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烈師/鸞法戒煙/彭殿華等扶鸞所著《現報新新》/九芎林文林閣明復堂鸞書《化民新新》/將鸞堂移到九芎林的文林閣內/鸞法對於知識份子的吸引力不只因為戒煙,還包含傳統的行善與文學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43qyaz7


芎林公學校(芎林國小)-作曲家鄧雨賢任教過的芎林公學校(芎林國小)

123433275_10223063927497431_890223298440725878_n2020-11-07_134956



光緒二年,老師林學源鑑及民俗人心不古,為挽回人心,淑世導俗,倡設廟宇。得彭殿華、劉維翰、鄭益豐、林日榮、官與清、曾永發、彭開日、彭阿慶、鍾枝順等之贊同獻款捐地,將學堂建成,名曰芎林文林閣

碑碣原文
竹東群芎林庄文林閣改築……。改築發起人:劉家水、林文口、總口口林玉來、劉陳光、楊金城、林上捷、鄭口口等。
六神祀寄附金七百四拾八円,存仁院樂德部寄附金口口口円,姜滿堂妻鄭氏寄附金壹百口口円,何旭光妻張氏、刘(氏)寄附金壹百三拾円,忠義社寄附金壹百円、林其柳寄附金壹百円、林礽極寄附金壹百円、魏萬喜寄附金壹百円、林溫氏快妹寄附金壹百円。年豐祀寄附金七拾五円四拾四錢,邱傳旺寄附金六拾円。
以下各寄附金五拾円:劉家水、林玉來、劉陳光、鄭木生、林聰發、魏口元、劉口口、魏口口、彭口口妻口氏、口口口妻口氏、口口口妻口氏、口口口妻口氏、口口口妻口氏、口口口妻口氏、林口口、林口口。
以下各寄附金四十円: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山。口口口寄附金十円。
以下各寄附金三十円:口口勝、楊金城、陳道章、劉海乾、姜紹清、魏金佑、鍾氏秀妹。
以下各寄附金二十円:林永發、口口和、曾知才、口口口、口口山、口林氏三妹、口口氏靜妹、口曾氏口妹、劉吳氏順妹、鄧彭氏月口。
以下各寄附金十二円:劉和榮、劉和錦、劉曾氏口妹、劉田氏口妹。
以下各寄附金十円:何口祥、黃榮錦、口口統、口品生、口口口、曾口口、口口口、口家展、口口口、口口業、林口昌、口石乾、林雲六、邱福壬、邱騎鵬、彭龍生、羅廉養、羅美華、田利水、黃天來、何口海、古豊坤、鍾慶連、劉仁城、口吳旺丁、林劉氏招妹、林江氏香妹、林張氏口妹、林口氏細妹、林氏口妹、鄭曾氏双妹、鄭氏招妹、劉林氏对妹、劉鍾氏春妹、劉曾氏紅妹、陳戴氏阿妹、黃藍氏双妹、姜范氏根妹、彭林氏口妹。
以下各寄附金七円:林鍾氏和妹、彭李氏有妹。
以下各寄附金六円:劉傳老、劉傳易、劉傳銳、劉傳道。
以下各寄附金五円:鄭阿火、林阿鼎、范楊氏松妹、劉彭氏宝妹。
以下各寄附金弍円:鄭阿双、林棋安、林刘氏对妹、林黃氏滿妹、林姜氏宝妹、林彭氏四妹、劉彭氏香妹。
以上各寄附金壹円:林曾氏標妹、林徐氏玉英、林古氏新妹、林刘氏錢妹、林劉氏冉妹、林黃氏口妹、林氏戊妹、劉范氏口口、黃曾氏口妹。
昭和拾弍年丁丑歲孟春立。
碑碣說明
本件碑記係日據昭和十二年(西元一九三七年)文林閣重修紀事,詳列地方人士捐款情形,用以紀念垂遠。亦以風化剝蝕,部份碑文無法辨識。今廟重修中,寄語該廟妥善保存史料、愛護古碑,而非任令淹沒、毀損。

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國家圖書館 - https://goo.gl/nF8YNE


羅烈師/鸞法戒煙/彭殿華等扶鸞所著《現報新新》/九芎林文林閣明復堂鸞書《化民新新》/將鸞堂移到九芎林的文林閣內/鸞法對於知識份子的吸引力不只因為戒煙,還包含傳統的行善與文學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jc677u


芎林文林閣
地址: 307新竹縣芎林鄉文山路238號
電話: 03 592 4871
[新竹 景點] 文昌廟。芎林文林閣 | sya(賽亞)的旅遊部落格 - https://goo.gl/tiZ6aY
[新竹芎林]金榜題名文林閣 @ 雪焰之旅遊隨筆 :: 痞客邦 :: - https://goo.gl/iM1wX3


彭殿華/台灣列紳傳/鸞法戒煙/彭殿華等扶鸞所著《現報新新》/九芎林文林閣明復堂鸞書《化民新新》/將鸞堂移到九芎林的文林閣內/鸞法對於知識份子的吸引力不只因為戒煙,還包含傳統的行善與文學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28fadg5


