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圖》都預言了二戰的爆發 【解密時分】預言中的二戰 | 周子定 | 諾查丹瑪斯 | 納粹德國 | 大紀元

【解密時分】預言中的二戰 | 周子定 | 諾查丹瑪斯 | 納粹德國 | 大紀元


袁天罡(公元583年一公元665年初),或作袁天綱,唐初益州成都縣(今四川成都市)人,唐朝初年著名相士、易學大師。與李淳風合演推背圖。相傳他懂得「風鑒」,即憑風聲風向,可斷吉凶。又精通面相、六壬及五行等。
隋朝大業年間,為資官縣(在今四川省境)縣令。唐朝建立之初的武德初年,蜀道使詹俊赤牒授其為火井縣縣令。自隋朝起,即以善於相面聞名,又以他為襁褓中男裝打扮的武則天相面之事最為知名,「必若是女,實不可窺測,後當為天下之主矣!」[1]。貞觀八年(634年),唐太宗聽聞其名,召至九成宮。《新唐書·藝文志》記載他著有《太白會運逆兆通代記圖》一卷。《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二十九曾記載他和李淳風兩人的故事,民間則傳說他們合著有《推背圖》。
袁天罡並曾發明稱骨法。在坊間之中以來定命運好壞,但也有說法指其所稱得者為被稱骨者前世之好壞。
相傳與李淳風跟唐太宗出遊,看見河中有兩隻分別為赤毛和黑毛的馬。太宗要他們推算哪隻馬先入河。袁天罡占得離卦,離為火,便猜似是火般赤毛的馬先入水。李淳風則認為:遂木取火,應先見黑煙才見火,便猜是黑毛的馬先入河。結果李淳風猜對了。但他卻謙稱不是袁天罡,他就不能推算出煙和火的奧妙關係了。

推背圖40~46、56、57象 整理 @ vivre26 :: 痞客邦 ::

《推背圖》是中國古代著名預言書,託名李淳風、袁天罡合著。由於歷朝歷代均嚴禁此類讖書,該書在流傳的過程中又不斷被人篡改,將已知的歷史改成圖讖,加以比附,故其本來面目已渺不可考。
成書時間和版本
出現「推背圖」一詞的最早文獻是北宋人莊季裕的《雞肋編》。南宋人岳珂的《桯史》「藝祖禁讖書」條也提到推背圖,以為作者是李淳風。元朝成書的《宋史·藝文志五》則將該書歸入子部五行類,作者佚名。
現在坊間常見的版本是民國四年出版,託名明末清初金聖歎作序並加以評註字樣的六十圖版本,共一卷,六十象,按天干、地支排序。每象附有圖一幅、讖語四句、「頌曰」四句、金聖歎評註一段。起「自從盤古迄希夷」,終「不如推背去歸休」。一般[1][2]認為該版本是清末民國初年間人的偽作。
另一常見版本藏於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共兩冊。65頁,每頁彩圖一幅,七言四句,另有注釋若干。起「鞍鹿山(安祿山)木易(楊)玉環」,終「一甲人推一金甲人推背」。[3][4]
預言解讀
由於推背圖版本眾多,內文並不統一,且各方見解有異,以下僅舉一例。
第二象
推背圖第二象,21顆果子寓意唐朝共有21世皇帝
讖曰:
纍纍碩果 莫明其數
一果一仁 即新即故
頌曰:
萬物土中生 二九先成實
一統定中原 陰盛陽先竭
金聖歎:
一盤果子即李實也,其數二十一,自唐高祖至昭宣凡二十一主。二九者指唐祚二百八十九年。陰盛者指武曌當國,淫昏亂政,幾危唐代。厥後開元之治,雖是媲美貞觀,而貴妃召禍,乘輿播遷,女寵代興,夏娣繼之,亦未始非陰盛之象。
易卦卦象:
乙丑 巽下乾上 姤


推背圖 (袁天罡、李淳風)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李淳風
出生    602年(隋仁壽二年)
岐州雍(今陝西省鳳翔縣)
逝世    670年(67-68歲)(唐總章三年)
長安城(今陝西西安)
居住地    長安
國籍    唐朝
種族    漢族
著名成就    製作渾天黃道儀、注釋《算經十書》
頭銜    朝議大夫行太史令上輕車都尉
修煉地    南坨山
師承    至元道長
代表作    《推背圖》
《乙巳占》
李淳風注釋《張邱建算經》
李淳風(602年-670年),中國唐朝初年岐州雍人(今陝西省鳳翔縣),唐朝政治人物、天文學家、和數學家[1]。
生平
父親李播是隋時的高唐縣尉,後放棄官職為道士,道號黃冠子[2],著有《天文大象賦》。
李淳風早年學道於天台山,通曉天文星象,最早是隋煬帝的司監官。
劉餗的《隋唐嘉話》記載淳風能預測日蝕,唐太宗頗不信其言,李淳風說:「有如不蝕,則臣請死之。」一日唐太宗等不至日蝕,於是對李淳風說:「我放你回家,和老婆孩子告別。」李淳風在牆上劃了一條標記說:「尚早一刻。等到日光照到這裡時,日食就出現了。」後來果「如言而蝕,不差毫髮」。一日李淳風與張文收同皇帝出遊,有狂風從南面迎來,李淳風認為在南面五里處一定有人在哭,張文收則認為那裡有音樂聲。後來果然有一送葬儀隊經過。[3]
貞觀十五年(641年)任太史丞,撰《法象志》[4],貞觀二十二年(648年)任太史令,奉詔註釋《算經十書》。一日,唐太宗得到一本秘讖,上面說:「唐中弱,有女武代王。」,李淳風預知武后將稱帝且改變之會造成不能預計的後果[5]。唐高宗時,李淳風以劉焯的《皇極曆》為據,編成《麟德曆》。李淳風還編撰有《推背圖》、《典章文物志》、《秘閣錄》、《乙巳占》等書。《舊唐書》、《新唐書》皆記載李淳風曾研製「三重環」渾天儀。
指出《戊寅元曆》的錯誤,麟德二年(665年),改用李淳風的《麟德曆》[6]。
傳說
相傳李與袁天罡合著有推背圖,兩人皆甚通占卜之術,跟唐太宗出遊,看見河邊有兩隻赤毛和黑毛的馬。太宗要他們推算哪隻馬先入河。袁天罡占得離卦,離為火,便猜似是火般赤毛的馬先入水。李淳風則認為,鑽木取火,應先見黑煙才見火,便猜是黑毛的馬先入河。結果李淳風猜對了,但他卻謙稱要不是袁天罡,他就不能推算出煙和火的奧妙關係了。
又傳,唐太宗寵幸武則天,封她為才人。李淳風提醒太宗,武氏將會亂政,太宗只是半信半疑。李淳風於是預言今科狀元為「火犬二人之傑」,果然是狄仁傑(狄字可拆為犭和火字)高中,太宗只好把武則天放逐為尼。[原創研究?]


