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紋銅鏡/古代女子從東漢時期就開始參加蹴鞠活動/宋代銅鏡注重實用,不崇華侈,器體輕薄,裝飾簡潔,形狀仍以圓形爲主,亦有方形、弧形、菱形以及帶柄等多種形式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wTCs29


蹴鞠其實和足球一點關係都沒?足球剛開始用手玩/英格蘭現存最早出現football一詞的文獻(1314年),就是禁止民眾在倫敦城內玩球而頒布的命令/在1847年至1870年代-嚴格禁止用手帶球-英格蘭的公學(public school)學生們及各校都有自己的足球玩法;全英格蘭玩的足球雖然都叫足球,但這種大雜燴式的遊戲根本沒有共同祖先可言-除了都叫「足球」以外,這些遊戲還有個共通點:它們全都可以用手玩/1860年代;在英格蘭有了明顯橄欖球(rugby)及football「用腳踢的球」的分別

你知道蹴鞠其實和足球一點關係都沒有嗎?英格蘭現存最早出現football一詞的文獻(1314年),就是禁止民眾在倫敦城內玩球而頒布的命令:「有鑒於倫敦城內的嚴重騷動,特別是足球在公開場合引起的混亂,可能帶來許多惡行……我們代表國王,下令城內禁止從事這類遊戲,違者下獄。」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從小到大,接觸過的這麼多種球類運動中,為什麼只有足球(football)要用腳踢,不能用手玩,除了兩隊守門員跟馬拉度納(Diego Maradona)可以例外?
(馬拉度納的「上帝之手」)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cNkksrfls]
看看籃球和排球,用手打,多麼容易上手,而羽球、桌球、高爾夫球雖然要用球拍、球杆,但至少還是用手來拿,為什麼足球這麼高拐,硬要用這麼彆扭的部位來玩?
這絕對不是因為「顧名思義」。「顧名思義」只能解釋某些頂多「一百來歲」的「年輕」運動(如籃球、排球),其他好幾百歲的運動就不能這麼解釋。
比方說,板球的英文「cricket」和打擊手的球拍沒什麼關連,反倒可能來自於他身後的三柱門「wicket」;至於網球的英文「tennis」,不只跟球拍無關,跟球網也無關,而是源自中古法文裡,發球前朝對手喊的那聲「發球啦(tenez)!」
「Football」跟腳的關係也很類似:雖然這個詞在英文拼寫的歷史演變中,所有拼法都跟foot或ball有關,但沒人說foot是「用腳踢」的意思。有些運動社會學家認為,foot是「徒步」(on foot)的意思,和騎馬(on horse)不同;玩football的人也不屬於馬背上的階級。所以,我們不妨先把「腳」忘掉,將football想像成學校校慶最喜歡玩的滾大球,屬於同樂性質,沒有規定用手用腳,開心就好。
不過,有兩點跟我們這兒不太一樣:其一,英格蘭人在很多節日都會滾他們的大球(玩足球),而且還能藉機聚眾抗議;其二,他們的政府官員看到人民在大街上玩足球,心情就不會太好。
英格蘭現存最早出現football一詞的文獻(1314年),就是禁止民眾在倫敦城內玩球而頒布的命令:「有鑒於倫敦城內的嚴重騷動,特別是足球在公開場合引起的混亂,可能帶來許多惡行……我們代表國王,下令城內禁止從事這類遊戲,違者下獄。」
幾百年後,英格蘭逐漸形成現代國家,政府對社會的控制程度,以及人們對於「有文化」、「天龍人」的標準也越來越高,19世紀初有本暢銷書這麼說:「足球以前在英格蘭社會下層裡還挺流行,然而近年來似乎已經淪落得惡名昭彰,也因此很少玩了。」
再這樣下去,足球一詞大概只會跟聚眾、路過、滾大球連在一塊兒,我們這個月中也沒世界盃可看了。因此,惡名昭彰的足球能重現江湖,還得感謝一群惡名昭彰的人:英格蘭的公學(public school)學生。今天這種只能用腳踢的足球,正是這群惡名昭彰的人弄出來的東西。
1932年的伊頓學生照。Photo Credit: German Federal Archive CC BY 3.0
或許你會覺得奇怪:英格蘭的公學學生,不都是含著金、銀湯匙出生的嗎?怎麼惡名昭彰?而且,他們為什麼不去參加一些有氣質的活動,騎騎馬、打打獵、打網球,非要把自己搞得渾身髒兮兮?
