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明和孔子/左丘明為姜太公第二十一代孫“左氏不僅有才,而且具有史德和史識,是中國當之無愧的歷史學之祖。孔子與左丘明的關係。兩人同處一個時代——春秋末期。為了著述歷史,孔子與左丘明曾經一同“如周,觀書於周室”。也就是說,他倆曾經一同到周太史那裡查閱過歷史檔案。回到魯國後,孔子便寫出了文字簡明的《春秋》,而左丘明則寫成了內容浩繁的《左傳》/左丘明被譽為“文宗史聖”、“經臣史祖”,孔子、司馬遷均稱左丘明為“君子”。左丘明,姓丘,1725年(清雍正三年)為避孔子名諱,奉旨「丘」旁加「阝」改為邱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左丘明
左丘明(生卒年不詳),相傳為中國春秋末期魯國史學家,為《左傳》和《國語》的作者。《左傳》重記事,《國語》重記言。《左傳》為解釋另一歷史著作《春秋》的作品。戰國時期,《左傳》成為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一,著名儒家學者荀子就繼承了《左傳》之學。
左丘明的記載最早見於《論語》·〈公冶長〉。對左丘明的姓名有很多觀點。一說複姓左丘,名明[1],一說單姓左,名丘明。還有觀點認為他姓丘名明,因其世代為左史,所以人們尊其為左丘明[2]。
據說左丘明是春秋時期的盲人史官,與孔子同時代或在其前[3]。司馬遷《史記》稱其為「魯君子」,又說他失明或無目,因此許多人認為他是一位瞽矇。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據說山東省肥城是左丘明食邑。《宋祥符二年平陰縣令范諷重修左傳精舍記》載:「二年春,余承命來蒞茲邑。知縣之東古肥子國地即左子故里,古廟猶存。」左丘明死後葬於肥城。《魏書·地形志》載:富城有左丘明墓。富城即今肥城一帶。
1725年(清雍正三年)為避孔子名諱,奉旨「丘」旁加「阝」改為邱氏,故左丘明之後改丘氏為邱氏,今肥城市石橫東衡魚村邱氏皆為左丘明之後人。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華夏人,生於前502年,死於前422年,享年80歲。丘穆公呂印的後代。--左丘明是姜子牙的支孫,世代居住在齊國的都城營丘,也就是現在的山東臨淄一帶。為逃避災難,全家人先到楚國,後又輾轉來到魯國
  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後為魯國太史。
  左丘明籍貫,一說為魯國中都人,一說為春秋末年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按新見《左傳精舍志》,當以後說近是。
左丘明主要作品
  左氏世為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品行高潔,為孔子推崇,稱“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即與其同好惡;漢司馬遷亦稱其為“魯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為己著述《史記》的先型典範。
  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為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於週史”,故熟悉諸國史事,並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傳》、《國語》對中國傳統史學影響深遠,對司馬遷的《史記》創作尤其具有重要啟發。從這個意義講,左丘明堪為中國傳統史學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稱其為“文宗史聖”、“經臣史祖”,或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賢。今山東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其鄉先賢左丘明。


左丘明 (約前556~前451):春秋時期魯國都君莊(今肥城市石橫鎮衡魚村)人。左丘明為炎帝后裔,其先人伯夷為四岳,分掌四時、方岳,佐大禹治水有功,賜姓姜,氏呂商末呂望佐文武平定天下,以功封營丘(今臨淄),為齊國始祖。左丘明先人為齊侯支孫,以地為姓,曰丘氏。其高祖、曾祖和祖父先後在楚國任左史,即記國家行動的史官。左丘明此時以官改為左氏、丘姓。後來,其祖父因楚國大亂,且在楚不服水土,經常鬧病,晚年歸齊。途經魯國都君莊(即今肥城衡魚),見此處群山環抱,地肥水美,物產豐富,且系舜帝故都,市井繁華,民風淳厚,遂定居。其父左丘成不久受聘出任魯太史。童年的左丘明在都君莊由其祖父精心輔導,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等大量古籍,成年時即有高深的學識,為時人驚嘆。其父在任經常患病,遂以疾告歸故里,由左丘明繼任魯國左史官。