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櫃大火王世堅嗆「像個男子漢」下詔罪己 柯文哲:反對燒女巫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仁政愛民 首發罪己詔 漢文帝創盛世之治
文/宗家秀
即位第三年,漢文帝下詔書廢除「誹謗妖言法」,不管百姓提出什麼批評意見,官吏一律不准干涉。有時,漢文帝在路上也會停車,接過訪民奏章。圖為清 陳士倌《聖帝明王善端錄(漢)‧漢文帝一》
更新: 2019-06-12 10:31 PM       標籤: 漢文帝, 劉恆, 帝王傳, 二十四孝, 文景之治
他穿著草鞋、粗布龍袍上朝。在位23年,他沒有建過宮殿、不修園林,沒有增添車輛儀仗,甚至連狗馬都不增添。
峰迴路轉 順天意登基
劉恆的母親薄氏原為魏王妃,面相師許負曾給薄氏相面,說她有當太后的命,會生一天子。魏國滅亡後,薄氏被劉邦納入後宮。
一次,薄氏陪侍劉邦,夢見一條蒼龍盤踞在自己肚子上,此後薄氏便生下劉恆。
劉恆8歲時被封為代王,母子不得寵,長住在封地代國。但也因此在劉邦死後,躲過了呂后的毒手。
公元前180年,漢臣周勃、陳平等人聯手誅滅了呂氏家族,廢了少帝劉弘。代王劉恆仁孝寬厚,母親薄氏謹慎謙和,與呂后沒有瓜葛,朝臣們決定擁立劉恆為帝。
聞訊後,薄氏母子和代國屬臣都懷疑有陰謀,唯有宋昌說:「太尉周勃僅憑調兵的符節(正式調兵須虎符),京師北軍就袒露左肩擁戴劉氏,這是上天的授命,代王賢聖仁孝,聞名天下,大臣們是順天意,請不必擔憂。」
劉恆遂占卜,卜得「大橫」之兆,意為將即位天子。劉恆又吩咐舅舅薄昭進京,打聽到情況屬實。之後,他才帶著屬臣奔赴京都。到了城內,負責行政、司法和軍隊的三公及二千石官僚紛紛列隊,拜見新帝。
漢文帝畫像。(公有領域)
漢文帝畫像。(公有領域)
代王劉恆「西鄉讓者三,南鄉讓者再」,就是以主人的身分推讓皇位三次,之後,以君主的身分又謙讓皇位兩次。眾臣一再懇請:「您奉宗廟,天下諸侯及萬民認為最合適!」劉恆這才即位。
親民仁政 廢除肉刑
劉恆登基當夜發的第一個詔書,不是犒賞擁他為君的功臣,而是施惠天下百姓。他大赦天下,賜男子加爵一級,將牛和酒賜予女子,舉國同慶5天。
之後,文帝下令,凡80歲以上的老人,國家每月供給米、肉、酒等食品,免除家中兩個人的算賦(漢代朝廷對成年人徵收的一種人頭稅。規定15歲到56歲的成年男女,每人每年交納120錢);90歲以上的老人,另賜帛絮等物品,免除一個兒子的賦役。文帝還將每人每年120錢的算賦降到40錢,還下令將成年男子每年一次的徭役改為每三年服役一次。
即位不久,文帝廢除了妻孥連坐法,不株連九族,不誅罰無罪之人。即位第三年,他下詔書廢除誹謗妖言法,不管百姓提出什麼批評意見,官吏一律不准干涉。有時,漢文帝在路上也會停車,接過訪民奏章,並說:「可用的就用,不能用的就放一邊,這有什麼要緊呢?」
漢文帝十三年,太倉令淳于意犯罪,其15歲的小女緹縈隨其一同上京領罪,她上書文帝:「死者不可復生,受肉刑者不能恢復原狀。妾願沒入為官婢,以贖父刑罪。」緹縈的勇氣和孝義,感動了孝子劉恆。
同年,文帝下詔說:「現在雖然有三種肉刑,但犯罪並沒減少。難道是朕的德行不夠嗎?教化不明嗎?我真是慚愧。為君者是天下百姓的父母,百姓犯罪,還未教育,就要受到斬斷肢體之刑,這是父母的心意嗎?」文帝詔令天下,廢除了三種肉刑,將同等罪行改為以笞刑懲罰。
皇帝親耕 皇后親桑
「男耕女織」作為一種禮制,規範古代社會家庭內部的男女分工,以此承擔社會穩定與發展的職責。
文帝登基第三年正月,下詔書建立帝王親耕制度,並決定對於百姓中犯有拖欠償還、繳納縣署的種子與糧食之罪,或交納不齊之罪,都予以赦免。文帝十三年,發布了《耕桑詔》:「朕親率天下農耕,以供粢盛。皇后親桑,以奉祭服。其具禮儀。」在春耕的時候,皇帝親自率領臣下耕種,皇后親自率領宮女採桑、養蠶。
文帝即位第二年,免去天下田租的一半。第三年,漢文帝採納太中大夫賈誼的奏請,在春耕前,各縣衙對少種子、缺口糧的農戶進行農貸,鼓勵百姓多生產。即位十一年,再免一半田租。之後,完全廢除了田租。
文帝下令在京的列侯回到封地,減輕糧食物資運輸的負擔。為減輕國民對軍糧的重擔,文帝採用了晁錯的「納粟授爵」,允許富商高價向農民買糧食,輸送到邊疆,以換取朝廷的爵位。
為增加民間財富,文帝允許私人開採礦山,山林漁澤也面向社會開放,國家管控的鹽資源也同樣開放,不與民爭利,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和民間財富的增長。文帝十二年,下令「除關無用傳」,即消除各諸侯國領地的封卡,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布德偃兵 寬仁對待臣屬
文帝非常注重君主的德行。登基後,他即詔命功臣周勃、陳平擔任「右丞相、左丞相」,其餘將軍加官賜金。代地屬臣則升任貼身侍衛。為被呂后貶斥的劉姓諸王恢復封號、封地。登基的當年,他還詔令郡國不用向朝廷獻呈財物。
呂后專權時,南越王趙佗自立為南武帝,發兵侵犯邊境。文帝即位後派人到趙佗的老家,修葺好他父母的墳墓,安排好他的兄弟。又親自寫了一封很誠懇的信,派使臣帶著禮物到南越去。趙佗十分感動,當即宣告:取消帝號,歸屬漢朝。
吳王劉濞對朝廷不滿,裝病不來朝見文帝,暗地發展勢力對抗朝廷。漢文帝送他一張几桌和一根拐杖,體諒他年老,准他免禮、不必上朝,避免了一場爭戰。
文帝五年,官員報告說,淮南王劉長出入時車馬儀仗仿照天子的規格,擅自制定法令,派人聯合閩越和匈奴的軍隊。大臣們議論「劉長應當在街頭被處死,暴屍示眾」。皇帝寬仁,赦免了劉長的罪過。後劉長死於流放路上,文帝追封淮南王劉長,為他定諡號為厲王,封他的三個兒子為列侯。
三朝元老右丞相周勃的兒子周亞夫賢能,官拜將軍。文帝到周亞夫的駐軍地細柳慰軍,被周亞夫手下擋在軍營外:「軍中只聽將軍令,不聽天子詔。」文帝拿出符節,才被允許進營,又被要求放慢馬速。
身穿盔甲的周亞夫出來迎接的時候,只對皇帝行拱手軍禮,未行跪拜禮,文帝身邊陪侍的眾臣頗有非議,文帝卻讚歎說:「這才是真將軍。」文帝駕崩前囑咐景帝:「危急時,周亞夫可擔重任。」後周亞夫果真幫景帝平了七國之亂。
不蓋皇宮不修園林 一切從簡
《史記》記載,漢文帝在位23年,從沒有建過宮殿、不修園林,也沒有增添車輛儀仗,甚至連狗馬都不增添。不僅如此,皇帝及後宮嬪妃的吃穿用度也是一切從簡。
有人給皇帝送千里馬,文帝退回去了,還把路費補償給送馬人,並下詔,「朕不接受送禮,天下人就不要送了。」有人建議造一個露台,文帝叫人算了一下,需要一百金,當時十戶中等人家的財產,也不過一百金,文帝便決定不造了。
公元前157年,文帝病逝,臨死前立有遺囑,全國的臣民只戴三天孝,期間不禁止結婚、祭祀、飲酒吃肉等活動。文帝要求喪事低調簡約,他的陵墓裡,全是瓦器,無一片金屬。
善納諫 不偏袒 秉公執法
一次,一鄉人驚了御馬,文帝讓廷尉張釋之嚴懲。查明案情後,廷尉只罰了那人一點點錢就將他放了,文帝問原因,張釋之說:「法律規定就只能罰那些錢,按照聖上的意見辦,以後法律還怎麼取信於民呢?」文帝思量後說:「廷尉的處置是對的。」
清陳士倌《聖帝明王善端錄(漢)‧漢文帝二》。(公有領域)
慎夫人在上林苑和皇上、竇皇后同席而坐,袁盎把慎夫人的坐席向後拉退了一些。慎夫人生氣不坐,文帝不太高興。袁盎道:「我聽說尊卑有別,上下才能和睦。陛下寵愛慎夫人,就任由她逾禮。陛下難道不知道呂后殘殺戚夫人嗎?」文帝納諫,慎夫人也賞了袁盎五十金。
劉恆的舅舅薄昭有護駕之恩、輔佐之功。受封車騎將軍後,日益驕橫,一次竟將朝廷使者殺了,按律當斬。殺之,情義、孝義上說不過去;不殺,國法難容,史上還有外戚為患的教訓。文帝左右為難,便招來張蒼、賈誼商議。
賈誼建議派人勸薄昭自決,文帝同意了,沒想到薄昭遲遲不肯自行了斷。文帝於是想了個辦法,命大臣們穿上喪服,一起趕到車騎將軍家哭喪,薄昭一出門,大家都嚎啕大哭起來:「給國舅送喪……」薄昭只好拔劍自刎。
圖為明 仇英《二十四孝·漢文帝親嘗湯藥》,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圖為明 仇英《二十四孝‧漢文帝親嘗湯藥》,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文帝還是歷史上有名的大孝子,在「二十四孝」中名列第二。有一次母親患病,病了三年之久,文帝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地在病榻前服侍母親,母親所服的湯藥他都要親口嚐過之後才放心拿給母親服用。薄昭是薄姬唯一的弟弟,而國法當前,文帝最終還是決定按律處置了親舅舅,這也是非明君而不能為。
首發罪己詔
文帝經常說:「我當皇帝是上天的安排,如果天有災異,就是上天對我的告誡。怨而生禍,福由德興,百官的錯誤,應由我來負責。」因此,當天象出現日、月食等異象,他就要求大臣們及時幫助檢查自己有什麼過錯。
每當收成不好的年份或民間有疾病肆虐,文帝總是責問自己:「是政有所失、行有過錯嗎?是天道不順、地理不得、人事不和、鬼神不享嗎?是百官費用太大、無用的事辦得太多了嗎?」
匈奴犯邊境,文帝又檢討自己:「自己的德行不夠,才使外夷侵犯啊。」於是同匈奴和親,同時加強邊境軍防,政治上更加開明,虛心納諫。
魯君請來臧母,問她說:「我派臧子出使齊國,今日傳來書信,是什麼意思呢?」圖為清陳士倌 《聖帝明王善端錄(漢)冊.漢文帝三》。(公有領域)
圖為清陳士倌 《聖帝明王善端錄(漢)冊.漢文帝三》。(公有領域)
文帝即位後的第二年冬,一月內出現了兩次日食。於是文帝頒布了罪己詔:「我聽說上天生育了萬民,為他們設置君主來撫養和治理他們。君主不仁德、施政不公平,上天就以災異相警示,來告誡他天下沒治理好……」這是史上第一個由皇帝正式發出的罪己詔。
「我對下不能治理和養育萬物生靈,對上有損於日、月、星辰的光輝,我的不仁德實在是太嚴重了。我的命令到達時,都要思考一下我的錯誤,以及我所知、所見、所想都達不到的地方,請求你們告訴我,並且推選賢良方正,能夠直言極諫的人,來糾正我的過失……」
此後,漢文帝還要求朝廷的「祕祝」(向上天祈禱)官不要把罪責推卸到百官身上,也不要把祈福集中在皇帝一個人身上,而是要把罪歸於皇帝,把福降臨到天下百姓身上。
敬天重德、開明仁義的漢文帝,感動了上蒼和黎民百姓,也開創了百姓安居樂業、天下太平的「文景之治」,給後世留下了借鑑和千古美名。@*#
參考資料:
1. 《史記‧孝文本紀》
2.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3.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4. 班固《漢書》


