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是唐朝人陸羽所著的關於茶的著作,是世界上第一部有關茶的專著。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譜錄飲饌類。
概述
茶經全書分三卷十個部分,分別是: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圖。茶經成書於公元760年到780年,距今已經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了。
自從中國有了這一部茶書以後,它就被奉為茶的經典參考,以後各朝代的茶書,給予《茶經》一個很高的的評價。陸羽是中國茶學的開山祖。 (參看茶學文獻列表)
陸羽的《茶經》,分為三篇(即上、中、下三卷),而事實上是分為十章(即十部份),而十章中的其中五章是關於茶業的宏觀記述,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分別是:
一之源(茶的起源)
七之事(茶的歷史)
八之出(茶的產地)
九之略(茶的概略,分類)
十之圖(茶的掛圃)
以下五章具體談論茶葉從生產的消費的藝技:
二之具(製茶的工具)
三之造(茶的製造)
四之器(製茶的器具)
五之煮(茶的煮法)
六之飲(茶的飲法)


《茶經》(唐: 陸羽)
卷上
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木并]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蘆木,出廣州,似茶,至苦澀。[木并]櫚,蒲葵之屬,其子似茶。胡桃与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礫,苗木上抽。] 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并。[原注: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木茶],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爾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木賈],三曰[上勐下設],四曰茗,五曰[下勐下舛]。[原注:周公云:[木賈],苦荼。”楊執戟云:“蜀西南人謂荼曰[上勐下設]。郭弘農云:“早取為荼,晚取為茗,或曰[上勐下舛]耳。”] 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原注:櫟字當從石為礫],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谷者,不款項堪采掇,性凝滯,結瘕疾。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茶為累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上勐下尼]使六疾不[𡞲廖]。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
二之具
[上竹下贏]:一曰籃,一曰籠,一曰[上竹下呂]。以竹織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負以采茶也。[原注:[上竹下贏],音盈,《漢書》所謂“黃金滿[上竹下贏],不如一經。”顏師古云:“[上竹下贏],竹器也,容四升耳。”]
灶:無用突者。
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籃以箅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箅;既其熟也,出乎箅。釜涸,注于甑中,[原注:甑,不帶而泥之。又以彀木枝三亞者制之,[原注:亞字當作椏,木椏枝也。]散所蒸芽筍并葉,畏流其膏。
杵臼:一名碓,惟恒用者為佳。
規:一曰模,一曰[木卷]。以鐵制之,或圓、或方、或花。
承:一曰台,一曰砧。以石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無所搖動。
[槺詹]:一曰衣。以油絹或雨衫單服敗者為之。以[槺詹]置承上,又以規置 [槺詹]上,以造茶也。茶成,舉而易之。
芘莉:一曰贏子,一曰[上勐下旁][上勐下良],以二小竹,長三尺,軀二尺五寸,柄五寸。以篾織方眼,如圃人籮,闊二尺,以列茶也。
[上啟憁下木]一曰錐刀。柄以堅木為之。用穿茶也。
扑:一曰鞭。以竹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鑿地深二尺,闊二尺五寸,長一丈。上作短牆,高二尺,泥之。
貫:削竹為之,長二尺五寸。以貫茶焙之。
