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官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登仕郎+修職郎+徵仕郎「徵仕郎」這個源自中國隋唐時代的職銜,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官職,而是沒有實職的「虛銜」。以往在民間,只要透過捐納(捐錢給官方),都可以獲得這類虛銜;而對於去世的親人,有些後代也會幫忙弄個虛銜,不管出殯、寫墓碑、寫神主牌,都氣派許多。


「皇民」墓碑-藏在墳墓中的臺灣史-,把「中華民國」的「民」取出來,改寫成了「皇民」/「皇明」與「皇清」 目前在臺灣最早的漢式墳墓,就是刻「皇明」/皇朝國名,這寫法,是先寫個「皇」字,再接一個國朝之字,比如說「皇明」,就是代表墓主是明帝國的人民到1644年止/臺灣在1684年改由清帝國統治之後百姓把墓碑上的國朝文字改寫為「皇清」了/日本統治把「皇清」改寫成「皇日」-有的是取用天皇年號,比如說「大正」時期,就會寫「皇正」;所以在「明治」時期,當然也會有寫「皇明」的/徵仕郎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UBue9Q


例授修職郎/大安區之所在稱為大灣庄/明代有歲貢、選貢、恩貢和細貢;清代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清代貢生列為五貢,別稱「明經」。 拔貢生作為五貢之一,不能算正式的功名,只能算身份的一種,相當於一種保送生或推薦生的身份。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vJnpq5

北港 大庄 修職郎 施崇信墓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b8851R

新莊 修職郎 張秀才墓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3hWPsU



散官原本指無擔任固定職事的官員,如漢代有「散騎常侍」一職,類似皇帝顧問官。《隋書·百官志下》:「居曹有職務者為執事官,無職務者為散官。」後演變為表示官位等級的稱號,會隨著年資而晉升。又依照文、武官而分為文散官與武散官。《隋書·百官志下》:「開皇六年,吏部又別設朝議、通議、朝請、朝散、給事、承奉、儒林、文林八郎;武騎、屯騎、驍騎、游騎、飛騎、旅騎、雲騎、羽騎八尉。其品則正六品以下,正九品以上。」
散官名義上與官品一樣分為三十階,但實際上沒有正一品,故只有二十九階。明代散官分九等十八階,有初授、陞授、加授、以歷考為差。
散官階級與可任的官職有關,例如:文散階正七品上的官員,他就不太可能去就任從二品的尚書左僕射,較可能從事職官官品在正七品上左右的職司。
文武官員官職全銜由右列部份組成:〈散官位階〉+〈現在官職〉+〈勳位〉(如果有授勳)+〈爵位〉(如果有封爵)。 舉例:「唐〈光祿大夫〉行〈中書令修文館大學士監國史〉〈上柱國〉〈郢國公〉宗楚客。」指宗楚客以本階從二品光祿大夫任職較低階職官正三品中書令,兼任修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授正二品上柱國勳,封爵郢國公。唐制,任低於本階職事官曰「行」,任高於本階職事官曰「守」。
----------------------------------------------
就職於台灣省文獻會的林文龍先生,對於清朝官職、人物頗有研究。他指出修職郎是無實權、閒散職之類。鄉飲大賓、頂戴榮身,乃當時有名望、富有人家,蒙縣儒學正堂︵相當於教育局長︶,在重陽節等日子,設宴招待,再送一頂帽子戴在頭上表揚,視為極大榮耀。可列為當時士紳。
例授修職郎/大安區之所在稱為大灣庄/明代有歲貢、選貢、恩貢和細貢;清代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清代貢生列為五貢,別稱「明經」。 拔貢生作為五貢之一,不能算正式的功名,只能算身份的一種,相當於一種保送生或推薦生的身份。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vJnpq5
----------------------------------------
登仕郎,文散官名。唐始置,為文官第二十七階,正九品下。宋正九品。徽宗崇寧二年(1103)用以代知錄事參軍、知縣令,政和六年(1116)改為修職郎,為文官第三十六階。金正九品上。元升為正八品,掌管宗卷、錢榖的屬吏。《元史 ·百官志一》:“照磨一員正八品,掌磨勘左右錢榖出納繕料例,凡數計文牘簿籍之事。”明正九品初授將仕郞,升授登仕郞。清正九品概授登仕郞。
九品登仕郎,登仕郎只是對大臣的一種榮譽加銜,或死後所贈。像右都御史是總督的加銜;右副都御史是巡撫的加銜;總督和巡撫是地方最高長官,兼了都御史的頭銜,就可以有彈劾權。這些都是空銜而不是實職。
官階/登仕郎
登仕郎
清朝封贈的官階,登仕郎屬九品官員所加封的官階。“階”,是與品有關或者說是由品派生出來的另一套等級制度,始於唐代。是用做標誌官員身份與級別的稱號,亦稱“階官”。清朝時,階官與品級完全對應,官居幾品即授幾品階官,如果低品的官職加授較高的品級,就得授予較高的階官。如知縣,按例為正七品,當年若被加封五品銜,就得授予正五品的奉政大夫的階官,可以使用五品官才能服用的服飾。有時完全無實職的人,也可以得到階官的稱號,可以使用其服飾,享其虛榮。清朝的文武階官亦各有18級:
文階18級分別是:光祿大夫、榮祿大夫、資政大夫、通奉大夫、通議大夫、中議大夫、中憲大夫、朝議大夫、奉政大夫、承德郎、儒林郎、文林郎、徵仕郎、修職左郎、登仕郎、登仕左郎。
武階18級分別是:建威將軍、振威將軍、武顯將軍、武功將軍、武義都尉、武翼都尉、昭武都尉、宣武都尉、武德騎尉、武德佐騎尉、武略騎尉、武略佐騎尉、武信騎尉、武信佐騎尉、奮武校尉、奮武佐校尉、修武校尉、修武佐校尉。

