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傻傻分不清】韓國江陵端午祭 @ Say Hi to Korea,嗨韓文 :: 痞客邦 ::
南管/端午節/韓國在2005年將該國的重大慶典活動“江陵端午祭”成功申報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9年9月,中國申報端午節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當中國將南管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時,因為在台灣沒發展出本土特色,而硬被搶走。中國把它叫「南音」,諷刺的是,他們已沒有樂師,卻請台灣樂師去幫他們「復育」。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GDK4Wy
2005年11月24日,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中國人一聽「端午」被韓國「端」走了?怎麼可以?於是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力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莫萊諾卻表示,跨國遺產相關國家可以共同申報,中國人沒必要把跨國遺產文化據為己有。他的意思不知道有沒有包括更沒必要像羋平自怨自艾含憤投江
中國划龍舟起源圖--古畫《帛畫人物御龍圖》,形似龍舟畫,推斷是戰國中期的畫(1973年在湖南省長沙市子彈庫一號墓出土)。圖中有高冠長袍男子,腰佩長劍,手執韁繩,駕馭一飛龍,龍身平伏,略呈舟形,似在水中沖風揚波。這畫宛然是龍舟的原形,畫也反映了戰國時盛行的神仙思想。《帛畫人物御龍圖》,推斷為戰國中期繪畫。
世界文化遺產:韓國江陵端午祭
世界文化遺產:韓國江陵端午祭
花樣繁多的韓國端午節食品。(Newsis提供)
人氣: 83 【字號】 大 中 小
更新: 2014-06-01 4:07 PM 標籤: 傳統, 傳統節日, 端午節, 韓國, 韓國文化
【大紀元2014年06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王佳慧首爾報導)在韓國,端午與新年、中秋並列為三大節日。每年五月初五端午時,為祈願神明保佑、國泰民安,韓國都在江原道江陵舉辦盛大的「端午祭」。這一留傳千年的傳統,如今已成為向世界展示韓國文化的窗口。
近年來,由於韓國對民間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和系統保護,久負盛名的「江陵端午祭」於2005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更引起世人矚目,成為韓國傳統文化的窗口,每年端午節時,來自韓國和世界各地的觀光者達百萬人之多。
端午祭的傳統民俗活動。(Newsis提供)
江陵端午祭的傳說
中國的端午節,關於其起源有很多傳說,最著名的是紀念楚國詩人屈原,而在近世,學界更接受這樣的觀點,即端午起源於祭祀龍圖騰以祈求避災的龍祭。
韓國傳統上稱「端午」為「上日」,意思為神的節日。而江陵端午祭也圍繞著廣泛流傳的神話人物展開。所祭祀的神靈包括「大關嶺山神」、「國師城隍」等12位神話人物。在民間,最著名的神話傳說是關於「國師城隍」。
相傳,古時候,鶴山村一戶有錢人家的女兒喝了有太陽映在石泉中的水,不久便懷身孕,後生有一子。但家人因女兒未婚生子無顏面見鄉親,於是將嬰兒遺棄後山鶴巖下。數日後,生母思念兒子,偷偷到鶴山巖下探望,誰知嬰兒不僅沒有被野獸咬死,還發現,一只鶴銜來紅丹正在餵嬰兒。她相信這是天賜貴子,於是將孩子抱回家細心餵養。孩子長大後就學慶州,成為梵日國師(810—889)。國師回故鄉,擲手杖,在手杖落地處建立「神福寺」。現在尚存有遺址的崛山寺都是他所創建的廟宇。他去世後成為守護江陵與嶺東地區的「國師城隍」。
韓國端午祭的祭祀場面。(Newsis提供)
端午祭民俗活動多 觀光客超百萬
作為目前韓國保存最完整的傳統節日民俗之一,端午祭的祭祀儀式分「儒教式祭儀」和「巫俗祭儀」兩種,民眾通過祭祀,祈願神靈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在江陵地區,端午祭有著繁瑣的儀式,從迎神的「前夜祭」到「送神祭」,時間長達二十多天;從五月初四到初七,每天早晨舉行「朝奠祭」;祭祀結束後,要將「大關嶺山神」和「國師城隍」牌位送往南大川露天祭場。祭祀儀式由專門的祭官來主持。
端午祭期間祭拜神靈的食物都是天然的素食,其中,以艾草或山牛蒡等藥草為原料製作的種類繁多的打糕,是韓國最具代表性的端午節食品。
端午祭中,民眾在用艾草製作打糕。(Newsis提供)
端午祭中,民眾在用艾草製作打糕。(Newsis提供)
端午祭的活動則豐富多彩,除被指定的祭神禮結束後,還有眾多的傳統民俗活動,如漢詩創作比賽、鄉土民謠競唱、射箭、方言大賽,以及傳統婚禮等。同時,人們也參加假面舞、獅子舞等傳統表演,還有自古流傳下來的蕩鞦韆、摔跤等習俗,場景熱鬧非凡。
