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關西橋」到「關東橋」地名的演變/(1908),日人架設新從「關西橋」到「關東橋」地名的演變/(1908),日人架設新從「關西橋」到「關東橋」地名的演變/(1908),日人架設新

橫跨柯子湖溪連接新竹縣、市的橋樑稱為「關東橋」
288矽谷幽蘭 - 金山面
關東橋是新竹市名聲最響亮的地名,也是一座擁有歷史故事的橋樑。
 日據明治三十八年(1905)來自頭重埔(今竹東鎮頭重里)居民林榮貴遷入定居,開設雜貨店,明治四十一年(1908),日人架設新竹與樹杞林 (今竹東)間之輕便軌道時,所建之木橋,始有「關東橋」的稱謂,因此東邊下坡路段到橋頭,以及再往頭重埔上坡路段周邊地區統稱為關東橋(另稱東關東,「東 關東」客運站牌設在現今中興路四段),西邊原介壽堂附近也有一條木橋稱為關西橋(另稱西關東)。之前「關西橋」一地稱為金山面 ,竹中地區稱為石牌牛埔。接著明治四十四年(1911)新竹至樹杞林 之輕便軌道於今之光復路一段118號設立招呼站之後,交通便捷,始漸漸形成小市集,此地區稱為「關西橋」。最興盛時期,其腹地範圍,曾涵蓋新竹市赤土崎以 東、新竹縣竹東鎮三重里以西及寶山鄉全境和北埔鄉西部地區。台灣光復後,關西橋聚落漸漸往西擴展到關西橋兩側,腹地範圍逐漸擴大,商業活動熱絡之後,居民認為關西橋的「西」諧音難聽,也為了與關西鎮區隔,關西橋地名漸漸被「關東橋」地名取代沿用至今。
橫跨柯子湖溪連接新竹縣、市的橋樑稱為「關東橋」(日據時期1908年興建之木橋),也有著許多歷史和傳說。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陷竹塹,北路右營提標兵丁十二人逃匿此阬,有丐者導賊盡殺之,根據日據明治四十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台灣日日新聞記載:「危哉此橋!新竹樹杞林 間輕便鐵道。所經過之關東橋。最為危險。橋高僅數丈。而輕車過此。恆致傾覆。行旅損傷者。至今已不下三十餘人。日前有北門街陶器商戴炎運貨赴樹杞林 。乘車過此。不幸自橋上跌下。傷及脅骨。入院就醫。未數日而卒。查此橋適在管甫坑口。此坑乃同治年間。蕃匪作亂北路右營提標兵十二名。及一義犬。戰死於此。縣誌所稱十三兄弟是也。清政府時曾立祠於提標公廳之畔。春秋致祭。以慰忠魂。改隸後。祠充官舍。祭典亦缺。…關東橋附近之居民。有知其事者。竟謂行旅死傷。是此坑鬼作崇未知然否。」,提標公廳(營房)與十三兄弟祠廟正確位置應該在關東橋附近,只可惜如今已經找不到提標公廳與祠廟舊址。
日軍據台時,「金山面 」一帶曾經是重要戰場之一,而「關東橋」則成為抗日義軍隔著柯子湖溪和日軍對峙的重要據點;另外,本地的金山面 窯業亦曾盛極一時,有「金煉成」、「林振興」、「新復興」、「建興」等四家,不僅豐富了當時的產業風貌,也在台灣本土陶藝發展史上寫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由於六十年代左右耐用便宜的玻璃與塑膠製品流行,陶製品滯銷,四家窯廠於是結束了營業。早期多家窯廠為了商業信用會趁月黑風高的夜晚,偷偷將瑕疵的陶製品倒入「關東橋」下,閃耀着五顏六色的陶片點綴著柯子湖溪,也別有一種趣味。