棚:一曰棧。以木构于焙上,編木兩層,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穿:江東、淮南剖竹為之;巴川峽山,紉谷皮為之。江東以一斤為上穿,半斤為中穿,四、五兩為小穿。峽中以一百二十斤為上穿,八十斤為中穿,四五十斤為小穿。穿,舊作釵釧之“釧”字,或作貫“串”。今則不然,如“磨、扇、彈、鑽、縫”五字,文以平聲書之,義以去聲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制之,以竹編之,以紙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旁有門,掩一扇。中置一器,貯糖煨火,令火[火日皿][火日皿]然。江南梅雨時,焚之以火。[原注:育者,以其藏養為名。]  
三之造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茶之筍者,竽爛石沃土,長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芽者,發于叢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選其中枝穎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搗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茶有千万狀,鹵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縮然;[原注:京錐文也。][上封下牛]牛臆者,廉[槺詹]然;[原注:[上封下牛],音朋,野牛也。]浮云出山者,輪[囗禾]然;輕飆拂水也。]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經;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籜者,枝干堅實,艱于蒸搗,故其形[上竹下麗][上竹下徙]然;有如霜荷者,莖葉凋沮,易其狀貌,故厥狀委悴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自采至于封,七經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佳者,斯鑒之下也。以皺黃坳垤言佳者,鑒之次也。若皆言佳及皆言不佳者,鑒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皺宿制者則黑,日成者則黃;蒸壓則平正,縱之則坳垤;此茶与草木葉一也。茶之否臧,存于口決。
卷中
四之器
風爐(灰承) [上竹下呂] 炭撾 火[上竹下夾] [𤨣复] 交床 夾紙囊 碾拂末 羅 合 則 水方 漉水囊 瓢 竹[上竹下夾] 鹺簋揭 碗 熟 盂 畚 札 滌方 滓方 巾 具列 都籃
風爐[灰承]
風爐: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緣闊九分,令六分虛中,致其污墁。凡三足,古文書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云:“體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滅胡明年鑄。”其三足之間,設三窗,底一窗以為通飆漏燼之所。上并古文書六字:一窗之上書“伊公”二字;一窗之上書“羹陸”二字;一窗之上書“氏茶”二字,所謂“伊公羹、陸氏茶”也。置滯(土旁)[土臬],于其內設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畫一卦曰离;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風獸也,畫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魚焉,魚者,水虫也,畫一卦曰坎。巽主風,离主火,坎主水,風能興火,火能熟水,故備其三卦焉。其飾,以連葩、垂蔓、曲水、方文之類。其爐,或鍛鐵為之,或運泥為之.其灰承,作三足鐵[木半]抬之。
[上竹下呂]:以竹織之,高一尺二寸,徑闊七寸。或用藤,作木楦如[上竹下呂]形織之。六出圓眼。其底蓋若莉篋口?,鑠之。
炭撾:以鐵六棱制之。長一尺,銳上丰中。執細頭,系一小[𤨣展],以飾撾也。若今之河隴軍人木吾也。或作[木追],或作斧,隨其便也。
火[上竹下夾]:一名箸,若常用者,圓直一尺三寸。頂平截,無蔥薹句[𤨣巢]之屬。以鐵或熟銅制之。
[𤨣复](音輔,或作釜,或作[鬲甫]):以生鐵為之。今人有業冶者,所謂急鐵,其鐵以耕刀之趄煉而鑄之。內抹土而外抹沙。土滑于內,易其摩滌;沙澀于外,吸其炎焰。方其耳,以令正也。廣其緣,以務遠也。長其臍,以守中也。臍長,則沸中;沸中,末易揚,則其味淳也。洪州以瓷為之,萊州以石為之。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堅實,難可持久。用銀為之,至洁,但涉于侈麗。稚則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歸于鐵也。
交床:以十字交之,剜中令虛,以支[𤨣复]也。
夾:以小青竹為之,長一尺二寸。令一寸有節,節以上剖之,以炙茶也。彼竹之筱,津潤于火,假其香洁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間莫之致。或用精鐵、熟銅之類,取其久也。