《輪台罪己詔》漢武帝予以否決,並且頒布一道詔書表明心志,也就是著名的《輪台罪己詔》。《輪台罪己詔》這封詔書的內容主要有幾點。一是對多年用兵征伐的反思,遠征四方,大軍在路途中就不斷損兵折將,糧草運輸更是非常困難;而輪台在車師國以西的千里之外,即使屯田成功,運送問題也難以解決。二是提出禁止苛政、重視農業的策略,漢武帝認為屯田輪台會加重百姓的負擔,連年征戰已經讓財政和民力枯竭,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與民休息。另外漢武帝也沒有忽視武備,恢復了以養馬免除徭役稅收的制度。這封詔書的頒布,意味著漢朝國策從尚功轉向守成。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皇帝頒布的第一封罪己詔,展現了漢武帝的博大胸襟和睿智眼光。班固稱讚漢武帝:「是以末年遂棄輪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詔,豈非仁聖之所悔哉!」他認為漢武帝能夠坦蕩地反思自己,只有仁聖之人才能做得到。 https://is.gd/sgxS0T

輪台詔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bit.ly/35FtmJV
《輪台詔》是前89年(征和四年)漢武帝所下達的詔書,公開向臣民反省過錯,使到西漢的統治方針發生了急劇轉變,重新回到了與民休息及重視發展經濟的軌道,從而可以延續數十年國祚,避免了像秦朝般迅速敗亡的結局。[1]
《輪台詔》是中國歷史上保存完整的上諭,辛德勇認為,輪台詔不是罪己詔,關於漢武帝罪己是資治通鑑的虛構,漢武帝死後並未改變西漢對外戰爭的基本國策。而田餘慶認為漢武帝晚期改弦易轍。
背景
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是西漢第七位皇帝,雄才大略,建樹廣闊;惟到晚年,性格大變,迷信多疑。先建明堂,後壘高壇,樹「太一」尊神,舉辦頂禮膜拜,並且靡費巨資,多次封禪出遊,命令大批人民入海求助蓬萊真神。為了通神求仙,誤信方士,將宮廷被服都改變怪模怪樣,命人製造30丈高的仙人銅像,以搜集甘露和玉屑飲之,以為可以長生不老。並且任用侫臣江充,最終釀成巫蠱之禍,逼死太子劉據和衛皇后,受誅連者數萬人,導致政治混亂。
經濟上,由於漢武帝連年對外用兵和肆意揮霍,國庫空虛。漢武帝以桑弘羊執掌全國財政,將鹽鐵實行壟斷專賣,並且出賣爵位,允許以錢贖罪,使到吏治腐敗。廣大貧苦農民不堪官府和豪強的雙重壓榨,於漢武帝統治的中後期接連爆發起義,並且愈演愈烈。
軍事上,前90年,在貳師將軍李廣利受命出兵五原(今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討伐匈奴的前夕,丞相劉屈氂與李廣利合謀立昌邑王劉髆為太子。後劉屈氂被腰斬,李廣利妻被下獄。此時李廣利正在乘勝追擊,聽到消息恐遭禍,欲再擊匈奴取得勝利,以期漢武帝饒其不死。但是兵敗,李廣利只得投降匈奴。
以上種種打擊使漢武帝心灰意冷,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頗有悔意。前89年,桑弘羊等人上書漢武帝,建議在輪台(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輪台縣)戍兵以備匈奴,漢武帝駁回桑等人的建議,下詔反思自己,又稱「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政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史稱「輪台罪己詔」。[1][2]
內容
維基文庫標誌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輪台詔
前有司奏,欲益民賦三十助邊用,是重困老弱孤獨也。而今又請遣卒田輪台。輪台西於車師千餘里,前開陵侯擊車師時,危須、尉犁、樓蘭六國子弟在京師者皆先歸,發畜食迎漢軍,又自發兵,凡數萬人,王各自將,共圍車師,降其王。諸國兵便罷,力不能復至道上食漢軍。漢軍破城,食至多,然士自載不足以竟師,強者盡食畜產,羸者道死數千人。朕發酒泉驢、橐駝負食,出玉門迎軍。吏卒起張掖,不甚遠,然尚廝留其眾。
曩者,朕之不明,以軍候弘上書言「匈奴縛馬前後足,置城下,馳言『秦人,我匄若馬』」,又漢使者久留不還,故興遣貳師將軍,欲以為使者威重也。古者卿大夫與謀,參以蓍龜,不吉不行。乃者以縛馬書遍視丞相、御史、二千石、諸大夫、郎為文學者,乃至郡屬國都尉成忠、趙破奴等,皆以「虜自縛其馬,不祥甚哉!」或以為「欲以見強,夫不足者視人有餘。」
《易》之卦得《大過》,爻在九五,匈奴困敗。公軍方士、太史治星望氣,及太卜龜蓍,皆以為吉,匈奴必破,時不可再得也。又曰:「北伐行將,於鬴山必克。」卦諸將,貳師最吉。故朕親發貳師下鬴山,詔之必毋深入。今計謀卦兆皆反繆。重合侯得虜候者,言:「聞漢軍當來,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諸道及水上以詛軍。單于遺天子馬裘,常使巫祝之。縛馬者,詛軍事也。」又卜「漢軍一將不吉」。匈奴常言:「漢極大,然不能饑渴,失一狼,走千羊。」
乃者貳師敗,軍士死略離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請遠田輪台,欲起亭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優民也。今朕不忍聞。大鴻臚等又議,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封侯之賞以報忿,五伯所弗能為也。且匈奴得漢降者,常提掖搜索,問以所聞。今邊塞未正,闌出不禁,障候長吏使卒獵獸,以皮肉為利,卒苦而烽火乏,失亦上集不得,後降者來,若捕生口虜,乃知之。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郡國二千石各上進畜馬方略補邊狀,與計對。[3]
罪己詔翻譯成現在的文字就是:
前些時候,有關部門奏請要增加賦稅,每個百姓再多繳三十錢,用來增加邊防費用。 這樣做明顯加重老弱孤獨者的負擔。 如今又有人奏請派兵到輪台去屯田墾荒。 輪台在車師以西一千餘里,上次開陵侯攻打車師時,危須、尉犁、樓蘭在京師的六國子弟兵都先後西去參加征戰,運送糧草接應漢軍,國王自己發兵數萬人,統馭將帥攻破車師城,迫使車師王歸降,取得了勝利。 雖然城裡糧食很多,可是兵士無法帶足糧食班師回朝,體魄強健的盡食所蓄,體弱多病的在路上死了幾千人。 朕派酒泉的驢隊、駱駝隊出玉門關護送軍糧迎接軍隊,可是班師的兵士返回張掖不多遠,還是有很多人沒有回來。
朕曾經一時糊塗,聽信了一個名叫弘的軍侯的上書:「匈奴人捆住馬的四蹄,扔到城下,說要送馬給我漢朝。」 匈奴長期扣留漢朝使者不讓回朝,所以才派貳師將軍李廣利興兵征討,維護漢使的威嚴。 古時候,卿大夫提出的倡議,都要先求神問卜,得不到吉兆是不能施行的。 因此,貳師將軍這次出征前,朕曾普遍地徵詢朝廷諸位大臣,以及地方郡國都尉成忠、趙破奴等長官的意見,大家認為「匈奴人捆縛自己的戰馬,是他們最大的不祥之兆」,有的認為「匈奴人是在向漢朝顯示強大,故意向人顯示自己力量有餘而已」。
求神問卜的方士和星象家們也都認為貳師將軍出征「吉兆明顯,匈奴必敗,機不可失」,還說:「派貳師將軍帶兵北伐,到鬴山就能打勝仗」。 卦辭顯示派貳師將軍前去作戰最合適,所以朕才派遣李廣利率兵出征,並告誡他慎入匈奴腹地。 可誰曾想到,那些求神問卜得到的卦辭全都與事實相反。 後來被漢軍抓到的匈奴俘虜說: 「匈奴人聽說漢軍要來,就派巫師埋掉羊牛行走的通道,填掉水井,詛咒漢軍。單于送給漢朝天子良馬裘衣時,便讓巫師祝願匈奴好運。匈奴人捆縛戰馬,是為了詛咒漢軍。還曾卜到「漢軍有一位將領命運不利」。匈奴人又說:「漢朝雖然強大,但漢人忍耐不了沙漠裡的飢渴。 匈奴放出一隻狼,漢軍就要損失一千隻羊」。
等到李廣利兵敗,將士們或戰死,或被俘,或四散逃亡,這一切都使朕悲痛難忘。 如今桑弘羊等人奏請派軍隊遠赴輪台屯田墾荒,修築堡壘哨所,這是勞民傷財,不是憂患天下百姓的好建議,朕不能採納。 大鴻臚建議招募囚犯以封侯作為獎賞,借護送匈奴使者回國的機會,刺殺匈奴單于,發洩我們的怨憤,這種事情連春秋五霸也不會這樣做的,況且匈奴對投降他們的漢人要搜查全身,詳細盤問被俘漢人所知道的情況。 當今邊塞防務還沒有走上正軌,宮門都可以隨便出入,邊疆障候官員派兵士狩獵獲皮肉之利,兵士勞苦而烽火鬆弛,那些活著跑回來的俘虜,知道這種情況。
當今最重要的任務,是嚴禁各級官吏對百姓苛刻暴虐,廢止擅自增加賦稅的法令,鼓勵百姓致力於農業生產,恢復為國家養馬者免其徭役賦稅的法令,用來補充戰馬損失的缺額,不使國家軍備削弱而已。 各郡、國二千石官員都要製定本地繁育馬匹和補充邊境物資的計劃,在年終呈送全年公務報告時報送朝廷。 」


罪己詔是中國古代君主所下發的一類進行自我批評的詔書,旨在反省自己的過失,改變政策。

罪己詔 - Google 搜尋 - https://goo.gl/xrtyF7

《左傳》古稱「禹、湯罪己」[1]。中國古籍中記載的第一份「罪己詔」是《尚書》中記載的《湯誥》,《詩經》中的《周頌·小毖》是周成王的罪己詩,《尚書》中的《秦誓》是秦穆公偷襲鄭國導致秦晉殽之戰,慘敗後所做的自我反省,其文曰:「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邦之杌隉,曰由一人;邦之榮懷,亦尚一人之慶。」。漢文帝則是第一位正式發下罪己詔的皇帝。最後一份罪己詔是清朝宣統帝在辛亥革命爆發後下發的(另袁世凱在取消帝制後亦曾發過類似「罪己詔」的文書)。

中國學者蕭瀚根據《二十五史》進行的統計顯示,共有79位皇帝下過罪己詔:漢朝15位、三國3位(曹魏1位、孫吳2位)、晉朝7位、南朝14位、北朝1位、隋朝1位、唐朝8位、五代6位、宋代7位、遼代1位、金代1位、元朝4位、明朝3位、清朝8位。

歷代罪己詔
漢朝
漢文帝後元年(前163年)詔曰:「間者數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愚而不明,未達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所過與?……將百官奉養或費,無用之事或多與?何其民食之寡乏也!」
漢武帝征和四年(前89年),所下輪台罪己詔,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內容豐富、保存完整的罪己詔。
漢明帝永平八年(65年)冬十月,出現日蝕。詔曰:「……永思厥咎,在予一人。群司勉修職事,極言無諱。」
唐朝
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冬天,大旱,帝乃「罪己」求雨。

宋朝
宋寧宗嘉定六年(1213年),閏九月,有大雷。丙申,以雷發非時,下「罪己詔」。

明朝
建文帝於燕王兵臨城下之時下罪己詔,其文不存。
明成祖於新建北京紫禁城遭雷擊大火後,到宗廟去修省下罪己詔。
正統八年,雷震奉天殿鴟吻,英宗亦曾下罪己詔:實自祁鎮不德所致,祁鎮內懷祗懼,兢兢弗勝,繼自今戒謹修省,不敢怠荒。
景泰二年十月,代宗下罪己詔:君失其德,臣失其職。
正德九年正月十六,乾清宮大火,武宗下罪己詔,並敕諭群臣同加修省。[2]
嘉靖三十六年四月,三大殿大火,世宗下罪己詔:仰惟仁愛之昭臨,皆是朕躬之咎重。茲下罪己之文,用示臣民之眾。
萬曆二十四年,乾清坤寧兩宮大火,神宗下罪己詔書:永懷譴告之殷,實由凉德所致。拊躬自責,震悖弗寧。已痛加悔懲,吁禱郊廟,嘉與海內,勉於維新。茲下罪己之言,共圖交儆之實。夫萬方之有疾苦,如在朕躬,一人之省咎愆,宜令眾喻尚恪恭,以承天戒,成濯祓以分主憂,大法小廉,益謹奉公之節。內寧外謐,期臻至治之庥。[3]
王恭廠災變事發時的明朝正值內外交困、風雨飄搖之際,國家政治腐敗,宦官專權,善惡不分。災難的消息迅速傳遍全國後,朝野震驚,中外駭然,人心惶惶。很多大臣認為這場大爆炸是上天對皇帝的警告,紛紛上書,要求熹宗皇帝匡正時弊,熹宗不得不下了一道罪己詔,表示要痛加省醒,告誡大小臣工「務要竭慮洗心辦事,痛加反省」,希望藉此能使大明江山長治久安,萬事消弭,且下旨發府庫萬兩黃金賑災。
明思宗六下罪己詔,自縊前下詔「罪己」:「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諒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髮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死傷百姓一人。」
明朝皇帝多有修省活動如避正殿,減常膳,致齋積誠,祗告天地、宗廟、社稷,痛自省循。下詔罪己以成化年後較為頻繁。[4]