左丘明在任盡職盡責,嚴肅認真,發生之國事,務必當日記錄。他性情厚重,言語耿直,德才兼備,為時人所崇拜。孔子曾說:“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左丘明 ”足見孔子對左丘明非常敬重。左丘明編修國史,並註意列國史料的蒐集珍存,為以後創作奠定了基礎。左丘明日夜操勞,常患眼疾。58歲時視力急劇下降,不久失明,時人稱他為“盲史”。之後,呈請魯君,以其子繼任左史,他便帶大量史料草稿回歸故里都君莊。他身雖殘志益堅。決心寫一部大型史書流傳後世。他把書房命名“左史書舍”,天天心思口述,讓子侄秉筆而錄。因他身體欠佳,著書時斷時續,又經幾次反復修改加工提煉,文字簡約,內容豐富。歷時30餘年,到他90多歲時,縱貫200餘年、18萬餘字的《春秋左氏傳》已初步定稿,其歷史、文學、科技、軍事價值不可估量。世代為史家和文人推崇。與此同時,他根據自己掌握的一些史料,還寫出了歷史名著《國語》,又稱《春秋外傳》,共21篇,載週、魯、齊、晉、鄭、楚、吳、越8國事。他雖享年百餘歲,但才完成了該書的大半,後由其子續完。《左傳》和《國語》成為珠聯璧合的歷史文化巨著,為後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歷史財富。左丘明逝世後,鄉人欽其德望,選村東北角一高阜處安葬,相傳送葬者傾莊而出。自此,其後人世居此地。改“左史書舍”為“左傳


《論語‧公冶長》:「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從上面兩句來看,孔子與左丘明的地位應該相當。其中後一句孔子更引左丘明自況,因此兩人當為同時賢者而非弟子。 所以他跟孔子可說是時代相仿的兩人 


左丘明_百度百科 - https://goo.gl/XPmCRz


左丘明簡介
左丘明,中國春秋時史學家。魯國人,雙目失明,春秋時有稱為瞽的盲史官,記誦、講述有關古代歷史和傳說,口耳相傳,以補充和豐富文字的記載,左丘明即為瞽之一。相傳曾著《左氏春秋》(又稱《左傳》)和《國語》。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
簡介
  春秋末期史學家。魯國人(今山東蒼山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曾任魯太史,與孔子同時或略早於孔子。雙目失明,故後人亦稱盲左。相傳曾著《春秋左氏傳》(或稱《左氏春秋》,簡稱《左傳》),多以史實解釋《春秋》,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以記事為主,兼載言論,敘述詳明,文字生動簡潔,全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歷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經典,又是我國第一部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又著《國語》,分別記載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約前967--前453)周王室及魯齊晉鄭楚吳越諸國史實,偏重記述君臣言論,為我國最早的國別史。
  左丘明(約公元前502年-約公元前422年),姓丘,名明(一說複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魯國人。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漢代太史司馬遷稱其為“魯君子”。
  關於左丘明的故里,為現今的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春秋時魯國都君莊)。為炎帝后裔,左丘明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任魯國左史官,在任時盡職盡責,德才兼備,為時人所崇拜。左丘亦編修國史,日夜操勞,歷時30餘年,一部縱貫200餘年、18萬餘字的《春秋左氏傳》定稿。
  其歷史、文學、科技、軍事價值不可估量,為歷代史學家和文人所推崇。他還撰寫了歷史名著《國語》,與《春秋左氏傳》成為珠聯璧合的歷史文化巨著。公元前451年,左丘明病逝,葬於東衡魚村東北處。647(唐貞觀二十一年)李世民封左丘明為“經師”,墓前建石坊。1530年(明嘉靖九年)明世宗封左丘明為“先儒”。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朱由儉封左丘明為“先賢”。1725年(清雍正三年)為避孔子名諱,奉旨“丘”旁加“阝”改為邱氏,今石橫邱氏皆為左丘明之後人。
  根據存世的劉向《別錄》佚文“左丘明授曾申”,以及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所記“左丘明作《傳》以授曾申”等史料判斷,可知左丘明的出生年代約與孔子晚年弟子曾參及曹恤等人大致相當。即左丘明在年齡上應為孔子的孫子輩,而約生於魯定公在位的中期;而據《左傳》、《國語》二書對於歷史人物的稱呼來看,可知左丘明應當卒於魯元公在位時期。即公元前五世紀晚期。
