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youtu.be/a6UcjqPgdqQ?t=470

2022-04-10_172400

https://youtu.be/a6UcjqPgdqQ?t=470


商朝連年大旱,百姓生活艱難。有負責祝禱祭祀的大臣說,要用人做祭物祈雨才行。成湯不忍心傷害百姓,於是甘願獻己身,供奉上天。
成湯擇吉日,齋戒沐浴,登上祈雨的高台,以六件事自責。向上天祈求,不要降禍於百姓,若有責罰,他寧願一人承受。最終商湯的精誠感動上天,降下大雨,解除了旱情。
商朝連年大旱,成湯罪己,甘願獻己身,供奉上天。

宋國發生水災 國君罪己 魯國大夫歎服
作者:杜若
周朝時,宋國遭受了很大的水災,魯莊公派人去宋國慰問災情。圖為宋 馬遠《水圖》卷之《黃河逆流》。(公有領域)
在古籍中,常會看到這樣的記載:遇到天災人禍,許多帝王就會沐浴齋戒,罪己修身,然後拜祭天地,答謝神明,以表示順天而行。也有不少帝王發「罪己詔」頒示天下,昭告自身過失和失德之處,並敞開言路,處理弊政,儘快彌補過錯。古代帝王深信,上天眷顧有德之人,所以通過反省修身,希望獲得上天的原諒。
周朝時,宋國遭受了很大的水災,魯莊公派人去宋國慰問災情。宋國公子御說(宋莊公之子,後來的宋桓公)受他父親之命,對使者說:「因孤不修德政,上天降下災禍。又使得貴國君侯擔憂,這是我們覺得很抱歉的。」就此拜受了魯國國君的慰問。
魯國大夫臧文仲聽說了公子御說的這番話後,讚歎地說:「宋國將要興起了。從前夏朝的大禹王、商朝開國之君成湯,每每遇到問題,就歸罪於自己,反省自己的過錯,所以他們能夠很快地興起;但是像夏朝末代國君桀、商朝末代國君紂王,遇到問題每次都是歸罪於他人,所以他們就迅速亡國了。
「列國遇到災事,就謙稱自己為『孤』,這也最合乎禮儀的。言語誠懇且態度惶恐,稱呼又合於禮,這樣看來,宋國將興起,是毫無疑問的了。」
臧文仲所說的大禹、成湯罪己的故事,史書上都有記載。大禹王有一次出巡,在路上看見犯罪的人,即命停車。他下車後,詢問罪犯犯罪的緣由。大禹規勸罪犯,竟至傷心垂淚。
大禹王有一次出巡,在路上看見犯罪的人,即命停車。他下車後,傷心地哭起來。圖為《欽定書經圖說》插圖之大禹王。(公有領域)
左右侍臣問大禹為此罪犯痛惜的原因。大禹王說:「堯帝、舜帝做君王時,能以德感化人,所以天下百姓能與堯、舜帝的同心,安守本分。而現在我身為國君,卻不能以德化人,百姓都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違背王法,這是因為我的德行不足以教化子民。我是為自己沒有像堯舜一樣的德行而痛心。」
成湯開國伊始,商朝連年大旱,百姓生活艱難。有負責祝禱祭祀的大臣說,要用人做祭物祈雨才行。成湯不忍心傷害百姓,於是甘願獻己身,供奉上天。
成湯擇吉日,齋戒沐浴,登上祈雨的高台,以六件事自責。向上天祈求,不要降禍於百姓,若有責罰,他寧願一人承受。最終商湯的精誠感動上天,降下大雨,解除了旱情。
商朝連年大旱,成湯罪己,甘願獻己身,供奉上天。圖為《欽定書經圖說》插圖。(公有領域)
罪己,即反躬自省——「我是不是有什麼地方做錯了」。當個人或者一個國家遇到災難和麻煩時,人們懂得反求諸己,看看是否因自己哪方面沒有做好造成的,先彌補自己身上的不足。即便真的不是自己引起的,也要引以為戒。所以古人說:「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參考資料:
《八德須知全集‧禮篇》初集卷五之「二、宋桓罪己」
《史記‧宋微子世家 第八 》卷三十八
《說苑‧君道》卷一
《呂氏春秋‧季秋紀‧順民篇》卷九


1949祈雨儀式+求雨儀式/及土地公廟謝平安儀式,服裝是披麻孝服/祈雨儀式,由縣長或鎮長親臨穿戴孝服主持祈雨儀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IBhV8U
唐太宗求雨到綿山拜見大師請求祈雨/山西绵山正果寺/天空出現了「空王古佛」四個金字和志超和尚的法身,志超和尚乃是空王佛轉世,於是太宗敕令建抱腹佛寺,唐代高僧志超和尚在世71年,最後在山西綿山「抱腹寺」成佛,是史料記載漢人第一個修成佛果位的修煉者/志超和尚將淘米水向西南方向潑去,不久後都城長安一帶即刻天降大雨,旱災隨即解除,志超和尚自此也被人稱為「綿山活佛」。唐太宗的妹妹長昭公主親眼目睹佛法神跡,也一同出家修煉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Jdrgsw
祈雨/國姓井及孔子紀念碑/年「孔碑夕照」為鐵砧山八景之一/大甲文昌祠內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蹟碑」/三輪改裝「敞蓬車」/清水神社參與祈年祭,以祈禱五谷豐收/大甲鎮瀾宮重修奠安清醮/曹洞宗大甲佈教所開所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F6LmXp
祈雨/全台旱象嚴重,經濟部日前宣布,自4月1日起桃園、新北(板新、林口)地區將進入第三階段限水。為此,在金山有一宗教團體得到神明指示,必須在4天時間內到12個水庫做祈福儀式,請求仙佛幫忙天降甘霖解旱象,不知是否神蹟降臨?今(23)天北部就下大雨,猶如颱風天。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T1JHLN