李淳風(602-670),唐朝初年在朝為官48年,精通天文、數學、曆法、陰陽等學問,在這些方面也頗有成就,有不少著作。他以預言聞名後世,其中最為出名的是他和袁天罡所著的《推背
李淳風簡介
中文名李淳風
外文名【其他語言】Li Chunfeng
國籍/朝代唐朝
職業天文學家,數學家
民族漢族
出生地岐州雍(寶雞市鳳翔縣)
出生日期602年
逝世日期670年
信仰道學,易理
主要成就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定級的科學家,註解的《周髀算經》和《古算 十經》是世界上最早的數學教材
代表作品《推背圖》《乙巳占》
家庭成員李播
李淳風(602-670),唐朝初年在朝為官48年,精通天文、數學、曆法、陰陽等學問,在這些方面也頗有成就,有不少著作。他以預言聞名後世,其中最為出名的是他和袁天罡所著的《推背圖》。
李淳風畫像
李淳風是岐州雍人,現在位於陝西省寶雞市。他的父親李播,隋朝時曾經棄官入道,後來鑽研道學、方誌、天文等,這對兒子的興趣和未來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李淳風從小聰慧,博覽全書,因父親的原因對天文、歷算、陰陽等方面最有領悟。
據說,李淳風9歲就從陝西去了河南拜一道長為師,17歲回到家鄉。之後經過李世民的好友推薦成為了他的謀士,參加了滅隋的戰爭。唐朝建立後,李世民被封秦王,李淳風成為他府上的參軍。等到李世民登基,李淳風因為對當時國家使用的曆法進行了研究和修改而受到重用,授予太史局將仕郎一職。太史局在唐朝負責的是國家的天文、地理、曆法等,這正是迎合了李淳風的愛好和特長,因此之後他如魚得水,盡顯才幹。
李淳風貢獻和成就有很多,比如,編訂並注釋了十部算經,成為唐朝國子監的數學教材;編成新的曆法,後來被唐朝下令實行;設計製造新觀測天體的渾儀,並第一次把它分為三重;撰寫《五代史》中天文、律歷、五行等志,後併入《隋書》;研究星占學、氣象學等,著成《乙巳占》,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定級。
李淳風預言
唐代的李淳風,精通天文、曆法、數學等科學的同時,還很擅長預言、算命、占卜等易學。而且在中國古代的十大預言當中,他的《藏頭詩》和《推背圖》就占了兩位,其他著名的還有諸葛亮的《馬前課》、邵雍的《梅花詩》、劉伯溫的《燒餅歌》等。
《推背圖》
李淳風預言很準,所以當時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就常常讓他推算未來,尤其是唐朝的國運。李淳風的《藏頭詩》就是他與李世民的一段對話,起因是李世民想要知道誰會亂他社稷,國家又會傳到什麼時候。李淳風給他預言了武則天篡唐的歷史,甚至以字謎的形式道出了她的「武瞾」之名,然後就是平亂之人、李隆基的開元盛世、安史之亂、黃巢之亂等等。唐朝已經預言完了,李世民還是不滿足,李淳風只好把之後宋朝、明朝、清朝的歷史也簡單地預言出來告訴他。
《推背圖》被稱為中國古代十大預言之首,是李淳風和同時的袁天罡共同編寫而成,相傳也是李世民想要知道唐朝國運。《推背圖》共有六十象,下面也各有一段讖語和一首律詩。除了作為前引的第一象和作為結語的最後一象,中間58象都是對未來的預言,每一象對應的都是一個事件。從唐太宗之後武周代唐開始,算到了現在,這些是目前已知的歷史,都是符合的。之後又預言了未來的國家發展,預言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戰,最後算到了天下大同。
李淳風怎麼死的
在電視劇《武媚娘傳奇》里,李淳風因為拒絕韋貴妃讓他陷害武媚娘的籠絡而被她陷害,吃下摻有海鮮的食物,李淳風對此過敏最後窒息而死。不過電視劇的這一劇情純屬虛構,沒有史料依據。
李淳風劇照
李淳風在歷史上是一位科學家,更是一位神奇的預言家,他給唐太宗李世民預言了武則天篡位、安史之亂、黃巢之亂等唐朝之後的歷史發展。因此,民間有人猜測,他最後使被李世民用毒酒殺死的。這一說法是不切實際的。史書記載李世民死於公元649年,只有50歲,而李淳風死於公元670年,享年68歲。670年是李治在位,當時武則天已經是他的皇后,而且臨朝廷政,與皇帝合稱二聖。如果李世民是怕李淳風泄露武則天篡唐之事,應該會在他去世前殺掉李淳風,絕對不會告訴他人,還一直拖到武則天政治權力越來越大才動手。
而且如果李淳風真的可以預算幾千年之後的歷史,那麼當李世民要殺他的時候,他絕對不會算不到。因此如果李淳風去世,肯定是自然的死亡,而非他殺。
史書記載,李淳風是「溘逝」,也就是突然死亡,不是海鮮過敏。記載說,他死的那一年「復為太史令」,也就是重新做了太史令,管理國家的天文、地理、曆法等,編寫史書也是他的職責之一。因此可以說,李淳風是死在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稱得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Jxn4yQ.html
-------------------------------------
李淳風和袁天罡誰更厲害?預言奇書《推背圖》究竟講的什麼?
2017-03-01 由 歷史鏡像 發表于歷史
李淳風和袁天罡都是唐朝有名的道士,在後世民間有關他們的傳說很多,可以說算是神一般的存在了。李淳風和袁天罡算是同僚,兩人都精通天文數學曆法等,共同寫過《推背圖》,預言了唐朝以及之後幾千年的歷史。有人就想知道了,這兩人究竟誰更厲害些?作為中華預言第一奇書,《推背圖》究竟講了些什麼?
李淳風和袁天罡
相比較李淳風在科學方面的眾多成就和著作等身,袁天罡更為人所熟知的是他在相術、算命等相對迷信的方面的成就,還有傳說,袁天罡是李淳風的師傅。
李淳風劇照
袁天罡最出名的故事,是相傳他給還在襁褓中的武則天看過相。據說,他有次見到了武則天的母親,就告訴她生了尊貴的孩子。母親先把兩個兒子拿給袁天罡看,他的回答是官至三品,算不得大貴。然後是武則天的姐姐,他說她尊貴但克夫。直到看見穿著男孩衣服的武則天,袁天罡大驚,說他尊貴無比,可惜是個男的,如果是個女子可以成為天下之主。
袁天罡劇照
有一個傳說,李淳風和袁天罡為武則天找陵墓龍穴。李淳風先跑了九九八十一天,找到一處風水很好的地方,埋下了一枚銅錢。之後袁天罡用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找到這裡並插下一支銀釵。武則天找人挖開一看,銀釵正好插在銅錢的孔里。可見,在堪輿風水方面,袁天罡比李淳風還要更勝一籌。
《推背圖》
李淳風推背圖講的什麼
《推背圖》是中華預言第一奇書,傳說它是唐太宗李世民為推算大唐國運,下令當時兩位著名的天相家李淳風和袁天罡編寫的。相傳,《推背圖》書名是因為李淳風推算得過多,袁天罡只好推他的背提醒他天機不可泄露。
《推背圖》
《推背圖》據說是兩人用《周易》推演而來,總共六十幅卦象,第一象為前引,之後五十八象是在對國運的推測,最後一象則為結語。每一象的繪圖下面,都各有一段讖語和一首「頌曰」律詩,兩者都是四句。如下圖:
《推背圖》
第一象說,天下治亂的歷史就跟日月循環、晝夜反覆一樣。之後的五十八象,每一象都是對未來的歷史事件的推測,比如前十象,詳細地預言了唐朝未來的歷史,接下去就是唐朝以後到現在新中國的歷史,提及了趙匡胤統一、王安石變法、靖康之恥、太平天國、日本侵華等。而之後十幾象則是目前尚未發生的未來,其中有機器加入的第三次世界大戰,而最後是世界大同。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x5vlej9.html
---------------
李淳風是唐朝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傢、數學傢,算命非常出名,一算一個準。那麼,這樣的一個算命先生是如何算命的,他有何人生經歷?李淳風是怎麼死的?