事實上,公學學生在當時的確風評不佳。就拿哈洛中學(Harrow School)來說吧:「這些男生主要的休閒活動就是丟石頭,而且還丟得相當準。連狗都不想在哈洛丘陵上討生活。要是馬兒把主人的貨車拉到學校附近,常常連眼睛都得瞎掉。」為了不出亂子,公學需要有課外活動,能在有限的空間裡盡可能多塞點學生,而這是網球辦不到的。
板球需要很多人玩,在當時的人眼中也挺有身分,但板球屬於夏季,英格蘭冬日較長,學生待在學校的時間大多都在秋季到與隔年春分前後。於是,足球成了南陽街補習班,成為學生課後的去處。
當時只有幾間學校被看作公學:西敏寺中學(Westminster School)、哈洛中學、溫徹斯特學院(Winchester College)、伊頓學院(Eton College)、舒茲伯里中學(Shrewsbury School)、洛格比中學(Rugby School)與查特豪斯中學(Charterhouse School),而且各校都有自己的足球玩法;全英格蘭玩的足球雖然都叫足球,但這種大雜燴式的遊戲根本沒有共同祖先可言。
伊頓公學是英國最為知名的公學校,威廉王子就曾就讀於此。Photo Credit:Farah Tsai CC BY 2.0
除了都叫「足球」以外,這些遊戲還有個共通點:它們全都可以用手玩。
事實上「足球」也非得用手玩不可,對當時的人類來說,想做出有彈性、接近圓形、不會踢踢就爛的球,其實有點困難。一直要到接近20世紀,才能穩定製造今天這種正圓型、彈跳規則的球。
玩足球時手腳並用,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何況當年場地不比今日,就算球是圓的,一旦落地,也沒人知道會往哪裡彈。在凹凸不平的半泥濘中用形狀不規則的球,還想像梅西(Lionel Messi)那樣華麗帶球?不,在這裡,人人都是馬拉度納。
(是的,蹴鞠絕對跟世界盃踢的足球完全沒有親戚關係。從時間先後來看,football打從一開始出現在英格蘭時,就是個以手為主的遊戲,並非用腳「踢」[蹴]「球」[鞠];足球起源臨淄是種絕對的幻想)
圖說:1862年一本少年雜誌上刊登了製作足球的方法。這時的足球仍然是 用皮革、豬膀胱、鞋帶等材料手工製作。換言之,你想買足球,不是去運動用品店找,是去肉攤找。George Forrest, ‘Football,’ Every Boy’s Magazine (1862): 37
足球後來演變成禁止上帝之手,嚴格限制手部使用,是個超過半世紀的漫長過程。這一切都和洛格比中學的崛起有關,也就是洛格比足球(Rugby football),我們所說的橄欖球的發源地。
19世紀前,洛格比中學只是間普通的中學,經歷了1828年到任的新校長托馬斯‧阿諾德(Thomas Arnold)大刀闊斧的改革以後,這所學校才一躍成為名校。雖然說足球一直以來都是手腳並用,但抱球在場上跑,的確是1820或1830年代時才誕生在這所新銳名校的玩法,而當1845年洛格比學生將規則訴諸文字、開始流傳以後,歷史就開始前進了。
Rugby football。Photo Credit:Sam_Catch CC BY 2.0
說也奇怪,幾百年來有這麼多種足球遊戲出現在英格蘭的土地上,卻沒有人動過念頭,把玩法寫成文字,變成規則。洛格比的學生制定、出版成文足球規則的舉動,大概就像高中生做班服,用來提升團體認同;但這對真正的老牌公學,特別是伊頓學院的天龍學生來說,卻顯得格外刺眼。
於是,伊頓人緊接在1847年留下了自己的成文規則,並嚴格禁止用手帶球。「雙手是人最為重要的身體部位,透過明確禁止在遊戲中使用它們,伊頓人是在要求球員必須學會實行極為高度的自我控制」,他們要呈現自己的優越地位,把不知天高地厚的洛格比人打回原形。不過當時的足球主要還是校內活動,頂多偶而與他校來場友誼賽。而且規則差異太大的學校還可以王不見王:就算走今天的高速公路,伊頓與洛格比之間也差了140公里遠。