清朝
清朝順治帝生前六[5]下罪己詔,臨終之際,又有罪己遺詔列舉了十四條罪狀。
康熙十八年七月、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下罪己詔。
嘉慶十八年九月、嘉慶二十三年四月罪己詔。
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因庚子拳亂下罪己詔。
宣統三年(1911年)九月時為緩和革命,攝政王載灃曾下詔罪己。


第一位下詔罪己的是~商湯
尚書/商書・湯誥
王歸自克夏,至於亳,誕告萬方。王曰:「嗟爾萬方有眾,明聽予一人誥!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若有恆性,克綏厥猷惟後,夏王滅德作威,以敷虐于爾萬方百姓,爾萬方百姓罹其兇害,弗忍荼毒。並告無辜於上下神祇。天道福善禍淫,降災于夏,以彰厥罪;肆台小子,將天命明威,不敢赦,敢用玄牡,敢昭告於上天神後,請罪有夏。聿求元聖,與之戮力,以與爾有眾請命。上天孚佑下民,罪人黜伏,天命弗僭,賁若草木,兆民允殖。俾予一人,輯寧爾邦家,茲朕未知獲戾於上下。慄慄危懼,若將隕於深淵。凡我造邦,無從匪彝,無即慆淫。各守爾典,以承天休。爾有善,朕弗敢蔽,罪當朕躬,弗敢自赦。惟簡在上帝之心。其爾萬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無以爾萬方。嗚呼!尚克時忱,乃亦有終。」

西周~成王有罪己詩
詩經/周頌・小毖~
【詩序】
小毖,嗣王求助也。
【詩文】
予其懲,而毖後患。莫予荓蜂,自求辛螫。
肇允彼桃蟲,拚飛維鳥。未堪家多難,予又集於蓼。

戰國~秦穆公
秦穆公偷襲鄭國慘敗後的反省,其文曰:「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邦之杌隉,曰由一人;邦之榮懷,亦尚一人之慶。」。

第一位正式下罪己詔的是~漢文帝
間者數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愚而不明,未達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過與?乃天道有不順,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廢不享與?何以致此?將百官之奉養或費,無用之事或多與?何其民食之寡乏也?夫度田非益寡,而計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於古猶有餘,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無乃百姓之從事於末以害農者蕃,為酒醪以靡穀者多,六畜之食焉者眾與?細大之義,吾未能得其中。其與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議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遠思,無有所隱。

最有名的罪己詔~漢武帝/輪台罪己詔
漢武帝晚年,李廣利伐匈奴不利,全軍覆沒,求神仙又不成,又因巫蠱之禍造成父子相殘、太子劉據自殺,種種打擊使武帝心灰意懶,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頗有悔意。征和四年(前89年),桑弘羊等人上書漢武帝,建議在輪台戍兵以備匈奴,漢武帝駁回桑等人的建議,並下詔反思自己,稱“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政複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史稱「輪台罪己詔」。
「前有司奏,欲益民賦三十助邊用,是重困老弱孤獨也。而今又請遣卒田輪台。輪台西于車師千餘裏,前開陵侯擊車師時,危須、尉犁、樓蘭六國子弟在京師者皆先歸,發畜食迎漢軍,又自發兵,凡數萬人,王各自將,共圍車師,降其王。諸國兵便罷,力不能複至道上食漢軍。漢軍破城,食至多,然士自載不足以竟師,強者盡食畜產,羸者道死數千人。朕發酒泉驢、橐駝負食,出玉門迎軍。吏卒起張掖,不甚遠,然尚廝留其眾。曩者,朕之不明,以軍候弘上書言“匈奴縛馬前後足,置城下,馳言‘秦人,我若馬’”,又漢使者久留不還,故興遣貳師將軍,欲以為使者威重也。古者卿大夫與謀,參以蓍龜,不吉不行。乃者以縛馬書遍視丞相、禦史、二千石、諸大夫、郎為文學者,乃至郡屬國都尉成忠、趙破奴等,皆以“虜自縛其馬,不祥甚哉!”或以為“欲以見強,夫不足者視人有餘。”《易》之卦得《大過》,爻在九五,匈奴困敗。公軍方士、太史治星望氣,及太蔔龜蓍,皆以為吉,匈奴必破,時不可再得也。又曰:“北伐行將,於釜山必克。”卦諸將,貳師最吉。故朕親發貳師下釜山,詔之必毋深入。今計謀卦兆皆反繆。重合侯得虜候者,言:“聞漢軍當來,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諸道及水上以詛軍。單于遺天子馬裘,常使巫祝之。縛馬者,詛軍事也。”又蔔“漢軍一將不吉”。匈奴常言:“漢極大,然不能饑渴,失一狼,走千羊。”
乃者貳師敗,軍士死略離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請遠田輪台,欲起亭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優民也。今朕不忍聞。大鴻臚等又議,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封侯之賞以報忿,五伯所弗能為也。且匈奴得漢降者,常提掖搜索,問以所聞。今邊塞未正,闌出不禁,障候長吏使卒獵獸,以皮肉為利,卒苦而烽火乏,失亦上集不得,後降者來,若捕生口虜,乃知之。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複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郡國二千石各上進畜馬方略補邊狀,與計對。」

最有效的一份罪己詔~唐德宗
唐德宗登基,又數名節度使叛變,唐德宗倉皇出奔,並下詔罪己:「天譴於上而朕不悟,人怨於下而朕不知;上累於祖宗,下負於蒸庶,痛心靦面,罪實在予。」將士百姓感動,終於平定叛亂。

最會推卸責任的罪己詔~
宋徽宗面對金兵進逼京城,情勢危急,下詔罪己,然後傳位給欽宗。無奈,最後仍和欽宗一起被擄。
「言路蔽塞,諂諛日聞,佞幸專權,貪官得志。賦稅竭生民之財,戍役困軍伍之力。多作無益,侈靡成風。”“追思己過,悔之何及!」


罪己詔_百度百科 - https://goo.gl/cFTEWw


揭秘古代罪己詔:漢武帝唐太宗最誠懇,崇禎最無奈,清皇帝最少
2017-03-04 由 看一書 發表于歷史

「罪已詔」 即 罪己詔,是罪己告知的意思。「罪己詔」是古代的帝王在朝廷出現君臣錯位、國家遭受天災、政權處於危急時,自省或檢討自己過失、過錯發出的一種口諭或者文書。頒布「罪己詔」,有一定積極意義,一來表達了他們為了國家和人民,願意把事情辦好的願望;二來可以籠絡人心,造成一個團結一心的局面。在古代帝王中,許多皇帝都頒布過罪己詔,如:漢武帝,唐太宗,崇禎皇帝,順治皇帝等等。有的是明君,有的是沒落皇帝,還有是建國不久的,為什麼他們都愛頒布罪己詔?或者說他們頒布的罪己詔有何區別?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探究竟!