1907年造芎林積德橋-姜義豐/芎林呈甘橋及捐題碑-姜紹清/積德橋碑在文林閣中/石匠辛阿木/積德橋的確位於紙寮窩溪上,正確的位置是在芎林鄉文林村文昌街68號旁。「積德橋碑」原本立於該地址住戶的門前,民國八十六年,芎林舊街拓寬,石碑被鄉民移走,文林閣改建後,廟方特將之收回,重立於廟埕旁。這就是今天,「懷念亭」中「積德橋碑」的由來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4834bat


芎林文林閣源起於清同治末期,由當時舉人鄧兆熊在此設立教塾。清光緒二年(西元1876年)鄧兆熊再邀集地方舉人、秀才創立「文林社」,作為談論學問的場所,又有教師林學源鑑於地方社會風氣不佳,為消弭頹風、振興善良風俗,故於學堂創建廟宇,稱「文林閣」,又稱「文祠」。供奉梓潼文昌帝君、關、呂、張三聖恩主及神農先帝等諸神。因為神威顯赫,遂成地方信仰中心。因為前來祈求、解惑者眾,所以再創設「復善堂」闡教濟世,也設醫藥部為貧困者施金賑藥。民國初年,因頭前溪河道改變,文林閣所有的荒地變成良田,再將收益作為獎助貧困學子,造福地方甚多。
04新竹芎林文林閣.jpg - 新竹縣芎林文林閣
日治時期民國廿一年(西元1932年),舊廟改建為磚牆、琉璃瓦廟宇,廟後土地贈予芎林國小做為校舍。二次戰後民國四十二年(西元1953年)設立文林閣獎學財團提供獎助學金、舉辦文教活動,極受推崇。民國八十年(西元1991年)文林閣東廂房突然倒塌,於次年重建,於民國八十五年(西元1996年)完工,並舉行入火安座大典。
05新竹芎林文林閣.jpg - 新竹縣芎林文林閣
文林閣新建為三層樓廟殿,一、二樓做為學生讀書及文教活動之用。一樓往二樓階梯中央設有大型龍堵。
06龍堵.jpg - 新竹縣芎林文林閣
廟埕入口左右種有九芎樹,九芎樹為「芎林」地名的源由,舊稱「九芎林」,後因九芎與久窮諧音,而改為「芎林」。
02廟埕九芎樹.jpg - 新竹縣芎林文林閣
廟埕兩側嵌有石碑,左方為沿革誌等,右方為清光緒二年(西元1876年)及日治時期的重建碑。
03-1廟埕左側石碑.jpg - 新竹縣芎林文林閣
03廟埕右側石碑光緒二年及日治時期.jpg - 新竹縣芎林文林閣
二樓為文林閣文教苑,做為樂齡學習中心與藝文活動的場所。
07二樓文林閣文教苑.jpg - 新竹縣芎林文林閣
三樓為文林閣廟殿,左右設有護廊。
08三樓文林閣.jpg - 新竹縣芎林文林閣
左護廊前段為服務台,牆上貼有許多金榜題名的榜單。
11左護廊服務台.jpg - 新竹縣芎林文林閣
三川殿十分寬廣,設有三座供桌,上書各殿神名。
12三川殿.jpg - 新竹縣芎林文林閣
中間拜庭以透明罩遮頂,設有供桌。
14拜殿.jpg - 新竹縣芎林文林閣
正殿設有三龕,主龕祀梓潼文昌帝君。
16內殿三龕.jpg - 新竹縣芎林文林閣
17內殿主龕.jpg - 新竹縣芎林文林閣
正殿主龕兩側掛有昭和七年(民國廿一年,西元1932)鄧逢熙、鄧賡熙獻聯。
18-1主龕左右獻聯.jpg - 新竹縣芎林文林閣
正殿左龕祀三聖恩主: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及司命真君。
18內殿左龕三恩主.jpg - 新竹縣芎林文林閣
正殿右龕祀神農先帝,是文官造型,與一般常見的頭角崢嶸造像不同。
19內殿右龕神農帝君.jpg - 新竹縣芎林文林閣
左護廊設神龕,祀道教諸神及值年太歲神位。
20左護廊道教諸神值年太歲.jpg - 新竹縣芎林文林閣
21左護廊道教太歲.jpg - 新竹縣芎林文林閣
右護廊設神龕,祀歷代功德主祿位。
23右護廊功德主祿位.jpg - 新竹縣芎林文林閣
24右護廊功德主.jpg - 新竹縣芎林文林閣
文林閣於每年九月廿八日舉辦祀典,是最盛大的活動。一般學子敬拜文昌,也是多用蘿蔔、芹菜、包子、粽子等,取其吉祥之意。
25供品.jpg - 新竹縣芎林文林閣
Info:
地址:新竹縣芎林鄉文山路238號
電話:(03)592-4871

https://is.gd/RLIpUq



鄧兆熊:咸豐二年壬子恩科殿試金榜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tinyurl.com/yylsl7bc


