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族譜1964年,元1283始祖.pdf - Google 雲端硬碟

顏回之父季路

季路可以指:
仲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
顏無繇,字路,一字季路,顏回的父親,孔子弟子
------------------------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或稱季路,魯國卞人,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少孔子九歲,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1]亦為《二十四孝》中為親負米的主角。
生平
子路見孔子,子曰:「汝何好?」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學豈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御狂馬者不釋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哉?毀仁惡仕,必近於刑,君子不可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前498年隨孔子周遊列國。後任衞國蒲邑(今長垣縣)之宰,也是當地大夫孔悝的家臣。
子路受牛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子貢花自己的錢救人後不領獎勵,但讓別人不願意救人;然而子路救人後領取獎勵,反而讓別人願意救人。孔子成功預言這兩個行為的影響,其道理是如果將道德的標準提高到只有少數人能遵守,則反而是懲罰想要符合道德的人,讓人不想遵守道德,若立下行善會獲得獎勵的慣例,則會有很多人行善。
君子死,冠不免
公元前480年,衛出公之父蒯聵脅迫孔悝把自己迎回衛國當國君,是為衛後莊公。子路為了救孔悝而與蒯聵的家臣石乞、盂黶戰鬥,在戰鬥中被敵方用戈將繫『冠』的帶子割斷了,子路停止戰鬥,彎下身撿起冠並繫上帶子,結果因此被趁虛打敗並殺害,年六十三,死後受醢刑(即剁成肉醬)。[2]孔子聞其死,極為傷心,從此不吃肉醬(覆醢)。
唐玄宗尊之為「衛侯」,宋真宗加封為「河內公」,宋度宗又尊為「衛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仲子」。
評價
子路性格直爽、勇敢、信守承諾、忠於職守,孔子曾說:「理想無法實現了,我準備乘筏漂到海上。會跟我走的,衹有子路吧?」同時也表示:「子路比我勇敢,但缺乏才能」。《論語》中提到他是孔子門下四類才能之士(德行、政事、言語、文學)中傑出的「政事」人才。但也因為盡忠而身殉。子路在戰鬥中不忘記繫好帽帶,也因此而死。後代文人,多不因此視子路迂腐,而是惋惜他在危難中並未顧及自身的安全而喪命。
《論語》記載孔子曾預言,子路個性過於剛強,恐怕難以善終[3]。但子路死後,孔子還是非常傷心[4] ,有覆醢之舉,即吃飯時見肉醬蓋上而不忍食用。
-------------------------
顏回(西元前521年-西元前491年),字子淵,又稱顏子、顏淵。唐代為避李淵名諱,曾改其字為子泉。春秋魯國人。孔子七十二門徒之首。孔門十哲中德行科之一。被視作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位居孔門第一位。
生平
求學
有一次顏淵、季路侍候孔子,孔子要他們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
子路說:「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可見其輕視財物、好交朋友的個性。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意即不張揚自己的優點、不強調自己的功勞,可見其謙虛與仁愛的本性。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困於匡
孔子受困於匡,顏淵在後跟上。孔子說:「吾以女為死矣。」顏淵說:「子在,回何敢死﹖」
去世
顏回29歲,頭髮盡白,再二年即去世。孔子非常難過,說:「自吾有回,門人益親。」又說:「噫!天喪予!天喪予!」隨從說:「子慟矣。」孔子說:「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顏無繇請孔子把車賣掉以用來為顏淵買棺槨。孔子說:「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弟子們又欲厚葬顏回,子曰:「不可。」最後還是厚葬了顏回。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之後,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回答:「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顏回留有一子顏歆。
歷代追封
山東曲阜復聖廟中的兌國復聖公顏回像。
山東曲阜復聖廟中的兌國復聖公夫人神位。