  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有《左氏春秋》和《國語》兩部史學巨著。
生平
   左丘明是姜子牙的支孫,世代居住在齊國的都城營丘,也就是現在的山東臨淄一帶。為逃避災難,全家人先到楚國,後又輾轉來到魯國
  左丘明的祖父倚相是楚國左史。公元前506年,週天子率領諸侯討伐楚國,為保存典籍,倚相帶領子孫離開楚國來到魯國,定居肥城石橫衡魚村。為使子孫後代不忘先人,他把姓氏定為老祖宗封地營丘的“丘”字。倚相把典籍獻給了魯國,以便保存下去。他的兒子亦通曉史事,被任命為魯國的太史,後來左丘明又繼承了他父親的職位,繼任魯國的太史官。左丘明歷經30餘年寫就的《左氏春秋傳》,史稱《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完整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有著極高成就的文學著作。
  左丘明晚年時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辭官回鄉,不久就雙目失明了。強烈的歷史使命感使他振作起來,將幾十年來的所見所聞,各諸候的要聞和君臣容易得失的話記述下來,匯集成著名的歷史名著《國語》。《國語》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它與《左傳》一起成為珠聯璧合的歷史文化巨著。公元451年前後,左丘明因病去世,並安葬於故鄉肥城石橫鎮衡魚村。[3]
才華
  為炎帝后裔,左丘明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任魯國左史官,在任時盡職盡責,德才兼備,為時人所崇拜。孔子曾說:“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左丘亦編修國史,日夜操勞,歷時30餘年,一部縱貫200餘年、18萬餘字的《春秋左氏傳》定稿。其歷史、文學、科技、軍事價值不可估量,為歷代史學家和文人所推崇。他還撰寫了歷史名著《國語》,與《春秋左氏傳》成為珠聯璧合的歷史文化巨著。
思想
   作者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當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作者在敘述歷史事實時,對於那些歷史事件是鮮明地表現了他的肯定或批判的態度的。他所肯定的是那些符合於他的儒家的觀點的東西。他肯定“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左傳》隱公三年)一類的論理道德,他也從那些論理道德的觀點出發肯定了“利民”②和“衛社稷”③一類對人民有利的東西。他批判了那些破壞論理道德的所謂“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左傅》隱公三年)之類的所謂“逆德”,他也批判了統治階級的驕奢淫逸的敗行。這部書在思想上的進步性和局限性都從這些方面表現出來。為炎帝后裔,左丘明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任魯國左史官,在任時盡職盡責,德才兼備,為時人所崇拜。孔子曾說:“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左丘亦編修國史,日夜操勞,歷時30餘年,一部縱貫200餘年、18萬餘字的《春秋左氏傳》定稿。
  其歷史、文學、科技、軍事價值不可估量,為歷代史學家和文人所推崇。他還撰寫了歷史名著《國語》,與《春秋左氏傳》成為珠聯璧合的歷史文化巨著。公元前451年,左丘明病逝,葬於東衡魚村東北處。647(唐貞觀二十一年)李世民封左丘明為“經師”,墓前建石坊。1530年(明嘉靖九年)明世宗封左丘明為“先儒”。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朱由儉封左丘明為“先賢”。1725年(清雍正三年)為避孔子名諱,奉旨“丘”旁加“阝”改為邱氏,今石橫邱氏皆為左丘明之後人。
品格
  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懷坦蕩,深得魯侯器重。現存於孔府檔案館的《左傳精舍志·薦聖圖》載:“趙師聖雲:魯侯欲以孔子為司徒,將召三桓議之,乃謂左丘明。左丘明曰: ' 孔丘其聖人歟,夫聖人在政,過者離位焉。君雖欲謀,其將弗合乎?'魯侯曰:'吾子奚已知之?'左丘明曰:'週人有愛裘而好珍饈,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為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饈。言未卒,狐相與逃於重丘之下;羊相與藏於深林之中。故週人五年不制一裘,十年不足一牢。何者?週人之謀失矣。今君欲以孔丘為司徒,召三桓而議之,亦與狐謀裘與羊謀饈也。'於是,魯侯遂不與三桓謀,即召孔子為司徒。”
