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賽龍舟端午粽 五月五與忠孝三傑

古畫《帛畫人物御龍圖》,形似龍舟畫,推斷是戰國中期的畫(1973年在湖南省長沙市子彈庫一號墓出土)。圖中有高冠長袍男子,腰佩長劍,手執韁繩,駕馭一飛龍,龍身平伏,略呈舟形,似在水中沖風揚波。這畫宛然是龍舟的原形,畫也反映了戰國時盛行的神仙思想。
《帛畫人物御龍圖》,推斷為戰國中期繪畫。


端午節 MIC?
文/李道勇(城南文史工作室) 2018-06-18 12:10
2013年,台北市政府以120萬,在端午節前購回四艘波蘭製龍舟,但它的造型卻被民眾狠批,說它不但長羊角、而且「青面獠牙」太嚇人,我倒要問問:「龍」的造型,要怎樣才能像你要的?(截圖自民視新聞台)
2013年,台北市政府以120萬,在端午節前購回四艘波蘭製龍舟,但它的造型卻被民眾狠批,說它不但長羊角、而且「青面獠牙」太嚇人,我倒要問問:「龍」的造型,要怎樣才能像你要的?(截圖自民視新聞台)
2013年,台北市政府以120萬,在端午節前購回四艘波蘭製龍舟,但它的造型卻被民眾狠批,說它不但長羊角、而且「青面獠牙」太嚇人,我倒要問問:「龍」的造型,要怎樣才能像你要的?在波蘭人眼中,「龍」本來就是邪惡的象徵,你要怎麼顛覆波蘭人的文化思考?
其實不管台灣、中國、泰國、越南、日本的「龍舟」,造形似龍、似蛇、似牛都無定規(貴州就是牛頭造形),連大小也沒有統一的規格,因為各地水域不同,比賽隊伍大小不一。
奇怪的是,台灣的大小學校卻告訴學生,划龍舟是為了打撈屈原的屍體,以鼓聲嚇走吃屈原遺體的魚,還要用粽子來餵魚,因此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
台灣人不能不知台灣事,在鹿港就是不一樣,端午節祭拜祖先就不能用粽子,因為「粽」的台語發音,就與鹿港人用來形容人「散赤」、不發達的「粽粽」同音,代表這人沒有出息,鹿港人認為拿粽子拜祖先是不恰當的。
在台灣不會說某某人上吊了,會說他「吊肉粽」,因此你還能送人家成串粽子?最好還是不要,否則人家會認為,你是來詛咒我。還有,鄉間還有一種特別儀式,即由法師做法事,將上吊者器物送至河流水邊飄逝,謂之「送肉粽」。
其實以前這些黨國教育都很荒謬,據中共黨國元老聞一多《端午考》,他認為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存在,端午節是米食文化的引伸發展。
再說屈原(姓羋名平,不姓屈),由於個性耿直、驕傲,受讒言與排擠,才被楚懷王疏遠。憤而辭官,流落江湖,他寫的《九章》,表現得甚為憂鬱。一個失寵即哀怨,含憤投江的貴族,只不過是個灰色的失敗主義者,值得眾多學子去仿效?何況台灣與戰國七雄的楚國何干?。
2005年11月24日,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為「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中國人一聽「端午」被韓國「端」走了?怎麼可以?於是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力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莫萊諾卻表示,跨國遺產相關國家可以共同申報,中國人沒必要把跨國遺產文化據為己有。他的意思不知道有沒有包括更沒必要像羋平自怨自艾含憤投江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六月 17日, 2018
端午佳節龍舟嘉年華(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提供)
端午節 吃粽子賽龍舟風俗探源
黃曆五月五日是重午,又稱重節,就是今天的端午節。一說到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是主要的節俗、節景。吃粽子、賽龍舟紀念楚國屈原是其中最讓人耳熟能詳的傳說,另一個傳說是東吳之地紀念伍子胥,還有一個是曹娥投江尋父,都是以中國楚、吳、越地方為舞台。
這三個歷史節俗中的主人翁都是史上有記載的名人。他們生命中重大的關鍵情節都是發生在黃曆五月五日,就是今稱端午節這一天。
端午嘉年華賽龍舟(中央社)
紀念屈原
南北朝吳均的《續齊諧記》記載屈原投汨羅江而亡是在五月五日,楚國人哀悼屈原,每到這一天便以筒子裝米,投入江裡祭祀他。「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
屈原(約公元前340年-278年)是戰國後期楚國貴族,在楚懷王時任三閭大夫。他對國家一片忠貞,憂國憂民,卻受同事上官大夫所妒,受到讒言陷害,在楚懷王、楚頃襄王兩代遭到二次流放。屈原在前後超過二十一年的流放中,對家國的一片丹心從未改變;他處在濁世逆境中,不與世沉浮的志節一點也不動搖。