自漢代起,顏淵因為較易查考的關係,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淵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諡號。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詔稱「先師」。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追封太子少保。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379年)封「兗公」。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兗國公」。
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又加封「兗國復聖公」。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改封「復聖」。
特殊待遇
除了歷代追封外,顏淵的嫡系後代被封為翰林院五經博士,世代世襲。
後人
參見:顏子家族大宗世系圖
評價
孔丘
孔子:「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論語・為政第二)
孔子:「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論語・雍也第六)
孔子:「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第六)
孔子:「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子罕第九)
孔子:「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論語,先進第十一)
孔子評顏回:「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論語・子罕第九)
孔子:「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論語,先進第十一)
子貢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論語・公冶長第五)
曾子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宋代
顏回受宋代思想家贊譽為超凡入聖的師表,能持之以恆,保持操守,是完美典範,最接近成聖,未能大成只因早夭。[1]


季路可以指:
仲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
顏無繇,字路,一字季路,顏回的父親,孔子弟子
------------------------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或稱季路,魯國卞人,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少孔子九歲,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1]亦為《二十四孝》中為親負米的主角。
生平
子路見孔子,子曰:「汝何好?」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學豈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御狂馬者不釋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哉?毀仁惡仕,必近於刑,君子不可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前498年隨孔子周遊列國。後任衞國蒲邑(今長垣縣)之宰,也是當地大夫孔悝的家臣。
子路受牛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子貢花自己的錢救人後不領獎勵,但讓別人不願意救人;然而子路救人後領取獎勵,反而讓別人願意救人。孔子成功預言這兩個行為的影響,其道理是如果將道德的標準提高到只有少數人能遵守,則反而是懲罰想要符合道德的人,讓人不想遵守道德,若立下行善會獲得獎勵的慣例,則會有很多人行善。
君子死,冠不免
公元前480年,衛出公之父蒯聵脅迫孔悝把自己迎回衛國當國君,是為衛後莊公。子路為了救孔悝而與蒯聵的家臣石乞、盂黶戰鬥,在戰鬥中被敵方用戈將繫『冠』的帶子割斷了,子路停止戰鬥,彎下身撿起冠並繫上帶子,結果因此被趁虛打敗並殺害,年六十三,死後受醢刑(即剁成肉醬)。[2]孔子聞其死,極為傷心,從此不吃肉醬(覆醢)。
唐玄宗尊之為「衛侯」,宋真宗加封為「河內公」,宋度宗又尊為「衛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仲子」。
評價
子路性格直爽、勇敢、信守承諾、忠於職守,孔子曾說:「理想無法實現了,我準備乘筏漂到海上。會跟我走的,衹有子路吧?」同時也表示:「子路比我勇敢,但缺乏才能」。《論語》中提到他是孔子門下四類才能之士(德行、政事、言語、文學)中傑出的「政事」人才。但也因為盡忠而身殉。子路在戰鬥中不忘記繫好帽帶,也因此而死。後代文人,多不因此視子路迂腐,而是惋惜他在危難中並未顧及自身的安全而喪命。
《論語》記載孔子曾預言,子路個性過於剛強,恐怕難以善終[3]。但子路死後,孔子還是非常傷心[4] ,有覆醢之舉,即吃飯時見肉醬蓋上而不忍食用。
-------------------------
顏回(西元前521年-西元前491年),字子淵,又稱顏子、顏淵。唐代為避李淵名諱,曾改其字為子泉。春秋魯國人。孔子七十二門徒之首。孔門十哲中德行科之一。被視作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位居孔門第一位。
生平
求學
有一次顏淵、季路侍候孔子,孔子要他們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
