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書院外的風雨聲,和 書院內的讀書聲,都 聲聲 入耳,要瞭解重視社會的心聲。
    一個知識份子,不該只是埋首書中,對於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都要關心。

事事關心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 笔名叫马南邨,福建闽侯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
出處及背景編輯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這是明代東林黨首領顧憲成撰寫的一副對聯。時間已經過去了三百六十多年,直至今日,當人們走進江蘇無錫“ 東林書院 ”舊址的時候,還可以尋見這副對聯的遺跡。為什麼忽然想起這副對聯呢?因為有幾位朋友在談話中,認為古人讀書似乎都沒有什麼政治目的,都是為讀書而讀書,都是讀死書的。為了證明這種認識不合事實,才提起了這副對聯。而且,這副對聯知道的人很少,頗有介紹的必要。
上聯的意思是講書院的環境便於人們專心讀書。這十一個字很生動描寫了自然界的風雨聲和人們的讀書聲交織在一起的情景,令人彷彿置身於當年的東林書院中,耳朵裡好像真的聽見了一片朗誦和講學的聲音,與天籟齊鳴。
下聯的意思是講在書院中讀書的人都要關心政治。
這十一個字充分地表明了當時的東林黨人在政治上的抱負。他們主張不能只關心自己的家事,還要關心國家的大事和全世界的事情。那個時候的人已經知道天下不只是一個中國,還有許多別的國家。所以,他們把天下事與國事並提,可見這是指的世界大事,而不限於本國的事情了。
把上下聯貫患起來看,它的意思更加明顯,就是說一面要致力讀書,一面要關心政治,兩方面要緊密結合。而且,上聯的風聲、雨聲也可以理解為語帶雙關,即兼指自然界的風雨和政治上的風雨而言。因此,這副對聯的意義實在是相當深長的。
那東林黨人讀書和講學,顯然有他們的政治目的。儘管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他們當時還是站在封建階級的立場上,為維護封建制度而進行政治鬥爭。但是,他們比起那一班讀死書的和追求功名利祿的人,總算進步得多了。
當然,以顧憲成和高攀龍等人為代表的東林黨人,當時只知道用“君子”和“小人”去區別政治上的正邪兩派。顧憲成說:“當京官不忠心事主,當地方官不留心民生,隱居鄉里不講求正義,不配稱君子。”在顧憲成死後,高攀龍接著主持東林講席,也是繼續以“君子”與“小人”去品評當時的人物,議論萬曆、天啟年間的時政。他們的思想,從根本上說,並沒有超出宋儒理學,特別是程、朱學說的範圍,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顧憲成講學的東林書院,本來是宋儒楊龜山創立的書院。楊龜山是程源、程頤兩兄弟的門徒,是“二程之學”的正宗嫡傳朱熹等人則是楊龜山的弟子。顧憲成重修東林書院的時候,很清楚地宣布,他是講程朱學說的,也就是繼承楊龜山的衣缽的。人們如果要想從他的身上,打到反封建的革命因素,那恐怕是不可能的。
我們決不需要恢復所謂東林遺風,就讓它永遠成為古老的歷史陳跡去吧。我們只要懂得努力讀書和關心政治,這兩方面緊密結合的道理就夠了。
片面地只強調讀書,而不關心政治;或者片面地只強調政治,而不努力讀書,都是極端錯誤的。不讀書而空談政治的人,只是空頭的政治家,決不是真正的政治家。真正的政治家沒有不努力讀書的。完全不讀書的政治家是不可思議的。同樣,不問政治而死讀書本的人,那是無用的書呆子,決不是真正有學問的學者。真正有學問的學者決不能不關心政治。完全不懂政治的學者,無論如何他的學問是不完全的。就這一點說來,所謂“事事關心”實際上也包含著對一切知識都要努力學習的意思在內。
既要努力讀書,又要關心政治,這是愈來愈明白的道理。古人尚且知道這種道理,宣揚這種道理,難道我們還不如古人,還不懂得這種道理嗎?無論如何,我們應該比古人懂得更充分,更深刻,更透徹!