紙囊:以剡藤紙白厚者夾縫之,以貯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碾:以桔木為之,次以梨,桑、桐、柘為之。內圓而外方。內圓,備于運行也;外方,制其傾危也。內容墮而外無余木。墮,形如車輪,不輻而軸焉。長九寸,闊一寸七分。墮徑三寸八分,中厚一寸,邊厚半寸。軸中方而執圓。其拂未,以鳥羽制之。
羅、合:羅末,以合貯之,以則置合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紗絹衣之。其合,以竹節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蓋一寸,底二才,口徑四寸。
則:以海貝、蝸蛤之屬,或以銅、鐵,竹匕、策之類。則者,量也,准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減之,故云則也。
水方:以稠(木旁)木(原注,音胄,木名也。〕槐、楸、梓等合之,其里井外縫漆之。受一斗。
腥澀也。林栖谷隱者,或用之竹木。木与竹非持久涉遠之具,故用之生銅,其囊,織青竹以卷之,裁碧縑以縫之,細翠鈿以綴之,又作油綠囊以貯之。圓徑五寸,柄一寸五分。
瓢:一曰犧、杓,剖瓠為之,或刊木為之。晉舍人杜毓《舛(勐頭)賦》云:“酌之以瓠”。瓠,瓢也,口闊,胚薄,柄短。永嘉中,余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云:“吾,丹丘子,祈子他日甌犧之余,乞相遺也。”犧,木杓也。今常用以梨木為之。
竹[上竹下夾]:或以桃、柳、蒲葵木為之,或以柿心木為之。長一尺,銀裹兩頭。
鹺簋:以瓷為之,圓徑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缶。貯鹽花也。其揭,竹制,長四寸一分,闊九分。揭,策也。
熟盂:以貯熟水。或瓷、或砂。受二升。
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丘州上,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晉杜琉《[勐舛]賦》所謂:“器擇陶揀,出自東甌”。甌,越州也,甌越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以下。越州瓷、丘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紅白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畚:以白蒲卷而編之,可貯碗十枚,或用[上竹下呂]。其紙[巾巴]以剡紙夾縫令方,亦十之也。
札:緝[木并]櫚皮,以茱萸莫木夾而縛之,或截竹束而管之,若巨筆形。
滌方:以貯洗滌之余。用楸木合之,制如水方,受八升。
滓方:以集諸滓,制如滌方,處五升。
巾:以拖(𡡷旁)布為之。長二尺,作二枚,互用之,以洁諸器。
具列:或作床,或作架。或純木、純竹而制之;或木或竹,黃黑可扃而漆者。長三尺,闊二尺,高六寸。具列者,悉斂諸器物,悉以陳列也。
都籃:以悉設諸器而名之,以竹蔑,內作三角方眼,外以雙蔑闊者經之,以單蔑纖者縛之,遞壓雙經,作方眼,使玲成。高一尺五寸,底闊一尺,高二寸,長二尺四寸,闊二尺。
卷下
五之煮
凡炙茶,慎勿于風燼間炙,[火票]焰如鑽,使涼炎不均。特以逼火,屢其翻正,候炮出培[土婁]狀 蟆背,然后去火五寸。卷而舒,則本其始,又炙之。若火干者,以气熟止;日干者,以柔止。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蒸罷熱搗,葉爛而芽筍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鈞杵亦不之爛,如漆科珠,壯士接之,不能駐其指。及就,則似無穰骨也。炙之,則其節若倪倪如嬰儿之臂耳。既而,承熱用紙囊貯之,精華之气無所散越,候寒末之。[原注:末之上者,其屑如細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
其火,用炭,次用勁薪。[原注:謂桑、槐、桐、櫪之類也。]其炭曾經燔炙為膻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原注:膏木,謂柏、松、檜也。敗器,謂朽廢器也。]古人有勞薪之味,信哉!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原注:《[上勐下舛]賦》所謂“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又水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潛龍蓄毒于其間,飲者可決之,以流其惡,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取汲多者。