樹杞林志-鄧兆熊    字渭巖.原籍廣東鎮平;來臺,世居九芎林下山莊.幼年家貧好學,篤信謹守,生平教讀殷勤,偶聚閒談,輒示訓曰:『盍歸窗下對古人講話,較為有益』.所以樹杞林堡文人學士,皆出其門;村落中無不以老先生重之.年至七十有八,始遊泮水.生下九子:其長逢熙先入泮,補廩後選恩貢;其七賡熙亦入泮;其餘子孫半皆儒林中人,俱由庭訓.今其家富有巨萬,男婦丁口將近百人;此誠積德之報也.卒年八十有一.易簀遺命不必延僧禮懺,因自輓一聯云:『無功無德何勞拜佛;有子有孫自然登仙』.


胡圓妹,石井胡趙女、北埔姜榮華妻。慷慨好義,明達事體。先年,長坪、大坪莊原屬番人交界之地,該番屢擾居民,為害不淺;乃出私財百圓,購買其地歸番耕種,俾安業不爭,以保民命,其功不小。前經新竹縣方祖蔭詳請,題准旌表。建坊,文曰『尚義可風』。  樹杞林堡內自下山九芎透入石壁潭等莊,於乾隆五十二年,佃首姜勝智開墾。市場建在九芎林街,又名為公館街。先年,樹杞林未設有市,石壁潭僅有小市,而大市總聚在九芎林街,最盛也。後樹杞林設市,而九芎林一帶屢被水沖,市遂寖微。至光緒二十一年,九芎林街市盡被兵燹。光緒二十二年漸復,仍舊建街,然尚難如前時之起色也。
佃首姜勝智+樹杞林志+金廣福姜秀鑾+北埔墾戶姜殿邦+北埔姜榮華妻胡圓妹+鄧兆熊『無功無德何勞拜佛;有子有孫自然登仙』+北埔姜金發妻王春昭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tinyurl.com/yxmddyd7


考生聖地 ─ 芎林鄉文林閣
發布日期:2018-11-22
芎林文林閣供奉文昌帝君,是新竹縣聞名的考生祭拜聖地,每到考季,莘莘學子紛紛絡繹不絕地前往參拜。如同過去芎林文林閣是頭前溪中下游重要的學術思想中心,舉凡讀書人都必須前往文林閣學習詩經五書。
文昌帝君相傳是天上的文曲星的化身,是讀書人的主宰神,文曲星是代表文學氣質,因此,才會是與文學有關的神。文昌帝君全稱為「文昌梓潼帝君」,相傳帝君原本為皇帝之子,歷經數次轉世投胎後,於西晉末年降生於越雋張家,取名張亞,長大後遷住於四川梓潼縣,隱居在七曲山中修道。
梓潼帝君執掌文昌府事與人間祿籍,所騎的坐騎稱為「祿馬」,陪侍在側的附屬神明還有送祿神、書童、印童。相傳文昌帝君曾經多次在科舉考試的考試場中顯聖,因此,深受古代讀書人的尊敬。每逢考試將近,台灣各地的文昌廟都香火鼎盛,即使在科技進步的今日,對於文昌帝君的奉祀也相當重視,尤其在七、八月的聯考季節,愛子心切的父母往往備辦豐盛的供品,將准考證擺放於文昌帝君前,希望「有燒香,有保庇」,能藉助神力使其子女榮登金榜,而綁著紅線的青蔥是禮拜文昌必備的供品,在考期中,一把把的青蔥就成為最特殊的祭祀景觀了。
芎林文林閣是由創作“望春風”的音樂家-鄧雨賢老師的曾祖父-鄧兆熊所創立,鄧兆熊及其兩個兒子皆為秀才,後世所稱“一門三秀”,且三位皆為老師,再加上鄧雨賢老師,可謂書香世家。
很感謝明基友達輔導團在了解文林閣的故事之後,將文昌帝君繪成公仔,讓我們可以動手DIY拼組,與社區朋友們可以一起完成這隻公仔,真的很開心。