端午祭中的盪鞦韆。(圖:Newsis)
韓國端午祭中的摔跤。(圖:Newsis)
每年逢端午祭,來自韓國國內和世界各地的觀光者達百萬人之多。慶典活動的跨度達20天之久,祭儀有25種之多。近年,為增進各國的藝術交流和友誼、感受韓國傳統文化,江陵端午祭還邀請國外民間藝術團體到場表演。
今年的江陵端午祭活動將從5月31日至6月7日在江陵南大川端午場一帶舉行,預計遊客數量將比往年更多,超過百萬人。
婦女們「菖蒲妝」 互贈扇子
端午這天,韓國人除了會做好打糕與煎餅,與親友分享,還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婦女們用菖蒲湯洗頭髮、飲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妝,稱為「菖蒲妝」。
在這一天,人們都會盛裝出行。此外,為了祈願健康平安,端午這天,小孩子們都會洗澡沐浴,大人則將水淋在背上來避暑。韓民族是非常重情義的民族,為表達平安度過清涼一夏的祝願,人們還會友好地互贈扇子。◇
端午祭中,婦女們用菖蒲湯洗頭髮。(圖:Newsis)
端午祭中,婦女們用菖蒲湯洗頭髮。(Newsis提供)
中國端午節已於2009年成功申遺,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近年網絡上流傳的“韓國搶注了中國端午節,導致中國無法申遺”為錯誤訛傳。
人民網早在2004年的報導《韓國的端午祭—不吃粽子,不賽龍舟,也不紀念屈原》,文中明確指出中國端午節的許多習俗如吃粽子、戴荷包、劃龍舟、紀念屈原等習俗,在韓國的端午習俗中並不存在。
江陵端午祭,是韓國江陵地區農民在端午節氣時間里特有的一種巫俗祭祀活動,並不是特指一種節日。1967年被指定為韓國第13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和重要無形文物,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類口頭和無形遺產。江陵端午祭以大關嶺祭神為始拉開帷幕,為期二十天至一個月。活動期間將會舉行各種巫法和祭祀典
2005年11月28日,人民網再次刊登了《江陵端午祭何以勝出》,文中明確指出:“除了時間上接近外,中國端午節和韓國端午祭已是兩回事。中國端午節的許多習俗,在江陵端午祭中找不到影子。而端午祭中的祭祀、演戲、遊藝等,都有著濃厚的韓國民俗特色。
中韓區別
中國端午節的許多習俗如吃粽子、菖蒲、飲雄黃酒、戴荷包、五毒兜兜,拴五彩縷,劃龍舟、紀念屈原等習俗,在韓國的端午習俗中根本不存在。
韓國江陵地區的端午祭,同樣包含了豐富的內容,祭祀、演戲、遊藝是其主要內容。其中的祭祀儀式保存了完整的形式和內容,可以說是韓國江陵端午祭的核心。這也是韓國江陵端午祭1967年被指定為韓國第13號無形文化財產的主要原因。
江陵端午祭期間的祭祀儀式主要來自神話傳說,他們所祭祀的神靈是“大關嶺山神”、洞(村落)城隍,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如金庾信、國師城隍“梵日國師”、大關嶺國師女城隍鄭家女等。
最重要的區別是江陵端午祭並不是特指某個時間一個節日。這跟我們傳統端午節有很大的區別。江陵端午祭只發生韓國江陵地區端午節氣這個時間段的一種祭祀活動,整個祭祀活動時長可達20多天,長則一個多月。
保存完好的傳統
江陵端午祭是如今韓國保存比較完整的傳統節日習俗之一。原來在韓國許多地區都有端午習俗,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漸漸消失了,唯獨江陵地區完整地保存著。在江陵地區,端午祭有著繁瑣的祭祀儀式。如果從迎神的“前夜祭”算起,一般要舉行五個晝夜;如果從“山神祭”算起到送神止,時間長達20多天;如果從“謹釀神酒”算起,則長達一個月的時間。
江陵端午祭的程序是從釀製神酒開始的。農曆四月五日,人們用江陵舊官府“七事堂”發放的大米和米曲子釀製神酒,準備端午祭時敬神和飲用;四月十五日舉行“大關嶺山神祭”和“國師城隍祭”,祭祀結束後,鋸一段神木,人們將青紅禮緞掛在上面,然後在神木的引導下,組成迎神行列,農曆五月初三傍晚時分,回到江陵國師女城隍祠(鄭家女)接受“奉安祭”,也就是端午祭的“前夜祭”。祭祀結束後,將大關嶺山神和國師城隍牌位送往南大川露天祭場。從初四到初七,每天的早晨舉行“朝奠祭”。江陵端午祭的祭祀儀式分“儒教式祭儀”和“巫俗祭儀”兩種。儒教式祭儀以奉讀漢文祝禱詞的形式進行,祝祭的內容涉及除禍招福、健康安寧、治癒疾病、農漁豐收、禽畜繁盛等。儒祭之後,開始伴隨歌舞戲劇表演進行的“巫俗祭儀”,直至深夜。
相關爭議編輯
起因
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時間 2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民間開始出現:中韓端午“申遺”之爭以韓國的勝利而告終的說法。