1980年新竹科學園區在關東橋附近設立,經濟發展造就了其「台灣矽谷」的崇高地位。關東橋曾為中華民國陸軍威武部隊新兵訓練中心的篤行營區所在地,以「淚灑關東橋」而聞名。篤行營區則於2011年11月17日交接予國科會,已變成新竹科學園區的一部分。如今關東橋是新竹市名聲最響亮的地名,也是一座擁有歷史故事的橋樑。
------------------------------
從「關西橋」到「關東橋」地名的演變
5315矽谷幽蘭 - 金山面
1967年攝的關東橋,路兩旁有尤加利路樹與水稻田。
一、楔子
 地名的由來、地名的源起和地名的意義等,是本地居民與生活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而老地名所代表的意涵,不是它的名稱,也不是它的演變,而是它為居民提供了人和土地相互依存的集體記憶與認同。地名的轉變除了反應實質地理環境的改變外,更勾勒出人與土地的交流和情感。
探求「關西橋」與「關東橋」地名由來,首先要談談在此地名之前的老地名--「金山面 」。「金山面 」地名最早出現於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淡水廳同知徐治民「卜地」建竹子城之時。由於金山面 為竹塹城東南邊的化外之地,屬原住民居住區域,乾隆二十六年(1761)以土牛溝分隔漢番界線,加上該地區土地貧瘠、地勢高亢,不利移民拓墾。根據淡新檔案記載,一直到乾隆三十七年(1772)才有來自六張犁(今竹北六家)的客家人林先坤與竹塹城閩籍「林泉興」郊號,合組「林合成」墾號,向竹塹社請墾金山面 。
 「關東橋」位於今竹東鎮頭重里與新竹市東區金山里、關東里靠近光復路一段一帶的地方,它的地名的開始時間和由來眾說紛紜。有一種說法是:「清朝時廣東人渡海來此,福佬人稱之為「廣東仔」,並以此稱呼其開墾之地,而「廣東」的客語發音近「關東」,故名」;另外,也有人說:「當時輕便車在此設休息站,一邊往竹東,一邊往芎林,經竹東時,鐵軌要關至東邊,故名。還有一種比較確實的說法:日軍據台時,此地是抗日義軍隔著柯子湖溪和日軍對峙的重要地點,也是日據初期進入樹杞林 (今竹東)的重要的關口,日人於柯壢坑上興建木板橋一座,就叫「關東橋」。
到底那一種說法是正確的?一時莫衷一是,為了地名尋根,經不斷的調查、訪談、考證及翻閱文獻資料,終於釐清「魯魚亥豕」的混淆。
二、關西橋變為關東橋
依據《台灣地名辭典》記載:
「關西橋:村落,在新竹市原東南側,新竹市東南 4公里 ,新竹通竹東之公路過此。」[1]
  另《台灣地名辭書》也有詳細的敘述:
「關東橋」在介壽路和光復路交會點的東側,原有一撿拾地表逕流入牛路埤仔(在新莊里)的小溝谷,明治四十一年(1908)新竹拓殖軌道會社建築新竹至樹杞林 之輕便軌道時,曾於此架設木橋過溝,相對於軌道越柯子湖溪的「關東橋」而命名為關西橋。昭和五年(1930)輕便軌道被改為「指定道路」,昭和八年至十二年(1933-1937)間,指定道路路面加舖簡易舖裝時,木橋被廢,坑溝改為涵洞,「關西橋」之名乃漸被遺忘;日治末期,「關東橋」聚落漸向西擴延至關西橋附近,關西橋指涉之地,被併入「關東橋」地區,「關西橋」之名因此漸被遺忘。」[2]