  李淳風簡介:
  李淳風,男,中國唐朝時期岐山縣人,出生於公元602年,死於670年,享年68歲。李淳風,自幼聰慧好學,博覽群書,尤其精通天文、歷法、數學、陰陽學等,是唐朝時期著名的天文學、數學傢,著有《周髀算經》、《古算十經》等書。據說《推背圖》也是李淳風與袁天罡所著。
  公元602年,李淳風生於岐州雍(今陜西鳳翔縣),父親是李播,隋朝時曾任縣衙小吏,以秩卑不得志,棄官而為道士,頗有學問,自號黃冠子,註《老子》、撰方志圖十卷、《天文大象賦》等。因此,從小被譽為“神童”的李淳風在其父的影響下,博覽群書,尤鐘情於天文、地理、道學、陰陽之學,9歲便遠赴河南南坨山靜雲觀拜至元道長為師。17歲回到傢鄉,經李世民的好友劉文靜推薦,成為李世民的謀士,參與瞭反隋興唐大起義。
  618年,李淵稱帝封李世民為秦王,李淳風成為秦王府記室參軍。唐貞觀元年(627年),李淳風以將仕郎直入太史局。在置掌天文、地理、制歷、修史之職的太史局,李淳風如魚得水,充分展現其才智,鞠躬盡瘁40年。
  李淳風是怎麼死的?
  說法1:李淳風是被太宗皇帝鴆死,因為怕他泄露天機。這是因為帝王對於術數,往往有一種又敬又怕的情結。一方面指望自己長生不老,江山萬年,另一方面又擔心別人知道瞭秘密,依樣畫個葫蘆,損及自己利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有異能者為我所用的時候固然好,倘若不能用,則必須除卻。
  說法2:病死
  史書記載:李淳風死於670年,病死於太史令任上,死後被封為男爵。然而,公元649年,大他3歲的唐太宗李世民壽終正寢,正好50周歲。所以,李淳風是不可能被李世民所毒死的。
  李淳風六十九歲去世。他所編撰的《典章文物志》、《乙巳占》、《秘閣錄》,和《演齊人要術》等書共十餘部,多傳於那個時代。他的兒子李諺,孫子仙宗,都是當太史令。
  李淳風與袁天罡
  有一種傳說,說袁天罡是李淳風的師傅,他們都是隋未知識淵博的高道。袁天罡曾經築舍居於閬州蟠龍山前,李淳風因久慕其名,故帶著條金自遠而來,拜於門下。據 說袁天罡、李淳風為後世留下瞭名著《四彈子》,後世的劉伯溫還對此作瞭校對呢。另一種傳說則說袁天罡與李淳風乃是同窗好友,時常聚首論易,談天說地,並在 一起背靠背席地而臥、一個寫一個畫,為後人留下一部神奇的預測天書《推背圖》。
  還有一個更生動的傳說,李淳風、袁天罡、袁二人晚年進入仙界,作名士遊於 山水林泉間。—日二人相遇無事,便相背而坐,推古往今來之事。推一事畫一幅秘象,寫幾句讖言偈語以記。如此數天,天帝怕天機泄露過多,即派陳摶老祖(據說 為上界仙人所化)去阻止。陳呼二人:“你們測什麼天下大事,且先算算我是進是退?”說著一步跨開,目視二位名傢。李袁二人猛然醒悟,即飄然而去。
---------------------------------
郭璞是兩晉時期河東郡聞喜縣(今山西省聞喜縣)人,字景純。郭璞的能掐會算不是傳說,而是史書記載的。以下所述之事,均出自《晉書•郭璞傳》。
郭璞能耐很大,在兩晉時期很有名氣,集文學家、訓詁學家、堪輿家、古文學家等等於一身,特別擅長預卜先知和奇異方術,說他是「半仙」一點都不誇張。
郭璞這麼大本事跟誰學的?一個叫郭公的人。這個人能耐大,傳給郭璞一本奇書,名《青囊中書》九卷。把這本書讀完之後,郭璞就通五行,曉天文,能掐會算能除災,還通冥冥玄機,當時鼎鼎有名的京房、管輅都甘拜下風。郭璞有個門客叫郭載,偷走《青囊中書》想學本事,也不知郭璞使了什麼法,郭載還沒來得及看,那本書就自燃成灰了。
袁天罡李淳風都是小菜,這位才是大神,破天機斷生死無不靈驗!
一般算命的只給別人算,不給自己算,為什麼?因為他根本就不會算,瞎矇。郭璞不一樣,他不但給別人算,還給自己算,他知道自己死於何時何地何人之手,這是天意,誰也改變不了。所以他就撒開了享受人生,吃喝玩樂耍女人,爭分奪秒快活。有人勸他悠著點兒,他說我知道自己命短,就這樣我還怕喝不夠玩不夠呢!
郭璞有起死回生的本事,但不是人,而是馬。晉惠帝、懷帝時,河東發生騷亂,郭璞率眾遷往東南,將軍趙固因死了一匹好馬不接待他,他讓趙固派人往東走三十里,在土地廟裡用竹竿拍打,捉住一似猴小獸。小獸對著死馬鼻子呼吸,死馬復活,小獸卻消失了。這是什麼原理?科學解釋不了,只能說郭璞會仙術。
郭璞最大的本事是能掐會算,破解天機,預卜先知。在江南的時候,他給石頭城督護殷祐當參軍。當時延陵出現了鼯鼠,郭璞算過之後說,郡東有人想稱帝,但很快就會死,不久還會長出妖樹,東南方數百里會出現叛逆作亂之人。結果第二年,無錫縣果然生出怪樹,盜賊殺了吳興太守袁琇。
郭璞給王導做參軍時,算出王導將被雷劈,讓他弄一根跟身子一邊長的柏木放在睡覺的地方。幾天之後,果然打雷,把柏木震得粉碎。
郭璞給晉元帝算過幾卦,全部應驗。他說北方有帶「武」字郡縣會出鐸,南方帶「陽」的郡縣水井會沸騰,結果武晉縣、歷陽縣得到應驗。元帝為晉王時,他算出元帝繼位時,會稽郡會出古鐘,鐘有銘文,出於井泥中,結果又應驗了。
郭璞因母喪職官回鄉,一年後被王敦用為記室參軍。王敦想起事,讓郭璞算吉凶。郭璞說大凶,勸他不要起事,不會成功。王敦生氣了,讓郭璞算他能活多久,郭璞說如果起事,馬上就會死,如果不起事住在武昌會活很長時間。王敦大怒,讓郭璞算算自己什麼時候死,郭璞說:「我死於今日日中。」王敦憤然而去。
袁天罡李淳風都是小菜,這位才是大神,破天機斷生死無不靈驗!