專家闢謠
對此,中國民俗學會秘書長、北大教授高丙中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韓國江陵端午祭與我們的端午節不是一回事。韓國的端午祭實際上是由舞蹈、薩滿祭祀、民間藝術展示等內容構成,這與中國人吃粽子、劃龍舟、紀念屈原是兩回事。惟一的相同點是時間框架,都是在中國的端午節期間舉行,而具體日期也不相同。
“搶注”這種說法一是誤解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的目的,二是把“申遺”和註冊商標混為一談,“'申遺'是把文化的代表作品提出來,讓全世界都能知道和分享。這與商標註冊是兩碼事,不是說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以後中國人再過端午節就要交費了。”
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的宋俊華博士表示,韓國江陵端午祭與我國端午節不是一回事,韓國“申遺”成功後,我國的端午節仍可“申遺”。因此,不存在兩國的“申遺”之爭,以及韓國“勝出”的概念。“媒體似乎是在有意炒作這個話題,以此吸引眼球。”2005年11月27日《廣州日報》(同時由人民網轉載刊登)
活動內容編輯
江陵端午祭的活動豐富多彩。除指定的祭禮(謹釀神酒――送神儀式)、迎神遊行、巫祭、官奴假面戲、農樂競賽、兒童農樂競賽、鶴山奧道戴歌謠(這些都是地區或國家指定的無形文化遺產)外,還有眾多的民俗活動,如漢詩創作比賽、鄉土民謠競唱大賽、全國時調競唱大賽、拔河、摔跤、盪鞦韆、射箭、投壺等;慶祝活動,如煙火遊戲、端午放燈等;夜間活動,如國樂表演、伽琴並唱等;藝術活動更是豐富多彩。此外還有被稱為“亂場”的商品交易。
官奴假面劇
官奴假面劇(2張)
表演
如今,在江陵端午祭時還邀請國外民間藝術團體到場表演,增進各國的藝術交流和友誼,2010年參加江陵端午祭演出的就有中國吉林省的吉劇團和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中國的崑劇。
韓國江陵端午祭是一項大型的慶祝活動,它以端午節為契機,緊密結合了韓國民眾信仰和農時活動。不同於中國端午節的是,它以韓民族自己的方式,結合韓國民眾的需要和審美觀,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內容和
江陵端午祭
江陵端午祭
形式。它的祭儀,無論是“儒教祭儀”還是“巫祭”,都保持了原生形態。這種原生形態正是端午祭歷史價值、文化史價值和美學價值之所在,是被列為韓國國家指定的無形文化遺產的根本所在。
民俗文化是不斷變化的,隨著時代的前進,有許多新的內容自然會補充進來,這一點在江陵端午祭中也表現得十分明顯。江陵端午祭的組織者十分明確“人為明天而活著,熱切的渴望與理想是人類生命的源泉。”作為民俗活動,每年的端午祭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盡可能安排增加新的活動項目。
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
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的第七次學術大會就是在江陵端午祭期間召開的。作為端午祭的一項主要內容,來自中國、日本、韓國、越南、俄羅斯、瑞士等9個國家和地區的70多位學者,就端午習俗和無形文化遺產的保護展開學術研討和交流;歐洲、亞洲、非洲、拉丁美洲許多國家的民間藝術團被邀請進行表演,表現出韓國江陵以端午祭為載體的文化活動,向世界敞開她寬廣的胸懷。
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正如江陵市長所說的“如同人有家鄉,文化來源於民俗;正如家鄉有情,民俗這一多樣性的根源,必須受到尊重”,他們相信“最地區性的才是最全球性的” ,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生活的需要。
---------------------------------------------------------------
韓國「搶」走中國端午節
文 / 張作錦 攝影 / 陳宗怡 2006-05-25
瀏覽數 130,300+
韓國「申遺」成功。中國人過了2000多年的端午節,竟成了別人的「專利」?一般中國人頗為氣憤,但文化學者卻「樂觀其成」。
國曆5月的最後一天,是農曆5月5日,這個月我們要過端午節了。
但且慢!聯合國已把端午節判給韓國了。中國人視為當然、過了2000多年的端午節,現在有問題了。
2005年11月2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受韓國的申請,把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定為「人類傳統及無形文化遺產」,也就是韓國「申遺」成功。