民國四十二年,廟有財產提供設立「財團法人文林閣獎學財團」民國二十一年,原土牆廟宇改建為紅磚琉璃瓦、雕樑畫棟、富麗堂皇之廟殿,廟後廣地贈與芎林國小以作育英才之用,至民國四十二年,廟有財產提供設立財團法人文林閣獎學金,對品學兼優學子發給獎助學金,舉辦教育文化活動,頗受地方讚譽。 民國八十年代初期,由於文林閣舊廟年久失修,桁桷腐朽不堪負荷,廂房相繼倒塌,幾經波折終於改建為今日之新廟。
  每年孔子誕辰九月二十八日舉行祭典,延續尊師重道之倫理。此外,經常協助地方舉辦各項文藝活動,對地方文化發展,功不可沒。在廟埕中有兩株高大醒目的九芎樹,九芎樹今日在鄉內已不多見。「芎林鄉」之所以得名,即是因為早年鄉內遍佈九芎樹,可惜後因地方開發,九芎樹逐漸從鄉內消失,為滿足老一代鄉民對九芎樹的懷念之情以及提供下一代鄉民對該樹的認識,不惜花費百萬鉅金購買兩棵兩、三百年樹齡之九芎樹,植在廟前廣場栽植供人觀賞。民國四十二年,廟有財產提供設立「財團法人文林閣獎學財團」
-----------------------------
文林閣—清治時代頭前溪中上游學術文化中心
文林閣—清治時代頭前溪中上游學術文化中心
文林閣即文昌廟,位於芎林鄉文林村文山路238號,光緒二年(1876年)建,是芎林地區歷史悠久,文化意義最為深厚的一座廟宇。文林閣之緣起,可溯及清代同治末期:根據「文林閣序」云:「同治末期,有舉人鄧兆熊設教於現今廟址,塾下學子之眾、人才之傑,斯時住在竹東、橫山、芎林、六家等士紳,盡皆受其春風化雨者,斷非誇說。
光緒初年,鄧氏更集學子創立文林社,廣攬舉人秀才,誠為頭前溪流域地方人士研究學問之中心。」又云:「光緒二年,老師林學源鑑及民俗人心不古,為挽回人心,淑世導俗,倡設廟宇。得彭殿華、劉維翰、鄭益豐、林日榮、官與清、曾永發、彭開日、彭阿慶、鍾枝順等之贊同獻款捐地,將學堂建成,名曰芎林文林閣,亦稱文祠。奉祀文昌帝君,關、呂、張三恩主,神農先帝,為地方士農工商各界信仰中心。
將當時文林閣奉祀諸神如左:龍虎山正一真人、法中冠帶黃仙翁、南宮太乙柳天君、南天王靈官天君、蓬萊第一峰仙翁、崑崙山修道真人、復善堂歷任天君。」以文林閣者,原為學者秀才以文會友、講學論道之處,為了擴大導風易俗,教育民心,以作育地方英才,進而創立廟宇,成為地方學宮。而文林閣之所以能創立,舉人鄧兆熊講學於先,老師林學源光大於後,可謂首當其功。文林閣成立後,群賢薈萃,盛況空前;頭前溪中上游各莊學子慕名前來就學者,絡繹不絕,使文林閣不僅成為芎林地區最早且最具規模的教育機構,甚至成為清治時代頭前溪中上游地區的學術文化中心。
「文林閣序」 中亦云:「文林閣……建築於九芎林庄高梘頭,為鄉人教讀之所,各位士紳自擬為地方學宮,蓋在當時竹塹縣治外,鄉村文風唯九芎林最盛,蒙館竟達二、三十所,樹杞林堡俱係粵人,凡三年歲科兩考,均有不少粵籍門生赴縣、府試,著有文聲。」足見文林閣,在清治時代民風蔽塞的鄉村中,所扮演啟迪民心,弘揚文化的功效,誠為既大且深矣!
【按:文林閣原有「創建文林閣碑」及「創建捐題碑」記載創建原由,兩者均立於光緒二年,前者雖已遺失,惟碑文尚在,內容可參見本書第二篇第四章—古蹟碑碣。後者目前則置立於廟埕前「懷念亭」中,為砂岩石碑,因年久失修,風化剝蝕嚴重,部分內
容已不易辨識。】 
文林閣成立後,不僅發揮文教作用,同時為了勸善懲惡,扶危濟困,特於明治三十二年(1899)設「復善堂」,一方面擔負起社會救助之重責,另一方面也舉行扶鸞降筆幫助鴉片癮者戒煙。明治三十三年(1900)三月,文林閣分設組織,原有「復善堂」改組成立財團法人「存仁院」,對於救貧濟困等社會福利工作,更是不遺餘力。
民國初年,頭前溪流河道變遷,廟產荒地變成良田,收入頓增,乃設立獎助學金,嘉惠地方學子。民國二十一年(1932),經理人劉家水、林文勝、林玉來等發起改建,將原有廟舍改為四合院式建築,土牆屋頂改為紅磚琉璃瓦。當時之文林閣,右護龍為「翰墨林」,左護龍為「圖書府」,正廳內有「師表常尊」、「人林化成」等古匾。門柱上有:「恩頌梓潼令仰先考創教芎林滿架五經書榮登祿籍;德沾陰騭文思寒家樂遊泮水一門三秀士寵獲銓衡」及「文作金言傳經遺世訓;林開繡壤教稼厚民生」等對聯廟埕左側則設有一惜字爐,名曰「敬聖亭」,充分說明文林閣教化民心,崇尚文風的立廟宗旨。同時,文林閣又將廟後所屬大片土地,撥予芎林國小,以作育更多學子。
民國四十二年(1953),文林閣復設立「財團法人文林閣獎學財團」,由劉興基擔任首任董事長,對於品學兼優學生暨清寒貧困者,提供獎助學金,並舉辦各項文教文化活動,頗受地方人士的讚譽。民國五十四年(1965)六月,新竹縣立圖書館芎林閱覽室成立,文林閣無條件出借廟舍一隅,以為使用。民國六十五年(1976),舉辦一百週年廟慶。八十年(1991)夏,廟殿東廂因年久失修,腐朽倒塌,為維護廟譽與安全,經眾議決,推劉阿鋉、劉清波等人負責重建新廟。八十一年(1992)五月二十一日鳩工興建,至八十五年(1996)一月九日竣工落成。新廟高三樓,一、二樓提供學子閱讀及文化學術活動之用,三樓則為廟殿,整座廟舍廟金碧輝煌、雄偉壯觀,矗立於芎林街上,十分醒目。