新店 寶斗厝古墓踏查(一)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5Z6SQd

五股 獅子頭之 古墳記(八)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uHWtnb

礁溪 龍潭 登仕郎 林明遠墓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5Nt8mF


------------------------------------------------
徵仕郎-官階名。清代從七品的文官,可授徵仕郎之官階,並可封贈及父母及妻室,給敕命二軸。參見“官階”及“封贈”
文散官名。唐始置,為文官第二十七階,正九品下。宋正九品。徽宗崇寧二年(1103)用以代知錄事參軍、知縣令,政和六年(1116)改為修職郎,為文官第三十六階。金正九品上。元升為正八品,掌管宗卷、錢榖的屬吏。《元史·百官志一》:“照磨一員正八品,掌磨勘左右錢榖出納繕料例,凡數計文牘簿籍之事。”明正九品初授將仕郞,升授登仕郞。清正九品概授登仕郞。徵仕郎”一個文散官名。隋始置。唐為文官第二十三階,正八品下,宋朝廢除了。金再置,從八品上。元升從七品。明改稱徵仕郎,為從七品升授之階。清亦稱徵仕郎,從七品。是個很小的官。文散官名。隋始置。唐為文官第二十三階,正八品下,宋廢。金再置,從八品上。元升從七品。明改稱徵仕郎,為從七品升授之階。清亦稱徵仕郎,從七品。
也就是領俸祿,但沒有實際官職的官身。

後龍 龍坑里 徵仕郎 謝國佐墓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 https://goo.gl/pCE9W5
-------------------------------------
散官原本指無擔任固定職事的官員,如漢代有「散騎常侍」一職,類似皇帝顧問官。《隋書·百官志下》:「居曹有職務者為執事官,無職務者為散官。」後演變為表示官位等級的稱號,會隨著年資而晉升。又依照文、武官而分為文散官與武散官。《隋書·百官志下》:「開皇六年,吏部又別設朝議、通議、朝請、朝散、給事、承奉、儒林、文林八郎;武騎、屯騎、驍騎、游騎、飛騎、旅騎、雲騎、羽騎八尉。其品則正六品以下,正九品以上。」

散官名義上與官品一樣分為三十階,但實際上沒有正一品,故只有二十九階。明代散官分九等十八階,有初授、陞授、加授、以歷考為差。

散官階級與可任的官職有關,例如:文散階正七品上的官員,他就不太可能去就任從二品的尚書左僕射,較可能從事職官官品在正七品上左右的職司。

文武官員官職全銜由右列部份組成:〈散官位階〉+〈現在官職〉+〈勳位〉(如果有授勳)+〈爵位〉(如果有封爵)。 舉例:「唐〈光祿大夫〉行〈中書令修文館大學士監國史〉〈上柱國〉〈郢國公〉宗楚客。」指宗楚客以本階從二品光祿大夫任職較低階職官正三品中書令,兼任修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授正二品上柱國勳,封爵郢國公。唐制,任低於本階職事官曰「行」,任高於本階職事官曰「守」。