對聯寓意編輯
此聯爲明東林黨領袖顧憲成所撰。顧在無錫創辦東林書院,講學之餘,往往評議朝政。後來人們用以提倡"讀書不忘救國",至今仍有積極意義。上聯將讀書聲和風雨聲融為一體,既有詩意,又有深意。下聯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風對雨,家對國,耳對心, 極其工整,特別是連用疊字,如聞書聲琅琅
總體的意思就是說:在這樣的校園(書院)裡,無論是周圍環境的聲音還是讀書的聲音都很好聽。表示學生要好好讀書。
第二句:但是光讀好書對一個讀書人來說是不夠的,小到家事,大到國家大事,都要關心。
這對聯是勸勉讀書人要以救國為己任,其實就是“天下興旺,匹夫有責”的意思。
在文中,此聯還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作者身平編輯
鄧拓,他從小酷愛文學藝術,18歲參加了左翼社會科學家聯盟。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宣傳部副部長、《晉察冀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新華社晉察冀分社社長等職。新中國建立後,歷任《人民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中共北京市委書記處書記、中共中央華北局書記處候補書記等職,並主編理論刊物《前線》。1961年3月,開始以“馬南屯阝”為筆名在北京晚報副刊《五色土》開設《燕山夜話》專欄,共發稿153篇,受到讀者喜歡。他的雜文愛憎分明、切中時弊而又短小精悍、妙趣橫生、富有寓意,一時全國許多報刊、雜誌爭相仿效,開設了類似的雜文專欄,為當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苑增添了生氣。他與吳晗、廖沫沙合寫雜文《三家村札記》。1966年4月16日,《北京日報》刊登關於《燕山夜話》和《三家村札記》的批判材料,“三家村”被打成“反共集團”,成為文化大革命的最早犧牲品。5月18日,鄧拓含冤自盡,成了“四人幫”1966年起大興文字獄的第一個犧牲者。鄧拓另有《中國救荒史》、《論中國歷史的幾個問題》等論著。他的雜文重史識、史論,抓住現實,旁徵博引,含蓄委婉,可謂雅俗共賞。
當年風雨讀書聲,血火文章意不平。生欲濟人應碌碌,心為革命自明明。艱辛化作他山石,赴蹈從知壯士情。歲月有窮願無盡,四時檢點聽雞鳴。這是一首題贈友人,也是自己用來抒懷明志的詩。他的一生是英勇的。在反動派瘋狂屠殺工農和共產黨人的白色恐怖最嚴重的時刻,他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我們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他放棄了學業和專業,奔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場。在極端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他一手握筆,一手拿槍,出生入死,嘔心瀝血,十年如一日,和他的戰友們一道,創造了人類新聞史上的奇蹟。他襟壞坦白,光明磊落,面對風雲變幻的種種複雜情況,勇於講真話,講真理,始終保持著一個共產黨人的堅持真理、堅持原則的革命精神。
他的一生是悲壯的。他畢生從事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宣傳,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主編出版了中國革命出版史上的第一部《毛澤東選集》,寫過大量熱情謳歌和傳播毛澤東思想的章。但是最後卻被林彪、"四人幫"橫加一個"反對毛澤​​東思的罪名含冤辭世。他以畢生的精力宣傳真理,歌頌光明,揭惡和黑暗;卻慘死在用最卑鄙的謊言和最惡毒的誣陷織成的羅網之中。他用他犀利的筆英勇奮戰了一生,最後卻被一小撮以殺人的反動文痞的筆桿子殺害。在他活著的時候,有些人不能真正了解他,有的人誤解過他,責難過他,甚至傷害過他。但是,在他死後,隨著歲月的流逝,人們越來越了解他,懷念他,越來越敬重他。
他的一生又是短暫的。他在他生命的盛年就離開了我們。但是,他讓自已生命的分分秒秒都發出了光和熱。他留給人們的精神財富是多方面的。他一生爭分奪秒,珍惜"生命的三份之一" "生欲濟人應碌碌,心為革命自明明"。他用自己一生的行動;實現了自已的志向和信念。和成千成萬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生命的先烈一樣,他也將水遠活在人民的心中。他,就是鄧拓。