蘇東坡和歐陽修祈雨的故事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十月 21日, 2018
宋哲宗元祐六年,潁州發生大旱災,秋季穀物歉收,冬麥也因乾旱缺水,漸漸枯萎。
攝像者: Pxhere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八月,蘇東坡前往潁州赴任。這一年潁州發生大旱災,秋季穀物歉收,冬麥也因乾旱缺水,漸漸枯萎。乾旱若再持續下去,第二年潁州又將面臨荒年。於是身為潁州官員的蘇東坡,一面儲糧救災,並上奏朝廷,請皇上准予減輕百姓賦稅;一面準備祭祀祈雨。
宋朝官員主持祈雨祭祀,不僅是官員的本職所在,也是為百姓解除困厄、為民請命的責任。宋朝還制訂並刊印了祭祀典禮的章法。據《宋史.吉禮五》記載,咸平二年(999年)和景德三年(1006年),朝廷刊印了《祈雨法》和《畫龍祈雨法》,對祈雨的時間、地點、祭壇、祭品以及主祭人員等,都作了詳細的規定。
蘇東坡在《潁州禱雨詩》中寫到,他聽歐陽修說,潁上縣內有一間張龍公神祠極為靈驗。於是蘇東坡也向張龍公祈雨。
蘇東坡在《潁州禱雨詩》中寫到,他聽歐陽修說,潁上縣內有一間張龍公神祠極為靈驗。圖為蘇東坡所書寫的《潁州禱雨詩》局部。(公有領域)
至於張龍公是何方神明?據蘇東坡於《昭靈侯廟碑》中所說,張龍公名諱路斯,隋朝初年居住於潁上仁社村。張路斯十六歲時就考中明經科(選舉官員的科目,始於漢武帝時期,至宋神宗時期廢除。)。
唐朝景龍年間(707年至709年),張路斯擔任宣城令,以才能著稱。他和夫人石氏育有九個兒子。張路斯罷官後,就常常在焦氏台垂釣。一天,他看見所釣之處有一座宮殿樓宇,於是進去居住。由此,他常常夜裡出門,早上才回家。
張路斯告訴他的夫人:「我是龍啊。」
攝像者: Fotolia
每次回來後,夫人發現他的身體異常濕冷,於是驚訝地問他怎麼回事?他說:「我是龍啊。蓼人鄭祥遠也是龍。他和我爭奪居住的宮殿,明天就要和我決戰了。請夫人叫上九個兒子前來為我助戰。記得,領子上有紅色薄紗的是我,青色薄紗的是鄭祥遠。」
第二天,二龍大戰,張家九子以弓箭射中了鄭祥遠,鄭氏墜落到合淝的西山,此地成為龍穴山。相傳張的九個兒子最後也都化身成龍,石氏死後則葬在關洲。張路斯的哥哥是馬步使者,張家子孫散居在潁上,墓地都還尚在。這件事由唐人趙耕記載下來,張家化龍之事在淮潁一帶代代流傳。後來,歐陽修在《集古錄》中,也記載了此事。
歐陽修之所以知道張龍公靈驗,是他親自祈雨後,得到的印證。
歐陽修撰寫的《祈雨祭張龍公文》所述,他說,身為刺史不能治理好政務,而使百姓流離失所,於心何忍!他反省己身,認為自己因為性情頑固,愚迷難化,缺少誠摯忠信之心,所以難以感動神明。天子為災情憂愁不已,萬民嗷嗷待哺,生活困苦。他懇請上天降下一天大雨,便可解救一方旱災。這是施力最少,功德最多的事,而這樣的事不是人力所能為之,對神明而言卻是很容易做到的。希望神明不要因為歐陽刺史一人不堪,就停止庇護百姓。
歐陽修前往張龍公神祠主持祭祀,祈雨後,果然天降甘霖。圖為宋 李公麟《為霖圖》,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公有領域)
歐陽修前往張龍公神祠主持祭祀,祈雨後,果然天降甘霖,他為此還寫了兩首詩。
其中《祈雨過湖上》曰: 
清晨驅馬思悠然,渺渺平湖碧玉田。 
曉日未升先起霧,綠陰初合自生煙。 
身閑始覺時光好,春去猶餘物色研。 
更待四郊甘雨足,相隨簫鼓樂豐年。
另一首《喜雨》曰: 
大雨雖雱霈,臨轍分晴陰。小雨散浸淫,為潤廣且深。 
浸淫苟不止,利澤何窮已。無言雨大小,小雨農尤喜。 
宿麥已登實,新禾未抽秧。及時一日雨,終歲飽豐穰。 
夜響流霢霂,晨暉霽蒼涼。川原淨如洗,草木自生光。 
童稚喜瓜芋,耕夫望陂塘。誰云田家苦,此樂殊未央。
聽說歐陽修在張龍公神祠祈雨成功後,蘇東坡撰寫了《祈雨迎張龍公祝文》,並派州學教授陳師道和兒子蘇迨沐浴齋戒後前去潁上,並在西湖為張龍公臨時設立了一座行祠。
從十月二十五日至十一月一日,蘇東坡沐浴齋戒後祈雨,獲上天降下雨雪,解除了潁州旱情。蘇東坡無以報答神明,就帶領州民重修潁上龍公祠,並立下石碑,刻銘文記載此事。@


石門水庫累積雨量19.5毫米,有效蓄水量1803萬立方公尺,預計將帶來250萬噸水量。若以近期桃園一天用水量約116.4萬噸來算,石門水庫進帳250萬噸,換算約可以增加2天用量。 https://is.gd/RcoRxt
台灣今年旱象異常嚴重,全台多個水庫瀕臨枯涸,還好隨著鋒面逐步逼近台灣、對流雲系旺盛,24日午後各地出現短時強降雨,為各地水庫進帳1210萬噸水量,約是「全台一天用水量」。
根據水利署統計,24日雨勢共計帶來高達1210萬噸水量,換算約是全台一天用水量。翡翠、石門、新山、永和山、寶山、寶二水庫皆有水量進帳
水利署最新雨量預估效益統計表顯示,截至下午5點,翡翠水庫的降雨成效最為顯著,累積降雨量84.9毫米,有效蓄水量增加203萬噸,目前有效蓄水量為2億立方公尺,在未扣除放流量的情況下,預估總降雨效益為900萬噸水量。
另外,石門水庫累積雨量19.5毫米,有效蓄水量1803萬立方公尺,預計將帶來250萬噸水量。若以近期桃園一天用水量約116.4萬噸來算,石門水庫進帳250萬噸,換算約可以增加2天用量。


期盼降雨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向上天祈雨囉!如何祈雨呢?在1943年出版的刊物《民俗臺灣》中〈大龍峒の雨乞〉一篇,有攝影師松山虔三記錄1943年5月中旬台北大龍峒保安宮祈雨的過程,是臺灣少數留下的日治時期傳統祈雨儀式的珍貴記錄。祈雨有特別的祭祀方式,除了設有神案外,另有掛著「商羊」的招幡,商羊為古代傳說中只有一隻腳的神獸,每逢大雨將至就會在宮中飛舞,因此有「商羊鼓舞」的典故。另設有一水缸,缸上貼有祈雨符,寫著:「五湖四海龍王五方祈雨龍神到此」。
圖片取自:民俗臺灣 http://da.lib.nccu.edu.tw/ft/?m=2201

97741786_3158276944223579_6227378339233923072_n (2)96243957_3158277087556898_4757685069353582592_n (2)


旱魃為虐
當時的媒體《萬國公報》,在報導丁戊奇荒的災情時說:「山東省今歲(1876)旱魃為虐,人民疾苦,壯者散至四方,老弱填乎溝壑。」
這裡提到了一種生物,旱魃。
明清時期,民間有種說法,認為旱災是旱魃帶來的——如果新死的人被風水影響,屍骨不化,就會變成旱魃,帶來旱災。
旱魃是中國古代傳說中引起旱災的怪物,旱魃一開始是天女形象,明代中期以後,演變為殭屍形象。古人認為,旱魃是死後一百天內的死人所變。《明史》記載,乾旱時,人們發掘新葬墓冢,將屍體拖出,殘其肢體,認為這樣就能驅旱,稱作「打旱骨樁」。圖片來自《華夏異事錄》。
清朝嘉慶九年(1804年),山東高密縣有個李姓村民過世,恰巧這年高密縣大旱,村裡有人就覺得,是死去的李姓村民變成了旱魃,招來旱災。
不由李家人分說,一群人挖墳開館,把屍體拖出來,一把火燒了。
民間把這叫「打旱骨樁」或「焚旱魃」,認為屍骨燒完,旱魃就死了,旱災自然就退了。這當然不靠譜。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k92z5br.html

2021-03-16_215014q2136op2rsn84o4s8159sno4n04sqqr7 (1)

 


把握鋒面過境 桃竹苗4水庫今實施人工增雨
石門、寶二、永和山、明德等4水庫,於今天下午5點半各燃放1支焰劑,進行人工增雨作業。(圖由明德水庫管理站提供)
把握鋒面過境 桃竹苗4水庫今實施人工增雨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rbGqCl
2021/03/04 18:53
〔記者彭健禮/苗栗報導〕水情嚴峻,旱災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昨天宣布新竹、苗栗及台中地區自來水全日減壓供水等措施,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請石門、寶二、永和山、明德等桃竹苗地區主要水庫,於今天下午5點半各燃放1支焰劑,進行人工增雨作業。
依據水利署水庫即時水情顯示,石門水庫蓄水率為50.3%、有效蓄水量約為9946萬立方公尺,永和山水庫蓄水率為12.2%、有效蓄水量約為366萬立方公尺,寶二水庫蓄水率為12.4%、有效蓄水量約為392萬立方公尺,明德水庫蓄水率為10.7%、有效蓄水量約為131萬立方公尺。
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依據中央氣象局預測低氣壓滯留鋒面過境,請石門、寶二、永和山、明德等桃竹苗地區主要水庫,於今天下午5點半各燃放1支焰劑,進行人工增雨作業,盼為水庫帶來進帳。
把握鋒面過境 桃竹苗4水庫今實施人工增雨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rbGqCl
石門、寶二、永和山、明德等4水庫,於今天下午5點半各燃放1支焰劑,進行人工增雨作業。(圖由明德水庫管理站提供)