乾清宮大火時的"罪己詔"
中國帝王的《罪己詔》源遠流長,居然可以上溯到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的神話時代。而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地頒布「罪己詔」的人是漢文帝。原因是有人勸其早立太子,漢文帝不同意。就頒「詔」說:「朕既不德……」意思是說,如果我現在立太子,就是更加加重了我的不道德。

古代帝王的「罪己詔」中,最著名的就是漢武帝的「輪台罪己詔」。漢武帝即位後窮兵黷武 , 又好神仙方士 , 殺太子和衛皇后,大造宮室 , 揮霍無度 , 致使民力枯竭 , 寇盜並起 , 天下大亂。武帝晚年漸有所悔 , 他駁回了大臣桑弘羊等人屯田輪台(今新疆輪台縣)的奏請 , 決定「棄輪台之地 , 而下哀痛之詔」。決心「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漢武帝的幡然醒悟,痛改前非,全面調整了國家的內外政策,不但使政權轉危為安,為「昭、宣中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漢武帝頒布「輪台罪己詔」為天下君王的千古絕唱。

影視劇 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統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唐太宗在位不過23年,卻頒布了28道《罪己詔》。貞觀二年,全國旱災、蝗蟲並至,百姓流離失所吃不上飯。遂頒布罪己詔,李世民為了百姓有飯吃,寧願上天把一切災難都降在他一人身上。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他的謙恭自責和自省自律,成為萬世楷模。

崇禎

崇禎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勤勉,同時也是最具悲劇色彩的皇帝。崇禎前後寫過六次「罪己詔」,態度很誠懇,檢查也頗到位,可當時大勢已去,義軍匪盜蜂起,女真人步步緊逼,吏治空前糜爛,軍事一塌糊塗,大廈將傾,寫再多「罪己詔」也沒用。於是,李自成軍隊攻入北京後,他自縊煤山,留下最後一道「罪己詔」:「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諒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死傷百姓一人。」

..
順治

順治於二十四歲那年患天花瀕死,命人草成「遺詔」,對皇太后未盡孝道 , 反使聖母哀痛。對自己親政十年,背離滿洲舊制,「漸習漢俗」,表示懺悔,歷數己「罪」多達十四條。在蓋棺論定的「自我鑑定」中 , 能進行如此徹底的自我批判 , 實屬亘古第一人。

不過順治帝雖有臨終示範,他的子孫未必樂於效法。其子康熙帝偶而做點自我批評。其孫雍正帝已特好斥罵滿漢異己以彰顯其英明。其曾孫乾隆帝非但破了權力獨裁的歷史紀錄,而且創了縱容權力腐敗的最新紀錄。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z62lyyg.html


漢武帝為何首下史上第一封罪己詔?
2016-03-14 由 歷史大學堂 發表于歷史

漢武帝,名劉徹,西漢第七位皇帝,也是漢朝功績最卓絕的皇帝。他開疆擴土、統一思想、首開絲綢之路,讓漢朝威名遠播世界,成就了一個強盛的大漢王朝。


(圖)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

漢武帝無論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均有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建樹,一個英明神武的皇帝模範儼然肅立,完全可以說君臨天下。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君臨天下的皇帝,卻在晚期犯下許多大錯,成為自己一生最大的詬病。於是,為了彌補自己犯下的過錯,他首下「罪己詔」,向世人表明自己的過錯與愧疚,那一刻或許實在無奈與悲痛至極矣!

我們先要理解,漢武帝到底是如何君臨天下的?

漢武帝劉徹16歲就開始登基做皇帝,然而當時的太皇太后竇氏掌握了大權,所以一開始劉徹就算有想法也沒有多大的權力施展自身。終於,等到了太皇太后逝世,大權回到了這個皇帝手裡,一系列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改革措施就此開始,劉徹也開始迎來人生的巔峰。

首先,在先祖漢景帝時期,由於呂氏亂權的影響和諸侯王力量太強,漢景帝企圖削弱諸侯國勢力,採取削藩的措施,結果發生了「七國之亂」,皇帝帝位岌岌可危,後來。到了漢武帝繼位,深諳諸侯國的威脅,採取了一項極其有效的政策——推恩令。推恩令,簡單來說,就是讓所有諸侯的宗室子弟都可以在諸侯國上獲得一定的封地管理,一分為二、二分為四......長此下去,所有諸侯國的勢力都會被慢慢削弱,最終無法和中央抗衡,從而鞏固中央集權。與當初的削藩相比,推恩令此舉的高明在於以「恩」的名義,名義上讓所有宗室子弟得到封地,一來這些子弟會感恩皇帝,二來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削弱諸侯國。


(圖)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名將、軍事家,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

其次,重用衛青、霍去病等將領,重擊匈奴,徹底解決了劉邦建立西漢以來所受的匈奴的威脅。而且,降服西域後,向東吞併朝鮮,壯大了漢朝的疆域版圖,同時為後代西域等地併入中華大地版圖奠定基礎。在重擊匈奴的同時,還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從此開創,為後世的中國與中亞、歐洲等地的經濟貿易帶來重大影響。

還有一點極其重要的,那就是統一思想。漢武帝採用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全國範圍內統一推崇儒家思想。正是因為漢武帝這一下令,使得儒家思想成為封建歷史上的正統思想。

以上的這些政策或功績,都是歷代許多君王想要完成的,當年秦始皇做到了統一天下,如今,漢武帝統一了天下,還管好了天下。封建朝代的君主一直想要加強中央集權,擴大君主自身的權力。這一點,在歷史上,除了輝煌的秦始皇,漢武帝也做到了。在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里,也將「秦皇漢武」寫在了一起,足以見漢武帝的功績之深遠。

文章里只是簡單述說了一部分漢武帝的功績。歷史學家評價,漢武帝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中傑出的君主,開創了西漢王朝最鼎盛繁榮的時期,是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他的治理使漢朝成為與西方羅馬帝國相媲美的東方最強大的國家。他還開闢了廣大疆域,奠定了其後兩千餘年的中國版圖的基礎。一個如此偉大的君主,足以令世人為之震撼。


(圖)西漢疆域

可是,回到文章題目,一個如此英明神武的君臨天下的皇帝,為何要下「罪己詔」?難道還覺得這樣的政績做的不夠好?當然不是這樣,俗語有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是君臨天下的漢武帝,也會犯錯,而且還犯下了大錯,導致給自己的歷史形象留下了無法抹去的負面影響。這到底是什麼呢?

到了漢武帝執政的後期,可以說,國家十分強盛,漢武帝自己也十分驕傲了,那麼,接下來,他心想還可以追求什麼呢?那當然是長生不老、千秋萬世唯我獨尊了。

處於晚年的漢武帝漸漸沒有以往那麼英明善斷,並且相信巫蠱之術。長此求仙不得,漢武帝自然心思不安。加上由於皇帝信奉這些方術,長安城內外聚集許多女巫、方士等等,他們經常出入後宮教導妃子們如何討好皇帝、獲得專寵。

有一日,漢武帝住在建章宮,看到一個男子帶劍進入中龍華門,懷疑是不尋常的人,便命人捕捉。該男子棄劍逃跑,侍衛們追趕,未能擒獲。漢武帝大怒,將掌管宮門出入的門候處死。冬十一月,漢武帝徵調三輔地區的騎兵對上林苑進行大搜查,並下令關閉長安城門進行搜索,什麼男子倒是沒抓到,反倒是在妃嬪後宮搜到一堆木頭人。妃嬪們互相告發說是對方詛咒皇帝,導致漢武帝大怒,一下子殺了數百人。這就是巫蠱事件。然而,事情還遠遠沒有結束,這時一個叫江充的人出現在歷史上了。


(圖)武大帝塑像

此前事件後,漢武帝產生了疑心,有一次,在白天小睡,夢見有好幾千木頭人手持棍棒想要襲擊他,霍然驚醒,從此感到身體不舒服,精神恍惚,記憶力大減。江充自以為與太子劉據、衛皇后有嫌隙,見漢武帝年紀已老,害怕漢武帝去世後被劉據誅殺,便定下奸謀,說漢武帝的病是因為有巫術蠱作祟造成的。漢武帝立即派江充去追查,江充誣陷太子收有木頭人在宮中詛咒皇帝。太子見事態不妙,馬上叫人殺了這個佞臣江充,打算自己去向皇帝解釋。結果,江充死後,其同黨跑去漢武帝那兒誣陷太子想要造反,於是漢武帝派出大軍捉拿太子,太子兵力不足,逃出長安。之後,被地方兵力圍困,自知回天乏力,自縊而死,他的子孫都一併受到迫害而死,唯獨剩下了一個孫子劉病已(後來的漢宣帝)僥倖活了過去。太子的母親衛子夫皇后知道兒子自殺後,深感悲痛與無奈,也一併自殺身亡。至此,漢武帝才開始悔悟。

漢武帝接受忠臣的納諫之後才發現自己犯了大錯,而且還失去了太子和皇后,悲痛萬分。於是,漢武帝反省一路以來,自己求仙不成、又因巫蠱之禍害死太子和皇后,感到十分愧疚與悲傷,於是向天下發布《輪台罪己詔》,說「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以表示承認自己的錯誤。一世英明的漢武帝,偏偏就在晚年犯了大錯,可惜。然而歷史上,多的是早年英明晚年昏聵的皇帝。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nnp3g.html


漢武帝都下了罪己詔,為什麼朱元璋一生不下罪己詔?
2018-01-24 由 小人物讀歷史 發表于歷史

導語:罪己詔是什麼呢?說白了就是皇帝下詔書,承認自己做錯了事情,向上天以及普天老百姓認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句話對於我們小老百姓來說,說起來很輕鬆,也很容易做到。但古代社會至高無上的帝王就不是那麼容易做到了,他們自認為是天子,說一不二,錯了也是別人的錯,承認自己錯了多麼沒有面子!只有那些大徹大悟,真心認識到自己錯誤的皇帝,才有可能下「罪己詔」。

