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嶧山碑及其筆法》學習書法基礎/李斯拜荀子(稷下學者)為師-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書法家。他在文字上有一項非常大的成就--上書始皇帝《倉頡篇》,將大篆變為小篆,統一了自春秋之後就混亂的文字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 https://goo.gl/Sz86pV

秦朝李斯所作的《倉頡篇》可推測,《史籀篇》可能是按照意義之間的關係編排而成,以四字為一句,二句為一韻。秦始皇帝統一六國,命李斯作《倉頡篇》,命趙高作《爰歷篇》(爰:音元),命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這三種教材都以教導識字、寫字為主,文字均取自《史籀》大篆

童蒙開始學習受教的階段,要讀「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詩》。

您知道蒙學的「三百千千」是指什麼嗎?
www.epochtimes.com查看原始檔六月 6日, 2018
中國古代宗族有族學,村有村塾,家有家教,這些都是保存傳統、傳承文化的地方。即使王朝滅亡,只要家族不滅,留在人心中的理念不滅,文化就會一直傳承下去。圖為清 焦秉貞《百子團圓圖冊》其中一幅。(公有領域)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當其它三大文明失去往日的風采時,中華文明依然傳承著。文明傳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文化教育。有學者認為,中華文明能保存下來,中國古代的蒙學教育功不可沒。
蒙學,是中國古時對幼兒啟蒙教育的統稱。最早的蒙學論述出自《易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註解云:「童蒙之來求我,欲解所惑也。」這裡的「童蒙」指年幼無知、需要教師教誨的兒童。
蒙學有狹義、廣義之分。廣義的蒙學,指古代啟蒙教育,包括教育體制、教學方法、教材等多項內容。狹義的蒙學,指童蒙讀物、啟蒙教材。
童蒙教材簡史
蒙學讀物,夏商時期因年代久遠,沒有史料可以考證。中國古代最早的識字教材是西周的《史籀篇》,如今已亡佚。
根據秦朝李斯所作的《倉頡篇》可推測,《史籀篇》可能是按照意義之間的關係編排而成,以四字為一句,二句為一韻。秦始皇帝統一六國,命李斯作《倉頡篇》,命趙高作《爰歷篇》(爰:音元),命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這三種教材都以教導識字、寫字為主,文字均取自《史籀》大篆,依此稍加修改,形成小篆。
至西漢時期,漢朝的蒙學識字讀本,則是依據上述秦朝的三種讀本綜合改編而成。以六十字為一章,一共五十五章,以隸書書寫,一共3300字,綜合稱為《倉頡篇》。這是漢朝統一通行的識字課本。(《漢書.藝文志》)
古時代蒙學階段,是從4歲幼兒識字開始一直到15歲進入大學之前,前後持續十多年。15歲以前的孩子,還沒有受到物慾的污染,善於記憶。所以古人認為,凡是孩子應該讀的書,最好是在15歲之前使他讀熟。(清.陸世儀《論小學》)
古時代蒙學階段,是從4歲幼兒識字開始一直到15歲進入大學之前,前後持續十多年。圖為清 梁延年《聖諭像解》插圖。(公有領域)
蒙學讀物 「三百千千」體系
在中國古代,童蒙開始學習受教的階段,要讀「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詩》。
這四本組成一整套蒙學體系,包含了基本的天文地理常識、道德禮義、人物器物景觀、待人處世準則。這些讀本作者有的很有名望,編寫的內容精煉雋永,是宋朝以後中國私塾普遍使用的啟蒙讀物。
《千字文》出自南北朝,梁武帝命人從王羲之書法中選取一千個不重複的漢字,命散騎侍郎周興嗣編纂成文。周興嗣將這一千個漢字,以四字為一句,組成對仗工整的韻文,條理清晰,文采斐然,重在傳授行為規範和處世原則。
《千字文》出自南北朝,梁武帝命人從王羲之書法中,選取一千個不重複的漢字,命散騎侍郎周興嗣編纂成文。圖為歐陽詢行書《千字文》局部。(公有領域)
《千家詩》合併了兩個朝代蒙學讀本,分別是宋代謝枋得的《重訂千家詩》和明代王相所選的《五言千家詩》。《千家詩》多是唐宋律詩和絕句名篇,是童蒙的詩歌讀本。
《三字經》由宋朝大儒王應麟編撰,朗朗上口,淺顯易懂。《三字經》取材廣泛,涉及忠孝節義、天文地理、歷史常識等內容。蒙童背誦《三字經》,從小就接受文化藝術、歷史典故以及史上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做人做事的道理。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啟蒙教材之一,相傳為南宋學者王應麟著。(公有領域)
《百家姓》,成書於北宋初年,是關於漢姓的書籍,以日常應用為主。
除了「三百千千」四部,還有《孝經》、明朝《幼學瓊林》、明朝《增廣賢文》、清朝《聲律啟蒙》等。
《幼學瓊林》是中國古代的兒童啟蒙讀物。該書最初叫《幼學須知》,亦叫《成語考》,明邱濬(亦說程允升)編。(公有領域)
古代開蒙教育,「三百千千」除了讓孩童接受常識、義理的薰陶,亦兼識字功能。到兒童十多歲時,要選擇韻文讀本,逐漸向「經史子集」過渡。
中國古代宗族有族學,村有村塾,家有家教,這些都是保存傳統、傳承文化的地方。即使王朝滅亡,只要家族不滅,留在人心中的理念不滅,文化就會一直傳承下去。@*#
宋高宗書,馬和之繪圖《孝經.庶人章》。(公有領域)