偏偏在1857年,洛格比畢業的托馬斯‧休斯(Thomas Hughes)以母校為背景,寫了本暢銷小說《湯姆‧布朗的學校生活》(Tom Brown’s School Days),讓洛格比足球一夕之間成了楷模,事情便一發不可收拾。一來,足球的能見度水漲船高,在一般人心目中的形象也越來越好,成為「查埔人的運動」(manly sport)的一員;二來,這本小說也讓許多新學校採用洛格比規則,這逼得伊頓與其他老學校再也無法忽略現實。
(《湯姆‧布朗的學校生活》影集中學生玩洛格比足球的畫面)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YNYlML_bZE]
於是,足球規則的爭論一路向上延燒。1858/59年間,先是在流通量廣、價格便宜的《貝爾氏倫敦生活》(Bell’s Life in London,運動界的PTT八卦板)吵了半個冬天;接著1861/62年又在同一份報紙吵了一回,還延燒到《原野》(The Field,大概是《今周刊》);到了1863/64年,戰火在《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蘋果》)燃起,最後在地位崇高的《倫敦時報》(The Times)和《運動公報》(Sporting Gazette,差不多是《天下》或《經典》)全面爆發。這也成為1863年10月26日,英格蘭足球協會(The Football Association)在倫敦成立的導火線──協會成員試圖統一足球規則,禁止用手帶球跑,並且在年底制定出了協會足球規則(The Rules of Association Football)。
圖說:1863年,伊頓學院的學生首先攻占了《倫敦時報》的版面,在爭奪上層讀者的戰爭中占了先機。Etonensis, ‘Football,’ The Times Oct 05, 1863: 8
對於反對洛格比足球的伊頓人來說,「顧名思義」成了攻擊對手的武器:「首先,會動手動腳、踢人腿還拉人的,是野蠻的運動;第二,這不叫足球。」不過,面對來勢洶洶的洛格比浪潮,出手太慢的足球協會只能用節節敗退來形容。但上述的這兩點,卻也是後來反敗為勝的主因。
無論是洛格比足球或協會足球,所有踢球的人都知道,玩足球免不了身體接觸。但是,面對抱著球、飛快進攻的對手,最有效的防守方式就是拉他(hold)、撞他(charge)、踢翻他(hacking)。隨著足球逐漸形成兩套規則,比賽的專業度與激烈程度也隨之提高1870年代起,民眾見識了各種運動傷害與戰死球場的慘狀,於是紛紛去信英格蘭各大日報、週報,嚴詞批評洛格比足球。與此同時,也不乏有人讚賞英格蘭足球協會當年統一足球規則的嘗試;此外,協會足球規則本來就禁止用手抱球移動,壓根沒必要踢翻對手,當然也禁止拉人與踢人。
圖說:1880年代,洛格比足球在報紙版面上的形象並不怎麼好。Moonshine Feb. 02, 1884: 59
別忘了,足球在1860年代前後,已經逐漸成為「查埔人的運動」。從足球裡應該要學習「查埔人的風範」,而不是「野蠻人的行徑」。進入1880年代,在許多中上層人士閱讀的報刊裡,洛格比足球形象已不如以往,「下層階級很可能比較愛看洛格比聯盟(Rugby Union)的比賽,但協會足球規則更能得到中上階級的青睞,就連冷感的倫敦,體面人士也會[在主要的足球比賽時]齊聚一堂,這就是個明顯的證據。」
此後,協會足球的能見度也開始勝過洛格比足球,並且接收、壟斷了football一詞;至於後者,英格蘭人漸漸更常稱之為橄欖球(rugby)。到了這個地步,football才能說是「用腳踢的球」
巴西世界盃專題引言:四年一次的全球瘋狂:在抗議聲中,巴西世界盃你準備好了沒?