 
歷史上第一個下罪己詔的君主是大禹,但是歷史最出名的罪己詔莫過於漢武帝的輪台罪己詔,此詔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內容豐富、保存完整的「罪己詔」。漢武帝在位期間,窮兵黷武,連連征戰,再加上漢武帝想長生不老,動不動就求神仙,建仙殿,搞得老百姓的日子很不好過。漢武帝晚年還錯殺了太子和皇后,這樣才讓漢武帝大徹大悟,認識到自己錯了,在輪台下了這份罪己詔,說以後要無為而治、與民休息。


漢武帝最為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君主之一,功與過都很明顯,朱元璋同樣也是,那麼朱元璋一生下個罪己詔嗎?答案是否定的!那麼,為什麼朱元璋一生為什麼下罪己詔呢?難道他就沒有犯大錯嗎?電視劇《朱元璋》裡面有一個鏡頭:馬皇后逼著朱元璋下罪己詔,朱元璋很倔強,他認為皇帝是沒有錯的,只有臣子才會錯,事實也是他一輩子沒有下過罪己詔。


大家對於朱元璋最大的負面評價就是他大殺功臣,朱元璋給出的解釋就是,他要為後任皇帝拔掉「刺」,讓江山永固。朱元璋認為他這麼做沒有錯,所以沒有必要認錯,但是後來太子去世了,他就有過錯了。太子之死和朱元璋的高壓政策有關,太子性格溫和,朱元璋性格殘暴,老朱總是逼溫和的太子做或者看那些殘暴的事情,抑鬱成疾,長年累月,心裡總是壓著一個東西,不出問題才怪!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做了這麼三件大事,第一就是掃清北元殘餘勢力,這個件事直到洪武21年才由藍玉完成;第二就是加強中央集權,這麼加強呢?就是殺功臣,主要是通過洪武13年的「胡惟庸案」和洪武26年的「藍玉案」搞定,光這兩個案件就殺了幾萬人,基本上把開國功臣殺得差不多了;第三就是殺貪官,整頓吏治,這又通過洪武9年的「空印案」和洪武18年的「郭桓案」來搞定,朱元璋通過這兩個案件教教官員怎麼做官。


太子朱標洪武25年去世,朱元璋再通過洪武26年的「藍玉案」殺光了最後一批該殺的開國功臣,此時的朱元璋把孫子朱允炆當做接班人培養,用心地培養了5年。朱元璋感覺自己為孫子把什麼事情都安排妥當了,有危險的功臣也殺了,留下了老實巴交的功臣輔佐幼主,吏治也整頓了,北元也消滅了,自己可以安心的走了,終於在洪武31年,朱元璋撒手人寰。


但令朱元璋想不到的是,自己才去世一年,自己的兒子燕王朱棣就起兵造反了,3年後朱棣成功攻入南京城,趕跑了侄子建文帝,自己當了皇帝,年後永樂。你樂我樂大家都樂,但是地底下的朱元璋會樂嗎?老朱真是千算萬算,也算不到兒子會造反,其實這一切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他如果不把能征善戰的開國功臣都殺光,建文帝也不會無將可用啊?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的話,腸子都悔青了,這時候的他估計會下個罪己詔吧!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qop94my.html


《輪台詔》是前89年(征和四年)漢武帝所下達的詔書,公開向臣民反省過錯,使到西漢的統治方針發生了急劇轉變,重新回到了與民休息及重視發展經濟的軌道,從而可以延續數十年國祚,避免了像秦朝般迅速敗亡的結局。[1]

《輪台詔》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內容豐富及保存完整的罪己詔,此後每當朝廷出現危機、遭受天災及政權處於安危時,帝王多有發佈罪己詔。

背景
漢武帝
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是西漢第七位皇帝,雄才大略,建樹廣闊;惟到晚年,性格大變,迷信多疑。先建明堂,後壘高壇,樹「太一」尊神,舉辦頂禮膜拜,並且靡費巨資,多次封禪出遊,命令大批人民入海求助蓬萊真神。為了通神求仙,誤信方士,將宮廷被服都改變怪模怪樣,命人製造30丈高的仙人銅像,以搜集甘露和玉屑飲之,以為可以長生不老。並且任用侫臣江充,最終釀成巫蠱之禍,逼死太子劉據和衛皇后,受誅連者數萬人,導致政治混亂。

經濟上,由於漢武帝連年對外用兵和肆意揮霍,國庫空虛。漢武帝以桑弘羊執掌全國財政,將鹽鐵實行壟斷專賣,並且出賣爵位,允許以錢贖罪,使到吏治腐敗。廣大貧苦農民不堪官府和豪強的雙重壓榨,於漢武帝統治的中後期接連爆發起義,並且愈演愈烈。

軍事上,前90年,在貳師將軍李廣利受命出兵五原(今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討伐匈奴的前夕,丞相劉屈氂與李廣利合謀立昌邑王劉髆為太子。後劉屈氂被腰斬,李廣利妻被下獄。此時李廣利正在乘勝追擊,聽到消息恐遭禍,欲再擊匈奴取得勝利,以期漢武帝饒其不死。但是兵敗,李廣利只得投降匈奴。

以上種種打擊使漢武帝心灰意冷,對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頗有悔意。前89年,桑弘羊等人上書漢武帝,建議在輪台(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輪台縣)戍兵以備匈奴,漢武帝駁回桑等人的建議,下詔反思自己,又稱「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政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史稱「輪台罪己詔」。[1][2]

內容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輪台罪己詔
前有司奏,欲益民賦三十助邊用,是重困老弱孤獨也。而今又請遣卒田輪台。輪台西於車師千餘里,前開陵侯擊車師時,危須、尉犁、樓蘭六國子弟在京師者皆先歸,發畜食迎漢軍,又自發兵,凡數萬人,王各自將,共圍車師,降其王。諸國兵便罷,力不能復至道上食漢軍。漢軍破城,食至多,然士自載不足以竟師,強者盡食畜產,羸者道死數千人。朕發酒泉驢、橐駝負食,出玉門迎軍。吏卒起張掖,不甚遠,然尚廝留其眾。

曩者,朕之不明,以軍候弘上書言「匈奴縛馬前後足,置城下,馳言『秦人,我匄若馬』」,又漢使者久留不還,故興遣貳師將軍,欲以為使者威重也。古者卿大夫與謀,參以蓍龜,不吉不行。乃者以縛馬書遍視丞相、御史、二千石、諸大夫、郎為文學者,乃至郡屬國都尉成忠、趙破奴等,皆以「虜自縛其馬,不祥甚哉!」或以為「欲以見強,夫不足者視人有餘。」

《易》之卦得《大過》,爻在九五,匈奴困敗。公軍方士、太史治星望氣,及太卜龜蓍,皆以為吉,匈奴必破,時不可再得也。又曰:「北伐行將,於鬴山必克。」卦諸將,貳師最吉。故朕親發貳師下鬴山,詔之必毋深入。今計謀卦兆皆反繆。重合侯得虜候者,言:「聞漢軍當來,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諸道及水上以詛軍。單于遺天子馬裘,常使巫祝之。縛馬者,詛軍事也。」又卜「漢軍一將不吉」。匈奴常言:「漢極大,然不能饑渴,失一狼,走千羊。」

乃者貳師敗,軍士死略離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請遠田輪台,欲起亭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優民也。今朕不忍聞。大鴻臚等又議,欲募囚徒送匈奴使者,明封侯之賞以報忿,五伯所弗能為也。且匈奴得漢降者,常提掖搜索,問以所聞。今邊塞未正,闌出不禁,障候長吏使卒獵獸,以皮肉為利,卒苦而烽火乏,失亦上集不得,後降者來,若捕生口虜,乃知之。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復令,以補缺,毋乏武備而已。郡國二千石各上進畜馬方略補邊狀,與計對。[3]

(征和四年)三月,上耕於鉅定。還,幸泰山,修封。庚寅,祀於明堂。癸巳,禪石閭,見群臣,上乃言曰:「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

田千秋曰:「方士言神仙者甚眾,而無顯功,臣請皆罷斥遣之!」上曰:「大鴻臚言是也。」於是悉罷諸方士候神人者。是後上每對群臣自嘆:「向時愚惑,為方士所欺。天下豈有仙人,盡妖妄耳!節食服藥,差可少病而已」。[4]