-----------------------------------------------
【對聯解析】     明     顧憲成《東林書院  對聯》
明   顧憲成 《東林書院  對聯》:
上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下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顧憲成(西元1550年~西元1612年),,字 叔時,號 涇陽。無錫 涇里(今屬 江蘇 無錫)人。明神宗 萬曆八年(西元1580年)進士,官至 吏部文選司郎中。
   顧憲成 於 萬曆三十二年,主持 重修 江蘇無錫東門外的「東林書院」(北宋時 楊時 所創設),並延請 錢一本、趙星南、高攀龍、於孔謙等人,來 書院講學和集會,諷議朝政。時 全國各地 遭打擊排擠的人物和不滿朝政的士大夫 聞風相附,致 東林 名聲大著,時人 稱之爲「東林黨」。
    以宦官 魏忠賢爲首的「閹黨」集團 , 對「東林黨」人,實行 血腥鎮壓。顧憲成 被 魏忠賢「閹黨」削官,萬曆 四十年,卒 於家,年 六十三。明思宗 崇禎二年,諡 端文。
    顧憲成 主修 程朱之學,偏重 經世致用。遺著 編成《小心齋札記》、《顧端文遺書》、《涇皋藏稿》等 十六種。
注釋:
風聲雨聲:風雨之聲。比喻  社會輿情、大眾心聲。。
意譯:
    書院外的風雨聲,和 書院內的讀書聲,都 聲聲 入耳,要瞭解重視社會的心聲。
    一個知識份子,不該只是埋首書中,對於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都要關心。
解析:
    此聯為 明 東林黨領袖 顧憲成 所撰。並將它 掛在 江蘇無錫「東林書院」院內大廳。
    此聯 表達 一個知識份子「讀書不忘救國」,的豪情壯志;「熱愛國家,關懷社會」的 愛國愛人情懷。 
上聯,將「讀書聲」和「風雨聲」融為一體,表達 讀書人 關懷社會,既有詩意,又有深意。
下聯,表達 一個知識份子,「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豪情壯志 和 理想抱負。
    此聯,「風對雨」,「家對國」,「耳對心」, 極其 工整貼切,特別 是 連用疊字,「聲聲」、「事事」,讀來 琅琅上口,別具韻味。
參考資料:
    清 沈葆楨 為民請命,三上奏章,其奏章中, 有名的對句:「朝捧 雷霆之詔,自省愆尤;夜聞 風雨之聲,難安枕席。」
---------------------------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5993中國文學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這是明朝大儒顧憲成題在東林書院門前的一副對聯,
表現了知識分子的道 德感與責任心。
  國際線上報道:東林書院,是我國古代著名書院之一,位於無錫環城東路的幽靜處。書院由北宋著名學者楊龜山創辦,故亦稱“龜山書院”,後廢毀。至明萬曆年間,被罷黜歸裏的顧憲成,偕弟允成,及高攀龍、安希范等人,為繼承楊龜山的講學遺志,倡儀捐助重建東林書院。建成後便在此主持講學,講習之餘,針砭時弊,臧否人物,一時影響頗大。結果引起朝廷不滿,明天啟年間,閹黨禍興,詔毀全國書院,東林首當其衝,書院被毀。顧憲成、高攀龍等被斥為“東林黨”而蒙遭迫害。崇禎即位,懲處閹黨,為東林昭雪,並下詔修復書院。後清代各朝續有修葺,書院遂恢復原觀。及至民國及抗戰中,東林書院無人管理,年久失修,損壞嚴重。抗戰勝利後,無錫著名人士吳敬恒、唐文治、錢基博等發起重修,整治原觀。
  一副對聯因鄧拓而名揚天下  
  說起東林書院,尚未踏訪過的人不一定知之甚詳,但院中的一副對聯是無人不知的,這便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此聯傳為顧憲成所撰,顧死後,這副對聯被後人刻寫挂在惠山寄暢園旁顧氏祠堂裏,後毀壞無存。抗戰勝利後,東林書院重修,此聯被重新刻寫挂在院內。而這副對聯能傳之於眾,則有賴於在“文革”中被打成“三家村”之一的鄧拓。1960年,鄧拓來無錫參觀東林書院時見到這副對聯,印象非常深刻,回京後有感而發,寫了篇《事事關心》的文章,收入《燕山夜話(合集)》中,提倡既要認真讀書,又要關心國家大事,於是此聯便名揚天下。“文革”後,備受摧殘的“三家村”只存廖沫沙一人在世了。1982年重修東林書院時,無錫有關方面便懇請廖沫沙先生題寫了這副抱柱聯。該聯現仍挂在東林書院依庸堂裏。
  “事事關心”原為“事事在心”? 