2021-03-04_2155472021-03-04_2155392021-03-04_214827


大甲鎮瀾宮祈雨為何要披麻戴孝 出自商湯典故
1963年當時台中縣府與大甲鎮瀾宮共同舉行祈雨儀式,當時參與人員披麻戴孝祈雨。(大甲鎮瀾宮提供)
大甲鎮瀾宮祈雨為何要披麻戴孝 出自商湯典故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kRuX8P
2021/03/06 15:45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水情吃緊,大甲媽睽違60年再度舉行祈雨法會,農田水利署攜手大甲鎮瀾宮在明天7日上午於廟前廣場舉辦祈雨法會,出席者皆須穿著白衣,命理專家楊登嵙指出,這是出自於商湯典故,以往祈雨儀式與會人員要披麻戴孝,目的是祈求上天的憐憫、同情,犧牲自己,為百姓求雨,希望上蒼能有感應,天降甘霖。
台中市名門命理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楊登嵙指出,典故來自於商湯在位(距今3681年)時,很多年沒有下雨,遍地乾旱,田裡莊稼顆粒無收,百姓食不果腹,商湯就叫太史占卜,卦象顯示要殺一個人祭天。
成湯說,他為了救人才求雨,要是一定要用殺人方式向神求雨,就由他自己來充當那個人,於是成湯沐浴齋戒,剪髮、剪指甲,乘著白馬拉著的沒有華麗裝飾的車子,身上纏繞著白茅,作為向神祈雨的犧牲品,在桑林向神禱告。
成湯祈雨時在6件事自我責備,指政令不當、管理不善,使得人臣失職,百姓失所;宮室整修太高、豪華;後宮妃嬪過多、貪圖聲色;法令不嚴,致使貪污受賄公行;用人不當,使久旱不雨。頃刻間,天空黑雲密佈,狂風大作,雷電交加,大雨傾盆。
楊登嵙說,大甲媽祖每年出巡、遶境都會下雨,因此在民間有了「雨水媽」之稱,依據鎮瀾宮廟中文書記載,1963年時久旱無雨,當時的台中縣長何金生及大甲、大安、外埔、后里4鄉鎮及縣議員、鄉鎮民代表、鄉鎮農會理事長及總幹事等地方人士皆披麻戴孝,抬著媽祖、神農大帝的神轎,列隊到水尾河床設香案舉行祈雨儀式,約莫1小時後,上天降雨。
大甲媽祖每年出巡、遶境都會下雨,因此在民間有了「雨水媽」之稱,據了解,大甲鎮瀾宮至今已舉辦過3次祈雨法會,朝年間、日治時期和民國52年,當時因旱災嚴重,政府也曾找來廟方協助安排法會,向上天祝禱祈求早日降雨。大甲鎮瀾宮祈雨為何要披麻戴孝 出自商湯典故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bit.ly/3kRuX8P

2021-03-06_2332052021-03-06_233214


辦法會求落雨!台灣92年前「祈雨文」曝 拜完當天降甘霖
辦法會求落雨!台灣92年前「祈雨文」曝 拜完當天降甘霖 | 新奇 | NOWnews今日新聞 https://bit.ly/3rpZQU5
2021-03-06 16:14:30
▲臺灣南區氣象中心在臉書專頁貼出92年前的祈雨文。(圖/翻攝自Good Weather 古都好天氣-臺灣南區氣象中心)
▲臺灣南區氣象中心在臉書粉絲專頁貼出1929年台灣舉行祈雨儀式的「祈雨文」。(圖/翻攝自Good Weather 古都好天氣-臺灣南區氣象中辦法會求落雨!台灣92年前「祈雨文」曝 拜完當天降甘霖 | 新奇 | NOWnews今日新聞 https://bit.ly/3rpZQU5
近日北部陰雨綿綿,中南部水情卻持續吃緊,遲遲等不到春雨的中南部各單位紛紛祭出減壓供水等抗旱措施,農田水利署也與大甲鎮瀾宮合辦祈雨法會。不過這項傳統早在92年前就曾經舉辦過,臺灣南區氣象中心在臉書公布了台灣首場的祈雨法會儀式,當時的祈雨祈禱文曝光後也掀起網友討論。
臉書粉絲專頁《Good Weather 古都好天氣-臺灣南區氣象中心》日前發文提到,由於今年旱象嚴峻,農田水利署和大甲鎮瀾宮將在3月7日合辦祈雨法會祈求「雨水媽」大甲媽祖降甘霖,文章內也提到早在1929年初台灣也曾舉辦過這樣的祈雨法會。
臺灣南區氣象中心指出,1929年初西半部地區連續50幾天無雨,各地旱象頻傳,當時新聞標題屢屢出現「領臺以來空前の水飢饉」、「高雄州下は二十五年來の大旱魃」等極為聳動的文字,反映了當時旱災的嚴重威脅,因此很多地方都出現向神明祈雨的儀式,其中臺中仕紳張麗俊受地方委託撰寫祈雨文,在3月31日於豐原慈濟宮進行祈雨儀式。
▲臺灣南區氣象中心在臉書專頁貼出92年前的祈雨文。(圖/翻攝自Good
▲臺中仕紳張麗俊受地方委託撰寫的祈雨文。(圖/翻攝自Good Weather 古都好天氣-臺灣南區氣象中心)
有趣的是就在法會舉行完畢當天臺中就降下0.1毫米的雨量,隔天更繼續降下0.8毫米的雨量。雖然這樣的雨量當然不足以解除旱象,不過直到當年5月中旬,全台各地陸續降下豪雨後旱象便得以緩解。當時《臺灣日日新報》還以「慈雨」為標題,用近半版篇幅報導臺灣各地降雨情形,報導更記載當時全台因降雨解決旱荒後,民眾難掩的興奮之情。(編輯:楊智傑)
▲臺灣南區氣象中心在臉書專頁貼出92年前的祈雨文。(圖/翻攝自Good
▲《臺灣日日新報》以「慈雨」為標題大幅報導。(圖/翻攝自Good Weather 古都好天氣-臺灣南區氣象中心)
辦法會求落雨!台灣92年前「祈雨文」曝 拜完當天降甘霖 | 新奇 | NOWnews今日新聞 https://bit.ly/3rpZQU5

1615017610394-bb9b01f02d674878b31bc0c4454c5b3e-800x2961615017680518-058e04c07690488b8900ffe67f8c11fb-800x5561615017610394-639e6a48bcc6422c9c9a4459c93067e1-800x556 (1)