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涌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謂棄其啜余,[原注:啜,嘗也,市稅反,又市悅反。]無乃[鹵舀][鹵監]而鐘其一味乎,[原注:[鹵舀],古暫反。[鹵監],吐濫反。無味也。]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 環激湯心,則量末當中心而下。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凡酌至諸碗,令沫餑均。[原注:字書并《本草》:“沫、餑,均茗沫也。”餑蒲笏反。]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輕細者曰花,花,如棗花漂漂然于環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墮于樽俎之中。餑者,以滓煮之,及沸,則重華累沫,皤皤然若積雪耳。《[上勐下舛]賦》所謂“煥如積雪,燁若春[莆方憁]",有之。
第一煮沸水,棄其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飲之則其味不正。其第一者為雋永,[原注:徐縣、全縣二反。至美者曰雋永。雋,味也。永,長也。史長曰雋永,《漢書》蒯通著《雋永》二十篇也。]或留熟盂以貯之,以備育華救沸之用,諸第一与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飲。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原注:碗數少至三,多至五;若人多至十,加兩爐。]乘熱連飲之。以重濁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則精英隨气而竭,飲啜不消亦然矣。
茶性儉,不宜廣,廣則其味黯澹。且如一滿碗,啜半而味寡,況其廣乎!其色緗也,其馨[上必下土右欠] 也,[原注:香至美曰[上必下土右欠]。[上必下土右欠] ,音備。]其味甘,[木賈] 也;不甘而苦,[上勐下舛] 也;啜苦咽甘,茶也。  
六之飲
翼而飛,毛而走,[口去]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間,飲啄以活,飲之時義遠矣哉!至若救渴,飲之以漿;蠲懮忿,飲之以酒;蕩昏寐,飲之以茶。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齊有晏嬰,漢有楊雄、司馬相如,吳有韋曜,晉有劉琨、張載、遠祖納、謝安、左思之徒,皆飲焉。滂時浸俗,盛于國朝,兩都并荊俞[原注:俞,當作渝。巴渝也]間,以為比屋之飲。
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于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病字頭下奄]茶。或用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
于戲!天育有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獵淺易。所庇者屋,屋精極;所著者衣,衣精極;所飽者飲食,食与酒皆精極之;[譯者注:此處有脫文]茶有九難:一曰造,二曰別,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飲。陰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別也。膻鼎腥甌,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飛湍壅潦,非水也。非炙也。碧粉縹塵,非末也。操艱攪遽,非煮也。夏興冬廢,非飲也。
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座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
七之事
三皇:炎帝神農氏。
周:魯周公旦,齊相晏嬰。
漢:仙人丹丘之子,黃山君,司馬文園令相如,楊執戟雄。
吳:歸命侯,韋太傅弘嗣。
晉:惠帝,劉司空琨,琨兄子兗州刺史演,張黃門孟陽,傅司隸咸,江洗馬統,孫參軍楚,左記室太沖,陸吳興納,納兄子會稽內史[⺝叔],謝冠軍安石,郭弘農璞,桓揚州溫,杜舍人毓,武康小山寺釋法瑤,沛國夏侯愷,余姚虞洪,北地傅巽,丹陽弘君舉,樂安任育長,宣城秦精,敦煌單道開,剡縣陳務妻,廣陵老姥,河內山謙之。
后魏:琅邪王肅。
宋:宋安王子鸞,鸞弟豫章王子尚,鮑昭妹令暉,八公山沙門譚濟。
齊:世祖武帝。
梁:劉廷尉,陶先生弘景。
皇朝:徐英公[責力]。
《神農食經》:“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
周公《爾雅》:“[木賈],苦荼”。
《廣雅》云:“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上勐下毛]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八之出