屈原在《離騷‧漁父》中自我描述道:「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他就是不改變志節。流放中他作《離騷》,表明自己對家國的忠情,擇善固執九死不悔。
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秦將白起攻陷首都,遷都到陳。流放中的屈原,眼見國家岌岌將倒,自己完全無法為國效力,在沉重的傷痛下,他效法殷代的賢臣彭咸,諫君不從投水而死,抱石投入汨羅江。
屈原不與世沉浮,作詩道:「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志清/大紀元)
南朝梁的《荊楚歲時記》記載端午日划龍舟競渡起源於拯救、紀念屈原:「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五月五日這一天的舟楫競渡風俗,是楚國人不捨一代賢臣屈原投江死去,以此紀念他。
歷代詩人都有龍舟悼屈原的詩,例如,宋人余靖詩句:「龍舟爭快楚江濱,弔屈誰知特愴神!」明代無心子詩吟:「滿城佳節近中天,競鬭龍舟弔屈原。」愛國詩人屈原,千古名如一朝。
龍舟源起
在西周的史書《穆天子傳》(又名《周王遊行》,成書於戰國時代)中對周天子有這樣的記載:「天子乘鳥舟、龍舟浮于大沼。」表示當時已有龍舟,按時代來推算,早於屈原之死。
再看一張出土的古畫《帛畫人物御龍圖》,形似龍舟畫,推斷是戰國中期的畫(1973年在湖南省長沙市子彈庫一號墓出土)。圖中有高冠長袍男子,腰佩長劍,手執韁繩,駕馭一飛龍,龍身平伏,略呈舟形,似在水中沖風揚波。這畫宛然是龍舟的原形,畫也反映了戰國時盛行的神仙思想。
《帛畫人物御龍圖》,推斷為戰國中期繪畫。(公有領域)
屈原《九歌‧湘君》中,有「駕飛龍」過洞庭湖的描寫:「駕飛龍兮北征,過吾道兮洞庭」。學者們認為所駕「飛龍」就是指龍舟。想必楚國當地江湖本已有龍舟,划龍舟在汨羅中尋找屈原遺體。後來賽龍舟成了紀念屈原的習俗。
端粽子
划龍舟在汨羅中尋找屈原遺體,為了不讓水中的魚蝦把屈原的遺體吃掉,所以人們想到投入竹筒粽餵飽魚蝦。
《續齊諧記》記載這個祭粽到了漢代有了轉變。那時起人們在筒粽蓋上了楝樹葉,並縛上五色絲繩,據說是來自屈原的託夢,苦於粽子爲水中蛟龍所竊。
漢朝光武帝建武年中,有個長沙人區曲忽然見到自稱「三閭大夫」的人告訴他說,以楝葉塞竹筒上,以綵絲纏上,這一來粽就不會被水中蛟龍吃了,因為蛟龍害怕楝葉和五彩絲線。
區曲依照其言作了,成了今五月五日包葉粽子的前身。後人沿襲這種習俗,竹葉粽代替了筒米粽。
竹葉包的粽子。(大紀元)
紀念伍子胥
關於端午節划龍舟起源,還有一個廣為流傳於江南吳越之地的傳說,認為是和戰國時代伍子胥有關,時間早於屈原。《荊楚歲時記》有這麼一筆載記:「是日競渡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蘇州府志‧增補》記:「鄉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史記‧伍子胥列傳》記敘,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親伍奢,兄伍尚。他的先人伍舉,以直諫楚莊王顯達,因而伍氏後代在楚國很有名。
到了他父親伍奢這一代是在楚平王的時代,官任太子建太傅。當時,另一教太子的少傅費無忌不忠於太子,在楚平王和太子之間製造矛盾,又恐怕未來平王卒、太子登基對自己不利,就讒言挑撥離間,陷害太子。
平王質問伍奢太子之事,伍奢知道費無忌對平王說了許多太子的壞話,直諫說:王怎因為讒賊小臣而疏離自己的骨肉呢?
結果在讒賊佞臣使計下,太子建避難逃亡奔宋;伍奢被囚禁,並作為人質以誘殺二子伍尚、伍子胥。長子伍尚和父親都被殺死。伍子胥是個烈丈夫,又能隱忍、能謀略。他忍辱出逃,圖來日能雪大恥為父兄報仇。窮途落難乞食,途中受助銘記在心日後求報,終於投奔到吳國。
他協助公子光當上了吳王,就是吳王闔閭。吳國在伍子胥和孫武的勇武謀略,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伍子胥奔吳十六年後,吳軍攻破楚國郢都,伍子胥也報了殺父之仇。
伍子胥出亡奔吳,途中落難藏匿淮水間。選自月岡芳年繪《月百姿》。(公有領域)
之後,吳王闔閭在與越王勾踐大戰之中,中箭傷重不治,死前封伍子胥相國公,輔佐少主夫差。夫差繼位,大敗越王勾踐。勾踐請和,並且差遣大夫種厚重金收買吳國太宰嚭以請和,作吳國的子臣。
伍子胥力諫夫差,勾踐能忍苦,現今不滅越王,往後將後悔。吳王夫差聽信了奸臣太宰嚭的話,應許了勾踐的請求,也漸漸疏遠主戰的伍子胥。吳王要進兵遠攻齊國,伍子胥一直以越王勾踐為吳的心腹之患,幾度力諫吳王,主臣之間極度分歧。一方面,奸臣太宰嚭一直收受越國的重金,因而一直進讒言、挑撥離間。最後,伍子胥被夫差賜死。
伍子胥自刎前感嘆直言,他輔佐夫差的父王雄霸一方,諸公子相爭繼承王位,他以生命為夫差爭立。夫差立為王,要分吳國土地給他,他都不接受,而今因為亂臣,王要殺他!