大甲鎮瀾宮7日辦2千人「祈雨法會」 意外曝光92年前祈雨文 -- 上報 / 焦點 https://bit.ly/3bipapr
國內旱象未解、水情吃緊,不少一期稻作停灌,農田水利署攜手大甲鎮瀾宮,將於7日舉辦祈雨法會,向有「雨水媽」之稱的大甲媽祖祈求天降甘霖;然而,這並非首次因旱象而舉辦的祈雨法會,根據「Good Weather 古都好天氣-台灣南區氣象中心」臉書粉專指出,早在92年前,台灣就曾有過相關的祈雨儀式。
中南部水情拉警報,鎮瀾宮指出,大甲媽為民請命求雨,自清朝至今已有10多次紀錄,距離上回舉辦法會已將近60年的時間,最主要就是因為去年首次碰上56年來沒有颱風造訪,雨量創新低,導致工業、民生用水量大,農業用水吃緊,以祈天降甘霖,水源富足。
為了這場祈雨法會,鎮瀾宮將設壇,屆時,董事長顏清標、副董事長鄭銘坤與董監事們都將出席,參加法會者必須穿著白色襯衫,希望可祈求春雨到來解除旱象之渴。
然而,台灣早在92年前就曾舉辦過祈雨法會,當時的祈雨文也罕見曝光,「Good Weather 古都好天氣-台灣南區氣象中心」4日貼出1929年、約92年前,台灣第一場祈雨法會的祈雨文。
該粉專指出,當時西半部地區連續50幾天無雨,旱象頻傳導致農民作物大受影響,當年的新聞標題屢屢出現「領台以來空前の水飢饉」、「高雄州下は二十五年來の大旱魃」等極為聳動的文字,反映了當時旱災的嚴重威脅。
因此當時很多地方都出現向神明祈雨的儀式,其中,台中仕紳張麗俊受地方委託撰寫祈雨文,在豐原慈濟宮進行祈雨儀式,巧合的是,在祈雨法會舉辦當天跟隔天,台中真的下雨了,雖僅降下0.1和0.8毫米的雨量,不足以解除旱象。
1929年台灣第一場降雨法會結束後一天便降雨,接著2個月後降豪雨,解除當時旱象,而當時的報紙頭條還以「慈雨」來報導。(取自Good Weather 古都好天氣-台灣南區氣象中心臉書)
而在相隔兩個多月後,各地開始降下豪雨,尤其在台中在一日內降下137.1毫米的雨,《台灣日日新報》以近半版篇幅報導台灣各地降雨情形,並以「慈雨」為標題,顯示降雨為全台帶來解荒的興奮之情。
至於7日鎮瀾宮將舉辦的祈雨法會,董事長顏清標也表示,這是他任內第一次祈雨,老實說不知道會不會下雨,但「有拜有保庇」,盼感動老天降雨,預計7日參加祈雨法會的人數已突破2千人報名。(藻礁連署累積52萬份)大甲鎮瀾宮7日辦2千人「祈雨法會」 意外曝光92年前祈雨文 -- 上報 / 焦點 https://bit.ly/3bipapr


祭龍潭祈雨文
祭龍潭祈雨文
作者:唐次 唐        
本作品收錄於《全唐文/卷0480》
維年月日,謹以清酌之奠,致祭於清江石門之龍潭曰:惟龍圖全其軀,以安其居,庇祐蠙獺,馴擾龜魚,龍之道也。興致雲雨,鼓動雷霆,稔此蒸人,助我發生,龍之用也。全其軀。莫若靈茲潭;安其居,莫若庇茲土。龍生雲霧,雲能施雨,雨雲感召,黎元鼓舞,既慶成熟,而無厲疵也。今歲旱暵,金石將流,水不潤下,江不勝舟。穜稑皆萎,稂莠滿野,雷隱隱而有聲,雨垂垂而不下,名山大澤,颻(疑)浮野馬,唯龍獨潛茲潭,澒洞泓澄,水麵如紙,纖雲不生。邃宮固護,重門畫扃,不克民望,不歆我誠。若旱氣滌滌,秋成莽鹵,自利深淵,乖張懶旅,我當涸龍之潭,露龍之處,跨龍之脊,鞭龍之股,俾之揚雲,而在其雨,是則人役龍也,非龍德於人。若果我懇懷,酬報當極,投以金齏,增以石玉,潛鼉皆血,翔燕盡炙,其餘馨美,亦滿瑤席。嗚呼!初薦至誠,中告直詞,末當肆力,以用其奇,惟龍惟靈,念茲擇茲,急急如律令。
    本唐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遠遠超過100年。

祭龍潭祈雨文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祈雨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49祈雨儀式+求雨儀式/及土地公廟謝平安儀式,服裝是披麻孝服/祈雨儀式,由縣長或鎮長親臨穿戴孝服主持祈雨儀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祈雨甘露准提咒
祈雨甘露准提咒 @ 宏元準提觀音共修園地(PIXNET) :: 痞客邦 :: https://bit.ly/3rre7zV
記得在前幾年有一次,因為台灣已多月沒有下雨了,政府已經宣告各用水行業要停止供水。
甚至再沒有下雨時,就是限制民生用水。
那時的我,心想怎麼老天不下雨呢? 後來聽仁波切的開示準提祈雨法要。
當時我心想,自已何德何能?如何向三寶及龍王祈雨呢?但是因為心中不忍無水之苦,於是開始啟修準提法。
希望上天(泛指一切聖眾)能因為弟子的願心,而普降甘霖。
我當時修了七日準提咒,並兼修甘露飲供,供養八大龍王,並且懺悔發願:若我此次修法祈雨成功,我以後每次修法時, 都加修甘露飲供法,上供下施。
結果在那第七天週六的早上八點多,我騎車到淡水海域,將持咒過的甘露飲,倒入海中並現場默持心咒迴向祁雨。
我就回家。沒想到當天下午,竟然烏雲密佈,下起雨來了。
一直到今年,再也沒缺過水。而且還怕雨水太多。
我心想,這件真實案件,不知是巧合?還是站長的願心感動了準提菩薩的加持,解除乾旱。
所以至今,我每次修法時,都會兼修甘露飲供。~ 我發現,兼修甘露飲供時,感應特別迅速!
祈雨甘露准提咒 @ 宏元準提觀音共修園地(PIXNET) :: 痞客邦 :: https://bit.ly/3rre7zV


祈雨祭祀在以農為本的古代中國被歷朝歷代所看重,唐代尤甚,同樣,在祈雨祭祀的活動環節中進行相關寫作淵源已久。 唐代經濟強盛、政治清明,各類禮儀文化與之並行繁榮,祈雨祭儀就是其中典型。 圍繞儀式環節產生的所有文章,即祈雨文,同樣被打上鮮明的唐代烙印。 從唐代祈雨文的產生機制出發,梳理其創作流程,可以明顯感知唐代祈雨文的政治教化功用與文學功用並行不悖、相輔相成,而在唐代佛道並重、民間崇拜種類頗豐的文化背景下,祈雨文中亦蘊含了十分多元的宗教與民俗元素。 這些方面無一不彰顯著唐代祈雨文"文以化天下"特徵,也在很多時候為當今社會帶來啟迪。 本文跳脫出常規研究架構,突出展示唐代祈雨文的多重特性,共分為三章。 第一章為唐代祈雨文概述。 本章首先從祈雨文歷時性的內生機制談起,對祈雨文的禮制、文化及思想背景進行追本溯源。 而作為外生機制之一的災害頻次,成為影響唐代祈雨文寫作規模不可忽視的客觀條件。 因此將唐代不同分期的災害頻次與祈雨主體、祈雨物件共同作為唐代祈雨文的劃分依據納入考量。 第二章為唐代祈雨文的政治教化與文學功用。 本章從唐代獨特的祈祭與教化理念入手,展現唐代對祈雨禮制的規範,進而剖析在此種規範下產生的祈雨文中,蘊含的由君主到官員的社稷觀念。 接著由唐代祈雨文折射出的多重寫作心理出發,窺探其中潛藏的唐代天人感應觀念。 寫作心理的複雜多變,也強調了祈雨文在情感表達上的濃重與強烈,這無疑是祈雨文具有的文學性特質之一,由這種文學性特質可以昇華至祈雨文中蘊含的天人觀,而這種獨特的天人觀又反作用於祈雨文寫作,整個過程體現了唐代祈雨文政治功用與文學功用的交融共生。 最後從純粹的文學生發功用角度,探討唐代祈雨文對中國傳統龍神文學形象的豐富與革新。 第三章為唐代祈雨文的宗教與民俗傳承價值。 本章內容分為祈雨文所涉宗教信仰、祈雨文所涉唐代民俗兩個文化層面。 道教與佛教在唐代備受矚目,在唐人文化生活中居於舉足輕重的位置,因此,唐代祈雨文在宗教層面的價值,主要通過對道教信仰與佛教信仰的分別探討來展現。 唐代祈雨文在民俗層面的價值,即獨立於正統宗教之外的神靈崇拜,這種崇拜往往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和強盛的生命力,在唐代祈雨文中,則主要通過岳瀆神、土地神、人格神這三種神靈崇拜來展現