山南:以峽州上,[原注:峽州生遠安、宜都、夷陵三縣山谷。]襄州、荊州次,[原注:襄州生南漳縣山谷,荊州生江陵縣山谷。]衡州下,[原注:生衡山、茶陵二縣山谷。]金州、梁州又下[原注:金州生西城、安康二縣山谷。梁州生褒城、金牛二縣山谷。]
淮南:以光州上,[原注:生光山縣黃頭港者,与峽州同。]義陽郡、舒州次,[原注:生義陽縣鐘山者,与襄州同。舒州生太湖縣潛山者,与荊州同。]壽州下,[原注:生盛唐縣霍山者,与衡州同。]蘄州、黃州又下。[原注:蘄州生黃梅縣山谷,黃州生麻城縣山谷,并与金州、梁州同也。]
浙西:以湖州上,[原注:湖州生長城縣顧渚山谷,与峽州、光州同;若生山桑、儒師二寺、白茅山懸腳岭,与襄州、荊州、義陽郡同;生鳳亭山伏翼閣、飛云曲水二寺、啄木岭,与壽州同。生安吉、武康二縣山谷,与金州、梁州同。]常州次,[原注:常州義興縣生君山懸腳岭北峰下,与荊州、義陽君同;生圈岭善權寺、石亭山,与舒州同。]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原注:宣州生宣城縣雅山,与蘄州同;太平縣生上睦、臨睦,与黃州同;杭州臨安、于潛二縣生天目山,与舒州同。錢塘生天竺、靈隱二寺;睦州生桐廬縣山谷;歙州生婺源山谷;与衡州同。]潤州、蘇州又下。[原注:潤州江宁縣生傲山,蘇州長洲生洞庭山,与金州、蘄州、梁州同。]
劍南:以彭州上,[原注:生九隴縣馬鞍山至德寺、堋口,与襄州同。]綿州、蜀州次,[原注:綿州龍安縣生松岭關,与荊州同,其西昌、昌明、神泉縣西山者,并佳;有過松岭者,不堪采。蜀州青城縣生八丈人山,与綿州同。青城縣有散茶、末茶。]邛州次,雅州、瀘州下,[原注:雅州百丈山、名山,瀘州瀘川者,与金州同也。]眉州、漢州又下。[原注:眉州丹棱縣生鐵山者,漢州綿竹縣生竹山者,与潤州同。] 浙東:以越州上,[原注:余姚縣生瀑布泉岭曰仙茗,大者殊异,小者与襄州同。]明州、婺州次,[原注:明州[貿姹]縣生榆莢村,婺州東陽縣東白山,与荊州同。]台州下,[原注:台州始丰縣生赤城者,与歙州同。]
黔中: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
江西:生鄂州、袁州、吉州。
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原注:福州生閩方山山陰。]
其思、播、費、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詳,往往得之,其味極佳。
九之略
其造具,若方春禁火之時,于野寺山園叢手而掇,乃蒸、乃舂,乃复以火干之,則[上啟強下木]、扑、焙、貫、棚、穿、育等七事皆廢。
其煮器,若松間石上可坐,則具列廢。用槁薪、鼎[𤨣歷]之屬,則風爐、灰承、炭撾、火[上竹下夾]、交床等廢。若瞰泉臨澗,則水方、滌方、漉水囊廢。若五人以下,茶可末而精者,則羅廢。若援[上勐下三個田字]躋岩,引[𡡷亙]入洞,于山口灸而末之,或紙包、盒貯,則碾、拂末等廢。既瓢、碗、[上竹下夾] 、札、熟盂、鹺簋悉以一[上竹下呂]盛之,則都籃廢。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闕一,則茶廢矣。
十之圖
以絹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寫之,陳諸座隅,則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飲、之事、之出、之略,目擊而存,于是《茶經》之始終備焉。
茶經 - https://goo.gl/Hxviqp


茶經《茶經》三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唐陸羽撰。羽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號桑薴翁,復州竟陵人。上元初,隱於苕溪,徵拜太子文學。又徙太常寺太祝,竝不就職。貞元初卒。事蹟具《唐書‧隱逸傳》。稱羽嗜茶,著經三篇。《藝文志》載之小說家,作三卷,與今本同。陳師道《後山集》有《茶經序》曰︰「陸羽《茶經》家書一卷。」畢氏、王氏書三卷,張氏書四卷,內外書十有一卷。其文繁簡不同。王、畢氏書繁雜,意其舊本;張書簡明,與家書合,而多脫誤。家書近古,可考正,曰七之事以下。其文乃合三書以成之,錄爲二篇,藏於家。此本三卷,其王氏、畢氏之書歟?抑《後山集》傳寫多譌,誤三篇爲二篇也?其書分十類,曰: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其曰具者,皆採製之用。其曰器者,皆煎飲之用。故二者異部。其曰圖者,乃謂統上九類,寫以絹素張之,非別有圖。其類十,其文實九也。言茶者莫精於羽,其文亦朴雅有古意。七之事所引多古書,如司馬相如《凡將篇》一條三十八字,爲他書所無,亦㲤資考辨之一端矣。https://goo.gl/hm1z5i


【文史】仲秋風月說人生 盡在白露茶水中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九月 6日, 2018
明代文徵明的《惠山茶會圖》(局部),描繪一群文人雅士在二泉亭井邊以茶會友的場景。(公有領域)
「滴如甘露渴人喜,獨攜天上小團月」這是以前人吟茶讚茶,寫下的茶對聯。在這昊天高晴,秋氣初涼時節,白露微潤,明月素光,古人常常煮茶談心到夜分。誰讓白露和明月相繫共話秋心?那不就是「白露茶」嗎!