王敦走後,郭璞對人說:「我將被山宗所殺。」結果,真是一個姓崇的在王敦面說郭璞懷話,王敦一生氣,命人把郭璞抓起來殺掉。
郭璞被押往刑場時,問行刑人去哪裡,行刑人說:「南岡頭。」 郭璞說:「是在兩棵柏樹下。」到了那裡,果然有兩棵柏樹。他又說:「樹上有個鵲巢。」大家仔細找,果然在茂密的枝葉間找到了。行刑人要行刑時,郭璞說:「我曾給你一件衣服,你曾記得?」行刑人點頭,說:「記得,當時你並不認識我,卻叫出我的名字,我不知你給我衣服何用,不接受,你一定要我收下,我只好收下了。」 郭璞說:「我早已算出為我行刑之人是你,等我死後,幫我把那件衣服穿上。」行刑人照令行刑,然後把衣服穿在郭璞身上。


龍柱---圖為《清陳士倌聖帝明王善端錄冊‧唐太宗三》

命運天定嗎?(194)袁天罡看生死 瞭若指掌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六月 8日, 2018
(大紀元)
唐代的袁天罡(約公元583年一公元665年初) 是隋末唐初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易學大師,以善於相面聞名,其中,他為襁褓中男嬰打扮的武則天相面一事流傳古今,他說嬰孩:「必若是女,實不可窺測,後當為天下之主矣!」和李淳風合著《推背圖》預測其後各朝代至現代的命運,精準度令各代感到不可思議,袁天罡大預言家的盛名,在他死後,越來越響亮。
袁天罡給人看相無數,對自己的生死也瞭若指掌。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聽聞袁天罡之名,召進九成宮。
貞觀時期,太宗召袁天罡入宮。圖為《清陳士倌聖帝明王善端錄冊‧唐太宗三》(公有領域)
當時有中書舍人岑文本讓袁天罡給看相。袁天罡說:「舍人的臉面寬大,眼眉又長過眼睛,表示你的文才可在海內名聲大振。但是你頭有生骨,不可能有太大的成就。從前面可以看到得到三品官的命相,但從後面完全看不到。但是,你四肢虛弱、骨與肉不相稱,如果得到三品位,恐怕是折壽的徵兆哪。」
果不其然,岑文本升任中書令後,不久就死了。
唐初著名的宰相房玄齡在出任宰相前,袁天罡也看出來了。一天房玄齡來找袁天罡,隨同前來的還有李審素。
房玄齡說:「審素恃才傲物,你先給他看相,看他能得個什麼官?」 
袁天罡看了一眼說:「五品看不出來。」又說:「六品以下比較重要的官職還有可能。」
李審素聽後,說道:「看看房公能得個什麼官?」
袁天罡說:「這位官人大富大貴,你要想得到五品官職就求他吧。」
李審素並不以為然。後來,房玄齡出任宰相,李審素任起居舍人,死在任上。
唐高宗聽說了袁天罡的相術精準,讓房玄齡贈封給袁天罡五品官職,房玄齡奏請聖上贈封他為諫議大夫。
唐高宗鱗德二年,申國公高士廉問袁天罡說:「你今後還能得到什麼官職?」
袁天罡說:「我知道我的官運已經到頭了,不會再有了。恐怕我今年四月要有大難。」
果然,那一年四月中,袁天罡就去世了@*#
資料來源:《定命錄》


昇龍柱即龍頭在上,龍尾在下,代表雨順之意;降龍柱即龍頭在下,龍尾在上,象徵從天而降,代表風調之意下圖為降龍柱,龍頭在下、龍尾在上,象徵從天而降,有風調之意~ 
龍柱」據說龍有 9大特徵,分別是:駱駝的頭、鹿的鹿角、獅子的鬃毛、牛的嘴巴、狗的鼻子、蛇的身體、魚的鱗片、雞的雞爪、蝦的眼睛。
------------------------------------
龍柱及石獅
首頁牆上歷史龍柱及石獅
 施工中
龍柱
    龍被中國人奉為至尊無上的神獸,列為四靈之首,龍的形貌雖然出自想像,但細心追究,其實是由蜥蜴轉變而來,歷史學家認為中國上古時代崇拜蛇,以蛇或相近的爬蟲類為圖騰,許多彩陶繪有曲線形的圖案,就是這類象徵。另外在商週遺址出土的器物中,出現大量龍形圖案,也常見雙龍形式,來象徵陰陽調和。               
    台灣寺廟的前殿或正殿,中央廊柱喜用一對龍柱,又稱「蟠龍柱」,指的是未昇天的龍,所以盤繞在柱子上。不但可以壯觀瞻,龍身翻騰躍舞,更有歡迎訪客之意。
    早期移民渡海來台辛勤開墾,建造寺廟拜神,透過精美的雕飾與龍柱,將感恩與酬神的願望表達出來。在台灣,沒有龍柱的廟是很少的。
    台灣龍柱依材質大小與雕琢風格,可分為五期,從各期的特色可以看出歷史背景與審美角度的變化。墾拓初期,民力未豐,龍柱較小,雕工較拙。愈近代龍柱愈高大,雕飾亦趨於繁複。
(一)樸拙期───
    圓柱盤單龍,柱徑小,龍身尾上頭下凸起亦小,流雲紋用淺浮雕。石材為大陸花崗石、泉州白,如北港朝天宮觀音殿、新港水仙宮。
(二)圓融期───
    圓柱盤單龍,柱徑較前期大,龍身形態疏朗,除了纏繞柱身外,還翻騰扭轉,多用泉州白。如淡水鄞山寺、彰化孔廟大成殿、臺中萬春宮。
(三)成熟期───
    八角柱盤單龍,柱徑較前期大。龍身凸起很大,有些部分會脫離柱體,而露出空隙。下端海浪突出,水族增多,配景除流雲外,也有人物或花鳥點綴。如台北保安宮、淡水龍山寺開始用台灣本地觀音山石作石材。
(四)華麗期───
    八角柱盤單龍,柱頭出現希臘式風格,下端海浪及水族增多。龍身鱗片雕鐫犀利,背鰭扭轉,人物豐富生動,如新竹城隍廟、南鯤身代天府。
(五)繁密期-----------------
    八角柱盤雙龍,柱頭以希臘式風格為主,或加以變化,龍身較瘦,上下各一,也稱「天翻地覆」法。下端海浪及水族內容豐富,文武將官分布在畫面上,整根龍柱如覆上一層網。如艋舺龍山寺大殿、三峽清水祖師廟。
                              施工中
最後來看看一些細部鐫刻設計:
  龍身:纏繞一周,頭尾全朝向正面,也有兩柱相對者,如新莊廣福宮。
  龍尾:在柱子上方,亦有少數再柱下。龍尾雕成S型,有柔軟之美。
  龍鰭:早期較小,後期較大,呈鋸齒狀,隨龍身弧度向外翻。
  龍鱗:早期只雕凹線,後期開始雕出鱗片重疊的度。
  龍眼:早期較短,後期多雕成蝦眼。
  龍口:張口含珠,露出獠牙一對。
  龍鬚:兩根長鬚,一在上,一在下。
  龍角:形似鹿角,在頭部後方。
  龍爪:通常多雕四爪,前腳揚起抓珠。
  水浪:在龍柱下方,波濤間佈置魚蝦類水族。
  雲紋:點綴在龍身點以外的地方,有自由流雲及如意形的雲朵兩類。
石獅
    中國建築以木、磚、土、石為材料,不但堅固亦有豐富的雕琢彩繪及象徵涵義。寺廟門口常見的石獅子,就是具備了實用與象徵的裝飾物。
    中國建築什麼時候開始有石獅子,是一個有趣的問題。根據考證,獅子原來是從西亞傳入中原的,古代稱為「狻猊」。註:因最早是由印度南方的獅子國傳入,所以才稱為「獅子」。
