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屋巢農
桃園新屋農產豐富,除了稻米外,還有各式蔬菜瓜果、雞肉、仙草、蜂蜜等等,去年在地農民成立了一個青農團體「新屋巢農」,希望透過這個交流平台,結合在地的各種資源,一起成長,今年他們推出蔬果生鮮箱計畫,結合多元農產,透過電商平台做推廣,希望打出新屋農產的知名度。他們還規畫舉辦了產地餐桌活動,結合農事教學觀摩體驗,讓參與的民眾更了解餐桌上的食材來源,以及低碳飲食圈的概念。
徐國峰與謝秋芸夫妻倆合力架上網子,熟練的為正要轉色的百香果準備吊床,其實幾年前,他們都還是農業門外漢。
[新屋巢農 生鮮箱專案負責人
徐國峰]
突然轉到這邊來其實對我,是有一個挑戰,那主要當然就是,體能上的一個負擔啦,你就要學會很多,使用一些農機,農業機械或者是你要懂得一些基本的水電啊,灌溉設施的配置啊,那這些東西其實,跟我以前又是念文組的,對,人家所謂的第一類組的這種,過去一些學習的經歷是完全不一樣的。
徐國峰原本在內湖科學園區做產品經理,而太太秋芸過去念的是新聞傳播和勞工系,出社會後她曾在竹科工作,快要30歲時念頭一轉,她決定到日本打工遊學,學習農業,這便開啟她回鄉的農業之路。
[新屋巢農 會長
謝秋芸(客籍)]
就是在30歲以前的生活,然後30歲以後又在重複著,就想說要再調整一下,然後那時候剛好我媽媽的手受傷,然後就想,她就是很挫折沮喪了一段時間,然後,剛好就想到說老家的地在休耕,那我們兩個就異想天開的就想說,那我們就一起,一起下來做農業看看好了。
秋芸先回家鄉新屋和媽媽一起打拚,先生國峰則是隔了兩年半後才辭掉工作一起幫忙,剛開始是種有機草莓,但草莓只有幾個月產季,要維持生活,就必須種植多樣作物,因此陸續種蔬菜、瓜果類。與許多農民一樣,他們發現,品質顧好了,銷售卻是一大難題。
[新屋巢農 會長
謝秋芸(客籍)]
像苦瓜,香瓜,火龍果這些在夏天,都是市場上很常見的水果,就是在,當南部都大出的時候,我們北部的就變成,就是,會有點滯銷賣不出去,這時候就,一開始我們,的確,都不知道賣給誰的時候就是,也是半買半相送,然後後來是找到一家包裝廠,然後我們夫妻兩個就拿我們的東西去拜訪他們說,就說我們,怎麼去說服他要收我們的東西。
為了開拓更多通路,他們想盡辦法,幸好去年在農會輔導下,「新屋巢農」成立了,他們有了更多青農夥伴一起為通路找方法。
[新屋巢農 生鮮箱專案負責人
徐國峰]
我們巢農其實概念,從字面上意義就是希望說,不管是原本的巢就在這邊,還是你在這邊建立一個新巢,就是,禽鳥歸巢,或者是新鳥築巢,那當然,從口音唸出來的潮我們希望它是有一個現代,引領潮流的概念所以就有新屋巢農。
[新屋巢農 成員
張何男(客籍)]
不管是,在於說,政府推廣的一些項目,它可以快速的了解,現階段,政府它,有,推什麼樣的,不管是,農機具的補助,或者是,幫農,農的這個產業,未來的規畫的走向,它會,很迅速地讓我們知道。
將蔬果、米、蛋、蜂蜜等在地農產品放入紙箱,去年剛成立的新屋巢農,今年首要任務就是要開發屬於新屋地區的特色蔬果箱。
我可以靈活說,你就一定選四包,你可以,你可以,這個是,這個菜我選四包,或者是,我每種菜都各一包,可以做這樣子的一個選擇嗎,對消費者他們的那個需求搞不好更大,彈性大一點。
每個月他們都固定聚會,討論蔬果箱的族群目標、價格定位及農產品種類。
[新屋巢農 生鮮箱專案負責人
徐國峰]
我們希望說這個蔬果箱能夠帶一個有點像,母雞帶小雞的概念,只是說這些農作產品它可能,短時間要去一些比較大的通路,或是比較常見的通路並不是那麼容易,因為青農其實在這塊這是需要耕耘的,所以我們希望說這個生鮮箱就是大家一個,共同的一個,共有的通路。
[新屋巢農 成員
湯于賢(客籍)]
蔬菜箱的話就以新屋當地特色,幾乎都是新屋的農產品,就是幫新屋打個廣告這樣子,讓大家知道,其實新屋可以出的農產品,是非常多,多元多樣的。
而透過與電商平台合作,也讓農民們更了解消費者的喜好。
[新屋巢農 生鮮箱專案負責人
徐國峰]
電商通路其實它們的優勢就是在於它們對於,消費者的分析是做了,相對是完整的,它很了解,在它這個平台上面購買的消費者屬性是怎麼樣,所以說它可以幫我們去做一些消費者的區隔。
[新屋巢農 成員
張何男(客籍)]
我們現在已經在有,已經找好一個網路的專門賣,農產品的,網路通路平台,對,然後做一個巢農嚴選的,一個蔬果箱,的銷售,那這個東西,其實對,所有農友的幫助就是說,我可能有量產的時候,他多了一個平台,可以做銷售。
[相片提供 新屋巢農]
除了推廣蔬果箱,他們也規畫開創屬於新屋在地的餐桌計畫,用減少碳足跡的概念,讓消費者了解新屋的多元產物。
[新屋巢農 生鮮箱專案負責人
徐國峰]
消費者他可能在全國各地他透過,訂購買到我們家的生鮮箱,他可能有自己的烹調方式,在他們家的廚房裡面享用,那可是我們希望說,他如果有一天能夠來到產地的時候,我們可以用不同的一些農事體驗,或一些不同的料理方式,讓他可以吃到不一樣的口味。
未來他們也將投入食農教育推廣,希望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觀念能夠拓展出去,打造新屋成為低碳飲食圈,更重要的是青農間彼此交流,分享經驗,讓更多新加入的青農少走一點冤枉路。
601集-新屋巢農 - 客家新聞雜誌 - 樂多日誌 - https://goo.gl/u4juzC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