  「關東橋」歷史久遠,早在日據時代就已興建,由於新竹與竹東間隔了一條柯子湖溪,路面與溪流落差頗大,「關東橋」的興建,除了提供新竹方便前往竹東、芎林地區外,最重要的是讓山裡的農林或礦產能夠順利的運出,因為當時鐵路局內灣支線 尚未興築,一切交通完全仰賴公路,也因此,關東橋的地位相當重要,中山高啟用後,交通流量增加,光復路拓寬為 二十公尺 四線道的路面,不過施工單位拓寬的工程中,並沒有把原有的橋樑拆除,只是把原有的橋面加寬,成為老橋與新橋並存的景觀。
  明治三十八年(1905)來自頭重埔(今竹東鎮頭重里)居民林榮貴遷入定居,開設雜貨店,[3]明治四十一年(1908),日人架設新竹與樹杞林 (今竹東)間之輕便軌道時,所建之木橋,始有「關東橋」的稱謂,因此東邊下坡路段到橋頭,以及再往頭重埔上坡路段周邊地區統稱為關東橋(另稱東關東,「東關東」客運站牌設在現今中興路四段麗今汽車賓館附近),西邊原介壽堂附近也有一條木橋稱為關西橋(另稱西關東)。之前「關西橋」一地稱為金山面 ,竹中地區稱為石牌牛埔。接著明治四十四年(1911)新竹至樹杞林 之輕便軌道於今之光復路一段一一八號設立招呼站之後,交通便捷,始漸漸形成小市集,此地區稱為「關西橋」。最興盛時期,其腹地範圍,曾涵蓋新竹市赤土崎以東、新竹縣竹東鎮三重里以西及寶山鄉全境和北埔鄉西部地區。台灣光復後,關西橋聚落漸漸往西擴展到關西橋兩側,腹地範圍逐漸擴大,商業活動熱絡之後,居民認為關西橋的「西」諧音難聽,也為了與關西鎮區隔,關西橋地名漸漸被「關東橋」地名取代沿用至今。
  
三、關東橋的崛起
除了上述相關文獻上的記載外,「關東橋」也有著許多歷史和傳說流傳著,相傳日軍據台時,「金山面 」一帶曾經是重要戰場之一,而「關東橋」則成為抗日義軍隔著柯子湖溪和日軍對峙的重要地點;另外,本地的金山面 窯業亦曾盛極一時,有「金煉成」、「林振興」、「新福興」、「建興」等四家,不僅豐富了當時的產業風貌,也在台灣本土陶藝發展史上寫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由於六十年代左右耐用便宜的玻璃與塑膠製品流行,陶製品滯銷,四家窯廠於焉結束了營業。早期多家窯廠為了商業信用會趁月黑風高的夜晚,偷偷將瑕疵的陶製品倒入「關東橋」下,五顏六色的陶片點綴著柯子湖溪,也有另一番景色。
  而這些年來「關東橋」也快速的發展,重要記事如下:
1、民國三十五年新竹客運在此設立停車站,取代日據時代輕便軌道的招呼站。
2、民國三十八年「關東戲院」落成。
3、民國三十九年陸軍新兵第一訓練中心設立。
4、民國三十九年興建中興新村 。
5、民國四十年陸軍新兵第二訓練中心設立。
6、民國四十三年坪埔軍部設立。
7、民國四十三年興建陸光新村。
8、民國四十五年台灣日光燈廠設立。
9、民國四十五年貝錦章神父創建聖家天主堂 。
10、民國四十七年設立關東國小。
11、民國四十九年設立光武國中。
12、民國四十九年介壽堂戲院落成。
13、民國五十年關東橋派出所設立。
14、民國五十二年光復路南側天然氣開挖成功,光復路兩側興起大大小小的聖誕燈炮工廠。
15、民國五十八年關東市場落成啟用。
16、民國六十二年青草湖 天然汽油廠設立。
17、民國六十六年中山高速公路通車。
18、民國六十七年光復路拓寬為四線道。
19、民國六十七年設立私立世界高級工家職業學校。
20、民國六十九年新竹科學園區設立。
21、民國七十二年設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高級中小學。
22、民國八十五年介壽路拓寬為五 十米 。
23、民國八十七年老爺大酒店竣工,正式對外營業。