由於文林閣是芎林地區唯一奉祀文昌帝君的廟宇,久而久之,遂成為讀書人的信仰中心,特別是每逢考季,各地應考學子前往膜拜,祈求上榜中第者,總是絡繹不絕。而文林閣內,應試高中、金榜題名者的還願燈籠,更是經常掛滿殿前,蔚為奇觀。【按:此為文林閣改建前之景觀;改建後改以題名錄方式,張貼於大殿兩側牆上,相互輝映,對讀書人有莫大的鼓勵作用。】長久以來,芎林鄉人文薈萃,文風鼎盛,文林閣的影響功不可沒。
----------------------
文林閣沿革誌
文林閣自清同治期間,有舉人鄧兆雄,為地方作育英才,曾設教於現廟址,至光緒2年,鄧氏更集其契友創設(文林閣)廣攬舉人,相聚成為頭前溪地方人士研究學問之會所。同時老師林學源鑑及琇民滋多,為陶冶心靈,消弭頹風,拯救善良風俗,邀集同志倡設廟宇,將學堂改建為神廟,名曰:{文林閣}。亦稱文祠,奉祀梓潼文昌帝君,關、呂、張三聖恩主,五穀神農先帝等諸神,為地方民眾信仰中心,神威遠播,遐邇馳名,遠近前來参拜,祈求指引迷津者眾,復於廟內創立復善堂勸善懲惡,扶危濟困,更設醫療部,施金賑藥。民國之初頭前溪,溪流變遷,廟有荒蕪之地,變成良田,收益頓增,將結餘之款,獎助貧困學子,而受其蔭者何止千人。
民國二十一年,原土牆廟宇改建為紅磚琉璃瓦,雕樑畫棟,富麗堂皇之廟殿,廟後廣地贈與芎林國小以作育英才之用。至民國四十二年,廟有財產提供設立財團法人(文林閣獎學財團),對品學兼優學子發給獎助學金,舉辦教育文化活動,頗受地方讚譽。
不料,廟殿東廂房於民國八十年夏天突然倒塌,究因乃桁桷年久腐朽,不堪負荷,為維護廟譽與安全,經眾議定,拆除舊廟,擇於民國八十一年五月二十一日鳩工重建三層樓宇,一、二樓為學子閱讀及文化學術活動之用,三樓為廟殿。於民國八十五年一月九日竣工,舉行諸列尊神像登龕安座大典,合慶廟新功圓滿,重展神威,佇見廟宇嶄新,樓閣巍峨,信眾禮懺膜拜,神恩降祥納福,學子名登金榜,啟發萬里鵬程而寄聲相慰藉。
-------------------------
清同治末年,舉人鄧兆熊為作育英才,設教文林閣。光緒二年,鄧氏創設「文林社」,廣召文士,成為頭前溪地方人士研究學問之聚所,後改建成神廟,主祀文昌帝君,藉由信仰力量提升學風。創設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今日所見廟舍為民國八十年拆除後重建。每年孔子誕辰(9月28日)舉行祭典,延續尊師重道之倫理,亦提供獎學金鼓勵地方學子努力向學。文林閣為芎林鄉之文昌廟,主祀文昌帝君,今每逢考季,鄰近一帶的學子們總會前來膜拜以祈考運順利,而文林閣雖為廟宇之姿,但在當地人心中亦同時兼具了信仰與文萃的功能象徵。
地址:新竹縣芎林鄉文林村文山街238號
沿革
文林閣自清同治末期,有舉人鄧兆熊,為地方作育英才,曾設教於現廟址,至光緒二年,鄧氏更集其契友(志趣、意氣相投的好友)創設「文林社」廣攬舉人、秀才,相聚成為頭前溪地方人士研究學問之會所,同時,老師林學源鑑及莠民(壞人、不良分子)滋多,為陶冶心靈,挽回頹風,拯救善良風俗,邀集同志倡設廟宇,將學堂改建為神廟,名曰「文林閣」,亦稱文祠,奉祀梓潼文昌帝君,關、呂、張三聖恩主,五穀神農先帝等諸神,為地方民眾信仰中心,神威遠播遐邇馳名,遠近前來參拜,祈求指引迷津者眾,於是再在廟內創立復善堂勸善懲惡,扶危濟困,更設醫藥部,施金施藥。民國之初頭前溪,溪流變遷,廟有荒蕪之地,變成良田,收益頓增,將節餘之款,獎助貧困學子,而受其蔭者何止千人,民國二十一年,將原土牆廟宇改建為紅磚琉璃瓦、雕樑畫棟之富麗堂皇廟殿,更將廟後廣地供與芎林國小以作育英才之用,至民國四十二年,又將廟有財產提供設立財團法人文林閣獎學財團,對品學兼優學子發給獎助學金,舉辦教育文化活動,頗受地方讚譽。不料,廟殿東廂房於民國八十年夏天突然倒塌,究因乃桁ㄏㄥˊ桷ㄐㄩㄝˊ(屋上的橫木和方椽ㄔㄨㄢˊ。椽,架在桁上用以承接木條及屋頂的木材)年久腐朽,不堪負荷,為維護廟譽與安全,經眾議定,拆除舊廟,擇於民國八十一年五月二十一日興工重建三層樓宇,一、二樓為學子閱讀及文化學術活動之用,三樓為廟殿,於民國八十五年一月九日竣工,舉行諸列尊神寶像登龕安座大典,合慶廟新功圓,重展往日神威,佇見廟宇嶄新,樓閣巍峨,信眾禮懺膜拜,神恩降祥納福,學子名登金榜,啟發萬里鵬程而寄聲(託人傳語問候)相慰藉。
淵源
芎林鄉原名「九芎林」,乃過去鄉內遍地生長九芎樹,因此可謂芎林鄉之鄉樹,百年來因人口快速成長,加上環境的變遷,鄉內的九芎樹已不多見,文林閣為滿足老一代鄉民對九芎樹的懷念以及提供下一代鄉民對該樹的認識,不惜花費鉅資購買兩顆樹齡遠超過百年之古樹供大家觀賞,此樹得來不易,盼各位珍惜愛護之。
文昌帝君陰騭文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錫汝以福。」