急ㄐㄧˊjí就ㄐㄧㄡˋjiù篇ㄆㄧㄢpiān
書名。漢代史游撰,四卷。唐顏師古注,宋王應麟補注。全書依姓名、衣服、飲食、器用等分類編成三句、四句、七句韻語,以為兒童識字之用。
也稱為「急就章」。
------------------
趙孟頫《急就篇》 - 每日頭條 http://bit.ly/2vzImcC
---------------
《急就章》又名《急就篇》,漢朝史游著。
漢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急就章》[1],全文共一千三百九十四字,無一重複字[2],為學童識字之書。「石敢當」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急就章》:「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
------------------
「三百千千」 https://bit.ly/2Y9Hsjr
中國啟蒙聖物「三百千千」三字經為其中一部 - http://bit.ly/2vxQ3Ab
您知道蒙學的「三百千千」是指什麼嗎?  http://bit.ly/2vyuHCE
--------------
急就篇
史游撰 顏師古注 王應麟補注        
急就章四卷,〈通行本。〉漢史游撰。《漢書‧藝文志》註稱游爲元帝時黃門令,蓋宦官也,其始末則不可考矣。是書《漢志》但作《急就》一篇,而小學類末之敍錄則稱史游作《急就篇》,故晉夏侯湛抵疑,稱鄉曲之徒,一介之士,曾諷《急就》通甲子。《北齊書》稱李鉉九歲入學,書《急就篇》。或有篇字,或無篇字,初無一定。《隋志》作《急就章》一卷,《魏書‧崔浩傳》亦稱人多託寫《急就章》。是改篇爲章,在魏以後。然考張懷瓘《書斷》曰︰「章草者,漢黃門令史游所作也。王愔雲︰案此蓋引王愔文字志之語。『漢元帝時,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隸體,漢俗簡惰,漸以行之是也。』」然則所謂章草者,正因游作是書,以所變草法書之。後人以其出於《急就章》,遂名章草耳。今本每節之首,俱有章第幾字,知《急就章》乃其本名,或稱《急就篇》,或但稱《急就》,乃偶然異文也。其書自始至終,無一複字,文詞雅奧,亦非蒙求諸書所可及。《玉臺新詠》載梁蕭子顯《烏棲曲》有帬邊雜佩琥珀龍句。馮氏校本,改龍爲紅。今檢此書,有繫臂琅玕虎魄龍句。乃知子顯實用此語,馮氏不知而誤改之。則遺文瑣事,亦頗賴以有徵,不僅爲童蒙識字之用矣。舊有曹壽、崔浩、劉芳、顏之推註,今皆不傳,惟顏師古註一卷存。王應麟又補註之,釐爲四卷。師古本比皇象碑多六十三字,而少齊國山陽兩章,止三十二章。應麟《藝文志考證》標眞定常山至高邑句,以爲此二章起於東漢,最爲精確。其註亦考證典核,足補師古之闕。別有黃庭堅本、李燾本、朱子越中本,字句小有異同。應麟所註,多從顏本,蓋以其考證精深,較他家爲可據焉。
急就篇注敘
卷第一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急就篇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http://bit.ly/2vzIB7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