圖說:1894年一場洛格比足球意外。有點血腥。Illustrated Chips Oct. 13, 1894: 4-5
拜託別再說「蹴鞠」是足球的祖先,而且你知道足球一開始其實是用手玩嗎?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 https://goo.gl/goScxn


2018年06月26日 04:11 中國時報 李怡芸/綜合報導
正激烈進行的世界盃足球賽雖未有兩岸球隊參賽,但仍吸引不少兩岸觀眾徹夜觀戰,其實中國很早就發明足上球類運動「蹴鞠」,古畫裡的「世界盃」亦頗可觀。
蹴鞠在中國最早見於《史記‧蘇秦列傳》,在當時的齊國都城臨淄,蹴鞠已在民間廣為盛行,在漢代,人們把蹴鞠視為治國習武之道,玩法於是更偏向對抗,認為能使戰士保持良好的體力和情緒,逐漸發展成專業化的運動,並出現世界上第一部體育專著《蹴鞠25篇》。
據史料記載,趙匡胤可說是歷史上有名的足球皇帝,尤其擅長「白打」即現在所說的「花式足球」,他的球技在當時赫赫有名,可做到「球終日不墜」,北宋畫家蘇漢臣所繪《宋太祖蹴鞠圖》便描繪出趙匡胤和弟弟宋太宗趙匡義與大臣們玩球的場景。明人唐文鳳就在〈題蹴鞠圖〉詩中指出,畫中除了宋太祖與宋太宗,觀看的大臣分別是趙普、楚昭輔、黨進和石守信,均是宋朝的開國功勛。
唐代因太宗、玄宗都愛看蹴鞠,鞠也變成更圓、更輕的皮球,於是唐代便已出現了女子足球,明代杜堇的《仕女蹴鞠圖》便描繪了仕女們在花園中玩蹴鞠的情景。商喜的名作《明宣宗行樂圖》全卷分六段,以寫實的院體工筆繪畫,分別表現了射箭、蹴鞠、打馬球、捶丸、投壼及皇帝起駕回宮的場景,其中蹴鞠的場面非常生動,皇帝雖沒有上場,但在一旁觀看,而表演蹴鞠的人多被認為是宦官。
蹴鞠運動的興衰與皇帝的好惡不無關係,清朝入關後實行弱民政策,自順治起便禁止蹴鞠,清代的文士們只能透過畫前朝蹴鞠盛況來緬懷,清畫家黃慎的《蹴鞠圖》,描繪宋太祖、宋太宗、宰相趙普以及大臣內侍玩蹴鞠的場面。圖中宋太祖身著龍袍,與趙普正在爭搶,人物用筆細勁削力,頓挫自如,玩者動態與觀者靜態相映成趣,人物神情刻畫生動。足球皇帝宋太祖 古畫一展英姿 - 中時電子報 - https://goo.gl/nbM8QZ


動靜總相宜 淑女運動花樣多
作者:蘭音
《仕女清娛圖》冊之「投壺」,清喻蘭繪。(公有領域)
人氣: 241
【字號】
更新: 2019-04-23 12:04 AM    標籤: tags: 閨閣雅趣, 女子體育, 鞦韆, 蹴鞠, 投壺
貞靜溫婉的淑女,也許她的另一面就是天真活潑、生氣勃勃。她既能端坐在繍房中專注女紅,也能在庭園甚至公共場所嬉戲競技。並不是只有今天的女孩子才熱衷健身,古代女子也有許多唯美又富有活力的體育活動呢。
在傳世名畫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古代淑女動感的身影。比如唐代的《虢國夫人遊春圖》中,穿著襦裙披帛的女子,騎上了駿馬浩浩蕩蕩地出行。在實際生活中,淑女們的活動更為豐富,我們就來看看歷史上都出現過哪些女子的運動項目吧。
綠楊高映畫鞦韆
《月曼清遊圖》冊之「楊柳盪韆」,清陳枚繪。(公有領域)
少女時期的李清照有小令曰:「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描寫的是自己在庭院中盪鞦韆的場景,纖瘦的花枝尚掛著露珠,少女的香汗也浸透了單薄的羅衣。鞦韆大概是古代女子最喜愛的活動了,它簡單易學,而且在盪起來時,女子體輕似燕升於空中,寬大的衣袖、裙裾隨之飄搖輕舉,直如仙娥御風臨凡,多麼空靈脫俗的畫面!