子路說:「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可見其輕視財物、好交朋友的個性。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意即不張揚自己的優點、不強調自己的功勞,可見其謙虛與仁愛的本性。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困於匡
孔子受困於匡,顏淵在後跟上。孔子說:「吾以女為死矣。」顏淵說:「子在,回何敢死﹖」
去世
顏回29歲,頭髮盡白,再二年即去世。孔子非常難過,說:「自吾有回,門人益親。」又說:「噫!天喪予!天喪予!」隨從說:「子慟矣。」孔子說:「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顏無繇請孔子把車賣掉以用來為顏淵買棺槨。孔子說:「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弟子們又欲厚葬顏回,子曰:「不可。」最後還是厚葬了顏回。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之後,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回答:「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顏回留有一子顏歆。
歷代追封
山東曲阜復聖廟中的兌國復聖公顏回像。
山東曲阜復聖廟中的兌國復聖公夫人神位。
自漢代起,顏淵因為較易查考的關係,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淵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諡號。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詔稱「先師」。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追封太子少保。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379年)封「兗公」。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兗國公」。
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又加封「兗國復聖公」。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改封「復聖」。
特殊待遇
除了歷代追封外,顏淵的嫡系後代被封為翰林院五經博士,世代世襲。
後人
參見:顏子家族大宗世系圖
評價
孔丘
孔子:「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論語・為政第二)
孔子:「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論語・雍也第六)
孔子:「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第六)
孔子:「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子罕第九)
孔子:「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論語,先進第十一)
孔子評顏回:「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論語・子罕第九)
孔子:「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論語,先進第十一)
子貢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論語・公冶長第五)
曾子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宋代
顏回受宋代思想家贊譽為超凡入聖的師表,能持之以恆,保持操守,是完美典範,最接近成聖,未能大成只因早夭。[1]
-------------------------------

孔子的母親顏徵在

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王的弟弟,商朝滅亡後,大哥微子在周朝封為宋國的國君,微子啟死後,微仲繼位,到孔子父親一代,已是十五世,孔父在魯國只是一名武士。
  孔母家族先祖伯禽,是魯國的始祖,周公旦的長子,周朝先王周文王的孫子。周文王姬姓,伯禽分封他的後代在顏邑做邑首,以封地為姓,世代相傳,成為顏氏,孔子的母親就是魯國顏氏之女。
  孔父晚年再娶年輕女子顏徵在,生孔子,在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有記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字仲尼,姓孔氏。”從司馬遷記載的這一段話裡,道出了三個話題︰顏氏女、野合和圩頂。