罪己詔翻譯成現在的文字就是:
前些時候,有關部門奏請要增加賦稅,每個百姓再多繳三十錢,用來增加邊防費用。 這樣做明顯加重老弱孤獨者的負擔。 如今又有人奏請派兵到輪台去屯田墾荒。 輪台在車師以西一千餘里,上次開陵侯攻打車師時,危須、尉犁、樓蘭在京師的六國子弟兵都先後西去參加征戰,運送糧草接應漢軍,國王自己發兵數萬人,統馭將帥攻破車師城,迫使車師王歸降,取得了勝利。 雖然城裏糧食很多,可是兵士無法帶足糧食班師回朝,體魄強健的盡食所蓄,體弱多病的在路上死了幾千人。 朕派酒泉的驢隊、駱駝隊出玉門關護送軍糧迎接軍隊,可是班師的兵士返回張掖不多遠,還是有很多人沒有回來。
朕曾經一時糊塗,聽信了一個名叫弘的軍侯的上書:「匈奴人捆住馬的四蹄,扔到城下,說要送馬給我漢朝。」 匈奴長期扣留漢朝使者不讓回朝,所以才派貳師將軍李廣利興兵征討,維護漢使的威嚴。 古時候,卿大夫提出的倡議,都要先求神問卜,得不到吉兆是不能施行的。 因此,貳師將軍這次出征前,朕曾普遍地徵詢朝廷諸位大臣,以及地方郡國都尉成忠、趙破奴等長官的意見,大家認為「匈奴人捆縛自己的戰馬,是他們最大的不祥之兆」,有的認為「匈奴人是在向漢朝顯示強大,故意向人顯示自己力量有餘而已」。 
求神問卜的方士和星象家們也都認為貳師將軍出征「吉兆明顯,匈奴必敗,機不可失」,還說:「派貳師將軍帶兵北伐,到鬴山就能打勝仗」。 卦辭顯示派貳師將軍前去作戰最合適,所以朕才派遣李廣利率兵出征,並告誡他慎入匈奴腹地。 可誰曾想到,那些求神問卜得到的卦辭全都與事實相反。 後來被漢軍抓到的匈奴俘虜說: 「匈奴人聽說漢軍要來,就派巫師埋掉羊牛行走的通道,填掉水井,詛咒漢軍。單于送給漢朝天子良馬裘衣時,便讓巫師祝願匈奴好運。匈奴人捆縛戰馬,是為了詛咒漢軍。還曾卜到「漢軍有一位將領命運不利」。匈奴人又說:「漢朝雖然強大,但漢人忍耐不了沙漠裏的飢渴。 匈奴放出一隻狼,漢軍就要損失一千隻羊」。 
等到李廣利兵敗,將士們或戰死,或被俘,或四散逃亡,這一切都使朕悲痛難忘。 如今桑弘羊等人奏請派軍隊遠赴輪台屯田墾荒,修築堡壘哨所,這是勞民傷財,不是憂患天下百姓的好建議,朕不能採納。 大鴻臚建議招募囚犯以封侯作為獎賞,借護送匈奴使者回國的機會,刺殺匈奴單于,發洩我們的怨憤,這種事情連春秋五霸也不會這樣做的,況且匈奴對投降他們的漢人要搜查全身,詳細盤問被俘漢人所知道的情況。 當今邊塞防務還沒有走上正軌,宮門都可以隨便出入,邊疆障候官員派兵士狩獵獲皮肉之利,兵士勞苦而烽火鬆弛,那些活着跑回來的俘虜,知道這種情況。 
當今最重要的任務,是嚴禁各級官吏對百姓苛刻暴虐,廢止擅自增加賦稅的法令,鼓勵百姓致力於農業生產,恢復為國家養馬者免其徭役賦稅的法令,用來補充戰馬損失的缺額,不使國家軍備削弱而已。 各郡、國二千石官員都要製定本地繁育馬匹和補充邊境物資的計劃,在年終呈送全年公務報告時報送朝廷。 
(徵和四年)三月,朕到鉅定縣親自耕田。 回京途中巡遊泰山,擴建祭天神壇。 庚寅(二十六日),在明堂舉行祭祀儀式。 癸巳(二十九日),在石閭山祭祀地神,並接見群臣,朕說道:「朕自即位以來,幹了很多狂妄悖謬之事,使天下人愁苦,朕後悔莫及。從今以後,凡是傷害百姓、浪費天下財力的事情,一律廢止!」

田千秋說:「很多方士都在談論神仙之事,卻都沒有什麼明顯的功效,我請求皇上將他們一律罷斥遣散。」朕認為「大鴻臚說得對。」於是將等候神仙降臨的方士們全部遣散。 此後,朕每每對群臣自嘆:「朕往日愚惑,受了方士的欺騙。天下怎會有神仙,全是胡說八道!節制飲食,服用藥物,最多是可以少生些病而已」 。 [5]


順治皇帝出家前的;遺詔;-罪己詔
引用本文加入書籤轉寄本文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朕以涼德承嗣丕基,十八年於茲矣。自親政以來,紀綱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謨烈,因循悠乎,苟安目前,且漸習漢俗,于淳樸舊制日有更張,以致國治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  

    朕自弱齡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賓,教訓撫養,惟聖母皇太后慈育是依,大恩罔極,高厚莫酬,惟朝夕趨承,冀盡孝養,今不幸子道不終,誠悃未遂,是朕之罪一也。  
    皇考賓天時,朕止六歲,不能衰經行三年喪,終天抱恨,帷事奉皇太后,順志承顏,且冀萬年之後,庶盡子職,少抒前憾,今永違膝下,反上廑聖母哀痛,是朕之罪一也。  

    宗皇諸王貝勒等,皆系太祖、太宗子孫,為國藩翰,理應優遇,以示展親。朕于諸王貝勒等,晉接既正東,恩惠複鮮,以致情誼睽隔,友愛之道未周,是朕之罪一也。  

    滿洲諸臣,或曆世竭忠,或累年效力,宣加倚托,盡厥猷為,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且明季失國,多由偏用文臣,朕不以為戒,反委任漢官,即部院印信,間亦令漢官掌管,以致滿臣無心任事,精力懈弛,是朕之罪一也。  

    朕夙性好高,不能虛己延納,於用人之際,務求其德於己相侔,未能隨材器使,以致每歎乏人。若舍短錄長,則人有微技,亦獲見用,豈遂至於舉世無材,是朕之罪一也。  

    設官分職,惟德是用,進退黜陟不可忽視,朕於廷臣中,有明知其不肖,刀不即行罷斥,仍複優容姑息,如劉正宗者,偏私躁忌,朕已洞悉於心,乃容其久任政地,誠可謂見賢而不能舉,見不肖而不能退,是朕之罪一也。 

 
    國用浩繁,兵餉不足,然金花錢糧,盡給宮中之費,未常節省發施,及度支告匱,每令會議,即諸王大臣會議,豈能別有奇策,只得議及裁減俸祿,以贍軍需,厚己薄人,益上損下,是朕之罪一也。 

 
    經營殿宇,造作器具,務極精工,求為前代後人所不及,無益之地,糜費甚多,乃不自省察,罔體民艱,是朕之罪一也。 

 
    端敬皇后于皇太后克盡孝道,輔佐朕躬,內政聿修,朕仰奉慈綸,追念賢淑,喪祭典禮概從優厚,然不能以禮止情,諸事太過,豈濫不經,是朕之罪一也。  

    朕性閒靜,常圖安逸,燕處深宮,禦朝絕少,以致與廷臣接見稀疏,上下情誼否塞,是朕之罪一也。  

    人之們事,孰能無過,在朕日禦萬幾,自然多有違錯,惟肯聽言納諫,則有過必知。朕每自恃聰明,不能聽言納諫。古雲,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朕於斯言,大相違背,以致臣士緘然,不肯進言,是朕之罪一也。  

    朕既知過,每自尅責生悔,乃徒尚虛文,未能者改,以致過端日積,愆戾逾多,是朕之罪一也。

  
    太祖、太宗創垂基業,所關至重,元良儲嗣,不可久虛,朕子玄燁,佟氏妃所生也,年八歲,岐嶷穎慧,克承宗祧,茲立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即皇帝位。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鼇拜為輔臣,伊等皆勳舊重臣,朕以腹心寄託,其勉天忠盡,保翊沖主,佐理政務,而告中外,咸使聞知。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 
 
 
 
 第一條,順治檢討說,自己並無高厚的德行,卻繼承了祖宗大業,但卻沒 
               有治理好國家,沒有致福于百姓,這是自己的一條罪過。
 
第二條,說自己先母親去世,不能孝養母親,是自己的罪過。
 
第三條,再強調父親去世時,自己因尚年幼,未盡孝儀,本應在母親去世
              時給予彌補,但今不能承歡母后,反給母親帶來痛苦,是自己的
              罪過。   
 