-------------------------------------

散官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

 
品秩 唐朝文官散位
從一品 開府儀同三司
正二品 特進
從二品 光祿大夫
正三品 金紫光祿大夫
從三品 銀青光祿大夫
正四品上 正議大夫
正四品下 通議大夫
從四品上 太中大夫
從四品下 中大夫
正五品上 中散大夫
正五品下 朝議大夫
從五品上 朝請大夫
從五品下 朝散大夫
正六品上 朝議郎
正六品下 承議郎
從六品上 奉議郎
從六品下 通直郎
正七品上 朝請郎
正七品下 宣德郎
從七品上 朝散郎
從七品下 宣義郎
正八品上 給事郎
正八品下 徵事郎
從八品上 承奉郎
從八品下 承務郎
正九品上 儒林郎
正九品下 登仕郎
從九品上 文林郎
從九品下 將仕郎
   
遼國散階
開府儀同三司
特進
崇祿大夫
金紫崇祿大夫
銀青崇祿大夫
正議大夫
通議大夫
太中大夫
中大夫
中散大夫
朝議大夫
朝請大夫
朝散大夫
朝議郎
奉義郎
通直郎
朝請郎
宣德郎
朝散郎
宣義郎
給事郎
徵事郎
承奉郎
承務郎
儒林郎
登仕郎
文林郎
將仕郎
   
品秩 金國散階
從一品 開府儀同三司
儀同三司
中次 特進
崇進
正二品 金紫光祿大夫
銀青榮祿大夫
從二品 光祿大夫
嘉善大夫
正三品 通政大夫
資政大夫
資善大夫
從三品 正奉大夫
通奉大夫
中奉大夫
正四品 正議大夫
通議大夫
嘉議大夫
從四品 大中大夫
中大夫
少中大夫
正五品 中議大夫
中憲大夫
中順大夫
從五品 朝請大夫
朝散大夫
朝列大夫
正六品 奉政大夫
奉議大夫
從六品 奉直大夫
奉訓大夫
正七品 承德郎
承直郎
從七品 承務郎
儒林郎
正八品 文林郎
承事郎
從八品 征事郎
從仕郎
正九品 登仕郎
將仕郎
從九品 登仕佐郎
將仕佐郎
   
品秩 蒙元散階
正一品
開府儀同三司
儀同三司
特進
崇進
金紫光祿大夫
銀青榮祿大夫
從一品 光祿大夫
榮祿大夫
正二品 資德大夫
資政大夫
資善大夫
從二品 正奉大夫
通奉大夫
中奉大夫
正三品 正議大夫
通議大夫
嘉議大夫
從三品 大中大夫
中大夫
亞中大夫
正四品 中議大夫
中憲大夫
中頎大夫
從四品 朝請大夫
朝散大夫
朝列大夫
正五品 奉政大夫
奉議大夫
從五品 奉直大夫
奉訓大夫
正六品 承德郎
承直郎
從六品 儒林郎
承務郎
正七品 文林郎
承事郎
從七品 征事郎
從仕郎
正八品 登仕郎
將仕郎
從八品 登仕佐郎
將仕佐郎
   
品秩 明代文散階 清代文散階
正一品 升授特進光祿大夫
初授特進榮祿大夫
光祿大夫
從一品 升授光祿大夫
初授榮祿大夫
榮祿大夫
正二品 加授資德大夫
升授資政大夫
初授資善大夫
資政大夫
從二品 加授正奉大夫
升授通奉大夫
初授中奉大夫
奉政大夫
正三品 加授正議大夫
升授通議大夫
初授嘉議大夫
通議大夫
從三品 加授大中大夫
升授中大夫
初授亞中大夫
中議大夫
正四品 加授中議大夫
升授中憲大夫
初授中順大夫
中憲大夫
從四品 加授朝請大夫
升授朝議大夫
初授朝列大夫
朝議大夫
正五品 升授奉政大夫
初授奉議大夫
奉政大夫
從五品 升授奉直大夫
初授奉訓大夫
奉直大夫
正六品 升授承德郎
初授承直郎
承德郎
從六品 吏材幹出身授宣德郎
升授儒林郎
初授承務郎
吏員出身者宣德郎
儒林郎
正七品 吏材幹授宣議郎
升授文林郎
初授承事郎
吏員出身者宣義郎
文林郎
從七品 升授征仕郎
初授從仕郎
徵仕郎
正八品 升授修職郎
初授迪功郎
修職郎
從八品 升授修職佐郎
初授迪功佐郎
修職佐郎
正九品 升授登仕郎
初授將仕郎
登仕郎
從九品 升授登仕佐郎
初授將仕佐郎
登仕佐郎