「食療同源」的茶
中國自古就創了茶文化。神農氏嚐遍百草教給黎民食物和藥方。陸羽《茶經.七之事》引《神農食經》記載:「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又引華佗《食論》說「苦茶久食益意思」。這告訴人,茶會讓人樂觀、做事來勁,又會提神醒腦。這麼看來,茶在「食療同源」的中華文化中,具有開創者的角色。
白露節氣啟動秋茶的生命力。
攝像者: pxhere
陸羽《茶經》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就說茶適合勤奮樸實、謙和有節制的人,只要啜茶四五口,可以和醍醐、甘露相抗衡。茶可以解鬱悶、疏腦疼目澀、舒展肢體,反之飲茶也要懂得節制,否則「莽飲之成疾」。
明人《茶董》拾記,隋文帝生病時,夢見了神人幫他換腦骨,從此就腦痛。忽然他又遇見一為僧人告訴他說:「山中有茗草,服用後應該就會痊癒。」進士權紓聽了這事,稱贊說:「窮盡心力研究《春秋》歷史、演算《河圖》探命運,不如得一車茶啊!」1
白露時節白露茶傳秋韻
茶是南方嘉樹,春茶採摘時節多在清明、穀雨前後。「白露茶」是在仲秋白露節氣裡採的茶,據茶家說,白露後十天採得的茶才是真「白露茶」。「露從今夜白」是詩聖杜甫的名句,天降白露,再次觸動了茶樹的生命力。茶樹的花季也在這季節陸續啟動。但是因為茶樹開花會讓葉芽生育緩慢、茶菁產量降低,所以一般茶農都會摘除花蕾,把生命力留給茶葉。
茶樹的花蕾從九月裡陸續開花。(莊溪認識植物網站/cc2.5)
經過長夏熱浪猛烘而荒粗的茶樹,得到白露伴秋陽的滋潤而悠活,再冒新芽;夜裡降落的白露在茶葉上凝聚成珠,滋蔓出白露茶的恬淡芳醇,和潤宜秋,赫然是「春風樹老旗槍盡,白露芽生粟粒勻」(藍仁《謝盧石堂恵白露茶》)。秋白露和春黃金芽,各擁茶世界的春秋!
唐代時白露茶就聲名鵲起。唐代洪州(今南昌市)西山白露,就以採摘於白露時節而得名,見錄於唐人李肇《國史補》,「風俗貴茶,茶之名品益眾……洪州有西山之白露」。唐人毛文錫《茶譜》中集錄的名茶,也稱讚「洪州西山之白露,味美而淸」。白露茶正是吐露了白露節氣的精華,和潤清醇解秋燥。
秋天,來一壺白露茶,談風月說人生。
攝像者: Fotolia
明代李東陽《山十首 其三》就是描繪洪州西山白露茶時節,許多茶客駐馬西山、帶著茶具親茶吟詩的風情:
石橋沙路轉逶迤,青草園林白露時。遥望好山頻駐馬,緩尋流水細吟詩。 
梅間客到題名久,雲裏僧閒出定遲。也識醉翁非愛酒,筆囊茶具自相隨。
春茶礦物質多苦鎖鮮嫩;夏茶的兒茶素出澀帶勁;秋白露茶清醇溫和澄淡耐泡。喜愛品味、回味人生,莫如汲一壺秋天老水、泡一壺白露茶,回味老故事。仲秋時節,雁字回時,捎來白露茶中明月色。
雁字回時,捎來白露茶中明月色。(fotolia)
茶神陸羽 幾世作茶仙
白露茶成了秋天茶盅裡的專寵,而讓茶在中華文化裡昇華到仙境高度的尊榮,不能不歸功於茶仙陸羽的「使命必達」。陸羽的好友,大曆十才子之一的耿湋,稱讚陸羽「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見《連日多暇贈陸三山人》),真是看透陸羽生命深處。
陸羽是何許人?後人都不知道他的出身來歷,如其名「陸羽」所示,大雁把他帶到世間。在湖北天門縣竟陵城西江上的一座橋畔,鴻雁鳴叫著並用羽翼保護著一個小小孩,直到附近龍蓋寺(今稱西塔寺)的智積禪師來到,然後鴻雁飛了,漸飛漸遠!陸羽字「鴻漸」,就是記錄了他來到竟陵城奇妙的瞬間。