  就是這副對聯,卻有著一段至今尚未破解的“懸案”。此聯一直流傳著兩個版本,一是現在的版本,另一版本是把現在的“事事關心”換成“事事在心”。上世紀20年代出版的《無錫大觀》中,記載此聯為“事事在心”;而30年代出版的《無錫指南》中有兩處提及此聯,一處是“在心”,一處卻是“關心”。近一個世紀來,這兩個版本孰是孰非,眾說紛紛。
  筆者曾為此聯採訪過無錫的史學專家王賡唐先生。他說,解放初期當時的東林書院一部分已辟為東林小學,自己因在教育行政部門工作,經常去東林小學,常常瀏覽這副對聯,對“事事在心”四字記憶深刻,至今猶在眼前。
  王賡唐先生認為,“在心”與“關心”在感情色彩上有輕重之分,“在”字本義是“居”和“存”;“關”字是牽連或涉及的意思,程度上有很大不同。“入耳”與“在心”都是動賓結構的片語,而“關心”則是詞語,不甚相稱。筆者亦認為,對於顧憲成等東林黨人而言,他們心懷天下,憂國憂民,可謂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銘刻在心,絕非僅僅關心而已。
  據最近出版的《無錫名聯》一書中稱,將“在心”改為“關心”的人是顧氏後裔、東林小學校長顧希炯。筆者猜想,此聯當時因挂在東林小學內,可能顧希炯校長認為“在心”兩字小學生難理解,而“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對於小學生也是一種訓導,故而其改動是可理解的。但顧希炯改動一說並無定論。
  “在心”之說似更符合心學觀點  
  另外,王賡唐先生還說,明代心學思潮佔據統治地位,心學誇大了心的功能,認為“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東林黨人活動於心學盛行的時代,必然要受其影響。從顧憲成和高攀龍的著作中,也不難發現心學思潮的痕跡。筆者近日去東林書院走了一趟,所見書院內的一些對聯,也都與宋明理學、心學有關,如“道衍二程無異學,理宗一貫有真傳”、“伊洛道統,自北而南,先生實承前啟後;洙泗心傳,有一無二,諸賢復尊聞行知”。此處所說的“心傳”即《尚書》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之句,被稱為“十六字心傳”,此為心學之源。心學的許多原旨來自於佛學,而佛教則有“唸唸在心”之說,意思是唸佛須唸唸在心,深求佛教實義。《西遊記》第98回也有“唸唸在心求正果,今朝始得見如來”之詩句。由此可見,“事事在心”更吻合於對顧憲成、高攀龍等人學識產生影響的心學觀點。
  近來,東林書院二期修復工程正加緊實施,千年書院將日益顯現其舊日古韻。願此名聯也能早日正名。
-----------------------------------------------------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這是明朝大儒顧憲成題在東林書院門前的一副對聯,表現了知識分子的道 
德感與責任心。 
自古以來,知識分子都是多愁善感,關懷民瘼的。一位有良知、有血性的 
知識分子,是不會自外於家園與社會、國家與蒼生的。所以不管是浪跡天 
涯的遊子,或游走域外的文人,都常常會抒發「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 
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的離鄉之情。 
家鄉,誰不愛﹔國家,誰不關心。沒有國,那有家﹔沒有家,那有個人。 
一個以廣濟天下蒼生為己任的佛教徒,對家事、國事、天下事,那能不留 
意?豈可不關心? 
千百年來,古聖先賢早就有一套政治哲學與政治理想,禮運大同篇就是把 
這套哲學與理想,做了最具體的描述: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 
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 
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 
短短的一百多字,就把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福利等,勾畫得一清 
二楚,看起來似乎像個中國式的「理想國」,但這絕非是遙不可及的「烏 
扥邦」。只要能夠「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只要能夠「不獨親其親,不 
獨子其子」,只要能夠「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 
也,不必為己」,就能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也能讓「 
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如此,盜竊亂賊自然不作,各種陰謀狡詐自 
然不興,「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大同理想境界,自然就能夠達成。 
但這一切理想,都必須自「選賢與能」開始,讓賢才與能人能出而領導群 
倫,社會國家才會有生機,理想的大同世界才會實現。 
選舉,是民主國家的一項重要制度。透過選舉,好的人才,才能夠出頭, 
但先決條件是大家要有「舉才若渴」的責任心,和「秉公選才」的道德感 
,否則稍有偏差,就謬以千里,後患無窮了。 
我們深深瞭解這個道理,所以慈濟並不是不關心政治,也並不是不關心選 
舉。慈濟對選舉的基本態度是:關心,但不介入。忝為佛教團體的一分子 
,當然期盼選舉過程的清白性、客觀性與超然性﹔也重視選擇結果的公正 
性、落實性與理想性,任何不道德的選舉行為與不負責任的選舉過程,都 
不是我們所願意看到的。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本知識份子的良知,本正信佛教徒的智慧,本一個現代國民的責任,都應 
該為自己所投下的一票負責。在競選日趨白熱化的此刻,我們要再次強調 
:不參與競選、不推薦競選與不助選的三項原則,所以競選期間任何與慈 
濟有關的競選訴求,都和慈濟無關,相信所有社會大眾都能體會慈濟的超 
然立場與關懷社會的苦心。
 淨 心
意義: 
讀書人不僅要讀好書,還要關心國家,關心政治,關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體會世間百態,而不要讀死書。 
典故 
顧在無錫創辦東林書院,講學之餘,往往評議朝政。後來人們用以提倡"讀書不忘救國",至今仍有積極意義。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此聯為明東林黨領袖顧憲成所撰(《名聯談趣》275)。 
上聯將讀書聲和風雨聲融為一體,既有詩意,又有深意。 
下聯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風對雨,家對國,耳對心, 極其工整,特別是連用疊字,如聞書聲琅琅。 
評析 
這句是明顧憲成給東林書院題... 