文武散階、文武勛階

明按舊制,文武官員具名均有表示其官品的散官階。散官階以品階為基礎,每品上根據資歷與功勞稽考的結果再分為初授階、升授階、加授階三階。按洪武十四年制,「初入仕者」「任內未初考而遷調改降升等者」「考核平常、量才降等非貶降者」得初授階,「初考稱職者」「任內已及初考,遷調改除而品級仍前者」「任內以升授,未及再考,遷調改除而品級仍前者」得升授階,「凡及兩考而事跡顯著者」得加授階[12]。有明計文散階四十二階,武散階三十階(武官最低只及從六品故)。

另外,文武官員按其功勞亦授勳階以示榮寵。有明計文勛位十轉,武勛位十二轉。

品秩 階位 文散階 武散階 文勛階 武勛階
正一品 升授階 特進光祿大夫 左、右柱國
初授階 特進榮祿大夫
從一品 升授階 光祿大夫 柱國
初授階 榮祿大夫
正二品 加授階 資德大夫 龍虎將軍 正治上卿 上護軍
升授階 資政大夫 金吾將軍
初授階 資善大夫 驃騎將軍
從二品 加授階 正奉大夫 奉國將軍 正治卿 護軍
升授階 通奉大夫 定國將軍
初授階 中奉大夫 鎮國將軍
正三品 加授階 正議大夫 昭武將軍 資治尹 上輕車都尉
升授階 通議大夫 昭毅將軍
初授階 嘉議大夫 昭勇將軍
從三品 加授階 大中大夫 安遠將軍 資治少尹 輕車都尉
升授階 中大夫 定遠將軍
初授階 亞中大夫 懷遠將軍
正四品 加授階 中議大夫 廣威將軍 贊治尹 上騎都尉
升授階 中憲大夫 宣威將軍
初授階 中順大夫 明威將軍
從四品 加授階 朝請大夫 信武將軍 贊治少尹 騎都尉
升授階 朝議大夫 顯武將軍
初授階 朝列大夫 宣武將軍
正五品 升授階 奉政大夫 武節將軍 修正庶尹 驍騎尉
初授階 奉議大夫 武德將軍
從五品 升授階 奉直大夫 武毅將軍 協正庶尹 飛騎尉
初授階 奉訓大夫 武略將軍
正六品 升授階 承德郎 承信校尉 - 雲騎尉
初授階 承直郎 昭信校尉
從六品 升授階 儒林郎、宣德郎[註 1] 忠武校尉 - 武騎尉
初授階 承務郎 忠顯校尉
正七品 升授階 文林郎、宣議郎[註 2]  
初授階 承事郎
從七品 升授階 征仕郎
初授階 從仕郎
正八品 升授階 修職郎
初授階 迪功郎
從八品 升授階 修職佐郎
初授階 迪功佐郎
正九品 升授階 登仕郎
初授階 將仕郎
從九品 升授階 登仕佐郎
初授階 將仕佐郎

 


日本

日本聖德太子在派遣遣隋使後,制定了冠位十二階,分別是:

1 大徳/大德 Daitoku 大德(濃紫)
2 小徳/小德 Shōtoku 小德(薄紫)
3 大仁 Daijin 大仁(濃青)
4 小仁 Shōjin 小仁(薄青)
5 大礼/大禮 Dairei 大禮(濃赤)
6 小礼/小禮 Shōrei 小禮(薄赤)
7 大信 Daishin 大信(濃黃)
8 小信 Shōshin 小信(薄黃)
9 大義 Daigi 大義(濃白)
10 小義 Shōgi 小義(薄白)
11 大智 Daichi 大智(濃黒)
12 小智 Shōchi 小智(薄黒)

武散階[編輯]