鞦韆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時代,由北方少數民族傳入中原。《古今藝術圖》[1]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鞦韆為戲,以習輕趫者。」由於那時的鞦韆,用結實的獸皮做繩索,下拴著踏板懸掛在木架下,供人鍛鍊、遊戲,所以「鞦韆」二字都是「革」字旁。
後來,鞦韆逐漸成為女子專屬的活動,《古今藝術圖》又載:「後中國女子學之,乃以綵繩懸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鞦韆。」這裡的鞦韆,已經和現在的鞦韆形制很接近了。
而引領鞦韆風尚的,或許是大名鼎鼎的漢武帝。《漢武帝後庭鞦韆賦》說:「況鞦韆者『千秋』也,漢武祈千秋之壽,故後宮多鞦韆之樂。」漢武帝在後宮祈求千秋之壽,宮人們便以盪鞦韆為遊藝活動。賦作者還用文采華茂的筆觸,記錄下盪鞦韆的姿態和竅門:「徑如風,捷如電」「乍龍伸而蠖屈,將欲上而複低。」隨著鞦韆的一上一下,女子如風和電一樣敏捷,身體剛像龍一樣伸展,馬上又像尺蠖蟲一樣蜷曲,這樣才能將鞦韆盪得又高又快。
漢代以後,盪鞦韆逐漸成了節慶的風俗活動。《開元天寶遺事》載,寒食節那天,宮中立起一架架鞦韆,皇帝讓妃嬪們以盪鞦韆為樂,還把它戲稱做「半仙戲」。既是架鞦韆,自然也有拆鞦韆一說,一般節日過後鞦韆就要拆除,因而在詩詞中藉此表達青春易逝、歡樂難再之意。
到了元朝,鞦韆成了自宮庭到百姓,家家戶戶女子都喜愛的遊戲。《析津志輯佚》載:「上自內苑,中至宰執,下至士庶,俱立鞦韆架,日以嬉遊為樂,紅女之事殆庶幾焉。」女子們每天都想著盪鞦韆,就像貪玩的孩童一樣,難怪像女紅這樣的分內事都要荒廢了,可想盪鞦韆受歡迎的程度。
蹴鞠場邊萬人看
《仕女圖》局部,表現女子蹴鞠場景,明杜堇繪。(公有領域)
蹴鞠是古代的足球,相傳由黃帝發明,起初用於軍事訓練。到了戰國時期,蹴鞠就成了民間盛行的活動了。《戰國策》中記載齊國的市民生活,就包括演奏樂器、鬥雞、賽狗、下棋和踢球等娛樂方式。那麼女子加入蹴鞠活動,大約在漢代就興起了。
現存的漢畫像石中,有許多繪有「女子蹴鞠」的題材。女孩子的蹴鞠更像是舞蹈,她們往往梳高髻、舒長袖,伴著絲竹管弦之聲翩翩起舞。那時的女子蹴鞠,不是為了競技,而是重在把球踢得高或者能夠玩出花樣,所以她們在遊戲時,也會吸引很多人駐足觀賞呢!
唐朝開闊鼎盛的氣象,似乎將女子蹴鞠推向一個高峰。《內人蹋毬賦》中就描繪了女子踢球的場景:「揚袂疊足,徘徊躑躅」「球不離足,足不離球。」可謂技巧之高超,在當時還出現「華庭縱賞,萬人瞻仰」的盛況。
在平地上用腳踢球叫「蹴鞠」,如果騎在馬上揮桿擊球,那就叫「馬球」了。古代女子會騎馬,所以打馬球也不在話下,而且,球技精湛的女子還能做教練呢!五代十國時期有位絕世佳人,世稱「花蕊夫人」,她不僅是為馬球愛好者,還喜歡訓練宮女打球。有詩為證:「自教宮女學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上朋知是宮家隊,遍遍長贏第一球。」
到宋代,女子打馬球更加興盛,那縱橫馳騁的氣勢、衣影紛飛的明豔,天子見了也忍不住為她們擊節讚賞。多才多藝的宋徽宗在欣賞了女子馬球後,曾作詩曰:「控馬攀鞍事打球,花袍束帶競風流。盈盈巧學男兒拜,惟喜先贏第一籌。」生動傳神地表現了女子的活力與嬌俏,令人神往。
一舞劍器動四方
《畫麗珠萃秀》冊之「公孫大娘」,清赫達資繪,梁詩正題。(公有領域)
舞刀弄劍者,要麼是軍營戰場上的將軍猛士,要麼就是武俠小說中的江湖俠客。但是在古時候,女子不僅會舞劍,而且憑藉出神入化的劍術留名青史,成為後人仰慕的奇女子。劍起源於商代,號稱「短兵之祖」,春秋後期已經出現了成熟的劍術,一位精通劍術、武功高強的越國女子,成了史書中第一位女劍術家。
那是吳越爭霸時期,越王勾踐厲兵秣馬,決意復國。《吳越春秋》載,謀臣范蠡推薦了以劍術聞名的越女。越女在見勾踐之前,遇到一件奇事,一個白猿化身的老者,要和她比試劍法。老者以枯竹枝作劍,折下了末端,越女用其末端為兵器。老者舉竹枝發起進攻,越女在三招過後發起反攻,老者不敵現原形逃遁。