明顧憲 表現的是讀書人既認真讀書,又關心國家大事的胸懷 
也表達了他讀書期間對社會的關注。當時社會風氣不正,許多人都醉心於名利,沒有是非觀念,注重私利,見風使舵。顧憲成對世風日下十分不滿,一心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匡救時弊。 
顧憲成(1550~1612),字叔時,號涇陽。無錫涇里(今江蘇無錫張涇)人。因創辦東林書院而被人尊稱為“東林先生”。曆任戶部主事、吏部主事、桂陽判官、處州推官、吏部文選司郎中等職。他抱負遠大,為人正直,不附權貴,孜孜國事卻被罷官。他講學東林書院,從而形成東林黨,進而開啟了黨爭。 
-------------------------------------------
此聯爲明東林黨領袖顧憲成所撰(《名聯談趣》 275)。顧在無錫創辦東林書院,講學之餘,往往評議朝政。後來人們用以提倡"讀書不忘救國",至今仍有積極意義。上聯將讀書聲和風雨聲融為一體,既有詩意,又有深意。下聯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風對雨,家對國,耳對心,極其工整,特別是連用疊字,如聞書聲琅琅。
至今仍意義重大:讀書人不僅要讀好書,還要關心國家,關心政治,關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體會世間百態,而不要讀死書。
風聲雨聲讀書聲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此聯爲明東林黨領袖顧憲成所撰(《名聯談趣》 275)。顧在無錫創辦東林書院,講學之餘,往往評議朝政。後來人們用以提倡"讀書不忘救國",至今仍有積極意義。上聯將讀書聲和風雨聲融為一體,既有詩意,又有深意。下聯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風對雨,家對國,耳對心,極其工整,特別是連用疊字,如聞書聲琅琅
總體的意思就是說:在這樣的校園(書院)裡,無論是周圍環境的聲音還是讀書的聲音都很好聽。表示學生要好好讀書。
第二句:但是光讀好書對一個讀書人來說是不夠的,小到家事,大到國家大事,都要關心。
這對聯是勸勉讀書人要以救國為己任,其實就是“天下興旺,匹夫有責”的意思。
----------------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意思:校園(書院)裡,無論是周圍環境的聲音還是讀書的聲音都很好聽。表示學生要好好讀書。但是光讀好書對一個讀書人來說是不夠的,小到家事,大到國家大事,都要關心
------------------------------------------
東林書院「事事關心」對聯,聞名天下還有一波三折的故事
2017-05-27 由 碧綠蓮葉 發表于歷史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副天下聞名的對聯,大家都知道懸掛在江蘇無錫的東林書院,它一波三折的身世,可能知道人的並不多。
這副對聯出自明代思想家,東林黨領袖顧憲成(1550年-1612年),且是他孩童時的佳作,這裡有個非常有趣的小故事
在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京官陳雲浦老先生乘船路過無錫的鄉鎮張涇,停靠在張涇橋避雨。當晚四周一片漆黑,臨河只有一戶人家亮著燈光,並傳出朗朗讀書聲。陳雲浦感到好奇,就離船上岸,看到是兩個小孩在讀書,深為讚許。即景生情,就想考驗一下兩人的學問。他出了上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其中一個小孩思考了一會,立馬對出下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陳雲浦大為讚賞,收他為徒悉心培養,這個小孩就是後來的東林領袖顧憲成。
顧憲成,字叔時,號涇陽, 1580年(萬曆八年)中進士後歷任京官,授戶部主事。1594年(萬曆二十二年),朝廷會同推薦選任內閣大學士,顧憲成提名的人,都是明神宗所厭惡的,從而更觸怒了神宗,被削去官籍,革職回家。
罷官返鄉的顧憲成矢志講學。當時,創建於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的東林書院,由於創建人楊時葉落歸根,回到南劍州將樂縣老家,這裡逐漸荒廢。明朝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顧憲成同弟弟顧允成共用了1200多兩銀子維修東林書院,偕高攀龍等講學其中,他們倡導"讀書、講學、愛國"的精神,堅持讀書講學而不忘記國事,大力提倡重實踐、講實用的實學精神,引起全國學者普遍響應,一時盛況空前
雖「居水邊林下」,卻仍「志在世道」,顧憲成、顧允成、同鄉高攀龍、安希范、葉茂才、劉元珍,及武進薛敷教、錢一本,「東林八君子」聲名大著。當時反對派把東林書院學者以及與他們有聯繫人士誣稱為東林黨,以後也就形成專門稱呼。