品秩 唐朝武官散位
從一品 驃騎大將軍
正二品 輔國大將軍
從二品 鎮軍大將軍
正三品 冠軍大將軍
懷化大將軍(授予蕃官)
從三品 雲麾將軍
歸德將軍(授予蕃官)
正四品上 忠武將軍
正四品下 壯武將軍
懷化中郎將(授予蕃官)
從四品上 宣威將軍
從四品下 明威將軍
歸德中郎將(授予蕃官)
正五品上 定遠將軍
正五品下 寧遠將軍
懷化郎將(授予蕃官)
從五品上 游騎將軍
從五品下 游擊將軍
歸德郎將(授予蕃官)
正六品上 昭武校尉
正六品下 昭武副尉
懷化司階(授予蕃官)
從六品上 振威校尉
從六品下 振威副尉
歸德司階(授予蕃官)
正七品上 致果校尉
正七品下 致果副尉
懷化中侯(授予蕃官)
從七品上 翊麾校尉
從七品下 翊麾副尉
歸德中侯(授予蕃官)
正八品上 宣節校尉
正八品下 宣節副尉
懷化司戈(授予蕃官)
從八品上 禦武校尉
從八品下 禦武副尉
歸德司戈(授予蕃官)
正九品上 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 仁勇副尉
懷化執戟長上(授予蕃官)
從九品上 陪戎校尉
從九品下 陪戎副尉
歸德執戟長上(授予蕃官)

 

   
品秩 金國武散階
從一品 開府儀同三司
儀同三司
中次 特進
崇進
正二品 金紫光祿大夫
銀青榮祿大夫
從二品 光祿大夫
嘉善大夫
正三品 龍虎衛上將軍
金吾衛上將軍
驃騎衛上將軍
從三品 奉國上將軍
輔國上將軍
鎮國上將軍
正四品 昭武大將軍
昭毅大將軍
昭勇大將軍
從四品 安遠大將軍
定遠大將軍
懷遠大將軍
正五品 廣威將軍
宣威將軍
明威將軍
從五品 信武將軍
顯武將軍
宣武將軍
正六品 武節將軍
武德將軍
從六品 武義將軍
武略將軍
正七品 承信校尉
昭信校尉
從七品 忠武校尉
忠顯校尉
正八品 忠勇校尉
忠翊校尉
從八品 修武校尉
敦武校尉
正九品 保義校尉
進義校尉
從九品 保義副尉
進義副尉

 

   
品秩 蒙元武散階
正二品 龍虎衛上將軍
金吾衛上將軍
驃騎衛上將軍
從二品 奉國上將軍
輔國上將軍
鎮國上將軍
正三品 昭武大將軍
昭勇大將軍
昭毅大將軍
從三品 安遠大將軍
定遠大將軍
懷遠大將軍
正四品 廣威將軍
宣威將軍
明威將軍
從四品 信武將軍
顯武將軍
宜武將軍
正五品 武節將軍
武德將軍
從五品 武義將軍
武略將軍
正六品 承信校尉
昭信校尉
從六品 忠武校尉
忠顯校尉
正七品 忠勇校尉
忠翊校尉
從七品 修武校尉
敦武校尉
正八品 保義校尉
進義校尉

 

   
品秩 明代武散階 清代武散階
正一品 升授特進光祿大夫
初授特進榮祿大夫
建威將軍
從一品 升授光祿大夫
初授榮祿大夫
振威將軍
正二品 加授龍虎將軍
升授金吾將軍
初授驃騎將軍
武顯將軍
從二品 加授奉國將軍
升授定國將軍
初授鎮國將軍
武功將軍
正三品 加授昭武將軍
升授昭毅將軍
初授昭勇將軍
武義都尉
從三品 加授安遠將軍
升授定遠將軍
初授懷遠將軍
武翼都尉
正四品 加授廣威將軍
升授宣威將軍
初授明威將軍
昭武都尉
從四品 加授信武將軍
升授顯武將軍
初授宣武將軍
宣武都尉
正五品 升授武節將軍
初授武德將軍
武德騎尉
從五品 升授武毅將軍
初授武略將軍
武德佐騎尉
正六品 升授承信校尉
初授昭信校尉
武略騎尉
從六品 升授忠武校尉
初授忠顯校尉
武略佐騎尉
正七品   武信騎尉
從七品 武信佐騎尉
正八品 奮武校尉
從八品 奮武佐校尉
正九品 修武校尉
從九品 修武佐校尉

1112482360_l1112481692_l1112483042_l1112483141_l1112483041_l1112480408_l1112482644_l1112483442_l