24、民國九十二年設立科園國小。
25、民國九十四年設立新科國中。
26、民國九十五年關東市場新建落成啟用。
四、六十年代關東橋街道的重要地標
(一)聖家天主堂
原座落於介壽堂左前方之聖家天主堂 ,係於民國四十五年建造,主其事者為貝錦章神父。當時以濟助附近中興新村 及陸光新村之眷村居民為吸收信徒之方式。由於天主堂 為圓形建築,造形特殊雄渾遂成關東橋地標之一。為了嘉惠地方居民,復創設聖家幼稚園。後信徒漸漸減少,乃將土地賣掉,一半興建「和風物語」大樓,另一半則重建天主堂 及幼稚園。所餘資金並籌設仁慈醫院與湖口寧園老人安養院。當時圓形建築罕見,藝術工作者大多用作寫生之素材。名畫 家蕭如松 先生亦嘗於此處作畫,辭世之後,所遺畫作價值不菲。
「聖家天主堂 」陪伴不少金山面 人成長,雖然大部份關東橋客家人信奉佛教、道教,並非天主教,卻對這座「洋教堂」有著濃郁的親和力。
(二)介壽堂戲院[4]
1959年,印尼爆發了全面性的排華運動,並導致所有僑校遭
沒收或勒令關閉的命運,這使得當地華僑子弟就學成了問題;許多華僑因為兒女的求學問題,不得不放棄在當地經營許久的事業,舉家遷回台灣定居。而當時歸國的華僑,因為長期事業經營有成,手邊大多擁有一些資金,加上世代從事行業的關係,轉行不易,於是便選擇在台灣進行一些相關投資。當時的僑界領袖 章勳義 先生、 王晉京 先生等多位華僑見當時關東橋地區周圍正蓬勃發展,於是便合資於光復路與介壽路轉角路口處興建一大型戲院,命名為「介壽堂戲院」;戲院建造始於1960年春季,並於當年冬季落成啟用,于右任親手題字斗大的「介壽堂」三個字矗立於戲院正面,加上現代化富麗堂皇的洗石建材與明亮的採光設計,成為當時新竹地區數一數二的戲院。
1949年,國民政府自大陸撤退來台後,為因應戰力整備與安滯台國軍、眷屬,在關東橋周邊設立第一、第二陸軍新兵訓練中心與坪埔營房,以及中興新村 、陸光新村等眷村,大量軍事外來人口的進住促使關東橋地區急速的發展與繁榮,而1960年啟用的「介壽堂戲院」,因為有著新穎的設備、階梯式的舒適座位與穿著亮麗制服的女服務員,加上極佳的地理位置與軍事化色彩濃厚的政治命名,很快地替代了原有破舊的關東橋戲院與竹中戲院,成為當地民眾及服役官士兵最佳的休閒去處。
當時戲院四周低矮的房子,襯托出介壽堂的宏偉與壯觀,儼然為關東橋的重要地標之一。戲院前面為一整片空曠的場地,兩旁是書店、照相館、理髮店及販賣飲料食物的商家,每逢例假日,休假的軍士官兵與當地居民構成排隊買票的長龍,其間夾雜著販售香腸、肉丸的小販,吆喝聲、喧嘩聲,人來人往的好不熱鬧;由於關東橋距離新竹市仍有一段距離,當時新竹市也僅有幾家老戲院,如國民戲院、樂民戲院、新新戲院、國際戲院等,對休假軍士官兵與關東橋當地民眾來說往返路途卻遙遠,「介壽堂戲院」的啟用,不僅提供了新的娛樂場所,同時也為地方文化注入了一股新鮮的氣息。
在五○、六○「反共抗俄」年代,電視尚不普及,「介壽堂戲院」附近的國中小學校師生經常集體前往觀賞「愛國國語電影」,戲院成為國家愛國教育宣揚的最佳場所,寓教育於娛樂是常有的事;還有附近部隊官兵配合國家政策,關懷愛國華僑回國投資的事業,經常以勞軍方式包場供服役官兵觀賞電影。早期「介壽堂戲院」因為提供二、三輪電影,票價僅1.5元至2元,中低價位的門票尚可為本地官兵與觀眾所接受,因此生意不惡,後來戲院加裝冷氣,票價調漲為2.5元至3元,價位稍高,未為一般民眾接受,但是由於國家關懷回國華僑的政策宣導,當地軍人仍為戲院營業的主要對象,到了七○年代後期階段,當地部隊陸續興建自己的國軍活動中心與電影院,戲院的營業業績便直接受到影響,逐漸沒落。