消息傳出,中國人當然大吃一驚。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因受人離間,意見不受楚王重視,後更被貶逐。公元前278年,秦國軍隊攻破楚國都城,屈原不願做亡國之民,於5月5日投汨羅江殉國。百姓感念他的忠義,以後年年此日,以划龍舟來搶救他,用米包成粽子餵魚來保護他的遺體。
端午節的故事,中國人從小就耳熟能詳,現在居然被韓國人「搶」了去,是可忍孰不可忍?一時民族情緒大發。
文化學者樂觀看「搶案」
其實,韓國「端午祭」與中國的「端午節」並不完全相同。在亞洲,中國文明發展甚早,很多國家都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韓國早在1000多年以前,就有「江陵祭」的活動。其主要內容是祭祀地方保護神和傳說中的英雄,另外附有民眾娛樂節目,如音樂、舞蹈等。「江陵祭」的持續時間是從每年陰曆4月15日到5月7日,與中國的端午節相近,乃於1926年更名「江陵端午祭」。
從韓國「端午祭」的歷史來看,顯然是承襲中國「端午節」來的。中國的文化遺產沒來得及向聯合國註冊登記,卻被韓國人「搶」了去,難怪很多中國人生氣,認為這傷害了中國人的民族情感。
北京《新京報》為這件事舉辦討論會,大陸文化學者多認為,韓國人重視「端午節」,我們應該高興才對,為什麼要難過呢?
中國民俗學會會長、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魁立說,從整個人類角度來看,文化是多樣性發展的,每一個民族都要對世界文化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韓國把「端午祭」向聯合國「申遺」,就是一種文化交流和共享的舉動。我們的文化產品被別人因襲、模仿,甚至再創造,體現了我們對人類文化有了積極作為,是我們的榮耀,有什麼損失呢?
劉魁立還說,我們的文化遺產,也有借鑒其他民族的,譬如佛教,我們引入後,加上增益與創新,就成為自己的了。
所以他認為,文化從一個民族傳到另一個民族;從一個歷史環境傳到另一個歷史環境;從一個群體傳到另一個群體。變異是必然的趨勢。
民俗文化流行「專利」權
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王焱指出,世界各國已經不再把文化視為可有可無的東西,而是將之看做國家的「軟實力」,一種以文化為中心的發展模式正在興起。
在現代發達國家中,文化產業所創造的價值和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有驚人的成長。
王焱分析,韓國近年就確立了「文化立國」的基本國策,如《大長今》等大量韓劇在東南亞流行,不僅為韓國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擴展了韓國文化影響力。
所以王焱認為,中國要發展,不能僅僅滿足於只是做「世界的加工廠」,永遠只生產襯衣等這類東西,而應大力發展「資源投入低」且「附加價值高」的文化產業。
儘管對「端午歸韓」,部分學者專家「樂觀其成」,唯一般中國人似乎仍難釋懷。不過這倒有了一項意外收穫,就是促進中國人對文化遺產的整理與保護,適時向聯合國請求「註冊」。
譬如中醫和中藥就將要「申遺」。中醫藥博大精深,幾千年來為國人治病養生,有其獨到之處,稱得上是人類文化遺產。但中國的鄰國如日本、韓國、越南、緬甸、馬來西亞等國家,也有中醫,他們稱為「漢醫」,如果有一天他們向聯合國「申遺」,也並非不可能之事。大陸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成「中國傳統醫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提出申遺方案,業已起草完畢,預計不久就可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
誰過的端午節最正統?
中國民間有很多美麗動人的傳說,都具有文化和藝術的特性。譬如《梁山伯和祝英台》,大陸就準備申遺。但這回不是有外人來搶,而是自家起了內鬨。
梁祝的愛情故事,大陸各地都有自己的版本,為了「屬地權」,大家競爭得非常激烈。浙江的寧波、杭州、紹興,江蘇的宜興,山東濟寧和河南駐馬店等四省六市,先後提出申報《梁祝》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2004年,在有關部門協調下,四省六市達成共識,聯合提出申請。去年,安徽六合舒城也提出以《梁祝》申遺,四省六地就變成了五省七地。
但申遺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要藉此機會重新檢視和充實文化遺產,使它能繼續成長、豐富,為後代子孫永遠共享。
以端節來說,現在好像只有吃粽子和划龍舟兩項活動了。划船要有水,沒有水的地方就只剩吃粽子了。可是從前過端節要喝雄黃酒,門上要插艾草,縫香包,小孩用五色絲線繫手腕。若照目前這樣下去,會不會使我們端節內容愈來愈貧乏呢?