直到1612年顧憲成在家中去世,東林書院並沒有掛「事事關心」的對聯。掛出這對聯的是他的第十四世裔孫顧希烔,1947年顧希烔請人製作後,掛在東林書院舉行講學禮儀的場所「依庸堂」。
六十年代初,中國新聞家、政論家鄧拓踏訪東林書院,1961年有感寫下了《事事關心》介紹了這副名聯。因為他與吳晗、廖沫沙合寫雜文《三家村札記》,文革中被誣為「三家村反黨集團」,說《事事關心》「『假介紹』之名,行反常反社會主義之實」,一下子全國都知道了這副對聯。文革後,文章收錄進初中語文課本,更是家喻戶曉。
鄧拓受迫害含冤而死,原先的對聯在浩劫中被毀。現在掛在依庸堂內的,是由著名作家、雜文家、 「三家村」唯一的倖存者廖沫沙1982年手書。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是東林志士讀書講學而不忘國家安危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激勵我們後來的學子要為了國家的繁榮昌盛不懈努力。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history/y62rzxj.html


徐冰書寫的方塊漢語拼音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徐冰等也都有一些不可辨認的“文字”的作品,如穀文達的《聯合國》和徐冰的《天書》。
徐冰後來在美國還發明了可以識讀的方塊英文,把拉丁字母變得像中國的偏旁,按照中國的造字方法組合成方塊形,而且可以念出來。徐冰後來又書寫了一副方塊漢語拼音的對聯,內容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圖11)所以,文字遊戲的傳統還在續寫著當代的篇章。


顧憲成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顧憲成贊同王陽明和陸九淵提出的“陸王心學”這一理論。贊同知行合一、和身外無物、心外無理這一說法。而他的一生也致力於心學的研究。除此之外,顧憲成顧憲成是一名愛國人士,他看到明朝政府的黑暗、百姓生活的疾苦之後。想要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後來如願進入官場。此時的明朝廷有魏忠賢當道,官宦勾結,明代的政府腐敗不已。顧憲成滿腔熱血投身到國家建設之中,他的諫言收到了權貴派的反對。1594年,因為選皇子一事,提出了和權臣相反的意見,引來宋神宗的不滿。顧憲成以此遭到革官,後來顧憲成在家鄉開創了東林學院,希望和友人們為明朝政府培養出可塑之材。
在開辦東林學院之後,顧憲成和友人們致力於對學生的培養。而顧憲成更是將“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句名言寫於東林學院門上,以此來激勵前來求學的莘莘學子們。
顧憲成經過革官之後,身心俱疲,加上舟車勞頓身體大不如從前。而顧憲成依然堅持為學生們授課講學,在他去世之前,寫下《示淳兒帖》,拳拳愛國之心可見一斑。
顧憲成的愛國之心被後人稱頌,而他的名言也成為了千古名句。
顧憲成風聲雨聲讀書聲
這句名言出自於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顧憲成。
東林學院照片
東林學院照片
原句為:“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句話寫於東林學院的門上,以此來激勵前來求學的莘莘學子們,莫忘初衷要以建設國家為己任,為朝廷的振興和繁榮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顧憲成從小便將建設國家作為求學的理念。他看到了明朝廷的日益衰敗,朝廷的日益腐敗,百姓苛稅累累。顧憲成暗自下定決心,要通過科考進入朝廷,為明朝政府的發展貢獻一己之力。
在勤學苦讀之下,考取進士,得以進入官場。顧憲成滿腔熱血投身到國家建設之中,他的諫言收到了權貴派的反對。1594年,因為選皇子一事,提出了和權臣相反的意見,引來宋神宗的不滿。顧憲成以此遭到革官,後來顧憲成在家鄉開創了東林學院,希望和友人們為明朝政府培養出可塑之材。
顧憲成將“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句名言寫在東林學院的門上,讓前來求學的學子們明白自己的初衷,要為建設國家而獻出自己的一份力。東林學院的名氣越來越大,而顧憲成也被學生們及其尊重。他們在一起探討知識,探討時政,教學氛圍越來越濃厚。除此之外,東林學院的學生們敢於和朝廷腐敗力量作鬥爭,
大膽諫言,以行動證實老師們的厚望。
----------------------------------------------
行走中國之梅開二度: 15. 無錫 東林書院 & 南禪寺 - https://goo.gl/JDXwWX
------------------------
風聲 雨聲 讀書聲 聲聲入耳
一天上國文課
老師要同學對明末顧憲成題於江蘇無錫東林書院麗澤堂內名聯的平仄 
作出以下對句!!