2021-03-06_233659

祈雨疏文


祈雨疏文---澎湖的祈雨活動- 普施甘霖:澎湖的祈雨活動 https://bit.ly/3egs8wO
澎湖是一個多風少雨的地方,年雨量約1,000公厘,是台灣地區雨量最少的地方,然蒸發量卻高達1,800公厘以上,地表只能生長耐旱的植物。經濟活動以漁業為主,農業生產不振,「所種者不外地瓜、花生」。然而只要「雨水愆期或風颱輒作」,經常造成全澎湖的大饑荒。「祈雨」長成為地方父母官重要的職責之一。
澎湖觀音亭自康熙35年(1696)創立,觀音普施甘露拯救黎民的慈悲的形象,也讓觀音亭成為澎湖遭遇旱災,官員祈雨的最重要場域之一。<建修龍神祠記>即言觀音亭向來禱雨輒應,地甚靈爽。道光6年(1826):通判蔣鏞董事林超、會同協鎮孫得發、署左右營遊府黃步青、林廷福倡捐建修龍神廟,爰,閤轄士耆商庶隨緣樂輸,越四月而告成。龍神廟修建後,蔣鏞曾於此祈雨,結果天降甘霖,蔡廷蘭因此以<夏日喜雨呈蔣懌葊刺史>以誌此事。
明治31年(1898)5月至6月,澎湖梅雨季卻歷經五十天點滴貧乏,澎湖廳 富田禎二郎廳長齋戒沐浴,協同地方士紳於觀音亭、城隍廟、天后宮等設壇祈雨。果然降雨兩三回。6月24日(陰曆5月初6)適逢城隍爺聖誕,永松警視代表廳長參詣城隍廟謝天。日治時期澎湖祈雨之舉,常見報紙之報導。
二次戰後初期1946至1955年的十年之間,澎湖幾乎年年因風災、旱災造成糧荒,災情甚至嚴重到貧民吃草充飢的慘境。1956年澎湖久旱不雨,首期農作高粱歉收,產量僅達往年之三、四成、花生受損90﹪,甘藷收穫僅兩成、飲用水缺乏,災情十分慘重。縣議會由議長莊東與議員分成兩組,自7月15日起四天前往各鄉鎮勘查災情,省議會也派人來澎勘災撥款救濟。面對澎湖居民貧困危苦的處境,西衛福善堂自7月11日置雨壇,由吳克文執筆撰寫疏文,祈求上蒼早降甘霖:
具疏稟南贍部洲福建台灣省澎湖縣馬公鎮西衛里妙新社福善堂眾蟻子等,誠惶誠恐,敢具祈雨疏文一道跪叩:
本堂正主席孚佑帝祖、本殿主席真武大帝,壇前惟願 慈悲轉呈
玉皇大帝玄穹高上帝金闕御前,為叩懇早沛甘霖,以救民命事。竊聞陰陽雖有龜戾之時,而天地則長存好生之德。惟吾澎自光復後,年年每多雨水不順、五穀欠收,尤其本年自春及夏,未沾河潤,各種梁黍、地瓜、菜蔬雖然下土,大都苗而不能秀,秀而不能實,勢將枯萎。且地氣炎熱,人多疾病,野無青草,牛羊待斃。呱呱蟻子,行見饑饉之慘。腹枵骨立,必遍鄉村;鵠形菜色,復現今朝。慘澹哀嚎之聲,無異殷湯之時矣!甚至水井乾涸,止渴末由;海菜斷絕,充飢何有?比比呼援,處處堪憐。嗚呼!遭此浩劫,胡為乎來哉?當知人心不古,習俗逞兇。善無一二,惡有萬千, 天顏震怒,有以致之也!然而善惡當分,薰蕕宜判。善善惡惡,不可不使之分明;茫茫糊糊,胡能不冤譴責。嗚呼!蠕蠕蟻子,何罪而並受荼毒耶?敢懇玄穹高上帝欽恩寬展,恕彼自新之路。頑惡者別圖懲譴,俾善良者免受株連,誠為大幸!觀見旱魑已久,未見雨師稅駕。現在慘狀如斯,將來何堪設想?為此,本福善堂眾蟻子等涓今吉旦特在堂外設壇哀求:
上蒼大發慈悲,俯念澎民長楚困苦之鄉,赦除饑饉之劫。敕令五湖四海:東海廣德宮、南海廣利宮、北海廣澤宮、西海廣潤宮、中海廣淵宮行雨大龍王速沛甘霖,以救下方龜裂牛喘之苦;普施惠澤,亟拯赤子燃眉之哀。庶幾民生有賴,而民理可期也!無任沾恩之至,民等為此涕泣虔誠肅抒疏意百拜 上聞。
天運民國丙申年荔月初四福善堂眾蟻子具疏頓首百拜
2015年臺灣、澎湖面臨68年來最嚴重旱災,行政院政務委員兼臺灣省政府主席林政則於4月7日蒞臨澎湖了解水情,並前往馬公天后宮和西嶼外垵溫王宮虔誠祈雨。時代不斷的往前推移,澎湖的祈雨活動也與之俱進
- 普施甘霖:澎湖的祈雨活動 https://bit.ly/3egs8wO

20190404-120190404-2


媽祖宮求雨文
  天下之至險者,莫如海;而有舟楫之危,惟神出之使安。天下之至苦者,莫如農;而有水旱之災,惟神救之使脫。是救災卹患、轉危為安者,惟神之能。某命不辰,倖得一官,屢遇災沴,涉危地。憶康熙甲申,行取入京,舟出鹿耳門,遭風折舵,舟不得旋。驚波震濤,上下失措,非仗神力,出之狂流,豈能復延殘喘。
  先是,癸未五、六月間不雨,民失耕種。此時待罪臺令,呼號請命,亦荷神貺,立沛甘霖。是歲得慶有秋。是神之憐某拙誠、無求不應者,有自來矣。茲復仰賴神庇,再蒞臺疆。方庚寅之秋,渡海登岸,即投宿神廟,私心默誓,以為斷不敢苟取分文。但得地方晏寧,免致愆咎,神賜已多,豈不神之聽之乎?兩載以來,雨陽時若、年獲順成者,孰非邀神之福?某固敬誌之不敢忘。何期入夏以來,雨澤愆期。今去立秋甚邇,旱暵如故,此真小民災患切身之日也。政有闕歟?官失職歟?訟不得平,刑過其中歟?鰥寡廢疾不得養歟?有一於此,皆足致旱,吏之罪也。於民何辜?其或地方之蠹棍未除,在位之貪殘未去。此尤方面大吏之責,請神鑒顯殛,為小民大洩其憤,何為久旱不雨,重困我民為也?敢乞神恩,立收炎火,普降雨澤,俾民得耕種及時,秋收攸賴。但得利民,凡百殃咎甘受,某身不悔。
媽祖宮求雨文_【台灣文獻叢刊·第 116 種】陳清端公文選(清)陳璸撰_国学导航 https://bit.ly/38fc7TT