    由於中國沒有獅子,所以神話了牠的威力及形象。中國人認為狻猊愛好煙火,故立於香爐兩側;又說牠好坐,所以不妨讓他坐在寺廟門口。寺廟或衙署的門前通常都置放石獅一對,左邊是雄獅,右邊是雌獅。雄獅錢腳踩著繡球或撥弄雙錢;雌獅錢腳和小獅戲耍,搖頭擺尾,歡迎訪客。獅子也被認為具有避邪的效用,這可能與漢魏六朝盛行避邪趨福有關。南朝的貴族墓前有一種「翼獅」,這種肩上長著翅膀的獅子,在古代埃及及西亞諸國很普遍,人們將他安置在陵墓前,以守護地下的亡魂。
    有的石獅並不坐在廟門口,而是獨立於廟前的空地上。台南大天后宮、鹿港龍山寺等都有獨立的獅座,上面安置巨大的石獅。台灣石獅的造形源於閩粵,但閩粵也沒有獅子,所以獅子的造形很特殊,有點像鬆獅狗或北京狗,與西亞一帶的獅子有著相當大的差異,甚至與中國北方的石獅也不盡相同。大體上鼻子特別大,俗稱「好鼻獅」,嘴的弧度也大,鬃毛卷曲,線條優美。為了表示是經過馴服的獅子,脖子上還繫著頸圈和小鈴鐺。
    那麼,如何欣賞石獅呢?石材的優劣雖重要,匠師的技藝更重要。清朝初年,台灣不少寺廟的石雕都是在大陸雕好才運來安裝的,至清嘉慶及道光年間,才孕育出第一代本土石匠師。他們利用往來海峽船隻的壓艙石及北部觀音山石雕石獅,師徒相傳逐漸建立自己的傳統,大部分的匠師都在台北謀生,但雕得較好的,還是泉洲的惠安石匠。例如民國初年,重修台北艋舺龍山寺時,特地從惠安延聘一群石雕名匠來臺,而新竹城隍廟、鹿港天后宮及南鯤身代天府都是他們的傑作。
台灣古蹟學習知識庫 - https://goo.gl/AGYhx7


周武王 承天命伐紂
王勝
《聖帝明王善端錄冊.周武王》(國立故宮博物院)
              人氣: 38 【字號】 大  中  小
更新: 2012-07-04 8:27 AM       標籤: 文化漫談
古來朝代更迭,看似因某些人物而成,但其實是順天命而為的結果。武王繼承父親文王的遺志,勵精圖治,終於完成伐紂的使命,創建有周一朝。
文王在位五十年,推行仁政,國力漸強。文王逝世時,天下三分已得其二。周武王姬發,是文王的次子,文王駕崩後,他便繼承王位。
武王即位 順天命而為
根據《史記.周本紀》,武王繼位後,沿用了文王的年號,自稱太子發,表示承父遺志。武王對內重用賢良,繼續以姜太公(即姜尚)為師,稱師尚父,並用弟弟周公旦為太宰,召公、畢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當其位。
周武王即位第二年,就發動大軍,載著文王木主(類似神主牌位),進入今河南境內,到達古渡孟津。當時,天下共有八百個諸侯不期而會,希望武王立即伐商。周武王卻回答:「汝未知天命,未可也。」認為時機尚未成熟,乃率軍而返,等待機會。
紂王暴虐 濫殺忠臣
此時,紂王卻只顧享樂,不理朝政,天下百姓怨聲載道。正直的大臣們一規勸,紂王輕則鞭打,重則殺頭。
紂王的叔叔比干剛直不阿,眼見國事日危,想通過直諫使紂王警醒,卻遭紂王裂膚剖心。紂王的親戚箕子,聞此噩耗,進宮面諫,卻被紂王拒之宮外,還下令將他罰為奴隸,囚禁起來。箕子十分傷感,在囚所作了一首名為《箕子操》的歌曲,以抒發心中的痛苦和憤慨,後來,他擔心會被紂王殺害,就披頭散髮,胡言亂語,裝成瘋子,才逃脫了殺身之禍。
比干慘死、箕子下獄後,不少大臣怕禍及自己,紛紛逃跑。太師疵和少師彊也就拿了宗廟的祭器投奔了周。在當時,宗廟的祭器是相當重要的,它是國家權力的象徵。發生這種事情,可見殷商已到了該滅亡的地步。
武王起兵 大戰於牧野
於是,周武王便向諸侯發表伐紂的檄文說:「紂有重大罪惡,不可不消滅他」。並歷數了紂王逆行倒施、殘殺忠臣、殺害百姓,為了取悅婦人壞正樂為淫樂等罪狀。親自率領車(兵車)三百乘、虎賁(猛士)三千人、甲士(披甲的士兵)四萬五千人東進伐紂。
周武王率領周軍來到了孟津,會合了各路伐紂的諸侯。這一次周不但爭取到了更多的諸侯,還得到了分佈在西北、西南和長江、漢水流域的一些氏族、方國的人。如庸、蜀、羌、盧、彭、濮等前來助戰。
正沉浸在歌舞宴飲之中的紂王聞武王興兵,大為驚駭。當時,由於殷商先征西北黎,後討東夷,雖然獲得了勝利,但許多士兵皆留在東夷,紂王便將從事勞役的奴隸集中起來,編為軍隊,又調集各處的親軍,湊齊了七十萬人,於是兩軍在牧野擺開戰場。
武王對紂王的這一役,史稱「牧野之戰」。在《詩經.大雅.大明》以及《尚書.武成》中,有十分詳盡的描述。據記載,在這一戰中紂王的軍隊無心打仗,敗得極快,殷商的士兵死傷無數,〈武成〉篇中竟用「罔有敵于我師,前徒倒戈,攻于後以北,血流漂杵。」來形容戰況之慘烈。
紂王萬沒想到會敗得這麼慘,急忙逃回朝歌,他眼見大勢已去,便跑上鹿台,穿上寶玉做成的衣服,自焚而死。
武王大軍攻進王宮,找到了燒死在火堆中的紂王。周武王向他的屍體連射三箭,又用斧頭砍下他的人頭,掛在大白旗上示眾。然後找到了紂王的寵妃妲己,向她屍體也射三箭,斬下人頭掛在旗上示眾。
武王率大軍進入朝歌,百姓們列隊歡迎仁義之師。武王也釋放了箕子,重修比干的墓,封祿父、武庚治理殷商遺民,以免斷絕商代先王的祭祀,並於紂王的宮殿祭天,說明自己完成了受天革殷的使命。
武王克殷之後,不僅推行仁政、分封古代聖君的後裔,還處處師效文王的緒業,希望能夠順應天命。
伐紂完成 武王自夜不寐
據《史記.周本紀》,武王打敗紂王,回到了周都鎬京,卻總也不能安寢。周公旦便來到武王的居所,問道:「為甚麼您不能安睡?」
武王回答:「上天不保祐殷商,從我姬發還沒出生到現在才六十年,現在就已田園荒蕪、怪獸成群、害蟲遍野。因為上天不保祐殷朝,我們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功。殷商承天命建立時,曾任用三百六十名賢人,也還說不上政績顯著。我不知道上天是否保祐周朝,哪有空閒安睡呢?」
武王接著說:「我要順應天命,讓上天保祐周朝,使天下都順服中央。我要找出所有的惡人,像懲罰紂王一樣懲罰他們。要日夜努力,確保西方的安定。我要辦好各種事情,直到功德光照四方。」
於是,武王把戰馬放養在華山南面,把牛放養在桃林區域;讓軍隊放下武器,進行整頓然後解散:向天下表示不再興兵了。
文王、武王一直以來,都是古代聖君的代表。他們不僅勤政愛民,且終其一生都遵循著天命行事,可說是立下了中國的王者典範。@*
--------------------------------
刑訊有度 太宗「錄囚」 死囚守信
作者:洪熙
人氣 473
崔仁師辦案細心、公正,連死囚都非常敬佩,願意服罪。 (大紀元)
大唐貞觀時期,帝王治國一流,文臣武將一流,還有一個令人懷念的「一流」,就是貞觀時期的司法頗為公正,古今都稱羨 。