結果當同學對完時
老師就吐血身亡了
上聯 : 風聲 雨聲 讀書聲 聲聲入耳
下聯 : 家事 國事 天下事 事事關心
<正常版>
上聯 : 風聲 雨聲 讀書聲 聲聲入耳
下聯 : 松聲 竹聲 鐘磬聲 聲聲自在
上聯 : 風聲 雨聲 讀書聲 聲聲入耳
下聯 : 山色 水色 煙霞色 色色皆空
<接下來的就怪了>
上聯 : 風聲 雨聲 讀書聲 聲聲入耳
下聯 : 直路 彎路 十字路 路路暢通
(這比通通樂還要暢通~哈!!)
上聯 : 風聲 雨聲 讀書聲 聲聲入耳
下聯 : 開幕 閉幕 大銀幕 幕幕精彩 
(有道理!!)
上聯 : 風聲 雨聲 讀書聲 聲聲入耳
下聯 : 蛙式 蝶式 自由式 式式皆精
(你可以準備出國去比賽拿獎了........)
上聯 : 風聲 雨聲 讀書聲 聲聲入耳
下聯 : 晴天 陰天 孩子天 天天成長
(恩?!這是啥.......)
上聯 : 風聲 雨聲 讀書聲 聲聲入耳
下聯 : 歌星 明星 大巨星 星星相識
(勒?......................)
上聯 : 風聲 雨聲 讀書聲 聲聲入耳
下聯 : 噱頭 嘴頭 好意頭 頭頭是道
(這?.....................)
上聯 : 風聲 雨聲 讀書聲 聲聲入耳
下聯 : 己時 酋時 子夜時 時時玄機
(有點玄了,老師血應該快吐完了八)
上聯 : 風聲 雨聲 讀書聲 聲聲入耳
下聯 : 諸事 多事 樣樣事 甘你屁事
(真的是甘你屁事!!)
上聯 : 風聲 雨聲 讀書聲 聲聲入耳
下聯 : 南拳 醉拳 螳螂拳 拳拳到肉
(功夫之王看得太入戲了)
----------------------------------------------
風聲、雨聲、讀書聲這一副名聯的作者是誰?
風聲、雨聲、讀書聲這一副名聯的作者是誰?
東林書院依庸堂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上述名聯,原是一副木質抱對,曾留存於明代晚期蜚聲士林的東林書院內。由於它含有勉勵人們既要認真讀書,又要關心政治,二者緊密結合而不可偏廢的深刻哲理,並真實形像地概括了力主改革、志在治國的東林學風和東林黨人的政治抱負,所以經鄧拓《事事關心》(《燕山夜話》)一文介紹後,在六十年代初,就更為人們所熟知。近年來,這篇雜文被選入中學教材,則名聞天下,流傳更廣。
然而,究竟誰應享有這一名聯的著作權?至今尚有歧議:其一,陳、顧合作。無錫顧氏家族世代相傳說:顧憲成少居無錫宅仁鄉張涇橋,其父顧學以賣豆腐為生。憲成十餘歲時,家貧無力延師,就讀於鄰家。夜間歸家,必秉燭自課,每每通宵達旦。一次,布政使陳雲浦從任所歸省,夜宿張涇橋,閒步街上,看到臨街一窗燈火閃爍,不時飄出充滿稚氣的琅琅書聲,深感驚異。第二天便傳見這位夜讀少年,當場出對課試。陳道:“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顧答語曰:“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後來,顧姓中有好事者,便將此聯製成抱對,供人顧端文公祠(即顧憲成專祠)。後又成為東林書院之遺物。據此,有人認為“即使據傳說立論,顧憲成也只能分享一半著作權”。(見1983 年第1 期《文史知識》)
  其二,顧憲成所撰寫。