茶仙陸羽的才德是幾世的天賦。《唐才子傳》卷三記載陸羽「有學,愧一事不盡其妙」。他專研學問求盡善,窮究事理專注而神入。陸羽的至交好友皇甫冉,稱讚他窮究事理的功夫:「君子究孔、釋之名理,窮歌詩之麗則。」(《送陸羽之越序》)。
陸羽在大曆八年秋至九年春(公元773-774年)入顏真卿的幕府,參與五百卷類書巨著《韻海鏡源》刪煩補闕的編纂工作,被顏真卿推為群彥之首,特別受到敬重(見顏真卿《湖州烏程縣杼山妙喜寺碑銘》)。可見陸羽不僅僅善於茶事,他探究的領域寬廣、造詣深厚。於今來說,陸羽是研究者、學問家、藝術家,同時又是發明家--主掌千年茶道的盟主。
陸羽塑像(公共領域)
智積禪師收養了陸羽,陸羽給智積禪師煎茶展現了專長;這些穿針引線織就茶仙世界的因緣真是巧妙天工。 陸羽研究茶學,不是閉門造車,他登山探涯、溯水攀岩,實地去訪茶鄉、鑑錄名水。
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二十四歲的陸羽走避安祿山之亂,從江北遊跡到江南的茶鄉湖州,從而長駐著手實地研究。在他三十歲時寫成了中國、世界第一部茶的專書《茶經》初版。之後,在大曆九到十年間,他又補充了《茶經》下篇〈七之事〉,前後歷經二十年從而定版了今人所讀的《茶經》。其實《茶經》共十章內容僅幾千字,可以見到陸羽實事求是、嚴謹精研的實踐。我們現代人誰能有這樣的樸素任真精神呢?對於這樣專注研究又多才多藝的陸羽,淺陋學究或鄉野狂夫都不適於形容他,他就是精行儉德、使命必達的陸茶神。
元.趙原《陸羽烹茶圖》局部。(國立故宮博物院)
茶神帶著迷霧般的出身而臨世,回溯他與茶的因緣,他的天命正就是發揚茶文化!陸羽遺世的著作很少,巧的是世人能看到他的《歌》恰恰表露了精行儉德的心跡:不羨世間榮華富貴、名利權勢,就醉心於茶水。竟陵西江一水,淡淡清清、柔柔韌韌連繫了他生命的兩端,並貫串他的茶人生、茶世界。
《歌》
不羨黃金罍, 
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省, 
不羨暮入台; 
千羨萬羨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來。
陸羽藉《歌》表達對智積禪師的感恩留在西江一水中;陸羽的一片冰心玉潔,則留在茶裡給了後人回味。圖為明 唐寅《山水人物冊.臨溪眺覽》(公有領域)
代代之人擁有短暫的人生聚散,境如茶花淺沫在水中乍起又倏忽隱去。陸羽的人生之歌實踐了茶的精儉精神與華夏道德文化,越久越芳醇。陸羽對智積禪師純樸的感恩,留在西江一水中;陸羽的一片冰心玉潔,則留在代代清茶裡給了後人回味。
仲秋時節,西風飄飄,白露瀼瀼。賞秋月汲一瓢銀河老水、煮一壺白露茶,冰心玉潔好秋味。老友相聚,談風月說人生,不就盡在茶水中?@*#



陸羽所著《茶經》中說道:「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意思是說山泉水最好,江中水次之,井水最後。不過今天,我們可以簡單先從「軟水」和「硬水」來區分就好,軟水帶甘甜,硬水容易泡出苦澀味;基本上從逆滲透取出的水就是軟水,而一般地下水便屬於高度的硬水。
泡茶第一泡要倒掉?6個「泡茶眉角」送給新手,軟水、硬水很重要,碧螺春最不適合用滾水! https://bit.ly/3y9uAvB
台灣有兩百多年的茶文化,製茶技藝也是當今世界首屈一指。但你是否對手搖店的菜單了解,比「茶葉本身」還要多呢?其實自己泡茶既健康,又是個能陶冶性情的小嗜好──就像自己沖咖啡、做菜一樣。今天儂編要跟大家介紹 6 個「泡茶小眉角」,從茶壺、水質到「溫潤泡」,帶著輕鬆享受的品茗心情來看這些小細節!