  左丘明深得世人尊敬和愛戴,孔子視其為君子,尊稱其左丘明,謂之與其共好惡。《肥城縣志》(清康熙十一年本)載:“樂正子春曰:'子適齊過肥。肥有君子也。'”是以《史記》稱左丘明為“魯君子”,肥城亦因此而獲“君子之邑”之美稱。《論語·公冶長》載:“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孔子還與左丘明一起入周觀史修《春秋》,《孔子家語·觀週》載:“孔子將修《春秋》,與左丘明乘,入周,觀書於週史。歸而修《春秋》之經,丘明為之傳,其為表裡。”
影響
   左丘明的品行和對人類歷史的偉大貢獻,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左丘明逝世不久,人們即將他著述過的地方稱作“左傳精舍”,予以保護,並代有修葺。漢初,肥城置縣伊始,就在縣城興建了“左傳精舍”,並立重修碑以志。漢平帝時(1-6),《左傳》初立學宮。東漢建武年間(25-56),《左傳》復立。《後漢書·鄭興範升、陳元、賈逵、張霸列傳》載:陛下知丘明至賢,親受孔子,而公羊傳穀梁傳聞於後世,故詔立《左氏》。晉夏侯湛賦詩贊左丘明曰:“世亂讒勝,君子道憂。丘明達聖,致志《春秋》。微言逃難,旁行不流。庶幾斯文,希志訓猷。”
  唐貞觀二十一年(637),太宗李世民頒《左丘明等二十一人配享孔子廟詔》,封左丘明為“經師”,從祀文廟。左丘明後裔為此植槐紀念,稱“謝唐槐”。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趙恆,追封左丘明為瑕丘伯,授其四十七代孫丘芳衣巾,以主祀事。翌年,平陰縣令王諷重修“左傳精舍”並立碑詳述追封之事。政和元年(1111)宋徽宗趙佶封左丘明為中都伯。宋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丁謂亦詩讚左丘明曰:“猗歟左氏,聞道素王。依經作傳,微旨用彰。詞有餘韻,人鐐末光。慶封錫壤,廣魯之疆。”
  元集賢大學士致仕李謙、翰林承旨張起岩均曾為左丘明賦詩作贊,或曰其“文章史學之治”,或稱其“盲於目而不盲目於心者”。明洪武四年(1371年)肥城知縣丘明後裔丘思齊重修“左傳精舍”。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朱厚璁追封左丘明為“先儒”,敕建墓門坊,並親書“先儒之墓”。崇禎十五年(1642)明毅宗朱由檢敕封左丘明為“先賢”。肥城知縣王惟精與左丘明第六十四代孫丘雲特輯訂《左傳精舍志》。《左傳精舍志》設遺像志、本傳志、祠墓誌、藝文志、譜系誌等五卷,清乾隆六年(1741)增輯本現存於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檔案館。
  清左丘明六十八代孫丘行鍵與六十九代孫丘玉潔捐資七千餘兩重修縣學宮、癢門,咸豐皇帝書贈“敦崇名教”,以旌表其行。襲封衍聖公、孔子第七十代孫孔廣啟題贈“承先衛道”匾。清雍正三年(1725),為避孔丘諱,上諭除“四書”“五經”外,凡丘均加“邑”部為“邱”,丘明及其後裔的丘字均改寫為“邱”。民初,丘氏後人閩杭清舉人丘荷、台灣清進士丘逢甲認為雍正所為不公,呼籲去“邑”复“丘”,還祖先本來姓字。丘氏族人聞者紛紛響應,恢復了“丘”姓,未聞者則仍沿用“邱”字至今。因此,丘與邱本是一姓,都是左丘明的後裔。乾隆十六年(1751),清禮部重新確認丘明之謫孫為世襲奉祀生,並賜祭田18畝。
  左丘明與孔子生活在同一時代,孔子與其同好惡,稱其為君子,是一位品德高尚,值得尊敬的先儒、先賢。左丘明的著作及其學術思想是儒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左傳》作為一部記述詳備、論述精闢的編年史,具有很高的史學、文學價值,又是一部著名的軍事著作,是我國歷史經典之一。


姓氏考證
從姜太公封齊、庶子印以丘為姓,到婁嘉奔楚、改姓左氏,再到成避亂遷魯,左丘明的先人經過了自“ 姜 ”而“ 丘 ”,由“ 丘 ”改“ 左 ”的姓氏轉換,同時也經歷了齊、楚、魯三地的坎坷遷移,
山東省肥城市《邱氏族譜》
山東省肥城市《邱氏族譜》 [32]
可以說是家世遙遠、演變曲折。
左丘明的兒子瞻,精通儒道,學識淵博,品德高尚。孫子啟同樣博學多才,長期做魯國的大夫。四代孫誠是位超凡脫俗的隱士,才華出眾。王莽新政時,曾召集天下學者為其所用,十五代孫起也受到招聘。起因不願為王莽效力,擔心王莽加害自己,於是改姓為丘,逃避到陶陽隱居起來。
都君邱氏姓氏出於左丘明。《風俗通義佚文·姓氏》曰:“丘氏,魯左丘明之後。”是左丘明後裔有姓邱氏者或邱氏有出左丘明者在東漢文獻有證。丘、邱通用,耳旁為後加。左丘明及其早期後裔姓左,與都君邱氏在兩漢之際改左為邱相連貫。 [30] 
按《精舍志》記載,肥城都君邱氏即左丘明嫡傳後裔,這支後裔世系清楚,兩千多年來一直居守故邑祖墓。左丘明後裔邱氏宗族世守都君,其家譜《左傳精舍志》所記左丘明以來的世系,北宋初年以後可靠資料日多,有不少史籍、方志、碑記、詩文等作證,可以不用懷疑。宋代以前從東漢初年開始漸有零星的佐證資料。漢人《風俗通義》謂邱氏出於左丘明。北齊《魏書·地形志》、唐《元和郡縣志》都記載了左丘明墓,地址與都君吻合。 [30] 