調查大案 只判主謀
貞觀初年,青州發生一件謀反案。地方官員追捕叛賊,抓獲了很多嫌疑人,全部關進了監獄,一時之間監獄人滿為患。唐太宗下詔,派崔仁師前往地方,辦理這個案子。
崔仁師來到青州監獄,命獄官將嫌疑人身上的枷鎖全部去掉,讓他們洗澡、吃飯,並好言好語地安慰他們。
崔仁師詳細調查每個嫌疑人,最後查出其中只有十幾個人是此案的主謀,於是崔仁師只帶著這十幾名犯人覆命,釋放了其餘無罪的犯人。
官員覆核謀反案 犯人心服口服
崔仁師處理完案子後,將案子的細節一一陳述,上報朝廷,朝廷派使臣前往地方覆核此案。大理寺少卿孫伏伽對崔仁師說:「這件案子本來牽連了很多人,您一下子無罪釋放了那麼多人,而那些被判死刑的囚犯,今天將被處決。可是人人都想活命,誰想去死?恐怕那些死刑犯會心有不甘,我真替您擔心!」
崔仁師說:「我常常聽說,審理案子應當以仁恕為主,所以說『殺人刖足,亦皆有禮』。怎麼能夠為了自己一時的安逸,明明知道犯人有冤屈,也不想為他們伸冤呢?如果我的判決真的有誤,我情願用自己一個人的命,去換這些犯人的性命!」孫伏伽聽到這番話,慚愧地退出了公堂。
使臣奉皇命來到青州,再次提審犯人覆核此案時,這些囚犯都說:「崔公為人很寬仁,辦案公正,一點也不冤枉我們。我們願意服罪。」
太宗寬仁 減免死刑
貞觀時期,太宗對臣子說,人的生命極其貴重,人死不能復生。太宗憐憫子民,修改法律,廢除了50條死刑條目。唐太宗對死刑審核極其慎重,規定要實行三復奏,在處決犯人的當天,向皇帝報告三次,反覆核實。後來,太宗覺得三復奏還不夠,又規定了五復奏。
唐律規定,罪犯不服判決可以上訴。不服縣裡的判決,可以上訴到州;不服州的判決,可上訴到尚書省,由左右丞相詳細審判;如果還不服,就得向三司陳訴。唐朝三司推事,是由刑部、大理寺、御史台三法司長共同審理重大案件,這一制度嚴密而完備。
貞觀時期,太宗憐憫子民,修改法律,廢除了50條死刑條目。圖為《清陳士倌聖帝明王善端錄冊‧唐太宗三》(公有領域)
太宗放死囚回家過年 一年後死囚如約而至
根據唐朝司法制的規定,每到冬月,皇帝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錄囚。錄囚,是上一級司法機構對在押犯人的覆核審錄,以檢查下級對案件審判是否公正,是否隱匿冤情。
貞觀六年,全國判處死刑的人數是390人。年底時,太宗親自到監獄錄囚。寬仁的太宗,下了一道命令,放這些死囚回家過年,與家人團聚。太宗和死囚們約定,來年秋天他們要回到獄中,接受行刑。這些死囚都答應了。等到來年,這些死囚都如約而至。太宗皇帝心中感歎他們如此守信,就赦免了他們。
唐朝法律有刑訊的規定,刑訊每隔20天進行一次,拷打三次為止,總數不得超過200杖。
被處決的死囚,如果沒有親戚,官府要為其辦置棺木,將其埋葬在位於京城的七里以外官方指定的墓地中。
貞觀元年,唐太宗曾對臣子說:「律法,不是朕一個人的律法,而是天下的法。」唐太宗的意思是說,即使是皇帝本人,也不能隨意以個人名義,干涉法官和司法部門辦案,法官和司法部門享有獨立依法辦案的權力,不受國君的意見所左右。@*#
《御世仁風》(明萬曆四十八年鳳陽刊本)插圖。(公有領域)
----------------------------------
【貞觀之治】唐太宗與390名死囚的「死亡約定」
章天亮
人氣 18034
怪不得唐太宗不殺武則天,是因為奇人李淳風告訴太宗:「這個事情不能做……」原因令人歎服。(大紀元製圖)
唐太宗用王道治國,以德治天下,同時注重歷史典籍的整理以及教育的普及,二十四史中的三分之一都是貞觀年間的著作。他還強調用權力制衡的制度,來保障政令的正確下達。
唐太宗的治國之道和儒家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在吏治上也避免法家的陰謀詭計,那麼在這些方面,又有哪些成就呢?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維基百科)
唐太宗主張法律以寬簡為原則,他後來制定的「貞觀律」就是比較寬簡的,這其中有兩個很感人的小故事 。
放死囚回家團聚 390人如期歸來
《新唐書‧卷五十六》記載,貞觀六年時,全國判死刑的人數是390人,過去的死刑又稱「秋決」,就是每年秋天的時候才殺。到了年底,太宗皇帝就下了一個命令說:「要過年了,這些人明年秋天就要死了,最後一個年,把他們放回家,讓他們回家去過年吧!」並交代死刑犯們說:「你們回去以後,最後一年了,好好生活,好好做人。明年秋天的時候,要處決你們的時候再回來吧!」
結果這些死刑犯到了第二年要執行死刑的時候,全都回來了,一個都沒有跑。
在一般人看來,判了死刑都屬於人渣了,但是這貞觀一朝,判死刑的人也是很講信用的!太宗皇帝就赦免了他們的死刑。
唐太宗謙恭待人,用人高妙,為後世樹立了治世典範。(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
還有一個事情也很感人。在《新唐書》第五十六卷記載,有一次太宗收到一位醫學家獻上的針灸掛圖,圖上標示了人體的內臟和穴位的分布。太宗看了之後發現很多大的穴位在後背上,後背和五臟挨得非常近,當時那個醫生說針灸在處理後背上大穴位的時候必須要小心,萬一扎錯地方的話,那會把人扎死的!
太宗說,針灸在後背上要不小心都能扎死人,那我們過去打板子的時候會打後背,那不是把人打死了嗎?他說那以後我們就改,打板子不許打後背,只能打屁股!
過去古代的刑罰分別為「笞、杖、徒、流、死」。「笞」是小板子打,「杖」是用大板子打,「徒」就是有期徒刑,「流」是流放,「死」是死刑。太宗說以後杖刑不能打後背,只能打臀部以下。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太宗對生命的一種珍視。
下面接著說一下吏治。
削減官員數量 吏治推誠以待
一個國君要治理國家,跟老百姓關係最大的,是跟老百姓近、跟國君比較遠的那些人,所以吏治對一個國家相當重要。
唐太宗就非常注重吏治,他為了保證吏治的廉潔,大力削減官員的數量,他把朝廷的官員削減成643個人。你想那當時上千萬的人口,只有643個官員,所以他的吏治不但廉潔,而且效率非常高。
唐太宗說:「和我關係最近的是大臣,離百姓最近的是都督跟刺史,這些人都是替我去管理老百姓的,所以都督、刺史要是不好的話,禍害一方百姓。」
太宗把每一個都督跟刺史的名字全都寫在屏風上,每當有什麼好事壞事,太宗就在底下加一個註釋,發現有誰不好的話就降職,誰做得好的話升職。
唐太宗還下令在京師內五品以上的官員輪流值宿,就是一定級別的官員,要輪流在晚上去和皇帝談話,商量國家大事,或者不同領域內的吏治有沒有什麼問題,所以他的吏治非常的廉潔有效。
