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賢祠即祭祀鄉賢的場所。鄉賢,即出生在當地、學識或品行受人尊敬的人。據傳說,在周朝時已經在祠堂中祭祀鄉賢的行為。宋代元代之後,鄉賢祠漸漸與孔廟官學結合,成為廟學建築群的一部分。明朝中期之後,祭祀鄉賢的制度得到進一步的完善。[1] 在一些地方,這一傳統至今仍延續著,清代臺灣鄉賢人物只有五人例如在台灣新竹市,當地一位已故中學校長因推動教育發展,經政府審核通過,入祀鄉賢祠。
-------------------------
新竹鄭家一門三鄉賢
文/林文龍/本館編輯組研究員
鄭氏家廟內書有「鄉賢」的執事牌 清代舊制,孔廟必附屬有名宦祠及鄉賢祠等。名宦祠以政績斐然的地方職官為對象,不僅條件明確,且有輿論為依據,以卸任為論斷,生人亦能入祀,故人數較多。鄉賢祠所祀必須是品端學正的「鄉先生」,既稱「先生」,當然都屬身後殊榮,入祀極為不易。依據文獻考察,清代臺灣鄉賢人物只有五人而已。
鄉賢祠入祀之不易,以臺灣縣為例,康熙《縣志》說:「鄉賢,古所謂鄉先生沒而祭於社者也。新造之邑,鄉賢雖尚有待,然以山高水深之區,安知不有名賢輩出,如丘文莊、海忠介其人者。異日蟬聯鵲起,企予望之。」這是清初情形,仍充滿了期待。乾隆《重修縣志》,鄉賢祠仍然「內祀闕」,因此,修志者頗有微詞:「前此臺灣版圖新闢,宮牆乍啟,宜莫與分俎豆之光。七十年來,沐浴聖教,久道化成,當有德業聞望,足為梓桑矜式者接踵而出,胡乃猶留此瞽宗之一席耶?」直到嘉慶年間,才有王鳳來的入祀(嘉慶11(1806)年,臺灣縣學教諭鄭兼才請祀),補此缺憾。王鳳來首開其端,新竹的鄭崇和踵繼其後;至光緒年間,共有五人入祀,新竹鄭家除鄭崇和之外,另兩位分別是鄭用錫與鄭用鑑。殿後的一位,則是光緒8(1882)年,請祀鄉賢祠的嘉義人士陳震曜。
鄭崇和,字其德,號詒菴,原籍金門,屬十八都倉湖保;今為金門縣金沙鎮大洋里。鄭家之自金渡臺,是採取攜家帶眷式的集體行動,依據《鄭氏家譜》之鄭國唐傳記載:「公諱國唐,號碩龍,四輝公四男。兄弟五人,公及長兄國周、五弟國慶,同由浯江遷居竹塹,兄弟友愛,出入必偕,不歉唐家花萼樓故事。」可約略得知鄭家渡臺梗概。
鄭崇和渡臺時間,《臺灣通史》說法是「年十九」,則時間約在乾隆39(1774)年。這時他的身分只是「設教於淡」的塾師,地點當在後壠,即今苗栗縣後龍鎮。傳統上設塾教書,舌耕度日,最主要之目的,只在教學相長,為科舉考試作準備,很難有教書先生致富之例,《臺灣通史》又言:「淡為新闢之地,民少讀書,崇和勸勵之,富家子弟多就學,奉師厚,故修脯亦豐。」推測是鄭崇和致富原因,也是其遷往城區的動機,其實「奉師厚,故修脯亦豐」,可能是事實,但絕不可能致富,其致富實由長子鄭用鍾經營實業並投資土地而來。崇和卒於道光7(1827)年4月,享年72。相關文獻僅見《清宣宗實錄選輯》在道光12(1832)年12月16日,有奏准「予福建故淡水廳監生鄭崇和入祀鄉賢祠」紀錄,翌年,入祀淡水廳鄉賢祠。
鄭崇和次子鄭用錫,是親生的長子。鄭用錫能讀父書,年輕時代,家境已在長兄鄭用鍾的奮鬥之下,成為田產數千畝的素封之家,衣食無虞,乃從事舉子業,按部就班,參加科舉考試。鄭用錫的科舉之路,極為順暢,先取進彰化縣學為生員,再升為廩生。後隨著學制變化,撥歸淡水廳儒學,中式嘉慶23(1818)年戊寅科葉大章榜舉人,再登道光3(1823)年癸未科進士,有「開臺進士」之稱。鄭用錫科舉出身,畢生參與鄉邦文化事業,最重要的有兩項,一是掌教明志書院,一是纂修《淡水廳志稿》,兩者均影響深遠。鄭用錫卒於咸豐8(1858)年2月7日,享年71,同治11(1872)年,詔祀鄉賢祠。
新竹鄭氏家族,在「用」字輩當中,鄭用鑑也是出類拔萃人物。鄭用鑑字明卿,號藻亭,科名只是拔貢生,不及族兄鄭用錫的進士及第。同治元(1862)年,朝廷褒以「孝廉方正」殊榮,其品端學正,自不待言。且畢生不仕,掌教明志書院三十餘年,允推北臺一大卓爾不群的教育家。光緒16(1890)年冬,晉江狀元翰林院修撰吳魯為鄭用鑑泥塑像寫下像讚道:「其德則粹,其行尤芳。據經師席,登著作堂。」寥寥數字,已足綜括鄭用鑑畢生學行,具體而微,的是確論。
新竹鄭氏家族並非源自單一開基祖,乾隆中葉自金門渡臺者,主要包括鄭國周、鄭國唐及鄭國慶,及妻子等家眷。鄭用錫為鄭國唐之孫,鄭用鑑則是鄭國慶之孫,因此用錫與用鑑兩人為從兄弟關係。鄭用鑑品端學正,科名止於拔貢,終生以從事教育工作,故其生平事蹟未若乃兄鄭用錫活躍,教育之外,較為具體者,大都為地方義舉的參與。著《易經圖解易讀》三卷及詩文,未刊。同治6(1867)年卒,年79。光緒2(1876)年,福建巡撫丁日昌奏祀鄉賢祠。
整個清代臺灣的鄉賢入祀,只有五人,新竹鄭家就佔了三位,不僅是臺灣史上僅有,即使清代其他府縣,恐怕也少有其匹。鄭用錫是崇和之子,鄭用鑑則是崇和之侄。乃以「父子兄弟叔侄鄉賢」與「開臺黃甲」並傳為佳話。
---------------------------
建築物
名宦祠與鄉賢祠
全台首學台南市孔子廟,位於大成門兩側還有兩棟建築,它們經常是進入大成門之前會先參觀之處,其中東側的名宦祠鄉賢祠,是孔子廟為了崇德報功,供奉祭禮朝遷功臣及受地方尊崇士紳之祠堂。台南市孔子廟最早的名宦祠鄉賢祠是清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年),當時是位於啟聖祠(後改名崇聖祠)前之右右。清乾隆十四年(一七四九年)廩生侯世輝等捐資改建孔子廟時,將原有空間作為禮樂庫及典籍庫,名宦祠鄉賢祠乃被改建於大成門兩側。日治大正六年(一九一七年)整修之後,原居左側之鄉賢祠空間改為節孝祠與孝子祠,鄉賢祠乃與名宦祠合而為一。 日前名宦祠鄉賢祠內供奉包括有福建水師提督施琅與台灣知府蔣毓英等名宦十人,鄉賢二人則是王鳳來與陳震曜。中華民國文化部 孔廟文化資訊網 - https://goo.gl/XZtu2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