2021-03-06_234751


2021-03-06_2326362021-03-06_232618
-------------------
祈雨龍王咒 / 佛教大日網
  南無大智海毘盧遮那佛
  南無一切諸佛菩薩
    近來台灣遭逢旱災之年,在諸方善士的齊心祈雨之下,上個月底所幸下了數天的春雨,稍微讓水庫解渴一點。
「風調雨順」,自古以來一向是歷代帝王所祈求的願望。因為人類一切的經濟行為,都是建立在風調雨順之下,
若天災連連,勢必大大影響民生經濟。
      在佛教經藏中,有許多祈雨的經咒,例如最有名的「大方等大雲經請雨品第六十四」中,諸龍王來到佛前聞佛說法,
佛陀亦傳授許多真言咒語,讓佛子四眾持念,以解旱澇之災。而這些咒語,都是龍王聖眾所守護的真言。
上圖中,為清代 道光祈雨龍王咒石碑,其中的咒語就是出自大方等大雲經請雨品第六十四中的一段咒文。
【祈雨龍王咒】
   嗡 打地牙他 沙拉 沙拉 悉利 悉利 素嚕 素嚕 那嘎南 佳巴 佳巴 吉毘 吉毘 祖布 祖布
 佛神力故,大龍王等速來於此閻浮提中,降注大雨
 佳拉 佳拉 只利 只利 朱路 朱路 莎哈。
【梵語音譯】
 Om tadyatha sara sara siri siri suru suru nagnam jaba jaba jibi jibi jubu jubu
 cara cara ciri ciri curu curu svaha
念誦版:
嗡  打地牙他 沙拉 沙拉 悉利 悉利 素嚕 素嚕 那嘎南 佳巴 佳巴 吉毘 吉毘 祖布 祖布
佛神力故,大龍王等速來於此 (閻浮提台灣境內各水庫),降注大雨
佳拉 佳拉 只利 只利 朱路 朱路 莎哈。
   以上這個咒,各位在修完各自的儀軌後,可以加念這個咒語,祈禱迴向龍王聖眾,速降大雨,解除台灣境內旱災之苦。
附:
唐代宗時關中大旱,天竺僧人不空三藏用尺余長的樺木皮做了一條小龍,以香水噴洒龍身,念動咒語,讓人將龍放入曲江。
小龍入水,馬上成活,搖鬣振鱗,躍出水面。一會兒便身長數丈,像一條白練騰起于云天,于是陰氣凝聚,暴雨驟降。
祈雨龍王咒 @ 佛教大日網 :: 痞客邦 :: https://bit.ly/30fn17M
----------
祈雨咒
祈雨咒_1祈雨咒 @ 唯心所見,唯識所現.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sVXAo8
    太元浩師雷火精,結陰聚陽守雷城。
    關伯風火登淵庭,作風興電起幽靈。
    飄諸太華命公賓,上帝有敕急速行。
    收陽降雨頃刻生,驅龍掣電出玄泓。
    我今奉咒急急行,此乃玉帝命君名,
敢有拒者罪不輕。急急如律令。
祈雨咒_2
      吾召軫水神,參壁生風雨。
箕豹起風雲,亢龍隨蛟舞。
五星起陽庭,豐窿居坎所。
關伯撼水車,牛金阿香女。
婁狗水精靈,鬼羊生尅火。
懸澍丹田中,寸澤盈海渚。
旱魃滅蹤形,五雷神顯武。急急如律令。
祈雨龍王咒
http://tieba.baidu.com/f?kz=636562916 祈雨龍王咒(清道光石碑)圖
唵多姪他娑 囉娑囉 悉利悉利 
蘇盧蘇盧納伽南 遮闍婆闍婆侍
毘侍毘樹符佛神力  故大龍王等速來於此 
閻浮提內降大雨 
遮囉遮羅 致利致利 朱漏朱漏 娑婆呵
社令祈雨咒
攝天大士,太乙 元 君。雨師風伯,掌籍司官。
速令 六甲 六丁,大力天真,驅毒龍神,普赴法門。
摧山倒海,海竭樹枯。吾符到處,何神不追。
急急如律令。
神人驅神, 六甲 六丁。
太乙天丁,疾速通靈。
掌籍司命,電掣雷奔。
急急如律令。
五雷五雷,速降九垓。上帝有敕,鞭龍掃埃。
木星下附,吐雲行魁。大震霹靂,邪鬼摧崩。
急截急截,霖雨速來。急急如律令。
東岱扶桑,西瞿耶尼。南閼浮提,北鬱丹越。
四方玄景,盡化濃雲。結陣成蓋,遍滿乾坤。
如違正令,飛火滅形。急急如律令。
五 方龍 君,奉上帝命。代天行化,濟度群生。
已久亢旱,金不相尅。吾書符命,相召雲龍。
速逞威靈,雨澤沾足。立甦苗稼,保稔歲豐。
急急如律令。
〈孔雀明王咒〉
〈簡易羅馬拼音〉om mayura krante svaha
〈傳統漢字音譯〉唵 麼庾囉 訖蘭帝 娑嚩訶
《龍王咒》中最常見的一個短咒如下:
簡易羅馬拼音:namah samanta buddhanam vajra me
傳統漢文音譯:南無 沙曼塔 布達南 哇吉拉 咩
簡易漢文音譯:南媽 三曼塔 布達南 哇吉拉 咩
祈雨咒 @ 唯心所見,唯識所現. :: 隨意窩 Xuite日誌 https://bit.ly/3sVXAo8
------------------------
元末明初的文學家陶宗儀(1316-1369)觀察蒙古人的求雨方式,他說禱雨的蒙古人都不是方士,因此不用印令、旗劍、符圖之類的道具,簡單地拿了一盆乾淨的水,裡面放著幾枚雞蛋大小的石子,一邊念著密咒,一邊過濾石頭,不久之後就有雨了。陶宗儀覺得很奇妙,認為蒙古人的儀式可能是虛晃騙人的,精髓是那些石子,他說石子叫做「鮓答」,是動物身體裡的結石,牛、馬的最有效力。[1]
陶宗儀的觀察,也間接透露一些訊息,他正好說明了漢人的求雨儀式大多是由懂方術的道士主持。通常是由地方官迎請方士開壇作法,當然也不是每次都能應驗,陶宗儀也提到一個失敗的案例,至元二年(1336)松江地區久未下雨,官府特地請來一個相傳道術高妙的方士,結果他每天殺蛇、燕焚燒為祭,看起來相當厲害,但始終沒效果,只好羞愧地趁著半夜逃走了,當地的人還寫兩句聯譏諷這件事。[2]
殺蛇是比較少看到的,各地方士的儀式略有不同,嶺南(廣東、廣西一帶)認為龍性好色,用少女誘惑[3],誠如用女性身體誘惑的例子,祈雨不僅是用牲畜為祭,民間更有許多將身體作為犧牲品,諸如剁手、自焚等激烈手段,然而這些方式都被傳統士大夫視為邪術,官方也不容許這樣的求雨方式。雍正二年(1724),皇帝給禮部的聖諭就提到民間祈求晴雨的事,非常不合乎禮法,讓不肖的僧道得以妄行非為,皇帝說道:「如果要求雨,只要各存誠心祝禱即可,何必擺壇做法。從此以後,遵從旨意,在寺廟誦經求雨就可以了,如果私設祭壇,假借求雨的名義作法,就是妖言迷惑百姓,將其治罪。」[4]