《清陳士倌聖帝明王善端錄冊.唐太宗三》(國立故宮博物院)
唐太宗為人非常光明正大,有一次有人跟唐太宗說:「皇上,你應該重用賢臣,遠離佞臣。」
太宗說:「那誰是賢臣?誰是佞臣?誰是愛拍馬屁的人?」
那人就說,下一次陛下跟大家開會的時候,就假裝發怒,看誰順著你說,那就是佞臣;誰要是還敢說真話,那就是賢臣。
太宗很不屑地說:「我以至誠治天下,見前世帝王好以權譎小數,接其臣下者,常竊恥之!卿策雖善,朕不取也。」
意思就是:「我以前看皇帝使這種小伎倆,就覺得很瞧不起他們。皇帝是源頭,老百姓、大臣們是支流,皇帝這兒就開始用這種陰謀詭計的話,還怎麼指望大臣好啊?我吏治以正大光明,推誠以待,大臣百姓也會對我真心實意的!」
-------------------------------
唐太宗的治國之道
作者:敬紙
〈唐太宗半身像軸〉(國立故宮博物院)
更新: 2012-12-25 8:42 AM       標籤: 文化漫談
貞觀初年,唐太宗與魏徵曾經有過一段非常精彩的關於執政的談話,從這段談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唐太宗的政治與現代人的政治真是天壤之別。
太宗說:「現在,國家才經歷戰亂不久,短時間內不可能使民風淳樸,天下太平。」 魏徵說:「不是這樣,人在危困的時候,就擔心死亡;擔心死亡,就想困境得到改變;想得到改變,就容易教化。這就是說大亂過後老百姓容易教化,就好像是飢餓的人不會挑食。」
太宗說:「賢德的人治理國家一百年,才能達到人心向善,廢除各種刑罰。大亂過後,就想使民心轉變,怎麼可以在短期內達到呢?」 魏徵說:「那只是人的觀點,不是賢明君主的作為。如果是英明的君主以德行教化老百姓,上下同心,老百姓就會像回聲那樣迅速響應,不刻意求快卻能很快取得成功,一年之內見成效,並不困難,三年才成功,還應該說是晚了。」太宗認為此話有理。
尚書右僕射封德彝等人反駁說:「從夏、商、周三朝以後,百姓逐漸的浮薄奸詐,所以秦朝時用刑法律令來治國,漢朝除了用法律之外還採用無仁義的霸道統治,都沒能治理好國家,難道是能夠治理而不想治理嗎?如果聽信了魏徵的話,恐怕會給國家招來禍亂。」
魏徵說:「五帝三王治理國家的時候,並沒有更換老百姓來施行教化。採用帝道來治理國家則為帝,採用王道來治理國家則為王,全在於當時所用的方法,使老百姓得到教化,考查史籍的記載,是能夠知道的。過去黃帝和蚩尤進行了七十餘場戰鬥,那時可說是天下大亂,但黃帝取得勝利後,便致力於行仁德之政而使天下太平。九黎族作亂時,顓頊出兵征討他們,戰勝之後,並非有失教化。夏桀淫亂暴虐,而商湯流放了他,商湯在位的時代,就實現天下太平。商紂王無道,周武王討伐他,到了武王之子周成王時,也達到了天下太平的程度。如果說百姓都逐漸的浮薄奸詐,不可能回歸淳樸,那麼到今天人都應該變成鬼怪了,怎麼能再加以教化呢?」封德彝等人找不到理由來反駁魏徵,但都認為按魏徵的方法治國是不行的。
《清陳士倌聖帝明王善端錄冊.唐太宗三》(國立故宮博物院)
《清陳士倌聖帝明王善端錄冊.唐太宗三》(國立故宮博物院)
太宗皇帝採納魏徵的建議後,施行仁德之政毫不懈怠。幾年時間,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多年為患的突厥也被打敗並臣服。剛登基時,災荒極其嚴重,百姓四處逃荒卻沒有怨言,都能恪守本分,互不侵擾。
貞觀三年,糧食豐收,人們回到家鄉,竟無一人失散。建成,元吉同黨,謀害太宗的有上千人,太宗卻沒有懲罰,還將其中的一些人任命為近臣。懾服貪官,不遺餘力。商人旅客在外住宿,再也不用擔心盜賊偷搶。關押犯人的監獄經常空着,牛馬遍地,家門無須上鎖,關中地區趕上連年豐收,一斗米才三四錢。行人旅客經過關中地區還有饋贈。
這段歷史在各種史書中都有記載,真實不虛。而且是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就顯出王道治國的效果,還有甚麼能比這更能說明王道的力量呢!通過唐太宗治理國家,短期達到太平的事實,我們看到了古人所說的那種天人合一的政治,這個政治不是普通的凡人所為,而是行天道於世間的上天之子在行王道,其達到的效果當然要超凡入聖了。
所以每當讀到唐太宗虛心納諫,胸懷天下百姓的談話時,我都會非常想回到那美好的唐朝去,去做太宗手下的臣子,一起為天下萬民謀幸福,哪怕是一個普通人也好,可以感受那偉大王者的浩瀚無垠的胸懷。
魏徵與封德彝的辯論,也是歷代帝王在考慮王道治國與霸道治國時所面臨的選擇。行王道可以治國,行霸道亦可治國。雖然國運不同,卻都能在一定時期內達到效果。
王道雖合天意民心,行之成功持之以恆者卻不是很多。霸道雖逆天倒行,接受的帝王卻比比皆是。究其原因,王道雖好,卻行之甚難;霸道雖惡,卻簡單易行。為王者要行王道,首先要修養自己的道德,同時接受下臣的勸諫,還要時刻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中,約束自己的言行,戒驕,戒奢,還要敬天敬地,這對於人來說,約束真是太多,對帝王的心性要求也太高,不是大聖人是很難做到的。
可是為王者要行起霸道來,卻能夠隨心所欲,因為霸道就是沒有道德約束的獨裁強權統治。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對於反抗者,往往群體滅絕。天下很快沒有了反抗力量。而周厲王一道命令,就可以讓天下人噤聲,用嚴刑峻法控制老百姓之間不敢說話。
可惜,行霸道者,不但國運不長,連自己的性命也不長久,秦朝傳二代而亡,周厲王禁言三年流放。為眼前利益而喪身失國,豈不悲哉!
同樣是管理百姓的政治,王道與霸道體現的是人對善與惡的選擇。行善與作惡,只在人的一念。選擇了正道,即是善念,就會帶來名垂青史的永遠的榮耀。選擇了邪道,惡念,不但受到百姓的唾棄,還要受到上天的懲罰!@
-------------------------------
唐太宗太平盛世的祕密:收人,收心,收天下!
記者/主持人:轉載
「唐人」,中華民族代稱之一,「唐人街」、「唐裝」等唐朝元素一直影響到今天。
大唐王朝,雄霸天下,四海皆服,八方來賀。
「中國夢」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現「漢唐」夢想。
唐太宗李世民,被稱為「天可汗」的千古名帝,他開闢了「貞觀之治」,也掀開了大唐絢爛恢宏的歷史篇章。
李世民為什麼能成就政治清明、軍事強盛、經濟繁榮,整個社會蒸蒸日上的「貞觀之治」呢?