  1947 年2 月,東林小學校長顧希炯,同吳敬恆、唐文治等30 人發起,重修東林書院的工程告竣之際,顧希炯認為此聯是其先人顧憲成所撰寫,又鑒於顧憲成於萬曆二十二年(1594 年)被革職還鄉後,曾與高攀龍等人講學其中,因而把名聯加以複製,隨後又送至東林書院舊址。可能由於上述原因,所以長期以來,人們總認為此副對聯是顧憲成所作。如鄧拓在《事事關心》一文中說:“這是明代東林黨首領顧憲成撰寫的一副對聯,” 1981 年第11 期《半月談》雜誌登刊《胡耀邦改寫對聯》的文章、1982 年蘇文祥編寫《古今聯話》、1983 年張其中收集整理的《對聯叢話》等書,亦說是顧憲成所撰寫。直到最近還有人持比種說法。如瞿林東在《東林書院和東林黨》文中說:“這是顧憲成在東林書院撰寫的一副對聯,足見他主張把努力讀書和關心政治結合起來。”(1984 年第11期《文史知識》)其三,否定顧氏撰寫之說。
  近幾年來,有人對此聯曾作過一番考證。認為,因它未見文獻記載,故此對上述說法予以否定。如趙承中在《一副名聯的作者及其它》文中說:“假定這副抱對是顧憲成為東林書院而題”,那麼,“天啟六年(1626 年),當東林書院慘罹'不許存留片瓦寸椽'(《東林書院志》卷十四)之災,廟貌灰飛,廊房電掃、碑坊寸斷、書籍風翻;沿堤樹木,盡遭斬伐'(《東林書院後記》)的時候,它何以能逃脫厄運?”“雖然也有少數物件得以從這次浩劫中倖存下來,如燕居廟奉祀的孔子牌位;歐陽東鳳撰、文震孟書《重修東林書院記》… …碑刻等。但這在一些志書中都有明文記載。為什麼唯獨出自東林黨首領人物之手的名聯,古人卻對它諱莫如深,不著一字呢?”還說:“東林書院自創設後,先後修過四種專志,前三種也許已成佚典,雍正十一年(1733 年),許獻等人在前三種專志的基礎上增輯而成的二十二卷本《東林書院志》(光緒重刻本)卻仍可 見到。東林書院這一百三十 年間的建置規模、治革興廢乃至題聯匾額等資料,書中保存得頗為完備,獨這副抱對不見記載。
  散見於錫、金兩縣邑志和一些私人著作中的、可補雍正之未以來東林專誌之闕的各類記述,包括東林書院的石刻碑記,也從未談及這副抱對或類似於抱對的其他對聯。由此可知,這副抱對不是東林書院遺物。“
  趙氏據《顧端文公遺書》所載,證實陳雲浦與顧憲成確有那次課試,但其內容不是那副對聯,而是“一篇時文”。
  趙氏說:​​清人梁章鉅所編的《楹聯叢話》,是一本“內容豐富,品例詳備”的對聯之集大成之書。誠如梁氏《自序》所稱:元明以來的對聯,本書“非敢盡謂之,而關涉掌故,膾炙藝林之作,則已十得六七”。該書著錄了無錫祠廟題聯多處,其中一則是顧端文公祠的,如“顧晴芬侍郎皋題聯雲:'立朝與天子宰相爭是非,悉宗社遠謀,國本重計;居恆共師弟朋友相講習,惟至善性體、小心工夫。'”(卷四《廟祀下》)“梁氏既然收錄了此對,
  那麼,對於共處一祠之內的另一副更具特色的對聯,總不至於會被列為下乘而不錄吧?“”況且,格式與抱對完全相同的,書中也不是沒有……,如'松聲、竹聲、鐘磐聲,聲聲自在;山色、水色、煙霞色,色色皆空'“就是一例。但卻沒有那一副”氣度不凡的對聯“。為此,”抱對為顧憲成所撰寫的說法,就失去了它最後的支柱。“(見1983 年第1 期《文史知識》)
  趙氏之說儘管言之有理,可成一家言。但其他說法也並非空口無憑。誰是誰非,仍有待進一步爭鳴與探討。(任振河)


歷代黨爭/東漢 黨錮之禍/唐 朋黨之爭/宋 新舊黨爭/明 東林黨爭/清 戊戌變法/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明代東林黨首領顧憲成撰寫的一副對聯-東林書院 -在書院中讀書的人都要關心政治 @ 姜朝鳳宗族 :: 痞客邦 :: http://bit.ly/2WlKoJj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cecas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