再說,古代忠君愛國卻含冤而死的大臣不絕於史冊,比屈原更壯烈的人也所在多有,譬如比干、岳飛等。
屈原之所以能在歷史上居一特殊地位,實由於《離騷》《九歌》《天問》等屈賦在文學上的價值。但在今天的中國,有多少人讀過屈賦呢?不讀屈賦,如何紀念屈原,是不是也減損了端午節的意義?
---------------------------------------------
江陵端午祭-無形文化遺產 - https://goo.gl/SZ413t
江陵端午祭
Gangneung Danoje festival
國家: 大韓民國
所在地區: 亞洲及太平洋地區
方位: 北緯35.90度
東經127.76度
入選年分: 2008 (2005)
遺產類別: 表演藝術;傳統手工藝
國家:大韓民國
江陵端午祭是在朝鮮半島太白山脈以東的江陵市及附近地區舉行的節慶。節日主要透過在大關嶺舉行一種薩滿教的儀式,祭拜山神以及男國師和女國師,儀式中有傳統音樂和插秧民歌(Odokddegi)、官奴假面舞、口占詩和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南江集市是朝鮮最大的戶外集市,在這裡有各式特產和手工藝品的展售、比賽、遊戲和馬戲表演,構成了節日的另一項特色。每年長達四週的祭典從農曆四月五日的神酒釀造開始,同時舉行端午薩滿儀式,儀式中的主角是神木(sinmok)和華蓋(hwagae)&,mdash,&,mdash,用羽毛、鐘鈴和竹子做成的聖器。三世紀時的中國文獻有這個活動的最早記載,節日的現代形式還包括了其中的一些元素,後來朝鮮王朝京宗時代(1720-1724)的《異名紀》(Imyeong)中也有記載。將祭孔儀式、薩滿教儀式和佛教儀式融為一體是端午祭的特點之一。居民相信萬物皆有靈,惡靈也無所不在,透過這獻神靈儀式祭,能確保當地居民豐衣足食保平安。每年,江陵端午祭藉由舞蹈、薩滿祭祀、民間藝術展示等活動,吸引了大量遊客,居民也積極參與儀式的準備活動,如製作端午祭扇、釀造聖酒、製作假面、包粽子、吃粽子、用黃菖蒲洗頭等。江陵端午祭是不分貧富階級、全民參與的平民化節慶和祭典,歷經千餘年,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維繫社區住民的向心力,有不可抹滅的貢獻。
--------------------------------------------------
江陵端午祭_百度百科 - https://goo.gl/KFvRVG
------------------------------------------------
韓國端午節與中國端午節的差異與誤解
分享: facebook PLURK twitter
rain_86933_10373_doc_64uo7Jik7ZKN7KCVMQ==
別人是每逢佳節倍思親,韓文圈的作者則是每逢佳節必解釋。
針對韓國人說端午節是他們的,而且還打算申遺這件事。
只發表在臉書的訊息很容易被洗掉。因此我把它重新整裡放在部落格中~~
首先,必須要說明的是,只要有使用農曆的國家,都會有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這個說法。而韓國的端午2個漢字,的確是從中國來的。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韓國,在語言中存在著非常多的漢字音,端午的音也來自於漢字。
htm_2007061905532630003010-001
但是,韓國度過這一天的方式,則和中國的端午節沒有任何關係。受中國的影響,有了使用蒼蒲洗髮、沐浴之類的傳統,但是並沒有划龍舟、吃粽子以及和屈原相關的故事與風俗。只是大家對農曆5月5日這個節氣,有了不同的過節方式。
韓國端午節的3個傳統,比力氣、盪鞦韆、用菖蒲洗頭髮
250749005
127615742647
韓國端午節吃的糕~~(他們沒有粽子)
130515_st_cjg_04
以下是一個在台灣讀書的韓國學生製作的中韓對照端午節,提供大家做參考~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v=902951979721243&set=vb.635515656464878&type=2&theater
2008050700252_0
關於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
江陵端午祭,就像是台灣馬祖遶境的活動,只是規模較小,也是祈求國泰民安的活動而已。對這個傳統活動的申遺,和『端午節是誰的“沒有”什麼關係』,只是就一個長久流傳的民間風俗,基於保護之意,來申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已。
257517_27144_55182010051200645_0gw_gangneung_danoje (16)
申遺分2種,世界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也因此,就非物質無化遺產的部分,像是文化、特殊生活習慣等,不需是原創國,每個國家都可以針對自己國家擁有的文化來提出,以表達保護、發揚之意。就像我們的搶頭香、借發財金或是媽祖遶境都能申請是一樣的。
但是針對書法、漢字、活字印刷術、中醫、孔子和風水之爭,則完完全全是杜撰的。請大家不要再誤信謠言!!!!