第四條說,對宗室諸王貝勒等滿洲親貴未能照應周全,是自己的罪過。
 
第五條說,在施政之中偏向任用漢族大臣,疏遠了滿洲官員,是自己的罪
                  過。
 
第六條說,自己用人所持標準過高,沒能很好地發現人才、使用人才,是
                  自己的罪過。
 
第七條說,自己對不稱職的官員未能及時撤換,是自己的罪過。
 
第八條說,自己在宮中花費過多,影響了官員的俸祿,是自己的罪過。
 
第九條說,自己在宮殿建造和器具使用上花錢太多,未能體諒百姓生活的
                  艱辛,是自己的罪過。
 
第十條說,寵愛的董鄂妃去世時,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喪葬之禮違反定
                  制,過於鋪張,是自己的罪過。
 
第十一條,說自己過分信用太監,致使其營私舞弊,是自己的罪過。
 
 
第十二條,說自己圖清閒,很少上朝,致使與大臣們缺少聯繫,是自己的
                  罪過。
 
第十三條,說自己自以為聰明,聽不得不同意見,以致大臣們不肯進言,
                  是自己的罪過。
 
第十四條,說自己知錯而未能改錯,以致過錯越來越多,是自己的罪過。


在古代,每當國家發生日月食,天災,動亂等,或社會矛盾激烈時,君主經常會通過下「罪己詔」的方式來檢討自己過失來,以調整君臣關係,緩和與人民的矛盾,以求鞏固政權。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
據《二十五史》記載,歷代帝王共有87個下了260份「罪己詔」,平均每8年就有一份。

最早下「罪己詔」的應該是大禹,他見民心渙散,就認為自己這個皇帝沒有當好,於是自省自責,主動承擔失查和保護的責任。下「罪己詔」最多的應該是唐太宗,他在位期間總共下了28份。

「罪己詔」裡調子最高的當屬唐太宗。公元六二八年,旱、蝗並至,他下詔曰:「若使年穀豐稔,天下乂安,移災朕身,以存萬國,是所願也,甘心無吝。」他為了百姓有飯吃,寧願上天把一切災難都降在他一人身上,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話說得是夠漂亮的,當然,人家畢竟有個貞觀之治擺在那兒,你不服還就不行。

「罪己詔」裡心情最沉痛的,則非漢武帝莫屬。漢武帝晚年,任用江充,釀成「巫蠱之禍」,逼死太子劉據和衛皇后,受誅連者數萬人;受方士欺騙,求仙煉丹;窮兵黷武,橫徵暴斂,幹了很多狂妄悖謬之事。痛定思痛,他在「輪台罪己詔」中自責悔過(「深陳既往之悔」),不忍心再「擾勞天下」,決心「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由是不復出軍。而封丞相車千秋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養民也」。

贊助商鏈接
贊助商鏈接
罪己詔到底有沒有用呢?

有的確實有作用。比如公元七八三年,長安失守,德宗倉皇逃亡,被叛軍一路追殺至陝西幹縣。次年春,他痛定思痛,頒發了一道《罪己大赦詔》,詔中文字真摯動人,很有感召力,據史料記載,唐德宗頒「詔」後,「四方人心大悅」,「士卒皆感泣」 ,民心軍心為之大振,不久,動亂即告平息。

有的則基本沒有作用。崇禎皇帝前後下過六次「罪己詔」,其態度很誠懇,檢查也頗到位,可當時大勢已去,義軍匪盜蜂起,女真人步步緊逼,吏治空前糜爛,軍事一塌糊塗,大廈將傾,寫再多「罪己詔」也沒用。於是,李自成軍隊攻入北京後,他自縊煤山,留下最後一道「罪己詔」:「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諒德藐躬,上乾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死傷百姓一人。」

平心而論,作為「君權神授」的古代帝王,非常注重自己的威儀和麵子,對自己的過錯進行自我批評,當屬難能可貴,要知道作為詔書,那是要上史書的,要流傳後世的,如沒有一點誠意和胸懷,誰也不會搞這種授人以柄的文告。即使很多皇帝有出於作秀的目的,或迫於無奈,也算十分難得了,畢竟再虛偽的「罪己詔」,也總比死不認錯,固執到底要好吧?


【撫典識慧】一祝不勝萬詛 | 祈禱 | 詛咒 | 大紀元

當國家發生天災人禍、政權危難之時,歷朝歷代的帝王都會沐浴齋戒,祭祀天地神靈,自省「罪己」,懺悔自己的過錯和失誤,有時會對全天下頒布「罪己詔」
假若祈禱靈驗,那麼詛咒也會靈驗,一個人祈禱求福,也抵不住整個國家百姓的詛咒。國之興亡,在於民心向背。
甲骨文的「」字,由「示」「卩」「口」三部分組成。左邊的兩橫一豎(示),代表祭台或神靈;右邊像人跪在地上對著祭台或神靈禱告;「卩」是跪著的人形,上面的「口」意思是人用嘴與神靈溝通。
「祝」的本義是用言語向鬼神祈禱求福,祭祀時主持祭禮之人也稱為「祝」。現代人用「祝」,意思是表示對人或對事的美好願望
詛,則是求神加禍於別人,泛指咒罵。
清 黃鉞《畫龢豐協象》第五幅《黃羊祀灶》,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晏子春秋》裡有個故事與這個典故有關,大意是:
景公患病,整整一年都沒好,非常痛苦。期間他派祭祀大臣史固和祝佗去巡祀山川宗廟,所用的犧牲、美玉等祭品非常齊全,比先君桓公還多一倍。結果景公的病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更重了。
景公認為,史固和祝佗祭祀的時候沒有用心,得罪了山川之神及列祖列宗,才導致他的疾病沒有好轉,所以景公想殺死他倆以祭上天,解除上天的憤怒。
晏子表示反對,他說,現在國君您喜好狗馬、重刑厚殮,為此花費了大量的錢財,增加了百姓的負擔。如果祭祀大臣如實地向神靈陳述,那神靈肯定會生氣,如果他們隱瞞您的過錯,那就是欺騙神靈,神靈也會生氣,這樣說來,他們是說真話也不行,說假話也不行,怎麼祈禱?全國各地向上天詛咒您的人太多了,假若祈禱靈驗,那麼詛咒也會靈驗,史固和祝佗兩人天天在外祭祀,不停地為您祈禱求福,也抵不住整個齊國人對您的詛咒啊!
晏子說,史固和祝佗兩人天天在外祭祀,不停地為您祈禱求福,也抵不住整個齊國人對您的詛咒啊!圖為清 陳枚《耕織圖‧祭神》。(公有領域)
《論衡》也記載了一個「亡國怨祝」的故事:
春秋時晉國貴族中行寅面臨大敵,大難臨頭之際,他召來掌管祭祀的太祝簡,問罪於他說:「你身為太祝,辦事不力,以致激怒鬼神,使我的家族面臨滅頂之災。」
太祝簡平靜地回答說:「祭祀天神和祖先能祈求福報,有益於國家昌盛,但百姓的詛咒也會使國家滅亡。您橫徵暴斂,招致了百姓的怨怒責罵,現在是我一個人為您祝禱,可是一國人都在詛咒您,我一個人的祝禱,怎能抵消舉國萬眾的詛咒?眾怒難犯,您的滅頂之災不是在意料當中嗎?當太祝的有什麼罪過呢?」中行寅這才感到慚愧。
福氣不是求來的,是為政中點滴的積累。做了壞事招致民怨沸騰,不反思自己的德行,還去佛菩薩面前禱告,神佛如果保佑了他,也不符天意啊。所以孔子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宋朝洪邁亦言:「一人祝之,一國詛之,一祝不勝萬詛,國亡不亦宜乎?」@*#
【撫典識慧】一祝不勝萬詛 | 祈禱 | 詛咒 | 大紀元 http://bit.ly/2Iu1nDS

【撫典識慧】一祝不勝萬詛 | 祈禱 | 詛咒 | 大紀元


求言詔

蓋聞安民之道,本繇陰陽。間者陰陽錯謬,風雨不時。朕之不德,庶幾群公有敢言朕之過者。今則不然。偷合苟從,未肯極言,朕甚閔焉。永惟蒸庶之飢寒,遠離父母妻子,勞於非業之作,衛於不居之宮,恐非所以佐陰陽之道也。其罷甘泉、建章宮衛,令就農。百官各省費。條奏,毋有所諱。有司勉之,毋犯四時之禁。丞相御史舉天下明陰陽災異者各三人。(《漢書·元紀》) [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