延伸閱讀:台北老宅茶館推薦Top5,大稻埕「南街得意」蔡英文來訪,西門町「八拾捌茶」蔬食套餐也很讚
1. 茶壺會影響風味
若想在家裡泡杯好茶,茶具如茶海、茶杯、茶匙之類的或許可以省,但「茶壺」至少得找一個合適的。茶壺的材質會影響茶湯的風味,如「陶壺」導熱緩慢不燙手,適合鐵觀音、高山烏龍這類重烘焙的茶葉,講究點的很推薦「紫砂壺」,壺身及茶湯都會越用越有韻味。「瓷壺」光滑不沾味的特點則適合東方美人茶、紅茶;「鐵壺」更適合風味濃厚的老茶、普洱。可以依照家裡有多少人喝來找適合的茶壺容量,不過一般來說建議在 250ml 以下。
延伸閱讀:酪梨籽泡茶瘦更快!日本女星都在用「酪梨籽茶」減肥法,2週大瘦8公斤
2. 陸羽告訴你:「水」很重要
碗中的茶湯就簡單兩個元素──茶葉與水,許多人找了好茶卻忘了水質的重要性。陸羽所著《茶經》中說道:「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意思是說山泉水最好,江中水次之,井水最後。不過今天,我們可以簡單先從「軟水」和「硬水」來區分就好,軟水帶甘甜,硬水容易泡出苦澀味;基本上從逆滲透取出的水就是軟水,而一般地下水便屬於高度的硬水。
延伸閱讀:網瘋傳湯匙、茶包改善泡泡眼?只要3分鐘補救睡眠不足,浮腫眼睛
3. 不是每種茶都用滾水
水的溫度也有細節,並非每一種茶葉都適合用100°C的水沖泡。嫩葉茶若用高溫沖泡會導致葉片燙傷、風味不佳,如碧螺春及白茶,適合 70°C-80°C 的水溫; 80°C-90°C 適合綠茶、輕發酵的烏龍茶;90°C 以上適合紅茶、高山茶、凍頂烏龍等。其實,現在的茶葉包裝很多會附上建議的水溫與茶水比,我們可以依此為準,慢慢品茶、摸索出自己喜歡的口感比例。
4. 到底該放多少水,多少茶葉?
很多人對多少水該放多少茶葉感到困惑。茶葉在熱水裡需要舒展的空間,放得太多對風味有反效果。以國際標準茶葉競賽來說,茶水比例為 1:50,意思是放 3 克的茶葉至少得加 150ml 的水,再依個人濃淡喜好調整比例。葉子較嫩的茶或高級茶葉用量可以少一些;老的茶葉、烏龍、普洱茶則可以多放一點,甚至有些烏龍茶、紅茶要投進茶壺容積一半的茶葉。給各位一個較直覺的方法──把茶葉鋪滿壺底就好,喝過之後再調整出自己最喜歡的濃度。
延伸閱讀:綠茶養顏美容又遠離癌症!多喝綠茶的5大功效,2杯綠茶就等於跑步10分鐘,還能順便固牙齒
5. 泡茶,能以 60 秒為基準
茶葉泡得太久,苦澀味容易跑出來。以一般的烏龍茶來說,加入熱水,建議第一泡的時間在 60 秒,第二泡因為茶葉舒張可以縮短時間為 50 秒,之後依次數第三、四、五泡則以 60 秒往上加 10、20、30 秒,茶越好可以沖越多次。紅茶則是第一、二泡約 60 秒,第三泡起往後增加 50秒。當然,時間上的控制不必那麼精準,能夠以 60 秒為基準,依照個人喜好、經驗增加或減少。
6. 茶的「第一泡」要倒掉嗎?
很多人聽過第一泡的茶湯要倒掉,因為含有農藥或其他化學物質。不過農委會已經替我們闢謠過,只要茶葉的品質好,其實第一泡是不必倒掉的,不但沒農藥還可以喝下更多營養。「第一泡倒掉」類似有個叫做「溫潤泡」的門道,就是指用熱水溫潤過茶葉、再快速倒掉的技巧,能夠讓茶葉香氣的釋出更快速。例如凍頂烏龍、高山茶就建議經過溫潤泡的手法,只要將熱水蓋過茶葉輕輕晃動茶壺,潤過 5 秒再將茶葉倒出,就能準備開始你的第一泡茶了。
參考資料:Wolftea"溫潤泡的用意與方法"、遊山茶訪"泡茶時間好難控制?4大泡茶步驟教你如何泡出回甘好茶"、山茶堂"泡茶時間都抓不好嗎?3分鐘茶葉泡茶技巧:溫度、時間控制、茶葉放置量教學"
泡茶第一泡要倒掉?6個「泡茶眉角」送給新手,軟水、硬水很重要,碧螺春最不適合用滾水! https://bit.ly/3y9uAvB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