有個奇妙的儀式,特別值得一說。有學者發現在十九世紀末期,對於祈雨仍無回應的城隍,中國南方的地方官會將城隍的神像移到太陽底下,把祂給拴起來,或是把祂的冠帽摘下,讓城隍也嘗嘗乾旱的滋味,希望祂們在體驗苦難過後能降下甘霖。[5]這樣的處置不是清代晚期才出現,明代的地方志中也曾有幾條資料記載,提到地方官將城隍曝曬於艷陽下,相約幾日內再不應驗的話就要把神像焚燒,其祈求目的不限於解除乾旱,也有除虎患、滅鬼怪的請求,可想而知結果都是成功的,因為不成功的糗例通常不會放在地方志裡面。[6]還有更為激進的例子,地方官告訴鄉親說:「祈求不應,代表沒有神。亟需拿柴火來,把神像收集起來燒掉。明日再不下雨,我也自焚。
明清時代的祈雨儀式 @ 漫遊於歷史與現代之間 :: 痞客邦 :: https://bit.ly/30lJD6q
-------------------------------------
現代「祈雨」節 古代祈雨儀式知多少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bmqqrO
在我國古代,不管是皇帝或是官方祈雨,還是民間祈雨,都是由一系列複雜的儀式組成,而且不同朝代,不同地方祈雨儀式往往也是各不相同的,反映了古代人的思想觀念和蘊含的豐富文化內容。
最早對抗旱災的人是夸父。《山海經·海外北經》中:「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夸父為何逐日?是他用「龍」強行求雨。夸父逐日,實際上就是太陽曬到哪裡,夸父就站到哪裡,向天上的龍(即龍王)表明,地上大旱,地上的龍被困,無法行動。逼天上龍王化云為雨,救地上的龍,讓其升空。夸父渴了,喝黃河、渭水及大澤的水,自己死了,卻成功地使乾枯的手杖,化為鄧林——復活的樹林,取得抗旱的成功。
《漢書·食貨志》載:「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 對立足未穩的商王朝來說,無疑是一場最嚴峻的考驗。商王湯,相信占卜,卜辭中出現了「不雨,是天遣」之意。於是,湯即命在郊外設祭壇,每日安排人行「郊祭」,供奉上天,祈求上天降雨。這種「郊祭」的儀式是:燃燒木柴,用牛羊豬狗等牲畜作為上供的「犧牲」。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苦苦哀求,蒼天卻毫無賜雨的跡象。大旱持續到第七個年頭時,湯再命史官占卜,占卜的結果是:需用「人牲」祭天。「人牲」就是將活人放在柴上焚燒,以此感動天地鬼神。這種求雨儀式名「烄」。湯聽後不忍地說:我祭祀占卜求雨,本為救民,怎可用他人去焚燒呢?用我自己來代替吧!若萬民有罪,也應由我一人承擔。禱告完畢,湯便自己坐到燃燒著的柴堆上去了。突然,烏雲翻騰,狂風大作,一場大雨驟然降臨,不僅澆滅了柴堆之火,還解決了廣袤大地上的七年之旱。他愛民自焚的事跡,為後來歷朝歷代樹立了明君舍己「求雨」的榜樣。
從周代起,名為「烄」的求雨儀式,開始被名為「焚」的求雨儀式替代。《藝文類聚》記載:「夏大旱,公欲焚巫尪(尪指有病之人)。」這裡的「焚」,即商代的「烄」。「焚」是一種相當莊重嚴肅的求雨儀式,其應先祈禱和「暴」,實在無奈,最後才「焚」。「暴」就是將人置烈日下暴曬的求雨方法。《禮記》中:「歲旱,穆公召縣子而問然,曰:『天久不雨,吾欲暴尪而奚若?』」春秋以後,由於人本觀念的發展,焚人祭神越來越受到批評,《藝文類聚》記有:「昔宋景公時大旱,卜之,必以人祠乃雨,景公下堂頓首曰:『吾所以求雨,為民也,今必使吾以人祠乃雨,將自當之。』」於是,「焚巫」逐漸為「暴巫」所取代,即讓巫在烈日下暴曬,以曬替代焚祈祝降雨。但「焚」和「暴」這兩種求雨儀式仍然很不人道,漸漸又產生了「雩」的求雨儀式。
周代,還有一種統治者的求雨儀式叫「雩」。《春秋公羊傳註疏》的「注」作了表述:「使童男女各八人,舞而呼雩,故謂之雩」。《禮記正義》:「雩,吁嗟求雨之祭也。雩帝,謂為壇南郊之旁,雩五精之帝,配以先帝也。」在這種「雩」的祀禮中,主角是帝王官員,而從事樂舞的配角卻是巫覡(指男女巫師)。由於「雩」是統治者的主要求雨儀式,儘管「雩」的形式在歷代有所不同,但從周到清,一直是古代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代正史的《禮制》中,均有「雩」禮的記錄。
漢代思想家董仲舒通過對古文獻中求雨案例的整理,運用了陰陽和五行理論,對求雨進行了系統、全面的詮釋。專門寫了大旱時《求雨》、雨澇時《止雨》的文章,收在他的政治哲學著作《春秋繁露》中。《求雨》講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求雨儀式,成為官方較長時期求雨儀式參照的範本。《求雨》篇寫得非常系統且詳細,甚至在人們熟知的四季之外,還添了專門的一季——「季夏」。將「屬土」的戊己日,單獨列為「季夏」,其儀式又有別於其他四季。董仲舒祈雨之法強調五行理念,祭品、服飾、方位、顏色對應於五方觀念。董仲舒運用天人感應的理念,加上了陰陽之術,使求雨的方式更加理論化。比如求雨的時候,城市的南門必須關閉,北門開放。因為南為陽,北為陰,火為陽,水為陰。還要把婦女全部集中到開闊地,免除女性同胞的租稅,同時,要加大男性的租稅。禁止男性喝酒,丈夫見到妻子,還需要恭敬有禮……因為男為陽、女為陰,求雨之法需「損陽益陰」。
後來宋代中央政府也多次頒行「祈雨法」,要求地方官吏遵行,主要舉措就是以龍或者是其他水生物致雨。宋真宗咸平二年頒行「祈雨法」後,景德三年又頒行的「畫龍祈雨法」,以及宋孝宗在全國頒行「蜥蠍祈雨法」等。這些祈雨新法並沒有多大創新,其本質仍是交感巫術,以道具式的土龍、畫龍等,代替想像中的真龍,形成更為直觀的祭拜對象,再輔以陰陽五行之術,求與同類相感。
古代祈雨儀式知多少 - 每日頭條 https://bit.ly/3bmqqrO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bpryx6j.html


