成以後,外形粗糙,味道極苦,許生勉強吃了下去。客人居住在旅店期間,每天都去許家。許家人勤謹地招待他,雖然準備了酒肉,客人也不吃,每次只吃一碗飯。
中藥材
雖然客人所穿的衣服看起來很破爛,但內衣的質料卻都是精美的絲綢,和皮膚接觸的地方也潔白如雪。當時是炎熱的夏天,不見他出汗,衣服也沒有汗水漬污的痕跡。許家人覺得他很特別,於是作了一件葛袍和一雙鞋送給他,客人收下了,但沒見他穿。
許生吃下客人配的藥,漸漸感覺到上眼瞼輕鬆了,等到了第二十七日,左眼忽然開了,右眼也漸漸開了,雖然看東西還有如在薄霧中,但他能看見妻子走過來看他,非常驚喜。
客人進到許家,說:「我知道今天您要痊癒了。」許生帶著妻子向他拜謝。客人說:「今天應當慰勞我一下,然而也不需要另外準備,有豚魚麵就行。」但許家沒有豚魚麵。不料一會兒,真的有人送來酒菜和豚魚麵,正如客人所說,不需要另外準備。客人喝了數斗酒,卻沒有酒食過度的樣態。
席間,客人取出銅、鉛各一片,又從袖中取出一種青綠色的藥,在銅、鉛上稍微抹一下,銅、鉛片即刻變得光彩明亮,像白金(銀的別名)一樣。客人說:「這種藥可以使銅、鐵、錫器都變成白金。我想把這一法術傳授給你,如果你肯離家,我帶你一起去雲遊。」
許生向他道謝說:「我還有些薄田,還能做些濃粥。我本是盲人,幸得先生施惠,能夠復見天日,對於我這已經足夠。我不想得到這些祕術,也不想外出雲遊。」
客人笑著點點頭,表示嘉許,並且給許生一本書,裡面記載的都是治療眼睛的藥方。藥方所用的藥相當神奇,和古書上的藥方不一樣,此外還列有十多種雜方。許生向客人拜謝,接受了這本書。
客人說:「我將到海上環遊,回來後還到你這兒來。」客人向許生交代完這些事,就離開了,許生再沒見過他。
客人表示將到海上環遊,之後就離開了。宋 李嵩《樓船出海》。(公有領域)
許生按照書中的藥方,治好了成百上千的病人。無論所患眼疾是輕是重,都能藥到病除,很是靈驗。許生年邁後,依然能就著竹籠中的燈光寫蠅頭小楷,他自稱視力比年少時還要好。
許生認為客人是位真仙,於是在屋內設案祭祀,家中有什麼動靜都要去祝禱,都非常靈驗。一直到萬曆末年(1620年),許生都尚在。@*#
事據《湧幢小品》卷二十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