  關於顏氏女,史料記載甚少,出現很晚的《孔子家語•本姓解》是這樣說的︰“孔子之先,宋之後也。……伯夏生叔梁紇,雖有九女而無子。其外家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於是乃求婚於顏氏。顏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顏父問三女曰︰'陬大夫雖父祖為士,然其先聖王之裔。今其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吾甚貪之。雖年長性嚴,不足為疑。三子孰能為之妻?'二女莫對,徵在進曰︰'從父所製,將何問焉?'父曰︰'即爾能矣。'遂以妻之。徵在既往廟見,以夫之年大,懼不時有男,而私禱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當時,孔子的父親年紀約在六十多歲,而顏氏女不滿二十歲,讓她心動的原因,除了孔父的“聖王后裔”、“武力絕倫”之外,另外的原因,恐怕就是前面提到的“門當戶對”。
  關於“野合”之事,後世廣有爭議。有說二人年齡相差懸殊,在當時不合禮儀,故有《史記》中記載之說;有說在野外合歡,按此說法,孔子為私生子,但歷來儒家都避諱此說,認為有失“聖人”體面,才有《孔子家語》粉飾之說;其實,對“野合”之事,傾向於他們兩人未婚同居。
  至於“圩頂”之說,更傾向孔子父母的共同願望,有一個傳宗接代、傳承宗廟的兒子。孔子生於西元前551年9月28日,因孔母曾在尼山祈禱才懷了孕,父母給孔子起名為丘,字仲尼。“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尼”指尼山,“丘”則暗示出人頭地的意思。孔子約三歲時,叔梁紇病故,葬於防山,後顏氏帶他離開鄹邑,到國都曲阜的闕裡居住,當時家境相當貧苦。
  徵在把她父親家的全部書籍,都搬運到自己的新家,選三間房子的一間作書房,準備在孔丘滿五歲的時候教他念書。她先收了五個小孩子,在自己家教發蒙的書,得到每位學生家的學資,五斗小米和一擔乾柴,足以養活母子兩人。
  徵在教孩子們習字、算數和唱歌三門功課,同時也教孩子們學習禮節和儀式。孔丘不到六歲開始跟班學習,後來,徵在又收了幾個國小生,小孔丘成為他母親的小幫手,以盡輔導微薄之力。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細心教育,不到十歲的小孔丘,已經學完全部發蒙功課,因他愛琢磨,肯用腦子想問題,記憶力出眾,喜歡幫助別人,成為同窗學習的佼佼者。有了孔母的這一段家教生涯,自己幫助別人學習的經歷,對孔子以後辦私學、興教育,起到直接的影響。
  按照當時的規矩,童子十歲就要外傅(跟別的老師去唸書)。孔母關閉了她的學堂,把小孔丘送到城內最好的學堂,學習詩歌、典籍、歷史等功課,即被後世稱為《詩》、《書》、《禮》、《樂》的內容。當時學堂稱為“庠”,屬於官辦學府,集中了魯國最優秀的老師,實施非常嚴格的教育。因顏氏家族與魯國國君是同宗關係,孔子仍以一個貴族子弟的身分,在學堂裡受到貴族式教育。孔子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除了在家得到了母親的嚴傳身教外,不僅得到了顏氏宗親的支持,也得到魯國姬氏大族的照顧。
  孔子貴族的身分,不僅得到顏氏家族的承認,也得到當時魯國國君魯昭公的認可。昭公十年,孔子二十歲得子,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所以取名鯉,字伯魚。魯昭公二十五年,孔子三十五歲時,昭公兵敗奔齊,孔子也亦奔齊避亂。
  孔子與顏氏家族,因為母親的緣故,也保持相當親密的關係。孔子早期弟子中,顏路作為顏氏家族的一員,親屬關係不會走遠,後來的仲由,也是娶顏家之女作為妻子。孔子周遊列國的第一站選擇在衛國,是因為衛靈公接受顏讎由的推薦,給孔子發出邀請,請孔子到衛國幹事。仲由是顏讎由的妹夫,顏讎由是孔子母親的同族人,彼此來往密切,消息靈通。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中,還有顏回、顏幸、顏祖、顏高、顏之僕、顏噲、顏何等。
  正是有著這種母子情深的依存關係,才有了《禮記•檀弓》裡故事的發生︰孔子在其十七歲時,其母顏徵在仙逝,孔子堅持父母合葬,因母恥於野合之事,未曾告訴父墓所在,孔子為了打聽父墓所在,就想了個殯母於五父之衢的辦法。按常禮,殯當在寢而不在外,今孔子故意殯母於外,意在引起人們的注意,使人們怪而問之,孔子便可藉機打聽父墓之所在。後來問於鄒人曼父之母,才知道父親葬於防,然後使父母得以合葬。
  比起孟母教子的故事來,孔母教子的故事,雖然少了些典範的神韻,更多的是平淡,但是年輕守寡,擇良定居、親臨授教,外傅佳堂,成就了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代聖人的身後,站著一位偉大的母親。

孔子貴族的身分,不僅得到顏氏家族的承認,也得到當時魯國國君魯昭公的認可。昭公十年,孔子二十歲得子,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所以取名鯉,字伯魚。魯昭公二十五年,孔子三十五歲時,昭公兵敗奔齊,孔子也亦奔齊避亂。
  正是有著這種母子情深的依存關係,才有了《禮記•檀弓》裡故事的發生︰孔子在其十七歲時,其母顏徵在仙逝,孔子堅持父母合葬,因母恥於野合之事,未曾告訴父墓所在,孔子為了打聽父墓所在,就想了個殯母於五父之衢的辦法。按常禮,殯當在寢而不在外,今孔子故意殯母於外,意在引起人們的注意,使人們怪而問之,孔子便可藉機打聽父墓之所在。後來問於鄒人曼父之母,才知道父親葬於防,然後使父母得以合葬。
  比起孟母教子的故事來,孔母教子的故事,雖然少了些典範的神韻,更多的是平淡,但是年輕守寡,擇良定居、親臨授教,外傅佳堂,成就了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代聖人的身後,站著一位偉大的母親。
孔子的母親顏徵在|東魯聖地- 顏氏宗親網論壇- Powered by phpwind - https://goo.gl/EQxnt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