於是訓於人曰:「昔于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救蟻,中狀元之選;埋蛇,享宰相之榮。欲廣福田,須憑心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為國救民。存平等心,擴寬大量。忠主孝親,敬兄信友。或奉真朝ㄔㄠˊ斗,或拜佛念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談道義而化奸頑,講經史而曉愚昧。濟急如濟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矜孤恤寡,敬老憐貧,舉善薦賢,饒人責己。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施棺槨ㄍㄨㄛˇ,免屍骸之暴露。造漏澤之仁園,興啟蒙之義塾。家富,提攜親戚;歲饑,賑濟鄰朋。斗秤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奴僕待之寬恕,豈宜備責苛求。印造經文,創修寺院。捨藥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煩;點夜燈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濟人渡。或買物而放生,或持齋而戒殺。舉步常看蟲蟻,禁火莫燒山林。勿登山而網禽鳥,勿臨水而毒魚蝦。勿宰耕牛,勿棄字紙。勿謀人之財產;勿妒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妻女;勿唆人之爭訟;勿壞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勿因私讎,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勿倚權勢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窮困。依本分而致謙恭,守規矩而遵法度。諧和宗族,解釋冤怨。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於身心;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於眉睫。常須隱惡揚善,不可口是心非。恆記有益之語,罔談非禮之言。翦礙道之荊榛,除當途之瓦石。修數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垂訓以格人非,捐資以成人美。作事須循天理,出言要順人心。見先哲於羹牆,慎獨知於衾ㄑㄧㄣ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百福駢臻,千祥雲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  財團法人文林閣 連續68年頒發獎學金 /波新聞-波新聞-http://www.bo6s.com.tw http://tinyurl.com/y65ov7fd
廣福宮 ...新竹縣芎林鄉文昌街廣福巷43號
------------------------
芎林文林閣重文教 助學68年未間斷
2019-04-28 09:39聯合報 記者郭政芬╱即時報導
財團法人文林閣助學,民國42年文林閣為了嘉勉清寒學子努力向學,成立芎林清寒獎助學...
財團法人文林閣助學,民國42年文林閣為了嘉勉清寒學子努力向學,成立芎林清寒獎助學金,至今未間斷。圖/新竹縣府提供
財團法人文林閣助學,民國37年文林閣捐地全力資助芎林初中、芎林國小的擴地與建,民國42年文林閣為了嘉勉清寒學子努力向學,成立芎林清寒獎助學金,至今未間斷,已有68年,在地方傳為佳話。
創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的新竹縣芎林鄉「文林閣」主祀文昌帝君,廟名取「人文蔚起,多士如林」之義,建立至今,以「崇文教,勵人材」為宗指造福鄉里。也對地方上的文教、興學風氣,功不可沒。 
文林閣昨天發送143位獎學金,縣長楊文科特地到文閣祝賀,肯定文林閣幾十年來對教育及人才培育的重視和付出,他勉勵受獎的同學好好用功,畢業後發揮所長為國家為社會服務,也希望大家從文林閣出發,用向上、向善的精神影響台灣。
地方指出,民國42年文林閣為了嘉勉清寒學子努力向學,成立芎林清寒獎助學金,鼓勵優秀的學生認真求學。至今已有68年寒暑的歲月。獎學金的來源,都是信徒大眾、善心人士樂捐贊助的。獎學金頒發的區域由芎林地區、新竹地區,如今擴大到全國的大學院校,嘉惠品學兼優的學子。
今年頒發奬助學金,達到標準85分以上的同學有143位,其中有四位同學,達到滿級分,得到1萬元的獎學金。四位滿級分同學是清華大學林泳箴住新豐鄉,台灣大學黃又新住芎林鄉,台灣大學陳彥霖住新竹市,東華大學林妤軒住桃園市。
文林閣昨天發送143位獎學金,縣長楊文科(左一)特地到文閣祝賀。圖/新竹縣府提供