201601132245新竹 第一公墓 古墓踏查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新竹 第一公墓 古墓踏查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2WMK5tn
《新竹縣采訪冊》上之記載:「金山面 山,在縣東南十里。
其山自吳寶廓東方來,紛紜排列,高或三、四丈,或四、五丈,形開金面。西衍平原,周廣數里,田園甚多。
西北為冷水坑 ,有泉自阬中流出,清可沁脾。阬之東南略聚一窩,竹木幽邃,新建長清禪寺在焉,
即「廳志」「古蹟考」所謂靈泉寺(今開台金山寺) 也。
寺前僧人種茶供佛,頗稱美產。有古榕一株,可百年物。樹下錯列巨石十數,以供遊人憩足。
寺右為鄭氏冷泉別墅。臨水結構,茅屋數椽,不甚裝飾;而曲徑短牆,環植花奔,一種天然幽雅之趣,亦足以遊目騁懷。
冷泉別墅之右為放生池舊址,冷水坑 之水迴繞長流:此縣東名勝之區也。
寺南復突起高岡,埔園寬矌,為泉興埔。再西復聚一窩,形如仰盂,周廣二百餘丈。
有泉涓涓微注,產草結子如粟,俗名出粟湖,人謂之養龍池 。
由出粟湖迆北低伏,形若垂簾,斷而復續,峰巒疊起者為十八尖山 。」
DSC02196.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DSC02197.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DSC02198.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
(例授  鄉飲賓顯考  何白公佳城)
DSC02195.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
(道光癸卯年桐月  顯考  三吉翁公墓)
竹塹城東南邊緣的山丘群有水仙崙與金山面 山,合稱為金山面山系;
竹塹城建城時,取此山為少祖山,向西迤邐成水仙崙、鹿仔坑、坪埔頂、風吹輦崎等紅土台地、十八尖山 和枕頭山 ;
向北延伸為風空、柯壢山、柴梳山 、黃金洞山;
在這兩條台地面,係自東南向西北傾斜地勢平坦的埔面,自竹塹城遠望,
有「形開金面」之勢,故名之為「金山面 」。
DSC02199.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DSC02200.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
(顯妣  諱揀娘  雷媽蔡氏孺人墓)
DSC02201.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DSC02202.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
(皇清  顯考  例授大學生  號捷然  何公之坟墓)
清墾戶郭、陳、蘇之墾地,由於墾地與重疊,隨後引來一場多年墾權紛爭之纏訟,
至道光九年(1829),李分府(嗣業)捐廉買為義塚地,據憲禁冢碑內稱:
「……至道光年間,李前憲捐廉買郭、陳、蘇之土地公坑以東大崎、雙溪口 、金山面 等處橫直各三千餘丈,
以為義塚,俾民人隨處埋葬,閤塹欠蒙厚澤。……」這是金山面 義塚的濫觴。
由於此地地目原係無私權的義塚山坡地,
故日治之後,於明治三十七年(1904),新竹街役場乃將其部份地區保留為金山面 共同墓地;
光復以後,新竹市政府,將此「共同墓地」更名為新竹市第一、二、三公墓。
金山面 景色幽美、地靈人傑,吸引很多家族來此築祖墳。
如林特魁來台祖林衡山之墓與北門鄭家從乾隆起到光緒年間第六世(德字輩)為止,
鄭家人死後葬在金山面 的至少有三十二人。
此外,其餘平坦之地有各種「名穴」散佈其中-老虎穴、狗地穴、老鷹穴、蝙蝠穴、風爐穴、燕子入巢穴等,
尤以盧家的「燕子入巢穴」最傳奇,也是至今還保留下來的地理名穴。
DSC02203.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DSC02204.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DSC02206.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DSC02205.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
(祖考  黃公漢官  暨派下子孫考妣共十二位佳城)
如今由於清華大學校園的擴展 ,  鄰近科學園區的公墓區已於近年清塚......
目前僅剩下高峰植物園附近的一片墓地 ;
趁著清明前後前往 , 果然覓得了若干古墓, 僅將踏查結果仔錄於後 。
DSC03018.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DSC03019.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DSC03020.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
(皇清  例贈鄉飲賓  八十二翁李府君佳城)
DSC03021.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DSC03022.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DSC03023.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
(皇清  顯考  號  盈科李公之佳城)
DSC03024.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DSC03025.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DSC03026.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
(顯考  諱 乞官  號崑南黃公墓)
DSC03027.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
(顯考  清添李公  暨 妣  蘇氏治墓)
DSC03028.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
(清  顯妣恩義  鄭母陳孺人坟)
DSC03029.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
(顯祖妣  洪媽  王氏香娘之墓)
DSC03030.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DSC03031.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
(同治辛未年修  皇清顯考  勤順范公  溫氏坟墓)
DSC03033.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DSC03032.JPG - 新竹  十八尖山古墓踏查
(例贈孺人  顯妣  林媽王孺人墓)新竹 第一公墓 古墓踏查 @ 時 空 旅 人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2WMK5t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