也希望大家能看看下面這篇文章~~不要再被一些大陸惡質網站的謠言騙得團團轉喔!!
關於申遺的資料,請見下列網站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40323/12041543.html
關於端午之爭詳細資料,以下文章轉載自粉絲頁CAT
今天是端午,我看到已經有不少台灣朋友清楚知道敝國向UNESCO申請"江陵端午祭"一事被中國媒體放大為"韓國剽竊中國節日"的來龍去脈了,但今天我仍想藉著介紹端午在敝國的意義和活動、江陵端午祭再作一次澄清。
文前簡介:
1. 端午在敝國的具體意義和相關活動。
1.A. 敝國端午節不放假。
1.B. 敝國沒有屈原典故,不包粽不吃粽不賽舟,粽子只有華人街可能有賣。
1.C. 認定為敝國固有的習俗比較接近屈原投江前就開始保有的中原習俗。例如菖蒲水洗髮洗面、女子插菖浦根製作的髮釵、男子插菖蒲根於腰,吃用艾草製作的糕餅等。和屈原投江前中原固有習俗可能不同的習俗有盪鞦韆、摔角、假面舞、假面戲等。
2. 江陵端午祭簡介
http://www.danojefestival.or.kr/default_chi.asp [中]
2.A. 以梵日國師成為大關嶺守護神的傳說為根據,請巫師祭拜國師的一連串活動。
2.B. 陰曆三四月準備祭祀,四月底開始繞各個有關國師的祠堂祭神。五月初一開始在江陵進行本祭。本祭就是巫師請神和官奴之戲以及多種民俗遊戲組成。五月初七送神作結端午祭。
2.C. 我是覺得江陵端午祭可以想成敝國的媽祖繞境,只是規模比媽祖小很多。
3. 結論
我想我可以說江陵端午祭的內容可能和華人固有端午節的內容大不相同。解鈴還需繫鈴人,希望有朝一日台灣媒體可以為敝國澄清這誤會。
我查了敝國各個百科和辭典以及介紹民俗的書籍,常看到敝國的四大節日為Seol(農曆新年)、寒食(近乎清明節)、端午、秋夕(中秋節)。這四個節日中絕大部分人有在過的只有Seol和秋夕,寒食和端午可能只有傳統守舊的家庭和鄉下人有在過。例如今天就是端午,但敝國不放假,如果我不說,我想我周圍的人可能不會知道今天是端午。我在這邊感覺端午頂多就是個課本和百科中才能見到的單字,學校不給小朋友出"認識傳統節慶之端午"這種作業會很難知道端午是敝國四大節慶之一這樣子。
首先來看看敝國最普及的百科斗山百科怎麼描述端午。
(http://terms.naver.com/entry.nhn?docId=1079739&cid=40942&categoryId=32178)
第一段:陰曆五月五日,又稱水瀨日、天中節。在中國又稱為重午、重五、端陽、五月節。(...略)日本則在陽曆五月五日過節。
第二段:端午一詞可在中國漢代文獻中發現。以前五月多雨,常有疾病流行,因此被人們認知為該月是一個需要袪除多種厄運的月份而開始有多種迷信的習俗。根據中國"荊楚歲時記"記載,端午當天採藥草、們前掛用艾草編製的人偶和老虎、飲菖浦酒漢雄黃酒。(...略)又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投身汨羅水的典故,產生了為屈原之死哀悼而將裝米後包著苦樹葉的竹筒丟入江河的習俗。這個習俗現在變為用竹葉包麻糬的習俗。同時有賽龍舟的遊戲象徵搶救屈原。
第三段:韓國方面,根據記載馬韓習俗的魏志韓傳,播種後的五月會有群眾聚在一起祭神、不分晝夜享受飲酒和歌舞,因此有人推測說祈願農耕豐收的五月祭應該就是(韓國)端午節日的前身。(...略)女子在端五日會用燒煮菖浦的水洗髮,會穿紅色或青色新衣,將菖浦根染紅做為髮釵用。男子會在腰邊插著菖浦根是為了除厄。(以下艾草功效略)有端五日午時洗澡不生病之說,因此有端午潑水的活動和埋身於沙的習俗。端午節食有切為圓形切片的山牛蒡餅、艾草糕、藥草糕等,活動有盪鞦韆、摔角、假面舞、獅子舞、假面劇等。
那什麼是"江陵端午祭"? 咱來看百科怎麼說。
(http://terms.naver.com/entry.nhn?docId=1056971&ref=y&cid=40942&categoryId=32180)
簡介:江原道江陵在端午前後祭拜守護神的鄉村共同祝祭。
第一段:1967年被指定為重要無形文化財。這祭祀是根據梵日國師死後成為大關嶺守護神的傳說,依序在各個有關國師的守護堂進行祭祀。
第二段:以前這個端午祭需十天時間,官吏、巫師、地方居民等數百人參加這個祭祀,觀禮者約數萬。雖然這個傳統今天仍維持著,但規模不比昔日。江陵端午祭不過是個端午節的祭祀(강릉단오제[江陵端午祭]는단옷날[端午日]에지내는제사[祭祀]에불과[不過]하지만),廣義上是一個嘉年華且準備過程與規模也很隆重。
第三段:陰曆三月二十要釀祭祀用神酒,四月初一初八要在大城隍祠以獻爵、讀祝、巫樂祭拜。四月十五在大關嶺國師城隍祠以獻爵、讀祝、巫樂祭拜後斬神竿木請國師城隍,接著回到江陵依序在國師城隍祠、鄭氏之家、女城隍祠祭拜請神。四月二十七ㅜ賽神,五月一日在江陵南大川設本祭廳開始進行本祭,之後數日進行巫師請神和官奴之戲等民俗活動。五月七日以掃除和送神的掃除和奉送作結。
第四段:本祭的巫師賽神雖然每年都有一點不同之處,主要流程大致為請坐、迎月、世尊、祖上、城主、天王、沈清、七星、賓客、界面、十二山神、花歌、街道等。2005年獲UNESCO指定為世界無形遺產。
---------------------------------------------------------------
端午節 MIC?