然《前漢書·鮑宣傳》中凡王莽徵召不出者俱列姓名,其中並無邱起,且既改姓避莽,何以又築左傳精舍,使欲蓋彌彰?” ⑦禮部駁議看似不無道理,但畢竟有些不顧歷史變遷而過於苛求古本。又王莽徵召人才甚濫,《鮑宣傳》焉能包羅“具列”不出者名單,而建左傳精舍時已時過境遷,豈得謂其欲蓋彌彰,後輩應該歷史地去看待左傳精捨與邱氏家譜的出現。東漢初年它們出現之前,左丘明後裔在文獻中沒有任何踪跡,這與《左氏春秋》原為獨立編年史、尚未向《春秋》學演變相一致,如果當時有其踪跡才是怪事。西漢經學的興盛和劉歆對《左氏春秋》的珍重使其開始向傳演變,嗜好經古文學的王莽尋求左丘明後裔本在情理之中,而丘明後裔卻不知是福是禍,不敢輕易登上王莽的險船。東漢初年江山易手,經學統治地位依然,儘管經今古文學家對《左氏》是否傳《春秋》還在進行爭論,時代卻給邱氏提供了借經人仕和光宗耀祖的良好條件,於是邱氏宗族便開始有所 活躍。對於古代重視宗統的文化家族,15代世系的記憶並非難事,所以“邱堂纂續舊譜”當有所據,儘管這段時期文獻無徵,但結合歷史去看倒也基本可信。 [30] 
可以說,都君邱氏即左丘明嫡傳後裔。他們世居祖地,戰國、西漢默默無聞,到新莽時改左為邱,東漢初年隨著《左氏》傳經而大修祠堂家譜,其後便在文獻中逐漸露出了清晰面貌。 [30] 
《左傳精舍志》的主體資料基本可信,具有一定研究價值,不過左丘明與楚左史倚相沒有血統關係,“姓譜”部分多屬偽託。從現有資料看,左丘明後人當有左、邱二姓,其中作為嫡係後裔的肥城都君邱氏宗族比較可信,其餘各地左、邱兩姓中的旁支後裔尚有待探討。 [30] 
清雍正三年(1725)為避孔子名諱,奉旨“丘”旁加“阝”改為邱氏,今石橫邱氏皆為左丘明之後人。 [22] 
左、邱兩姓考證
《精舍志》卷五《譜系志》“姓譜”雲:“太公封於營邱?支子印遂以邱為姓。”又云:“(邱明世為魯左史官)因以左為姓氏,其後裔?去左襲邱,隱居陶陽,復以邱為姓氏。”“世系”對改姓記載同於“姓譜”。卷四《藝文志》所收“宋祥符二年平陰令範諷重修左傳精舍記”碑記亦謂“乃避新莽之亂,去左襲邱。”這些資料透露出兩點信息:一是丘明當有左、邱兩姓後裔,二是邱姓並非皆出丘明。 [33] 
按“世系”所錄,左丘明及其後人為左姓時共15代,15代中第4、8 、9 、1 2四代各生二子,第6代生三子,其餘各代都是單傳。“世系”專記嫡長子,嫡長子所生之次、庶子或許有所忽略,因此所謂單傳未必就是實際上的單傳,旁支當比“世系”所錄更多。即以“世系”所錄計算,嫡長子一支始終為一,旁支在不同時間的四代中杈出有六,六支尚會繼續分杈,是兩者比例至少為1:6。邱起改姓時,第4、6兩代的半數旁支與嫡長子的血緣關係己隔10代左右,8、 9代兩個旁支也早已出了五服。他們或許已經遷離故土,或許繼續守居祖墓,前者應當繼續姓左,後者也不一定全部追隨邱起改姓邱氏。例如,據《大明一統志》《山東通志》《曹州府志》《曹南文獻錄》等方志記載,定陶一帶有陶丘,或名左山,有左丘明墓及左姓居民;又據地方調查,今漢上南陶村有不少左姓居民,皆奉左丘明為遠祖。邱起“隱居陶陽”當與彼兩地相關,很可能正是投靠那裡的旁支同宗隱居。旁支後裔遷離故土定居,起一始祖墳墓供奉並不奇怪。上述兩地左姓或許就是邱起之前左氏旁支後裔,不可輕易予以否定。邱起之前旁支保留左姓,且宗族規模應該大於改為邱姓的嫡支,邱起之後嫡支改為邱姓,是左丘明當有左、邱二裔。 [33]    《姓譜》所謂太公支子以邱為姓,在《風俗通義佚文·姓氏》《通志·氏族略》《姓考》等姓氏文獻中查之有據,是邱姓有出於周初姜太公者;《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有邾大夫丘弱,是邱姓有出於春秋邱弱者;《風俗通義佚文·姓氏》雲“漢末丘俊持節江淮,屬王莽篡位,遂留江左,居吳興”,是邱姓有出於西漢丘俊者。三者皆非左丘明後裔。又據《風俗通義佚文·姓氏》,漢代有常丘、商丘、瑕丘、蛇丘、佘丘、虞丘、渠丘、葘丘、謝丘等複姓,多為後世不見,或許去複為單而成邱姓。古人依邱而居即可姓邱,是邱姓多源,不出於左丘明者多也。左姓多出於左職,左職並非僅有左史,左史並非僅有左丘明,《淮南子·覽冥訓》《史記·龜策列傳》有商末左強,是左姓亦為多源格局
左丘明_百度百科 - https://goo.gl/XPmCRz


左丘明是令人仰望的文化名人,即便是沒有讀過《左氏春秋》的人,也從司馬遷寫的 “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 ……” 中知道左丘明的。在司馬遷筆下,左丘明是發奮圖強的榜樣,是一個時代的文化標杆。
  對左丘明這樣的文化名人,我自然嚮往至極,沒有想到,是在猝不及防的情形下,與左丘明傳說在靈臺 “ 相遇 ” 。當聽靈臺宣傳部的朋友李斌說,左丘明的墓就在靈臺城外不遠的獨店,一瞬間,我就動了前去拜謁的念頭。李斌接著又說,也有人認為 “ 左丘明墓 ” 只不過是人們附會而來的。謝謝支持,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金城外史qinxingjushi蘭州故事西北風情每天都有哦!