除了他個人卓越的才華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廣納人才,虛心納諫,特別是照好人鏡有著重要的關係。
唐太宗的一生人鏡無數,但最為重要的有三面。
第一面:苦言規勸於私下的虞世南。
提起虞世南,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書法成就,虞世南繼承二王,外柔內剛、圓融沖和、遒勁秀麗,被稱為「唐初四大書家」。
但是,虞世南最為人稱道的是他的道德品質、博學多識。虞世南和哥哥虞世基都曾是隋朝的官員,二人名重一時,但虞世南又不像哥哥,他低調內斂、謙遜好學、清貧節儉。後來,虞世基被殺,虞世南欲代兄受死,名揚天下,青年的李世民欽佩其道德品質。
唐代替隋朝後,李世民即招聘虞世南到身邊,先後授予他弘文館學士、太子中舍人、著作郎、太子右庶子、秘書少監、秘書監等官職。一句話,李世民時刻留虞世南在身邊,隨時諮詢,極其信任。
虞世南利用他的地位,極力勸諫李世民。不過,他不在朝堂之上,不在人面之前,而是在弘文館裡,在李世民求學之時,娓娓道來,據理力爭。
比如,貞觀八年(634年),山東及江淮地區多次遭大水,隴右山崩,大蛇多次出現。唐太宗問虞世南,這是否是「天變」?虞世南以歷朝多次山崩為例,藉機勸諫太宗不要自滿,不能因太平久而驕傲鬆懈,要始終如一;勸諫唐太宗不要恣於遊獵而疏於政事。
image
(圖)《唐太宗納諫》,楊曉陽(繪)
據史載,虞世南雖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當政得失,直言敢諫。唐太宗曾對侍臣說:「朕閑暇時間與世南商討古今政事,有一個字的差錯,他未嘗不惆悵惱恨,懇切誠摯到這種程度,朕用他用得好啊。群臣都像世南這樣,天下還愁治理不好嗎?」
虞世南去世,唐太宗痛哭悲傷,下手詔說:「虞世南對朕忠心一體,拾遺補闕,無日暫忘,實為當代名臣,人倫準的。朕有小失必犯顏直諫,而今亡故,朝廷上下,無復人矣!」並賜虞世南陪葬昭陵,謚號「文懿」。
「貞觀之治」,虞世南的勸諫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第二面:犯顏直諫於朝堂的魏徵。
縱觀唐太宗一朝,魏徵以犯顏直諫而聞名,常常在朝堂之上與唐太宗爭論的臉紅脖子粗。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據《貞觀政要》記載,魏徵向李世民面陳諫議有五十次,呈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諫諍多達「數十餘萬言」。其次數之多,言辭之激,態度之堅,同朝大臣難望項背。其中最著名,併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貞觀元年(627年),李世民初登大位,立即任命魏徵為尚書左丞。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就要廣納賢才,虛心納諫。他多次於臥榻中召見魏徵,詢問為政之得失,魏徵直言不諱,前後上諫兩百多事,唐太宗全然接受。
魏徵不僅為國事敢於犯顏直諫,就是唐太宗的一些私人情感問題,他也敢於勸諫。
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后去世,葬於昭陵。唐太宗十分思念,於是,在宮中建起了層觀,思念之時,登上層觀,眺望昭陵。不僅如此,他還要大臣陪同悼念。一次魏徵陪同,唐太宗指著昭陵的方向,問魏徵是否看見昭陵。魏徵假裝沒看見,唐太宗很生氣,說:「你怎麼看不見,那不是昭陵嗎?」魏徵回答說:「臣以為陛下望獻陵呢,原來是昭陵啊!」唐太宗聽後,一震。心有靈犀的唐太宗明白魏徵意思:不能只思念亡妻而忘了父親。於是,哭著下令,拆掉了層觀。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唐太宗非常傷心,為此廢朝五天,謚「文貞」。魏徵的靈柩出殯,唐太宗帶領文武百官出城相送,並親自刻寫碑文。魏徵死後,唐太宗常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同年二月,唐太宗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煙閣,魏徵位列第三。
(圖)館陶魏徵博物館,魏徵與唐太宗的蠟像
(圖)館陶魏徵博物館,魏徵與唐太宗的蠟像
第三面人鏡,潤物無聲於閨閣的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出身名門,貴族世家,父親是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母親高氏,北齊樂安王高勱之女;胞兄長孫無忌,唐朝宰相。
隋朝大業九年(613年),13歲的長孫氏與16歲的李世民完婚,二人開始互愛互信、相知相伴的一生。
貞觀十年(636年)六月,長孫氏去世,享年36歲,謚號文德皇后。此後,唐太宗再沒有立過皇后。
長孫皇后(文德皇后)為一代賢後,並為歷代所敬仰,究其原因有三:其一,她先後為李世民誕下三子四女,並有兒子李治為唐朝第三位皇帝。其二,她在後位時,善於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其三,她深明大義,以國為重,保護忠正耿直的大臣。其四,她在世時,一直以前代為鑒,抑制外戚,臨終仍不忘囑託丈夫不要給予長孫家族太多。其五,她一生謙恭節儉,對於自己的身後之事,她希望不要勞民傷財,不起墳塋(yíng),她知道丈夫對她的情誼,要求找個山洞安葬即可,從此開創了以山為陵的先河。
長孫皇后在宮闈之中勸諫唐太宗最為有名的故事是「朝服進諫」。一次,唐太宗下朝,回到後宮,氣憤地說:「我一定要找機會殺了那個鄉巴佬!」長孫皇后問道:「誰惹怒了陛下?」唐太宗說:「魏徵經常在朝堂上羞辱我,和我過不去。」長孫皇后面對盛怒中的丈夫,既沒有出言煽動,也沒有默不敢言。她暫時不理丈夫,退到裡間,換上了大典時穿戴的服裝,然後來到丈夫面前,表示祝賀。唐太宗感到奇怪,問:「今天為什麼穿這樣的衣服?」長孫皇后笑著答道:「我聽說君主開明,則臣下正直。現在魏徵正直敢諫,正是陛下開明,我怎能不恭賀呢!」太宗聽了轉怒為喜,更加看重魏徵。
同樣受惠於長孫皇后的還有房玄齡,一次,房丞相犯了錯,被遣回家。長孫皇后便對唐太宗說:「玄齡侍奉陛下時間最久,為人小心謹慎,頗有奇謀秘計,他知道的事情從無洩露,如果不是大的過錯,希望陛下珍惜他。」唐太宗聽了,覺得有理,不久便再次重用了房玄齡。
bc2576bd1c71b60509294876e92c223ff3ed17c0
(圖)長孫皇后盛裝勸唐王,曹醉夢(繪)
長孫皇后不僅保護朝中正直的大臣,就是一些卑微的人,只要沒有大錯,也儘力保護他們。
有一次,唐太宗一匹心愛的駿馬死掉了,唐太宗大怒,準備殺掉養馬人。長孫皇后知道後,在後宮裡,她對丈夫講了一個故事:戰國時,齊景公因為馬死,要殺人。晏子就列舉了養馬人的三宗罪。一宗罪,你把馬養死了;二宗罪,你讓國君因馬死而殺人,必然讓天下人失去民心;三宗罪,各諸侯知道了這件事,一定會輕視我國。你是死有餘辜。齊景公聽了晏子的話,赦免了養馬人的罪。陛下,我倆曾共同讀過這個故事,您不會忘記吧?
唐太宗聽完了長孫皇后的故事,欣然會意,養馬人得以免罪。
唐太宗曾對房玄齡說:「皇后在各種政務政事上都能啟發影響我,對我極其有好處。」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銅鏡,市場上隨處可以買到,照銅鏡可以正衣冠,除灰塵;史鏡,歷朝歷代都修史,照史鏡可以以史為鑒、修正當下,面向未來;人鏡,特別是那些國之棟樑、王佐之才,照人鏡可以使國運昌盛、四海昇平、海晏河清。
誠然,唐太宗一朝敢於勸諫的人才不少,如王圭、馬週、褚遂良、房玄齡、杜如晦等。但,他的一生,登位之前有虞世南那樣的品德高尚的師長,君臨天下有魏徵等直諫的大臣,後宮有長孫氏那樣以天下為重的賢後。這,或許成就唐太宗虛心納諫,千古明君的稱譽;成就貞觀之治那個政治清明、百業待興的時代;開創大唐絢爛恢宏的歷史篇章的原因吧。


45-11201280706271944_145-450x6562019-12-28_230311902090149431366-586x400

朝鮮所處地理位置可以追溯到周朝武王時期分封的「箕子朝鮮」,也是《推背圖》作者袁天罡和李淳風所處唐朝初年的高句麗。唐太宗時期高句麗與唐朝反目,唐太宗和唐高宗多次征伐,直至公元668年滅亡高句麗。此後處於朝鮮地理位置的王國多是中國各朝的附屬國,直至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清朝戰敗,簽訂了《馬關條約》,導致朝鮮從此終止與中國的宗藩關係。
《推背圖》預言未來中朝戰爭 | 朝鮮 | 金正恩 | 大紀元 http://bit.ly/34XFOV2
推背圖新解 第四十五象 | 大紀元 http://bit.ly/2rBNleD
《推背圖》第45象 預言中共氣數已盡 | 大紀元 http://bit.ly/2Sy501H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