伍子胥留下決絕遺言,告訴家人:「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吳都東門上,等著看越國攻入都城滅吳。」
夫差聽說後大怒,將伍子胥的屍體以皮革裹盛,浮於錢塘江中。
唐人街許多台山人姓伍,修建的伍子胥神位。(戴兵/大紀元)
伍子胥死後,夫差伐齊,未能得勝。第三年,夫差大會諸侯於黃池,以令周室。越王勾踐趁機襲殺吳太子,破吳兵。吳王趕緊班師歸國,遣使贈送大量錢幣與越國求和。九年後,吳國果然被越王勾踐所滅。
《吳越春秋》記載勾踐二十一年越軍入吳時,伍子胥之魂對吳國將被滅「心又不忍」,夜裡激生暴風疾雨、雷奔電激、飛石揚砂要嚇退越軍。後來越將拜謝子胥,乞願假道通過。伍子胥知道越敗吳是天意,也才放下了。夫差死前後悔不聽伍子胥的忠言。
伍子胥隱忍成大業,棄小義雪大恥,又繼承了他的祖先的忠諫靈魂,不因怕死而不諫,死不改志。吳國人感於伍子胥的忠諫和貢獻,為他立祠於江上,命名胥山,於每年五月五日他的忌辰在波濤中賽舟競渡紀念他。
這就是《荊楚歲時記》記載東吳五月五日競渡風俗,來源於伍子胥的故事。
曹娥泣父
《後漢書‧烈女傳》記載一則東漢時代的故事,發生在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的五月五日。會稽上虞,就是今浙江紹興(古代越國首都)地方,有少女曹娥(公元130年-143年),非常孝順。
孝女曹娥墓和墓前亭(貓貓/維基百科)
曹娥家鄉在上虞鳳凰山下,舜江西岸的小漁村--曹家堡。曹娥父親曹盱,是巫祝,能彈絃歌唱以愉神。漢安二年五月五日,上虞縣在江中迎婆娑神(有一說迎江神伍子胥)。迎神陣列逆江泝濤而上,巫祝曹盱不幸溺水,沉沒江濤中。
那時曹盱的女兒曹娥才十四歲。曹娥沿著江邊尋找父親的蹤影,搜尋江上,連屍骸也見不到。她沿江號哭,日以繼夜哭個不停。
曹娥尋父的哭聲響徹空曠的江邊,持續十七日聲音不絕。後來,哭聲止了,曹娥也投江死了。鄉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將舜江改名曹娥江,並以曹娥為水神。
曹娥廟,孝女廟圖《紹興府志》明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公有領域)
東漢元嘉元年(公元151年),縣長度尚將曹娥改葬於江南道旁,並為她立碑。後人在這裡建了曹娥廟,位於今紹興市上虞區百官街道曹娥江西岸,孝女廟村南30米之處。浙江紹興這一帶,現今五月五日在曹娥江中舉行龍舟競渡以紀念曹娥,響應曹娥感天動地的孝心。
從伍子胥、屈原到曹娥,三位忠孝的節義英靈屹立不搖,樹立了端午節賽龍舟節俗中的偉岸標的。


全畫分爲三個部分:上部描繪的是天國景象,繪有神話人物女鍋,以及表示長壽的仙鶴、展翅的鴻雁和錯落在扶桑樹上的金鳥太陽和8個小太陽、月亮;中部繪有墓主人和她的隨從人員。通過對這位老婦的服飾、形態、發式進行研究,認定爲利蒼之妻;下部描繪了地下和海水,畫着一個赤身裸體的力士,雙手托擧着象征大地的白色扁平物。在他兩側各有一龜,還有貓頭鷹,意在守衛死者的亡靈。對於這幅帛畫,至今仍有多種說法,但以“天上、人間、地下”說爲主流。整幅帛畫既有中國的神話傳說,也有當時生活的真實寫照,並采用朱砂、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彩繪,層次豐富,色澤鮮豔,是中國漢初繪畫風格的代表作。
  由於帛畫所用的絲織物貴重,亦薄如蟬羽,不易保存,能曆經地下埋藏幾千年的蒼桑歲月,能避免和躲過氧化、腐蝕及種種災害而留存至今,且完好面世,實屬難得。它們是我國極爲珍貴的古代繪畫實物資料,對世界繪畫歷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https://bit.ly/2WtRjU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cecasio 的頭像
    nicecasio

    姜朝鳳宗族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