  到了1980年科學園區設立後,新竹地區發展更加迅速,「介壽堂戲院」相形之下顯得老舊不堪,加上電視台的普及與錄影帶的衝擊,生意已大不如前。在慘澹經營苦撐了一段時間後,股東紛紛求去或轉手,或因健康不佳離開經營投資行列,終至後繼無人支撐的地步,最後只好被迫出售,1990年左右曾經風光一時的「介壽堂戲院」終於走入歷史移為平地,經過互助營造公司的投資,興建成目前關東橋地區的新地標-老爺大酒店。
五、何時才懂得尊重歷史
從上述關於「關東橋」地區的變遷過程,除了可以瞭解「關東橋」快速的發展與繁榮外,更可以探究地名轉變過程中,所伴隨的地景變遷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人們不同的詮釋意義。從「金山面 」、「關西橋」到「關東橋」,除了關係到日據時代殖民權力的展現,更牽扯到國民政府遷台後設置新兵訓練中心與坪埔軍部的過程,這個地名承載的不只是政治語彙,更有著曾經踏過此塊土地人們的深刻記憶;曾經流傳的「淚灑關東橋」,正可以說明了這個記憶深化的程度。數十年來是新兵入伍訓練,接受革命軍人洗禮的基地,也是中興新村 、陸光新村以及散居周邊退伍老兵的共同記憶,更是從前反共的精神堡壘,曾幾何時,「關東橋」響亮地名早已替代具有二百七十五年歷史的金山面 ,成為大家最熟悉的地名之一。地名的轉變,不只是名稱的變換,更牽扯到政治勢力與派系的角力。最近,原先預定籌設的「金山」國中,面臨到「關東」國中的強烈競爭,起因於現有地方派系對於「關東橋」的強烈政治認同和主觀的立場,不願意將此新設國中命名為脫胎於古早地名「金山面 」的「金山國中」。但最終結果,新設國中則成為現今地名的新寵,「新科」(新竹科學園區簡稱)國中。[5]
六、結語
看來,地貌改變,地名改變,歷史與記憶也跟著改變。時過境遷,如今,這座新竹市僅存的軍事歷史見証,已被拆除消失得無影無蹤,「關西橋」的地名也已經徹底被淡忘,取而代之的是「關東橋」,以及代表著高科技發展的「科學園區」;毫無疑問地,這是現今這塊土地的代言者,然而,我們還是希望不管是什麼地名,只要曾經流傳過,都必須讓它流傳下去,不是復古,而是接續歷史-寫在曾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人們詮釋歷史之真實記憶上。﹙2008年2月修正稿,本文曾發表於《竹塹文獻》雜誌第三十二期,2005年1月號與發表於《美麗新竹市》試刊號,2010年2月10日﹚
從「關西橋」到「關東橋」地名的演變 @ 金山面文史工作室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zLM6QN


1960/1958年新竹客家婦女真實從事農務/新竹市光復路牛車走在輕便鐵道上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從「關西橋」到「關東橋」地名的演變/(1908),日人架設新

1960/1958年新竹客家婦女真實從事農務/新竹市光復路牛車走在輕便鐵道上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