勾踐見了越女,請教她習劍的道術。越女自言,她的劍法本是天成,又闡述劍法中動靜、虛實、內外、呼吸之間的關係,運用得當就可以出現以一當百的效果。勾踐聞言大喜,立刻選派軍隊中的武功高強者向她學藝,時人都以「越女劍法」為尊。
像這樣的武學高手自然是千年不遇的,到了後來,女子的劍術也出現了以觀賞性為主的藝術,也就是「劍舞」。雖然是從武到舞的演變,歷史上仍然出現了名動天下的女子,那就是唐朝的公孫大娘。公孫氏每次登台獻藝,都能帶來觀者如山的轟動效應。
她的舞藝,人稱「雄妙」,被推為盛唐第一。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是她的忠實粉絲。而她的舞蹈,也是藝術家們靈感的源泉。傳說,吳道子觀她一舞,頓悟用筆之道;張旭觀她一舞,從此書法大進。
大詩人杜甫年幼時,曾睹公孫大娘的舞蹈,年老時又見公孫氏傳人舞劍,遂賦詩紀念,形象再現了她們舞劍的身姿:「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當她們起舞時,劍光璀璨如后羿射落九日,舞姿矯健似天神御龍飛翔;出劍則勢如雷霆萬鈞,收劍則凝如江海清光。果然是英姿颯爽,俊美無雙的俠女風範。
會挽雕弓如滿月
《端陽故事圖》冊之「射粉團」局部,清徐揚繪。(公有領域)
弓箭歷史悠久,在古時有著重要地位。它不僅是戰場上殺傷力極強的武器,也是一國禮儀的象徵,它以「射禮」為名,成為古代君子必須掌握的「六禮」之一。女子在箭術方面,也是巾幗不讓鬚眉的。
北魏時地方豪傑李波的小妹,是一位善騎射的女英雄,民間有歌謠讚頌她,撩起衣裙跨上馬背,就像風捲草蓬一樣迅猛;她還能左右開弓,箭法卓越,每箭射出都能一箭雙鵰。雖然我們無緣目睹李小妹的英姿,但是唐代的一座畫彩女射俑,定格了女子射箭的寶貴瞬間。這位女俑梳著「丫」形髮髻,著修身衣袍,頭向右偏,右臂彎曲,左臂斜上伸展,做出射箭的樣子。
唐 畫彩女射俑。(公有領域)
在唐代,女子射箭流行於宮庭,許多詩人為此留下了吟詠之作。杜甫《哀江頭》云:「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嚙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箭正墜雙飛翼。」描寫的是宮女在馬背上翻身仰射的高難度動作。還有王建《宮詞》:「射生宮女宿紅妝,把得新弓各自張。臨上馬時齊賜酒,男兒跪拜謝君王。」宮女即將隨天子出宮遊獵,正忙著試新弓,出發前她們還像男子一樣拜謝天子賜酒。
有射箭有關的還有一項禮儀活動,叫「投壺」,就是把箭向壺中投,多中者為勝。因為主人在宴請賓客時,有一個環節就是請客人射箭,但如果賓客不會射箭,需要用投壺代替,於是投壺逐漸變成宴會中的一種遊戲。
而女子參與投壺遊戲,早在戰國時期就出現了。《滑稽列傳》中有一段鄉間聚會的描述:「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當時百姓們歡聚宴飲,無論男女老少都會做一些六博、投壺之類的遊戲,場面實在是熱鬧非凡。南北朝時組詩《華山畿》,其中一篇寫道:「夜相思,投壺不停箭,憶歡作嬌時。」描寫女子回憶在宴會中和戀人投壺的美好時光,也印證了男女雜坐爭相投壺的情形。
了解了這麼多運動項目,才知道原來古代女子宜靜宜動,生活也是很豐富多彩的。有些活動,在今天仍然很受女孩子的歡迎呢!#
註釋:
[1] 梁 宗懍《荊楚歲時記》轉引。@*


FIFA(國際足球協會)在2004年曾公開確認,最早的足球運動原本來自中國,起源於齊國的臨淄,古代這種運動叫作「蹴鞠」足球運動的起源-《戰國策》和《史記》是最早記錄蹴鞠的典籍。前者描述了23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齊國都城臨淄流行的蹴鞠。後者則說,「翕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明白地記載著「蹴鞠」是當時訓練士兵、考察兵將體格的手段
世界上最早的足球運動:中國「蹴鞠」  http://tinyurl.com/yx8k978h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