財團法人存仁院
昭和3年02月11日(19280211)


《芎林存仁院.序》
記得那年案頭躺著一張昭和15年(1940)的老照片,影像由劉玉嬌老師提供,八十餘位學齡前孩童由一位老者及兩位年輕女老師率領,在日式歐風的華麗建築前,留下了童稚身影。沖洗師在相片上註記了明顯的字樣:「存仁院芎林託兒所第一回保育終了記念」,而建築物外牆也鑲刻著「存仁院」三字。

照片提供:劉玉嬌
細細思量,這其實是件悲酸的往事。1940年,中日戰爭已爆發三年,一批批鄉下的父親或兄長被徵調到戰場,母親則苦於家計,如果沒有宗親鄰里擔待,兒童照顧就成了問題,於是在芎林,存仁院便肩負了這樣的慈善工作。
那麼,存仁院是怎樣的機構呢?透過劉玉嬌老師的研究,我們驚訝地得知在國家與社會同時從傳統轉型到現代的歷程中,這段民間鸞堂信仰蛻變為財團法人慈善機構的故事;而這故事竟然早在上個世紀初,日人殖民治臺之時,即已完成。
關聖帝君、文人結社、戒治鴉片、行善等,構成了臺灣鸞堂信仰面貌,而其傳入與廣布於臺灣,新竹芎林扮演重要角色。光緒戊戌24年也就是明治30年(1898),芎林知名文人彭殿華建立明復堂,自廣東省陸豐縣五雲洞引入同為彭氏宗親之恩主公信仰,藉以戒治鴉片;隨後明復堂改組為復善堂,並且附設仁濟藥舖。鸞堂信仰以行善積功,激勵信眾,於是信仰與行善互為表裡,風行於臺灣傳統地方社會。然而,大正四年(1915)西來庵抗日事件後,日人壓抑查禁台人這一類扶鸞降筆信仰;同時,也在「內地延長主義」的施政方向下,要將臺灣傳統習慣法下的社會,轉型為與日本內地相同的法治社會。於是復善堂及其附設仁濟藥舖,便於大正12年(1923)接受政府法令,改登記為財團法人存仁院,原初的信仰氛圍也漸漸褪去。
老照片裡的存仁院興建於昭和四年(1929),那正象徵著一個國家與社會合作慈善事業的歷史高峰;戰後鼎革,存仁院重新登記財團法人,又逢政局動盪,地方社會不安,存仁院之產業與投資,橫遭鉅變,元氣大傷。至民國60年(1971)華廈拆除,改建出租,行善濟世之往事,隨之塵封。此刻立足芎林鄉公所,對街之網路名店「新美珍」,即其舊址;路人但知蛋糕之香甜,已渾不知百年往事。地方史之淪落,令人不勝唏噓。劉玉嬌老師即財團法人存仁院董事長之後人,以存仁院所藏史料為基礎,又廣泛蒐羅官方民間所藏相關史料,完成這本專書,保留了這段芎林史也是臺灣史的重要片段,居功厥偉。
巧逢戊戌,兩甲子前,困於煙癮之彭殿華創建鸞堂,終脫桎梏,劉氏父子後先相承,偕芎林地方士紳,開創行善濟世之大格局。存仁院之興,實厚植於傳統社會力量;殆國家之日盛,反致地方力量衰微。而今,國家戒嚴體制早已煙消霧散,惟地方社會之力量,仍待培植。讀此書者,緬懷前人德業之餘,亦當有所師之。
羅烈師於交大客院
大學、客家與老街: 2019/2/1 - 2019/3/1 http://tinyurl.com/yxc3h7ff