文/李道勇(城南文史工作室) 2018-06-18 12:10
2013年,台北市政府以120萬,在端午節前購回四艘波蘭製龍舟,但它的造型卻被民眾狠批,說它不但長羊角、而且「青面獠牙」太嚇人,我倒要問問:「龍」的造型,要怎樣才能像你要的?(截圖自民視新聞台)
2013年,台北市政府以120萬,在端午節前購回四艘波蘭製龍舟,但它的造型卻被民眾狠批,說它不但長羊角、而且「青面獠牙」太嚇人,我倒要問問:「龍」的造型,要怎樣才能像你要的?(截圖自民視新聞台)
2013年,台北市政府以120萬,在端午節前購回四艘波蘭製龍舟,但它的造型卻被民眾狠批,說它不但長羊角、而且「青面獠牙」太嚇人,我倒要問問:「龍」的造型,要怎樣才能像你要的?在波蘭人眼中,「龍」本來就是邪惡的象徵,你要怎麼顛覆波蘭人的文化思考?
其實不管台灣、中國、泰國、越南、日本的「龍舟」,造形似龍、似蛇、似牛都無定規(貴州就是牛頭造形),連大小也沒有統一的規格,因為各地水域不同,比賽隊伍大小不一。
奇怪的是,台灣的大小學校卻告訴學生,划龍舟是為了打撈屈原的屍體,以鼓聲嚇走吃屈原遺體的魚,還要用粽子來餵魚,因此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
台灣人不能不知台灣事,在鹿港就是不一樣,端午節祭拜祖先就不能用粽子,因為「粽」的台語發音,就與鹿港人用來形容人「散赤」、不發達的「粽粽」同音,代表這人沒有出息,鹿港人認為拿粽子拜祖先是不恰當的。
在台灣不會說某某人上吊了,會說他「吊肉粽」,因此你還能送人家成串粽子?最好還是不要,否則人家會認為,你是來詛咒我。還有,鄉間還有一種特別儀式,即由法師做法事,將上吊者器物送至河流水邊飄逝,謂之「送肉粽」。
其實以前這些黨國教育都很荒謬,據中共黨國元老聞一多《端午考》,他認為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存在,端午節是米食文化的引伸發展。
再說屈原(姓羋名平,不姓屈),由於個性耿直、驕傲,受讒言與排擠,才被楚懷王疏遠。憤而辭官,流落江湖,他寫的《九章》,表現得甚為憂鬱。一個失寵即哀怨,含憤投江的貴族,只不過是個灰色的失敗主義者,值得眾多學子去仿效?何況台灣與戰國七雄的楚國何干?。
2005年11月24日,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中國人一聽「端午」被韓國「端」走了?怎麼可以?於是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力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莫萊諾卻表示,跨國遺產相關國家可以共同申報,中國人沒必要把跨國遺產文化據為己有。他的意思不知道有沒有包括更沒必要像羋平自怨自艾含憤投江。
-------------------------------------
江陵端午祭(韓語:강릉단오제Gangneung Danoje)是南韓江原道江陵市市民慶祝端午節時的傳統習俗,於2005年11月25日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功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1]江陵端午祭是現在韓國保存比較完整的傳統節日習俗之一。原來在韓國許多地區都有端午習俗,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漸漸消失了,唯獨江陵地區完整地保存著。[1]
端午為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流傳到朝鮮半島後,融入了朝鮮族的民族特色,後來在江陵地區形成了端午祭,其內容也與中國的端午節以及朝鮮半島其他地區的端午習俗不同,以致於與端午節同出一源,但是有比較不同的內容。江陵端午節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後,部分中國大陸的網民誤認為端午節被劃歸為韓國的文化遺產,但後期人民網等媒體均明確指出了兩者的不同。[2]