旱魃為虐,禱告龍宮,朝夕誦經,謂之『祈雨』

2021-05-04_0845572021-05-04_0846332021-05-04_084619Vg73gFQnJSkpTq2TM_yZMi54CUnDjRZd5i6jr-Yuo68
旱魃(或稱魃),是中國神話中的妖怪,更是一種傳說中的生物。
屬性
這是一類不明生物的總稱,其形象描述多見於中國古籍記述,以及鄉間民眾的口口相傳。其形態與民間傳說的殭屍相類似。[1]
能力
在傳說中旱魃一旦出現,必定伴隨著大旱。 旱魃是極為罕見的高階殭屍,其能力僅次於被觀音菩薩降服,最高階的「犼」。
形象
關於旱魃的形象在《神異經》中記載:「長三四尺,袒身,兩目頂上,行走如風,名曰魃」。
來歷
關於旱魃的來歷有多種說法:
最早的《詩經》就有「旱魃為虐,如惔如焚」的描述。《山海經》有女魃導致旱災的記載[2][3]。而漢代以後,關於旱魃的傳說越來越多,其形象也各不相同,《神異經》「長二三尺,裸形,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求雨》中旱魃乃死者的骨骸而成,宋人朱彧在《萍州可談》中把旱魃說成是婦女生出的妖怪。明清時期,旱魃為殭屍的說法被廣泛接受[4][5],「打旱骨樁」、「焚旱魃」等求雨習俗也流行開來。不少地方的人們覺得旱魃是死屍所變,一旦發生大旱,就要趕緊去查看新墳,如果墳上有火光、挖開之後死屍遍體白毛,就是旱魃,摧毀它才能消解旱情。但遍生白毛的死屍應該僅為白殭(白凶),旱魃不懼陽光,已無必要在白天躲回墳中。
埋陰霾旱魃­­《道法會元》卷七八:「天地之間有旱魃陰霾二鬼,為旱澇之害。旱魃頭如人形。蛇身有翼,凡祈雨則埋其頭於坎地。陰霾頭如女人狀,狐身,有翼,凡祈晴則埋其頭離方之地。俱用罡煞炁以禁之。
日語中的旱魃
在日語中旱魃一詞代表著乾旱。
旱魃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bit.ly/3uifD94
-------------------------------
由於2020年沒有颱風造訪台灣,導致中南部降雨量不足,面臨56年來最嚴重的乾旱。台農田水利署台中管理處協請,有「雨水媽」之稱的台中大甲鎮瀾宮媽祖舉辦祈雨法會,祈盼媽祖能為中南部帶來雨水。在現代社會舉辦古老的祈雨祭典,也讓現代人感受到商周以來的中華文化傳承。
台中大甲鎮瀾宮睽違58年再度舉行祈雨祭典,參加民眾皆著白衣出席。(Facebook@大甲鎮瀾宮)
台中大甲鎮瀾宮睽違58年再度舉行祈雨祭典,參加民眾皆著白衣出席。(Facebook@大甲鎮瀾宮)
大甲鎮瀾宮在舉行祈雨祭典時,布幡上寫着「大亢旱魃禾豐潤」,即送走旱魃之意。旱魃,自商周以來在祈雨祭典中佔有重要一角,被人們視為旱神、旱災的象徵。說到旱魃,多數對中國古代精怪稍有研究的人,腦海中或許會浮現殭屍、醜陋的鬼怪樣貌,不過「她」的外表形象其實經歷過很大的變化。
旱魃與祈雨祭典的關係
商周時期雖然已是農業社會,但由於生產技術、水利設施等各方面還不夠發達,旱災、水災帶來的影響比今日更為明顯。從上古神話后羿射九日、大禹治水,可以感受到先民在面對乾旱、淹水等天災時的無能為力。傳世的甲骨卜辭內容,也多圍繞着祈雨、盼水患平息等相關文獻記錄,這些都成為後世祭典儀式的源頭。
旱魃最早可見《詩經.大雅.雲漢》:「旱既大甚、滌滌山川。旱魃為虐、如惔如焚」。這是周宣王(?-公元前782年)為求雨而寫的祈神詩,由於連年大旱導致饑荒,周宣王便親自祝禱,盼上天垂憐儘快終止災情。詩中將旱災歸咎於「旱魃為虐」,關於旱魃的身分,以及與旱災的關連,可見《山海經.海經.大荒北經》。
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妭(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下天女曰妭,雨止,遂殺蚩尤。妭不得覆上,所居不雨。叔均(周代姬姓先祖之一,帝嚳的孫子)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妭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山海經.海經.大荒北經》
旱魃本為止風停雨的天女,下凡助黃帝戰勝蚩尤,卻因失去神力無法回到天上,留在人間卻成為乾旱的元兇。叔均向黃帝說明女魃的情況後,便把她安排在赤水以北的地方。不過女魃有時會離開,便會給其他地方帶來旱象,人們便會驅逐她。
旱魃與巫女的關係
驅逐旱魃的行為,成為商周祈雨儀式的核心。先秦時的祈雨祭典可粗分為兩種:一個是通過巫女歌曲樂舞娛神的方式,祈求降雨;另一種則是通過人祭,驅逐旱魃即屬此類。
旱魃本是天女,奈何與蚩尤一戰後,神力盡失無法回到天上。圖為後人描繪《山海經》裏的女魃。(百度百科)
旱魃本是天女,奈何與蚩尤一戰後,神力盡失無法回到天上。圖為後人描繪《山海經》裏的女魃。(百度百科)
雖然表面上看是把旱災當作旱魃驅逐,但實際上是把未成功祈雨、釀旱災的巫女(被視為旱魃的替身)驅離。由於鬼字於卜辭的本義即巫覡,而巫字則為祭名;但隨着用字習慣改變,巫成了巫覡,原指巫覡的鬼字則專稱鬼魂。因此旱魃的魃字,有很高的可能性就是巫者。
《山海經》神話概念動物襟章 本地設計師望推廣保育意識
【歷史探秘】高雄要打造「山海經樂園」?先秦古籍中的海洋神話
【怪獸2】戲中水怪激似一隻聖獸? 《山海經》10大戰獸排名榜 
先秦祈雨祭典:烄祭
但隨着持續地乾旱,即便驅離旱魃的替身(巫女),也無法讓天下雨。於是便發展出烄(音角,燃木祭天)祭、燎祭,通過火燒的方式,讓旱魃的肉體與靈魂得以回到天上、解除旱象,便能天降甘霖。因為對古人來說,火、煙是能夠上達天聽的管道(此觀念延續至今,如燒香、燒金銀紙),滯留在人間的旱魃,當然也可以通過焚燒「回家」。
烄字從甲骨文來看,是一個人站在火上。此祭典主要通過燒死活人,來向老天求雨。已故學者陳夢家(1911-1966年)研究,烄字於卜辭皆為求雨之詞,絕無例外。《甲骨文合集》載:「甲申卜,賓貞:烄女羍?」、「貞:今丙戌烄女才,有從雨?」、「戊辰卜,烄嬕(音侍,古女子名)於尊?」。
因旱魃為女身,所找的祭品自然都是女性,前述占卜中出現的女羍、女才、嬕,都是女子名。雖然巫女最有可能成為祈雨祭品,但女性的身份學者有不同觀點,有女奴、女俘虜、巫女等各種說法。
旱魃形象於春秋戰國以後的變化
由於活活燒死人實在太過血腥,到春秋戰國時期烄祭的祭品開始有了變化。《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9年)有載:「夏,大旱,公欲焚巫尪(音汪,骨骼彎曲的疾病)」,魏晉文人杜預(222-285年)作註解釋:「巫尪,女巫也,主祈禱請雨者。或以為尪非巫也,瘠病之人,其面上向,俗謂天哀其病,恐雨入其鼻,故為之旱,是以公欲焚之」。
人們選擇找患有奇病的人(尪)作為祭品,認為她們面目朝天,因病得到上天哀憫,使老天不願下雨,這些病人也被看做導致旱災的原因之一。這樣的轉變,也讓旱魃的形象發生變化,從本來的青衣天女,變成禿髮、樣貌醜陋的女性。從此負面形象再也離不開旱魃,而她也從帶來晴朗、烈日的自然神,一路降為災神、妖物。
隨着人們對於旱災的厭惡、恐懼,以及祈雨儀式中改用患有奇病的人擔任祭品。旱魃的形象從青衣天女,變為醜陋的妖魔鬼怪。(百度百科)
隨着人們對於旱災的厭惡、恐懼,以及祈雨儀式中改用患有奇病的人擔任祭品。旱魃的形象從青衣天女,變為醜陋的妖魔鬼怪。(百度百科)
到明清時,旱魃已與殭屍畫上等號(屍體成為受焚巫女的替代品),焚燒殭屍驅離旱魃的習俗更在民間廣為流傳。旱魃形象更分成獸形的獸魃,與屍骨未化的鬼魃,成為能施展幻術、蠱惑男性的鬼物。
古代因民智未開,對於不瞭解的自然現象,總會用各種想象來解釋。對於生命中遭受的威脅,如旱災、饑荒等,歸於某種未知的存在所導致,並將其形象化。再通過犧牲的方式,選出替身(祭品)承受所有人的痛苦與哀傷。萬幸隨着科技進步,教育普及,在現代社會下所舉行的祈雨祭典已不需要人祭,只需誠心祈求上天降雨就好。
燒死活人全為驅逐「旱魃」 古代求雨失敗巫女由祭司淪祭品|香港01|藝文中國 https://bit.ly/2PRm7Ne


土地公廟對聯-碧湖福德宮/雱-祈雨下得多且普遍平均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雨下對地方!全台水庫總進帳2970萬噸 最大雙贏家出爐

2021-06-21_125630

雨下對地方!全台水庫總進帳2970萬噸 最大雙贏家出爐


台灣水庫即時水情

2021-06-21_125825

台灣水庫即時水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