財團法人存仁院理事長:劉興基
姓       名: 劉興基
出生日期:1894/11/14
本       藉:新竹州竹東郡芎林庄
住       所: 新竹州竹東郡芎林庄芎林字高★(左木右見)頭25
學       歷: 總督府醫學校畢
    1928年東京醫學專門學校畢
經       歷: 1918年台中州國姓庄開業醫
    1920年芎林庄開業醫
     1922年公醫
     1932年芎林庄協議會員
     皇民奉公會芎林庄分會生活部長
     財團法人存仁院理事長

https://is.gd/ztcEck


財團法人存仁院慈善事業基金會
基本資料
類型
財團 
法人代表
董事長 
設立登記日期
1948-08-18 
主事務所
新竹縣芎林鄉文林村文昌街四二號 
目的
本會以舉辦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為宗旨 
捐助方法
由前存仁院贈與之不動產 
許可機關日期
(原名財團法人存仁院37.07.27新竹縣政府許可)86.11.22核可更名。 
財產總額
7952萬 
異動日期
1998-06-09 
登錄法院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功能
董監事
董事長
劉家固
董事
劉阿鋉
董事
劉清波
董事
林煥坤
董事
劉世炎
董事
林應享
董事
林章秀


財團法人存仁院
基本資料
類型
財團 
法人代表
董事長 
設立登記日期
1948-08-18 
主事務所
新竹縣芎林鄉文林村陸玖號 
目的
救濟貧民 
捐助方法
由前存仁院贈與之不動產 
許可機關日期
三十七年七月二十七日新竹縣政府 
財產總額
53萬 
異動日期
1948-08-18 
登錄法院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功能
董監事
董事長
劉家固
董事
林煥坤
董事
劉阿鍊
董事
劉清波
董事
林應享
----------------------
財團法人文林閣獎學財團
基本資料
類型
財團 
法人代表
劉阿鋉 
設立登記日期
1952-12-24 
主事務所
新竹縣芎林鄉文林村文山路238號文林閣內 
目的
舉辦教育事業辦理左列業務一、資助中等學校以上學行俱優之貧寒學二、獎勵關于學術有所發明與創造並致力研究其成績優良者三、其他月關教育事項四、有關文林閣之修建及祭祀事項 
捐助方法
由文林閣及文昌嘗所有土地組織變名為本財團 
許可機關日期
四十一年三月二十七日新竹縣政府 
財產總額
5062萬 
異動日期
2012-01-12 
登錄法院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功能
董監事
董事長
劉阿鋉
董事
劉清波
董事
鄭永金
董事
葉紹欽
董事
林瑞竹
董事
林祖蔭
董事
曾鑑日
董事
劉興兆
董事
鄭清平
董事
林政良
董事
湯康弘
董事
鄧圳賢
董事
林章秀
董事
劉玉霞
董事
林德亮


取材於芎林國小創校百年紀念特刊
鄧雨賢(1906年7月21日-1944年6月11日),出身桃園龍潭地區的客家裔作曲家,畢生創作近百首曲目,關鍵作品為《大稻埕行進曲》,以《雨夜花》、《望春風》、《月夜愁》、《四季紅》為代表作,合稱『四月望雨』[1],被譽為「台灣歌謠之父」與「台灣民謠之父」。亦有日文筆名「唐崎夜雨」。
1908年鄧雨賢3歲時隨其父遷居臺北,因父親鄧盛猶應聘為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漢文教師(助教授)。鄧雨賢1914年就讀艋舺第一公學校(今老松國民小學)。1920年,15歲時進入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就學師事一條慎三郎(又名一條真一郎)學習音樂,鄧雨賢在這段期間接觸了風琴、曼陀林等西式樂器。1925年畢業,鄧雨賢曾在臺北大稻埕日新公學校(今日新國民小學)服務;1926年,21歲,與鍾有妹結婚。1929年,遠渡日本學習作曲。1932年,鄧雨賢27歲,江添壽在大稻埕成立文聲曲盤公司,邀請鄧雨賢加入該公司,創作了《大稻埕行進曲》。1933年,鄧雨賢28歲,古倫美亞唱片第一任文藝部長陳君玉力邀鄧雨賢加入該公司任專職作曲;同年,鄧雨賢創作了《望春風》、《月夜愁》等歌曲。
1940年,34歲時,因《望春風》、《雨夜花》、《月夜愁》等歌皆被強迫改編成日本軍歌,憤而辭去工作,遷居新竹芎林,在芎林公學校任教。1944年6月,因心肺疾病於竹東去世。
戰後初期,《四季紅》、《望春風》、《雨夜花》、《月夜愁》因政治因素曾被列為禁歌。
鄧雨賢有子四人、女一人、孫十二人,長子鄧仁輔(1927年-2013年)、次子鄧仁侃(1931年-2017年)、三子鄧宰輔(1941年生,定居美國)、四子鄧健作(1944年鄧雨賢逝世後出生)、長女鄧富美惠(1936年生,1939年因痢疾逝世)[2],孫鄧泰成、鄧泰超(臺灣鄧雨賢音樂文化協會理事長)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606222676226303/permalink/1823510684497490/

181291944_10224391611568703_6148541585488656885_n181458555_10224391611288696_174327166934914659_n181329923_10224391611168693_7398373219826912789_n182060310_10224391610848685_6067079874033796080_n


竹東神社  ,芎林公學校  奉工照 。照片由  劉明財先生  掃描  提供。

185384837_3889770937738506_3502894331621515112_n186453658_3889771057738494_932737302495406399_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