由來
傳說太祖王建建立高麗時,為討伐神劍而處於危機,此時出現了兩名僧人加以解救,從此就有祭祝大關嶺城隍的端午祭。當年江陵地區會舉行盛大的端午祭以祭祝「大關嶺城隍」(대관령 성황),聲勢浩大到足以聚集數萬名群眾。後來大關嶺城隍的端午祭成為了一種祈求村民平安的洞祭。
根據許筠《惺所覆瓿藁》中的記載,江陵端午祭的祭拜對象是統一三國功臣的金庾信將軍,金庾信小的時候曾在溟州(現江陵)求學,學習武術,死後變成大關嶺山神,因為有求必應,所以每年五月都會舉行山神祭。大關嶺城隍則傳說是一位叫泛日(一名梵日)國師,泛日國師在壬辰倭亂時爬上大關嶺施展法術,江山和草木都變成兵卒,讓倭寇不敢靠近,成為保護鄉土的功臣,傳說死後變成大關嶺城隍神。另外,還有一個「大關嶺國師女城隍」,與大關嶺國師城隍供奉在不同的城隍廟堂。
最早文獻記載
江陵是漢代東暆縣(屬臨屯郡),根據文獻記錄,當地濊族在十月時會舉行一個稱為「舞天」的秋收感恩慶典,五月時則會相對的舉行祈禱穀物豐收的播種期的慶典,在朝鮮朝前稱文人南孝溫的《秋江集》中記載,「三、四、五月中擇日迎巫以祭山神 富者馬太載 貧者負載 陳於鬼席 吹笙鼓瑟連三日 酒飽然後下家 始缶人買賣 不祭則尺席不得與人」。
內容
在江陵地區,端午祭有著繁瑣的祭祀儀式。如果從迎神的「前夜祭」算起,一般要舉行五個晝夜;如果從「山神祭」算起到送神止,時間長達 20多天;如果從「謹釀神酒」算起,則長達一個月的時間。這種慶祝方式,通行於以江陵市為中心的嶺東地域,直到平昌郡的大關嶺。江陵地區的端午祭,包含了祭祀、演戲、遊戲等內容。其中的祭祀儀式所祭祀的神靈是「大關嶺山神」或大關嶺城隍,保存了完整的形式和內容,是江陵端午祭的核心。這也是韓國 江陵端午祭1967年被指定為韓國第13號無形文化財產的主要原因。南韓2005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江陵端午祭正式提出申請。2005年11月2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
江陵端午祭與其他地方的端午節活動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們是從陰曆四月已經開始活動,直到五月初為止。這種慶祝方式,通行於以江陵市為中心的嶺東地域,直到平昌郡的大關嶺。江陵地區的端午祭,包含了祭祀、演戲、遊藝等內容。其中的祭祀儀式所祭祀的神靈是「大關嶺山神」、洞(村落)城隍等,保存了完整的形式和內容,是江陵端午祭的核心。這也是南韓江陵端午祭1967年被指定為南韓第13號無形文化財產的主要原因。[3]
世界無形文化遺產名單
江陵端午祭中的官奴假面舞舞者
根據學者表示,韓國人在1940至1950年代時嚮往現代化,到1960年代,韓國經濟開始起飛時更加重視西方文化。當時一些有識之士憂心民族文化將逐漸枯萎失傳,呼籲政府和民間為此共同努力,於是開始重視民俗文化的蒐集及研究,並且將民族文化的遺產加以維護。
1960年南韓中央大學的任東權教授發現江陵市舉辦的端午祭活動規模最大,且很有特色,於是寫了調查報告,向韓國文化觀光部申請確認其為「重要無形文化遺產」。由於評委們對民俗文化缺乏瞭解,花了很多時間研究討論,直到1967年這項提案才正式通過,成為南韓第13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其中包含了官奴假面舞、盪鞦韆、角力、農樂比賽大會、農謠高唱大會等許多民俗活動。
「江陵端午城隍祭」在1967年被訂為重要文化財第十三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1年開始,每兩年開一次會,宣布無形文化遺產名單,2005年聯合國宣布第三批名單,一共四十三項,其中包括韓國申請的「江陵端午祭」,主神是大關嶺城隍爺,所以又稱為「江陵端午城隍祭」,並於十一月二十四日正式確定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為「人類口傳和無形文化遺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