    不管真假,只要來了靈臺,就應該去看一下,也算是了卻了一樁心願。獨店鎮在靈臺縣城的北面,距離縣城大約十里。左丘明墓在獨店鎮的秋射村。有熟人帶路,沒費多少工夫就找到了秋射村。那個傳說中的墓地在秋射村東北面的農田裡。這是一座孤零零的土丘,土丘前面是一條小路,再往前就是4 米多高的斷崖了,仔細看上去懸崖底下卻是人家廢棄的窯院,再往前就是一道深深的溝壑。這裡已到了什字塬邊,站在土丘前溝壑盡收眼底,很有些胸中有丘壑的意思。
  這就是傳說中的左丘明墓了,墓高 10 米,底徑 12 米,是靈臺縣境內最大的古墓。繞墓一周,我們在一處荒草叢中發現了一塊石碑,碑已斷成兩截,鐫刻著 “ 秋射古墓 ” 幾個字,這是靈臺縣政府 1981 年所立。看著石碑上的字和民間傳說截然相反。看來,關於左丘明墓的傳說,並沒有得到官方的認可,傳說也終究只是傳說而已,當不得真。
  左丘明是古代最偉大的史官之一,有人曾經將他比作 “ 東方荷馬 ” 。左丘明與古希臘寫《荷馬史詩》的荷馬,不僅所處的年代大體相同,而且所做出的成就也相似,我以為兩者並不具備可比性,把中國古代人物同西方古代人物相比,本身就是 “ 西方中心說 ” 的反映,左丘明就是左丘明,他似乎沒必要同西方人物進行比較。左丘東來
  同司馬遷一樣,左丘明在為別人樹碑立傳的時候,也將他自己隱藏在歷史的迷霧中了。
  左丘明,春秋時期史學家,魯國人,一說複姓左丘,名明;一說,單姓左,名丘明。雙目失明,曾任魯國太史,或為講誦歷史及傳說的史官。相傳曾編著《左傳》,又傳說《國語》亦出其手。短短數語,囊括了左丘明的人生歷程,但也留下了眾多的謎團。謝謝支持,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金城外史qinxingjushi蘭州故事西北風情每天都有哦!
  左丘明是《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的編撰者,也是《國語》的編撰者,是 2000 多年來一直被人們尊崇的 “ 先賢 ” ,更是我們這些後來者所頂禮膜拜的人物。不僅他最後的行踪充滿著重重迷霧,就連他的作品《左傳》也紛爭不斷。《左傳》這本書文字優美,記事詳明,記述起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 722 年),止於魯悼公四年(公元前 464 年),比春秋多出 17 年,其敘事更至悼公十四年,書中保存了大量的春秋時期的史料,是我國古代史學和文學名著。但人們並不認為這本書的作者就是左丘明,清代經今文學家認為是漢代劉歆所改編,近人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根據各國史料編成。


《左傳》是古中國華夏先民所著的一部編年體史書[1][2],共三十五卷,《十三經》中篇幅最長,在四庫全書中為經部。《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 , 《春秋內傳》,《左氏》。漢朝以後才多稱《左傳》,是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作者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馬遷首先認為《左傳》是左丘明所寫[3],自劉向、裴駰[4]、劉歆[5]、桓譚、班固[6]皆以《左傳》出於左丘明[7]。唐朝的劉知幾《史通·六家》亦稱:「左傳家者,其先出於左丘明。」清朝的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卻仍然認為是左丘明所著。
唐朝的趙匡首先懷疑《左傳》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後,有許多學者也持懷疑態度。很多人都認為寫《左傳》的左氏並非左丘明。葉夢得認為作者為戰國時人[8];鄭樵《六經奧論》認為是戰國時的楚國人[9];朱熹認為是楚左史倚相之後[10];項安世認為是魏國人所作;程端學認為是偽書。明朝的郝敬認為是晉國人。劉逢祿《左氏春秋考證》認為是劉歆所作,並說《左氏春秋》是與《晏子春秋》等類似的史書。康有為亦認為是劉歆所作[11]。錢穆在《劉向歆父子年表》中指出不可能是劉歆的作品[12]。錢穆與章太炎認為《左傳》的成書與衛國左氏人吳起有關,甚至就是吳起所著,今人童書業亦認為是吳起所作,郭沫若也主張《左傳》成書於吳起[13]。趙光賢認為是戰國時魯國人左氏所作。衛聚賢認為《左傳》作者是子夏[14]。現在一般認為《左傳》非一時一人所作[15],成書時間大約在前375年至前351年[16](戰國中期),是由戰國時的一些學者編撰而成[17],崔述主張「上距定、哀未遠,亦不得以為戰國後人也」[18]。其中主要部分的史料可能最初是左丘明所寫。浙江大學收藏的《左傳》公布後,並沒有解決《左傳》的成書年代,反而在浙江大學收藏的竹簡真偽問題上引發了多方筆戰。[19][20][21][22][23][24][25][26][27]
春秋與左傳的關係
《左傳》以《春秋》為本,並採用《周志》、《晉乘》、《鄭書》、《楚檮杌》等列國資料,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司馬遷《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說:「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桓譚《新論》進一步認為:「《左氏》經之與傳,猶衣之表裡,相持而成,經而無傳,使聖人閉門思之十年不能知也。」楊伯峻在《左傳》一文中歸結《左傳》傳《春秋》的方式共有四種:即「說明《春秋》書法、用事實補充《春秋》、訂正《春秋》的錯誤和增加無經的傳文。」
另有一種觀點認為《左傳》是一部獨立的史書,和《春秋》沒有直接的聯繫,西漢的今文經博士即「謂《左氏》為不傳《春秋》」[28]。晉人王接說:「接常謂《左氏》辭義贍富,自是一家書,不主為經發;《公羊》附經立傳,經所不書,傳不妄發,於文為儉,通經為長。」[29]陳商說:「孔聖修經,褒貶善惡,類例分明,法家流也;左丘明為魯史,載述時政……以日繫月……本非扶助聖言,緣飾經旨,蓋太史氏之流也。……夫子所以為經,當與《詩》、《書》、《周易》等列;丘明所以為史,當與司馬遷、班固等列。」
清人劉逢祿、皮錫瑞均認為《左傳》是一部獨立的史書,皮錫瑞在《經學通論·春秋》充分肯定了王接之說,並且引用莊公二十六年《傳》:「秋,虢人侵晉。冬,虢人又侵晉。」杜預《集解》云:「此年《經》、《傳》各自言其事者,或《經》是直文,或策書雖存而簡牘散落,不究其本末,故《傳》不復申解,但言傳事而已。」。《左傳》有不少解經的內容,例如「君子曰」、「五十凡」[30]等,但很明顯是加工的痕跡,多數都沒有與傳文融為一體。宋人林栗說:「《左傳》凡言君子曰是劉歆之辭。」[31]《春秋》的一些經文沒有相應的《左傳》傳文,例如《春秋·隱公二年》:「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杜預註:「無傳。」《左傳》的傳文沒有相應的《春秋》經文,例如《左傳·襄公十五年》:「(冬)鄭公孫夏如晉奔喪,子蟜送葬。」此條無相應的《春秋》經文。亦有「《經》、《傳》不盡同」「《經》後之《傳》」者。
史學地位
晉人王接說:「《左氏》辭義贍富,自是一家書,不主為經發。」《左傳》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賀循將其評價為「左氏之傳,史之極也,文采若雲月,高深若山海」[32],是研究先秦歷史和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對後世的史學產生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對確立編年體史書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於它具有強烈的儒家思想傾向,強調等級秩序與宗法倫理,重視長幼尊卑之別,同時也表現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史料。
《左傳》主要記錄了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爭霸的歷史,對各類禮儀規範、典章制度、社會風俗、民族關係、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曆法時令、古代文獻、神話傳說、歌謠言語均有記述和評論。《左傳》好講預測,一些預測的事情都很靈驗例如莊公二十二年記載,陳國大夫懿氏占卜嫁女給陳國公子陳完很吉利,「八世之後,莫之與京」,陳完的子孫在齊國果然日益強大,直至田氏代齊。《左傳》又能斷言鄭國先亡[33]。晉范甯評《春秋》三傳的特色說:「《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指多敘鬼神之事)。《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韓愈說:「《春秋》謹嚴,《左氏》浮誇」。
《左傳》在西漢時期已有流傳,王莽本人即好《左傳》,並立於學官[34],著名的學者有陳元、鄭眾、賈逵、馬融、延篤、彭仲博等人[35]。晉朝杜預自稱有「左傳癖」。[36]司馬光自幼愛《左傳》,「自幼至老,嗜之不厭」,常「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鑑》,亦是承接《左傳》「因丘明編年之體,仿荀悅簡要之文」。[37]章炳麟說:「《通鑑》於可以發議論者,著以臣光之論斷,此蓋仿《左傳》君子曰之例」。
文學風格
《左傳》長於敘事,富於情節和故事性和戲劇性,善於描寫細節,如寫晉公子重耳出亡及返國經過,選材布局均屬恰當。《左傳》亦善於刻劃人物性格,如子產的善於辭令,敢作敢為;華元的庸懦無能,待人寬厚;子玉的驕橫;鄭莊公的凶殘偽善等,描敘生動逼真。
《左傳》特別善於描寫戰爭,如秦晉韓之戰、晉楚城濮之戰、秦晉殽之戰、晉楚邲之戰、齊晉鞍之戰、柏舉之戰等。梁啟超說:「其記事文對於極複雜之事項,一如五大戰役等,綱領提絜得極嚴謹而分明,情節敘述得委曲而簡潔,可謂極技術之事。」[38]
《左傳》文辭精煉,能用委婉曲折的文筆,表達當日巧妙的詞令,如呂相絕秦,燭之武退秦師,臧孫諫君納鼎,臧僖伯諫君觀漁,季札觀樂、王孫滿論鼎。梁啟超說:「其記言文淵懿美茂生氣勃勃,後此亦殆未有其比。」[39]
《左傳》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歷來研究者常把它和《史記》並稱,尊為歷史散文之祖,「文之有左、馬猶書之有羲、獻」[40],《荀子》一書對《左傳》的引用頗多[41]。《左傳》尤長於記述戰爭,故有人稱之為「相砍書」(相斫書)[42],又善於刻畫人物,重視記錄辭令。


從姜尚起到如今,歷史上共有102個氏都是從姜姓繁衍而來,有的姓氏還有別的起源,但是姜姓卻是他們最初或最重要的起源。其中包括呂姓、許姓、章姓、謝姓、齊姓、高姓、國姓、雷姓、易姓、方姓、文姓、申姓、盧姓、柴姓、慶姓、賀姓、紀姓、丘姓、薄姓、賴姓、蓋姓、丁姓、査姓、封姓、邱姓、崔姓、駱姓、左姓、充姓、酈姓、逄姓、連姓、向姓、谷姓、聶姓、尚姓、焦姓、柯姓饒姓、景姓、浦姓、厲姓、強姓、斜姓、晏姓、檀姓等64個單字姓氏和淳于、東郭、高堂、子雅、雍門、申屠、公牛姓等38個複姓。

左正東說,不分區名單應贏得社會信任,國民黨對大陸工作才能順利推動。不分區名單應該緊扣社會脈動,才能讓支持國民黨的年輕人抬頭挺胸。不能因爭議性過高的人選,讓國民黨為兩岸謀福利的努力污名化,讓支持國民黨的年輕人蒙羞。 https://is.gd/du6Q5C

不滿不分區名單 左正東怒辭國民黨大陸事務部副主任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國政顧問團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左正東/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 奔騰思潮


美國教授研究左傳成名 難忘40年前留學台灣
2022/10/30 18:24(10/30 21:50 更新)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教授史嘉柏(David Schaberg)(圖)難忘40年前到台灣學中文,感激台灣人對他的溫暖,鼓勵學生到台灣交流。中央社記者林宏翰洛杉磯攝 111年10月30日
美國教授研究左傳成名 難忘40年前留學台灣 | 國際 | 中央社 CNA https://bit.ly/3Nns9hR
(中央社記者林宏翰洛杉磯30日專電)UCLA人文學院院長史嘉柏表示,40年前留學台灣,不僅是他學術生涯的起點,台灣人的溫暖令他感激在心,難忘住宿舍、與同學吃夜市美食的日子。
駐洛杉磯辦事處27日代表教育部頒發「全球留台傑出校友獎」給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教授史嘉柏(David Schaberg)。他是西方學界研究中國古代經典「左傳」的重要學者,專書曾獲列文森獎(Joseph Levenson Prize)。
他受訪時回憶40年前,仍是史丹佛大學生,曾到台灣一邊在師大學習中文,一邊在YMCA當英文老師。
他當時寄住台北市光復南路、國父紀念館對面的林家,很感謝「林家的伯伯、阿姨」對他的照顧,特別是林伯伯送他一本三民書局出版的「古文觀止」影響了他的學術生涯。
史嘉柏向中央社記者說,這本「古文觀止」現在還收藏在書櫃裡,「今天出門前,我還特別拿出來翻一翻」。他當時讀了「古文觀止」前幾篇選自春秋左傳的文章,深受吸引。
受到林伯伯這本古文觀止的啟發,史嘉柏1986年自史丹佛大學畢業後二度訪台,這次到國立台灣大學的中文系當選讀生,與大學部學生一起上中國文學史、左傳、史記、戰國策、莊子、易經等課。
史嘉柏回憶,在台大讀中文系兩年,住在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宿舍,雖然破舊,最難忘的是身邊的同學,第一手向他介紹了台灣的歷史、政治與文化發展,也常到各地遊玩,足跡到過基隆、淡水。
史嘉柏對台灣有多喜愛,從他對美食的接受度就可看得出來。當他說出最愛臭豆腐時,引起全場驚呼。他說「聞起來很臭,可是吃起來很好吃」。
史嘉柏1988年返美深造,1996年取得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他的左傳研究在英美學界占有重要地位。2001年的專書A Patterned Past: Form and Thought in Early Chinese Historiography曾獲得美國漢學研究的重要獎項列文森圖書獎。
史嘉柏近10年擔任UCLA人文學院院長,在院內創立台灣研究計畫,推動現代台灣語言、文化、歷史、政治等各領域研究,他自認動力來自「心裡一直懷念著40年來台灣人對我的友善,台灣教授與學生們給我的指導」。
史嘉柏說,他鼓勵美國學生,有機會到台灣去學中文、學台語,親身瞭解這個國家如何從1949年以來,一路演變成現今世界上最優秀、最值得注意的民主國家美國教授研究左傳成名 難忘40年前留學台灣 | 國際 | 中央社 CNA https://bit.ly/3Nns9hR

1024x768_wmkn_2022103000012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